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1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要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 , 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 材 ,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由主题图呈现信息, 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 而展开教学。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背景, 其 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 运用得当,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图 有效使用 学生知识 合理因素 教学内容 能 力结构 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 主题图 教学。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 8个年头了, 只要打开人教版数学 课程标准新教材,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美术图画,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 数学故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设计,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学主题图。插图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 活密切联系, 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深受小学生的喜 爱。这些教学主题图不仅仅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赋予了生命, 融入了生活气息, 变 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 激发了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以上 认识,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好“主题图”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浅谈 笔者几点体会:

一、理解“教学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的前提。

“教学主题图” 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 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 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教学主题图”主 要是以 “场景” 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 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和正确把握,就会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 难。因此,要实现“教学主题图”的应有价值必须充分挖掘“教学主题图”中有 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素材。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这节内容中, 教材提供了一幅“春节联欢晚会”的教学主题图,这时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 待着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选择这样的情境作为单元的主题图, 其意义可以从 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由于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亲身经历的事情, 很容 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由于 教学主题图与所学的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 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新课内容“秒的认识” ,这也 正是“教学主题图”作为“秒的认识”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儿童 游乐园” 的教学主题图, 这是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 大多数小学生都 有去公园或游乐园玩的经验, 他们对公园的环境和游乐园的项目都比较熟悉, 这 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新课的教学活动。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项目, 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计算的问 题,这也正是“教学主题图”为本节内容作铺垫的价值所在。

二、发现“教学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一个个 “教学主题图” 中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 在, 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 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 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 会留给学生, “主题图”的教学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疑激趣。例如:在学习五年 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教材提供了一幅街区教学主题图,下部是学校的 大门内外,中部是街道,上部是住宅区。教师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你发 现了哪些图形?”学生甲说:“我

发现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乙说:“我 发现有正方形、三角形” ,学生丙说:“我发现有梯形”„„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情 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已经学过的图形, 同时也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 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教师接着问:“那 么, 你们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这个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 欲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虽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的面积不会计算,但这样的教学主题图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 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不适合学生的主题图——大胆舍去、巧妙替换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 科书”的过程。因此,作为教材组成部分之一的主题图,它的存在也并非教学的 全部, 作为教师, 我们要懂得变通与取舍。对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图, 我们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或是精心分析、巧妙替换;或是大胆舍去、开 门见山。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时,第 68页有一幅关于儿童公园的 主题图, 图中有的学生在玩过山车、有的学生在玩旋转木马„„。教材的意图是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信息、从有关儿童公园的图片中提出几个用乘法计算的数 学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散了,因数有一位数的,有整 十数的, 有几十几的, 还有几百几十的„„而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整

十、整百乘一 位数。这样引入的环节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我想如果先给出整

十、整百数,然后 让学生用这些数和主题图的相关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不会绕弯路, 节省时间,不仅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学的十分的轻松和愉快。

四、注重结合“教学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主题图” 不但要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还要结合图画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加法”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 国野生动物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种数, 并使学生 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要敢于与捕杀野生动物 的不法分子做斗

争,建立美好和谐的大自然;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为今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好准备。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国人口普 查数据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情况,知道我国是一个人 口大国,资源辽阔,物产丰富;另一方面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好好学习, 长大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 献。

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教 学主题图。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 数,初步感知 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 友;另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 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 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也是“教学主题图”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不只是从“教 学主题图” 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从 “教学主题图” 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主题图时, 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 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不断地闪现出奇思妙想;充分利用主题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的特点, 让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 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打开思维的闸门, 不断的求异创新。

综上所述,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合理利用这 一资源, 不但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激活思维,促进课堂生活的动态生成, 为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打下基础, 同时又能建构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溢 满情感的课堂生活。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者 的设计意图,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含义, 辅助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 生动,更丰富多彩。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 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教科书 数学》。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2

小学体育常规是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 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位置, 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由于小学生都处于极易塑造的阶段, 因此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体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今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小学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组多问题, 如对体育常规认识不够、教育方法不当、体育设施不完备等, 都严重制约着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探究如何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二、小学生的特点

第一, 活泼好动, 容易塑造。小学生一般都是爱哭爱闹, 喜形于色, 活泼好动, 因此小学体育课应该成为学生最喜爱和期待的课程, 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 在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增加体育课的乐趣。小学生正值成长期, 好奇心强求知欲强, 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二, 争强好胜, 喜新易变。小学生生命力旺盛, 比较好动, 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很强。在平时的考试比赛中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 成为最好的、最棒的,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生也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 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尊重和关爱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多加鼓励与支持。同时, 小孩子也都喜欢新奇的事物, 可以再体育课中增设体验教育环节, 以增添课程的新鲜感, 吸引学生, 寓教于乐。

三、小学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养成教育观念落后

从社会总体现象来看, 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普遍观念直接给学校的体育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与困惑。

2. 体育常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

一些小学特别是乡镇小学中, 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仍然目标模糊, 管理方式仍为“放羊式”, 整个管理缺乏指导性和方向性。

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学生学了几年的体育, 在他们以后走出校门后, 就不会继续进行正常的体育健身和锻炼。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自己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息息相关, 与我们把小学体育错误的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 甚至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

4. 讲解与示范过多, 体验教育过少

一些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多的给学生讲解和示范, 甚至有些体育教师的示范比学生的练习还多, 其实有些简单的动作只需老师一个示范动作就可以了, 然而教师的边讲解边示范, 既耽误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又花费了不少精力, 反而还没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5.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比如示范不准, 体育术语不准。一个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培养学生养成教育

1.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小学生普遍主动性较差, 自觉做好学习准备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小学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做课前准备。老师可指导学生学会看课程表, 星期几第几节有体育课, 指导学生为下一节的体育课学习做准备。

2. 规范体育队列操练

小学生的集合站队是摆在体育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新生中, 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因为学生的排队意识和位置概念都比较模糊。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游戏型的队列常规训练, 并始终贯穿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中, 通过操练, 是学生能够随集体完成一致的集合站队。老师在教授学生列队之前, 也可先给学生讲人民解放军紧急集合的小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确排队要做到快、静、齐。接着, 可以分小组进行练习并评比。

3. 强化学习听课能力

小学体育室外课的教学场地一般是在操场上, 这种特殊“大教室”“大课堂”, 很多时候都是几个班级同时使用。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新生, 如果不抓好体育课的常规, 则整个操场就像是在上自由活动课。如果老师能使学生学会听课,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其受益终生。由于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 可以充分结合老师的正确示范作用, 通过最生动、直观的方式, 使学生直接感知动作的全貌。体育老师可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 先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 再尝试练习与体验;先听清老师的问题, 再去讨论等。

4. 提升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小学体育老师应在严肃课堂纪律的体育教规的同时, 结合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状况, 教育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敢于拼搏, 不断进步。体育本身是力量、智慧、技术、战术意识的较量, 但是必须战胜自我和自我超越。通过体育课要培养学生为了实现目标, 不畏艰辛、不怕吃苦, 永不退却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一种坚忍不拔, 能吃苦的精神对以后发展至关重要, 体育老师可以在平时的体育常规教育方面狠抓这种耐力性的运动项目。

五、总结

小学生的很多习惯养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情, 而是长期严格要求不断训练的结果。体育常规达不到要求就反复训练, 队形排得不够齐就反复排, 报数报不清楚就反复报, 通过严格狠抓小学体育常规, 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狠抓小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是一个长期、艰巨和细致的工作, 作为体育老师, 我们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 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坚信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 用心关注每一个小学生, 和谐健康的体育课堂秩序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通过狠抓小学体育常规来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2007.

[3]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3

西街小学

程芳芳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认为,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对少年儿童选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弘扬,是值得每一个德育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德育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

清末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所藴含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教材具体的章节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故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和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会具体谈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

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在备课中善于挖掘利用,把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教学设计要精心。认真研读课标,以教材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巧妙结合,渗透到每节课中。教学方法要多样。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趣味活动,讲故事,各类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三、借助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诵读,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通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诚信和利益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四、让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篇4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新罗区龙门谢洋小学 林荣建

“真没劲,林 老师,这道题已经写过了!”当我把周日的小练笔题目《我的爸爸》写在黑板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抱怨。我无奈地耸了耸肩,四两拨千斤地说:“同样题目可以写出不同的新意嘛!”话虽然怎么说,可回头一想,是啊,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常常遇到无题可作、无话可写的尴尬。有的题目一些再写,虽然随着年龄的不同,写作的语言表达要求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题目、类似的情节会慢慢磨损学生创作的热忱,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可千万别拿它来当赌注,但是如何让作文题目推陈出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呢?其实,再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往往潜藏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只要用心地进行挖掘,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宝藏”哦!现就将其沧海一粟,古诗教学中的习作拓展与大家交流。

一、“风吹柳花满店香”——寻找空白,进行练笔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

有些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等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扩写,或改写,或写读后感,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像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像,趣味盎然,写出精美的文章来。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卢给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七步诗》、《赠汪伦》等。只要悉心钻研,许多古诗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由以下拓展:

1、巧用诗题,反弹琵琶。从诗题出发,引导学生反过来写。“如果诗人漫步在秋天郊外的小道上,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色?”指导学生以《秋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巧扮角色,入情入理。从诗中人物角色出发,抓住诗句,启发学生进行充分联想。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秋景极其凝练地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但当时诗人的心境,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诉诸笔端。我就诱导学生:“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和家家袅袅炊烟的和乐之景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把你想象的描述给同学们听,再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先想、再说、后写的习惯。

3、巧解诗意,淋离尽致。从诗意出发,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改写过程中,要将诗中所有的诸方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巧入诗境,融入诗中。从思想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去写文章。引导学生进入诗境,领会其思想感情。

5、巧学写法,新颖别致。从写作方法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构思。这首诗中,诗人虽想表达的是羁旅之思,但却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系列的景色入手,用情景的渲染烘托了当时作者内心的寂寥。诗人以秋景来“抛砖引玉”,“见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采用这种写法来写人或叙事,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以创激情,诗情洋溢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教学完《忆江南》一词后,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仿照《忆江南》的形式,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当作业布臵完后,我还一直担心是不是要求过高了,学生能创编得出来吗?隔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证实了我的多虑。只见菲楠的《忆大连》这么写道:大连好,风景旧曾谙。白鸥翔集碧波上,浮金跃影鱼儿欢。能不忆大连?惠娜的《忆厦门》写道:厦门好,风景真美妙。南普陀寺古韵藏,白鹭翩然景色妙。谁能不爱厦门?虽然,上交的诗作还不够工整、也不够押韵,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古诗词这一源源不断的活水,奔涌而出,学生们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美美地吟上几首,写上几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好作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也离不开优美词句的润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此还有量化的规定。语文实验教材在第一册“语文原地”中就设计了日积月累一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中精美的词汇、丰富的古诗词的积累。例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一单元课文,描写祖国风光的课文后,要让学生也来写一些祖国风光的介绍。我要求学生用采集本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美词佳句以及诗歌等,在本单元结束时,举行一次优秀采集本评选活动,并把部分优美词句、诗歌展示出来,让学生共享,丰富积累。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五月的南普陀是真如诗上所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中晚姿态各不相同、景色秀丽迷人,宛如一位多变的孩子。”也有同学在写作文《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亦易?不位则易者亦难矣。来表达自己的上进好学之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又何愁“无米下炊”?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展示成功,以评促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写作的兴趣,他们愿意用笔把自己诵读古诗中看到的、想到的、创作的一一记录下来。这时,就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阵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捕捉学生写作中的亮点,真情朗诵学生的作品,热情赞扬好的文章,或者直接让学生上台朗读给大家听。特别是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的习作中的某一段落,几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写得好,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评语中加以褒奖。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在班级的墙上精心设计了“我是小作家”专栏,每个星期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小作者们喜滋滋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享受着冠名“小作家”带来的快乐。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5

向荣小学徐艳霞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本人就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及学生实际情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一、结合教材为学生进行德育创设情境。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潜在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从信息技术教材中发掘出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图片、文字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奥运在我心”的情境,课始让学生欣赏一段刘翔百米赛跑夺冠的短片,让学生体验奥运夺得金牌那一刻胜利的喜悦,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祖国骄傲等激动心情。而后,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关于奥运夺冠的图片及有关北京奥运的相关图片文字(福娃)。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互相合作,按要求完成了作品。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PowerPoint插入图片、文字的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极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生动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教师示范为学生德育导航。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例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座位的椅子摆好,再下课。然后让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 让机房的椅子始终处于整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地摆好椅子。还有在机房使用电脑时,教育好学生不能随意删除电脑内储存的文件,或是任意地更改有关信息内容。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作品评价为学生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了解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扩展学生美术文化知识视野,培养与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及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作品能够欣赏,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能够多体会感知和创造美,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海底世界”时,让学生以海底为主题用金山画王创作一幅图画。评价作品时,出示“评价规则”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以参观的形式,评出自已满意的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规则”(包括参与积极性、作品创作、同学给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作者及作品进行同时的评价。在这里,信息技术与美术进行激烈的碰撞,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在一次次地评价中激起,并通过观察不同的作品,绘画在色彩、搭配中得到了提高,欣赏水平也渐渐得到了提高。

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我认识,树立自信,还有助于及进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对美的欣赏。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同学,互相帮助的品质,通过与同伴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在群体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互相关怀的帮助,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学生德育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多的、更好的学习机会,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平台。通过对学生有机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 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广东教育, (1)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6

宁强二中 吴伟

内容摘要:本文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重点总结并阐述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应用网络技术,建立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

二、收集教学资源,应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研究性讨论,开展专题研究;

三、在网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自信心;

四、建立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的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标准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语文教学 策略

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其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个人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养成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提出更高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新链接、新突破。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演播式教学正向网络化教学发展。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更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下面就谈一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可采用的一些策略。

一、应用网络技术,建立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

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系统,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查询、检索、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网络技术,建立友好的交互学习界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其发现问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境,不仅是“一组刺激”,而是与教学目标相应的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的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创设的、优化了 2 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激励学生情感投入、主动参与学习。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转换成音文并茂的可欣赏画面展示出来,使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的审美时空。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唤醒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但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着眼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如: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二、收集教学资源,应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研究性讨论,开展专题研究。

资源库,这里指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组织的教学资源。我们建设资源库,一是可以购买现有的优秀资源;二是自己开发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的资源;三是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源,经过分类、归纳、整理入库;四是和各地区进行信息资源交换。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备课、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进行演示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选题、拓展阅读等。但是,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勘比、过滤、精选、整合,3 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或者网页课件,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传授性教学的教师总是充当“智者”的角色,学生只是一种从属关系。在网络教学中,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教学摒弃这种传统观念,建立师生“伙伴”关系。群体合作学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是学生的引领指导者,更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教师到位而不越位,帮助而不代劳,引导而不指令。师生都拥有主动权,教师是学生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研讨,不断促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发展。平等的主动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在对话与合作的激励与碰撞中,允许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使学生学习和发展潜力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是在老师的任务驱动下进行的。网络资源丰富,容易获取,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查阅资料,并围绕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此做出分析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支撑语文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在网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自信心。

网络教学,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协作讨论。在这种真正的个性自由的独立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挖掘,创造意识得到保护。因此自主学习便成为一件充满发现、想像、快乐的事情。在这种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策略,并不断突破,由此引起的自我成就感,更激发出学生创造的活力。

在网络教学中,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用信息,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如何区分良莠信息。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成功感和幸福感,并坚定今后学习的信心。

四、建立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的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标准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我们在开展语文网络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式。

我们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生学习记录整理成个人“文件夹”,它包括学习计划、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写作积累等,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学习评价中,我们根据“文件夹”的记录,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形成作品为基础,用多元评价标准取代单一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决心,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即在期末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开展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是注意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使学生能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为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求学生随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与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网络环境下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它也成了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还有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目前正在开展的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的。

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还将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中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4、《现代教育思想》 主编:刑永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 主编:刘芳 北京大学出版社

6、《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7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要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给班主任和政教处,由于我们每个教师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所以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化学史的丰富内涵进行渗透教育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

在讲“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时,我除了向学生介绍道尔顿对化学的伟大贡献外,还向学生说明: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著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以他做气象观测记录一事为例,从21岁开始做气象观测以来,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天,他从未停止过气象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顽强地记下了那天的气压和温度数据,在“微雨”两字的旁边,是一大片墨迹,说明此时的科学家已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了.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持之以恒.

二、结合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百闻不如一见,化学实验本身有很大的魅力,学生都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如实验的失败与意外,或者对实验危险的惧怕,或是担心有毒药品要影响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至不敢进实验室。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发生知识性迁移,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

三、结合化学家的高尚道德风范进行熏陶渗透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为科学而痴狂的化学家,是他们无私忘我的精神一层层的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

讲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给学生讲解舍勒这位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他最初只是一名药剂师,长期在小镇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5年5月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44岁。由此让学生深受震撼,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发现了什么或发明、创造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积重难返。

习作,是学生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是学生自己的表达,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学生却偏偏怕了这习作。究其原因,教师心目中一切为了分数的“作文应试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覆盖之下,小语习作教学的课堂逐步变得模式化:即用一种固有的模式套取作文,以达到作文分数的提升。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可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模式的套取,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习作的“假大空”现象。一切都不是基于学生自由表达,不是学生内心真实语言的表述,学生需要在习作中编出瞎话,而且要编出水准——这对学生来说,难道不难吗?

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化:作文不用讲了——因为有固定的模式;作文不用评了——因为用模式去套就行了,不符合模式就重写算了;作文不用交流了——因为都不是真的。于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搞定了:我们今天写......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谁不生厌?教师不厌?学生不厌?

二、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系统。

学生作文既然基于表达,也就离不开“素材、兴趣、方法”这关键的三项。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形成系统,关键就是他解决了这三个难题:

1、兴趣——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管建刚带班第一年,就设计了作文的“评奖活动”:他创建了《班级周报》,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文章,给 1 张“刊用纪念卡”。集得 3 张“刊用纪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集 5 张“卡”,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集 7 张“卡”,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小作家专栏”,获评本最高奖— ——“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带班第二年,他搞“积分活动”:学生发表的文章,以字数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一点,类似于我们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成功的“积分活动”。在此不再赘述。)

带班第三年,他搞“稿费活动”。管建刚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学生不仅给《班级周报》投稿,还给多个媒体、报纸、刊物投稿。发表一篇,获得“50元稿费”。而稿费也只有一个用途——到管老师那里购书。如此,乡村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并购买到自己喜爱的读物,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习作教学的促进了——学生已经开始喜欢上“语文”这个更大的学习领域。

接下来,他搞“消费活动”: 到市里任教之后,学生对“购书”没什么兴趣。于是他提高了“稿费”发放标准 :A 版 1000 字 /120 元,B 版 1000 字 /100 元,C 版1000 字 / 80 元。挣的“稿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消费”:3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做语文回家作业”。6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考单元检测”。800 元“稿费”,购买一次“编辑权”,替老师选稿,体验编辑的权威感。1000元“稿费”,“购买”一本老师的亲笔签名书。

2、方法——作文教学革命的“操作系统”:

作文有没有方法、技巧?答案当然是有,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字技巧”(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描写......)。

(1)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倡导的是“文心技巧”——其中包括“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文心技巧”,改正了学生对习作的“作业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表达,一种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

(2)教师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教师的完全放手,习作同样需要指导。在“作前指导”、“作后指导”之间,管老师选择了“作后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认真研读、批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指正;学生自己的评价与完善,成为了管建刚作文讲评课的主要内容。

3、素材——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引领”孩子“留心观察”,而不是“提醒”。“留心观察”,重点不在“观察”,而在“留心”。如何留心?留心什么?留心之后怎样?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亲身引领。为此,管老师推出了学生的“周评活动”,何捷老师推出了“百字作文”——这种对生活的留心,远比我们的口头教导效果要好很多!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阅读。这一点无可厚非——阅读与习作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远不如在阅读中的文字浸润。王俊艳老师的“读书活动”给我们以启示,这也应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课堂学习。小语课堂教学,我们所能呈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理解,还有语言的积累,以及言语的习得与运用。习作是一步步的积累,是一次次的积淀与提升,这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9

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小学阶段品生品社课唱主角,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也是一个主要的渠道。这是因为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文以载道”,小学阅读文本的内容要么写景状物,要么叙事抒情,要么议论,无论什么内容,都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产生共鸣。课标中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规定,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的结论。另外,语文教学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情感性原则,情是语文教学教育的根,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务也是教学中的必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商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浓浓的情境中唤醒情商教育的兴奋点。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唤起真情,激活思维,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师要抛开机械的说教,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省,并内化为自己的“情商”。而要营造情境,教师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文本蕴藏的情商教育内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并通过自己富有情感的谈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播放多媒体画面、视频等手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相见的那一激动人心一幕时,先出示了父子相见的画面并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了,展开了双臂:“孩子,爸爸在这里等着你啊,快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出满脸的灰尘„„”学生齐读:“出来吧,阿曼达„„”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和情感,通过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体验,通过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体验到父子深情,体验了先人后己的高深品德,使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

二、在阅读文本中寻找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记得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事智慧。”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情商进行培育可以从阅读课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寻找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情商”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语文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范文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讲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选取相关的段落,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如山般的父爱,感受相互之间信任,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这些情感基线,教师要充分加以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这个情感基线来安排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升华。

《李时珍》一课说的是李时珍为了写出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几十年如一日,认真行医治病积累经验,虚心请教别人,遍访出产药材的名山,有时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取相关段落,设计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求实谦逊,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并联系实际对照自己谈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刻苦勤奋的精神风貌。再如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渗透坚持及挫折教育的内容„„ 总之,小学阅读文本中含有这一类的情商渗透的“金块”很多,须教师加于开发利用。情商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它的实质是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备课时要以人为本,对整个小学整册的教材的编排要熟悉,研究新课标关于人文性的要求,熟悉学生的个性“情商”实况,从文本、课标、学生三者中寻找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三、指导学生表达,把表达作为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文如其人”,不管是口头的交流,还是习作中的书面表达,均能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反映学生的意志品质。另外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他的文章的档次,作文的语言、结构、技巧是可以训练的,但思想境界的高低无关技巧,教师要在表达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情商教育,把指导学生的表达当成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真情实感的风气,不写假大空的文章。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认真对待每一篇习作。通过日记、周记等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教师通过批阅,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当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那么作文的思想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情商”自然也水涨船高。

在小学体育中进行舞蹈教学的反思 篇10

在小学体育中进行舞蹈教学的反思

没有学过舞蹈的人都会认为,学跳舞是一件很轻松有趣的事,其实在台上跳出一曲优美的舞蹈,在台下就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要求对于成人来说都是很难的,何况对于年仅7、8岁的小娃娃们呢? 为了学好一个舞步,她们就得不断地重复这个简单而又枯燥的动

作,而她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她们的持久性是很差的(与成人相比),那又如何让她们在既不会对学习此舞步感到枯燥,又不会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下,引导她们比较高兴地不断重复练习呢?

我根据她们的年龄特点: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她们进行想象联想,并在这样的情境中不断的愉快的重复练习某些基本动作,直到她们练到比较到位比较完美。比如:在练习踵趾小跑步这一个基本动作时,我就创设了“背书包上学去”的情景,“去果园摘苹果”及根据3月5日学雷峰的活动,引导幼儿进入“去敬老院做好事”的情境。开始时,用踵趾小跑步去敬老院,到了敬老院后,放上音乐为老爷爷、老奶奶表演学过的舞蹈,最后又以踵趾小跑步的动作回幼儿园。在此情境中幼儿即开心愉快地重复练习着单纯的脚步动作,又很自然地复习了以前学过地舞蹈。每个幼儿的学习兴趣都很高,一节活动下来,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次学习其他的动作打下了良好地情绪基础。这使幼儿进入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循环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放上一段音乐重复练习基本动作,幼儿可能会感觉很累,不仅是身体而且在精神上也会感到一种疲劳,并会产生一种厌学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进行较好的引导,甚至会使原本爱学舞的孩子,对学跳舞感到害怕、厌烦。

又比如,在学踏点步与蝴蝶飞的动作时,在介绍讲解基本动作后,教师可以以自然愉快的口吻,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自由地飞来飞去。“我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在美丽的花丛中飞舞,我好开心、好高兴呀!”这种引导情境,不仅可以使幼儿在无意中学习,而且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自觉地改正一些不到位的动作,并会自觉加入情绪,更会使每个简单地动作活起来,美起来,这比教师一味地说:“动作要美,脸上要带笑容”的收效要好上很多,很多!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 篇11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统计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二、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在第一册教材第16页学习“高、矮”时,出示了两个小朋友护送一位眼盲的老爷爷过马路,不言而喻,可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如:课本第3册64页:“时、分、秒”的教学,课文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少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奖牌总数名列第一,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实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没计我国解放初和九九年工农业生产的数据,以及南海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的资料,通过对比,自然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从小努力学习。在教学 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如:课后的“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见效的,所以只要教师能认真挖掘教材,完全可以找到教育的素材的。

四、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老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上一篇:作文 我与母亲下一篇:景区宣传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