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智慧作文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智慧作文(通用8篇)

自然智慧作文 篇1

这个东西被人匆匆地命名为“飞棍”,它在照片中的外表呈圆柱棍子状,两侧有多片膜状物,那些晶莹透明的膜状物究应该是它能移动的秘密——“翅膀”,飞行时会如波浪般不停扭动。它似乎更爱成群结队地出现,能在全方位发现它的身影,而且大小不一,可速度绝对能用“音速”相称……

飞棍是真实的神秘还是虚幻的骗局?是外星生命制造并留在下的新型生物?或许是从地球的内部飞出的活化石?还是地球上另一种未被发现的高级智慧生物?这些问题似乎只能在疑惑中不了了之了。

但是,还没等这个问号沉寂下去,一个另所有人都啼笑皆非的答案却一下子公诸于我们眼前。这些所谓的神秘生物,其实只要它停下来,它那身神秘的衣纱就不复存在了,你所看到的,将是一些平凡的昆虫或小鸟,飞棍现象,原来只是因为照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比那些飞行生物扇动翅膀的频率低而已。假如蜜蜂翅膀的频率是1/300秒,用一个曝光时间只有1/60秒的相机拍摄,在画面上看到的则是昆虫身体划出的直线或弧线,还有翅膀扇动所留下波浪状的痕迹。

原来,飞棍就像大自然的海市蜃楼,奇异、美丽却虚无,不知何时会脱下诱人神秘的外套。但是,即使证明了一些飞棍照片的主角只不过是昆虫或小鸟,但是否就可以说飞棍或类似飞棍的生物不存在呢?那也未必,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导者,还有许多奇异惊绝的现象或谜团是人类至今还不能解释的。在这个世界上,飞棍也许根本不存在;也许有,但未被发现。如果有一天,人们找到它的实体,或者用科学理论证明它的存在时,我们才能说: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飞棍。

自然智慧作文 篇2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 其特征是自然崇拜。鄂伦春人信仰的对象大致分两部分:一是自然神灵, 二是萨满。自然神灵包括各种自然神和人的祖先神, 而萨满则是活的、现实的人。鄂伦春人认为, 自然神灵是他们所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和自然力的主宰者, 他们每天都在和其打交道, 对神灵的崇拜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而萨满是沟通人和自然神灵的使者和纽带, 人们崇拜、尊重萨满就更是对自然神灵的尊重。可见, 对萨满的崇拜从属于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曾几何时, 从泰勒的古典文化进化论直到今天的一般认识, 都认为自然崇拜是人类原始、愚昧、落后的文化代表, 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的反照下, 自然崇拜更是被现代主流文化的言辞所不顾。然而, 在当代生态意识的关照下, 古老的自然崇拜与现代生态思想有某些契合之处。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对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环境的批评中, 传统的、地方性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认识传统、认识人类的过去和历史发展规律。因而, 古老的自然崇拜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 对于当今人类的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自然崇拜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突出的文化现象, 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自然崇拜有两种, 一是人崇拜自然物, 但没有将其抽象为神灵;二是人在崇拜自然物的同时, 抽象和创造了该类自然物的神灵。前者被称为原始宗教, 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一般宗教。鄂伦春族自然崇拜当属于后者。鄂伦春族的自然崇拜是包括神化自然、膜拜自然、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意识、精神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总和, 是包括神灵、神话、祭祀活动等诸多文化现象在内的文化体系。

二鄂伦春族自然崇拜在与自然打交道的狩猎劳动中产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使人有了智慧, 并使人的智慧不断提高 (直立行走和大脑的发达) 。劳动是人的社会性生产活动, 而就人类社会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劳动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首先, 鄂伦春先民是以狩猎采集的生产劳动方式同自然界打交道的。在狩猎采集劳动中, 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加深, 获得了充分的劳动经验和知识。先民的这些“原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是后来科学产生的基本来源。那么,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早期人类社会, 鄂伦春先民是怎样解决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的呢?显然, 仅有这些“初浅”的知识性智慧是远不足以解决这一矛盾的, 因而, 以社会的形式和劳动为媒介同自然相处的鄂伦春先民, 便会产生一种哲学上的诉求 (如同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一样) , 而自然崇拜作为一种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智慧性的解决方式便产生了;其次, 崇拜活动贯穿于整个狩猎生产。在猎人进山打猎之前, 他们的第一项活动是拜山神、占卜, 以求得顺利、吉祥;在打猎过程中, 看到山神的画像就必须跪拜;如果较长时间没有打到猎物, 他们就会再次祭拜山神;在打到猎物之后, 他们会在喜庆之余, 祭拜神灵, 感谢其佑助和恩赐。这些文化现象有力地表明, 自然崇拜来源于狩猎生产活动。

三鄂伦春族自然崇拜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方式

1. 鄂伦春人在自然崇拜中积累、运用知识

自然崇拜来源于狩猎生产劳动, 是鄂伦春族先民劳动中的精神生活。在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中, 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崇拜自然神灵交织在一起, 很难把它们剥离开来。首先, 在神灵体系中, 大部分的自然神灵都具有一定的知识特征。如太阳神、月亮神、草神、各种动物神、治病神、水神、火神等等, 在这些神灵的背后都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其次,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之一;最后, 这些知识的积累、应用与对神灵的崇拜一道, 直接导致鄂伦春族哲学思想 (世界观、生态观、审美观、伦理观) 的萌发。因此, 鄂伦春人的知识、经验与崇神意识是该族先民应对自然的思想认识基础。

2. 鄂伦春人在自然崇拜中抒发自然情感

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由森林、草原、水系、山地、平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 中。他们的生产、生活直接同天然自然 (以下称为自然) 环境接触。因而, 鄂伦春族对于自然的情感表达是及其丰富的。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看, 鄂伦春人具有七种自然情感类型:畏惧、抗争、敬尚、热爱、感恩回报、愧慰、祈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 畏惧与抗争的情感是鄂伦春人的基本自然情感, 是其他自然情感的基础, 其他自然情感都由这二者发展而来。敬尚与热爱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表现, 是人的自然情感的发展和升华。感恩回报、愧慰、役使则是鄂伦春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 在与自然既抗争又和谐相处的过程中, 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发展的情感表现。事实上, 在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中, 这七种自然情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不同的情感可以是同一个文化事像、同一种形式表达。笔者在走访鄂伦春人时, 看到他们的情感表达是极富感染力的。每当谈到山神, 他们都会马上停止谈笑, 脸上露出严肃和庄重的神情。在谈到狩猎时, 他们会立刻表现得兴高采烈, 话语滔滔不绝。他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怀有深厚的感情。最能集中表现他们的自然情感的是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祭祀是自然崇拜的最典型特征。在祭祀活动中, 鄂伦春人的自然情感得以集体性的、集中爆发。

3.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是应对自然的实践智慧、哲学智慧

在哲学中, 智慧 (sophia) 一词, 据认为来自光 (phoos) 。在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把智慧分为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他所论述的智慧一般是指哲学智慧, 认为“智慧是关于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明确了“某些本原和原因”就是“第一原理和原因”。关于“第一原理”, 他认为是存在自身的东西, 关键是搞准确到底“存在”是什么。关于“原因”, 他认为有四个种类 (或性质) 不同的原因, 即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 (著名的“四因说”) 。“智慧就是哲学家思考、探索、追寻的东西, 即本原、原理、原因、本体、规律、本质。这个东西不是人的感觉经验可以达到的, 而是超感觉经验的, 它只能通过人的思维去把握和领悟”。亚里士多德把伦理、技术、实践性经验与知识等称为是实践智慧, 他认为这些虽然是对某种本原的认识, 但不是对第一原理的认识, 并且本身不具有目的性——他认为哲学 (科学) 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亚里士多德所总结、论述的智慧的含义、内容, 至今看不出有什么根本的改变。从古到今, 大凡著名哲学家要确定研究的对象和种种问题, 都要受到‘智慧’无声的制约和限定”。

高级智慧 (制造复杂的工具、艺术能力、逻辑抽象思维等) 是人类所特有的内在“本质力量”。仅从人类的生物性特征上看, 人类在体能方面根本无优势可言, 其至比其他生物更不能适应自然环境, 如人类裸露的肢体以及较长的婴孩发育阶段, 这些就使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及危险大大加重。“人类之所以得以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是人类得天独厚地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思维器官——大脑。其他生物只能依靠自身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牙齿与爪子等——来收集能量, 而人类则凭借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 从而有效地扩展并发展了他们的器官”。人所具有的发达的大脑是人类高级智慧产生的生理基础。

上文谈到, 在鄂伦春族自然崇拜中, 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知识性的内容, 这些内容就是鄂伦春先民在狩猎采集劳动过程中的实践性智慧的突出体现。第三章讨论的知识性内容在鄂伦春族崇神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 这些知识反映了在神化自然的过程中, 鄂伦春族先民的理智的、理性的、深入的思考过程。很多知识都有相应的神话传说相佐, 整体上突出地体现了鄂伦春人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在自然崇拜中, 鄂伦春先民创造了神话。神话是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 其中充满了先民对自然、自身、氏族、民族的起源, 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终极意义的认识。神话作为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直在追溯世界、天地、人类和文化的形成、起源, 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探求, 构成鄂伦春族起源神话的主题。鄂伦春族起源神话神圣而又真实, 它用鄂伦春人独有的灵性思维对宇宙、人类、民族等起源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神圣的叙述。其内容既突出反应了自然事物, 同时, 也鲜明地反映了人类和社会文化。这些是对世界“本原”的时代性认识, 突出地反映了鄂伦春先民的原发性的哲学智慧。

四鄂伦春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智慧特征

自然崇拜就是神化自然, 结果是自然的神化。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其生态智慧特征, 可以理解为:自然的神格化、人格化、精神意义上的人化以及最终的人本主义目的。

1. 自然高于人

自然高于人是自然崇拜中生态智慧的第一特征。鄂伦春人塑造了各种神灵, 从神话故事中所描写的神的表现来看, 他们都具备神格。从现象上看, 一般来说, 世界各民族所崇拜的神灵具有相同的品格。一是神具有超人的力量;二是神具有超人的智慧;三是神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四是神具有超自然的自身性质。因此, 神是高于人的, 神的综合能力远超于人。鄂伦春人赋予各种自然要素以神格, 实际上是先民们在远古时代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的一种理解, 一种建立在自然的强大和神秘以及人所固有的“宗教感情”之上的对自然的“神化”的理解。这种理解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在远古有限的、初浅的知识的关照下, 是不可能对强大与神秘的自然产生唯物的理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种唯心的理解是后来人类唯物世界观产生的重要来源。在古希腊, 哲学产生于神话, 而后来的唯物哲学又来自于早期的唯心哲学。世界各民族对于神的理解大多都是唯心主义的, 只有“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经·系辞上传》可说是最早见诸史料的对神的唯物的理解。不论是唯物还是唯心的理解, 神都是高于人的。鄂伦春人对自然的这种理解等于是说“自然是高于人的”。从我们今天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来看, 尽管今天的人类能够征服一定的自然力, 但总体上看自然依然高于人类。科学的证实和人类活动的各种迹象表明, 自然还远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人类所征服, 人类目前的已经征服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自大。因而, 鄂伦春先民对于自然的“高于人”的理解, 尽管形式上将其神化了, 但从客观上来看无疑是正确的。

2. 自然等于人

自然等于人是生态智慧的第二个特征。在将自然神格化的同时, 鄂伦春人也将自然人格化。“人格化”一词来自恩格斯。恩格斯在谈到宗教产生的根源时说:“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 最初的神产生了。”一般来讲, 在人类文明早期, 拟人的创造思维方法是最容易的创造方法。把人的性质组合在客观对象上是当时解释问题的最好方法, 它对“促进人类文明、人的大脑进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以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那时的这种拟人方法十分幼稚、不科学, 但在当时可能是最先进的文明。“在自然和人类之间进行类比, 现在看来并不能提供解释, 可在当时却是最好的解释, 解释是运用同一性来说明现象。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说, 当时的拟人手法与现在的思维方法没有本质的不同, 都遵循思维的组合律”。

赋予自然神灵以人格是鄂伦春人生态智慧的原生态特点。首先是, 神具有人的感情特点:有七情六欲, 善恶神灵皆具不同的感情特征;其次是神具有人的道德品性。一些神灵对于人有赏善罚恶、关爱保护、感恩回报等道德行为, 山神白那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再次是神具有人的意识性。神能象人一样思考、判断、反应和主动行动, 鄂伦春先民塑造的所有神灵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最后是神与人具有平等的地位。在萨满的神歌中, 一方面, 一些神灵称人为“主人”;另一方面, 人也称一些神灵为“主人”。这种双重主体的意识表现了鄂伦春人的“神人平等观念”, 神与人是互相关照的互助互利的关系。

人称神为主人的萨满神歌 (鄂伦春人相信火神“古龙它”的灵验, 因此当自己的亲人外出打猎很久不归时, 就向火神祈祷询问) :

古龙它, 古龙它布堪 (亦称博如坎, 即神) :

请你告诉我,

亲人近况如何?

是否不顺利或有难处?

主人——请你帮助他,

脱离险境平安返家。

如果亲人有病,

主人——可给驱病。

古龙它, 温暖慈祥的母亲。

人称自己为神的主人 (祭绿色植物神) 的萨满神歌:

初哈布堪啊,

你是蓝天下的绿草,

你是蓝天下的母亲,

你是我马群的神。

你的主人为你敬奉供品,

年年使你满意。

请你保佑我的马群永远平安,

保佑主人永远幸福。

自然神是自然的化身, 因而以上四点“神化”特征, 实际上是表明了鄂伦春人的“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观念。从发生学角度来看, 这种观念是鄂伦春族一切生态意识表现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3. 自然的精神化与生命化

对自然精神化与生命化是鄂伦春族生态智慧的第三个特征。对把自然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进一步理解就是对自然的精神化与生命化。首先, 对自然的精神化即是赋予自然以精神属性。鄂伦春人在造神时, 赋予了自然神灵以精神属性, 即自然神灵具有一切精神活动能力, 他们会思考、选择、决定, 甚至具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力, 这即是对自然的精神化;其次, 精神能力是高级生命的主要特征, 自然具有了精神能力, 也就具有了生命特征, 这就是对自然的生命化。鄂伦春人把自然神格化和人格化, 本质上是精神活动, 其对象是自然界, 因而, 鄂伦春人对自然的精神化与生命化也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赋予自然以精神和生命属性, 即神格化与人格化, 自然具有了精神能力和生命特征。神格化实际上是鄂伦春先民对自然力的强大与神秘属性的一种依附性的理解, 事实上是把自然属性的神化, 因为自然本身就是强大和神秘的, 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人格化是早期鄂伦春先民对自然的对象化理解, 表现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格化一方面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认识的初浅, 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先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动性。人与自然平等, 降低了自然的高度, 使人对于自然的活动具有了更广泛和长远的时空以及更加自由的能动性。因而, 鄂伦春先民对自然的人格化在其传统生态意识的产生与构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在赋予自然以精神属性基础上的人的精神活动。神话、史诗、拜祭神灵、制作神像、神偶、萨满跳神, 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神歌、舞蹈等等是鄂伦春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些精神活动既是自然崇拜的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对自然的精神化、生命化——的结果。

必须说明的是, 鄂伦春人对自然的精神化、生命化同该民族在物质意义上的“人化自然” (马克思语) 是同时存在的。在狩猎采集的生产实践中, 鄂伦春先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 (以兽皮文化、桦树文化为突出代表) 。这些物质文化内容是鄂伦春先民对自然的人化的物质体现。

4. 与自然求得和谐的人本主义目的

鄂伦春先民的自然崇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即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乃至和谐, 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良好生存和持续发展。在鄂伦春族绝大多数的祭词中都包含着求得人的平安、幸福、顺达等吉祥结果的祝词, 而且往往在祭词结构的最后部分言说。鄂伦春人的典型祭词结构, 一般分为三部分。前面是祈请神灵降临, 赞美神灵;中间部分是乞求神灵的饶恕和宽释, 并向神灵献祭品, 多为解释性和开脱性的言辞;最后面则是请求神灵的祐助、关照。这个典型结构可表示为:前面+中间+后面。有的祭词没有中间部分, 有的没有前面部分, 也有的干脆只有后面的乞求祐助的部分。还有的祭词先乞求祐助, 后言献祭。但不论怎样的祭词, 乞求祐助的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核心是求得神灵对人的祐助, 这是最终目的。可见, 鄂伦春人崇拜自然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点。这种人本主义是鄂伦春先民“人的主体意识”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现代主体意识产生的基础、根源和早期形态。从祭词看, 这种人本主义意愿的实现是有前提的, 即是首先要求得人与自然 (神灵) 的和解。他们认为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达到祐人的目的, 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逻辑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由于献祭的目的是利己的, 所以人仍然是宗教的最终目标, 人的神化是宗教的最终目的。”因此, 鄂伦春人神化自然的目的可以表述为“在人与自然和解前提下的人本主义目的”, 最终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人本主义的和谐”而不是征服自然。

综上所述, 自然崇拜是鄂伦春先民在狩猎、采集生产生活方式下的智慧表现, 充分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征, 即体现了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的提高过程和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欠发达、人的主体意识模糊等主客观条件下的最优地解决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观能动过程。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宋洁人.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4]陈兵.人类创造思维的奥秘·创造哲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善待自然的智慧 篇3

但找到松茸后,用一根木棍撬开周围的土,小心翼翼地把松茸完整地取出来。挖松茸的过程很短暂,往往几秒钟就能完成。可是,得到完整的松茸后,村民并没有急匆匆地寻找下一个目标,而是蹲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把刚挖的坑填平,这个过程,往往比挖松茸更花时间。

既然松茸已经到手,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填坑呢?因为松茸是一种很独特的菌类,它很恋家,年年都選择在一个地方生长,可是,如果它的“家”遭到破坏,第二年,它便拒绝生长。所以,尽管所有的村民都在争分夺秒挖松茸,但所有的人也都会花费时间填平挖过的坑,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是他们自觉的行为,一代传一代,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在吉林的查干湖村,渔民以捕猎为生。每年的冬季,大雪飘扬,气温骤降,湖面上的冰结得足有几米厚。天还未亮,渔民们就赶着马车,跌跌撞撞地往湖里去。路面上全是冰,一不小心就会马仰车翻,因此丧命的渔民大有人在。

这个季节,水面温度在零度以下,鱼儿会紧紧挤在一起取暖,只要选个地方下网,就可以打捞出成千上万斤的鱼来。

终于要起网了,网口越收越小,成千上万条鱼儿在里面活蹦乱跳。渔民们脸上笑开了花,看来,这一网收获不小。

鱼拉上来,成堆地倒在冰面上,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鱼都在两斤以上。渔民们的网都有严格的标准,能保证不足两斤的小鱼能够顺利逃脱。虽然他们渴望每一网都收获丰厚,可是他们更知道猎而不绝的道理,只有放弃眼前的小利,留小苗一条生路,才能保证来年的丰收。

自然智慧作文 篇4

澳大利亚南部的一个农场主,一直专心经营着一片100公顷的土地,他遵从了祖父的遗训——土地轮作,适度耕种。

父亲临终时对他说:“土地有它自然的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这个尺度,无休止地索取,只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我刚刚接管农场时,我们培育种植的奇异珍果和天然卷菜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尤其是天然卷菜,只有我们独家生产,价格成倍上翻,订单接踵而至。面对滚滚财源,我忘记了你祖父的遗训,把正在轮作休养的30公顷土地扩种了天然卷菜,产量成倍增加,但收益却并未如想象的那样成倍增长。由于扩种,增加了成本,地力也下降了。加之天然卷菜集中上市,价格一降再降,每公顷收入反而比以前少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和教训。”

父亲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谨遵祖父遗训,一直坚持土地轮作,50多年不改,一年种植,一年休养,限量生产,精美包装。正因为如此,他培育出的奇异珍果在市场上始终保持旺销势头,全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富足有余的日子。而他也被选为“全球环境义务大使”,到世界各地宣传保护环境、珍爱家园的重要性,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类要敬畏自然的尺度。”

无独有偶。我国浙江一家水产公司,利用千岛湖独特的湖水养殖了一种叫”胡子鲶”的鱼。他们坚持养殖利用的水体不得超过千岛湖的1%,每亩产量不超过1000公斤,对鱼的生长和捕捞执行严格的标准;同时还研制烹调用料,形成了独家风味,并且只限在千岛湖范围内上市,专供游客食用,绝不外卖,每天实行“三限”制度,即:限鱼捕捞量、限每桌供应量、限每天餐桌量。而且不管多么热销,“胡子鲶”就是不涨价。被调足了口味的游客都为品尝“鱼宴”,慕名而来。曾有多家企业前去洽谈合作事宜,准备扩大生产,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都被婉言谢绝。很多人对他们“有钱不赚,有肉不吃”的做法表示不解,公司总经理却说,合作是好事,但有些合作是冲着暴利来的,势必导致为利而渔,盲目扩张,只能造成水体恶化。为鱼而“渔”,品质无法保障,甚至会竭泽而渔,到那时,千岛湖“鱼宴”还有什么魅力可言,还能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吗?

绝不能为鱼而“渔”和坚持土地轮作,既是敬畏自然的尺度,又是敬畏市场的尺度。无论高山大地,还是湖泊海洋,能养育多少生命,创造多少价值,自然早有安排,敬畏自然的尺度,正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石。

.用心

爱心

以智慧赢得智慧作文 篇5

“五一”假期, “金陵杯”围棋定段在南京举行,

去年定段,我以两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注: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当时,我后悔得连肠子都青了,到现在还一直耿耿于怀[注: 不能忘怀,牵萦于心。]。对这次定段,我满怀信心,因为在围棋班,好几个水平比我次一点的都定段了,难道我的运气就差吗?

定段要两天,每天下四盘。

五月一日,我早早赶到定段办公室报到,

[1] [2] 下一页

★ 以智慧赢得智慧作文

★ 赢得成功五年级作文

★ 如何才是成功的人

★ 宽容赢得成功的名言精选

★ 医疗网络营销团队 技术+配合才是关键

★ 诚信赢得成功的名言警句

★ 成功人生的关键秘诀

★ 海尔成功的关键要素

★ 把握关键轻松成功作文

感受自然倾听自然作文 篇6

在这个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时代中,虽然在自然界中,有着数不胜数的动物,都具有智慧,勇气,团结的精神,都具有坚强不屈,愿为家园而牺牲的坚强意志。但你以及世界的人可曾在脑中仔细的想过,现在可是现代化了诶,可不是原始社会,人家随意搞一个原子弹或者森林大烧毁,那可是不堪设想的了,到那时侯,你说自然界会顶得住这灾难吗,到那时侯,人类那只剩下楼房,什么都不会再油然而生了,更别用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了。

所以我们不能在对大自然界进行破坏,要进一步的向保护自然界的大门走去,去倾听,去感受,什么才叫做保护,什么才是文明。

在一个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日子里,一位年仅八十多岁的老太公,身子沉重得连起床都需要许久,在一面饱经风霜的面庞中,可以看出这位老爷爷大概经历了许多事情,在几颗早已被虫蛀得十分难堪的牙齿中,可以看出这位老爷爷的不拘小节,身上穿着一条冰寒刺骨的衣裳。他慢吞吞地走在一条森林小径中,突然,看到了一些易拉罐,他停下了脚步,立即把它捡起,然后放入垃圾桶里,整整衣裳,在想别的地方走去。当这位老爷爷走去后,一辆小轿车开了过来,看到地上如此的洁净,没有丝毫的果皮纸屑,心里非常的高兴;一只年轻的国家领导人走过这条小道时,看到地上没有动物排除的新陈代谢物,还闻到了夹在小道两旁的鲜花的芳香,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一只抱着自己孩子的野生动物路过此地,看到这条小路没有山地的弯曲崎岖,没有荒漠的一寸泥沙,心里的鲜花油然而生。

自然智慧作文 篇7

“自然之友” 作为中华大地上成立较早的 “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组织,不仅是国内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保团体,而且是时下民间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佼佼者。据此,笔者将以其作为考述对象和解剖标本,从而有效地提炼出有价值的本土经验,最终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生长及培育提供有益启示。

1“自然之友”发展样态的总体素描

“自然之友” 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 “先行者”、 “领航者”,它在绿色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做出了基础性、建设性和开创性的工作, 确立了民间环保团体在整个中国环保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位置。1994年3月31日,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经文化部办公厅、民政部社团司注册,正式获批成立,简称 “自然之友”。时至2010年,在 “自然之友”成立17周年之际,它完成了独立注册, 注册名称为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注册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主管单位为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注册机关为北京朝阳民政局。

“自然之友” 是一个典型的非政府、非营利、 志愿性的公民社会组织,宗旨是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推动民众以各种形式参与环境行动,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自然之友”由于其出色的表现而享誉海内外,并荣获一系列国内和国际环境保护奖项,譬如: 1995年10月,荣膺由日本 《每日新闻》 和韩国 《朝鲜日报》 联合颁发的 “亚洲环境奖”; 1999年7月,获得由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 “地球之友”联合颁发的 “地球奖”; 2000年8月,荣膺菲律宾 “雷蒙· 麦格塞塞”奖,此奖是以菲律宾前总统命名,有国外报刊誉之为 “亚洲诺贝尔奖”; 2008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民间生态保护荣誉奖。

历经近20年的厚积薄发, “自然之友”可谓是实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它已成长为具备良好公信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中国公益性社会组织,跻身为全国标志性、品牌性的社会民间团体,俨然成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中的一朵奇葩。

2“自然之友”社会治理的独特绩效

“自然之友” 作为草根公民社会组织,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强大的感召力、深远的影响力而著称, 它为公众参与环保搭建公共平台,为民间环保力量构筑基础,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价值典范,并以更加严谨、科学方式为中国绿色环保事业和可持续性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1珍稀动物的拯救者——为国际濒危物种的保护而奔走呼告

1995年, “自然之友” 开始了解和关注青海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护问题。藏羚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 《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为最需要保护的物种之一。为了更多地了解和揭秘藏羚羊的真实问题,1998年9月25日, “自然之友”和 《中国林业报·绿色周末》联名邀请了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扎巴多杰来北京,向 “自然之友”会员、大学生和传媒介绍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98年10月, “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为藏羚绒贸易问题致信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请求他帮助制止英国国内非法藏羚羊绒贸易,支持中国对藏羚羊的保护活动,得到了托尼·布莱尔的回应; 1999年2月1日,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提交 《自然之友关于保护藏羚羊问题的报告和建议》,国家林业局参考了其建议,有效促成了国家林业部于1999年4月发起旨在打击偷猎活动的 “可可西里一号行动”[2]。“自然之友” 从人们关心的物种保护入手, 树立了自身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并日渐映入了社会公众的眼帘。

2.2绿色文化的传播者——为大众参与环保活动而构筑公共平台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渐趋恶化,中国生态环境也遭受了难以修复的破坏,有关环境治理问题愈来愈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所关切的共同议题。 面对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 “自然之友” 充分利用自身的制度化渠道、专业化技能、高效运作机制及其独特的媒体资源,开展绿色讲座,宣传绿色理念, 倡导绿色政策,构建绿色文化。与此同时,“自然之友”拟从 “社会———民间”的视阈出发,提供有别于 “政府———国家”视角定位的绿色观察,试图更多地传递一线环保人士、记者、律师、民间行动者、 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观点、态度和评价。 “自然之友”在坚持公众视角和民间立场的前提下,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审视和记录我国当年的环境状况,力图把学者的专业研究成果与民间的行动观察有机糅合起来,汇集社会民意,凝聚公共舆论,形成报道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从而促使相关决策人士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3]; 与此同时,它还努力使社会公众更加全面、真实而深入地了解中国当前的环境现状,吸引更多的人们加入到践行绿色文化建设队伍中来, 从而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2.3公众行为的倡导者——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提供价值典范

“自然之友” 积极倡导社会公众行为的改善, 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合理的价值指引。

( 1) 推行可持续交通。自2005年起,它就组织 “骑行北京” 的活动,并陆续发布 “骑行绿地图信息标注平台”; 与此同时,还积极呼吁全社会能够理解、支持并认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提高慢行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吁求从细节上不断改善骑行和公共交通的出行环境,使 “健康出行”、 “绿色出行”和 “低碳出行”能够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自主选择。

( 2) 动员 “夏至关灯”。“夏至关灯”是指在每年的夏至日当天,号召人们关掉室内的相关电源, 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节能减排活动。

( 3) 推广 “低碳家庭”。通过量化信息与质化研究,以准确的数据信息来展示低碳家庭的实践成效,倡导人们通过学习全方位居家环境改造,以达到可持续生活。

“可持续交通”的推行、 “夏至关灯” 的动员、 “低碳家庭” 的推广等,这些致力于全社会的公益项目切实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为 “自然之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自然之友”自主性发展的智慧觉察

“自然之友” 作为享誉海内外影响的民间环保团体,以自身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发展树立了良好形象,在此,为了有效避免一种蜻蜓点水、宏大叙事的 “水上漂”, 所以特定选取 “合法性”视角 ( 如图1) 来进行观照,以便深度发掘其成功背后的存生智慧或现实经验,进而为本土化情境下公民社会组织自我发展及其培育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向。

3.1践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切实增强组织的“政治合法性”

事实上国家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把公民社会组织塑造为一个 “帮忙者”,而不是 “捣乱者”。从社会参与角度上看,政府希望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合法性的、程序性的 “圆桌政治” 和合法的、 公开的 “街头政治”,而不是属于黑社会性质的 “夜晚政治”[4]。然而,在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中创生的公民社会组织,首要遭遇的问题就是政治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 指涉国家政治规范对公民社会组织建立或活动的总体态度和政治要求,它决定了公民社会组织的衍生与存续的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民社会组织要试图在中国境内获得细水长流发展,其中就不得不体悟、揣摩出一条重要的 “潜流”,即不能横跨 “政治底线”。这条 “政治底线” 意指以维护政府的执政地位,稳固既有的政治秩序为前提,并且不能采取情绪化、过激化或极端化的行为与政府进行分庭抗礼。 “政治底线” 很大程度上就像 “高压线”,公民社会组织既不准触碰,也不允越雷池一步,倘若一旦触犯了的话,不仅会惹祸上身,而且还会牵连业务主管单位,更为严重的是,还会面临被迫全线退出,甚至是自取灭亡的危险。国家允许公民享有有限的结社自由,允许某些类型的社会组织存在,但不允许它们完全独立于国家之外,更不允许它们挑战自己的权威[5]。对此, 丽莎·乔丹、彼得·范·图埃尔[6]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 由此,在面对强大的政府时,所有公民社会组织都得把握一条 “铁律”———不能冒犯政府。它们深知如果得罪了政府,自己将一事无成,而且机构可能被取缔,负责人还有可能锒铛入狱。对此, 每个公民社会组织领导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在遵守 “铁律”方面,所有想持续生存下去的公民社会组织都要非常 “自律”。

对此, “自然之友”则是具有明确的 “底线意识”和 “规则意识”,在自身生发和成长的过程中深深地暗悟到 “有自律才有自由”,从而 “承认政治”,践履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策略,遵循 “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监督不替代、办事不违法”的重要原则,至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审慎克制的姿态,即不管是从管理体制而言,还是从功能特性上说,它都是政府的得力 “帮手”或 “助手”而不是公开叫嚣的 “对手” 或 “敌手”。就目前的中国公民社会组织而言, “克制”可能是维持组织存续的基本策略。“克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对组织规模进行自我控制。 “自然之友” 自成立以来,会员人数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之所以如此,这并不是因为该组织缺乏吸引力,而事实上,这是 “自然之友”有意识控制的结果,杜绝引发政府的猜疑或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其二,对组织活动领域和方式进行有效限定。 这种控制意味着公民社会组织将回避敏感的政治议题——— “人权”、 “工人运动”,而是将组织活动重点框定在一个相对明朗且不易引起政府怀疑的领域之中。 “自然之友”几乎从来不涉及或主动突破政府设定的 “底线”,并将自己活动范围定格为政府 “欢迎的”环保领域。这种 “自我矮化” 的活动行为在很多的欧美同行看来似乎并不彻底,但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它却为公民社会组织的生存提供了有效的庇护场所,也增加了其成功的可能性[7]。

3.2灵活运用“符号资本”,积极提升组织的“行政合法性”

“符号资本” 这一概念率先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提出,他把在社会空间的各个市场中竞争的资本划分为4种普遍类型: 即 “经济资本” ( 货币与财产) 、“文化资本” ( 包括教育文凭在内的文化商品与服务) 、“社会资本” ( 熟人与关系网络) 和 “符号资本”( 合法性) 。然而,在社会交换体系中, “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 和 “资本符号” 之间并非截然的分离,在特定的场合并通过一定条件,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其中 “符号资本” 是最具转换力的。譬如: 倘若某个人的头衔、荣誉或者威望作为 “符号资本”一旦被社会公众所认可或接纳,那么它就可以相应的转换成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或 “社会资本”。那些能够把自我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并从中获益的个体或群体,就获得了布迪厄所谓的 “符号资本”。在布迪厄看来, “符号资本”代表了一种谈论权力关系通过符合形式而合法化的方式,是一种 “合法的积累”形式[8]。按照布迪厄这一论述, “符号资本”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长期累积的荣耀、声誉、威望或关系网络等。 “符号资本” 是一种无形、象征和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在很大意义上它更容易使某个组织获得政府的认可、信任或支持。换言之,即易谋取行政上的合法性。

倘若说 “政治合法性”是一种实质合法性,那么 “行政合法性” 则是一种形式合法性。 “行政合法性”基础是官僚体制的程序和惯例,公民社会组织的行政合法性在于某一级单位领导以某种方式 ( 允许、同意、支持或帮助) 把自己的行政合法性让渡或传递过来。他们的承认往往自然延伸为参与。 他们参与的方式是很灵活的,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符号的,如名誉会长[9]。如有学者认为,如果公民社会组织的核心人物本身就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行政负责人,那么这样的公民社会组织就天然地获得了行政合法性。当公民社会组织有了行政合法性之后,它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开展活动[10]。在此,或许有人进一步思忖: 为什么公民社会组织要获取相应的 “行政合法性”? 因为较强的行政合法性是获得体制内稳定的资金支持以及继续争取加大支持额度的制度保障,只有符合强行政合法性的要求,才易得到与体制内相关的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的支持,也只有符合强行政合法性的要求,才能在动员体制外资源的过程中利用体制内力量和渠道[11]。

另外,据有关学者在2000—2002年对北京、浙江和黑龙江三地登记注册公民社会组织的调查中, 发现公民社会组织领导人 ( 包括会长、秘书长等) 的个人素质、社会资源 ( 包括人际关系网络、声望) 和物质资源情况直接影响着公民社会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自身的运作。一言以蔽之,我国当前公民社会组 织发展可 谓是呈现 出一种 “能人效益”[12]。然而,通观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践, 事实也的确如此。利用 “符号资本”———即某个知名人士或政府官员担任民间组织的会长或荣誉会长, 不仅可以加强公民社会组织在那些对政府权威存有依恋的公众心中的合法性地位,从而赢得其支持, 而且还可以通过关系资源从政府那里获得基本的信任。因此,对于诸多公民社会组织而言, “符号资本”确实是一种拓展组织衍生空间、增强组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策略选择[7]。

“自然之友” 之所迅速地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孕育成熟,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使然,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 它的成功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梁从诫先生的符号资本的社会影响力。“自然之友”起初作为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直接挂靠在中国文化书院,是其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而梁从诫先生就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副院长,所以由他本人亲自担任 “自然之友”的创会会长,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该组织的相关活动,无疑会大大增强 “自然之友”的行政合法性。

梁从诫先生是我国政治活动家、维新变法先驱梁启超之孙、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和作家林徽因之子,可谓名门望族之后。此外,梁从诫先生自身还是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委员,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种种迹象表明,梁从诫先生这一系列的符号资本使得 “自然之友”在与相关政府进行交往、沟通和合作过程中,更易获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有效化解了与政府之间的各种体制性摩擦。诚然, 事实发展亦充分明证了这一结论。纵观 “自然之友”的孕育过程,不难发觉,梁从诫先生的个人符号资本可谓是对该组织的行政审批、组建创立、资源筹集、人员招募和活动开展等诸多方面都立下汗马功劳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此,赵友梅[13]曾论述: 在中国现行的环境下,其非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就格外明显。某个公民社会组织能否得到国家认可和支持,这在很大程度往往取决于该组织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背景,以及组织自身的社会网络。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法律化、制度化的运作方式。

3.3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有效获致组织的“内部合法性”

公民社会组织的 “内部合法性”是该组织的内部成员对共同体和组织文化的认同或接纳,并志愿为组织发展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然而, 从很大意义上说,公民社会组织的 “内部合法性” 来源于它有效激励机制。公民社会组织的激励机制, 实质上就是有关发展动力的问题。毋庸讳言,同市场和政府部门相比,公民社会组织在激励机制方面则是明显乏陈,因为它既不像市场主体那样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收入水平,也不像政府衙门那样为公务员赋予显赫的社会地位。故此,如何构建长效的激励机制则是时下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取得 “内部合法性”的关键所在。

“自然之友”主要是在 “形象激励”、 “兴趣激励”[2]和 “认同激励”等三个方面来吸引或留住高素质人才并有效激励组织成员,进而达致本组织的 “内部合法性”。

( 1) 形象激励。充分利用公众形象的作用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自然之友” 自成立以来,就颇受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组织主要成员,如梁从诫、杨东平、王力雄等,都曾接受过相关媒体的专访,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和宣传, 使组织里的一些精英人物成为社会公众的新闻人物和环保的形象代言人。这样一来,不仅他们本人感到无上光荣,而且他们的家人和亲人也将引以为豪, 最终致使组织内部的核心成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于中国环保事业。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举措。

( 2) 兴趣激励。兴趣对人们的工作态度、钻研程度和创造精神影响甚大,它往往与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紧密勾连,在公民社会组织的成长过程中, 倘若高度重视相关兴趣因素,则会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因为公民社会组织缘起与创立的本身就是人们基于某方面的共同爱好、旨趣或利益而自主、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 “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正是 “自然之友” 成员们的相同意志和共同信念的最简洁表述。 “自然之友”诸多项目活动的开展与策划正是源于该组织成员的一种 “道同而相与谋”,即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组建的。例如:“演讲组”、“观鸟组”、“植物组”和 “登山组”等等。这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增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加成员对 “自然之友”的归属感。

( 3) 认同激励。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两种认同: 其一 “个体性认同”, 即为了寻找 “自我”,为了寻找自我的唯一性、排他性、自主性和独立性; 其二 “社会性认同”,即为了寻找归属,为了寻找与众相同的群体内一致性和群体间区别性[14]。然而,笔者这里所指的认同是一种社会性的组织认同。对于 “自然之友” 而言, 其成员凝聚力的形成来自他们对环保价值观念的社会性认同和该事业共同体的接纳,这种强烈的需求和内在的动机致使他们对环保事业锲而不舍、对组织工作兢兢业业、对艰辛付出任劳任怨。正是基于这一缘由,使 “自然之友” 形成了一种组织内聚, 并感召一批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积极加入到这个社会团体。

3.4竭力推行“玻璃式”财务制度,不断巩固组织的“社会合法性”

“社会合法性” 是公民社会组织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广泛性群众基础。在政府不直接拨款的情况下,倘若一个公民社会组织得不到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承认、信任或支持,那么它就没有相应的资源来开展活动,甚至连注册所需的资金可能都无以筹措[9]。然而,一个公民社会组织 “社会合法性”的重要支撑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社会中的公信力。

公信力顾名思义是社会公众信任的力量,概念最初来源于英文Accountability一词,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并接受质询。公民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就是它在社会上被接受和信任的程度,这主要通过其合法性、组织使命、诚信、 效率和绩效等方面来进行彰显[15]。然而,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组织,它没有像企业一样拥有自己的 “企业秘密”,它必须向社会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信息[16]。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公民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关键看它的财务制度是否建立在 “透明的玻璃口袋”上,即定期向社会发布财务状况,并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从而使其在阳光下运行,这既是公民社会组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也是公民社会组织得于存在和延续的根基。恰如路易斯·布兰德斯所述: 透明度是社会经济问题的最佳药品,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

有鉴于此, “自然之友” 在组织章程中的第五章第二十条明文规定: 把全部收入都将用于开展环保活动,依照组织章程,每年的年底定期向会员、 捐赠者及其社会大众编制出版组织年报,并积极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收支披露制度。据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1999年9月30日,“自然之友”所募集到的资金共计252. 6万人民币,平均每年约63万元, 其中会费7. 9万元,其余全部是社会各界的捐款, 而国外各种基金会的资助132万元,约占总数的52% ; 支出共192. 2万元,主要用于各种环保项目的开支,必要的行政开支共计53万元,占总支出的28%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比较详细的财务收支账目,由办公室负责向理事会报告资金的收支情况, 并向会员和社会公开[17]。

通过仔细觉察,不难发现,正是由于 “自然之友”向社会竭力推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实现 “玻璃口袋” 的捐款,定期向社会发布捐款的去向和善款的使用效果,增加组织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并努力做好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不断打造自我品牌,提升社会合法性,从而大大增强社会公众对该组织的信任度和认同度,最终致使它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赢得较高信誉。

3.5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努力赢得组织的“国际合法性”

“国际合法性” 意指某个个体或社会团体突破了在国内疆域的范围,其活动、影响或声誉获得了国际范围的认同、接纳或支持。近年来 “自然之友”不断延伸、拓展国际活动的范围,主动与国际多边组织开展深度的项目合作,不但践行 “引进来”的理念———把国外发达国家在环保领域里所取得的自主管理方式、先进项目经验、成熟运作模式引介国内,努力铸就自己的品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积极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把我国政府的环保政策、治理理念和政策选择通过多边会议和国际传媒努力宣传、推广和扩散出去,让世界各地更多了解中国的环保制度和做法,进而维护、提升中国环保的国际形象。

以2007年为例, “自然之友”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十分活跃和日趋频繁,这其中包括联合其它公民社会组织开展公益环保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加强与国际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等[3]。

( 1) 在项目合作方面,积极同国际环保组织开展深度的项目合作,并达成伙伴关系。 “自然之友”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UNEP) 继续共同开展东北亚青年环境网络项目,并在 “十亿大树项目 ( Billiontree Campaign) ” 上与之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 2) 在国际会议方面,参与和策划各种国际性的环境会议,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层面上的影响力。 “自然之友” 作为筹备委员参加了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的联合国环境署公民社会论坛和环境部长年会, 参加了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全球公民社会参与联盟的年度大会,并作为主办方组织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北亚青年环境大会。

( 3) 在能力建设方面,以合作的方式来增进和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与瑞典国际发展署 ( SIDA) 合作,派员赴瑞典、印度全程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与香港乐施会合作,赴港进行 “发展教育”系列参观学习等。

( 4) 在民间外交方面,加强与各国环保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互信。“自然之友”接待韩国环境运动联合 ( KFEM) 、国际地球之友 ( FOE) 、国际河网 ( IRN) 、印度环境教育中心 ( CEE) 等多家国际机构的友好访问,参与接待了多家国际友人和媒体的来访和采访,其中包括会见法国总统特使,与德国环境部长会谈等。

由上观之,正是 “自然之友”以积极、矫健的姿态频繁地活跃在国际公民社会组织的舞台上,致使它不断累积自身的国际声誉,进而提升自己的国际合法性; 同时,正因为它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种良好公众形象,从而赢得了诸多国际公民社会组织的资金援助和项目经费。目前, “自然之友” 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海外基金会的支持,比如米苏尔基金会、博尔基金会以及香港的施乐会等。一如相关资料所显示的, “自然之友”1995年3月1日 - 1999年9月30日共计收入252. 6万元,其中,国外捐赠132万元,国内捐赠98. 3万元,会费收入7. 9万元, 专项救助5. 4万元,其他收入9. 0万元,国家没有任何拨款[18]。

摘要:“自然之友”不仅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先行者”和“领航者”,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向,即:践履“有所为,有所不为”策略,灵活运用“符号资本”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竭力推行“玻璃式”财务制度,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因此,有效提炼出这些有价值的本土经验,力争为我国公民社会组织生长及其培育提供一种有益启示。

吃的自然法则与育儿智慧 篇8

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个组织的构成物质,都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因此,吃的自然法则,包括选择自然应季的食物,崇尚自然的食物制作方式,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成长,体会食物与土地的连接

泥土中自然生长出来鲜嫩脆绿的黄瓜、娇艳的红椒、白玉般多汁脆嫩的萝卜、胖胖的大南瓜……时下,有很多崇尚自然的人会在自己的园子里种植一些自然生长食物,然后享受自然生长食物的原汁原味。都市人的这一乐趣其实道出了一个事实——我们吃的食物已经离开泥土太遥远了。因此,让我们重新来看待一下吃是什么——它不再只是摄取身体所需的养分的过程,更是在体验一种与土地、与自然的接触。和孩子一起用双手将食物从田间抱入厨房,能够感受到与大自然的契合;选择新鲜自然的食物,吃下的是与土地重新建立的一种连接。

如果你承认自然生长的食物,有着更饱满和真实的营养,那么也许我们也应该允许孩子的自然成长,不贸然使用各种“催熟剂”和“杀虫剂”。

自然制作,更正我们对食物的需求方向

现代工业对食物制作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加工的深入和细分,现在的很多食物已不再是自然加工,有的加工方式甚至已经失去了食物原来丰富的营养。比如盐,原来多是灰色的杂质海盐,蕴藏了海洋丰富的矿物质和绵绵生机,而现在的精盐洁白、纯净,却只是氯化钠。有些加工方式分类更细致,但原来一种食物的营养,现在需要好几种才能凑全。有的是在加工过程中因为添加剂而改变了口感和外观。这使我们看似和上一代一样每天仍旧吃饭、吃菜、吃肉、吃水果,但实际上,食物已经有了极大的质变。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欲望和需求创造出来的。明白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从自己和孩子开始,学会接受和享受食物本来的味道,更正对食物的需求方向。

顺应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营养秘诀

记忆里,我的母亲会自己做酸奶,会自己发白生生的豆芽。春天,她会领着我们姐弟几个去挖野菜回家吃;端午的清晨,她会蹚着露珠摘来艾草,晒干了给我们洗澡;8月,她会用新鲜的桂花做桂花酱,放在难以下咽的粗粮里;冬天,她会把红薯扔进火炉里烤得香喷喷、软乎乎的……虽然母亲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医食疗或西方的营养学,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吃,各种食物怎么搭配,宝宝生病了怎么调养,母亲都是淡定从容、游刃有余的。这是她向大自然学来的养育智慧,给我们的不仅是营养,更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饮食态度。

现在的我,也会在夏天给宝宝做酸梅汤;零食盒里基本是干枣、苹果、核桃、小乳酪条等天然的食物;按照四季的规律和特点,调节家人的饮食,也已变成我的潜意识。

二十四节气,中国式饮食调理

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划分得十分巧妙,准确地反映着季节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根据节气的变化,有不少和吃有关的俗语,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贴秋膘”等。这既是吃的情趣,又是养生的智慧,也反映了节气对于季节划分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把中国人从节气中总结出的智慧和吃的法则,运用到调理孩子的饮食上。比如夏至的时候,自己用乌梅、山楂、甘草、桂花给宝宝煮上一锅消暑祛烦的酸梅汤;在霜降前后,经常炖些滋阴清热的银耳红枣羹,做些甘蔗萝卜饮;小寒、大寒时节,驱寒润肠的萝卜羊肉汤、北沙参炖鸡又可以摆上餐桌了……

我始终认为,养育方式和教育一样,要考虑到文化、地域、环境的因素。也许中国孩子的身体状态,以及他世世代代生长的土地,更适合用中国式的二十四节气式饮食调理法,更应该尊重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也应该是自然养育的一部分。

回归简单、自然的饮食方式,能唤醒我们的味蕾,吃出自然的味道;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饮食态度和观念,孩子就会回馈我们什么样的笑容与健康。顺应中国孩子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我们也会发现,当好父母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上一篇:实习生职责规定下一篇:简爱高中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