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3-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方法已经发生了改变,对此,语文老师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向着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向转变,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本文即是从深挖教材,优化课程内容、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以及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语文知识三个角度出发,对于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进行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小组合作;问题引导;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核心基础学科,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升理解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老师应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实现语文的高效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挖教材,优化课程内容

课本教材是有效展开语文知识教学的基础,教学老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其必然需要依托于课本教材,否则难以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有的老师总是习惯于用一本教案材料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在教案的辅助下,语文老师直接根据教案展开教学即可。这种形式的教学虽然方便了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的特点,而且这种教案材料千篇一律,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就会随之千篇一律,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成效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例如在“绝句”中,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还应理解诗中的“窗含”、“万里船”等意象和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由于诗的整体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很难理解诗中的具体意思。教学老师可在课前从多个层面做准备,采用具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图片、视频等。在深挖教材、撰写教案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即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以及课后评估的過程中是否都是围绕课程的核心进行。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不具有预见性,所以教学老师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模糊设置。所以在三者的一致性问题上很难得到保证,但教学老师可以在反思的过程中运用这一点。

二、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问题引导,指的是教学老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时,其通过想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在学生思维的引导下深化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学习和理解。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时,语文知识要重视问题引导的方式,否则还是难以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成效。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语文老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火烧云吗?’学生:“就是大火把云给烧着了。”老师:“这么理解并不算错,但是大火又怎么会把天上的云给烧着呢?是不是很奇怪。”学生:“这只是一种比喻,其实就是傍晚我们看到的红霞。”老师:“非常正确,就是傍晚我们看到的红霞。你们看看这红霞,是不是如同被火烧过一般?”学生:“是的。”老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是火烧云了,而且大家也都见过火烧云,你们说说,看看作者对于火烧云的描述对不对?”学生:“对。”老师:“但是,你们平时有像作者这样细致的观察过火烧云吗?”学生:“没有,平时看到火烧云的时候,也就是看上一眼。”/“我们会看火烧云像什么形状,但那也只是为了好玩。”老师:“对,所以大家今天放学之后要重新认真观察火烧云,看看火烧云具体有什么特点,你们又能不能写出作者这样的美文出来,好不好?”学生:“好。”接下来,语文老师继续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课文教学,继续启发学生思维。

三、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语文知识

所谓小组合作,指的是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语文知识探讨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知识学习效果。很多语文老师也会经常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分组的方法不对。一般语文老师会按照前后桌的顺序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方式并不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展开深入性的语文知识学习和交流。对此,语文老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如此一来,学生间的语文知识学习差异性才能够得到保证,同时,语文老师也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合作学习讨论效果。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进行巡场监督,以此了解学生们的知识合作学习思路。如果学生的合作学习思路存在问题,语文老师需要进行指明。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语文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探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篇环保文章这种认识就存在错误。如果学生还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讨论,最终的结果也是错误。此时,语文老师就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拨正。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老师来说,不仅要尽量减少客观因素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还应该不断反思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教学老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虎荣.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31.

[2]王颖.尊重学生主体性 实现小学语文高效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7):38-40.

[3]杜玉莲.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9):41-43.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黄虎

作者:黄虎

第2篇: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摘要:现代社会对人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合作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从小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素质,而习作教学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抓住习作的重要基础——想象力,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方法策略,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孩子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 语文习作 教学 策略 想象力 仿写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习作教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好的习作教学方式能促进语文教学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习作呢?怎样的习作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下面,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谈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以促互勉。

一、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习作的重要基础

达尔文说过,想象是人类最高的禀赋之一。苏联作家费定认为,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想象是艺术家最有力的手段。只有想象力丰富,写的文章内容才能丰富充实,画面才能生动形象。习作教学,通常只能依赖课堂,习作过程中学生看不到真实的事件发展经过和事物的本来面貌,一切只能靠自己发挥想象。不同的生活环境,可以反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相同的环境,不同的细节刻画,同样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主题,关键看怎么想象。没有想象力的习作,必然缺少灵魂和活力。所以想象力对于学生写好习作至关重要,它为习作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你妙笔生辉。

二、习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有许多种形式。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课文情节入手,通过指导朗读、复述情节过程等,从而调动学生记忆回想各种表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可以从词语诠释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动词和形容词,描绘人与事物的行为动作状态,诠释词语的画龙点睛作用,带动学生对具体情境细节的想象。也可以从语言环境的诠释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诠释语言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效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还可以从作者的思想入手,融入文句的描绘意境,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机结合现实生活展开联想,给学生营造充分的想象力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幻想力,合理的幻想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总之,习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思维在想象的空间尽情驰骋。

三、习作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发挥学生习作中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四维空间,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习作还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真正按这些要求去做,封闭枯燥的习作教学,也就顺其自然地转移到了现实情境,融入了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言之有物”的教学目的。习作教学需要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释放,学生习作也就自然真实而感人。要写出真实感人的习作,还离不开学生平时对生活细节和表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积累,对生活环境观察得越仔细,学生的表象储备越丰富,想象就会有更大的空间,也更贴近真实的自然。

四、习作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效仿写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优秀的习作不会与生俱来。别人的长处,教师需要学习借鉴。指导学生习作,一定要学会有效仿写。优秀范文是仿写的依据,读懂范文是仿写的前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根据习作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选取优秀的范文范例,重点加强默写、朗读、复述、背诵、听写等训练,启发训练学生思维,丰富拓展学生语言。习作要生动逼真,還需要学生平时积累丰富的优美词句。优美词句的运用,其实是仿写的初期必修课。课本中有大量的好词好句,因此,平时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习作中才能信手拈来、活学活用。课堂上,教师可对好词好句进行示范运用,以课文的语言材料为基础,通过增补句子的成分,调整句式的结构,使语句变得更加生动,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强化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领悟和知识积累,为习作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词句的坚实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的特点,进而了解掌握习作的基本要求、上下句间的内外在联系。

五、习作教学要注重仿创结合

习作仿写是途径,最终目标是要创新超越。教师要在习作前分析总结范文的写作方法技巧,提前“画龙点睛”,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回味有哪些深刻体验,留有哪些深刻印象,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再将习作和范文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分析哪些我们可以模仿,哪里我们可以创新,做到“仿”“创”结合,写出新意。仿写主要从结构上和写法上进行模仿,引导学生建立范文的写作提纲,分析范文的开头、结尾、段落之间的联系,把握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弄清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同时,理解人物肖像、心理刻画和周围环境选择性描写的缘由。创新主要是根据学生自己确定的习作主题,建立自己的写作提纲,针对性选定描写细节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风格,灵活运用词汇语句,表达刻画习作的主题思想,创新改造为有自己特色的习作成果。

总之,习作教学要教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让孩子学会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董艳

第3篇:浅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

摘要: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写准,拼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很难的事。

关键词:拼音;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多媒体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來说,汉语拼音教学对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有效识字的重要工具。因此,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掌握正确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

低年级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尤其是他们在幼儿教育阶段中是以“玩乐”为主,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教师在展开语文拼音教学活动之前,总是让学生进行预习。然而,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并不了解预习的具体方法,总是漫无目的地将教材浏览一遍,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将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置若罔闻,将其抛之脑后,使得小学生的预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微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能够为小学生指明预习方向,明确拼音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小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可以将他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解决。“jqx”一直是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难点知识,很多学生在多次发音失败之后,会渐渐丧失学习自信与兴趣。因此,我准备在课堂上利用微课突破本节教学难点。因此,我提前录制了一个为时5分钟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闲时间观看视频,提前预习。在视频中,我为学生展示了母鸡、气球、西瓜等图片,在这些图片中标出拼音,并重点将这三个字母标为红色。紧接着,我为学生讲述了这三个声母的发音规则,并为学生示范了这三个声母的书写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这个视频之后,要练习这三个声母的发音,并在四线格中进行书写练习。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自己的家中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观看视频,因此,他们可以直接在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学习j、q、x的拼音知识。

二、轻松学习,体验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纯拼音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长达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枯燥无味,很不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ooo”。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b”的字形时,说“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学到声母“p”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三、乐中求知,玩中有学

我认为应该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如汉语拼音中的三拼音节:gua、hua、guo、kuo、huo等,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一次出示一个西瓜、一朵花、一口锅、一堆火等图片,先请学生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四、从表象入手,学在直观感知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的特点。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情境图示法

实验教材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画面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我们要选择接近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图,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比如:鹅在水中倒影eee。

2、实物演示法

用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记住字形。教学声母f和t时,我拿一把拐杖做教具进行直观演示。拐杖朝下“tt”,拐杖朝上“ff”。然后在问答中揭示f和t的读音及写法,再通过实物演示来检验发音的方法是否正确。在区分b和p,d和t,gk和h发音是否送气,我拿一张薄纸放在嘴边,有意识地发出不同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五、注重对孩子们的及时评价及肯定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渴望被别人肯定。因此,在最初的拼音学习设计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递进。先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拼读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积极探究。当孩子们能准确认读时、能标准书写时,我们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去探寻的热情。当然,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孩子,我们应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特别对差一点的学生而言,这是最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拼音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要提升一年级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的掌握能力,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们更应当抓住孩子们一年级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们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拼音,从而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具体的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的多媒体设施只是摆设,流于形式,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寥寥无几。在小学拼音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大课堂容量,及传统的板书所不能及,节省课堂时间,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需要十分标准地为学生示范拼音的书写方法,而这一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起来也比较费时费力,但多媒体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多媒体制作技术,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认识,将多媒体的使用落到实处。

总之,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有效识字的重要工具。因此,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掌握正确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的重要价值与有效策略[J].马文礼.课外语文.2019(34)

[2]浅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J].罗建红.新课程(上).2019(04)

[3]浅议趣味拼音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多彩[J].胡秀清.中国校外教育.2018(32)

作者:唐燕

第4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具有稳固、持久的学习经验,进而把经验学习与创新学习紧密结合,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在此,尝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浅谈几点建议。

一、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创新的热情激发起来。教师则要发挥好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参与,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

二、了解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6岁到11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三、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是课堂焕发出活力。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十目一行法。

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5.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五、扩大学生阅读数量

这里所称的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第5篇: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刘思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 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 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 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能帮助大脑放松,激活大脑接收新信息,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中,还能极大地增强回忆力和激发灵感。因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经”,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6篇:浅谈小学诗歌教学策略

——专题研究总结

曹周霞

摘要: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无尽之美。因而古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备受大家重视。古诗的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极大帮助,它在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上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所以,本文就古诗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浅析,对不同类型的诗歌学习进行逐一地讲解。古诗是美的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来感受古诗或华丽浪漫或朴素明净的语言美,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建筑在韵律节奏上的音乐美,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其意境美,以及用教师解析学生体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真情美。 关键词:

语言美 音乐美 意境美 真情美 正

文: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的老祖先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在先秦散文、诸子百家中,最为熠熠生辉的非古诗莫属。古诗这种由简短的文字组成的文学体裁,集文学之大美于一身,其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音乐美和画面感。可以说,诗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因而,在小学教育阶段,重视诗歌教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耳濡目染地,让其感受古诗的美,通过教授,提升小学生欣赏美、感悟情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现在,就来浅析小学诗歌教学。

一 通过品词,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

如小学一年级的一首诗歌《静夜思》,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就应注意个别字的理解。“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向学生质疑是否可以把“望”字替换成“看”字,为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望”字是遥远地看去意之意,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也凸显了距离的遥远,而“看”字的意思则一般,不及“望”字念来有味道,表达不尽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前。这样一讲解,学生便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除了质疑教学,在字词的讲解上最经常使用的还有推敲教学法。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可以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重点对该字进行解说。可以先把诗人作这首诗歌的故事娓娓道来: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一个绿字,把春景变换的动态美给写活了,形象化,直观化,让读者读来似乎就置身于瞬间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真是点睛之笔!

还有一些简单词组成的生僻古意,这类词语需要教师的亲自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杨万里的在《小池》中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晴柔”一词看来简单,但却是晴天柔和的风光的意思。还有杜牧在《山形》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就有古今异义,在此处的意思是“因为、由于”,而并非平时理解的“落座”。贺知章在《回乡偶记》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也需要教师向学生直接说明,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之意。这类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体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在古诗的用词中,语言的简洁之意,凝练之美。

古诗的语言美包括极多,色彩美,声韵美,简练美以及繁复美,小学阶段是词汇积累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无穷魅力之处。

二 通过诵读,来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于意象的华丽词澡更为重要。”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对诗歌鉴赏者而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去趣读其中是抑扬顿挫。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再以《渔歌子》为例,“青x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然而然地,读来就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是描写自然风光,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

古诗中不乏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很多诗歌外在节奏与诗人内心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了强烈的音乐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

三 通过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以《村居》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江南一带山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师再播放课件,课件可以是有关江南一带春意朦胧的图画或视频,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悦耳妙音,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奇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把其中的“儿童”想成是自己,想象是自己在春意盎然里放风筝。这样一来,对诗歌的意境就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了。

通过再现事物和大胆想象,来感受意境美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教师可以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之物象,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其境

四 通过朗读和体悟,分析情感,来感受古诗中的真情美 古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艺术语言中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提及“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高文化品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中的真情美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重中之重。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诗情”是一首古诗的诗魂,诗歌的教学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

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古诗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

一些较难的古诗篇章,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有限,所以要通过教师详细地讲解和分析,才能把诗中所蕴藏之意传达给学生。曹植的《七步诗》是托物言志的一首诗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可以先介绍背景有助于理解全诗,再帮学生进行全诗的疏通和讲解,先了解其表层意思。而后更进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精当解析诗歌最后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传达诗歌真正蕴藏的情感。还有苏轼的《浣溪沙》也是如此,“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讲解。上阕适当讲解,让学生自己读懂,之前已经学过托物言志的诗歌,下阕则需要教师在上阕的理解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触类旁通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该诗歌也是寄予着诗人的深刻情感,通过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体会诗人的对时光流逝的旷达心态。

古诗的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国文化精华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法上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摒弃那些落后或不当的教学方法,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并实践,使学生在识字积累,文化熏陶上有效地提升。

第7篇:浅谈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语文,识字、组词、造句,等等,最终都要归结到作文上来。如果忽视了作文教学,哪怕学生认识再多的汉字,积累再多的词汇,也难以写出好文章,也就无法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学生怕写作文,农村学生更怕写作文。农村学生相比城里学生而言,享有的教育资源比较少。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的课堂,课外读物比较少,特别是山区学校的学生,基本很少有课外读物。阅读少必然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导致农村学生词汇贫乏,知识面窄,语言表达不确切、不生动具体。但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与城市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作文教学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我将从阅读、观察、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激励性的评语四个方面提出自己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写作文,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写作文时厚积薄发,把知识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正如古人所说“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所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

1、重视课内阅读积累。 语文课对于课外读物相对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阅读获取知识积累的途径,“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重视语文课教学,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把握文章的段落布局,领会文章的意境。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作文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课内笔记本,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

1 来,并抄在笔记本上,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作文锦上添花。

2、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教师要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学生课外读物较少,但正因为农村学生的文化生活相对枯燥,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比较浓厚。教师要为学生解决课外读物少的问题,让学生有书读。首先学校要积极争取条件,办好图书室,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可以把学生自己的图书集中起来,积少成多,互相交换阅读,让较少的图书发挥较大的作用。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诗歌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笔记本上,然后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作文水平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举两得?

二、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就是将生活的源泉汇集为文章的溪水的起点,也是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过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观察的重要性。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都是观察能力比较强,从生活中或书本上积累材料比较多的学生。那些看到作文就害怕或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往往就是不重视观察或不会观察,不留心观察各种事物的人。 要想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非常敏感,特别爱刨根问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发现事物的美,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首先,形象导入,可以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因为在作文教学中,生动逼真的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联想,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其次,要采用自由表达的方式,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时间和空间,一定要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感受,让学生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最后,要想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不论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有观察的兴趣,表达的欲望。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有观察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才有目的,有计划,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才会更浓厚。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因为只有目的明确,学生在观察时才不至于出现乱看瞎看的现象。如果目的不明确,学生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浮光掠影,印象自然不深。其次,还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去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的特点,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像记流水帐一样平铺直叙,不值得一看。比如,指导学生观察人物时,可以从人物的长相、语言、行动、神情等方面去观察。观察动植物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植物叶子、花果的颜色、形状以及生长的环境,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突出事物的特点。还要根据所观察的事物来确定观察的顺序。

3、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有的老师以为观察就是到写作文那一天,出示一个作文题目,然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地方或到要写的事物跟前让学生看。其实不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多看,利用一切机会有意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指导学生去观察,形成观察习惯。把观察的范围引向社会、学校、平常的生活。通过多看,多想,努力从我们常见

3 的生活现象或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并把它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会没话可说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当然,养成观察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去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时时去督促和提醒他们。只要坚持下来,习以为常以后,良好的观察习惯便养成了。

有了浓厚的观察兴趣,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学生们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较深刻的认识与思考。通过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现代教育多媒体在农村学校已基本普及。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全方位的指导,还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 便捷的展示平台。课程标准提出:“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没有积累,更写不出好的作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积累空间。网络是个奇妙的世界,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需要的资料,搜索所需的数据,下载有趣的信息,了解自己身边没有的事物。庞大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展示给大家,实现资源的共享,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习作学写童话故事时,我在信息技术课上发动大家搜集有关童话故事,学生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为写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教学时,我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网络技术有机整合,充分地展示了

4 网络时代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的优势。学生在写作时由于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都觉得有内容可写,连一些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

余秋雨先生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通规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恰如其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如在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首先,找来一些经典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按照一定的顺序制作好,给学生以鲜明的对比。然后,再详细展示其特点,学生很快就能悟出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再链接一些作文网站,对网上作品的开头和结尾进行评论,并借鉴别人好的开头和结尾为自己所用。这样,同学们的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了。

四、重视批改。

批改是发现学生作文的得与失,并使作文得到升华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批改作文时,教师首先要改正其中的错别字、病句,以及学生在谋篇布局上的不足,这是批改作文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批改时还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大加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这才是批改作文的重点所在。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总是有高有低,但写得再差的作文,其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总会有“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哪怕只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亦或是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的描写,写得好,教师发现了,加以鼓励赞扬,或者对写出了身边真实的事物或现象,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作文,大加肯定和鼓励,必然会增加学生写作的动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后,要写好评语,对学生的作文作一个中肯的总结,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予以鼓励。

教无定法,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多加探索,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

第8篇:浅谈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策略

阜宁古河中心小学 嵇雪娣

【摘 要】由于学生的素质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单一的美术教学往往达不到关注全体学生审美创作的教学目的。分层教学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 小学 美术 创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现在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比较多,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班级容量大,要照顾每一位同学不同的需要,分层教学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必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他们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也更有利于农村儿童美育的发展。本文中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点,叙述了分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制定

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联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不同能力的学生认真实现本级目标。基础目标比较适合低层学生,要求他们掌握美术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而中层次的学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层学生则要在中低基础之上提高创新。这样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对问题的设置也根据不同的学生而定,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张扬,更有利于优等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伸展,使美育在教学中得到升华。

【案例】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五课《乘车印象》

在教学这一课中,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学生邀请家长一同坐车到卖车场去参观学习,了解各种车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用途记录下来。尝试彩纸彩泥的手工制作,或者画画乘车时的画面。体会乘车时的开心、悠闲、焦急等变化情绪。 在目标设定上就让他们互相回忆自己的乘车印象,分层讨论当时的情形。

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许多孩子并没有乘过多少各种不同造型的车,对乘车的感情也比较淡薄,比较常见的就是电瓶车、自行车、面包车,轿车,很少有乘坐公交车,偶尔也有坐火车,为此这样的预习他们都很开心,让他们互相诉说着自己乘车时的印象,分享彼此的快乐,他们很开心,也让枯燥的作业布置变成感兴趣的事物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这样的设置,促使了美术教学目标在每位学生身上都得到了掌握和练习。使学生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学生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还弘扬了尊老爱幼、文明乘车的良好风尚。

二、学生作业的分层设计

美术作业是美术课堂的教学的延续,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才能,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美术课上采用“一刀切”方式布置作业,或者直接照着图片临摹,作业形式内容比较单调,有时学生更是无从下笔。分层作业则可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一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参与美术:

1、渐进式分层作业。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绘画要求,鼓励绘画态度,让学生自主作业,在此基础上能完成比自己原有的更高层次的作业,从简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美术技能。

【案例】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老房子》

在教学这一课中我首先演示用黑色的卡纸撕出房屋的屋顶,然后用白色油画棒画出房瓦,用歪歪扭扭的虚实相结合的线条画上墙面。看简单的一座老房子外形已经画好了,学生则跃跃欲试了。

学生第一次作业: 撕出房顶,可以使不同角度的屋顶。画上瓦片,墙面。注意线条的疏密,虚实的变化。很快的学生完成了第一次作业,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话一所房子再简单不过了,房顶不用涂颜色是用黑色的卡纸直接撕出来的,学生在撕卡纸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教师主要强调的就是要用线条把老房子的“老”表现出来。每个学生都抢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呢,看着他们充满了自信与喜悦。

对学生表扬之后,我说:老房子有了屋顶和墙面还差什么呢?学生说:门、窗子、墙。我就很快的加上门、窗、墙角的裂缝处几块砖,为了突出“老”,线条还是要疏密变化,对门窗线条的用法、窗花的设计要有美感。

学生第二次作业:给老房子添上门和窗。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则表现的不是太好的,尤其是窗上雕花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多的是鼓励,毕竟是农村孩子,对雕花的认识则比较少,毕竟电视上、图片上看到的雕花没有立体感、大多数表现的还是不错的。让他们在线条的层次中找到了乐趣与美感。

最后还教了学生“油水分离法”技法,让学生用白颜色的油画棒在墙面上涂满,再用毛笔蘸淡墨在墙角处稍微刮几下,老房子的“老”,再一次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再一次体验了绘画成功的乐趣,最的作品贴到老师设计好的背景中,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映入眼前。

2、合作式分层作业。学生的作业通常是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在小组中采取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共同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切磋、互相探讨,每个组都有明确的分工,能合理的分配相应的任务,从而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担负一定的职责,在创作中对工具材料的相互交换实用,进而有序的完成合作探究。

【案例】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买菜》第二课时

在上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到菜市场去参观菜市场的情景,让学生走进生活,探究生活。让学生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考虑到画面内容比较多,就设计了第二课时为手工课,在这节课中,要表现的人物动态多、物体多,而学生之前对这方面的创作接触的比较少,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设计合作来完成作品,让每组成员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和卡纸带关于买菜的图片。学生很快完成分工,在制作工程中学会了合作和交往,更有趣的是有的农村孩子还将家里晒干的小辣椒,玉米粒带来了,还有蛇皮口袋碎料、鸡毛、可见这些农村孩子是多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看到平时家里常见的东西学生是多么的有亲切感呀,这样的合作,他们充满了乐趣,充分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三、对学生作业采取分层评价

在美术课标中总结了全国范围内教师创造的评价方式,介绍了许多信息,这比我们实际进行评价的方式要多许多,这就给我们的评价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探索内容,也为我们拓展评价领域、创造新的评价方式指明方向。在农村小学美术活动中,我们的评价方式更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的不同层次的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审美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采用表扬性评价、感动和愉悦的评价、富有成就感的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对低层练习的作业教师着重对个别指导,主要是及时性的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对中层练习的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评,有时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让他们有更多的反思空间。对高层次练习的作业,教师着重指导拓展想象的创作空间。同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通过互评、自评、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能认识自己的创作能力,提高审美修养。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较好的落实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的促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新课标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5 [2]陈为瑽、李志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00问》[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1]《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第9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解决问题一直是大部分小学生头痛的事。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西师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4.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学后,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等等,再让学生完成课本课堂活动的题目,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教育学会分会工作计划下一篇:给岳父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