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精选12篇)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1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为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教学过程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加强阅读,拓宽视野。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对于写作常存在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教学自然没有多大效果。兴趣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的重要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接受能力,在作文选题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喜爱的,愿意表达、有表达意愿的话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出来,保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写作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和灵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最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图书角和展览园地,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大家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把优秀学生作文张贴在展览园地,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这样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书写读书笔记。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讲一讲最近读到哪些优秀的文章,有什么体会,或者生活中碰到什么奇闻异事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积极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针对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举措既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还能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为他们写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促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写作。

二、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我想,“求诚”的群就是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必须取材于生活,作文也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是他们喜爱和应该仔细观察发现的,学生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并用脑思考,最后让这些内容流淌于笔尖。真情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感动人的,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梳理,采用恰当的语言,或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把真情表露在作文里,可以引起读者共鸣,进而触动内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想象力得以发挥,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宣泄,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有了素材学生才不会无话可写,否则学生掌握了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用文字形式将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生活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物,教师要善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能调动自己的“素材宝库”,结合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会写出佳作。

四、丰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启迪和灵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积累,促进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和优秀文学作品,为作文教学铺垫道路。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内容:

(1)摘录精彩的句段和字词。如优美的景色描写句段,诗词,名言警句,或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有时可对原句进行删改。在摘抄后可加以仿写、背诵,或适当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总结文章概要。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文章主旨、内容概要,培养其分析总结能力。

(3)根据原文进行改编或续写故事。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的独特观点进行改编或续写。

(4)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2

一、在“活”字上下功夫,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说起作文课, 脑壳就疼痛, 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即使回家完成作业, 也仅仅就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截, 应付了事。教师要将作文课上“活”, 当作头等大事, 让学生在“活”中爱学、愿学。将作文课当成一个学生展示个性, 倾诉心灵的情感小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作文课《介绍自己》, 我走上讲台就比着自己的肖像、服饰、个性、爱好等进行一番描述, 让学生猜猜介绍的这个人是谁, 当我说完全班学生都知晓是我了。我就顺势大势宣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一次好的语言表达就是一篇好的作文现身。然后就要求每个同学介绍自己或者介绍同班其他同学, 让同学们来猜猜他 (她) 是谁。同学们的热情劲就来。纷纷要求上台来出谜语和猜谜底, 学生气氛真活跃。在当堂课的20分钟, 里我要求同学们把刚才自己出的谜语用自己的话写在本子上, 个个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交卷, 并且质量还真不错。比如, 在教学《我第一次买新衣》的作文教学中, 我首先带领同学们亲自深入到服装门市, 同学们初到服装门市觉得一切都新鲜, 看中了这件又爱上了那件, 然后, 我又带着同学们在整个服装市场转了一圈。回到课堂, 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买后感, 有买的没买的, 均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心声, 学生们写起来也就自然流畅真实得多了。

二、在“实”字上下功夫, 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步骤

作文教学,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教会学生搭建构思一篇文章的骨架, 要围绕这个骨架分成几个细枝来详细阐述。引导学生围绕作文题目抓住几个要素来写, 这几个要素一定要突出新鲜、价值、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来写。如在三年级作文《假如我是…..》的教学设计当中, 我引导学生走向阅读, 领悟写法规律及步骤。帮助学生领悟假设类想象作文的写法规律,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广泛收集有关假设类想象作文, 并在浏览的基础上做好摘录笔记, 组织课堂讨论, 揭示其规律。一要根据自己的愿望, 选择自己理想中的人或物来写。二要想象要大胆、合理, 假设的推测是有理有据, 情节要生动有趣。三要所写的理想中的人或物, 都应当有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这样, 学生在这基本固定的框架内完成作文, 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在“情”字上下功夫,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情感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要教会学生多情善感, 见物思人, 见人思物, 由此及彼, 由里及外。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情商, 也就是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想象力。情感培养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可以在课前多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视频、图片、文字。让学生看后谈炎自己的感想, 教师再适时点拨。二是多让学生体验生活, 回归大自然, 从自然中寻找灵气, 寻找灵感。比如参加一些敬老院的看望慰问, 首先要给学生提出自己去看望后要选择其中的一个点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情感。要求学生开展帮老人们打扫卫生、洗脚、剪指甲、梳头发、洗衣、自编自演节目等力所能及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老人们长久的孤独寂寞后看到同学们的到来后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对学生们进行尊敬老人, 孝敬老人的传统教育。三要组织学生观看有益的影视片、电教片、收听广播节目等有效渠道帮助学生获取巨大的信息。这既增长了知识, 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培养了情感。电视, 是一种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几乎谁也离不开的媒体资源。记得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 我及时抓住那一段时间, 要求学生天天收看四川地震灾情的报道, 选择自己最为感动、难忘的一个镜头或者一个图片来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们每天交上来的作文都写得有血有肉, 近三分之一的作文在课堂上交流念读的时候都感动得每一个同学泣不成声。因此, 这一届的学生如今已经毕业, 每每回到我身边谈及作文最大的进步是什么时, 都说是5.12强震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这一届学生, 目前的作文整体水平均是历届最高的一个班级。

四、在“勤”字上下功夫, 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要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关键还要在勤字上下功夫。一日之功非百日所得, 这要靠长期的写作习惯, 坚持不懈, 契而不舍。首先要做到脑勤, 就是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 引导学生要随时调动大脑各器官, 凡对新鲜的人和事物, 都要勤于动脑。其次要让自己的口勤。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文章, 提高朗读质量,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领略文字的美, 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 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 同时生成阅读的愉快感, 成就感。还可以设置多样化的说话练习。努力提高阅读的范围, 在朗读当中不断深化认识, 获取知识, 激发灵感。与历史对话, 与高尚交流, 与智慧碰撞, 打下坚实的厚重的文化素养, 将自己的口勤训练起来。再次手勤。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言名句名段、佳作通过抄写或摘录保存, 在书上多加批注、圈点、对重要的语句可以谈点滴体会。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局部到主体进行评价, 将评价的内容写在自己的写作笔记本里, 做到定期看阅、定期反思。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哪怕每天就是一句话、一件事、只要新鲜、只要有价值, 都要记录在本, 再作分享。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各个学校对语文教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代表着一个孩子从无知的幼儿时期的结束,正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年龄偏低,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处于懵懂状态,很难集中精神去学习一项专门的课程,这也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小学语文所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大多数家长对其不太重视,如果这时候再没有老师们的正确引导,难免会影响到孩子们以后对语文的看法。

二、加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度

因为现代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计算机打字、写作、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最流行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正严重影响着我国的传统的国学文化。因为现在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都已经达到了提笔忘字的境地,大多数人认为,我是中国人,天天在讲国语,天天在用国语,所以学多学少都不影响交流,不影响生活,但是,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延续我国汉语以及汉字的一条命脉,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一些需要,它代表的是我国的国学文化,蕴含的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思想,而小学语文教学正是为日后接受更高级的教育打基础的,只有根基稳定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加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度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课堂气氛

基于小学业生们爱玩的特性,小学语文课堂一定不要太严肃,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在死气沉沉的气氛下去学习,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语文知识,使语文水平得到提升。

2.寻找学习环境

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上孩子们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课堂上、教室内,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的学科,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是《长城》,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长城看看,让他们亲身体会一下长城的气魄,感觉一下祖国的壮阔,也想象一下秦始皇时期的古人建造长城的伟大壮举,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精髓。

3.成立学习小组

因为孩子们的脾性是多变的,爱好也不是固定的,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组织一些学习兴趣小组,其目的就是想让小学生们在与自己脾气、性格都相投的团队里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加强老师的素质学习

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就像是一群羊在奔跑,头羊跑不快,整个队伍都会落后,而这老师就可以说是这只头羊,是掌舵者,只有老师把握好方向,迅速提升,才能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争相向前。

1.课前预习

预习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不只是学生们学习的需要,作为老师更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俗语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预习就像战士要上战场时检查枪支弹药一样的重要,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2.重点讲解

语文老师讲课一定不能没有重点、满堂灌,让学生们听的都是一头雾水,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住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把重点的内容讲给学生们听,一些细微的环节,应该留给学生们自己去体会、理解,然后再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学生们对文章的印象才会更加的深刻。

3.课后总结

只有总结前车之鉴,以后的路才能走的更好,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到课后及时的总结,把课上学生的问题、讲解的内容、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记录、整理、归类,再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寻找改进的方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教学体制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但教学的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为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所离不了的工具,是我国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把我国的古文化发扬光大,有义务让后代子孙把祖先的成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柯镇林.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8:180+182.

[2]刘海龙.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才智,2013,01:60.

[3]薛一村.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J].才智,2013,03:135.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4

在我们组上第一次教研中,除了按惯例商议了研究课题,制定了教学计划外,对通读教材这个平台,进行了进一步的构建。我们将从“总体把握教材”以及“突出年段学科特点——细节入手”这两个大的板块来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大家把握住了“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的教材总特点,研究活动一步步深入下去。老师们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发现了不少问题:课文的文化含量增大,我们该怎样教会孩子阅读?快速阅读怎样避免变为无效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那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关注?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这些问题要想用文字来解答,并不难,但要用在教学班级中,却不容易。在一次次的集体教研中,问题的产生,讨论的深入,策略的分解,实效的推测,每一步的研究都在按计划实施,一条条散落的分支,渐渐汇成一条主线。

《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规律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阅读起码应当具备三项功能:一是收集和加工处理符号信息,二是间接认识事物,三是提升和发展自我。

《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不是个人独立的阅读行为,又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本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与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要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立信息通道,进行信息沟通,产生相互影响的复杂的互动过程。

反思过去的阅读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普遍存以下问题:

1、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

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

2、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

轻视个人体验、个人理解,往往通过牵引,得出统一答案。

3、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发现。

4、进行的是不完整的阅读训练。

从教学方法说,重精读,轻略读、浏览。从教学过程说,学生多是按教师指令完成指定动作,“计划经济”和“配给制”多于“市场经济”和“自助餐”;从技能说,朗读、默读、背诵都有待加强。

5、教学过程、方法僵化,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育教学渠道、途径封闭。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天然联系。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至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多多少少偏离了语文教育的轨道,偏离了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宗旨。

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定位目标

《标准》对阅读教学制定了明确的总目标,又按年级段制定了阶段目标。在具体落实这些要求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强调基础性与启蒙性。

(1)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与障碍。

(2)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和生理心理机能。

(3)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要注重“三个基本”:基本的阅读能力(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基本的语文积累(课标限定的背诵量)、基本的语文素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审美的情趣)。

抓好五个字:识、写、读、背、习。

(二)摆正关系,平等对话

新课程理念强调了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阅读教学则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1、“对话”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和文体对话。

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要多读,不要急于写教案,体会出味道来了,才能教出味道。我们只有让自己钻进教材去,读出味道来,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执迷不悟到恍然大悟;教师只有把厚书读薄了,把几段话读成了一句话,才能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于永正老师说:“教法哪来?干法万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由此可见,教师与文本对话何其重要。

提高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水平,对优化课前预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怎么对话呢?立足课标,通读教材

(1)分解

主题式单元并不是必须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语文和数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文相对独立,可以先上,也可以后上,深浅程度是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调整。所以,就这套教材来讲,由于其单元与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愿意,是可以打乱顺序进行教学的。比如学习了“奇观”这个单元,完全可以接着上最后一个单元“家园”,这两个单元间倒还可以找到些联系。再比如,第八单元“方法”,如果放在开学时学习也许效果更好,因为这一个单元的材料都是教给学生很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方法的重要性,可能比先让他们懂得天马的艺术价值更有效用,也是很好的开学教育。

(2)分析

每一个单元,有些课文文质兼美,值得深入品读。具体来讲,这一册教材里面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巩乃斯的马》、《枫叶如丹》、《我喜欢》,基本上都是描写景物的,借此抒情,情景交融,非常有语文的味道。《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也不错,但稍微缺乏一点触动心灵的个性。这些文章至少要用三节课来深入品读,读通,读懂,读出内心的感触来。这些文章还有很好的写作方法,不管是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可供学习、借鉴、效仿的范文,可以随机做一些随笔练习。比如《我喜欢》,学了品了读了背了马上就可以让学生续写“我喜欢……”,可以每人发一页A4的纸,可写多,可写少,还可以插图,然后收起来用文件夹装订成一册,下课后大家都可以传阅,学生写的兴趣很浓,传阅的兴趣也很浓,效果很好。这些文章中的精美文字是要读到在课堂上就能背诵的程度的,把背的时间给学生,比如《枫叶如丹》的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品,一边就要给时间给学生背诵,然后马上在课堂本上默写,这样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地进到心里去,一学期下来效果就很可观了。

(3)分类

课文可分为篇幅短小的教学内容与长课文

关于古诗,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是请学生起立一个一个的轮流背下去,其他同学听,背完以后给他们加学习分。剩下的时间,请他们先讲自己已经读懂了些什么,然后在关键处进行了剖析和讲解,记了笔记,就结束了。所以,把时间有效地交给学生太重要,同样的四十分钟不同的使用方法,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篇幅短小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照搬这种办法,比如古文《寓言二则》或现代诗歌,长课文则可以抓其精华部分。有时时间有限,就让同桌互背,然后统一默写的方法,也不错。考试时那么多默写的内容要靠平时一点一点地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至于其他的课文,也分不同类别,有些是故事性较强的,有些是说明性为主的,还有些课文更注重思想性,那么就根据其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的处理。叙事的文章搞清故事的来龙

去脉即可(写故事简介,就像买书时先看简介一样,也培养了概括能力),这册书里的《草帽计》、《包公审驴》、《一个苹果》、《诺曼底号遇难记》、《生死攸关的烛光》、《迟到》、《成吉思汗的鹰》这些课文都是在讲故事,故事篇幅都较长,但是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这些课文在上之前布置阅读笔记,争取自己读懂故事内容,然后在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的基础上择其要点教学,不再平均使用力气。说明文抓住其说明方法以及说明什么即可(可以列表,也可以写提纲),《天马》、《水就是生命》、《只有一个地球》、《绿色千岛湖》都是这一类的课文。思想性强的文章也不要上成思品课,尽量挖掘语文元素,这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不能什么文章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一定要有所区别,还要不断有所创新,学生才会对你的每一堂课都有所期待,而且他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办法。你也可以当当学生,旁观者清。如果学生有没讲清楚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举手发言,进行补充,不着痕迹地就把课讲了。而且作业也交给他们去布置,小老师就免了作业作为奖励。皆大欢喜。进入高段,小组学习可以多采用,每组发一个记录本,把讨论学习的结果记录上去,便于汇报交流,也使小组学习不走过场。

(4)分工

综合实践中的内容要分解到各课的学习中或学习后去解决,分不下去的可以作为班队活动的内容交给学生去组织进行,开学时就把任务分下去,一个组一个主题,这样可以避免时间一紧工作一忙自己一疏忽就马虎过去了,你只需要做指导督促奖励的工作就好了,也不用为班队活动想太多了。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看你怎么用。综合实践里的文章也分上面那些类,也可以区别处理。《雨港基隆》很美,《“看”的学问》很有用,《推敲》和《千锤百炼为一绿》只要记住那两句千古名句就行了,《负荆请罪》可以表演,《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可以开个辩论会,顺带也交给学生辩论的知识和方法,《英雄赞歌》听和唱,还可以组织看电影《上甘岭》,也丰富了学校生活。

2、进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即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多读、读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个评课标准,叫做“四三二一”。即:①阅读课的成效首先看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40%);②看学生对本课字词的基本功是否过关(占30%);③看是否完成了本课的重点教学任务(占20%);④看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占10%)。

古人把读书叫“煮书”,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不煮就没味道嘛。学生只有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后,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三者对话,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阅读笔记。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不仅看老师读到了哪种程度,更要看学生读到了哪种程度,学生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想法老师也不见得能想到。了解学生,就给他们机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上课时随口说到某某说什么,某某问什么,大家都有惊喜在里面。课堂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对话和分享。阅读笔记的项目:课文题目;开心词典;好词复印机;佳句生产线;分享积累;疑问榜;聊天室;留言板。

课堂随笔。人数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发言,多用写的办法,及时写下,及时了解,及时处理,这就是教学效益。最短的时间,最多的思想呈现。课堂不一定非要一说到底,听、说、读、写,观、思、理、忆,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要根据教材做不同的训练,让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单元小结。每个单元完了以后的一个自我梳理,包括项目:我的生字表;比一比(音难字、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我的词语表(生词、美词、成语);遣词造句(选词造句);

我的佳句录(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段);我的视角(结合本单元主题及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我想知道;名言警句录(与本单元主题有关,可以是书里有的,也鼓励补充课外的内容)。单元小结不一定堆在一起完成,可以是制成了表发给学生,有些积累在随堂上课时就可以完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提高质量。比如读书时纠正错误读音等等,马上就可以记录到表上;重点品读背诵的句段也可以随机记上去;还有我的视角等,每一项都是可以分解组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的,所以看起来内容很多,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免于让学生陷入题海,厌烦你,厌烦语文,也能够切实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学生学得好,自然就有兴趣,少有人会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保持长期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这其实也是激发你的工作热情的关键,教得好,学生喜欢你,恐怕你干劲都要大很多。

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思想,立足一般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在这次解读教材的活动中,有时,我们会有有意栽花花不成的遗憾,当然,也有柳成荫的兴奋。俗话说得好“困难像石阶,攀登上去了,一定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回顾这一个月,我们的研究并不一帆风顺,但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设计自己的学科教学更为全面而有效,更加习惯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5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教师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2、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3、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

4、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

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1、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6

【摘要】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价值分析,主要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内在原理,分别介绍相关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整合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选择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学情驾驭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师素质调控策略”这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总结教学中的成熟经验,力图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中论述结合了教学实践中的大量鲜活有力的实例,可操作性强,富于针对性,现实意义显著。总之,本文力图在理论上钩玄提要,实践上针对时弊地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外高中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进而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把课堂关注的重点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后,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学会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完成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生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 “有效”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概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和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列举现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第三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主要从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教学方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三个层面来探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第四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着重探讨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教学、文言文教学、现代文教学等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可操作性策略。第五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坚持全面开放的评价内容,强调发展性的评价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围绕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多还原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7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探究型学习方法,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笔者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 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2.1 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界定

探究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 从广义上来说是追根究底及好奇等, 而狭义上通常是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等。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整合知识、技能培训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探究空间比较大[1]。因此, 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 让学生通过质疑、提问、探索、交流、归纳及总结的方式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2.2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 虽然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 但是主张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 因而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 同时又具备一些独有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现, 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其次, 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 而不是知识的讲授, 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最后, 探究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得, 更注重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体验。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 重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共同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最后, 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体验过程, 更是一种对话过程。通过体验和对话, 学生逐步形成对语文美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3.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生在阅读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认识误差, 基于此,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3.1 探究性阅读教学主体确定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所以教师要正确定位, 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具体而言, 教师应做到:首先, 教师要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以一个参与者或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因为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思维发散才能获取灵感, 领悟内涵。同时, 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差异性很大,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探究性问题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小组合作是不错的形式, 可以将三至六人分为一组, 组长可以轮流担任, 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 同时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发挥群体优势, 实现探究目标。同时,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及知识结构, 充分发挥组员间的优势。

3.3 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主要是对疑难问题的分析策略。一般而言, 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文章的具体表达上, 另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内容。对初中语文而言, 诗词赏析是探究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诗词作者与我们无论是在阅历和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领悟诗词内在的含义[2]。另外, 为了体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美, 很多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这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在一些记叙文中, 一些用来表现人物的语言因为种种原因欲言又止, 将其作为探究性问题提出, 让学生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 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大有帮助[3]。

4. 结语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 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以引导为主的方式形成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继而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确定、教学方法、内容分析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学福.科学课程的探究教学案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8

【关键词】意识 改革 交流 讲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83-02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之一。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广大中小学教学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方向。

一、要有“对象意识”

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社会生活,多作情景作文,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鼓励他们有话就说,有情即抒,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必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作品展、演讲比赛、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社会调查等,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把做人和作文统一起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要有“发展意识”

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視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进行提炼、改造,学会用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立意,或者不同素材表现共同主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合型思维思维。也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尽量让学生更形象的去感受生活。

三、要不断改革作文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建构自主式的作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完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写,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写的时候当然是绞尽脑汁,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每一堂作文课之前都作好精心的准备,为学生创设各种写作的情境,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

例如提到“我看奥运”:的作文课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的英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上“奥运畅想”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宣传片;上“当了一回小老师”的时候,当场让学生教大家做眼保健操……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有了自己内在倾吐的需要,而且不吐不快。

2.重视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 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交流,谈自己的想法,同桌、小组、甚至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补充,或评价,或建议,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构思、选材、评价;修改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到受益不浅。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激起学生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能激起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但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往往造成他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说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等通过熟悉的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还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五、注重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的结果首先表现在学生在讲评之后,对语文作文写作的理解程度加深、写作逻辑更加清晰、技巧更加熟练;其次,作文评价也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发展,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因此,作文讲评的最终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而并非单纯地改正问题。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以“改正错误”当作作文讲评的目的,在讲评过程中采用两个学生的文章,对其中一篇进行褒奖,对另一篇则进行逐字逐句的批评,使学生的文章成为“反面教材”。这样的作文讲评结果,非但不能使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兴趣,还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在作文讲评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讲求艺术性;在讲评之后,要善于总结并鼓励学生分享习作。

作为中小学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不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提供更好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征.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9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实施明显作用是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理念有了突破性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引入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网络学习等教学模式,而探究学习既是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要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方法和精神,而且能够在提高学生感受、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扩大学生思考范围和深度,使语文学习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对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所谓高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为主教学模式。具体的说,整个教学过程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前提,教师为启发,教材为探究内容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究、表达、质疑、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包括自读存疑、自主探疑、点拨释疑、自结应用等几个环节,这种学习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自学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一个导师形象出现,其任务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锻炼他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承担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和氛围以便能够促使探究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探究的深度并且能够评价探究的成败。通过上述种种可知,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教学模式,他们分别以导师和主人的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其次,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第三,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2.创造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的过程是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3.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作为心理特征,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兴趣爱好吸引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促进人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并从中得到成果,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更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兴趣爱好,增强能力。于漪老师也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动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科内外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它有着联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广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对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会使得学生的个人素质大大的提高,于社会和国家包括学生个人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要坚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坚持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汪洙的《神通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古人心目中读书是多么高尚、多么重要的事啊。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主,抓住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写景散文时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学习《巨人花园》、《小摄影师》等记叙性的文章时可以选择分角色读;在学习《蟋蟀的住宅》《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说明文时可以用抓住重点语句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表演地读等。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评价和鉴别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的品味。要定期进行一些,如:故事演讲、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汇报会等活动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理解课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以恰当的地位。一般说来,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标点符号”、“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基本涉及以上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这些知识集中列在一起,也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中,体现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理解课文内容,随文学习那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抓住课文中那些最能揭示意蕴,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融会贯通,从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突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一理念充分说明阅读教学中既要发扬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又要突出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特征(即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集体讨论或者自读自悟的层面上,而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相对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同学集体讨论解决,而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个体的形式去加以解决。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不越俎代庖。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充满活力的“对话”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当成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选择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那么,教师怎样教学才能达到这些标准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以下的思考。

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争当课改践行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指导教师开展更高效的课程教学。正本要先清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先从自身观念着手思考语文教学。

1.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以前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课程的主体,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教师整节课地说,学生整节课地听的现象。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若是老师认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他在教学中就会实事求是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案,开展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教学活动,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小学生有着好动爱玩、自律性不强的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坚持40分钟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听课,我们在开展《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程时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

2.教师应时刻谨记“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用心。有的老师因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而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等生,在课堂上对优等生照顾有加,对差等生却不甚理睬。老师的冷漠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增加教师教学难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用心给每一个学生输送知识,对学生一视同仁,如此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进步。

二、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权威不容挑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若小学语文教师一再坚持“师道尊严”,以领导者的角色自居,那老师和学生永远不能融合在一起,也创造不了和谐的上课环境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认清自身应该扮演的角色,促进角色的转型。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应该向如下两者转型:

1.从“教书匠”向学者转变

我们未来的教育者要面对的是学生时刻变化的学习需求,学生们将会在语文学习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身学科进行研究,还要对学生个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比如,在人教版《一夜的工作》中,以往的学生只是对周总理感到很敬佩,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新颖的观念,也许他们提出“为什么周总理一夜都不休息呢?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清楚当代学生的新特点才能做出让他们信服的解答了。

2.从“长辈”向“同辈”转变

这里所说的转变指的是老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打成一片。比如现在有很多的小学生每天都接触网络,他们口中时常会冒出一些时髦的网络词语,他们会说“老师每天安排太多作业了,我们真是伤不起啊!”教师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会觉得老师“OUT”了,继而拒绝向老师吐露心里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想法无从得知,那么他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得到改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外,在课后也应该参与到他们的玩闹和活动中。

三、教师积极备课,增强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对于刚接触语文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一份合适的教案则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该积极备课。一方面要在备课中多准备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提高。例如,在人教版《顶碗少年》一文中,备课时我们可以加入让学生们回忆平常和爸爸妈妈去玩时见过的类似的杂技表演,或者设计播放一段类似的视频等,小学生对这样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备课应该以本班学生的实际为标准。每个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不一,如果教师一味地从网上照搬备案,则可能造成教案的内容深广度与学生理解能力不符,教学结果也许与预期的相去甚远。

另外,教师的教案设计应该安排新颖的课后作业,比如安排学生课后对邻居开展一些小调查等。这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趣味,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多关注学生,切实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身角色,重视备课,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参考文献:

[1]王建青.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法》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仲昭霞.新课程理念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内蒙古牙克石市民族小学,2013-04.

[3]刘昭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走向[J].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9-06.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12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数学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归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而情感与态度这个目标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树立数学好奇心与求知欲。 (2) 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过程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小学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教师要重塑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只是提问题的教学,因此经常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这种被动局面,一堂课就在问与答中结束,以至于最后学生感觉学得很累,教师觉得教得很麻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更好、全面地认识探究式教学。为了更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自己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一方面,教师在平时加强对探究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探究学习,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借鉴成功的探究教学案例。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课程中的案例,还应该适当地应参考其他科目的成功教学经验,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可以借鉴语文课的成功案例,还可以适当地参考初中数学的成功经验。所以说,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提供参考的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理解。

2. 构建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在学生求知心理和教学内容二者之间制造一种“冲突”,并能够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在数学认识方面具有表面性、具体性、依赖性的特点,在他们的认知中,形象思维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进行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第一,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渴望、好奇、急不可待的境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不是简单地设立一个问题环境,而是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例如,在进行“设计租车方案”探究式教学时,教师注意创设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景色非常美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干什么?学校大队部打算组织同学们去公园游玩。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活动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如果去租车,你觉得又需要知道些什么?出示:

大客车:限坐42人,每辆每天1200元。

中巴车:限坐24人,每辆每天500元。

成人27人,学生203人。

提问:现在你想租什么车?

生1:我想租大客车。

生2:我想租中巴车。

生3:我觉得可以大客车租几辆,中巴租几辆。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况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可设计出多种租车方案。

3. 选择合适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对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性,并不是数学课本上所有的知识都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比如,对于关于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很难采用探究式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要变通教材,精心选择探究的内容,确实让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体验乐趣,获得知识和技能。避免对教材内容不加筛选、随意让学生进行探究,使探究失去应有意义,在筛选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注意三个原则:趣味性、适度性以及渐进性原则。趣味性是指教学内容要有趣,能够为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动力,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去探究学习。适度性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不能太难或者太简单,否则会打击或削弱小学生进行思考的积极性。渐进性则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递进性及可接受性,要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

4. 采用恰当的探究交流方式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有了问题,才会努力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争论交错进行。争论既可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是生生之间的辩论,只有在争论中,思维发生碰撞,知识才会被激活和内化,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但没有个体的独立探究,也就没有真实意义的争论。因此个体独立探究是基础,小组合作交流和大班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的延续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后,有的同学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也是一个长方体,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展开辩论:

正方:这张纸符合长方体的特征,有长、宽、高。

反方:错了,那么薄的纸是没有高度的,所以它是平面图形,我们学习长方形时,教师用的教具就是纸片。

正方: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纸片有没有高度。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正方学生拿出200张长方形纸叠成一个长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高度是4厘米,然后算出每张纸的高度是4/200=0.02厘米,每张纸都有长、宽、高,应该是个长方体。

反方:对呀!每张纸都有高度,也就有侧面,它应该是长方体,我们没有考虑到。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独立探究以及大班探究的方式,学生举证辩论,据理力争,找证据、做实验,以理服人,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5. 构建合理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探究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内容多元性以及评价方式多元性。比如说,在探究教学中,除了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等等方式。因此,教师只有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明白在学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从而激发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陆依布.提高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实效的策略[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6 (2) .

上一篇:招生责任状下一篇:学习交流总结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