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它制约着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向,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对教学程序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开展,怎样组织,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通过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这一书,出现了一些对教学目标的片面认识,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感觉谈三点个人的看法:

一、围绕“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知识与能力”目标指的是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目标实现的依托。

“过程、方法”这一目标倡导语文教学不能只重结论,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应注意得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有其独立性,但却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从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学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必须既立足实际,又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又要将学生在诸多能力、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列入教学目标范畴。否则,教学目标定得高,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定得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发展。

除了考虑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教材实际。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教学目标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文,其需掌握的字词、需体会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也会因课文的不同而有差异。

三、力求遵循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力求做到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标准要求、年段要求、单元要求、教材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等。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扎实落实双基, 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 虽强调“综合”, 但“综合”和“活动”仅仅是手段, 其宗旨是在“综合”中拓宽视野、丰富文本, 在“活动”中感悟文本材料,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 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三维目标中“双基”是第一目标,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 必须要扎实落实双基, 凸显“语文味”。

如:在指导学生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 课的课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 许多老师往往侧重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把综合性学习变为表演课, 一堂堂综合课下来, 虽然热热闹闹, 一会儿讲故事, 一会儿说相声, 一会说广告词, 笑声不断, 掌声不停。可是, 这种流于形式、过于花哨的表演, 却忽视了学生发现、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体验, 使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失之偏颇, 使“语文味”荡然无存, “语文性”香消玉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学习的———

课前, 我先让学生收集大量的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笑话、广告词、相声等, 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积累下来, 并在旁边批注, 如: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它?并试着写一写、演一演。由于课前, 学生做了大量的积累、批注, 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因此在活动中能走进文本, 与读者对话, 融入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这样的实践活动, 既紧扣语文目标, 体现语文特点, 把诵读、积累、感悟和体验作为主旋律, 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扎实有效地落实了“双基”, 达到了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本色。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 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园地。教师应该大胆地超越教材, 创造性地挖掘教材。

1.“原创型”。“原创型”设计, 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课文单元要求, 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竞赛、表演、辩论、游戏等形式, 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和内容,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语文学习特色的设计。这样, 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等能力, 同时,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等。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课程计划, 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安排, 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 开展一系列活动, 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再创型”。“再创型”设计, 基于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安排的主题内容,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目标要求, 根据本地学习资源, 以及师生操作等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的增删, 设计出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语文新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安排, 但笔者认为并不局限于课文里的综合性学习, 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 我安排了一项写作任务:小木偶在拥有了人类的表情后, 接下来, 在它的身上, 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续编故事。学生的写作兴致较高, 效果也很好。于是, 我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习作组织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 “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都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又达到了“写、说、演”的训练, 从而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灵活性”。

三、多渠道拓宽资源, 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讲究与多学科课程整合,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们教师要打破原有狭隘的学科界限, 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 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 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看新闻, 了解国际国内和身边的大事、小事, 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新闻利用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举办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这样做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及时了解社会形势,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还能通过“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找一找街头的错别字, 甚至可以拿出自己过去的作业本, 把写错的字再重新订正一遍。学习了《儿童诗两首》后, 我让孩子们续写, 并发到班级博客上, 让全班学生自由点评等, 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孩子们的学习渠道, 以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广”度。

四、鼓励活动的多样性, 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趣”道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 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 兴趣被激发出来, 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要重视活动的多样性。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花明柳绿, 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 我抓住这个契机, 设计了主题为“歌颂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歌颂春天。有的孩子以照片的形式, 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情趣、春天的欢乐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有的孩子积累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词语;我班的陈学尧同学写了一首小诗以赞美春天;我们班的小歌手林山斓还用她美妙的歌声给同学们演唱了一首《《春天在哪里》。缤纷多姿的展示, 使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 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 丰富了“春”的语言, 体验了“春”的魅力, 陶冶了他们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这样多形式的展示, 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习作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师友互助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篇3

“师友互助”课堂模式,每节课设“五步十环节”,其中“五步”是固定的,而“十环节”则可随需求而变化。所谓“五步”是大框架,“十环节”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互助释疑、互助巩固、互助拓展、总结提高。针对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环节设计,如复习课的环节是:知识回顾—题型讲解—互助提高—总结归纳—当堂检测。新授课的环节是:自学交流—质疑交流—互助提高—总结归纳—当堂作业。语文课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研读共品—互助释疑—互助提高—总结提高。一节课被划分为“五步十环节”,每个步骤,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越小,目标越明确,学生越容易做,就如同要在短短四十分钟里翻越一座又一座小山,使学生们始终保持亢奋状态。

在“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模式中,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小徒弟”会的先让“小徒弟”讲,“小徒弟”不会的时候“小师傅”再给“小徒弟”讲,“小徒弟”会了再讲给“小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再由“小师傅”自主地向其他“小师傅”请教后再讲给自己的“小徒弟”听。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后,就重难点进行纠正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量的变化。

“师友互助”教学策略特别关注了“小徒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为“小师傅”展示自己为师者的风采提供契机。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

传统课堂是一人讲,众人听,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少。“师友互助”教学策略采用师友一对一的跟进式讲解,整个课堂上,“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几乎完全颠覆了原有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兵教兵”、“兵练兵”,“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全班学生无一例外,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得到大大提高,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师友互助”课堂上的师友互助学习,充分彰显了合作精神的巨大魅力。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发展。互助大大增加了学生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变得异常自信。由此,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学习为主,“以讲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互助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先生的“讲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和谐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我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假如我们在课堂上也学习着用这种模式,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并学会合作与交流,把课堂放心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评价”等,那每一堂课都会其乐融融。最主要的,在学习中要组建好师友,选出各方面都很优异、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当师傅。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学习力和战斗力。再定期对师傅和学友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师友捆绑式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团结合作、学习竞争的热情,提升整组的学习力和水平。

任何东西都不能照抄照搬,要不断地学习他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今后的教学方向,只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才能找到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毛岸辉

通过一段时间对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我从网络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对练习课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进一步明确了练习课的任务、功能,了解了其基本流程和教学模式。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练习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且初步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的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我认为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特点。

一、要有“情趣”。练习课也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习题的单调或者说习题的模仿与套用等,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等,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二、要有“坡度”、有“智慧挑战”。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课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三是要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有收益。

三、要有“生活味”。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四、要有“内涵”。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忌无的放矢,为练习而练习,甚至泡制“题海”。一要深入钻研新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 1

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进行。选择重点练习题、设置疑问、分析讲解、启发指导,都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防止无重点的满堂练,转移和干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要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要根据班级特征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对每一道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发挥习题的价值。

要注重解题后进行反思或小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融会贯通,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和技巧。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级,运用不同的小结方式。如,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比较弱,归纳、概括能力尚未形成。由于“图示”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运用图示法进行小结,适合低年级学生。

五、要有“个性”、有“自我”。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练习和交流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是“我在练”、“我在思考”,“我在用‘心’来练习的”,而不是老让学生感觉“老师在统治课堂,我是在为老师而练”,要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鹿丽莎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指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为此,通过此次学习,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有:①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就可以丧失美术课的特点吗?②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③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为何淡薄了?④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⑤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

二、关于有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无效或低效教学。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优化应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有效注意是有限的,很难保持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的持久注意力,一般来说,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课堂还未安全安静,学生精力还未完全集中,不宜于马上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而应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由于“引人入胜的开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开始集中了,此时应花费较多时间用若干小环节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有一个“坚实的中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何把握好“刀刃”,即正确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重点,比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是重点,至于制作步骤、绘制方法等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再如制作课中,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流程和工艺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此,笔者建议教师用关键词呈现教学流程,并对表示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标记,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五)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美术课中的范例主要指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学习有效教学策略心得 篇6

学习《有效教学的策略》心得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达到了最大意义的“有效”。

教师应该知道,知识不是东西,学生也不是容器,教学不是把东西灌进容器中,而是师生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创设不同的情境,满足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审美需要,这就是因材施教。举个例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写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后半句,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构思出这样一个画面,但对于前半句,那些没有登高远望体验的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了。这时,教师就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有登高远望体验的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构思画面,给没有此种体验的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帮助他们领会这幅画的美妙之处。因材施教也就意味着教师承认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端正心态,对每位学生都保持一份欣赏的态度,对每位学生作出激励性、期待性的评价。学生从教师的积极评价中获得自尊的满足,从而向更好的一面发展。而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当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状态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最大程度地实现了。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个好的教师不只在于他讲课讲得好, 更重要是在于他能够科学地确定因学生个人而异的学习等级和学习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我想,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 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能正确地运用它, 那么透彻、迅捷、愉快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向四十分钟要效率”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 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 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不把学生看成往里装知识的容器, 而是当做共同进行智力活动的伙伴,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1. 教学应强化学生的参与互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激发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 针对大多数学生小时候就看过这个故事的实际, 采用了以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 描写能力差, 因此他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 各组由一男生表演, 允许合理想象, 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 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 哪些地方演得好, 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培养了观察能力, 描写的手法得到了落实。个别学生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 牵着小狗, 还喂狗香肠, 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2. 教学应挖掘兴趣点, 与学生的身边事有机结合起来, 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如教《桂林山水》解释“无瑕翡翠”的“瑕”, 一个学生说“瑕就是斑点”。老师指自己身上洁白的衬衣说:“如此说来, 我今天就穿着一件无瑕的白衬衣, 这样说对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预习时查了字典的学生立即举手纠正。预习时没查字典的学生也瞪大眼睛想了解个究竟。已知词义的经这一笑加深了印象, 跟着傻笑的听了正确的解答茅塞顿开, 今后再也不会用“无瑕”来修饰衬衣或其他除玉以外的任何物件了。

3. 教学中巧设疑问, 创造和谐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如《小英雄雨来》中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一段很有儿童情趣, 孩子们读到这里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于是, 设计问题可从这部分入手: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描写他的游泳本领?再如, 教《景阳冈》问:武松这位打虎英雄怕老虎吗?何以见得?请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这样的问题很能激起学生探讨和争论的积极性。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以生动形象的课件激趣。

如教《秋天的雨》这一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教师通过Flash动画激趣导入, 带领大家进入到梦幻般的秋雨世界, 学生一开始便激起极大兴趣。教学过程中, PPT课件里大量的美丽图片, 如扇子般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地、鲜艳的花朵、香甜的水果与悠扬的背景音乐, 都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思维, 让他们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秋雨。

5. 抓好朗读训练, 以读激趣。

古诗、新诗在小学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规律,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教《我的自白书》, 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革命先烈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学生用冷笑的口气朗读:“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接着一气呵出:“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以无比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学生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仿佛一个个都成了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 不仅对课文百读不厌,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作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开放性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激烈学生自主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策略,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发表了几点自己的看法,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善于引导,促进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策略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发现问题问部分作为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出发点,更应该得到广大教学者的重视与利用。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传统的教学理念那种只注重教学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是注重过程,更加关注那一点点进步。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发现只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监督者、鼓励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要求学生积极投身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收集知识信息,分析知识,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这种收获并不是像成绩一样明显,这种收获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见解,更是一种创新思维,是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肯定,更是对所学生能力挖掘的一种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将问题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问题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而发现新的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争吵》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设计这样问题:“看到课文的标题,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面对这样直接切入的问题,小学生通常会直面进行回答:“为什么会发生争吵呢”,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想法作为主线进行突破,问道:“为什么发生争吵呢?这个原因由你们自己在课文中进行寻找,并且说一说,克莱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探究的问题已经提出,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愿意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找答案。其中教学引导方式或者说创设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但是正因为简单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探究性与条理性,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那么课堂教学自然能够更好的开展,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而且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会逐渐养成这种探究的思维模式,这样对于他们来说获取知识与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说就更加有帮助。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小学生探究兴趣更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小学生更加敢于自我表达。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引导,更好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投影仪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并且在投影仪上进行旁白展示:“小马想要过河,但是却一直很犹豫,你们猜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给足学生时间进行讨论与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去思考问题,课堂氛围一下就变得非常有趣。其中有的学生说到小马在过河的过程中,犹豫不决是因为在考虑河到底深不深,那么最后这只小马下定决心过河没没有呢?教师顺势在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去阅读课文,让我们和小马一起过河。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实践证明是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善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既然是探究性学习那么就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新型的教学方法,不然会失去探究学习的本质意义。探究性学习策略应该采用探究性学习评价,这种评价属于一种形成性评价,而且大部分评价都是属于正能量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探究性学习评价的多样性,例如:需要从探究过程、探究结果、探究表现等等环节综合入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并且帮助学生自我完善。

探究性学习评價的合理使用,依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应该向谁学习?学习他的什么?”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到:“我要学习孙膑,因为他敢于挑战,而且还乐于助人。”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番之后在进行回答,之后有的学生回答到:“可以学习齐王,因为他很直率大度。”还有部分学生可以学习田忌,因为他忠厚老实。无论学生选择想谁学习,只要他们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次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样也能真发挥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策略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广大教学者应该加强对在这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更多有实践性的教学措施,进而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粟天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5:82.

[2]朱娅.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读书文摘,2015,22:162-163.

上一篇:认错态度检讨书下一篇:急诊科医师入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