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通用8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1

张荣娟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学区 053100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即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根据教学需要恰到好处地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呢?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它具有图、文、音、形、光、色综合一体运用的优点。能实现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学习。同时激活学生大脑的初级听觉皮层、听觉联合皮层、语言区、视觉联合皮层,达到“全息式听讲课”的状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利用图、文、声、像、动的集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观刺激,因此易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大自然的“语言”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理。有的学生找到了文章的范文朗读,有的找到了文中提到的“语言”的图片,等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三、信息技术将文字化静为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死”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为一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文教学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学生很难知道,这些都成了课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借助多媒体手段,就能轻易地将这些难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跨越时空,对学生的感观进行综合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这为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保障。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利用网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自主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学生通过网络信息传递结合自己搜集的结果,把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很快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通过合作也收获了课堂以外的友情,网络即传递了知识也传递着真挚的情感。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联系生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2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文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师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小兴安岭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

再如,教学《观潮》一课时,传统教学中总是拘泥于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钱塘江更未见过钱塘江涨潮的学生来说,想让学生单凭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是不可能的。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对有关钱塘江图片及钱塘江涨潮、退潮的视频进行剪辑,并在课堂上相机播放,使学生深刻体会教学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轻松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学习《琥珀》一课时,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动画片段或FLASH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

再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创设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制作出来的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刻舟求剑》一文时,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启发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1.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录音示范,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使学生沉浸于多媒体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的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多媒体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视频。多媒体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04-01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一)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二)信息技术是可以用来优化的工具。

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小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小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用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已然片断,让小学生间接地而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优美的音乐电视、电视诗歌散文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加以利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

(三)信息技术是服务而不是取代。

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使小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小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小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的标准,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明确小学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四)信息技术本身在成为一种“文化”。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多地汇聚了人类已成定论的精粹文化,同时它并不拒绝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鲜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变化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文化而被语文学科所吸纳,却又影响着语文教学。从浅层方面来看,许多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汇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开来,如硬件、软件、E-mail、QQ、網友等;从深层方面来看,语汇本身就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反映,且又不断的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更大发展,如言论阵地、信息传递速度、人们的交往途径的大大改变,创造了大批新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造就了新一代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这些全新的网络文化自然而然地渗进了具有时代敏感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种特殊的利用和参与关系,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便利。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小学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一)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小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二)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小学生理解研读文本。

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小学生分享;小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小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小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小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三)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小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小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四)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

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小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4

摘要: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和交流工具,需要更为新颖和独特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令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广泛存在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青睐,而且热情高涨不断。二者有机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得其成为语言创造性学习者,在实现自身能力提高和交流沟通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富内涵、形式多样化的语言。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整合目的在于将教学系统中各个分散的部分整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和交流工具,需要更为新颖和独特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令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广泛存在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青睐,而且热情高涨不断。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拓宽和拓展了教育的思路,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从小就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为了确保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上常常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录音机和听力磁带。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发挥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课堂教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向前发展。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超文本的作用已是必然和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展了信息量和知识量,促进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的同时也培养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举个例子,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的主题和目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学习。在各个组员进行充分交流的同时采取协作、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BBS、Internet、NetMeeting等各种网络通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5

本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

一、探究的主要方面方面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不必要的环节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控制,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四)解决学生思维障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还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利用教学软件把这一规律设计成电脑动画,就可以把变化的过程十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规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五)加强个性化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消灭学生间的智力差距,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有差异的学生以有差异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差异的数学,从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积极主动参与,学困生被动消极地跟从。这样,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要求也就无从谈起了。现代教育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例如,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钮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张扬了个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了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

二、具体实践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掌握新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新知的传授创设良好契机。

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前两天我亲手为我的儿子缝制了一个小椅垫和一个小枕套,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这两件作品呢?”在学生们的一致响应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们展示出了两件作品的图案。学生们口中发出了“哇”、“哦塞”的惊叹声。此时的学生已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住了,兴趣盎然。紧接着有学生说:“如果给它们缝上花边就更美啦!”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在哪儿缝花边?”“买多长的花边?”“怎样计算?”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了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因为学生有和家长一起或独立去商场购物的经验,老师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它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的全过程,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学习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笔算与计算器、口算、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绘图、解决问题等)、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之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指定的顺序及时调出检测题,选择相应的答案,有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计算机中设计了A、B、C三层练习题。A层:基本题。让学生利用长、正方形周长知识进行选择和判断,并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B层:变式练习。利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C层:思维训练题。这一练习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在每一层练习中,计算机中都设有提示和帮助两个按钮,点击提示按钮,计算机将会告诉学生如何利用键盘和鼠标操作每一层练习题,点击帮助按钮,计算机将会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在分层练习中,教师不给学生化定界线,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练习题上机操作。学生每做完一层练习题,计算机都会给出相应的成绩。当学生做完一层练习题之后,还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自由选择其他层次的练习题。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6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学改革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用,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使科学课教学倍增活力。它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而且在发展学生科学志趣和能力,开拓学生进取精神,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培养对科学的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科学文化底蕴的过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早已有之,就其形式而言,早期成果多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之类的研究。近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内容的丰富,教育者对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学习也有涉足。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着教育手段的革新,促使教育者在新技术、新形势下要深入开展新时期教与学的策略研究,作为新课程之一的教科版科学教材正式启用,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的。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电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很快解决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素质教育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变革,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教学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信息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等。正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很好地突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主体化和实体感为主要特征的交互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造整合,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展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国际竞争力。

科学学科也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科学教育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上。这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此次改革也将原来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进行了综合,使之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掌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形成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建立对自然和科学稳定的兴趣等。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的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如何实现“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实现教育信息化,以作为高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新理念有机融合已成为“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可以说教育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儿童多顽皮好动,喜欢观察。信息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如我在教学《哺乳动物》一课中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哺乳动物的声音、图片,在授课时进行情景教学,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了。同时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在《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中,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可包含多种水域可能受污染的情况,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发散思维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思维将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地得以提高。

2.利用信息技术将枯燥变生动、将复杂变简单、将难点变明了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但没有演示板,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如果用上实物投影展台就能很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展台上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大屏幕上直接看到老师做的步骤,简单明了,效果极佳。

视频展示台的显微镜头一般可将实物放大六百倍以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微小的事物,增大其可见度,能把细小的实验现象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台,学生能在大屏幕上清晰地看到一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它周围的水变红了,而且渐渐地向四周扩散,水越来越红,高锰酸钾越来越小,最后不见了,整个溶解过程一目了然,加上老师的有效引导点拨,学生一般都能准确地描述出高锰酸钾溶解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了溶解的实质。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4.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科学实验的本质。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留意周围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前发布一些学生乐于研究的科学小课题,如“蜗牛怎么不动了?”“梧桐树叶为什么落得有早有迟?”“爬山虎为什么能攀爬墙壁?”等等,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长作业”,以提高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行选题,或个人或组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定与表彰。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关注、鼓励帮助学生的“作业”成效、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也可以通过发贴子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或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活动,以激发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兴趣与成功的体验。另外,老师能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不解的现象或问题发布在网上,吸引其它的师生一起参与解决和研究,壮大科学探究的团队。同时开设科学活动课,组织大家一起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催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必须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下能够利用现代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并获取能力。

2、正确看待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小学的素质教育,而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新兴的先进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上。

3、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使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和合作交流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监视、广播、分组、在线帮助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4、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吸取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但深化了科学教学,加大了科学课的信息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但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因为不管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有当它在课堂中确确实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时,它才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郝京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

3、罗星凯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

4、《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黄震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

摘要]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应用;教改创新

多媒体教学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相关紧密。多媒体教学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型的问题。不是了解一些概念,掌握几种套路,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应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应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努力为教学改革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从热点走向制高点,从低层次徘徊向高水平发展和持续发展,形成规模和整体优势,真正担负起承前启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任。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加工的关系。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常用的特性。

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多媒体比电视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3.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

4.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多媒体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自行完成,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而幻灯、录像教材常依赖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

三、发挥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方式,是多媒体进行教改创新最实用的特性。

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适合于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一脉相承。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包括电视教材在内。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因为信息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逻辑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色彩、质感、声音、数字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

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使用者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是一种新的表达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工具,也是多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一种先进的高级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式。

2.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建构活动。可以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信息交流、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容易成为可能,起到了其它媒体难以达到的作用。

3.一个多媒体课件,是仅仅采用了多媒体的外在形式,还是在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挥多媒体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及水平和质量。培养较强的多媒体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组织结构可以按系统按章节为纵向主线进入,也能以问题为中心横向展开。如医学教育中讲解呼吸系统中的各种肺部疾病,讲到肿瘤时,便可以横向以肿瘤为题,展开讲解肿瘤的解剖、生理、病理、检验、手术等相关知识,使学生的联想思维活跃起来,自然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以习惯的或全新的思维方式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存储,同时也开阔了思路,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体现了强化智能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新思想。学生易于从书架型、工匠型人才向研究型、创造型人才转化。

4.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快捷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四、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

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2.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如:“外科手术操作常规”、“牙体修复技术”等多媒体教材,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患者身上”进行正确和错误对比的操作示教,学生也可以在“患者身上”反复进行操作练习。能有效地实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过去学生学习“牙体修复技术”的有关内容,不可能在患者身上进行练习,只有工作后,临床二、三年以上才能掌握。现在学生可以上机操作反复练习,教师指导方便及时,大大缩短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距离。又如:“颅脑手术技术”多媒体教材,学生不仅可以从多层面或旋转方式观察颅脑各层结构及其解剖关系,而且还可以拿起模拟手术刀进行颅脑手术模拟训练。这就突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进行了卓有成效地训练,强化了实践,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能力。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在进行“发现式教学法”,方面也很有意义。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让学习者带着疑问学习、探索,并且设置情景,提出假设,提示各种可能,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过程装入教学程序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是以传授知识为目地和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两种教学的不同。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五、把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1.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

实现实时交互的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与广播电视大学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式或离线式(E-mail)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面对面教学的效果,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交互式教学。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

2.网络教学的意义主要是推进了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教育新方式。

(1)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距离在缩短,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近亲繁殖”,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

(2)

网络教学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或现在或将来,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和同学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交流,与硕、博士研究生及其它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行交流。网络时代,衡量一个人的博学多识,不单要看你掌握多少知识,而且要看你能在多么广泛的和定向的程度上建立信息的联系渠道。

3.网络教学的多向性、反馈性,可以使学习者成为教材制作的设计者,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是从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中产生,并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这如同新产品是市场调查和客户思想的反映和实现。

网上教学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如何运用网络功能进行教育应用的研究,进行教材制作的研究,适合网络教学的教材有什么特点,教学方式有什么创新,需要大家共同深入的探讨。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培养强烈的教学上网意识,考虑做的课件在网上怎么用,而不是不管什么样教材放到网上就行。

六、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

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5.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7

一、巧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尽量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运用新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新颖、多样、有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信息技术, 化静为动, 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 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 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 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因此, 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 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起来解决重、难点,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太湖的风》一课中, “迎”字的教学是难点, 如果将“柳”与“迎”只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学生的印象并不深, 仍有写错的现象。为此, 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了一组动画, 先让学生来分析字型, 然后演示, 将“卯”与“辶”分开后, 用走字底“辶”去迎“卯”字, 同时包住它。这不仅再现了字义, 也形象地展示了半包围结构字的结构特点。再在田字格中分步演示笔顺, 强化了学生对文字的记忆。在课后的练习中全班没有一个人把这个字写错。

三、巧用信息技术, 质疑解难,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发展儿童创造力、陶冶儿童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 观察的客体便会带着主观的想象, 在儿童的眼前呈现出鲜艳、美丽的画面, 显得分外丰富, 想象掺杂了观察, 就强化了主观感受性。运用“形、声、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音乐这一媒体来驰骋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教学中, 我点击播放自己精心制作的音乐, 随着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乐曲响起, 让学生闭目聆听、辨识、品味, 唤起他们的记忆, 激起他们的想象, 在脑海中再现出鼎湖山泉水的各种形态, 感受泉声的奇妙:如小提琴般的轻柔, 如琵琶般的清脆, 如大提琴般的厚重回响, 如铜管齐鸣般的雄浑磅礴。紧接着再音配像, 播放介绍鼎湖山的视频影象和课文录音, 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品, 多种感官参与想象, 让鼎湖山的泉水在他们的脑海中跳跃起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起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巧用信息技术, 训练思维, 开发创造潜能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活泼性及其较大的课堂容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 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 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标新立异,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 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便于学生质疑。

最后我让学生随着响起的音乐、怀着崇敬之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实现了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通过使用多媒体, 使学生参与了整个看、听、说、思考、讨论的学习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媒体教学操作性强的这一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8

一、能激发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在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有利于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要强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向更大的范围拓展,向更深的内容挖掘,这时候就会遇到许多陌生的概念或者文本,这些陌生的东西已经有了前人的解读,我们不必闭门造车,可以完全拿过来加以消化。众所周知,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大量信息让学生目不暇接、兴趣盎然,他们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从网上可以获得无穷知识。比如一首古诗的解读或者一位作者的生平,甚至可以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网上查询资料、探寻方法、扩展视野、深化学习,也是最捷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进作文课堂后,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览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信息技术满足了学生的欲望,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语文知识。

三、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过去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元宵节的演讲稿下一篇:秋天真美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