自然科技作文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科技作文(共8篇)

自然科技作文 篇1

数百年来,科技的发展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人们比以往更有机会分享源于自然的领先科研成果。同样,科技也引领营养理念步入“自然新时代”,为孩子们开启更加健康的未来。

自然营养的代表理念之一:喂哺也要遵循自然

初生的前2年,正是宝宝快速生长的黄金期,需要优质充足的营养支持。 为此不少妈妈为宝宝制定了详细的喂哺方案,希望宝宝每一餐都能吃得多些再多些,一旦宝宝吃少没有达到“妈妈的标准”,就会“软硬兼施”,硬逼宝宝吃完所有的食物。其实这样的“过度喂养”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后果。因为宝宝的消化吸收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胃容量较小,如果每餐吃得过量,不但可能会造成宝宝呕吐腹泻,影响新食物的引入,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导致肥胖。其实宝宝有他自然饮食模式,最先进的喂哺理念是少食多餐,既顺应宝宝饮食自然模式同时确保充足营养。

这种少食多餐的喂哺方式有助于让孩子顺利适应其他食物的质地和味道,顺利引入辅食,减少挑食;同时可以避免孩子因过度喂养而肥胖,有效解决高营养需求与弱消化吸收能力之间的矛盾,有助建立长期的健康饮食习惯。

不仅营养要顺应自然,喂哺方式也要顺应宝宝自身的需求,唯有充足的营养加上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有助宝宝更健康自然的成长。

启赋科学喂哺方案,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惠氏全新产品启赋配方奶首创少食多餐的Natural Fit科学喂哺方案,适应宝宝的较小的胃容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为引入辅食和增加食物多样性留出空间

避免过度饮食,有利于建立日后健康的饮食习惯及维持健康体重

无蔗糖,帮助宝宝养成口味清淡的健康饮食习惯

自然科技作文 篇2

在全球工业化的语境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汹汹来势下,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古老的中国文明首先在知识分子的信念里崩溃了, 从此, 自卑和迷茫就一直困扰着中国人。尤其在新文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的冲击下,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以及伦理秩序被一刀切断, 一个失去根系的民族, 只能靠洋奶维系生存, 对祖宗的侮弄和颠覆已然成为时尚, 甚至是习惯。

在国力颓萎的时期如此, 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 脐带剪断之后的命运依然没有丝毫改观。

尽管西方的收藏家已经把资本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 但被标价以天文数字的油画作品无非是在中国由中国人生产的洋货, 充其量也无非是承载了一点中国题材。科技的发展不过是在缩短人与欲望的距离, 在对金钱和肉欲的追逐与纠缠中, 已经不见了中国汉人的奋强、晋人的逍遥、唐人的自信、宋人的悠闲……

北大博士见“草”起舞

2008年5月26至31日, 中国旅游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了“黄以明书法艺术节”。筹展期间, 天将灾难于吾民, 汶川大地震悲恸人心, 黄以明先生决定将全部书法作品义卖赈灾, 所得善款全部经红十字捐献灾区。在大难面前, 这种善举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表现出的品质, 我无意为此再作鼓吹。我想说的是, 这届“黄以明书法艺术节”在赈灾的同时, 也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自己的艺术, 在讲授怎样实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

展览期间, 适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MBA毕业典礼, 北京大学的博士和外教经过展厅, 纷纷在黄以明的书法作品前驻足, 呼唤同伴拍照留念。他们一改毕业典礼上的矜持与严肃, 在黄以明的书法作品前摆出手舞足蹈的姿势。在那一瞬间, 我突然领略了中国书法的魅力。

黄以明的书法以草书见长, 坊间称其为“草书第一圣手”, 他却无意领此名衔。媒体称黄以明为“诗人的诗人, 艺术家的艺术家”, 他却说, 自己只想做一个生活家, 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那样活着。他说, 一切艺术都是为了完美地生活。作家新米称“黄以明书法艺术节”为“完美生活的讲堂”, 可谓是精妙的注解。

我发现, 黄以明的书法作品前, 北大博士见“草”起舞的镜头是那样地和谐, 学子舞蹈的动作在定格的瞬间, 仿佛要跃上宣纸, 成为书法中亮丽或平实的一笔;而作品中沉凝流转或狂放敛实的笔画, 仿佛要从宣纸上跳下来, 去更为自由地舞蹈, 去“搞活生命”。

坊间流传, 黄以明临或读过的碑帖, 堆起来高可盈人, 但我无从获悉黄以明发现书法奥秘的过程。书法家秦人说, 中国二千多年来的书写技法, 在黄以明的书法作品中皆可窥见。我不想引用太多的专业术语为此寻证, 因为北大博士见“草”起舞的瞬间, 我被一种所谓技巧无法承载的能量击中, 那就是黄以明草书中的美与生命力。

人间烟火与上帝的呼吸

在日本, 书法被称为“书道”, 茶艺和剑术也被称为“茶道”和“剑道”。日本人对“道”的谦恭令人起敬, 但我总感觉他们似乎用力过猛。我认为, 中国古人对“书法”的命名是十分精妙的。

书法, 不言道, 却通过书写中的法, 为悟道提供了法门。书法的“法”有两层涵义, 一为“法则”, 即宇宙自成其然之道, 或者说上帝造物的图式;另一层为“效法”, 即对自然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或者说重现上帝造物的图式。

在黄以明的毫下, 笔墨的浓淡、丰枯, 笔画的粗细、方圆, 章法的疏密、收放……这一组组阴阳的矛盾相反相成, 相生相克, 奇妙而无意中得到了和解。黄以明的书法作品, 错落者有致;飘渺者生根;沉实处, 如溪水中的石影, 凝重而又流转;狂放处, 如密林中的旋风, 不羁而又内敛。通过对汉字的艺术化书写, 书法家像上帝造物一样挥洒着笔墨, 在对矛盾的处理中理解着和把握着自然精神。《黄帝内经》说, “阴阳不测之谓神”。在对自然法则的效法中, 效法者与法融为一体, 书写者个体的我消失了, 他已神游于茫茫大化之中。我想,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而通过黄以明的书法作品, 我目击了上帝的呼吸。

自然精神, 就是中国人艺术的密码。因为自然是上帝最完美的作品。中国的古人早就说过, 道法自然。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对自然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而创造了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汉字。而汉字的艺术化书写, 通过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解, 自然精神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形式上的表现。正因为自然精神激发了社会人的天性, 生命和美的张力, 所以北大博士们会在黄以明的书法作品前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而那种背手踱步的欣赏者形象, 在“黄以明书法艺术节”从未出现过。

在诗集《空间》的自我介绍中, 黄以明称自己为“只食人间烟火的道士”。我愿意把“道士”理解为发现自然精神 (上帝的呼吸) 的人, 而“人间烟火”就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中国人的生活。正是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使中国人不必寄望于彼岸的救赎, 而是在此世, 在“人间烟火”中经验着悠然从容的生活。而近一百年来, 与传统母体的脐带被剪断之后, 我们已经忘却了怎样像一个自信的中国人那样去生活。在这个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 人们不断缩短着欲望实现的距离, 而幸福却越去越远。自然成为神话, “人间”也在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罗网和钢筋水泥的丛林。

西方文明正走向衰落,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而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正津津有味地嚼着西方的残汁剩饭, 他们已经丢失了中国人的密码。

用书法唤醒中国人的记忆

“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梁小斌曾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过一着诗, 《中国, 我的钥匙丢了》。我们发现, 放大在一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史, 这首诗依然有效。对传统的粗暴背弃, 已经使这个民族迷失了自我。如何唤醒现代中国人心灵基因里的记忆, 我们必须破译中国人的密码。我这里所指的中国人, 是以唐人为代表的, 自信从容而又心存敬畏的中国人。

黄以明的草书作品中, 越是狂放处, 越有一种内敛的力在扎根, 阴阳之间相互制约而和解。通过纸墨的表现, 自然精神在汉字的艺术化书写中获取了形式。艺术要从经验中抽象出观念, 而又重新被经验。就在书法作品重回经验, 让欣赏者情不自禁而舞蹈的瞬间, 中国人的密码正在被破译。

作家新米说, 黄以明写什么见什么。我们发现,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 “大江东去”如见波涛汹涌, “北国风光”似有雪花飘舞。面对黄以明的书法作品, 观者仿佛又回到了自然的母体之中, “浴乎沂, 风乎舞雩”的愉悦揽人入怀, 美与生命的张力从纸面扑向观者。中国人 (唐人) 那种自信而从容的生活在观者的心灵记忆中复苏了。

挥毫间, 书法家通过矛盾关系的合成, 用纸墨表现了上帝的呼吸, 从而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我 (有限) , 而融入自然精神 (无限) 。这种幸福, 以及面对黄以明的书法作品内心所产生的愉悦, 是任何物质享受无法比拟的。

象形的汉字负载着神秘的信息:何为大, “大”就是在天地自然之间展开人的胸怀。理解了自然精神, 对天 (自然法则) 心存敬畏, 与地 (现象界自然) 保持着亲切的关系, 中国人就这样实现了“大写”的生活。

我认为, 中国人的密码就在此处。这就是黄以明的书法作品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摘要:象形的汉字负载着神秘的信息:何为大。“大”就是在天地自然之间展开人的胸怀。理解了自然精神, 对天 (自然法则) 心存敬畏, 与地 (现象界自然) 保持着亲切的关系, 中国人就这样实现了“大写”的生活。

元朝的自然科技 篇3

元朝的科学技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等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此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恐怕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是伊斯兰教徒。这些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先前来华穆斯林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回回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应该说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在传统上一贯推崇“学而优则仕”及“重文章轻科技”的思想,例如缔造天府之国的李冰父子,远远无法与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学家,以及苏轼之类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状况在元朝却有所不同。元朝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发展状况也是历朝历代所不具备的,由于元代高度鼓励贸易的自由及其特殊的超大疆域,所以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科学家队伍,这支队伍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一起把元代的科技水平推向了世界的顶峰。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鲜为人知的外来支援者身上。

元朝的天文学具有浓厚的“吸收”色彩,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元朝,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技术造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的《哈基姆星表》等天文学著作。这些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天文图书,他们的引进让中国研究天文学的科学家们开阔了眼界,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了活力。

公元1260年,元朝仿造金人的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札马剌丁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带来或使用一批先进的天文仪器(主要来自阿拉伯及波斯),而且还设计并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札马剌丁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有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7种。这些仪器,当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研究科学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及地球仪时说:“除公元前2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外,没有比马廷·贝海姆1492年的纪录更早的人。”可是札马剌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1267年,比马廷·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225年。

札马剌丁的地球仪是球状的,体现了寰球这一科学概念与设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进行了勇敢的否定,这可以与当时布鲁诺提出的观点相提并论,只不过布鲁诺没有札马剌丁幸运,他最终被当时统治欧洲的教廷烧死。这与当时元朝宽松的科技政策是没法比的。

这时,我们本土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天文仪器,比丹麦人第谷的同样的仪器要早300年。同时,他主张以实际观测为依据,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天文监测网。另外,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大型计时仪器——七灯漏,该仪器是反映中国古代计时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代表作。在历法方面,札马剌丁依照阿拉伯历法编制有《万年历》;而王恂与郭守敬等合作,在反复学习、稽考《哈基姆星表》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于公元1280年编制完成一部著名的历法——《授时历》。在编撰《授时历》的工作中,王恂负责推演计算,郭守敬负责实际观测和制作仪器。《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其准确程度相同于现行公历,自元以来一直延续使用了约360年。

在数学方面,元朝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穆斯林数学家赠与我们的礼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5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铁块,其中4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111”。上述遗迹是1273年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继两宋后中国数学跻身于世界水平的黄金时期。中国数学家不但继承、超越了以往的数学成就,而且众多来华穆斯林数学家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元朝有了质的飞跃。公元1280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数学家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为称奇。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篇4

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中国举办奥运会及地震灾难的科学研究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影响,来探究自然观,科学观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科学技术发展地震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首先,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开始了人化的特征,自然史与人类史就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巨大能力和潜力,也标志着人的活动作为一支力量介入到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这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整个自然界的演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面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科学技术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才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从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也才有贝尔纳所说的对社会的科学改造。

其次,恩格斯说过,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第一:我们要使自然界更好更久远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正确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对“自然影响”,“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对“社会影响”的预见“就困难得多了”第二:研究人类生产行为的社会影响,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是一条很顺畅的研究进路,这应当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的逻辑主线。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准很多处于世界70-80年代的水准,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2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4-10倍和10-30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水准1/2,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准的11.7%,人均水的占有量为世界水准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准的1/。铁、铜、石油、天然气、钾、硫、磷、铀等国家建设所需的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明显不足。

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情,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是难以为继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2008年8月8日到16日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大体现。就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提高了,才可以举办如此之宏伟壮大的奥运会。不管是鸟巢的建筑还是水立方的建筑,不管是开幕式还是奥运过程中的一切设施,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罗格先生评价今年举办的奥运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估计这次奥运会是空前,也可能是绝后。首先,我总体介绍一下,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个就是总体情况,智能化的水平;第二个是奥运会的安防;第三个是奥运会的智能建筑情况;第四是智能交通IPS的情况。为了保证奥运会的圆满进行,对奥运会的安防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水平。首先的要求是实用,因为我们要求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资料,能够实时检索和查询。第二,因为奥运场馆是一次最后的检阅,将近七年准备的最后一次建设,所以这样一次契机也是对我们国家智能化水平的一次很好的促进和推动。第三,因为奥运场馆的特殊性,在场馆比赛期间集中使用,在比赛以后要转为民用,所以这个系统的伸缩性和可裁减性要求非常高。另外,因为奥运会涉及到三个层面,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场馆安全,这样三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所以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国家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进行,我们组建了奥林匹克统一的指挥中心,把安保的采集、传递、处理、指挥、调度统一成一个系统。另外一方面,安防系统本身也要保证安全,安防系统尽管是保安全的,但是它本身的安全要得到高度的重视。体育场馆里的这些智能化分析,要

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这些设备的安全也不能忽视。还有与此配套的一些商贸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商贸区,还要提供一些商品丢失、被盗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膜结构采用ETFE膜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良好的保温隔热、消除回声,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温馨,安逸的环境ETFE膜材结构建筑,膜材采用进口产品。“鸟巢”采用双层膜结构,外层用ETFE防雨雪防紫外线,内层用PTFE达到保温、防结露、隔音和光效的目的。“水立方”采用双层ETFE充气膜结构,共1437块气枕,每一块都好像一个“水泡泡”,气枕可以通过控制充气量的多少,对遮光度和透光性进行调节,有效地利用自然光,节省能源,并且具有。这就很明显地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使得我们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科学技术情况,让那些不了解我们的国家以及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这次奥运会是相当成功的,我认为。那就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还有人们的重视程度。像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伤人数如此之多,为什么会是这样?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已经很惨烈了,为什么几十年之后会发生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地步.或许真的是地震预测很难.专家说我们没有发现能够让地震科学家在现有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就是这次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报。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可能是觉得没有意义,就没有向天气预报那样发展地很快。所以,认为应该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在现实条件制约下,政府肩负有限责任,但必当全力以赴。政府应向公众坦陈风险决策的难度,并明确说明对预警的承担。巨灾应急体制须彻底改革,成立紧急事务部门,统筹所有巨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给科研充分学术自由。要让预报工作者免于恐惧,放手工作,向责任部门大胆预报。在科学尚在攻关的现实下,“虚报”和“漏报”均应免责。逐渐增加信息开放度。第四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应密切沟通。全体社会成员同舟共济,宽容、务实、沉着面对巨灾威胁;理解预警需要成本,共担必要代价。就象环境保护,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现在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如果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环境的保护,或许情况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所以我们要站在高处,看得更高更远.也拿地震来说,日本是地震高发区,虽然震级不是很高,但是经常发生,却损失不是很大,那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情况,从长远出发,从小教育孩子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修建房屋时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而避免了损失.这就是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自然科技作文 篇5

题目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始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在研究的中心位置.《自然辫证法》的发展过程表明, 它不仅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所必需的思维形式, 同时也是体育科学所必需的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手。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包括各种运动形式(机域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命的)在内的人体运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观点不仅为我们研究人体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为我国人体运动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参考文献: 运动指导

自然科技作文 篇6

火炬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11-10-10 16:39:57)转载标签: 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杂谈 分类: 行走天涯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简介

一、背景、意义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任务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三、定位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遴选原则

973计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实施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项目的立项要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国家需求和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重点学科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

973计划项目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统一部署,分年度组织实施。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973计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择需、择重、择优‘、‘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强调国家需求与重大科学问题的结合,原则要求为:

1、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五、管理机制

973计划由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科技部成立专家顾问组,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的发展战略、政策以及973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973计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科技部按相关领域分别组建领域专家咨询组,负责跟踪、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973计划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项目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提供项目执行的相关条件保障。

973计划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分项目的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在立项过程中,采取专家评审遴选项目和按项目任务审核经费相结合,在专家评审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同时,加强了预算编报和审核。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了973计划项目预算审查委员会,通过中介机构对预算的评估、预算委员会审核和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等步骤加强预算工作,以保证经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973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六、特点

973计划项目实行“2+3”的管理模式,即项目执行两年后,进行中期评估,重点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根据“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精干队伍、择优支持”的原则,调整和确定后三年的研究计划;并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对有突破前景的重点课题,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进行强化支持,从而保证重点工作得到重点支持。

七、整体部署

科技部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提炼和选择了一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自1998年起至2002年,已先后启动了132个项目,其中农业领域17项,能源领域15项,信息领域17项,资源环境领域24项,人口与健康领域21项,材料领域19项,重要科学前沿19项。

八、国际合作

973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共同体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部已向欧方开放了973计划的研究项目,欧盟国家的科学家可与中国科学家联合申请、承担973计划项目。目前有1个项目已经被批准启动实施(“分子聚集体的化学-有机功能微结构与组装”)。之外,973计划的大多数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一 863计划的由来、战略意义和宗旨

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深刻的变革。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谁掌握了高技术,抢占到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惜花费巨额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随后出现的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当时的经互会成员国的“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和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对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震动。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迫切需要高技术和突破和应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当适应世界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适当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术领域部署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业、企业技术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小平同志的这个批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使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地发展高技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同发达国家开展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因此,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1、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通过伞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 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中国的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与国际上其它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相比,我国的863计划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计划,确定了相当有限的领域和目标,而且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部署;

2、在高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虚心学习国际上的一切有效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积极倡导国际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交流和合作;

3、863计划施行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

方针与宗旨

中国根据本身的经济实力,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为方针,主要的科学研究集中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然科学基金制运作方式,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会)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范围是什么?

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实施与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自然科学基金)

3.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来源于何处?

答: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科学事业费预算拨款,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的捐赠。

4.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遴选和管理工作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执行“平等竞争、科学民主、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遵守回避和保密的有关规定,并接受科技界和社会的监督。

5.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资助方式是什么?经费使用须遵循的原则?

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根据项目类型、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行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经费资助方式。就目前情况而言,除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方式的经费资助以外,其余项目类型均实行定额补助方式。

经费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经费管理办法。(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基金项目)

6.申请或承担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须具备开展基金项目研究所必要的条件,并应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项目依托单位负责组织项目申报、管理和监督资助项目实施并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7.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监督与审计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自然科学基金会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就项目执行与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审计。

自然科学基金会对违背科学道德、违反基金项目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依托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缓拨项目资助经费、书面警告、通报批评、停止拨款、追回已拨经费、撤销资助项目、停止申请资格等处理措施。

自然科学基金会纪检监督部门受理有关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投诉和举报。

8.目前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构是怎样的?

答:目前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体系”两大资助板块(简称“项目板块”和“人才板块”)。“项目板块” 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专项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人才板块”主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际合作的两个基地等。自然科学基金会根据需要可以对项目类型进行调整。

9.自然科学基金目前设有哪些专项基金项目?

答:目前主要有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科普专项、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委主任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专款、数学天元基金、复杂性科学研究专款等。自然科学基金会根据国家科技的发展和需要设置和调整专项项目。这些专项项目的申请与管理都有特殊规定和要求,具体参见相应的管理办法、指南和通知等。

10.自然科学基金会目前设有哪些联合基金与联合资助项目?

答:目前有 “NSAF”联合基金、钢铁研究联合基金、黄河研究联合基金、节能环保联合基金、航空科技联合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GM-中国科学研究基金;与微软中国研究院、朗讯贝尔实验室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等联合资助项目。联合基金或联合资助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往往有特殊的要求,参见相应的管理办法、协议、指南、通知等。

11.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目前有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含“两个基地”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会-香港联合资助局(RGC)联合科研基金、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项目。(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简称中德科学中心)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简介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该计划自1983年开始实施以来,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重大装备的研制、新兴领域的开拓以及生态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增强了科研能力和技术基础,使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包括农业、消费品工业、能源开发及节能、地质和原材料、机械电子设备、交通运输、新兴技术、社会发展8个方面的38个项目,112项攻关课题,分为1467个研究专题。其选题重点为:对国民经济起重大作用和有较大经济效益;研究研制工作有一定基础,能较快取得成果;研制成功后能使长线产品转为产销对路产品;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创汇;带有综合性,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组织力量实施的项目。“六五”期间,国家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拨款15亿元,加上各部门、地方的多种形式投入,总计投资25亿元。直接参加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人员10万多名。到1986年2月,98%的攻关合同完成了计划,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900项,已被用于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工农业生产的3165项,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27亿元。“六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还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建立起122条试验生产线,297个中试车间和中间试验基地,168个不同生态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点,并为一批行业的重点实验室增添了装备、仪器,增强了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在1986年-1990年期间组织实施。“七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和主要国家科技计划均在这一时期建立,国家发展科学技术3个层次的战略部署逐渐形成,科学技术既要为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要为本世纪末的最后10年积蓄力量,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

经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委和原国家科委组织专家共同研究,共选出76个项目、签订专题合同4966个,参加攻关的单位16000余个,科技人员达13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81.2%。”七五”科技攻关计划资金以国家拨款为主(占47.6%),同时又注意多渠道筹资。截止1990年底,专题合同经费支出54.2亿元,为应用科技成果而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共投入74亿元。主要内容按以下4个方面重点安排:

(1)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和装备。这一类“七五”攻关计划中所占比例最多,共34项,经费14亿元,占经费总额40%。主要是面向经济,抓住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农业方面着重抓好良种选育和粮食转化,争取在“七五”期间使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更换一代,提高品质、抗性并增产10%以上。粮食转化主要是饲料,科技研究的重点是饲料蛋白的开发,发展配合饲料和畜、禽、是追赶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项目是国外成熟技术的消化吸收约占这类项目20%;自主研制开发,只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约占60%;结合我国特点发展的技术约占20%。以上三类工业科技攻关项目中,设备攻关占很大比重,并广泛注意了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2)重点新产品开发。这是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安排的一批攻关项目,共16项,经费5亿元,占计划总额的14.3%。主要是轻工、纺织、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金属和化工原料的深度加工和下游产品的开发等。

(3)新兴技术领域。“七五”科技攻关计划把新兴技术(包括微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开拓和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给予积极的支持,作了近期和中、长期考虑,共安排11项,经费11亿元,占31.4%。

(4)社会发展。在资源、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七五”科技攻关设计划共安排15项,经费5亿元,占14.3%

1990年底,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91%的专题完成任务,获得科技成果10642项,其中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6068项,占58%。共获各类国家级奖励155项,部、省及奖励1167项,专利334件。实际实用的科技成果5162项,占已通过鉴定成果的55.3%。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有1862项。签订科技攻关专题成果技术转让合同1418项,成交额9386万元。各专题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406.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5.5。在“六五”的基础上“七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建成一批新的科学实验基础设施,共建成试验生产线1339条,工业性试验基地872个,农、林试验基地和试验点2513个,各类数据库42个,国家农作物种资源库1座,库容总量40万份。科技基地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八五”初期,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为依据,组织编制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八五”攻关计划确定的目标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要办的大事,解决需要科技发挥先导作用的重大问题;针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八五”期间,对攻关计划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采取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以调动地方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拓宽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资金渠道。同时,引入了评估机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1991年开始实施的“八五”科技攻关的重点是:继续坚持把农业科技攻关放在首位;加快传统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装备现代化;把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社会环境改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抓一批对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向性、关键性项目。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安排了农业、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现代通讯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遥感应用技术、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疾病防治、人口控制等领域的18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为45.2亿元,分别比“七五”期间增加了33%和39%。有10万多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八五”攻关课题研究和应用活动。

“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取得科技成果6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约占35%;获得国家专利近800项,形成新产品、新工艺5000项,新材料近3000种。共获得积压类国家级奖励125项。“八五”攻关计划的大部分成果已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推广应用,5年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亿元。

通过“八五”科技攻关,我国选育出粮食、蔬菜新品种473个,普遍增产10%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新品种累计推广12.8亿亩。建立农业高产、高效试验研究及示范样板区50个,示范面积350多万亩,以点带面,辐射推广2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亿公斤,提高农民收入1倍以上。

科技攻关推动了重点产业的科技进步,取得了铁路运输重载技术、光纤通信技术、60万千瓦火电机组、50万伏交流输变电、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设计和示范前期工作、石油钻采、蒸汽解制乙烯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煤炭综采综掘设备、氧煤强化炼铁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八五”科技攻关注重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产品--青鸟系统、数控基本系统、大型程控交换机、离子束诱变生物技术等。CAD技术在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与推广,使全国1万家设计单位中应用我国自主开发专用CAD软件已达6000多家,累计为国家节约建筑资金100亿多元以上;“EDI通关系统”的开发成功,进一步发挥了现行报关自动化系统的潜力;“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应用于海关口岸,对打击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激光毛化轧辊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轧辊寿命3-5倍,提高轧制速度20%以上,使产品的价格提高15%左右,能使1个中型企业年新增产值上亿元。“生物技术研究”项目不仅促进了我国生物领域高技术研究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一批生物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因工程药物和酶工程、发酵工程产品及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成功,形成高技术产品产值达8亿元,潜在市场50亿元。

在社会发展领域,航空遥感时伟输系统在多次洪涝灾害评估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 ”应用于气象预报,1995年成功地预报了16号台风;“新疆紧缺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实施,发现找矿靶区53处,矿点64处,新增科研预测储量黄金600吨以上,铅锌200吨以上,铜镍10万吨,并初步评价了了8个大型矿基地和9个中型矿基地以及11个远景找矿靶区;微生物法处理电镀废水技术及设备的应用,不但降低了电镀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使电镀废水得到资源化利用;“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多方面时展,食管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使该癌死亡率明显下降,诱导分化治疗的临床研究给白血病及肝癌患者带来福音;新型节育器的开发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国家的科技储备和竞争力,“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共采集、贮存了30万份种质资源,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种质资源占有国;“YAG激光毛化冷轧辊技术装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比利时、日本、德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开发应用于生产的国家,“非晶合金带材”项目突破了生产关键技术,完成了年产100吨非晶带材中试生产线,开发了几十种材料品种,质量达到美、日等国同类产品的水平;“AC-600压水堆”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药研究”项目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新药青蒿素新复方制剂已在27个国家申请专利;酸沉降研究、沿海大陆架研究、大屏幕电视平板显示系统等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有关部门对外谈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管理,根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围绕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组织多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联合攻关,共安排了251个项目,5100多个专题,中央财政投入53亿元,引导地方配套和单位自筹达176亿多元。其中142个项目由原国家计委管理,109个项目由国家科委管理,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时,由原国家计委管理的142个工业项目归并到科技部统一管理。

“九五”攻关计划动员和组织了30多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与项目的管理实施,共有来自1000多个科研院所、700多个大专院校、5400多个企业的7万多名科技人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科技攻关工作。广大科技人员发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攻关精神,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攻关计划共取得2万多项成果,其中150多项已经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得1300多项专利,建立了45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等科研与应用基地;培养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科技骨干2万多人,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00多人,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950多亿元,出口创汇23.5亿美元。

1996年开始实施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农业方面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已有技术的集成配套研究和示范,使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为2000年增产1000亿斤粮食作贡献;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为21世纪农业上新台阶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完成“八五”期间已取得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研究与开发,形成若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突破某些重点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产业化提供支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建立新药创制保障体系,开发10个左右I类新药,促进我国新药产业的形成,加强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报的研究,加速住宅、环保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攻克一批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压力提供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在农业领域,围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共安排22个项目,800多个专题,近1.8万人参加农业科技攻关,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64个,开发新产品988项,建立试验基地1995个、示范点4807个。这批成果的取得,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使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五年,为实现我国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九五”期间,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以大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一是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大型核电站、三金工程、集成电路、大型乙烯工程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关键设备;二是针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研究、开发和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业过程自动化、精密成型、连铸连孔、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在提高传统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的同时,在计算机、通信、精细化工等领域,努力培育新兴产业。五年来,共安排182个项目,2300多个专题。一批攻关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了重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程建设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九五”期间,以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为主线,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提高和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安排了一批直接关系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住宅建设等领域的项目;二是以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为重点,加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技术攻关;三是注重气象、地震的预测预报,海洋、极地的考察,全球气候以及文化探源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五年来,共安排47个项目,2000余个专题。

通过“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科技基础。总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科技攻关计划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及重点出发选择项目,密切了科技与经济在源头上的结合;二是采取用户牵头、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投入的主体,企业参与了90%以上的攻关项目实施;三是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施高起点的技术攻关;四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联合攻关的局面;五是科技攻关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攻关队伍。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继续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机构调整、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 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力争在3-5年内使我国若干重点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 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有明显增强。

火炬计划的项目和宗旨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项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项指导性计划,于一九八项八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项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项炬计划.自八十年代末始国务院陆续批准的3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其综合配套的投资环境已成为高科技投资的热点地域。续批准的53个高技术产业开高技术产业开高技术产业开高技术产业开。

火炬计划的由来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一九八八 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 势与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 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火炬计划实施的主要内容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一九八八 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 势与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 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火炬计划管理机构

自然科技作文 篇7

扩增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继虚拟现实下蓬勃发展的技术。扩增现实是让使用者在3D的环境中操作虚拟和实体对象,在虚拟和实体同时并存的状况下,获得新的感知。在技术上,扩增现实是利用对于符号的识别,将每一个符号所定义的虚拟对象“叠加”在真实环境中的符号上,并且随着观看者的角度而改变虚拟物体所呈现的状态,达到人的自然视觉感受。在实际应用上,扩增现实主要是摄影机捕捉事先在实体上做好的记号,计算机程序根据记号的位置将事先做好的3D模型(静态或动态)增添或是重叠到摄影机所摄的影像中,增添的3D模型会随着记号的移动而移动,现场的操作者可以自由移动有记号的实体,因此扩增现实是一种交互式的虚拟现实。

扩增现实有许多不同应用类型。根据展示方式,可分为利用特殊头盔展示的光学式头盔(Optical seethrough HMD)及影像式头盔(Video see-through HMD)以及计算机屏幕展示。光学式头盔凭借投影与真实场景的结合,减少影视在画面重合产生的失真现象。影像式头盔则是整合来自外部的影像,通过撷取、定位,并结合计算机产生的影像,以影视方式呈现于头盔显示屏幕上。计算机屏幕展示,是指所有场景都利用显示器呈现,是一种较为简易的扩增现实系统。在学校环境中使用扩增现实,用计算机银幕展示可以提供便利性并节省经费,因此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屏幕展示式扩增现实来作探讨。计算机屏幕展示式的扩增现实可以通过左图说明

扩增现实在教育上的应用

在国外,有许多扩增现实应用在教学上的研究。K i k u o和Tomotsugu认为,扩增现实是一种新型态的教学,并在未来能有很大的发展。Kaufman总结了6年内在几何教学中应用扩增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研究。结论显示无论是学生或教师对于学习都产生相当兴趣。

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具的使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有些情境是无法用传统教具来模拟的,如磁力线的分布无法利用肉眼看到,立体的概念只能够通过脑中想象的画面来推测。有了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场景的建构以及操作不同的对象特性,可以让学习者利用眼睛观看抽象的科学概念,增加理解力与学习自信心。Shelton和Hedley的教育案例中,发现在太阳系行星的教学实验中使用扩增现实教学可以让教师使用较少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因为扩增现实增加学生的知觉并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Billinghurst指出,使用扩增现实当作教具,可以让学习者流畅地互动,从而能提供独特的教育益处:一方面让使用者流畅操作教具,另一方面衍生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而该教学策略可以让没有计算机经验的学习者顺利进行。最后,扩增现实可以让学习者沉浸在学习内容中。综合起来,扩增现实运用于教育主要有以下优点:

(1)学习的新鲜感。扩增现实的技术很新,是通过计算机呈现出多样变化的互动内容,不但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乐趣,而且由于扩增现实结合虚拟与实体互动,通过多媒体刺激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2)互动性。学生与课程内容直接互动,就算没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学习者也可以流畅地进行虚拟与实体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与学习自信心。对于较难的抽象概念也在互动的操作过程中反复尝试,提高其理解力。

(3)增加空间概念。学习者可以很容易辨别虚拟、实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抽象的空间概念中,如果利用可以“看得见”的方式来讲解,将抽象转为具体,能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能力。

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探讨可以得知,扩增现实技术虽然在国外发展多年,在台湾却仍属萌芽阶段,虽有一些案例,但想要推行到教育上,仍需要更多实验与理论。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参考有操作扩增现实系统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意见,以便提供硬件设备与内容的专业看法。

综合以上,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研究探讨主题为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的教育。为了保证研究结论不是单一个案的极端或独特情况,本研究采用了多重个案进行访谈。

受访者分成两类来进行访问。第一类为扩增现实的技术专家,目的是了解台湾目前扩增现实可应用的范围以及在小学教育中应用扩增现实的可能状况与方法。另一类是当前或曾经在小学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的教师,以便通过实际的教材内容教学与接触到的学生反应,来判断哪些内容可能适用于扩增现实,从而从教学上以及内容制作上提供意见。

在台湾“自然生活与科技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中,将能力指标分成过程技能、科学与技术认知、科学本质、科学态度、思考智能、科学应用、设计与制作七大项目。研究者进一步根据知识难易度的等级作筛选,其中自三四年级开始,属于“过程技能”与“科学与技术认知”的课程内容含较多的空间概念。因此,与教师在进行访谈时,首先向教师讲解清楚扩增现实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然后提供可观看的AR影片增加其理解。接着将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中的“过程技能”及“科学与技术认知”的课程内容让教师填上1~5分的分数,来评估在教师心中认为利用扩增现实来制作该课程内容的合适程度。最后再进行访谈。本研究受访者分别如下:

(1) AR技术专家W。已进行多项扩增现实相关研究,并正采用扩增现实内容编辑软件制作教学课程。

(2)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师J。目前在小学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学。

(3)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师M。目前在小学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学。

(4)小学计算机教师P。目前在小学担任计算机老师,曾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学。

访谈分析

1.教师访谈分析

访谈的三位教师都有担任小学自然老师的经验。这三位教师指出,目前抽象概念对小学学生还是比较吃力,就算到了六年级,空间概念的基础普遍来说还是需要加强,理解也比较吃力。教师教学时,会采用示范或是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最接近实际的状况。有的老师会先把实验基本概念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教师会使用其他课堂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学校内的教具或教师自行搜集的数据,或是观看电视。教师也提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现在的学生平时接受大量媒体的信息刺激,已经习惯了电视机或是计算机,并不会感到特别的新奇,而且由于平时的媒体暴露反而使专注力降低。教师W:“东西多不一定对教学好,因为现在信息刺激太多,例如电视看太多,对他们学习与接受并不是好事。”所以,需要找寻一种可以刺激学生又能维持学生专注力的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在对于小学中高年级自然课程纲要的“过程技能”及“科学与技术认知”各项课程评断分数中,均获得3分以上的分数。在“过程与技术认知”上更是有3.8分的平均分。代表教师认为扩增现实应用在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是很适合的。进一步询问给分标准,教师认为教学抽象概念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图片或影片将真实状况展现在学生眼前,而“AR可以引起兴趣透过影片观看与透过过程直接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认为扩增现实提供了一个最接近实际概念的示范功能。不过一般的知识概念问题,用讲解的方式即可让学生明白,不需要利用其他的媒介。

教师认为扩增现实适合应用在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程,但必须考虑教材内容合适性,具有抽象与空间概念的内容比较有发挥空间。教师P认为AR“主要是提供新的信息……可以增加对于呈现物品完整样貌的了解,不过跟实际物体相比,还是无法提供重量、质感、气味等等的信息”。

此外,教师认为AR技术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与注意力,有别于传统的电视或计算机教学,是完全新的领域,但长期下来的刺激习以为常后,是否能持续同样的效果还值得后续研究。教师W提出建议:将AR设计在课程的最前或是最后辅助教学,在课程的刚开始点出概念与课程介绍,在课程的最后作重点的整合与课程回顾,可以发挥加乘效果。

而谈到如果要引进扩增现实成为上课内容,三位教师一致认为器材的建制,也就是充足的设备与器材是首要条件。教师M则认为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压力,因为就要求学习一项新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也必须准备得更深更广,来应付学生操作AR之后提出来的问题。

2.扩增现实技术专家访谈分析

本研究采访的AR技术专家M对这项技术提出许多具体看法。专家M首先认为,目前台湾的扩增现实技术尚在开始起步阶段,是正在积极发展的产业。在小学硬件设备方面,扩增现实需要基本的计算机配备,另外还需添购虚拟器材,但现今中小学在实体器材的设备还尚嫌不足,而且有分配不均的现象,因此很难全方位地推动。如果有了充足的计算机设备与网络,就可达到让AR普及的条件。

专家M提出适合使用扩增现实的课程有三大特点:(1)该课程对媒体需求量多;(2)大量需要使用教具;(3)思考或较抽象的概念居多。自然、生活科技等需要大量教具的课程在使用扩增现实教学上比较有实际上的帮助。扩增现实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学习者,但使用在小班制的学生上效果会比较好。而在九年一贯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中小学的应用上尤其重要。在推动扩增现实导入教学时,必须考虑实务性,在第一阶段,扩增现实对教师而言还属于比较新的概念,对于相关技术与应用知识还需要多培养。

在第一阶段,专家M建议不应单方面投入过多,第一步应该让教师从点到面地了解技术与应用,建设重点示范的课程,使教师对该技术有充分了解,同时也能详细了解操作方法。

在教学人才方面,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将授课知识融入扩增现实编辑系统中转化成教材,并且使用相关计算机配备,将教材在上课时使用,这方面的培养也需要快速着手,才能在短期内导入实际教学。

研究结论

根据访谈结果与文献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

(1)扩增现实适合应用在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学中,但需注重课程内容的规划与选择。教师与技术专家都认为扩增现实可以将空间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容易理解虚拟、真实、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增添了新奇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要将AR导入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教育,还有两项重要的考虑要素。首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知识性的概念可以用教师讲授,而牵涉到抽象的理解即可以采用扩增现实当作管道,让资源获得充分利用;其次是课程进度的规划,跟一般教师面授的课程相比,扩增现实的内容可能会花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与互动,因此可以规划重点式的教学内容,例如某几项较难理解的空间概念的重点式概念教学,如大气图、电磁线等。

(2)要将扩增现实导入教学,首先要建置设备。扩增现实应用在小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目前的技术发展程度与教师认识水平,似乎还处在准备阶段。原因是基础设备如计算机、电视机等都没有完备的设备,在这样的状况发展扩增现实是稍早了些。扩增现实除了需要计算机、网络外,还需要一套编辑教材内容的软件,这些都必须购置完全。

访谈中的技术专家也指出,只要有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让扩增现实达到普及,因此学校的现有实体设备状况是推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扩增现实首先可以应用在硬设备已普及的学校,测试学习成果之后再评估内容的合适性,讨论是否作增修或删减,或是进一步探讨是否进行全面推广。

(3)建立教师与学校对扩增现实的认知,扮演“执行者”与“设计者的角色。本研究的采访结果发现,扩增现实技术在教育尚属于崭新的技术,研究文献也多为医疗、军事、电子游戏等实际应用,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为研究性质。因此在推广AR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也表示这项技术虽然新奇有趣,可以增加学生注意力,对AR技术应用在教育抱持正面的态度,但对于要新学习一项技术,教师们担心会成为一项负担。

因此,如果AR的内容编辑软件开发成熟,降低使用门槛,教师可以很快进入教学,这可以大大提升教师对扩增现实教学的接受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随时自行新增内容在教学内容里,而不需透过技术人员或内容编制人员,直接在现有的教材作设计与修改,也让教材更加丰富。

(4)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扩增现实在台湾的发展现况有两部分:系统技术的研发与内容开发。在系统技术研发方面,主要着重在扩增现实的系统开发与整合;在内容方面,各领域的研究者分别在进行相关研究。目前所需要的是将可应用的内容结合至系统技术,产生出可供操作使用的产品,让其他使用者更能亲自体验这项新技术而推广开来,因此工程技术与内容的整合为当务之急。有了内容与技术,有执行能力的操作人员专业训练也十分重要。除了担任操作者的角色,也需要有编辑内容的能力,在小学课程中就需要有这样能力的教师,而这样的人在培育上是刻不容缓的。

倾听自然与科技的呼唤 篇8

名师简介

沈宗银,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竞赛一等奖,参编国家级、省级图书资料10多种,曾获扬州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现任教于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吴瑾,中学一级教师,宝应县青年教师岗位能手,曾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县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参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等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现任教于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张玉香,中学一级教师,宝应县青年教师岗位能手,曾获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次获省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现任教于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烂漫的花草、娴雅的藤萝、轻灵的鸥鸟,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可爱精灵,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美丽,也在向人类倾诉着心中的祈愿。可惜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心灵冷漠、思想麻木,看不到它们的美好,听不到它们心灵的热切呼唤,触摸不到它们的神圣灵魂。如今,许多人既不能领会自然的神奇趣味,也不能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听不到流淌在血脉深处的精神回响。我们要明白,时间在流逝,人类在奔跑,知识在爆炸,科技在日新,世界在前进。这两个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匆忙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听到自然与科技的声音。

让我们到苏州园林中倾听自然的呼声吧!苏州园林是自然的折射,抓住自然之趣,就找到了打开苏州园林“大门”的一把钥匙。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追求图画美,让亭台轩榭的布局隐现自然之趣。他们设计和建成的假山池沼,让人感觉身在山间;他们栽种和修剪树木,让人一年四季都能体会到蓬勃的生机;他们修建花墙和廊子,增加景致的层次,在角落、门窗等方面都追求画意,也是为了让人享受到自然之趣。

让我们到都市中倾听自然的呼声吧!北京的人们听不到自然的声音,“连乌鸦都久违了”,偶尔看到一群喜鹊、一只小松鼠,就欣喜异常,把它们当成生活中的一宝。而在昆明和上海,人们似乎已经找到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值得羡慕的是,住在旧金山的人已经享受到了“与狼共舞”的自然之趣。强烈的对比告诉我们,人是多么需要倾听自然的呼唤啊!

让我们到幽径中倾听自然的呼声吧!在一条不为人所关注的幽径中,有一棵神奇的古藤,它无棚也无架,“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期间,它让季老心里有了一点点慰藉,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但是,这棵古藤尽管躲过了“十年浩劫”,却惨遭愚氓的毒手。愚氓灭美的惨剧,触发了季老悲天悯人的情怀,引发了季老矢志追求真善美的决心。

让我们到阳台上倾听自然的呼声吧!机缘将一个可爱的精灵——一只受伤的白鸽送到作者家的阳台上,引发了作者内心一连串的波澜。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理一理作者的心绪吧。十年前,蹒跚学步的儿子在楼前的草坪中捉过小虫和蚂蚱,可是施工队的机器轰响几天后,“草坪没有了”……那一年,在茫茫草原的深处,作者趴在草原上大声呼唤“我回来了”,仿佛如游子回乡一般,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心跳。如今,作者忽然从鸽子咕咕的叫声中,仿佛听到了自然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呼唤。作者是多么希望人们能够听到自然的呼唤啊!

让我们在河流边倾听自然的呼声吧!治水是一大难题。海瑞是如何治水的呢?他先做一番深入的调查——“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布袍缓带,冒雨冲风”。是自然的呼声让海瑞知道,该如何治水,该怎样对待治水的民众——“亲给钱粮,不扣一厘”;是自然的呼声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不能“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倾听科技的呼声吧!飞天是人们几千年的梦想,航天让它变成现实。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克隆让这样的神话有了现实基础。想给亲人送一束理想的花,只要打个电话,在电话里描述一下想象中的花卉图像,不久,这样的花就会到亲人的手中。这不是神话,转基因技术能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从未出现过的神奇事物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敞开胸怀拥抱科技吧!

上一篇:大数据行业分析报告下一篇:三生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