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及防范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 各个企业对市场竞争、投资融资、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的更为全面细致的考虑, 加上规则制度的放松, 使得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涌入了银行业。依照前几年银监会对几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上百家各地商业银行的调查可以得出, 在这些单位中民营资本所占的股权比重能够达到20%、30%。同2002年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股权比率同比增长了1%和10%。然而, 随着不少民营资本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理想, 越来越多潜在的风险开始显现出来, 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所存在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 在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脚步加快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隐患。我们都知道, 民营资本绝大部分都是实业资本, 并且必然会遭受像系统性风险等众多风险来源。除此之外, 因为民营资本固有的股东资质、资本结构、市场需求、信誉度等特性, 还衍生出其他几项风险, 具体内容如下文所示。

(一) 系统性风险

要想顺利进入银行业, 民营资本不得不以产权或者合同为纽带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形成了某种特定组织结构之后, 并且它的任一分支机构、分公司经受到总公司作用机制的影响, 便极有可能给公司企业带来整体的风险, 甚至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传播风险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两种:首先, 接触性隐患, 也就是由于公司员工密切相关的财务和自身利益而引发传播的风险。举例进行说明, 比如公司总部下设的某一子公司中出现了像丧失偿还债务能力、流动性和灵活性不够等一系列财务问题时, 另外的一些部门机构即便仅仅是考虑经济利益方面, 也必然会伸出援助之手, 由此带来的新一轮资金流动困难现象将继续对总体资本的流动性造成严重影响。如, 归属于同一家公司的银行及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从银行获取融资, 进而使用这部分钱进行股票交易, 若股市陷入低谷, 资金被套牢, 银行资金便无法兑付, 自然而然就会引起流动性风险;其次, 非接触性的间接隐患。它是因人们对集团内部往来事项及相关业务错误地理解而产生的一种风险, 统一体系下的一家商业银行和一家实业企业, 两者彼此间为独立法人关系, 假设实业单位由于管理不善而发生大量的资金缺口, 大众或许会把其风险放大至整个企业, 同时, 因害怕银行无法兑付现金而出现大量债权人到银行挤兑的现象将会涌现出来, 并且引致难以估量的风险。另外, 也可能会出现市场中的投资人由于对股市错误的判断而过于草率地出售股票, 进一步引起股票价格的大幅下降。

(二) 信用风险

中国私营资本发展的历程不是很长, 它的繁盛和衰退不过都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假定民营企业依靠创办民营银行的行径打入银行业, 由于早期财政资金、信贷不足的束缚, 再加上国家不能推行一项关于信贷及存款保障的有力体制的话, 所具有的信用风险就会慢慢突显出来;除此之外, 其市场信誉度也会大打折扣。而这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 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又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甚至波及其他方面, 造成新一轮的信用风险。所以说, 在这种普遍的金融体制下, 民营集团发展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其自负盈亏的经营性质。由于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所以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需要引起格外注意。

(三) 关联方交易及相互利益引发的风险

民营性质的银行和股东间经济事项的来往在利益配置中可能不够合理, 从而侵犯别人的正当权益,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利益输送”。因此, 产融结合的一项重大优势就是它能够整合集团资本, 凭借关联贸易的方式进行合理地配置, 既可以降低管理费用, 又能够增加效益。不过, 一旦利益的分配超出了允许范围, 将会使投资人和债券人的根本利益受到侵害, 同时对金融市场秩序造成一定破坏。实际情况中, 民营资本从事利益输送活动最普遍的办法就是使自己加入到金融业、金融机构当中。

例如, “系族企业”的形成。当同一民营主体控制多家银行、实业单位、其他金融机构等, 并且因相互间密切的关联交易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就会导致一个有机系统的诞生, 即系族企业。它的出现一定层面上加剧了关联贸易带来的潜在风险:操之过急的多样化经营使集团资金运转不通畅;无法令金融资本真正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反而造成了二者相互背离的情况。

(四) 不良举债引发风险

依照管理局的要求, 民营银行必须保证自身的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达标。但是, 在固定的资本规模下, 它们无法不受束缚地扩张其资产负债业务, 要是没办法及时填补资金缺口的话, 发展瓶颈期的到来就不会太远了。此情势下, 控股集团往往会借助借款、债券的发行等形式对下设单位进行投资, 进而导致整体财务比率飙升, 财物安全相应受到更大的威胁。

二、民营资本对进入银行业的风险的应对举措

(一) “量体裁衣”, 选取合理灵活的市场准入机制

现阶段国内银行的准入规则, 除了国家级、城市、农村等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资本的不同, 并无其他不同。而这恰恰不满足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需求:第一, 民营资本与国资、外资等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条件、标准有细微的差别, 一般来说, 民营资本的门槛更低一些 (为了激励民营经济复兴和发展) ;第二, 在设立银行及参股银行的设置方面有很大不同, 民营银行比民营参股银行的具体要求更多一些;第三, 民营资本在加入全国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时具有层级差异。

(二) 使信息更加透明、关联交易更加规范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不到位的集团成员作为加上众多不规范的关联交易等, 依旧钳制着我国民营银行前进的脚步。最近一段时期, 一些民营企业的大股东以权谋私、大兴关联贸易, 严重威胁着其他股东的权益, 并引发了新一轮的风险。管理人员应当增强其管理力度, 严禁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另外, 监管机构一定要尽可能地分散内部威胁、健全控制机制、进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整合、提升管理经营的稳定度等。

众所周知, 对信息进行公开披露、及时反馈是增强市场控制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提早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强化企业及大众监督的力量, 推动民营企业更稳定的发展。从2004年之后, 由于管理机构的催促, 六七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展开了信息公允的试点, 即便内容、形式上依旧有不少缺陷, 但毕竟开了先河。

(三) 完善民营企业的资金保障及市场退出机制

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是目前国内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一人终生”的体制再也无法适应民营乃至国家级银行的需要。因为民营银行自身的特殊性:经营管理风险较大、经济收益不够稳定等, 势必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状况。对存在漏洞的银行, 绝不能放任不管, 任其肆意放纵。事实上, 国内很大比重的金融风险的出现, 都与管理不妥善、退出不通畅息息相关。由此, 一个健全的金融业应具有灵活性、流动性等优势。然而, 退出机制的建立因无法获得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而过分地依赖于资金保障体系。所以, 当民营银行退出市场之后, 可能会存在“无人买单”的尴尬情况。例如:上世纪末的国内农村发展信托投资企业、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完全展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四) 管理好“系族企业”

不少民营企业相关的“系族”企业因其大胆的运营模式夸大了市场需求, 融资手段的过于单一导致了不合理渠道融资、虚假担保、违规交易等现象屡屡发生, 进一步造成了威胁。所以说, 对系族企业进行更有力的监管控制必须作为当前民营机构管理的重中之重, 这样做有助于民营监管单位的制度革新的加快、关联交易的合理化以及处理风险的能力大幅提升等效果。对此,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一、补充、完善银行协调控制体制;二、建立系族企业信息共享体系;三、建立系族企业风险预警、资金保障系统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变革、创新,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脚步继续加快。面对日益显现出来的各种风险和危机, 需要引起相关单位、监管部门的重视, 针对所存在各种问题的具体特征, 及时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是当前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时存在着很多隐含的风险, 这些潜在威胁主要包括相互往来的贸易风险、不良举债风险以及产融结合的信誉风险、系统性风险等。综合考虑上述这些风险, 必须确定适合自身的市场体制, 同时奉行科学严谨的交易控制机制, 增强对企业的管理, 保障平稳顺利地退出体系的实现。本文主要针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所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相应的预防对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民营资本,银行业,潜在风险,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 伍刚, 陈华良.中国“系族企业”金融之殇[J].资本市场, 2005 (9)

[2] 何德旭, 王朝阳.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效应、问题与策略[J].上海金融, 2006 (6)

上一篇:农地流转背景下的农用地质量保护问题调查下一篇:论民办高校提升科研经费会计管理水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