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23-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寿县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该文介绍了寿县生猪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猪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主题词:生猪;高质量;发展;寿县

中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的饲养量约占全球的50%,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62.7%。稳定生猪生产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以及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自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生猪产能大幅下滑,猪肉供应相对偏紧,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2019年下半年,国家出台稳产保供相关措施,寿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成立了生猪稳产保供领导小组,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寿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寿县调查队通过走访寿县畜牧部门,实地考察了相关屠宰企业,对寿县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调研。

1 寿县生猪发展现状

1.1 以温氏项目为抓手,推进全县生猪产能恢复发展 2019年底,寿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生猪产业扶贫推进会”,推进生猪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来的温氏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利用3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在寿县22个乡镇新建年出栏800~1200头生猪养殖场114栋。截至今2021上半年,全县22个乡镇114栋扶贫猪舍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44.94万头,同比增长27.58%;能繁母猪存栏4.42万头,同比增长26.12%;生猪出栏28.9万头,同比增长20.33%;猪肉产量2.33吨,同比增长15.34%,生猪产能恢复效果显著。

1.2 按照“一场一策”方案,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寿县于2019年申报了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围绕规模养殖场“一场一策”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全县共368家养殖场参与了该项目。其中,生猪养殖场276家,兑现奖补资金1915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县规模生猪养殖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85%。

1.3 制定“先打后补”工作方案,启动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020年,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30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升级,完善了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设备,为全县生猪养殖场提供检测服务。2021年4月,寿县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的通知》,全县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正式启动。根据要求制定了《寿县规模养殖场户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实施方案》,切实督促落实防疫主体责任,确保“先打后补”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寿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系统平台申请“先打后补”规模养殖场251个。

1.4 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建立规模养猪场输血机制 2019年印发了《寿县2019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实施方案》《寿县2019年省财政生猪生产补助资金实施方案》,利用生猪大县奖励资金541万和省级生产救助资金149万,重点扶持寿县规模生猪养殖场,稳定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自2020年以来安排使用生猪生产扶持资金1706.266万元。这些生猪扶持资金用于机械自动化补贴使用431万元,用于环保设备补贴使用100万元,用于政策性保险补贴779.688万元,用于疫情防控补贴60万元,用于生猪良种补贴194万元(省级恢复生产救助资金,用于引种补助),用于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方面资金141.538(三级财政)。另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推荐了18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列入信贷支持名录,累计落实贷款1000万元。

2 存在问题

2.1 生猪产业模式单一,缺乏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 调研了解到,寿县地区养猪场除了大公司的合同场,本土养猪场几乎都是“养殖—出栏”的产业模式,处在产业链条的原始端。单一的产业模式使生猪产业易受市场波动冲击。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下半年,生猪价格虽然持续走高,但是绝大多数养猪场因为前期疫情冲击已经无猪可卖。2021年存栏恢复,但是猪价又遭遇腰斩。当前肥猪价格跌破20/kg大關,猪价再次回归个位数。几经折腾,很多中小型户步履维艰。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介绍说,全县生猪特色品种养殖仅2家,均为霍寿黑猪,其中只有一家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位于寿县刘岗镇的安徽省领众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7月份启动生态有机黑猪养殖,2018年7月份通过有机黑猪认证,并于2018年9月份拿到了有机黑猪认证证书。2019年通过有机黑猪肉认证,有机黑猪肉产品已经在上海高端市场进行销售,如绿地集团、华润集团、玖光百货等高端市场。猪肉市场均价150元/kg。

2.2 缺乏3A级屠宰场,现有屠宰场加工模式单一 2020年12月,由寿县政府招商引资蚌埠市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在安丰镇建设新型标准化屠宰厂。该公司与安丰镇签订了《寿县AAA级屠宰场及肉食品深加工罐头项目》投资合同书,该项目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寿县境内有2家生猪屠宰场,年屠宰能力10万头,都属于代宰模式。该模式企业主要靠屠宰代加工白条肉为主,方便当地的养殖公司(户)就近屠宰加工。但是,小型单一屠宰加工企业利润增值低、资金实力弱,品牌效应差,不能有效地控制畜禽产品质量,很难做到产品远销和冷链运输。以安丰镇屠宰场为例,2020年1年屠宰3万多头生猪,主要是附近一些养殖场代宰的肥猪,猪肉都是供应了附近各乡镇的农贸市场,总屠宰量约占全县的50%。

2.3 生猪出栏价格涨跌起伏较大,打击了广大养殖户的信心 典型的一个完整的“猪周期”遵循着“猪价上涨-母猪补栏-生猪供大于求-猪价下跌-大量母猪淘汰-生猪供不应求-猪价上涨”的过程。随着全国范围生猪产能的恢复,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供需关系逐渐回归平衡点,尤其2021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持续回落。据畜牧兽医服务中心2个月后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生猪价格已持续下跌达36周,出栏价格降幅达55.2%,仔猪价格跌幅达57.4%,加之原材料和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目前,规模养殖生猪每头净利润-527元,同比下降128%。价格的持续低迷导致养殖企业亏损严重,目前已有不少养殖企业通过降低能繁母猪存栏来降低企业亏损。市场持续的低迷将再次打击养殖者信心,大幅减持后,生猪产能会再次下降,生猪产业可能会进入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成本上涨和价格下跌,导致购买仔猪进行育肥的养殖户饲养收益已跌破盈亏点,自繁自养户的养殖利润也在盈亏点附近徘徊。调研中发现,部分养殖户对后期市场预判出现悲观情绪,已做好随时淘汰母猪减少损失的准备,“猪贱伤农”现象已经出现。

3 对策建议

3.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全产业链企业,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更多的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围绕打造重点牧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集中度高、品牌影响面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涉牧大企业大集团。就寿县来说,应围绕温氏集团,加快各乡镇合同养猪场建设进度,鼓励推广“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淘汰“脏乱差”的散养模式。提升寿县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依托温氏集团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3.2 切实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延长生猪产业链条 主动抢抓“变调运猪为调运肉”的新机遇,优化生猪定点屠宰布局,提高屠宰产能和精深加工能力,促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相互配套、一体化发展。以安丰新型现代化屠宰场建设为契机,寻求与蚌埠市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深化合作。提升屠宰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坚持标准,整合资源。继续推进全县原有B类生猪屠宰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生猪屠宰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生猪养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育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各产业深度融合。

3.3 未雨绸缪防止价格过速下跌,警惕“猪贱伤农” 时刻关注生猪市场价格波動,尽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配套措施,尤其在能繁母猪大量集中出栏现象显现时,相关部门要及时介入进行适当调控,加强信息发布预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生猪价格,避免产生大面积亏损。此外,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生猪养殖信用担保和养殖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简化贷款程序,降低养殖户借贷门槛,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3.4 调整生猪产业模式,完善监测统计工作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业发展要求、环保要求以及价格的不断波动,小型养殖户已经逐步退出了市场。2018年,寿县共有生猪规模以下养殖户600余户,目前仍保持生产的不足50%,散养户已基本退市,重新恢复养殖也基本无望,现在大中型规模养殖和“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为主体。传统的散养户或规模以下养殖户监测难以全面体现一个区域内的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同时,部分乡镇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以下养殖户已经关停,监测点应随着乡镇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同时,自2020年以来,生猪出栏均重不断变大,传统标猪(均重120kg)出栏已逐步变为大猪(均重150kg以上)出栏,胴体重也不断上升。统计数据上,可能生猪出栏头数有所下降,但是出栏均重大幅提升。以寿县寿春肉厂为例,近期屠宰生猪均重在200kg以上,胴体均重达120kg,按标猪80kg胴体重计算,猪肉总产不符合实际屠宰生猪情况,这也是市场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一个原因,猪肉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2018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不断发生改变,因此,监测统计工作的部分方式方法和计算模式也应进行一定调整。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李玉军

第2篇:正视生猪产业发展现状稳定全国畜产品供应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a越来越多,生猪产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当前湖南省把发展生猪产业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客观地阐述了湖南发展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农村生猪养殖户技术缺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质量安全是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畜禽养殖污染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粗放型加工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我省发展生猪产业做了对策分析,从而促进实现我省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猪产业;问题;对策;湖南省

课题项目:本文是长沙市农业局课题“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扶持政策研究(BK1153)的阶段成果

中国是世界生猪养殖量和消费量的第一大国[1]。生猪养殖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生产优势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规划了全国437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其中湖南省占有50个,成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中的核心区域,是中部地区生猪生产的第一大省[2-3]。目前,湖南省3万多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先后创建512 个省级以上示范场,规模养殖户达29万户,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8.3%。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不仅有利于提高湖南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对稳定全国畜产品供a应有着较大的影响,为助推我省经济的腾飞起着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生猪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畜禽饲养稳步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明显改善,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有较大增长,畜产品的总量大幅增加等等。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中央和我省强农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城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当前,我省生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环节的发展现状

湖南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存出栏双增长,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生猪出栏6220.3万头,比上年增长5.4%;年末生猪存栏4188.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2%,猪牛羊禽肉产量544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458.1万吨,增长6.4%。但由于2014年生猪价格持续下降,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散养户加速退去,规模户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计划扩大规模,形成以规模化、标准化带动生猪生产发展的良好态势。

1.1.1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呈现规模养殖趋势 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重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猪散养户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散饲养进一步减少。根据湖南省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生猪散饲养正在加速退出。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我省监测的1431个散养小区,生猪散养户退养加速,散养小区42863户农户的生猪散饲养的仅10124户。由图1可见,2014年比2013下降10.2%;比2012年下降15.1%,散养户数逐渐下降。由图2可见,2014年年末存栏比2013年减少13100头,比2012年减少2600头,据有关统计,2012年~2014年的生猪散养户养殖比重不断下降,养殖户户均存栏量逐年上升。

图1 2012年~2014年散养户数基本情况

图2 2012年~2014年散养户年末存栏基本情况

1.1.2 规模户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量稳定增长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我省生猪规模养殖存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户57户,占规模养殖户数的0.6%,但其生猪存栏量却占规模户存栏总量的18.5%。生猪存栏量在1000~5000头之间,养殖户数为1109户,存栏生猪216.8万头。规模户养殖稳定增加。

由图3可见,湖南规模化养殖呈加速发展趋势。2014年生猪规模养殖户数(期末存栏生猪400头以上)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比2013增加130户,增长1.6%,比2012年增加211户,增长2.67%。

图3 2012年~2014年规模养殖户数基本情况

1.2 加工环节的发展现状

红星实业、伟鸿食品、唐人神、联海食品是湖南省4大龙头生猪加工企业,其中,唐人神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伟鸿(湘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其下属有1个万头原种猪场,9个万头母猪扩繁场。为打造五星级企业,全国规模猪场几乎都是用长白、杜洛克、大白猪等国际通用品种猪,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加工,推动生猪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新常态、新机遇、新起点,要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要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农业现代化超常规发展之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养殖业由传统型向生态科技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安全型转变,实现我省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湖南经济的腾飞。

1.3 价格行情的现状分析

常言道:“暴涨惊市,暴跌伤农”,湖南生猪生产价格波动,对生猪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当然,价格波动是生猪产业多年来不可避免的风险,从全国各地市场仔猪价格来看,仔猪价格上涨速度继续疯狂。虽仔猪价格出现上涨,但是大部分养殖户反应根本抓不到小猪,局部地区出现了疯抢现象。

近些年来,湖南生猪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经常出现“肉贵伤民,肉贱伤农”的局面,严重制约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1994年猪价最低3.6元/公斤,2006年因生猪周期性下滑,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低位,给全国养猪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2007年5月以后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但随即在2008年10月生猪价格跌入低谷,2009年生猪价格迅速上涨,2010年11月生猪价格跌到低谷,2011年由于供不应求,价格猛增至历史最高,全国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高位,超过常规的可控范围。生猪养殖又进入大幅盈利期,2012年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并在低利润水平上小幅波动运行。2013年下半年价格上涨,2013 年年末开始小幅下滑。2014 年年初快速下跌,1 月中旬跌破了盈亏平衡点,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5]。受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仔猪、猪肉价格均有所下降。2015年1~2月,全国猪肉价格处于历史中位偏上水平。

2 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猪养殖户技术缺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农村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养殖人员养殖技术出于个人想象、跟着干、模仿别人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农村畜牧养殖户治疗兽病依靠自己的占84%,防病措施靠打疫苗的占6%。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39%,根据广告占50%,自己想象占11%。由于农村养殖户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生产知识相对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养殖户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候往往养殖亏损了,还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养殖户还没有从传统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里,主要以散养为主,摆在一个家庭副业位置,思想意识、生产模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都难以跟上现代养殖业的步伐。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养殖户组织起来,搞培训、做讲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只重在号召,发动,雷声大,雨点少,造声势,做样子,搞形式。在技能培训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计划,缺乏久久为功精神。但是由于养殖户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不足,接受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面临困难。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大规模养殖专业户的重大障碍。生猪养殖户要想成功致富,就必须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同时,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留住人才,把生猪养殖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2.2 质量安全是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发展,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13年我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的商品,已经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省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猪业质量安全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发展生猪产业的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畜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一些病毒发生变异,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据统计: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人类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有100多种,比如禽流感、猪流感、猪囊虫病、结核杆菌病等危害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这些动物疫病不仅可以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当前,如何处理好生猪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最迫切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随着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6]。由于一些饲料原料过度使用过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导致了化学性污染。饲料问题、兽药、农药残留物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畜产品安全。有些养殖户为了加快家畜生长,提高牲畜的出栏率,更快创造经济效益,经常会使用饲料添加剂、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导致动物组织内药物的高残留,从而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2.3 畜禽养殖污染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和全国一样,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生猪产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发展生猪产业面临的严重挑战[7]。目前,无论是以工厂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场,还是以“散养”为主的家庭养殖户,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未采取相应的环保举措,缺乏废物处理系统,未经处理采取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这样直接危害人体生命安全,制约了生猪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大部分种植农户使用化肥撒入田里,畜禽排泄物不再还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减少与严重污染。而且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的养殖户很少种田、种地,大量堆放的粪尿未经彻底处理,影响了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了社会矛盾,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另外,如果畜禽粪尿堆放过程中的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200多种有害气体。这些恶臭气体加剧空气污染,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着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牲畜的健康。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较晚,考虑具体的畜牧业生态问题较少,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完善、不配套、不健全的状态。1998年1月1日施行的《动物疫病法》和2006年7月1日《畜牧法》颁布的实施,近几年来,我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大体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然而,政府在生态畜牧业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保障、立法创新不够,在管理过程中,多侧重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就可能会导致监督失职、决策失误、违法违纪等现象频频发生,影响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粗放型加工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工过程相对薄弱影响生猪产业的发展。一是畜产品加工业没有打造出全国有名的企业,龙头企业少,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二是畜牧产品产业链较短,精细化加工少,粗放型加工多,加工层次低,经济增值不容乐观,有些特色产品没有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如宁乡花猪、沅陵野猪等等,从而束缚了畜牧加工业的发展;三是生产设备利用率较低。全省冷库运用到畜禽加工业加工、冷冻的不到30%;四是畜牧加工场生产条件较差。由于受场地条件设置的限制,屠宰场规模小,加工后的废水、废弃物等不能及时处理,这样就导致了二次污染。

目前,全省肉类加工的比重还不到15%,深加工产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之比仅为1∶5,且现有的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比例低、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绿色农畜产品口碑虽好,品牌偏少。畜产品流通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加工不够深、市场不够宽。加工业也存在优势企业不突出的问题,品牌杂乱影响肉类的价格。尤其缺乏像雨润、唐人神等涵盖良种、养殖、饲料、加工、流通一体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 促进湖南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提高生猪产业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来,湖南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数量增加,但养殖效益增强缓慢,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落实国家有关扶贫政策,要加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畜禽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知识进行培训。聘请畜禽方面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生猪、牛、羊、家禽等产业,开展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的授课培训。有条件的养殖户、龙头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去发展生态畜牧业较好的地区学习技术,从而增强自己的本领;同时,基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有所需要的养殖户进行入场入户面对面指导。要以养殖户提出的问题为导向,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让养殖户彻底掌握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专家、专家的讲课录音、视频,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手段传给养殖户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3.2 强化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省畜牧水产局与食安委、公安局等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2013年7月中旬举办全省标准化知识培训班,要求各地强化对兽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要认真抓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开展打击运输贩卖、加工、销售环节非法处置病死动物及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开展畜禽养殖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规模户、产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监管,中央编办于2010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中央编办发〔2010〕105号),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管措施,对生猪养殖、贩运、加工、销售所有环节对“瘦肉精”的查验,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处理,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举措。

3.3 注重优化生猪产业及生态环境

按照《湖南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全省迅速行动,抓紧部署,年初即完成对湘江干流两岸规定区域内规模养殖情况的摸底调查,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湘江干流两岸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衡东县、祁东县率先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部退养任务。大部分市(州)严格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禁养区养殖场必须抓紧落实退去或搬迁,限养区、适养区要稳定和控制养殖总体规模,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对设立的养殖场要严格进行环境污染影响评价,该关闭的要限期关闭,应达标的要限期实现达标排放。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比如长沙市、湘潭市推广种养平衡、生物垫料、发酵塔等生态清洁养殖技术。同时要积极探索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模式,实施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养殖项目扶持相挂钩。着力推广三级沉淀、干湿分离等先进治污模式,真正做到生态环保养殖。加快提升治污科学化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4 加快提升生猪产业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养殖业先进技术科研攻关,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科技贡献率。紧紧围绕生态环保养殖、动物防疫、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健全动物防御体系,大力解决制约生猪养殖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生猪生产优势市县、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在科技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强组合。大力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畜禽污染综合治理等适应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养殖水平。针对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技术缺乏的情况,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技术讲座,要“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帮助养殖户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养殖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瑶生,王健,刘小红,郭惠武,王晨.中国生猪产业新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5(02):8-14,19.

[2] 武深树.湖南生猪养殖生产的发展趋势[J].饲料广角,2015(05):25-30.

[3] 易泽忠.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 潘国言.湖南生猪生产波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 湖南生猪价格稳步上升 稻谷价格上涨乏力——2014年8月湖南价格指数点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9):80.

[6] 田波,王雅鹏.中国猪饲料产业链市场整合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1-96.

作者简介:杨亦民,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与金融、产业生态管理;罗小文,硕士,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产业生态管理。

作者:杨亦民 罗小文

第3篇: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现状与提升策略分析

摘 要:猪肉是畜禽产品中需求量最大的产品,而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承担着全国猪肉供给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湖南省生猪产业的规模化比重进一步增加,养殖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根据区位熵来计算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度,并从相关的角度分析了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应从稳定市场价格和提高抗风险能力,优化结构、提高规模养殖率以及培养大中型饲料企业、降低养殖成本三方面提升。

关键词:生猪;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生猪产业都是我国农业支柱产业,猪肉的消费占到我国肉类总消费的60%以上[1]。湖南省是我国的生猪养殖大省,生猪产值在湖南省的农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2]。众所周知,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高度集中则形成了产业集聚,基于产业聚集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多为制造业、金融业等,针对生猪产业集聚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查阅资料找到,雷仙云等(2013)针对全国生猪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但是缺少地区针对性分析。本文拟对湖南省生猪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升生猪产业集聚水平。

一、湖南省生猪产业现状分析

2006年生猪生产遭遇了流行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严重打击后,国家和地方分别出臺了鼓励和保障生猪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湖南省生猪养殖量又出现强劲回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湖南省生猪的出栏量和存栏量不断增加,2014年的生猪出栏量在全国排名第3。

2000—2014年间,湖南省生猪出栏数年平均达5 725.16万头,存栏数年平均为4 054.5万头。15年来,湖南省生猪养殖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十分突出,生猪养殖的总量每年占全国的比重都高于8.4%,平均占比达9.05%,而且2005年和2006年占到了10%以上。虽然2007—2014年湖南省生猪养殖占全国的比重比2000—2006年要低,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维持在8%以上。

另外,从生猪养殖的模式来看,湖南省近年来规模化生猪养殖的趋势不断增强,逐渐由规模化生猪养殖模式取代原有的散养主导模式。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未来湖南省生猪养殖模式的具体形态表现为:中等规模养殖占比60%,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20%左右,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养殖占20%左右[1]。

二、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情况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高度集中,在集聚过程中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产业分布越不均匀,则某些区域的产业区域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区域集聚程度越低(李太平,2007)[4]。产业集聚的形成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企业为整合资源、提高竞争优势,在一个地域内形成集聚群。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即生猪产业在湖南省这一地域内的高度集中。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和出栏的大省,养殖大户和养殖企业数量颇多,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企业的交流合作,利用产业集聚发挥其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增加就业等集聚效应。

计算产业集聚的指标有很多,笔者综合各指标的优缺点,选取区位熵作为衡量生猪产业集聚的指标。区位熵即专门化率,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多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刘斯敖,2008)[5]。计算公式为:

LQij=(Eij /Ej)/(Ei /E)

其中,LQij表示j地区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Eij表示j地区的i产业的相关指标,Ej表示j地区的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Ei表示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相关指标,E表示全国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区位熵值越高,表示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越高;区位熵大于1说明j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全国来说有优势,反之则没有优势。本文在测算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度时采用猪肉的产量计算。即LQij为湖南省生猪养殖的区位熵,Eij为湖南省猪肉总量;Ej为湖南省肉类总量,Ei为全国猪肉总量,E为全国肉类总量。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选取2000—2014年的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的区位熵,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如图1。

由表2可以看出,湖南省近15年的生猪产业区位熵都大于1,说明湖南省生猪产业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主导优势地位;其次,15个年份的区位熵都处于[1.27,1.33]的区间内,跨度很小,波动比较稳定。生猪产业一直以来都极容易受市场机制影响,湖南省却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稳定的趋势,说明湖南省的生猪养殖产业具有深厚的经验和技术。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3年区位熵有轻微的下降,2004—2007年又快速上升。而在全国生猪受蓝耳病影响严重的2007年,该省的生猪产业集聚却升至峰值,也说明了湖南省作为全国生猪养殖大省的地位。

在全国范围内,比湖南省的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更高的则是四川省,但其区位熵却一直比湖南省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笔者整理数据资料得出:在2000—2014年间,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区位熵一直在[1.13,1.3]之间,甚至在2007年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区位熵为1.16比湖南省低0.16。同时,从数据来看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区位熵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湖南省,相对而言,湖南省生猪产业区位熵波动平缓且专业化优势更高。

三、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猪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政策影响、养殖模式等等,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的影响。

(一)资源禀赋

湖南省属中部地区,资源相对丰裕。水资源充足、耕地面积广阔,为湖南省生猪养殖提供了天然优势。地处洞庭湖平原,四大水系湘江、资江、沅江、澧水贯穿整个湖南省,2014年水资源总量为1 799.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 153.22 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8%。

饲料资源充裕。玉米和米糠是猪饲料中最为主要的两大能量成分,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水源充足,适宜种植玉米和水稻。其中,水稻产量在全国稳居第一,能够提供大量饲料原料。2011年湖南省在全国饲料行业排名前30强的企业有4家,其中,唐人神股份有限公司的骆驼牌饲料近年来稳居全国前10,为湖南省生猪养殖提供了便利,降低了饲料的运输成本。

运输方式齐全。国道有15条全长6 068.434公里,其中含8条国家高速公路,水运通航里程达11 397.9公里,7大铁路运输线贯穿全省,交通运输便利,方便生猪销往世界各地[6]。

(二)政府补贴

生猪补贴政策能够加速生猪规模化养殖[7],湖南省对生猪养殖户的一系列生猪补贴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湖南省秉承国家政策对生猪养殖户采取了以下4种主要补贴:(1)能繁母猪补贴;(2)能繁母猪保险;(3)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4)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两种是普惠补贴,对于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具有同等效用,能够切实的降低湖南省生猪养殖户的成本从而提高湖南省生猪养殖比重;第四种是专门针对规模化生猪养殖的补贴,以此来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从而直接促进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水平。这些政策使得湖南省生猪养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因而近年來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度能一直保持稳定。

(三)养殖模式

湖南省生猪养殖从2011年起形成了以中等养殖规模为主的养猪模式[1]。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湖南省的生猪养殖一直是以散养为主导模式,近年来国家开始限制散养户的数量,提倡规模化养殖,湖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生猪规模饲养数据表明,湖南省散养模式占比从2000年的77.49%降低到了2010年的37.09%,而且湖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还在进一步增加。虽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养殖比重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中等规模养殖的比例却快速增长,因此,从整体上看,湖南省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而规模化生猪养殖比例的增加,将进一步加速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的发展。

四、对策和结论

(一)稳定市场价格,提高抗风险能力

虽然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度基本稳定,但是深究2000—2014年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的变化,其中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化养殖企业,都对价格十分敏感。在没有国家支持的情况之下,企业和个人的抗风险能力依然很有限,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生猪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并在适当时候给予调整。

(二)优化结构,提高规模养殖率

虽然湖南省生猪养殖的散养比重在逐渐降低,但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比重还是太低,导致生猪产业集聚水平不但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增加反而趋平。其主要的原因是,中规模养殖的比重增加大多是一些散养户在国家政策的补贴刺激之下,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张为规模化养殖。相对而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养殖企业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原有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扩张形成,另一种是由原来市场上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合并形成。比较以上两种方式可以看出,第二种对于生猪产业集聚的提高几乎没有影响,而从实际看来第二种方式是主流,资金缺乏是最终原因。笔者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认为,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能够给予的补贴是有限的,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促使金融贷款加大对生猪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不能仅限于大型养殖企业,而应使得中小养殖企业贷款也更为便利,从而增加规模养殖率,提高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水平。

(三)培养大中型饲料企业,降低养殖成本

饲料业作为生猪养殖的上游行业,当地饲料业的发展关系着生猪养殖的成本,影响着生猪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湖南省的饲料业发展缓慢,无法跟上生猪产业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唐人神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排名前十的饲料企业,但整个湖南省大中型饲料企业比重很小,而且存在小、散、差的缺点。本地的饲料企业无法满足湖南省生猪养殖业的需求,最终迫使企业和养殖户从外省购买饲料,无疑将增加生猪养殖的成本。因此,可以通过企业兼并、扩张来提高大中型饲料企业的比重,同时加大对饲料业的监管,形成与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成长相配套的饲料环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良好,近年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保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养殖模式的转变将是湖南省未来在全国生猪产业占据主导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巩固其地位的同时,可以从稳定市场价格,提高抗风险能力;优化结构,提高规模养殖率;培养大中型饲料企业,降低养殖成本这些对策来更进一步的提高湖南省生猪产业的集聚度。

参考文献:

[1] 武深树.湖南省生猪养殖主导模式的变化趋势[J].饲料角,2015,(8):25-28.

[2] 杨亦民,罗小文.正视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稳定全国畜产品供应——以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为例[J].吉林农业,2015,(20):89-91.

[3] 雷仙云,侯思远,常毅,李富忠.中国生猪产业集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3,(10):7-9,14.

[4] 李太平,钟甫宁,顾焕章.衡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及其比较[J].统计研究,2007,(11):64-68.

[5]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64-66.

[6] http://www.qstheory.cn/special/2012/hnkxfz/kxfzkcd/kxbhjcss/jtjs/201206/t20120628_166898.htm

[7] 周晶,陈玉萍,丁士军.“一揽子”补贴政策对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估计[J].中国农村经济,

2015,(4):29-43.

[责任编辑 张宇霞]

作者:康丽文

第4篇: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生猪产业在我市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市农民从事养殖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三次价格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波动使我市原本经济基础脆弱、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我市畜牧业中,猪为“六畜之首”,全市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

产值的82%,是全市肉食的主要畜产品来源。我市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是“两条腿走路”即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全市规模养殖占25%,散养户占75%。

一、基本概况: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市)以良种改良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建设猪、牛、羊品改点。在猪改方面,针对我市“二元”母猪缺乏的情况,市里把“二元”母猪的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区、市)财政投入的畜牧业专项经费和省财政到且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新增良种母猪的补贴。到目前,全市共有纯种母猪2万头、外二元母猪14.6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31.63%;有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殖场47个,存栏基础母猪2.01万头,年可生产外二母猪8.31万头,其中11个场经省级验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全市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2321个,年输配母猪近90万窝;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80万头。目前,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70%,出栏生猪已全部实现“二元杂交化”,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达52%。在凤风、湄潭、余庆、遵义、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桐梓、道真等县(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猪产业带。基本形成了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养殖模式的突破。实行科学养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各地政府、业务部门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出台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行动计划。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推广外二元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猪,打造黔北优质猪产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猪——沼气——草配套,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地还配套种草养殖,大大节约了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据在湄潭、凤冈、习水等县实地调查农户测算,种植优良牧草搭配养猪,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05-06年肉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农户养猪每头仍有20-50元的利润。

三是科技水平有了提高。一是出栏率提高。以生猪为例,在科技示范小区,育肥猪出栏率达134.51%,高于全市110%的平均出栏水平,接近全国养猪发达地区的平均出栏水平。小区内多数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短到100-120天,高于全市150天的平均饲养水平。二是良种普及率提高。在养殖示范小区引进外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比例达53.27%,高于全市35%的占有率;优质杂交育肥猪在推广率达80%以上,高于全市55%的平均水平。在绥阳县,通过发展养殖小区,农民的养猪水平大为提高,与05年相比,外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由76.4%提高到88.6%,头均产活仔数由17.5头提高到19.4头,仔猪双月存活率由88.7%提高到94%,商品猪出栏率由127%提高到138%,料肉比由3.26:1变为3.12:1。

四是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在发展生猪产业过程中,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为核心,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全市加快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和标准化养殖推广工作,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发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单位315家,其中遵义市共88家,占全省的27.94%;在遵义的88家中,畜牧渔业方面有64家,占全市的认定认证数的72.73%。全市多数县(市区)都有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在认定的64个畜产品产地中生猪31个,产地涉及10个县93个乡镇,占全市226个乡镇总数的41.15%;涉及行政村409个,占全市1771个行政村总数的23.09%。在这些产地,年可生产无公害肉猪98.75万头,占全市年出栏650.27万头生猪的15.18%。

五是以项目为支撑,巩固和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2004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猪、牛、羊、禽和奶源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29个,其中优质肉猪基地项目15个。这些项目都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实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养殖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种繁育,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在优质肉猪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肉猪比例由实施前的18.3%提高到实施后的77%,实现了在肉猪品质方面质的飞跃。

(二)2007年

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情况

据本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1.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3%;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同比增长8.01%。全市出栏生猪321.52万头,同比增长7.67%。生猪存栏523.17万头,同比增长1.68%。畜牧渔业产值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4%。

二、

目前形势分析

(一)市场价格。到目前我市仔猪价格每公斤18元,环比上涨38.46%,同比上涨309%;待宰活猪价格每公斤10.80元, 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107.69%;猪肉价格每公斤24元,环比上涨65.52%,同比上涨118.18%。

近年来生猪价格回顾与分析: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一直到2003年上半年,仔猪价每市斤1.8-2.5元,商品肥猪价每市斤在2-2.5元中徘徊,在此期间大量母猪被宰杀,大型猪场倒闭,导致2004年的价格高位;2005-2006上半年又出现猪价低落,造成养殖户淘汰和屠杀母猪,又导致今年仔猪数量下降,育肥猪数量减少,出栏肥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今年以来全市畜禽鱼的总体形势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牛羊产品市场一直看好,渔业产品市场稳定,禽类产品需求量增大。但当前畜牧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生猪及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养猪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较大,屠宰经营者获利较大,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养猪生产者对高位价格行情不能驾驭而缺乏信心,全市生猪生产存在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

(二)制约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其它因素:

1、没有长效扶持机制。对生猪产业未建立长效的补助扶持政策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扶持机制,也就是说,在市场行情好时,没有扶优扶强的机制,只在低迷时的扶持政策。

2、没有建立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一是政府没有设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赔偿、死亡补贴等方面没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二是金融保险部门不愿涉足,此类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三是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不愿提供保护价收购,不能在养殖生产者中间形成龙头地位。四是养殖专业协会运作情况不理想,对养殖农户没有多少凝聚力。

3、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一是没有猪肉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未起到拉动的作用。二是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这类有带动力的市场联系平台。

4、防疫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包括种猪、仔猪)等物流速度加快、覆盖面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传播和发生,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现有体制不健全,体制改革动作很慢,基层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同时,动物防疫所需疫(菌)苗的购买极不方便(如: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等),生产厂方规格标准与实际使用者之间矛盾突出。

5、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距更加扩大化,农户种养殖业的收益与

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相比已经远不能及,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与城市就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形成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甚至许多是整户举家外出(据各县估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近30%);而且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程度的青壮年劳动者;导致农村养殖业生产出现由老人和初中生以下小孩担当主角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还在加剧普遍化。农村养殖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及难度加大,而且稳定性极差,今天培养发展一个科普户、生产能人,明天可能已经是外乡的打工者。

6、利润分配不公。一头商品肥猪按现价每公斤10.80元卖给猪贩子,饲养几个月,目前一头育肥猪可赚到100元左右;猪贩子拉到屠宰场宰后过边口给肉贩子,一头猪可纯赚60元;肉贩子将肉拉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一头猪可纯赚近200元。同时,一头猪还可产生附加值150元,其中,工商管理费10元,检疫费5元,运输费20元,中介费20元,屠宰费25元,兽医10元,屠工60元。而这其中只有饲养生产环节遭遇的市场风险最大,只有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过程中的这种风险,而其它各个环节均“旱涝保收”。在任何一个城镇,绝大多数的猪肉流通是由养殖户-猪贩子-肉贩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猪被猪贩子送进肉联厂,然后送进超市或者销往外地。不管猪肉怎么流动,养殖户都是整个产销过程遭遇风险的惟一受害者。在生猪价格最低迷或者高位运行的时节,总有农民试图越位,想直接把猪肉送进市场,但由于生猪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复杂的上市经营群体的利益、工商管理、税收和各种手续等使他们最后往往还是知难而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市场畜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畜牧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需要全社会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鼓励措施。为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市政府决定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以不低于1比1的比例投入资金进行贷款贴息,以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市政府还安排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100头优良纯种公猪,对全市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猪骨干场实行种猪补助,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猪血缘进行更新换代。各县(市、区)未列入市级补助的种猪场由各县(市、区)对其引进的种公猪进行补助。

(二)畜牧部门的发展措施。

1、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深入基层动员养殖户及时补栏,确保存栏量。

2、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殖户饲养外二元母猪,进行自繁自养,降低育肥猪成本。如习水县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6个,凤冈县发展适度规模50-100头的外二元母猪养殖场23个,全市10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达到460余家,比去年增长了50%。

3、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菊苣养猪技术,以降低饲料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使育肥猪降低成本20%,繁殖母猪降低成本40%。

4、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100%,免疫耳标佩戴率100%。力争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好队伍,落实好人员,储备好物质,并加强演练。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外引种畜禽必须申报的有关规定,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禁止无免疫耳标、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等流通环节,维护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防疫员劳动报酬,提高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围绕“三新一强”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全市畜牧渔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突出生猪,壮大牛羊,提升家禽和特色养殖,挖潜水产”的战略思路。其中就是要稳定生猪产业,着力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生猪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在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养殖技术全面和诚信守法的养殖生产者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户建立我市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并提供一定补贴经费,确保其常年存栏量,以备急需时稳定市场供给和平抑物价。

(二)巩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做好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同时,规范生猪品种改良点的建设,提高全市肉猪品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市出栏肥猪全部三元杂交化。

(三)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企业大力开发畜牧渔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加快畜牧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鱼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及其保险业产品,增强畜牧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也应重视散养农户的生产。规模养殖的优点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品种改良、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科学技术普及、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推广、有利于信息传递等;同时,也能成为养殖适用技术在农村示范基地。散养的优势有,一是有机农业的需要,二是养猪排污就地循环,三是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留守人员,四是可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五是农民不仅是猪肉生产者,也是猪肉最大的消费群体,散养自给的猪肉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大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强化防疫等节本增效的综合配套措施。

第5篇: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胡杰 滕明云 莫腾

(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 湖南麻阳 419400)

摘 要 阐述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猪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麻阳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的边缘地带。面积15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人口37.1万,其中农业人口32.77万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典型山区农牧县。生猪养殖是麻阳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制约麻阳生猪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日益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麻阳县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和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生猪产业现状及做法

近年来,麻阳县把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推广先进技术,强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22.56万头,同比增长0.26%。

1.1 科学规划促转型升级。一是对新建猪场的选址严格要求,科学实行“三区”划分,选址必须远离居民区。二是对新建猪场的结构科学合理,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污道分隔、配备出猪台等。三是对就猪场进行尺度化改扩建,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现已达到58.3%以上,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23户。粪污治理得到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步伐加快,列入减排项目的规模养殖场(户)已全部完成设施建设。

1.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3年全县共落实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5.2%,有生猪标准化项目资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菜篮子”扶持畜牧生产项目资金、县财政以奖代补资金。

1.3 创新模式保环境。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大力推广“猪-沼-果”、林下养殖及黑猪放养等农林渔牧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1.4 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五个不漏,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增强动物防疫监督,强化责任究查,确保了全县近年来没有发生区域性动物疫情。对规模饲养殖场,实施专人负责制,明确行政、技术责任人,签订责任状、承诺书。

1 1.5 抓好示范带动。培育了佳邦养殖场、旭升湘西黑猪养殖基地、弘胜牧业等一批养殖典型,积极宣传他们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前进前辈的出产行动措施、科学的打点体例及创业的艰辛过程等,深深吸引了农户们纷纷前往参不美观、进修,带动了部门农户投入到规模化、尺度化生猪养殖之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麻阳县生猪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规模场比重不断增加,但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肉品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成长较慢,肉品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只有寥寥几家,而且根基上还勾留在家庭式、作坊式模式上,设备简陋,工艺落伍,只能加工初级产物和半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亏弱,加工转化增值率很低。

2.2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生猪养殖的中老年比重大,养猪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运用新技术、新科技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情况还较少。管理水平落后,粗放经营,生产管理不科学,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生产的效益。

2.3 企业融资困难。目前,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且存在抵押范围小、贷款额度小等状况,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郭公坪乡冯家垅村的黑猪养殖合作社,前期投入过大,却因土地、建筑、设备等不能满足银行抵押条件,无法申请贷款,制约了该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4 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生猪饲养过程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一个规模猪场要兴建标准化治污设施需投入较多资金,而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单位无力承担这项治污费用,从而造成污染问题很难解决,排污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

3 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促转型。按照我县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分级控制、奖励驱动”的原则,重点扶持规模场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建设,逐步推动零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调优区和适养区,逐步推动小规模向大集群转变。同时,按照适度规模原则(一般以年出栏生猪500—1000头、基础母猪在25—50头的养猪场),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及整合标准化示范创建等项目资金,有侧重点地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企业,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收。重点加强以高村、吕家坪、兰村、郭公坪等乡镇为主的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3.2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强化对县、乡畜牧技术队伍的培训,建立生猪生产技术顾问团,负责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加强与专业院校、企业合作,邀请生猪生产专家教授,积极开展养殖培训。

2 3.3 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继续加大“猪-沼-果”、林下养殖、黑猪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积极探索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技术。加大对生态养殖企业、合作社等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生猪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3.4 完善生猪养殖与贩运、屠宰、零售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一是引导和鼓励各地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生产者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生猪市场收购行为,帮助养殖户与贩运、屠宰及零售各环节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二是以弘胜牧业、旭升湘西黑猪基地为典型,带动养殖户实行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一作者简介:

1、胡杰:男,31岁,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单位: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联系地址:麻阳苗族自治县富洲南路253号,邮编:419400,电话:07455881900。

第6篇:2014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国土占有面积低于美国,但大大优于日本,另外从生猪饲养密度来看,我国也是远远低于日本的,从而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度可能达不到美国的发展进度,但应该快于日本。

当前,影响养猪企业做大做强的三大要素为资金、土地和人才。特别是我国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加之目前又处在工业化深化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规模极其庞大的生猪产业发展无疑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压力。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20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深度调查与产业竞争现状报告》显示,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面临一定的土地约束。在传统的分散养殖时期,猪舍位于田前屋后,所有生猪产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当生猪产业进入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耕地可占用量小,与城市建设抢地。国土部和农业部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废弃地或荒山荒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很差,最好的选择仍是利用耕地。然而,耕地中除了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外,可利用的一般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14.5%,而此类耕地用途也非常紧张,养殖面临与城市建设抢地的局面。

大型养殖场地理条件要求高,东部地区符合要求的少。一座基础母猪1000头、年出栏20000头的工厂化猪场在严格按畜禽防疫及卫生标准设计时至少需要120亩-150亩土地,同时每座猪场选址要求周围至少1-3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核心种猪场选址要求至少达到5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如果将目前我国出栏的近6亿头生猪全部按这种标准生产设施建设,将需要3万个猪场,需要360万-450万亩建设用地,按照平均2km无人居住半径计算,覆盖面积为5.7亿亩,占未利用土地的14%,相当于江苏、安徽和山东的面积总和,数量极其庞大。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养猪行业面临政策风险,以土地和环保为名驱赶养猪场的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养猪业被认为是“厌恶性产业”。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养猪行业缺乏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的熟练饲养人员,而具备全面操作能力,职业化的规模化养殖场场长更是凤毛麟角。

第7篇: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生猪产业是新疆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后,我区畜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养猪业也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养猪业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是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稳定肉食品物价、调节余缺的作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力。目前养猪业直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三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养猪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食品加工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新疆各级党政对生猪产业发展极其重视,在市场牵动,政策推动下,新疆生猪产业进入产业快速转化升级阶段,产业发展实力明显提升,现将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向与会各位代表简要介绍如下:

一、新疆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

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的牛羊肉、细毛羊和伊犁马在

国内久负盛名,但新疆的生猪产业一直在畜牧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在猪的良种培育方面,我区先后培育出了新疆白猪、新疆黑猪、伊犁白猪、新疆瘦肉型白猪、新疆瘦肉型黑猪等。虽然新疆生猪养殖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从近二十年发展情况看,新疆生猪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各阶段递晋速度,与内地省区及临近兄弟省区基本相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新疆通过全面引进推广国外优质种质,基本实现了生猪良种化生产;九十年代中后期,通过生猪繁育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大型育种企业的引领,基本建立完成了新疆生猪种原生产体系;本世纪初期,通过市场竞争和淘汰,在政策扶持下,新疆生猪养殖户逐步向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过度; 200

6、2007年,在国内大市场的影响下,新疆生猪产业依靠猪肉养殖成本和品质优

势,实现了由生猪调入省区向生猪调出省区的转折; 200

8、200

9、2010年,通过扶持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疆生猪优势产区基本消灭了生猪散养,天康原种猪场建设,结束了过去我区种猪引进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的历史。目前,新疆生猪产业即将进入向计划繁育和协作生产方向发展阶段,并将依托新疆天康美国原种猪场良种推广,逐步实现新疆生猪良种化水平的新跨越。近年来,新疆生猪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猪肉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到2009年,我区生猪存栏从201.53万头发展到320.65万头,增长59.2%;出栏生猪从265.34万头增加到644万头,增长143%;猪肉产量从17.2万吨增加到46.55万吨,增长170%;非禁猪人均占有猪肉从23.5千克增加到48千克,增长了108%。

二是生猪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区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300多个,较2000年增加200多个。全区规模养殖出栏生猪达到400多万头,较2000年增加近300万头,增长350%。

三是生猪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昌吉州东部至哈密地区北部一带县市,天山北坡一带县市,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县市,库尔勒和阿克苏市以及喀什市为主的生猪产业带。2009年,产业带内生猪养殖量占到了全区总量的85%以上。我区已形成了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大县一个,出栏10万头生猪主产县14个。

四是生猪外销增加,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生猪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新疆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巴州博宁、克拉玛依瑞恒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肉食品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屠宰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仅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就达到了100万头。2009年,全区出疆生猪20多万头,出疆猪肉5000多吨。

在推进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新疆发展生猪产业的优势条件逐步显现,除了规模化养殖程度、良种率高等生产基础优势外,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疫病风险相对较小。我区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秋干燥炎热,紫外线强烈,冬春寒冷,早晚温差大,不利于细菌、病毒生长。同时,我区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四面环山,人流、物流出入集中且相对较小,疫病的传播较易控制,与内地省区相比,疫病防治的成本和养殖风险较低。2005年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全区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快捷的区、地州、县市、乡镇、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和以检促防、以监促检的管理机制,可较好地保障养猪业生产安全。

二是饲料资源丰富,养殖成本较低。新疆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大区,人均土地和水资源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干燥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三分之一的非宜棉耕地都适合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生猪养殖所需玉米、棉粕、麸皮等的饲料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价格始终低于内地市场,其中玉米等主要饲料的平均市场价比内地低10-20%左右。生猪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内地省区。

三是市场潜力大,具备发展外向型养猪业的潜力和条件。我区周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及乌孜别克斯坦等8个国家总人口12.7亿,有相当部分居民有喜食猪肉习惯,在对中亚和俄罗斯等国的出口上,新疆地缘优势突出,周边国际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二、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一)落实政策,加强领导,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新疆生猪产业的发展,始终把促进生

猪产业发展作为加快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推进。199

6、200

2、2008年自治区三次畜牧工作会议都对生猪产业发展作出部署,且工作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自治区提出“坚持在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同时,发展猪禽产业”,2002年自治区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养猪业”,2008年第三次畜牧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新疆建设优质生猪产业区,凡是适合发展生猪生产的地方都要把生猪产业纳入当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2007年为稳定生猪产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新政发[2007]69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生猪规模养殖。意见要求各地从领导精力、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上全力推动。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各地都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昌吉州奇台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筹资近千万元扶持产业发展。同时,各地全面落实国家稳定生猪产业发展有关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政策,有效调动了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生猪养殖。

(二)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借助国家、自治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大型沼气建设项目支持,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07-2009年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扶持建设生猪养殖小区165个。在小区建设管理中,严格标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为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积极倡导健康养殖,2008年自治区在奇台县召开了全疆生猪标准化养殖现场会议,并由区内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编制了《新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设计规范》,印发全疆统一执行。各地在养殖小区建设中努力做到“三高”:一是建设标准高,实施专业化养殖。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集中财力物力,出台补助奖励措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统一圈舍规划,实行人畜分离。形成了“大户进小区,小区

带周边”专业化养殖模式。二是管理水平高,做到了“五统一”。小区道路硬化、空地绿化、环境美化,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管理运行模式,做到良种、良料、良法有机配套。提高了生猪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三是组织化程度高,实现一体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专业经济合作社,把分散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与加工经营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在供销衔接、利益协调、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积极推进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建设,2007-2009年按照生猪产业发展布局,在全区扶持扩建5家生猪原种场和26个生猪扩繁场,自治区对每场建设补助40-300万元,主要用于原种猪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育种规划制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天康集团围绕打造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的目标,投资2000万元建成疆内首个祖代原种猪场和疆内规模最大种猪二级繁育基地,形成年提供父母代种猪3万头,商品仔猪20万头能力。特别是2008年底天康公司两万头原原种猪场揭牌投产,从美国七个州引进了三大品种的230多头种猪,使我区的生猪种源建设与其他省区达到同一个水平。结束了过去我区种猪引进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的历史。

(四)促进产业化经营,努力降低市场风险。

一是成立了自治区生猪养殖协会,推进联合育种和计划繁育,提高产业自身调控能力。2009年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生猪养殖协会,将全区现有5家原种场、15家区级扩繁场、40家地县扩繁场全部纳入协会管理,通过政府监控,协会协调,开展联合育种,计划繁育,实现协作生产,防止生猪产业大起大落。二是建立了生猪养殖担保公司,推行生猪养殖一体化。融资3000万元,由天康控股组建成立了新疆首家生猪养殖担保公司,采取“七位一体”经营模式,统一生产销售,

可为养殖户担保贷款3亿多元,降低生猪养殖环节总成本。三是扶持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畜禽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逐步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交给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使养殖合作组织切实成为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桥梁和开拓市场、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主体。2007-2009年全区新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60多家,合作社总数达到了100多家。通过以上措施逐步使生猪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向政府监控、协会协调、计划繁育、协作生产转型。

关于“十二五”新疆生猪产业发展目标。

总的思路是:着眼于发展外向型生猪产业,以推进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为方向,发挥优势,加快扩大规模,积极建设优势产业带,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品牌引导、基地为依托的产、加、销相互衔接的生猪产业体系,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使生猪产业尽快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增长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末,力争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以上,出栏商品猪达到800万头以上,把我区建设成牛、羊、猪、禽并举的畜牧业生产大区,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

第8篇:镇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上半年生猪产业发展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我就#####镇今年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镇位于处,辖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户,总人口 人,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万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相关会议精神,把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作为农村经济重点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1-6月,生猪出栏头,存栏头,新增5头以上大户(规模)户,全镇现有2个10000头猪场,个千头猪场,个百头猪场,户均

只,成立了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有会员268人。

一、主要做法:

(一)、抓机构职责落实

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镇生猪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服务分工明确,由书记挂帅,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抓片、镇干部包户、村组党员能人大户带头示范、干部年度考核和生猪养殖挂钩,党委政府把把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抓科学养殖力度

在规范化养殖方面,全镇专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猪舍均按专业设计的标准化养殖厂房建设,有自动饮水器和排污、消毒等设施,大部分农户为砖木结

构猪圈配套了沼气厕所。

在养殖技术推广方面,不定期组织各村养殖大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指导科学养殖。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生猪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3期,发放养猪技术资料2000余份。配合饲料推广率为100%,养殖户80%以上经过养猪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同时,建立了兽医人员定点联系养殖大户和种猪场制度,所有的新建猪场都由畜牧站帮助搞好种源联系,扩大良种母猪覆盖率,改善生猪品种结构,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在猪病防疫方面,全面落实生猪免疫注射,严把检疫关,严防疫病流入,定期开展防疫,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率100。同时,加大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保证畜产品质量,确保建成无公害生猪基地。

(三)、抓典型示范带动

我镇积极为大户服务,从规划、征地、建设、资金、引种、养殖、销售等环节服务,重点扶持懂技术、资金充足的养殖大户,大发展大支持。大户带动散、中、小户,实现了“养猪为过年”向“养猪为赚钱”的转变。在我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投资500万元的天意养殖场、投资200万元的永红养殖场,先后在我镇建成。目前,#####镇的养殖大户主要集中在梁家庵、官井、张家嘴三个生猪养殖带,年出栏5000—10000头的基地村3个,母猪5头以上大户36户。

(四)、抓奖励政策扶持

一是认真落实上级各项生猪补贴入户工作,二是积极协调相关养殖农户、资金、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今年永红养殖厂扩建,镇上为其协调扩建土地,先后由主要领导开会现场解决3次以上,解决了扩建当中

一户“钉子户”,使其顺利扩建。

二、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镇的养猪业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养猪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截止目前,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个,百头猪场个,百头以下规模养猪户户,养猪业占畜牧养殖业的比重提到到56%。

二是猪传染病防疫实现了新突破。根据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壮大完善了镇村两极防疫网络体系,制定了疫情检测制度、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极大的提高了镇域防疫能力。加大了猪瘟、猪肺疫等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有效防止了传染病的发生。今年,耳标佩带率达到100%,辖区内没有发生重大疫情,死亡率控制在2.4%以下。

三是养猪的方式转变有了突破。养殖规模开始由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猪品种由本地土杂种向优良品种转变,饲养方式又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繁母猪少,不能满足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全镇现存栏母猪1236头,其中能繁母猪1200头,一头能繁母猪按年产仔25头计算,全年仅产仔猪30000头,按现饲养量4万头计算,仅满足75%的生产需求,尚有25%的仔猪全靠外引,而外引成本高,疫病输入风险大,增加防控难度和养殖风险,养殖效益差。

2、生猪养殖投入大,资金筹集难,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受生猪低价位运行的拉动,而饲料价格,仔猪成本较高,现饲养出栏一头商品猪直接成本投入就高达元左右,若建一个“150”标准化猪场一次养猪150头,固定资产

投资约8万元,150头猪成本投入约需19.5万,则共需27.5万元。一般农户很难筹集到所需资金,若靠金融部门借贷存在着:一是放贷额度小、手续程序繁琐;二是养殖风险大,银行不愿放贷;三是养殖利润空间本身就不大,而贷款利率高,一般农户不敢也不愿贷款养猪;资金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镇生猪产业的发展。

3、猪栏设施利用率低,空栏多。受猪价大起大落的影响,出现猪贱伤农的现象,导致养殖数量少,空栏多。2008年受猪价攀升的影响,出现养殖高潮,纷纷投入生猪养殖,兴建养猪场,全镇户平有2-3间猪栏,户平猪栏面积不少于50平米,建有年出栏50头以上饲养规模的猪栏78户,受09年猪价大幅回落,养猪倒亏的影响,规模猪场现养猪的仅67户,还有11户的规模猪场一直空闲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部分农户养殖条件落后,污染较重,影响生猪生产。全镇现有25%的农户猪栏设施脏、乱、差。生猪仍圈养在淋就淋个够,晒就晒个透的简易猪栏中,养殖污染处理不到位,环境污染大,导致抗病力低,易发病,不利于生猪的健康生长。

5、养殖技术水平低,防疫、消毒意识差。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户饲养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饲养水平上。饲养方式还是“一盆草,一瓢水,一把面”。防疫意识淡薄,虽然取消了防疫费,仍有部分饲养户不愿接受防疫,拒绝施行动物防疫,无消毒灭源意识,一年到头难得进行一次栏圈消毒。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抓好生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积极抓好生猪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充分发挥生猪龙头企业和生猪合作社的桥

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吸纳养殖户,联系养殖户,建立健全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镇生猪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合作社覆盖本地的养殖大户须达90%以上,使合作社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生猪产业的重要载体。

2、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建设。在全镇推广实行生猪标准化生产。特别对万头以上规模的天意养殖场、永红养殖场猪场,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要求进行建设,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促进我镇生猪标准化生产快速发展。

3、完善健全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巩固发展畜牧兽医站,强化对畜牧兽医站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我镇生镇产业发展安全。二是按照“镇有技术推广点、村有示范小区、组有示范户”的要求,健全生猪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利用各种方式,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推广生猪标准化养猪技术,从而使我镇生猪生产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加强动物检疫、兽药残留监控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为生猪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4、加大生猪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高度重视把生猪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作为本地经济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引资建设一个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的环保规模养殖场。

5、加大无公害生猪产品建设。利用全镇现有养殖户尽量做到统一生猪品种、统一生猪生产工艺和流程、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售后服务,使我镇生猪生产步调一致,成功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镇的做法只能是抛砖引玉,与县委、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镇相比我们还需要努力。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县委、

县府“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再接再厉、同心同德,为早日建成生猪基地镇努力!

谢谢大家!

第9篇:生猪养殖产业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概况

生猪养殖产业链

一、养殖环节

二、屠宰加工环节

三、零售环节

生猪产业链包括种猪繁育,生猪的屠宰,肉的冷却、冷冻与冷藏,肉的分割、肉制品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肉的包装、营销等。其产业链条如下:种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无公害、绿标、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屠宰→

A、热鲜肉、切割肉→市场销售

B、冷冻肉、冷却肉→冷藏→包装→冷链配送→市场销售

C、肉制品加工(低温熟制品、传统风味制品、小包装休闲熟制品)→包装→市场销售

D、猪肉内脏、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

生猪流通环节

一、生猪生产环节

二、收购运输环节

三、屠宰加工环节

四、超市零售环节

生猪养殖方式

一、农户散养

二、专业户养猪

三、国营集体养猪

生猪养殖企业分类

一、专业饲养育肥猪。

二、生产并销售子猪

三、全程饲养

四、种猪饲养

 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

 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弊端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对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民生问题影响都较大。农户散养成本普遍高于规模养殖企业,收入无法保证。同时,散养农户由于分散、缺乏市场前瞻性、依靠经验决定生产等因素,往往无法判断未来市场行情,养殖存栏量波动较大,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

散养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这与居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与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市场集中度低,其规模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生猪产业的上下游矛盾导致屠宰企业只能大量采购质量无法保证的散养和中小养殖场出栏生猪。

 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的商品肉猪价格高于散养生猪,价格差距一般在5%~10%左右;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价格差距高于商品肉猪,但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价格差距又高于商品仔猪,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

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国内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市场运行特点

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生猪行业利润水平受饲料价格以及猪肉价格两方面影响。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较短周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短期亏损。生猪价格波动风险较高,也因此,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养殖企业,以及具备下游屠宰加工等产业一体化优势的生产企业,也相应具有较高的地域规避猪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行业发展前景

从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分析,国内猪肉市场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一是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二是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三是市场对猪肉及产品品质要求更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猪肉已显示出很好的市场前景。四是市场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当前,冷鲜肉、分割肉及猪肉肉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其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专卖店、连锁店、超市等销售方式正在兴起。

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必将持续推动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非周期性行业,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生猪产业的顺利发展要有土地资源、饲养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和保障。因此在发展中要注意一下的问题:

第一, 总量要控制,适度养殖,科学发展。猪肉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市场供应量。

第二, 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和散养为主,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添加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随着今后的发展趋势,供货朝向订单式农业发展(安全、品牌准入制),这样小规模主场就难以生存。

第三, 发展标准化养殖。就是要走向“六个现代化”的养猪道路。畜禽良种化(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养殖设施化(高床、漏缝、自动控温、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卫生和环保)、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粪污处理无害化(漏缝地面,不水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和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监管常态化。

 生猪屠宰行业的资源整合

对调整和优化畜禽屠宰业的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定点企业的数量规划上,综合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等现实因素,采取行政区划和人口数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进行原则规定,作为指导性的目标。

第二,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推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按照法规标准,重新审核换证关闭不符合定点条件的屠宰企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进行。重点是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同时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对农村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在步骤上采取分阶段推进,对不达标企业设定了整改过渡期。

 冷鲜肉的消费需求增长

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肉中未经加工的鲜肉占90%,冷鲜肉的比例只有10%。冷鲜肉有新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冷鲜肉将成为生肉消费的主流。 冷鲜肉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已经具备。冷鲜肉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从厂家生产、经销商储运、零售商陈列和消费者使用等过程中都必须冷藏。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目前都已具备了陈列冷柜和冷藏物流条件

与上游屠宰业的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不同,下游深加工,特别是高温肉制品双汇一支独秀,也使得下游肉制品行业相对利润水平较高。高温肉制品以香肠类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成零食或小吃,其非烹调性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而未来高温肉制品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低温肉制品消费的增长是渐进式的,高温肉制品早先的爆发性增长很难在低温肉制品上重现。但和和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逻辑类似,低温肉制品将成为肉制品的消费主流。随着人们消费时更加注意营养和健康,消费习惯将偏向选择品质和营业更丰富的低温肉质品,低温肉制品替代高位肉制品已经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公安局作风建设演讲稿下一篇:学校教学管理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