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敬畏自然》(共9篇)

《敬畏自然》 篇1

敬畏科学

如恐龙那般强大的物种也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灭绝后,地球上慢慢地衍生了人类,并通过数百万年的发展最终“统治”了地球。

从茹毛饮血到今天的各式色香味俱全的精美佳肴,从原始的洞居穴居到今日的钢筋水泥铸造的摩天大厦;从树皮遮羞到各种丝织品人造革;从远古的巫医到今日的各种高科技医疗产品...这其中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沧海桑田的变化,似乎是地球的环境适应了人类的进步。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类的思想愈加深邃广阔。也许有一天人类甚至不需要步行,而可以每个人都驾着一小型飞机在空中飞翔,那时候的交通——天空,将会更加四通八达,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的阻碍;一切都不需要人类亲自劳作,就像现在的比尔盖茨家全自动化电脑化;我们可以通过影片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是导演,每个人亦都是演员;我们不必再徒步几千几万里而到达另一个国度,而是在观望美丽的空中之景的飞翔中抵达,也许在人类还没有灭绝之前,真的能到达一种我们目前能想象的不能想象的高度的文明世界,造就一个乌托邦,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美丽的天国。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梦,有的梦我们称之为理想,有的梦就只是梦。而这无疑是一个美丽到人人为之向往的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没有领导者,没有国界,没有种族之别,没有任何利益矛盾的国度,不需要去争取,因为已经有了足够丰富的剩余的物质产品,人人能得偿所愿,安守本分。

我在想,这样一个全世界范围的世外桃源能够实现吗?同样一本书尚有无数个哈姆雷特,怎么可能每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天赋等等都处于一个相类似甚至相同的线上?即使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候。存在差异就必定存

在矛盾,存在利益的空间,就必定会有争夺,摩擦、矛盾、冲突、战争,无以计数的问题存于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领域。所谓的神话世界里的上父刚刚创造了人类,没有任何的差异的人类,肤色,发色,语言。最终却以上父害怕齐心协力,没有分歧,没有隔阂的人类铸造出通天的阶梯而将人类分散于各地,赋予不同的语言让之无法沟通了事。但我们不妨为这个美丽的梦去奋斗,努力,毕竟正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前进的动力与目标,我们每向前一步,便愈接近于梦想。

地球已经超负荷,人类衍生自自然,在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内,人类所需的一切皆取自自然,源于自然,直至今日人类也只能够在小范围内合成某些产品。毫无疑问,自然养育了人类。然而,人类也曾在一段时期内猖狂叫嚣着要征服自然,进而大肆地改造自然。大自然因为人类的参与而面目全非,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种族能把地球如此辽阔的地域改造得如此彻底。将地球变得千疮百孔的时候,人类终于又发现,人类将自然改造的越彻底,自然给予人类的将是更加毁天灭地的难以避免的灾难。人类永远无法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也不可能摆脱大自然的制约。

也许以后,在我们的星球还未毁灭之前,我们的世界会发展到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度,譬如发现了外星文明,穿越时空,成功移居其他的星球,人类能够控制并治愈艾滋病病人,也不必再受心脏病的折磨和因此不可避免的死亡,甚至长生不死。我们可以万分确定金字塔是否真是外星人所建而成,恐龙灭绝之谜、复活岛的石像之谜等等过去困惑我们的未解之谜都将一一获得解答。而在发展的同时所衍生的问题,我们相信,科学终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解答。

科学延伸了人类的视角,开阔了人类的思维。因为科学,人类战胜了天花,霍乱,鼠疫。因为科学,人类得以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只是千千万万无以计数的宇宙星球

中的一个小小行星。因为科学,我们甚至可以还原古老的生物化石并从中窥探原始生物的生活场景。因为科学,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将视野探向了至今无法判断是否有边际的宇宙。通过科学技术,人类了解了种种曾经难以理解的奥秘。因为科学,我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看到过去,展望未来。从过去的闭塞迷信到如今的探索宇宙、自然、人体的奥秘,科学的进步非同日而语。

人类衍生自自然,在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内,人类所需的一切皆取自自然,源于自然,直至今日人类也只能够在小范围内合成某些产品。毫无疑问,自然养育了人类。然而,人类也曾在一段时期内猖狂叫嚣着要征服自然,进而大肆地改造自然。大自然因为人类的参与而面目全非,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种族能把地球如此辽阔的地域改造得如此彻底。将地球变得千疮百孔的时候,人类终于又发现,人类将自然改造的越彻底,自然给予人类的将是更加毁天灭地的难以避免的灾难。人类永远无法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也不可能摆脱大自然的制约。

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水污染,温室效应,病毒变异,核泄漏,核污染,甚至人为引发的地震海啸。大自然的愤怒,并不是对人类的报复,而是大自然被人类改造的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警示,于是人类开始寻找各种途径以求改善环境,拯救地球,更是拯救自己。

“人们改造自然的科学力量越强大,大自然给予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地球,已经迫在眉睫,但这显然并不容易,且难以达成,只有运用科学的规律,科学的方法才能解救我们的家园。

人类之于宇宙,只是渺小的存在,可人类无疑是聪明绝顶的,科学的规律,由人类发现,并应用于的实践。科学的方法,由人类在摸滚打爬中完善。科学最终服务于人类,而人类需要科学的护航,发展的上升的科学试图给与人类营养的健康的长寿的

方法,和解开种种世界谜题的钥匙,而这颗钥匙正是握在人类的手中,端看人类如何应用。

《敬畏自然》 篇2

一句简短而又精辟的话语,道出了李秋梅对摄影最真切的看法,也道出了当下许多摄影人渐渐失去的那份对摄影最原始最纯真的追求。

李秋梅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类摄影讲座和摄影采风等活动,对摄影充满无限情感与热爱。至今,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其中多幅作品荣获摄影大赛的不同奖项。

“摄影瞬间的美让我着迷,人和自然在不断地交流与沟通,气候的变化、光线的变化、明暗的对比,它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荣辱永恒地保留下来,那种可遇不可求的特性和富有挑战的意味,随时都会点燃你的激情。”

伊春河开河时节,李秋梅在半开化的河边发现:阳光照在化冻的冰面,伴着涓涓的流水,春风用刻刀雕塑着渐渐融化的冰面。她细心观察,未冻的溪水成为冰雕的背景,神龟、大象、神龙、鲨鱼……幻化成一个个拥有生命的精灵,细心观察每一处冰雕的细节,又像是一件件有趣的水晶艺术品,形态各异,大自然仿佛成为了最伟大的艺术家。李秋梅在惊讶于自然界之神奇的同时,不忘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冰趣造型,并通过后期润饰,将富有艺术的想象力与情感赋予每幅照片,形成不同时间光影交织下的明暗对比,生动形象地把握住了作品中形态的神韵,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李秋梅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用独到的视角触摸大自然的肌肤、倾听它的声息,又在远景的拍摄上表现景物的形与韵。她说,“只要有一束光,就可以让家乡的山水树木顿获生机,在无数个生命的细节中,我常被山林中深海珊瑚般的美丽惊得目瞪口呆,内心敬畏自然带来的每一次感动生命的体验。我的情感流动着,脑海中显现出一个变化万千的影像世界。”

“每一次采风,我用双脚踏访家乡的山水,用心灵解读林都富有生命的岩石;每一次采风我都用心捕捉未被发现的美,用镜头寻找天真忘我的情趣和返朴归真的感受。”

李秋梅通过采风开始重新关注赖以生存的家园,发现生态之美,用镜头记录自然生命带给她的感动。在伊春,她领略到红松原始森林蔚然壮观的绿海松涛,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通过相机表现,把家乡的生态美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

《敬畏自然》 篇3

敬畏自然还是敬重自然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但是在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发展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之间形成各种复杂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得以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心态。这种心态是同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同人类自身的无知和愚昧联系在一起的。此时人与自然还谈不上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二者继续发展的条件。胡锦涛同志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三者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灾人祸的巨大打击面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为“心存敬畏”,这未必是生态理念的进步。对自然持敬畏心态,势必导致不敢大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终将难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难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撇开畏惧自然的成分,敬重自然则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自然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而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了自然规律,最终必遭惩罚。因此,敬重自然,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才不失为现代人明智的态度。敬重,本身就包含着对自然的顺应、探索和利导,包含着对自然的更深层的认识。当然,敬重自然不是盲目崇拜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和谐共处就不要企图征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过去对自然的种种畏惧打消了,但又一度走向另一极端,高喊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口号。翻开一些社会科学的教科书或工具书,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反映了近代社会形成的生产力观,一直流行并影响到现代社会。

应当肯定,上述生产力观包含着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人类社会要进步,改造自然无疑是必要的,这种生产力观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曾经起过很大作用。但是,“征服自然”的说法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把人摆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导致人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直接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许这样做,社会生产会有发展,生活水平会有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严重加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陶醉于从自然获取的成就,以为是征服和战胜了自然。例如,在江河上筑起大坝蓄水发电和拦洪,宇航员乘航天器到达月球并返回地球,登山队员登上了山巅,探险者冒险乘皮筏漂过急流险滩,这类事情常常被视为征服自然的壮举。诚然,人类取得改造自然的成就值得自豪,但这些成就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而取得的,决不是征服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的取得可能已产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曾经告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联系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来思考,倍感恩格斯所说之真切。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一些江河沿岸盲目建设工业项目,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最终为治理污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超过这些工业项目所带来的收益;一些杀虫剂的发明及用来对付害虫,最终却危害人自身而不得不禁用。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海域的里氏9级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这次灾害的发生,是否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1998年长江洪灾的发生则与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

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祸害,人类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们无需回到敬畏自然的状态,也无须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迷茫,而应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抛弃“征服自然”的观念,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敬畏自然 篇4

《敬畏自然》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2、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的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板书课题),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你站在哪一边?且看课文为什么主张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呢?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P25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⑴、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的论述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2、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

归纳本文行文的特色:

⑴、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⑵、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

⑶、议论性的散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显著的特色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和感情色彩。

四、问题探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⑴、“敬重”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⑵、畏惧是不是意味无所不为?

⑶、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

⑷、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3、“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五、小结反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练习巩固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P25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2、搜集资料(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问练习一

二、结合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浪迹斑斑的矿空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如: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反思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

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P26该课“课外拓

展”部分内容。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锏那苛业挠腔家馐丁?o:p>

三、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P27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研读课文

1、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3、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5、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②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③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P28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九)布置作业

《敬畏自然》说课稿 篇5

————陈媛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XX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敬畏自然》。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

《敬畏自然》一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课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学好本课将会为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征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有层次地表述观点的方法。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总之,这三个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但并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观点,把握全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地震撼呢?然而,有些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播放图片)看了这些图片,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吗?

带着情感和思考,我们来进行下一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再此,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重要作品,并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修养。

2、问题简介

我会给同学们这样介绍: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在文章中有许多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的生字词。

目的是扫除学生的生字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并且我会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从文中选出一个短语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找到标题“敬畏自然”。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理性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作者的观点,养成从标题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品中心语段: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一个段落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那一段?”这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视点放在最后一段。齐读课文,理出两个层次。分组朗读课文,一组读“再也不应该”,一组读两个“首先应该”。边读边悟,理解作者先将人类对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请同学回答,也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四)三读课文,品核心句子:

1、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几个句子支持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几句?”

首先让学生自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里运用“提取主句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概括句、总说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组合要言发”将文中重要的词句组合起来,加以综合性的表述,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作者的思路。交流后做出以下归纳:

“如果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因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再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2、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素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得存在。

(1)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度。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五)巧拟标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并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习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的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四、小结:

就智慧而言,自然是大海,人类是小水滴;就生命而言,宇宙是大生命,人类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全文按照“概括——具体——推论——结论”的思路展开,层层推进,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做这个小结目的依旧是为了提高学生感悟事物的能力,巩固课堂效率。

五、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课下交流。

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部分: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严春友(不可)征服人智慧生命自然(应该)敬畏和谐 本板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简、实、新、精。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敬畏大自然 篇6

江苏省兴化市钓鱼中心校八(3)班刘汉文

它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部由人类杰出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虫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它就是《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不严肃的学术著作如同有没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读罢《昆虫记》我颇有感触。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看,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听,一棵棵倒下的参天大树在哭泣,绿色正在慢慢地消失。忍耐了多时的大自然终于爆发了。沙尘暴、洪水泛滥正向人类袭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是乎,迷途知返的人类开始了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

岂是如此这般,我只想说四个字:敬畏大自然。自然与人生一样,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不漠视自然,不漠视人性。“敬畏自然”,不是分析哲学,不是数理逻辑。它仅仅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美好起来的一个庸俗。

法布尔不愧是“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和“昆虫之父”。他是凭借着广播的知识、诙谐的趣味以及精彩的文笔把我们一次次导向昆虫世界的,面对他的诚心引领,我们不仅无法拒绝,而且还会对他充满深深的感恩。因为他让我们最终明白:在这个世上,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友谊。只有学会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坦途。

《敬畏自然》 篇7

关键词:土地,敬畏,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1、引言

作为一名移民后裔,薇拉 · 凯瑟身居欧洲移民当中,在她身上,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培植了她强烈的道德感,澄澈深蓝的天空又赐予她对美的极度敏感,这种来自大地和天空的清新气息使得她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独树一帜。

在薇拉的长篇小说中,一九一三年发表的《啊,拓荒者》 是美国中西部边疆开拓史的高度浓缩,是薇拉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薇拉 · 凯瑟是置身在拓荒者的社会中成长的,她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表达人类精神和自然欲望,反映人们在创造和积累财富过程中,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种种关系和变化,有比较,也有褒贬地表现了人性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内涵。

2、亚历山德拉从大自然中获取的力量

《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知道怎样在艰难中付出爱并持守住做人的原则, 她的这些高贵品质是从大草原来,土地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凯瑟不断从土地汲取不竭的热情和信念,因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刻画出大地对人的重要意义,薇拉 · 凯瑟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亚历山德拉的感触把给人带来灵魂之美的大地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爬上“分水岭”的第一道长坡时,亚历山德拉哼起了一首古老的瑞典赞美诗……或许,自从这块土地从地质纪元前的洪水中涌现出来后,还是第一次有人用爱和渴望面对它。对于它,这块土地是美丽,富饶,强盛和荣耀的。她痴情的饱览着宽广的土地,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于是,“分水岭”之神——那伟大的,自由的,弥漫于此间的灵魂—— 也从没有俯首于一个人的意志。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心里开始的。〔2〕(P31)亚历山德拉对土地的热爱和感知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的拓荒者中,唯有亚历山德拉对这土地有远见,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属于这片土地,她不但对土地有信心,而且热爱,尊重这片土地。亚历山德拉之所以能有效地应对生活对她的历练,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来自于对大地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在表面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有些日子是亚历山德拉感到特别幸福而无法忘怀的——那是她觉得自己和周围平坦,休耕的土地特别亲近的日子。令她感到她的体内似乎融进了土壤里的勃勃生机。……由于一直没有下雨,小河清澈见底, 河水流过闪亮的沙子,激起层层涟漪。河对岸的垂柳下有一潭水湾,那里的水要深得多,水流的如此缓慢似乎在太阳底下睡着了。〔2〕(P89)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类似于美国超验主义大师爱默生(R.W. Emerson,1803-1882)所倡导的凭直觉认识永恒真理,超越感觉去获得知识相符合。在爱默生眼中, 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超灵的外衣,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神的力量和灵魂的隐现。人可以从自然界中认识真理,了解物质发展规律,得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启示。在这样的自然观下,爱默生倡导远离城市的喧嚣,抵制物质的诱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在自然中寻找万物的本质, 在自然中使心灵净化。他在《论自然》中写到,“今晨我看到这片迷人的风景……米勒拥有这片土地,洛克拥有这片土地……但谁也不能拥有这片风景。在这片视野中,有一份那种能把各部分整合为一体的人才能拥有那份财产,这个人是诗人。”〔5〕毫无疑问,《啊,拓荒者》的亚历山德拉就是拥有这份财产的人,她通过自然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虽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下过宏伟的诗篇,但仍可以称她为生活中的诗人。

3、对待大地的不同态度:敬畏或忽视

薇拉 · 凯瑟对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她以细腻的笔触,从各个生活侧面描写平凡的人, 平凡的事,从凡人俗事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生活的真谛。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凯瑟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浮躁不安,像我们这样急功近利, 像我们这样苦苦钻营,是无法造就美的境界的。”〔2〕P8对于艺术,凯瑟有自觉的追求。艺术不单是美的,也是和人类一切庄严神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精神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自觉追求,使她的作品有一种深邃之美,读过之后会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这在《啊,拓荒者》中也有所体现。面对的是同一片土地,亚历山德拉扎根于此,以满腔的热情来感受土地与自然的美,并从中汲取顽强,勇敢,自信的力量,用同样博大的胸怀和眼界来面对生活,最终赢得了土地丰厚的回报,而她的两个弟弟则表现得十分浮躁,自私,冷酷,只顾眼前的利益。薇拉 · 凯瑟在作品中很巧妙地根据大家对土地的感情进行褒贬:只想利用土地的两个大弟弟受到了谴责,不能扎根大地只为自己着想的小弟弟和玛利亚受到了委婉的批评,那些热爱土地,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供养弟弟妹妹们乃至下一代们出去受教育长见识的人们,受到推崇。这些人质朴而伟大,只是他们供养出来的一代却丢失了这种伟大的素质,反而在流行思潮中迷失了自我。

4、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亚历山德拉逐渐意识到,人永远是匆匆过客,而土地是永恒长存的。因此她尽管热爱土地, 但激励卡尔和埃米尔走出草原,在未知世界里寻求新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亚历山德拉的远见卓识,并正确处理了无垠的土地和新的文明的关系。而对于早早离开家园,去城市 “寻找人生方向”的卡尔,在回到“分水岭”时也会感叹“在这里你是一个个别的人,有自己的身世,会被人想念,但在城市里,有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滚动的石头。我们都差不多, 没有任何联系,不认识任何人,一无所有。一旦我们中的某一个人死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把他葬在哪里”〔2〕(P54)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会感到一种解脱的自由。在现代都市里,觅得一粒新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光,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与文明, 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文明开端于人从自然的分离和人对自然的改造,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开辟出一个令自己惬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这个人造世界里,与广袤的自然界断了联系,被钢筋、水泥、混凝土、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包围起来,久而久之,会让人们总是忙绿于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在大地上,在大自然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终日被建筑物,商店和水泥路面包围着,定会活得很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也就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那么,人们必定会像小说中的卡尔一样,思念被现代文明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5、结语

对自然的敬畏 篇8

为宫崎骏带来国际盛名的动画电影《风之谷》,是宫崎骏第一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动画大作。

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宫崎骏塑造了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因为人类过度发展工业而毁灭过一次,失去了家园的昆虫们与人类大战七天,最终让这个世界留下一片疮痍。

残留的人类暂时和自然界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关系,但因为战争而形成的植物森林,却一边放射着对人类有毒的孢子,一边侵蚀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们管这个孢子丛林叫做“腐海”,大部分人娄对其惧怕且愤恨。只有生活在腐海周围的女孩儿娜乌西卡敢于独自进入腐海深处,探寻植物们的秘密。

娜乌西卡发现,这个腐海并非是在侵蚀人类的生存家园,它反而是在用自然的力量去帮助人类净化自然环境。但残存的军事强国不相信娜乌西卡的结论,执意要用上古的巨人去消灭腐海,并击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昆虫。

最终,娜乌西卡挽救了这个世界,以一人之力感化了昆虫和愚昧的军事强国,让这个新生的世界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光辉。

《风之谷》用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人类的自大。人类以为用先进的工业武器可以解决一切,只懂得毁灭而不懂得创造;看似低级的昆虫和植物们,却有着远超人类的先见之明,以生命的代价修补着人类给自然造成的巨大创伤。可以说,《风之谷》既是昆虫和植物的挽歌,也给人类自己敲响了警钟。

《天空之城》:只要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

“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同生存/与种子一起过冬/与鸟儿一同歌颂春天/不管你拥有了多么惊人的武器/也不管你操控着多少机器人/只要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

这是《天空之城》里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代表了宫崎骏想在《天空之城》里面诉说的一切。

《天空之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各种飞行器充斥于这个世界的天空之上。而制造如此多飞行器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想借助飞行器,找到传说中埋藏着无数宝藏的古老帝国拉比达。

拉比达其实就是人类机械文明发展到顶峰的一个象征。这个国家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机械飞行岛,整个帝国的城市都建在这座飞行岛上。但这个国家如今早已经灭亡,只剩下看守城市的巨大机器人还留在上面。

为了找到传说中的“天空之城”,无数冒险分子和国家政权掌控的军队,冒着遭遇极端天气的危险,前仆后继般地前去寻找。但当他们带着武器敲开这座神奇城市的大门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因为脱离自然而遭受毁灭的残酷现实……

《天空之城》中的机械和自然总是发生着碰撞,人们在物欲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他们不再注意身边那绿油油的青草地,而是梦想着有朝一日找到天空之城,发一笔横财。无法和自然保持平衡的机械文明,发展到了顶点,就是能够飞上天空脱离土地,到达天空之城。宫崎骏用天空之城破败的模样,告诉世人:与其不断仰望机械的天空,不如俯身低头看看脚下辽阔的自然大地。

《幽灵公主》:人类和自然的悲伤之梦

《幽灵公主》的故事,是一场人类和自然的悲伤之梦。

动画中一共出现了三股势力,一是从小被“白狼神”莫娜养大的女孩儿——“幽灵公主”桑,她和森林融为一体,是保护森林不受人类破坏的代表。

第二股势力是决心要侵占森林资源的幻姬大人,她为了帮助穷苦人民赚得金钱,带着现代热兵器大肆砍伐森林、杀害动物,只为了获得森林中的矿源。

第三股势力则是一直在两方面摇摆不定的阿斯达卡,他一方面想要让穷苦的人民摆脱穷苦的生活,一方面又对森林有着难舍的感情。

三方势力因为森林而互相角逐,最后都被自然的力量所慑服,臣服于自然。

《幽灵公主》里的森林,象征着自然之力。森林里面对抗人类的野猪们,便是自然愤怒的代表。它们被人类残害,被人类不断侵蚀着家园,最后忍无可忍,只有用身体抵抗枪炮。人类的枪炮固然厉害,却无法消灭生机勃勃的自然之力。

代表自然之神的麒麟兽,没有被人类残杀前,蹄子所踏之地都会生出鲜艳的植物,被人类残忍地割掉头部后,愤怒的麒麟兽化为怪物,所到之处草木皆死。保护自然的正能量,完全被人类扭曲成为了破坏自然的负面能量。

动画中的“幽灵公主”桑,是日本动画角色票选美女榜中的第一名。大多数人投票给她的原因,都是因为桑独立又清纯的形象,让人们不得不自惭形秽。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桑,并不野蛮,和人类相比,她反而更智慧、更聪颖也更美丽。怪不得宫崎骏也自称很喜欢桑,并且觉得这个女孩就是“自然和人类最好的结合”。

《红猪》、《起风了》:战争本身就是A类最大的罪恶

反战,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最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和环保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总是为了获取私利,而挑起无情的战争。战争毁灭的是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它同时也会消亡自然赋予的一切,山川、河流都会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红猪》的故事带有强烈的魔幻色彩。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意大利王牌飞行员的罗森,他的头部因为魔法诅咒而变成了红色的猪头。从此,罗森便被称为“红猪”。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退役后,罗森干起了赏金猎人的行当,专门寻找那些空中海盗,然后予以痛击。

曾经的战争经历让罗森总是郁郁寡欢,不合群儿也不快乐。战争时的罗森叱咤风云,轻而易举就能够消灭敌人,这种杀戮取得的成绩最终让罗森付出了代价,他一生都在为这段经历赎罪。

《起风了》是宫崎骏自称最后一部长篇动画,在这部收官之作里,宫崎骏以日本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作为主人公,他设计了日本二战时的主力舰载飞机“零式战斗机”。这部动画作品和《红猪》一样,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看过影片的影迷表示,宫崎骏这部收官之作“就是在为那些因战争而死的人谱写挽歌,战争本身就是人类最大的罪恶”。

希望你在看完宫崎骏的电影后,也能有所思索,收获感动。

敬畏自然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语文21号。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敬畏自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敬畏自然》一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属于科学小品文。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要求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及宏大,文句流畅,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方面:

1、知识和能力目标: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②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②学习本文有层次地表述观点的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观点,把握全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地震撼呢?然而,有些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播放图片)看了这些图片,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吗? 带着情感和思考,我们来进行下一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再此,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重要作品,并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修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的生字词。目的是扫除学生的生字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3、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并且我会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从文中选出一个短语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找到标题“敬畏自然”。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理性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作者的观点,养成从标题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品中心语段: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一个段落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那一段?”这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视点放在最后一段。齐读课文,理出两个层次。分组朗读课文,一组读“再也不应该”,一组读两个“首先应该”。边读边悟,理解作者先将人类对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请同学回答,也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四)、三读课文,品核心句子:

1、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几个句子支持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几句?”

首先让学生自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里运用“提取主句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概括句、总说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组合要言发”将文中重要的词句组合起来,加以综合性的表述,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作者的思路。交流后做出以下归纳:

“如果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因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再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2、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素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得存在。

(1)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度。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五)、巧拟标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并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习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的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上一篇:肉鸡养殖基地计划书下一篇:2024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