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共8篇)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1

【摘要】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并已经达到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表现 成因 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并已经达到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哪些表现?成因是什么?在新常态下,该如何应对?本文从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缺少热情,动力不足

工作上缺少热情,没有追求,仅仅把“教书”当作一份工作或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当作追求的事业。工作上得过且过,因循守旧,不求改变和提高,只求能应付就行。对教育创新、课堂改革不感兴趣,出工不出力。

2.不愿担当,行为消极

不愿意多带课,不愿意当班主任或承担教学工作之外别的工作。认为工作累、辛苦,只求轻松、舒服。上了一定年纪的老师觉得职称评到高级已经到头了,再也没有努力的必要,对工作成绩的好坏都觉得无所谓了,甚至有些中学老师主动要求到小学任课,前勤教师要求到后勤工作,主科教师要求带小学科。年轻老师以“孩子小,家务多”“年轻没有工作经验,怕干不好”为由,也不愿意承担多的工作。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挑三拣四,不愿意接受。

3.认识枯竭,成就感低

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力不从心,尤其是难以胜任教学的新要求,怀疑自己甚至是自我否定,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降低,工作热情降低,进而产生倦怠。

4.情绪不稳,态度冷漠

情绪波动大,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个别学生在学校的“不听话”行为更是无法忍受,经常感觉厌倦、抑郁、焦虑和烦躁,牢骚多,抱怨多。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内心情感倾向于浮躁,不能理性的对待问题,对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有严重的抵触情绪。

二、教师?业倦怠的成因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1.社会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似乎教师是万能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背负太多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太多的社会责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在现行的升学考试体制下,为了取得好成绩,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考试更像是在考老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达到一定的考核指标,老师们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上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工作时间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而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或出了点问题,都会归罪于老师,有些家长时不时还会兴师问罪。教师在“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惯性思维下,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长此下去,也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

2.舆论导向偏颇,社会认同感低

社会一些媒体的“猎奇”心理,往往关注的只是个别教师的负面新闻,并由此以偏概全,引发对整个教师群体的误解。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却抹杀了整个教师群体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教师的辛勤付出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应有的职业尊重,更谈不上什么职业幸福感、自豪感。长此以往,教师自身都缺乏对职业的自信心,更多的是一种自卑和无奈,职业期望值大大降低。

3.国家投入不足,教师收入偏低

不可否认,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但作为一项承载巨大的社会压力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与许多行业相比,教师的辛勤付出与收入却是不对等的,尤其是在当今物质化、用经济收入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社会,教师的收入无法让人引以为豪。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教师的辛勤付出与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形成强大的反差。这种心理落差若得不到有效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教师职业特点层面分析

1.职业负担过重,工作量“超负荷”“无边界状态”

教师工作量是无法用8小时来衡量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无边界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将工作带回家去完成,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工作常态。一方面是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另一方面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教师竞争体系,两者都给了教师巨大的身心压力。除了备、教、批、辅、考、指导学生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以外,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评估、验收、检查等等。再加上教师自身生活上的压力,这种种负荷使教师长期处于极度的压力状态,不堪重负,逐渐工作热情消磨没了,并最终导致职业上持续的倦怠。

2.多重身份叠加,教师角色“超载”

生活中,教师在家庭是父母、是儿女、是丈夫或妻子;在社会上是公民,是品格的榜样和道德的模范,一言一行都要受关注;在学校是“管理员、安全员、保育员、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这多重角色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许多压力。教师角色严重“超载”。

3.工作环境封闭,发展空间有限

与其他劳动相比,教师的劳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进行,教师缺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交流,教师的一生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干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家庭――办公室――讲台”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师工作的性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给人提供的成长展示舞台相对有限,容易产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再加上职称的评聘、评先表模、参加各种大赛等存在一定的难度,辛勤付出的效果相对滞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缺少成就感。

4.学生问题较多,教师应对疲惫

一是学困生。学困生的形成既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也有当下教育制度的原因,可这些问题现在一律交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去解决,教师的辛勤付出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引发家校矛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厌恶,持续下去就会形成职业倦怠。

二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共性是独立意识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性格脆弱、任性。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校园里学生的暴力、违规、顶撞师长等不良行为更是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凡此种种持续不断,使教师精疲力竭,对工作感到倦怠。

(三)从教师个人层面分析

1.部分教师精神高地失守,职业信仰缺失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教师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确实存在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物质的丰厚、金钱的满足,失去了把奉献精神作为职业追求的信仰。如果把教师职业作为人生信仰来追求,教书育人就会孜孜不倦;如果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手段,就很容易倦怠。

2.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新鲜血液的合理补充。教师年龄整体偏大(笔者所在城市),一部分老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或评职称无希望的情况下,确实存在工作无动力、无热情的现象。在这样大的工作环境下,年轻教师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从最初的豪情满怀,慢慢地激情也减退了,棱角也磨平了。

3.教师个体差异也导致职业倦怠

个体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如性格差异(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开朗、自信等),生活阅历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个人家庭的生活状况,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年龄等等。

(四)从学校管理层面分析

1.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评价体系单一。当今的升学考试体制,以分论英雄。单一的以学生成绩为标准评价教师的方式,降低了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影响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没能真正体现,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衡,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刚性要求更多一些,不能体现老师的合理需求,缺少人文关怀,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强。

教师是一种经受各方面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教师的工作负担越重,承受的社会压力越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就越突出,越来越普遍。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三、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说,真正“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1.减负、减压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应注重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教研和学生的培养上。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老师减压。因为教师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社会应该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倾斜等多种途径,真正全方位地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教师也是普通的人,社会、家长应对教师报以合理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给教师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教师的劳动也需要经济、物质手段来调节,只有使其收入与其辛勤的付出相对称,才能真正使这份职业成为人人仰慕的职业,也才能让教师生活无忧无虑、一心一意专注教育,才能把符合教师职业标准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来,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教师内心的冲突。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从学校层面来说,创建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实施“暖心工程”

1.人文关怀,以心换心

教师被尊重、被信任、被关怀,愿望得到合理的满足,这是每一个教师合理的需要。学校要永远树立一种观念――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学校只有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有制度又温情、有竞争又舒畅、有集中又民主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教师工作有劲头、有甜头、有轻松感、有满意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了解教师的需要,尽量为教师排忧解难,及时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学校在管理中应注重“刚柔相济”。在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大力宣传闪光点,使教师不断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激励评价,保持公心

学校应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学校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改变单纯的以教学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力求评价的多元化。合理地进行评优表模工作,要把评优工作当作激励老师勤奋工作的重要工具,以精神奖励弥补物质奖励的不足。在当今新常态下,精神奖励尤为重要。

3.民主管理,上下一心

树立依靠教师办校的理念,在各项管理中广泛听取教师们意见和建议,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加学校工作透明度,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消除因不知情而产生的误会,增强教师归属感,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文化建设,凝聚人心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用学校发展目标凝聚人心。

5.改善环境,工作舒心

政府应加大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让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备充实教师的办公条件,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

6.培训提高,激发信心

学校应帮助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注重专家、名师的引领,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成就教师,使他们收获工作的乐趣,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培训部门也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更多老师从培训中受益,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自信心。

7.开展活动,娱悦身心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要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教师活动俱乐部,举办各种类型(心理健康、养生、保健、简单的化妆)的讲座,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号召教师锻炼身体。把学校当作是教师生活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

8.互动交流,沟通顺心

教师间的思想和工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如教师沙龙、经典案例解析、分享体验等多种形式,可起到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层面上也可以是教研组、年级组、青年教师群体等多层面立体式广泛交流。

学校也应创建教师与领导间的对话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座谈会、调研会、研讨会、校长接待日等方式,聆听老师们的呼声,让教师有诉求的地方,缓解压力,释放心情。

同时加强家、校联系,设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宣传教师。向家长公布校长电话号码,帮助教师化解矛盾。

(三)从教师个人层面,适应环境并努力自我改变

一是教师要逐步适应社会环境。作为教师个人来说,既然无力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那就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当前的环境。避免因为沉重的精神和工作压力造成心理的压抑和不良的情绪。

二是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的自信心,从书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三是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多交朋友,缓解工作压力。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2

(一) 工作任务繁重, 精神压力巨大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也成为了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是保教并重的的双重任务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 3~6 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搞好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要兼顾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一系列身心健康发育的问题。备课写教案、打扫卫生、整理玩具、制作玩教具、园所环境创设等等工作是对幼儿教师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另外, 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师幼比严重不符合要求, 班额过大, 这也大大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

(二) 待遇过低,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 尤其是农村民办园。 一项针对河南省多地幼儿教师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在900 元到1200 元左右; 县市幼儿教师平均月收入略高于农村, 大概在1500 元到2000 元左右, 在同一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师的收入明显低于中小学教师收入。很多幼儿教师都觉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 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 一些没有取得办园资质的民办园还时有拖欠幼儿教师工资的问题出现, 医疗和养老保险、进修学习的福利待遇等合法权益更无从得到保障。

(三) 社会支持力度不强, 认可度和尊重度不够

自改革开放以后, 国人对教师的尊重度和认可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教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等。但遗憾的是, 这种氛围并没有蔓延至幼儿教师行业, 人们好像自然而然的将幼儿教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民众对幼儿教师存在普遍的误解, 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人至今仍觉得幼儿教师的工作很轻松, 不仅一年可以享受寒暑假, 而且在园工作也不过只是带着孩子玩玩游戏, 照看着孩子在幼儿园不出事就行, “幼儿教师”几乎成了“保姆”或者“阿姨”的同义词。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 但却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尊重, 这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感到心寒。

(四) 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或职业兴趣不浓

除了很多客观原因以外, 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也是导致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的一大重要原因。幼儿教师从来都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当幼儿在园出现意外事故、与家长沟通不畅、遭遇家长投诉、同事间的竞争压力等一系列事情接踵而至的时候, 很多幼儿教师都会感到莫大的压力, 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 出现逃避情绪产生职业倦怠。另外, 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紧缺, 部分幼儿教师是转岗教师, 或者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暂时选择的过渡职业。这些教师本身并不热爱幼儿教育行业, 职业兴趣不浓厚。当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繁重的相同的工作时, 他们容易觉得生活乏味无趣, 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自然而然的也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2 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 落实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立法是解决一切学前教育问题的当务之急, 各级政府都应该更加重视此项工作, 用法律和制度来引导幼儿园规范办园合理用工, 来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 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的财政支持, 特别是对那些资金紧张的农村园, 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同时也有助于高素质幼教人才的引进。 最后, 重视基础教育, 给予幼儿教师与其他阶段教师同等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社会改变对幼儿教师的错误认识, 能够更加认可和尊重幼儿教师的工作。

(二) 幼儿园要科学管理, 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 幼儿园应该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充分考虑教师职责范畴和能力的前提下安排工作量, 并做到分工合理, 职责清晰。不能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而给教师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 不顾及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 幼儿园也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多多留意观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最好建立在职教师心理测评机制, 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 幼儿园还应该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为他们提供专业学习的途径, 让他们看到发展前景。

(三) 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幼儿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首先, 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职场人员普遍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会发生在各行各业, 尤其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 而教师正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 因此, 当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不要慌乱, 要学会提高自己的压力应对能力, 寻找适合有效的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比如:加强身体锻炼、听音乐、唱歌、短途旅行、找人聊天倾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最后, 作为幼儿教师还应该增强职业道德感的培养, 明白职业倦怠的产生会给幼儿带去很多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当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追求和目标, 自然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慧娟.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 2005, (1) .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 职业倦怠;幸福感;心理压力;策略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50-02

教师作为一种极其耗费心智的特殊行业,其职业倦怠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更为严重。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下文简称“我校”)是一所远城区中心小学,学校学生多,教师年龄偏大,有活力且充满积极性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少,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必须激活占学校主体的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在消除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提升中老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笔者从教师现状分析和提升措施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远城区中心学校,学校规模较大,现有学生2100多人,教师138人。由于体制改革,近十年多来学校都没有进过年轻教师,目前学校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教师平均年龄为41.5岁,其中45岁以上的老师有86人,约占学校总人数的62%。这一批教师十年前曾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带班主任、上公开课、带青年教师。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他们已步入中年,年龄的增大,再加上年轻时的过度操劳,很多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体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因此他们认为,年轻时该付出的都付出了,现在身体才是最重要的,该享享福了,于是他们纷纷向学校提要求,申请不带班主任,不教语数这类教学任务重的学科,要带课时量少,教学压力轻的综合学科,如思品、科学等,在课节上也强烈要求减少,外出培训学习都不愿参加,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更是百般推诿。

作为学校,因为教师输入体制的改革,近十多年来,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年轻教师进入,没有“新鲜血液”输入。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进城务工人员愈来愈多,他们的子女也随迁进城读书,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教育主管部门对班额控制较严,要想满足家长的需求,学校只有增加班数,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教师站在教学一线上。

学校发展需要人,需要有活力、有朝气的教师,而目前多数中老年教师已进入职业倦怠期,让本就缺人的学校“雪上加霜”。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在不可能输入新鲜血液的情况下,唯有调动起占学校主要部分的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才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二、学校应对措施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帮助教师早日走出职业倦怠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加压、规范制度制约等“重拳”策略。效果短期尚可,但长期下去,教师感到压力更大,还会渐生逆反抵触的情绪,对学校的良性循环、平稳运行是很不利的。因此,面对职业倦怠极强的破坏力,讲究方法适时适度的调控才是标本兼治的良方。

1. 积极肯定激情

近两年来,我校在管理上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积极肯定入手,适时适度地对教职工的情绪进行调节。学校每一位领导都不吝啬对教师的肯定与赏识,从点滴入手,对教师的成绩予以认可,对教师的付出及时予以肯定,同时学校还积极为教职工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需要。在接纳和聆听教职工意见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干群之间真正的和谐。此外,在工作业绩评定时,将教职工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明处”,在工作量、报酬、评价和升迁上注意公平性,以便达成统一的价值取向。正是这样在教职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一定程度地缓冲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了职业倦怠的产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 巧妙轮岗激趣

带领孩子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享受育人的快乐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幸福,但日子久了,当我们在同一岗位走过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执教生涯时,也会像很多人一样对工作失去兴趣,精神不饱满,工作绩效降低,身心倍感疲惫。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在每学年开学初分配工作时,会适当地调整岗位,实行岗位轮换,角色转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张秀芬老师在我校教科学已经十二年了,工作中她虽然勤恳务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工作热情逐年降低。工作中既没有创新,也没有激情,更多的是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对于该学科的知识,在教育教法上形成了一定的定势,思想上也不愿意再突破。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在分工上进行了一下调整,让张老师在上课之余,监管学校图书室。起初,张老师曾经多次找领导谈,称自己精力有限,对图书管理没有经验。但经过校领导的多次劝说后,张老师只好硬着头皮投入到“附加”的工作中。通过图书管理的相关培训,图书的管理借阅,与其他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后,张老师不知不觉对图书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图书管理看似简单重复,但在管理之中却深得获益。首先,她在管理策略上有了较大提升,此外在与人交流上不再困难,更在图书借阅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从“不得不管”到“主动去抓”,在这份“附加”的工作里她感受了另一种成功和幸福。后来,张老师还将平时所学延伸至课堂,孩子们更爱上她的课了,而她也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快乐,重新拥有了充沛的精力和昔日的热情。

换个角度,多元思考,欣赏自己,善待自己,不过度否定自己。相信每位教师的眼界都会得以发展,并在感受新的世界的同时,拥有丰盈的收获。

3. 自我增值激志

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而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而自我增值会使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逐渐减少,所以教师的自我增值刻不容缓。学校鼓励教师给自己的办公桌添加一句座右铭。当牵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当面对教育教学难题时,告诉自己“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坚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经常用这样的言语暗示自己,相信就会有急躁倦怠、灰心泄气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当然,在认识到调节好自身的同时,建议每位教师定期学习一些知识,参加一些进修补习班,既可广交朋友,调节身心,又可增长知识,以应对随时的工作变动和教育难题。在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中,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充满斗志,走出倦怠。

4. 人文关怀暖心

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物质要求,作为学校,我们要加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为了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学校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学校成立以一线教师为代表的教代会,教代会成员全部由教师自己推荐能为教师说话的教师参加。教代会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一举措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在工作上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在生活上也要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大家庭。近几年来,学校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老师排忧解难:有老师生病了,学校领导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老师身边,送去学校的问候和关心;有老师家中遇到困难,学校领导会竭尽所能地帮忙解决;有老师孩子上初中、高中,学校领导也会帮助协调。

让每一位老师做学校的主人,把每一位老师都当亲人,我们学校正是用这样的暖心行动调动起了所有老师的积极性,正在一步一步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现在教师职业倦怠在每所学校都存在,而且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我们的老师少走一段弯路,充分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真谛,告别倦怠,走向成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宗喜,黄富和,黄绪忠.农村中小学本教研之人性探索与实践[J].领导科学论坛,2014,(6).

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篇4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等,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较为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行业中。19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倦怠的案例》,书中描写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事业到达巅峰之时,却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慢慢耗尽,对工作的热忱和成功的渴望消失殆尽,在经历了一段内心的痛苦挣扎后,他辞掉了在人们眼中充满光环的工作,远离故土,只身前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自己新的生命旅程。这部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读者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和冲动。从此“倦怠(burnout)”一词便进入美国大众的语汇,并逐渐为世人所熟知,用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看了这本小说后,发现自己和书中所描写的,事业如日中天却对工作毫无热情的建筑师一样,有一种对工作挥之不去的消极心境,便根据自己以及相类似人群的生活写照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新名词,并于1974年将其第一次应用在心理健康的领域,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竭时,主讲人—李虎亮 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二、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它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它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

3.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它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意付出努力。

我国的王芳、许燕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她们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知识枯竭(Intellectual Burnout)”。“知识枯竭”是指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的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已有的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涉及职业、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指教师的个人因素。从本质上看,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不平衡的认知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消极反映。

1.职业因素

虽然教育教学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但是就沉重的工作负荷及教师相对于单个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行为过程来看,却体现着一种应激情境,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选择。

(1)工作时间较长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教师工作的时间应该遵循正常的劳动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1997年,上海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撰写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8.93小时,在家备课时间平均为1.63小时。

(2)工作评价的单一性与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个体,看上去他们年龄相当、身心发展相似,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兴趣和个性特点差异很大。在仅用考试成绩这个惟一受社会认同的指标来评价教师工作的情况下,教师注定要付出比其他职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用于教育和教学,以致造成时间、体力和精力的透支。而且,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即便教师能够付出巨大的劳动因材施教,学生在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既是缓慢的,也是难以准确评价的。有些时候,学生所发生的改变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也并不一定成正比。教育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使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不平衡,职业倦怠进一步加强。

(3)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

教育实践表明,学校中缺乏一种良好的组织氛围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大多采用“家长式”、“一言堂”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细化的各种成绩排名,对教师教学的全程的、过度的监控等等,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扭曲了师生关系,侵犯了教师的人格尊严。另外,居高不下的班级人数、狭窄的办公环境、紧张的工作状态等,都可能会导致教师失去对学校的归属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3.社会因素

(1)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

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师的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巨大劳动不成比例,教师节假休息日被无偿侵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与社会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时,会出现不协调的结果,产生职业倦怠。

(2)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管理正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教师资格社会化等等,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目前,与教师职业有关的任务有:教书,要取得好成绩;育人,要保证学生遵规守纪,不容闪失;学历,要“再上新台阶”;晋升,电脑、英语要双过关。此外,国家教育部最近规定,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于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此外,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也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他们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了新的压力。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新近提出的新要求产生了矛盾,引起了消极抗拒的心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

4.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同样环境下同样工作量的两位教师,一位兴致勃勃,而另一位却可能精疲力竭,原因即在于此。研究表明,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还有那些富有理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着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这些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需要个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采取和谐一致的措施。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的支持

教师职业被人们赋予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便没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才大军。担当如此重要的任务,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便油然而生。它们一方面是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压力。要使这种压力保持在适当的水平,缓解高压带来的职业倦怠,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

首先,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供正常的节假休息日,对教师职业寄予合理的期望,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其次,高质量的培训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职前培训时,应重视培养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同时,还应把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技巧教给教师,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将继续教育和培训落到实处,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继续培训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不仅维持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还应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此外,还应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校的支持

学校的支持,突出表现在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1)改进学校的管理

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及外出进修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来自同事的工作支持以及情感支持能够提高个人成就感,降低压力感和倦怠感。

(3)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个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还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也包括提供正常的节假休息日,减少或杜绝无休止的加班加点。

3.教师的努力

解决职业倦怠离不开个体的努力,教师应对职业倦怠持积极的态度,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一生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平衡。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知识和策略以便应对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

(3)采取缓解压力的措施 实践表明,广泛的兴趣、多交朋友、适当的锻炼等都能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类研究也正蓬勃展开。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测量方法及实证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研究者修订或编制出了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日益明了,对原因和对策等的探讨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希望研究者对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继续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应对策略,切实减轻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这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大事。

地 点:阶梯教室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5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较大压力的情境下,由于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的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度疲劳和紧张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惑教育界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具体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教师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职业倦怠

教育是复杂的、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的一门辛苦行业,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现实生活中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的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如果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是为了能够教书并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工作中却因不能实现这一理想而沮丧和不满,那么离职或倦怠就是难以避免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逆反心理,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一旦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年限稍长的教师就容易出现“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工作就那么回事,怎么干都一样,爱咋咋地”等感受和行为表现,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更是如此,工作量大、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压力、进修、科研和职称评定等压力,其他方面的各种压力,使教师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和信心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教师一旦感到在教育上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了,一旦陷入绝望的境地,那么他们也不会给以重新的投入,他们便会停滞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自我成就感降低、无所适丛、听天由命的地步,一旦沙子不能成为黄金,那么也就要面临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二)学校组织因素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

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关心教师的工作,几乎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给那些听从领导分配、自律性较强、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制定的,而这些教师往往是工作干的越多,缺漏也就越多,所收到的批评和相应的惩罚也就越多,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什么事情也不做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多做十件是应该,而少做一件就是错,奖励的是善于投机拉拢关系的“清闲族”,惩罚的是实实在在干工作而成绩不佳的“奴隶族”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各项评价制度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打击是致命的,辛辛苦苦的工作却从工作中体验不到成就感,甚至有被人戏弄、玩耍和利用的感觉,可想而知,这应该造成一种多么强烈的教师职业失落感和倦怠思想。同时,在工作中,校长乃至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漠然置之,无关痛痒、不闻不问。主科、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的教师享有较高的地位与保障,而副科、没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的教师对职业满意程度较低等,让教师感到缺乏欣赏与支持,自己再多的付出都是无所谓,势必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放纵,对工作的胜任感下降等。一旦教师的信任感和成就感消失,而且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将会给教师带来的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作为一线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人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的大考、小考不断,不少学校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公布,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作为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这里的学校处境极其尴尬,有门路的教师争先调离,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在现行体制下,新的老师不愿来,好一点的老师争先调走,剩下的老师可谓“老弱病残”,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我国,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称号,那只是从精神上的一种安慰,一旦涉及到实际,有绝大多数的人对教师的职业是不屑一顾,充其量是一个“没有钱途而清贫一生的钟点工”,其它单位的福利待遇轮到教育行业都大打折扣。在常人的眼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几乎等于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还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只不过是唱的响亮,而放的空荡。社会上羡慕教师的不过是教师的高薪长假,却没有感受到教师工作的枯燥单调,由于环境、能力和接触面的限制,教师要到学校外的各单位办点事真是难于上青天。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发展精神文明的使命,但可悲的是,毋容置疑,尽管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就实际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教师是不可比的,特别是非重点中学、小学的教师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很少有成就感。这些看法和经历一旦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便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了,繁华的市场经济给人们以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部分教师也不甘清贫,跳槽、下海经商、第二职业、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厌倦、鄙弃而产生的教师职业倦怠。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源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教师的自身因素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一)正确的认识自我,以乐观开朗的心态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

作为教育行业单一个体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符合实际的评价自我。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地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不随意说“我不行”,也不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从事教师职业,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联系,经常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挖掘出自身潜能,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教育改革诚惶诚恐;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校园里的欢声笑语烦躁不安;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公平竞争心灰意冷;调整心态,你就不会为忙于评职评优而使自己疲于应付;调整心态,教育不再只是你的一种职业,每时每刻都将伴你走过幸福快乐而又充实的人生旅程。

(二)以关爱学生为基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职业情感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有追求才有劲头。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同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关爱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才能从师生爱的洪流中感受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而从爱的源泉中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用暗示诠释,用反思武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自我暗示就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凋节情绪的方选。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例如把 “我不行”变成“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把“学生让我很恼火”变成“学生很淘气,但也很可爱”。让自我暗示来达到内心的自我解脱。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反思,只有经常性反思,才会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要塑造积极的心态,有时要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

(四)丰富生活空间,学会放松自我,合理调节情绪

教师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作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身为教师我们要给自己为彼此创设良好宽松的环境,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例如适时放松的活动等等。在生活中为教师排忧解难等,让教师感受学校的温暖,进而让教师从倦怠感中解脱出来,轻松愉悦的从事教育教学和生活。

(五)建立良师益友的教学氛围,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具有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教师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和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是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和教师人格的影响力。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心理稳定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就会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发生几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不良的同事关系对极需同事支持以减轻压力的教学工作而言,是不利的。在压力大的职业中,彼此的支持和协助更显重要。教师团体中蕴含丰富的互助资源,可以激发创造力、开发智能、提供支持和肯定。良好的同事合作关系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 , 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同事关系可以减少教师间的矛盾,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6

摘 要: 高校是广大知识型人才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克服对策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认为,职业倦怠,就是指由于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对于工作的厌倦情绪。本文就从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克服对策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变化和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期望。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际背景影响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大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变化。现在正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这就使得教师不仅在专业要求上要表现出一定压力,同时,必须及时“充电”以维持终身学习的信条也给他们带来了外在的压力或者是内心的冲突。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给予教师诸多权利,但同时也使其担负着各式各样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工作量的标准要求、科研任务的安排设臵以及学生情况的全面把握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所依存的环境中,涉及到一些关于教师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如职称的评定和考核,工资分配方式的变革,住房情况的改革以及其他关于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等等。这些新举措与新变化虽然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在社会大变革的氛围下,在教师面临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的同时应采取适应性的策略调整,诸如提倡综合运用个别教学、全新教学、信息化教学方式等策略转变。事实证明,教学方式的变革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进一步积累,教师身心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这极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除此之外,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影响着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高校当中的诸多变革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方法也往往会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3、教师自身因素(1)人格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的各项重要并较为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合,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合。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在处理压力事件的状态和应激心理。相关研究表明个性上呈现出争强好胜、急躁、喜怒无常、攻击性强、抗挫力弱、易忧虑等特点的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那些将行为归因于外在,如运气、任务等的教师也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2)理想与信念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对理想和信念的要求很高。人们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与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就叫信念。教师理应坚信其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教育事业坚定的拥护者和守卫者,也只有如此才能对自身的职业形成良好的认同感。这样,在个体从自我经历中逐渐发展并确认了自己的教师角色, 从而避免了角色混乱与角色冲突的问题。总之,理想与信念是教师行为的内在主动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是个体认为某种事物重要与否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教师的价值观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受制于社会的变革。现在,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度运行的时期,这种背景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带来了如金钱崇拜等负面的效应冲击着教师的心灵世界,教师敬业乐群的精神出现波动,这种价值观念的变革使一些教师弃教从商或是不专心从教,兼职多种事业活动,使得教育、教学效率降低,效果较差。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反应,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生理及行为表现。

(一)心理方面

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感觉自己的工作毫无实际意义,十分无聊,甚至厌恶自己的工作,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困难就躲,受挫能力差。

(二)生理方面

经常产生疲倦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痛,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

(三)行为方面

生理、心理的改变直接导致教师的行为改变,最主要的是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不融洽,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容易与同事、家人发生冲突,并且与同事交往减少,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通过抽烟、酗酒,追逐异性等方式来回避现实。

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的及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具体分析,发现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工作的难控性是教师产生倦怠的最主要原因

控制感是保持工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控制权,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控制感会直接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控制感会让人不经意间产生强烈的满足感。高校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智慧的创造,其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是教师所关注的,而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易为教师所控制,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来影响的。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在大幅度的增长,而扩招后的生源质量却在明显下降。教师不论如何努力,却很难解决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这种不易控制的工作性质常常会使教师感到压力,产生厌倦感。

(二)欠科学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众多的研究发现,较少参与决策的人具有较高的倦怠感。纵观我国高校,大多数教师很少参与学校针对教师的管理及考评制度。对学校出台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教师总是被动地去执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大大减弱,内在的积极性被削弱,倦怠感自然而然就产生。

学校对教师欠科学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尤其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过分强调数字量化,不仅加重了工作负担,而且也干扰了教师的工作目标,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使急功近利之风在校园盛行。教师之间由于利益的驱动,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正常的合作交流明显减少。教师间正常交往的减少,工作压力的加大,同事间的相互猜忌,容易使教师个体产生压抑、孤独、焦虑的情绪,加大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

(三)教师个人因素也是诱发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原因

如果将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因素视为外在因素,那么个人因素为内部因素,外因一般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症也不例外。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过高期望、过低的能力素质、过强的压力感受力及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是产生教师职业倦怠最主要的诱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危害

(一)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虽然不能被认定为一种心理问题,但事实上,它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比某些心理疾病更为强烈。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后,其各项生理健康指标都会受到影响,整天处在焦虑、失眠、多疑等情绪当中。如果此种状态不能及时被控制,长期下去,将不同程度诱发心理、生理等疾病。

(二)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高校教师一般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低下。由于有倦怠症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热情,因而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明显减少,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态度冷漠。将原本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变得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机和乐趣,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引导和对其求知欲的刺激。具有倦怠症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经常“知难而退”,而且责任心下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

职业倦怠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具有倦怠症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将这种职业倦怠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在家的家庭生活,在校的集体生活及工作后的社会活动将会使此症进一步蔓延、扩大,最终成为全社会的“通病”。一旦某个行业、某个地区,甚至某个机构从整体上被职业倦怠所击中,整个行业、地区或者是组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陷入瘫痪状态。

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举措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对高校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治病要治本”,要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综合治理,教师的职业倦怠症有望得到预防和缓解。

(一)个人方面

1、改变工作态度,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教师要认识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本职工作为荣,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同时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充满一种个人成就感。

2、妥善管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合理调节情绪,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改善睡眠和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进修学习,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就感,而且还有助于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乐趣。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控制感增强,不仅可以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也有助于减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4、寻求支持,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自然组成的社会系统当中,通常情况下,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我们的家人、师友、同学,以及同事。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付压力情感反应的一个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当其它威胁健康的因素发生时,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经常有朋友交往,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

(二)学校方面

1、利用工会、社团等正式、非正式组织建立有效的横向和纵向沟通链。横向沟通链可使教师之间加强联系,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纵向沟通链可使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校领导,也可以使校领导更好地了解下属,使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横向沟通的加强,有助于教师之间知识、信息相互传递,不仅能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在相互交流中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纵向沟通使教师能充分参与决策,提升对工作的满意度。难怪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

2、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改变管理方式,允许教师参与决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在确立这些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允许教师自主参与决策,充分发挥民主。高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直接与教师发生关系的管理人员,要注重管理风格,对教师要充分尊重,以柔性管理为主。

3、为教师建立健康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减轻压力。学校应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适合广大教师参与的体育活动,为教师建立体育锻炼的固定场所,使广大教师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能彻底放松。另外,学校还应提供校内外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现象。

(三)社会方面

1、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而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面。要切实地让教师感觉到,无论在哪里做教师都很有吸引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的倦怠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

2、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保证,而专业自主权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政治保证。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一些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可见,教育专业自主权是法律规定的教师应享有的权利。但在现阶段,教师的许多权利还仅仅停留在“纸面规则”上。因此,充分保证教师专业自主权,对于消除倦怠、提高教育效能将有一定的作用。

3、正确实行改革。教育改革总是力求推动教育发展,但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压力。近几年,教育内部的改革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教师多而繁杂的限制和要求,致使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并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热情,有的甚至遭到教师强烈抵触。因此,教育改革,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包括请教师提供建议,参与策划,逐步进行改革,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等。

五、结束语

高校是广大知识型人才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关注教师,也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只有认识到职业倦怠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才有望得到预防和缓解。健康的高校教师将会为社会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才,为社会注入健康、新鲜的血液,间接推动社会飞速发展。参考文献:

[1] 刘祥亚.职业倦怠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作俭.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71-201 [3] 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7 [4] 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8(3):123-128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7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长期压力过大, 教师身心不堪重负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是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学校、同事、学生的多重压力, 使他们身心俱疲。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一种赞誉, 但久而久之变成一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在个性张扬的时代, 走出校园, 放下教师这个带有光环的称号, 教师也渴望拥有自己的个性。不是教师不够专业, 教师也是凡人, 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让教师做人之表率, 教师也会感到累, 会感到生活在一种壳具之后。社会上行风评比, 教育排在让教师羞愧的位置。不可否认, 部分教师师德师风没法褒奖, 但是全盘否定教师的德行也让教师心灰意冷。此一重压力。

另外, 由于家长的“维权”意识日渐浓厚, 虽然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是基于对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尺度很难界定, 教师拿捏不准, 所以往往矫枉过正, 对于有错误的学生不敢惩戒, 教师很无奈。原来学生的正常校园意外伤害现在都是家长向教师或者学校讨说法的必然事端, 法制意识的增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我们的国家相对还处在一个法治不很健全的时期, 家长对学校要求的单方面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滑坡。加之一旦发生家校纠纷社会舆论一边倒倾向家长, 学校和教师百口莫辩, 无所适从, 在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成了社会上表面上的强势、实质上的弱势群体。此二重压力。

学校要生存、要发展, 要办学效益, 社会效益, 教师承载着学校的希望和未来, 学校管理再注重人本, 也不可能全是模糊管理, 班级的教学成绩、各项活动评比, 都要列入考评的范畴。分是学生的命根, 何尝不是教师的命根?尤为重要的是, 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工作业绩, 还关乎到教师的自尊和颜面, 教师是一个自尊很强的群体, 有时候颜面可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东西, 教学、德育、纪律、卫生、安全、少先队 (团委、学生科) 工作, 无一不关乎教师的颜面, 绩效的考评, 甚至领导的一句话、一个脸色, 可能都会成为教师情绪的晴雨表。此三重压力。

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竞争, 同年组的各个班级之间的教育教学业绩自然会有高下之分, 这种差别教师自身会感受到, 学校会注意到, 家长会了解到, 同事会观察到, 此四重压力。

时代使然, 孩子整体特点的变化, 个性特点的凸显, 都促使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的要求空前强烈。此五重压力。

教师的工作强度大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我们地区教师上班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半, 中午的休息时间不足一个半小时, 晚上下班是五点, 很多教师要提前到校, 迟到早退、有事外出要扣钱;小学教师往往身兼班主任、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数职, 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初高中教师担负着升学的任务, 和寒窗苦读的学生一样, 三更起五更眠, 两头看不见太阳, 用身体和生命在拼, 教师的身心状况都不容乐观, 教师群体是最大的亚健康群体之一, 部分教师甚至心理也处于焦虑、敏感、强迫等亚健康状态。无论是身还是心的非健康状态, 都会影响教师的从业心理。此六重压力。

2、地位和薪酬与付出不符, 教师岗位吸力不足

在我国, 教师地位的提升并没有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和社会共识,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仅仅停留在“你教我孩子, 所以我尊重你”这一层面, 并且随着对教师期望值的攀升滋生的负面认识也让教师无可奈何。教师获得的这种尊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甚至不排除表面上尊重, 背后不以为然的现象。

薪酬, 已经达到平均工资不低于同级公务员工资的标准, 但是相对于付出的劳动强度和精力来说, 教师的工资尚嫌略低。薪酬与付出不符, 教师心理失衡可又没有更好的去处, 教师这个职业成了鸡肋, 没有热情, 厌烦之心蔓延在所难免。抛开社会价值层面讲, 教师首先是个职业, 是教师赖以谋生的一种手段。当从教不能满足教师对价值回报的期望时, 教师队伍中部分人员的目光于是不局限于课堂这方天地, 投向社会上个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的行业, 以期获得更大的物质和精神收益。

人的追求归根结底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社会地位和薪酬就是这两项追求的现实体现, 这两项不能和教师付出的劳动成正比, 导致部分教师对从事的教育职业丧失兴趣、眷恋和追求。

3、工作繁琐单调, 教师理想和目标缺失

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 担负着打造未来缔造者的使命, 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 广阔的胸怀, 但是长期繁重琐屑的劳作, 早已使教师的宏图大志消磨殆尽, 教师的工作成为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 单调乏味的工作成为教师滋生心理倦怠的温床。

很多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初具有满腔激情, 有职业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师技术职称评定等职场大事走到顶峰, 事业发展或平庸或不凡都已经尘埃落定, 向上的欲望湮灭, 工作的热情锐减, 教师缺少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使教师失去了在单位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转而趋向赚取金钱 (如开辟第二职业或补课) , 实现自己对人生的表面上是物质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满足。

如影随形的精神压力, 让教师身心疲惫;过重的工作负荷, 使教师丧失了激情;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 令教师远离了创新。教师累并乏味着, 故而, 倦怠丛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带病的大夫如何给别人健康?职业倦怠必将带给教育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 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迫在眉睫。如何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呢?

1、让爱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星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决定教师群体是需要社会付出更多关注的群体, 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朝阳职业, 教师应该具有带动人和影响人的生机和活力。教师是教育的载体, 为人师表的典范, 但不要把教师作为育人的机器, 不要让教师成为蜡烛泪干, 成为春蚕丝尽, 对教师要充满真诚的关怀, 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以大爱唤起教师心中的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大山里的教师, 自己支撑一所学校, 任教所有年级的所有科目并且成绩斐然, 让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慕名而去的记者采访她前想象她一定满脸劳作的沧桑, 辛苦的印迹, 却意外发现她唇红齿白, 远比实际年龄年轻, 并且充满活力, 问起原因, 她说:“因为我爱孩子, 所以我不觉得累。”心中有爱, 才会乐此不疲!

细腻敏感是职业造就的教师的特点, 教师要学会用这细腻敏感去捕捉生活中的感动, 盈满感动的人生必然是充满爱的人生。教师的内心若充满对生活、对人生、对工作、对孩子的爱, 若春风, 若暖流, 温暖孩子, 也会荡涤教师自己的心灵, 教师自不会倦怠。

2、形成和谐愉悦的学校文化氛围

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美国成人教育大师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玛丽工作了一天筋疲力尽, 回到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了, 可是朋友约她去跳舞, 她跳了个通宵一点不觉得累并且原来的疲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见人们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会累的。疲倦并非来自工作本身, 而是来自人内心的状态和感受, 对所从事的职业在精神上的认同和愉悦感是治疗教师职业倦怠的良方。

学校作为教师的从业机构,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舒缓教师的精神, 改变教师的心态。克服职业倦怠, 使教师的心灵愉悦是第一要义, 舒缓教师的生活节奏, 丰富教师的生活内容是必要的措施。

3、帮助教师重拾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

教育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和体现社会价值的载体, 在国家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广阔背景下, 学校应该做教师人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协助者, 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贵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引领教师树立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 并尽心尽力为教师实现目标创造条件。

4、扩大教师的视野,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眼界宽则境界高, 见多识广, 会使教师感受到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氛围, 异地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 理念的碰撞, 会激发教师的热情;井底之蛙闭门造车则只能使教师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的工作定会使教师失去工作激情, 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出去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 为教师创造新的职业增长点。

5、教师自身要积极进行自我调控

教师自身要客观认识到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 聪明的人肯定是及时抽身倦怠, 重鼓职业激情的人。”教师要善于接受疏导和自我寻求恰当的疏导方式, 如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合理膳食、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正确认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并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等, 以有效防范职业倦怠的侵袭。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篇8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职业主体不能应对工作挫折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时所处的一种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丧失职业理想,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

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的落实,教师是核心,是主力。没有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哪有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教师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对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一、原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客观原因,有内部主观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负担重,时间长久

如今教师的工作负担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是繁重而复杂的,教師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课时偏重。要上课就必然要备课,备课要占据教师大量的时间。负责50人左右的一个班,每天要批改50-100本作业,业务笔记和反思笔记至少一周一篇;班主任教师就更忙了,一周组织一次班会、个别谈话、布置教室、安全……起早贪黑,心系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课间都得去转一转,这都是日常工作。再赶上迎接检查,组织各种比赛,论文案例征集等一些临时性任务,教师就连抬脑袋的功夫都没有了。这自然会导致教师被动应付,心理和情绪上的过度疲劳。

2.结构性超编,互相攀比

由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导致部分学校出现了结构性超编和缺编现象,在超编学校,年龄偏大,职称偏高,专业偏小的教师被“闲置”,成了学校的“闲人”。其他与其条件接近的上课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同在一个校园,他们怎么那么舒服,我怎么这么忙呢?于是找学校也要求平等,由于结构性缺编现象,这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这时这些教师可能产生消极怠工现象。

3.应试教育,考试压力大

在教学工作中,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考试,让教师应接不暇,考试完后教师间互相比较,学校考核“以分论教师”的评估办法,加重了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的精神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应试教育在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教师个人也无回天之力,左右不了,这一系列工作和精神上的重负,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和情绪上的疲劳,很容易出现强迫症以及焦虑症。

4.社会开放,学生教育难道加大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通常他们的依赖性较强,自私、娇气、不愿意吃苦,有个性。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还存在心理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里学生的暴力、违规、顶撞教师等不良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教育对象日趋复杂,教育难度加大。学生的复杂又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纠正一个学生要花费比过去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凡此种种持续不断,使教师精疲力竭,感到对工作的倦怠。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挑剔,老师越来越难当”。有不少教师这样抱怨,教师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教师与家长的对立时有发生,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毫无成就可言。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纪律涣散,使教师产生挫折感。学生的品行不端,对学习缺乏热情,都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5.工作单一枯燥,简单重复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教师每天围绕着考分转。从备课、上课到批改、辅导,几年、十几年这种机械和简单重复,使教师感到枯燥无味。这种工作的重复性,使他们丧失了激情和新鲜感。一般来说,工作十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热情。一位语文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到很乏味,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除此之外,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很单调。他们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还要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劝诫学生回家休息,他们几乎失去了与社会沟通的机会和能力。尤其是农村教师,他们生活交际的圈子更狭小,整天的忙碌使他们的内心有了一种孤寂感。长此以往,教师必然会失去工作的热情。

6.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某些不足

教师职业怠倦心理的产生不都是来自客观的外部环境,还与教师主观——自身素养方面的某些缺少有密切的关系。如,在发生职业倦怠心理的教师人群中,缺失理想和工作责任心、事业心的人较多。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倦怠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样的压力放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其反应是不一样的。

二、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怠倦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减少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下面就如何有效应对职业倦怠提出几点看法。

1.守住教师这份责任,保持淡定的心态

有一份财富叫精神,有一种担当叫责任。用教师的责任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似乎讲不通,即教师越是有责任感,工作会越辛苦,职业倦怠越发加剧,怎么还会得到化解呢?其实,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责任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动力。责任联系着最苦与最乐,最苦是因为背负责任,最乐是因为负了责任,痛并快乐着。

2.因为爱,所以执着

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当把教学当做一种“信仰”时,会发现每一阶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有位教师说:“我每天走进教室都觉得自己在教自己的儿女,这是我的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信念,于是每天不仅教得快乐,而且一丝不苟。”这位教师启示我们,如果说教书育人是教师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的话,教师再把这种责任转化成为一种人生事业的追求,这就是一种职业信念了,因为教师把责任转化为追求,他的工作就变成一种享受,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它最终也将成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好的一种解毒剂。

3.阳光心态,美好人生

世上其实并没有真正值得我们烦恼的事情,何必那样为难自己呢?心态问题时常给教师带来烦恼和困惑,职业怠倦也因它而生,也因它而化解。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但为什么有些人拥有不错的工作心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享受着高品质的人生,过着高质量的生活,而有些人却与此无缘呢?心理学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心态”,积极的心态造就成功,消极的心态造就失败。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拿起心态这把金钥匙开启自己的心灵,塑造阳光心态,驱走心中的阴霾,迎来快乐幸福的每一天。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呼唤教师的睿智,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投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教师的积极状态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生心中的阳光。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变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也应该是多层次的,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上一篇:宣传心理健康的活动倡议书下一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