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共7篇)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篇1

闽台的产业间技术合作:一个博弈分析模型

技术在竞争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是产业间技术合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包含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以及消费需求因素在内的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分别求出各企业在该博弈中的均衡战略.结论表明了企业的研究活动对产业内竞争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润水平的影响,并阐明了技术的内溢出和外溢出效应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不同功能.最后,本文以闽台两地的农业合作机制为例进一步证明了溢出效应是增强产业间技术合作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

作 者:张旭华 ZHANG Xu-hua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年,卷(期): “”(1) 分类号:F121.3 关键词:博弈   技术合作   闽台   产业合作   溢出效应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篇2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合作现状,对策,研究综述

当今社会, 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 福建省把加强与竞争力胜过自己一筹的台湾高科技产业之间的协作、实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跨跃式”提升, 当作政府政策支持的重点。而台湾高科技产业由于岛内资源缺乏、市场容量小, 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困难重重, 因此需要尽快融入到包括福建在内的祖国大陆产业发展体系中。两地高科技产业走协同发展道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前景将十分广阔。近些年来, 学术界研究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著述日益增多, 这些研究视角多样、方法综合, 并且紧密结合闽台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变化。本文主要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和创新合作机制的思路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 以期为相关问题的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一、关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分析高科技产业竞争力, 可参照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但由于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等特征,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高科技产业,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特有评价方法。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不少的探索, 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高长远等针对我国高产业管理的实际, 借鉴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 从系统综合评价的角度, 运用AKP法建立了评价高科技产业的指标体系。以穆荣平为组长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评价课题组认为, 研究高科技产业竞争力, 一要借鉴有关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层次的竞争力研究成果。二要分析高科技产业竞争主体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其他影响因素。三要寻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点。谢章澎、朱斌运用产业投入竞争力、产业产出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产业孵化能力竞争力等一系列定量指标, 综合比较福建和台湾两地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唐建荣等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无锡市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SWOT (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分析,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 即根据原始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特征再现指标与综合因子的关系, 进而探讨因子之间和因子内在结构及其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江兵等从国家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结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四个方面建立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并对28个国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仍较落后。杨本南则指出, 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中, 最主要的指标有二:一是产业标准的制定与核心技术。二是产业实态。他认为, 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实质是产业标准和核心技术的竞争, 因此第一个指标是最主要指标之一, 而从第二个指标看, 世界高科技产业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领先型”, 二为“追赶型”。

二、关于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的研究

在闽台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高科技产业合作逐渐成为众多产业合作中的亮点, 特别是伴随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外移和福建对台高科技产业的承接, 两地的高科技产业合作将成为产业合作的主流。目前,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 对其合作现状的分析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一) 现阶段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特点

李秋斌认为,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正向纵深拓展, 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合作已由资源领域深人到技术领域, 台湾看中福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资源, 更多的是核心技术力量和优势。二是合作不再是偏向台湾, 而是建立在“利益共享”、“双赢”的基础上, 两地高科技产业互动性不断增强。三是合作的外溢性效应明显, 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较完整的不可分离的区域性合作体系。

孙兆慧认为,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一是由降低成本转向占有福建市场。二是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转向大型企业。

陈治人认为, 在两地的交往中, 双方按科技的各自优势、产品的附加价值、生产要素、产业科技差异, 开展了互惠互利的分工合作, 呈现出不同层次、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

(二) 现阶段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李非、熊俊莉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指出, 目前两地科技交流与高科技产业合作缺乏明确的规范协议与健全的组织架构, 但他们同时认为, 从现阶段两岸科技交流的大环境来看, 要从法制途径建立并完善这一套规范架构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两地应当通过各相关科技产业协会主导, 制定两地建制性合作产业的发展目标, 建立产业民间合作机制。

陈治人则从产业关联效应的角度指出, 台商投资未能有效带动福建省产业成长。他认为, 福建省上下游产品制造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原因未能与台湾企业协作配套, 两地企业没有形成密切的产品供需关系, 故台资企业对福建省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 未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他还从投资环境的角度指出, 福建近年来由于投资环境建设滞后, 使得对台资吸引力日益降低, 影响了闽台高科技产业的互补合作。

三、关于深化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思路对策的研究

针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完善合作机制的思路对策,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造良好互补环境, 为闽台产业合作提供强大支撑

丘勇才、林擎国提出为投资经营的台商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的建议。他们认为, 应提高招商队伍素质,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实施“同等优先, 适当放宽”等可操作性的原则, 并在配套资金的提供、增值税的缴交返还等优惠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支持。同时, 在台商投资区要加快各种中介服务行业和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 为台商提供优质的生产与生活服务。

陈治人指出, 为了保证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制订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条文, 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他从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加强涉台法制建设, 确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福建省颁布的涉台法规和政策条例。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建设, 严厉打击盗版行为, 以激发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三是约束和限制台商投资产生的负面效应, 限制台商高染企业的投资, 通过法律手段和征收污染税等税收杠杆强化台商环保意识, 并大力打击少数不法台商偷漏税、骗税及欺诈等行为。

(二) 促进闽台科技创新活动, 增强双方产业竞争力

陈治人认为, 目前闽台两地都面临市场空间狭小的问题, 因此两地企业可联合组建产品营销网络, 对市场进行预测、研究、开发、推广, 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他提出, 一方面, 台湾产品可借助福建企业在国内行销渠道, 与之组建市场联盟, 打入祖国大陆市场;另一方面, 福建企业可利用台湾企业广阔的国际市场网络及熟练的市场运作经验, 将产品销住国际市场, 增强产业外向化程度, 与世界经济接轨。

杨本南指出, 福建高科技企业技术力量落后于台湾企业, 应把技术引进作为闽台合作的重要内容。一要确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引进运行机制, 激励企业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 并通过二次创新实现后发优势。二要加强产业导向, 坚持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并举, 增加对软件引进的税收优惠, 同时减少进口硬件的优惠以增强台湾技术输入福建的吸引力。三要把对台湾技术引进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密切结合起来, 提高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四要通过与其他省市的内联, 增强自身技术依托, 扩大对台科技经济交流的腹地,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研发水平。

(三) 推动两地产业的紧密衔接, 形成合理产业分工格局

丘勇才、林擎国认为, 两地应充分利用产业关联效应, 注重以产业链招商, 发挥集聚经济与信息成本的优势。他们提出, 一方面, 要从台湾产业发展状况和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 重点引进互补性强、关联性大的产业, 使其能够产生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另一方面, 要着重建立和形成大规模的协同生产体制, 通过关联性大的产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政府诱导、企业自主配套合作的体制, 政府通过各项优惠措施, 引导两地企业自由组合, 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产业链, 最终建立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高科技产业群。

李秋斌则认为, 加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合作层次, 而要挖掘蕴藏在其中的巨大潜力, 从各自拥有的优势要素基础出发, 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合理分工。他提出, 台湾要加强作为研究基地的作用, 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核心技术;福建作为生产基地, 要积极向研发端迈进。

四、结论

上述文献探讨了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拓展了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问题研究的视野, 启发了人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思路。然而, 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与提升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水平的现实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说:

第一, 对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 学术界已基本取得共识, 但目前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待完善。表现在:一是已有的研究对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二是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和评价, 大多文献是从某一个侧面或视角进行, 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并且多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 缺少动态的分析和预测。三是大部分研究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土化的研究较少, 缺少在现实意义上的理论创新。

第二, 在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存在问题的研究中, 以下视角的分析较少:一是台资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不平衡性。二是福建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存在制度性障碍。三是台商在闽投资存在一系列负面效应。

第三, 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投融资机制的研究较少。

第四, 现有文献在提出完善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的思路对策时, 通常是以整个高科技产业为研究对象, 没有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产业, 提出不同的分工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高长远, 王宏起.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2) .

[2]、谢章澎, 朱斌.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协同提升的思考[J].亚太经济, 2001 (4) .

[3]、杨本南.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互补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4]、李秋斌.从互补性透析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J].东南学术, 2007 (5) .

[5]、孙兆慧.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 2007 (1) .

[6]、陈治人.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7]、李非, 熊俊莉.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J].亚太经济, 2007 (1) .

闽台合作为福建“十二五”增速 篇3

2010年12月4日,第四届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先行先试:ECFA后海峡经济区的新机遇、新机制、新亮点、新探索”的主题,研究探讨了海峡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平潭,两岸合作的桥梁

论坛上,平潭综合实验区再次成为两岸专家交谈的热点问题,有专家建议,未来的平潭要成为大陆省份对台的前沿总部,甚至在平潭,可设“台湾城”。

作为主办方之一,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对平潭青睐有加。他表示,平潭综合实验区应成为探索与台湾民众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路径,希望把平潭开发成台湾所习惯、乐于投资、创业、就业、生活的“特区”。

谢明辉认为,平潭岛的开发规划应以国际旅游、商贸、现代物流、科技文化等低碳产业为主,因此希望结合国内企业进行异业联盟,共同争取全岛独家开发,建议批下50或10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建设一个“台湾城”。

还有专家认为,要加大平潭综合实验区宣传力度,争取尽早实现平潭与台湾新竹海底交通连接,让平潭成为大陆省份对台的前沿总部,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平潭开放开发,把平潭打造成大陆版的海峡经济区。

对于平潭,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邱毅有颇有兴趣。在长达近半小时的论坛主题演讲中,邱毅对海西、平潭赞不绝口,他表示自己知道平潭岛跨海特大桥刚刚建成试通车,“一定要去平潭看看”。

“ECFA的签署和实施,跟交易成本理论一样,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因此必须找到先行先试的实验区,所以,跟台湾具有‘五缘’优势的‘海西特区’就应运而生,平潭就变成突破口。这就是交易成本的观念,为了降低在两岸经济合作过程里面的交易成本,必须一步一步地推动。”邱毅说。闽台合作助力福建“十二五”

“福建‘十一五’规划将完美收官。”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在论坛上表示,2010年福建GDP预计增长14%,达1.4万亿元;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1%突破1700亿元。

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的福建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困惑:高投入高增长高排放的“三高”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资源相对贫乏的福建,出路在哪?

“福建的工业占比重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宋涛介绍说,包括福建在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高投入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工业化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为福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给福建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瓶颈。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宋涛说,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总体科技创新能力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无论从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海西发展的实际看,已经到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阶段。”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也面临结构转型任务。受制于资源贫乏和传统增长模式束缚的福建,已意识到制约本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并积极寻求突围对策。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表示,台湾有技术、管理、国际营销的优势,还有观念上的优势,而福建则有市场和劳动力的优势等等,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携手共促两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

制订之中的“十二五”规划,“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突出亮点,闽台合作成为重要助力。福建与台湾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十二五”期间,福建将着力加强闽台合作,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台湾专家建言,福建应把握后ECFA机遇

资源、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只是福建借力闽台合作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一个层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福建热盼与台湾携手,为两岸深层次合作提供试验样本。

“海峡西岸经济区成立后,福建利用与台湾的独特优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为海峡经济区,对于整个海西的新一轮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林祖嘉在论坛上说。

对此,邱毅认为,近年来,两岸经贸互动逐渐从以降低成本为策略向以打造高科技为策略、以差异化竞争为策略的方向转变,并从“单边战斗”走向“群聚效应”;两岸经贸合作从珠三角走向长三角、走向渤海区域,现在又走向海峡经济区,“我认为,两岸合作,交易成本下降,红利共享,而海西在当中的作用与贡献特别突出。”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两岸经贸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框架。但从发展趋势看,ECFA只是台湾巩固市场的中短期手段,应充分发挥海西区作为两岸产业扩大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优势,使海西区更好扮演好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角色。

对此,邱毅表示,“目前,台湾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应尽快出炉,以此证明两岸合作能为双方带来有利因素,使两岸民众真切感受到两岸合作的互惠互利,对于ECFA后续协商都有帮助。”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篇4

1.1 区位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 是指台湾海峡西岸, 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 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 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 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 并能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 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 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福建省居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地位, 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在开展对台工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2 资源、技术条件优势。

闽台两地经济水平虽然有所差异, 但双方各有优势。福建依靠祖国大陆, 在资源、人力、体育市场等方面存在优势, 台湾在资金、技术、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优势, 这就为闽台体育产业的合作、双赢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为实现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1]。

1.3 市场优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台湾经济不景气, 加之生产多为劳力密集型, 需要依赖第三地区协助生产。这时, 大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为台湾体育用品制造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 由于早期投资大陆的企业,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都拥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就促使台湾岛内体育用品业者纷纷迁移到大陆的厦门、漳州、龙海、福州、晋江、东莞、深圳、汕头、苏州等地投资生产。大陆市场占据了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绝对市场优势。

2. 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劣势

2.1 政治色彩的影响。

2009年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一些新的重大发展, 尤其是两岸直接“三通”得以实现, 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交流与合作仅仅还在民间层次, 经济合作的政治基础稳定性不足, 两岸之间投资从事商务活动仍然受诸多限制。由此可见, 两岸经贸在今后的一定时段仍受政局变化的影响。

2.2 体育中介机构和机制的缺乏。

我国传统的体育事业由国家投资兴办, 体育事业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体育事业逐渐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体育界与商业界连接起来, 要产生经济效益就必须由专业经营人员这座桥梁来沟通。体育经纪人作为体育市场发展的行为主体之一, 直接参与体育比赛、体育经济活动和运动员的流动等。随着闽台两地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展开, 闽台体育文化在体育竞赛、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进一步扩大。但是目前福建体育中介机构仍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 并缺乏有实践经验并具备领导管理能力的专业经纪人。

2.3 闽台两地体育产业定位的差异。

台湾学者称体育产业为“运动产业” (sports industry) , 是以运动行为为前提而生产或提供某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 以满足其需要的厂商集合, 而厂商所生产或提供之产品、服务彼此可以相互替代[2]。针对体育产业的分类, 台湾学者专家的分析并不一致, 有的学者将体育产业分类为“有型运动用品批发零售、运动咨询大众传播、运动设施服务、职业运动”[3]。国内对体育产业的定义也并不完全一致, 其中就有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以向社会提供与体育有关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的总和。”

3. 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机遇

3.1 交通发展的机遇。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 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便利的交通条件是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难得的机遇。

3.2 宽松旅游政策的开放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

由于赴台旅游政策的不断放宽, 重庆至台湾直航开通, 组团旅行社增加带来的价格下调, 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赴台旅游人数出现快速增长态势, 成为境外游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同时也必将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3.3 体育赛事的举办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闽台体育产业的合作发展。

2008年7月, 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批复》中明确指出:“积极支持福建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 对于全运会、城运会等部分比赛项目承办省市不具备场地条件的, 优先考虑由福建举办。”“鼓励福建举办两岸间的体育比赛, 特别是深受两岸人民欢迎的传统运动项目, 如龙舟、武术等。鼓励一些福建的传统优势项目, 如举重等, 定期举办海峡邀请赛及海峡青少年展示交流节等活动。”“鼓励各运动项目训练基地通过增挂‘海峡西岸×××基地’牌子, 来促进两岸三地的体育项目交流。”[4]这样, 从地方到中央, 海峡西岸经济区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这也为闽台两地体育产业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 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挑战

4.1 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台湾当局针对其所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 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积极开放大陆经贸措施的政策措施后, 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限制仍多, 对大陆市场开放幅度不大, 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的拉动力仍受到制约。可见, 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闽台经济产业的合作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因此, 在目前两岸经贸关系出现有利环境和新格局的同时, 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加强合作, 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4.2 加强闽台体育产业多元化合作模式, 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闽台体育产业的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等制造业上, 然而, 这些体育产业总体情况存在着一些弊端:产量高、利润薄;以加工贸易为主, 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技术含量低, 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数量多, 规模小。因此, 福建省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 吸引台胞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合作与投资, 实现闽台体育产业的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应组织人员对福建体育产业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 合理规划体育产业结构, 加大闽台体育产业在体育旅游、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康复等方面的合作, 形成闽台体育产业合作生产链, 有力提升海峡西岸体育产业竞争力, 打造体育旅游、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体育竞赛等多元合作途径,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进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摘要:本文应用SWOT (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 对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区域、资源、技术优势, 以及两岸意识形态、中介机构、机制的内部合作劣势进行分析, 论述了当前形势下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旨在努力实现海峡两岸体育产业携手并进, 加快海西经济建设, 有效打造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发展途径。

关键词: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许奋奋.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J].体育文化导刊, 2008.7:38-40.

[2]叶公鼎.论运动产业之范畴与分类[J].台北:运动管理季刊, 2001.1:9.

[3]高俊雄.台湾运动产业状况研究.台北:国民体育季刊, 1997.2:23-25.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篇5

关键词:闽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57—03

农业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基础产业,也是先行产业。在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格局中,福建是先行者,也是“排头兵”。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农业发展一大优势,也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福建对台农业合作的规模和成效居全国第一,是整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最重要、示范辐射作用最显著的省份。当前,进一步促进闽台农业合作,做好先行先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意义重大

一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扶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區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要求福建要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强调“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

二是发挥福建在对台工作方面的特殊作用的迫切需要。福建与台湾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闽台农业合作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区位特殊、地位特殊、作用特殊。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岸农业合作,2005年7月经国台办、商务部和农业部批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截至2009年4月底,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2106个,合同利用台资26.4亿美元,实际到资15.2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在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对福建试验区建设的扶持,不仅有助于福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的提升,而且可以先行先试,对整个大陆的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006年,大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生态、生产、生活各个层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要达到这一宏伟目标,还面临着许多现实中的矛盾。而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必定带来台湾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才、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等,这必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闽台农业合作业已取得的成效

20世纪80年代初期,福建沿海地区通过民间渠道,引进中小台商在农业领域进行试探性投资;90年代后期,以引进资金、良种、管理、技术合作为重点,台商投资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面发展。特别是1997年,福州、漳州建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来,台商来闽投资农业络绎不绝、发展迅速,闽台农业合作进入多领域、高层次、双向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至目前,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600多个,合同利用台资19亿美元,实际到资11.5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在大陆各省市中名列首位;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引进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先进设备5000多台套。台湾农业方面来闽有300多个团组2000多人次,我省赴台80多批500多人次。通过各种研讨会,开展专项农业技术合作等,增进相互了解,沟通彼此感情。据不完全统计,从台湾引进的农业优良品种占我省引进的农业品种60%以上,实际利用台资额占农业直接利用外资的60%,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台资农业企业在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方面占有相当的比重,闽台农业合作已成为外向型农业的生力军。以上农业合作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加速了福建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了品种结构。闽台两地农产品交流交往由贸易初期的发展相对缓慢,交易规模偏小,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逐渐向贸易持续增长,规模逐渐扩大,产品机构不断优化及多样化转变。迄今为止,福建省引进台优良品种达1500多个品种和品系。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茶叶、甘蔗、蔬菜、花卉、食用菌、牧草、绿肥、林木、畜禽、水产、特种动物等各个行业。引进的品种由以往的随意性向高产、优质、特用品种引进转变,由示范性引进向大面积生产性引种发展,引种的效益明显提高。以漳州为例,就是一个对台农业合作的主要区域,对台农业合作促进了该地区农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近年来,台湾也开始从福建等地引进大陆和福建的甘蔗、荔枝、梨、大豆、瓜果等几十个品种,促进了闽台的品种交流。

二是推动了农业技术长足进步,提高竞争力。伴随着两岸关系和农业交流合作的发展,闽台农业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包括种植业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在内的技术合作领域不断发展与深入。台湾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在福建得到推广与应用,对推动福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价值,促进外向型农业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闽台两地农业合作进程加快,两岸在农业技术交流合作方面向高新科技领域拓展,包括农产品精加工、物流、食品制造技术、可持续农业技术等领域,并逐渐向研发领域扩展,共同提升了两地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互补。农业资源划分为土地、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台湾的土地、劳动力、自然生态环境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相对缺乏,而资本、技术、市场经验、营销策略等方面要素则比较先进;相形之下,大陆有着较为优越与宽广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总量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资本、技术、营销方法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则相对落后。闽台农业合作促进了两地资源优势互补,特别对福建资源开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山地资源开发方面,台湾山地果园、竹园、草场、茶园的成片开发和林、果、牧综合开发利用,台商投资的竹木加工企业,对推广福建山区林竹资源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浅海滩涂资源开发方面,台湾有海湾网箱养殖和滩涂综合利用,东山、漳浦、福清等地都有很成功的例子。

四是大力推进了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有效载体。目前,在我省有国家有关部委主办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展会,有省政府主办或承办的“5.18海交会”、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论坛,有关设区市为主举办的如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博览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漳台经贸恳谈会、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暨第武夷山国际旅游投资洽谈会等等。省直有关部门、科研教学机构、民间团体也举办了许多以闽台农业合作为内容的研讨会和论坛,如省试验区办和省台办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产销组织研习班等等。依托这些平台,对台农业交流和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开展,来闽考察、学术交流与洽谈商务的台湾农、林、牧、渔、水利、气象、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农业专家、教授、企业家络绎不绝,首批零关税台湾水果正是利用“海交会”的平台从福州进入了大陆。

三、先行先试,促进闽台农业精深合作

2009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在这份文件中,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在这个重大历史机遇面前,按照福建省建设“两个先行区”的部署,致力于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建设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大胆先行先试,争取更大作为,促进闽台农业全面合作,确保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继续走在全国前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下阶段,重点要抓好“五项先行”,确保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先行,进而推动“两个先行区”建设:

一是在两岸农业产业对接上先行示范。主动承接台湾农业向岛外发展,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把福建省建成台湾农业产业对接的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闽台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建设,引进推广示范台湾“五新”技术, 加强品牌农业合作。抓好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推动厦门台湾水果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闽台农产品市场建设,把福建省建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集中区。发展闽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两岸农业产业合作基地。全年力争利用台资8000万美元,切实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继续确保福建省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走在全国其他省区市的前面。

二是在培育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上先行拓展。鼓励和支持台胞尤其是中南部农民带进资金、品种、技术和管理,来闽投资创业,与福建省的优势资源结合,开辟新的生产领域,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使福建成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兴业、施展才干的重要舞台。继续推动漳州漳浦、龙岩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落实重点项目,把这两个创业园打造成在两岸都有影响的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路子,吸引更多的台湾农民和中小企业来闽投资创业。要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覆盖全省的契机,着力建立更紧密的闽台农业合作关系,在合作模式、合作体制、合作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台湾农业外移的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的基地,台湾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性物流集散基地。

三是在两岸农业交流平台建设上先行做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福建省“五缘”优势,完善交流合作平台并实现常态化。福建省每年举办的“5.18海交会”、“6.18福建成果交流会”、 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和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这些展会已成为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定期举办高层次的“海峡两岸农业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参加研讨,提升层次与影响。举办有台湾专家参加的科技交流会,聘请一批台湾农业科技界精英担任福建省农业发展专家顾问。再者,着力强化闽台两地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机制,鼓励和扩大两岸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畅通交流渠道,促进闽台农业科教、信息、项目和人员等的双向交流。

四是在两岸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引进上先行探索。有针对性地借鉴台湾农业行之有效的发展机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在福建省先行探索,大胆试验。一方面有计划地研究引进台湾农地重划的技术和方法,在现有生产关系条件下,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重点是深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多种方式推行土地流转,为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研究和引进台湾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中介和载体,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台湾在农业发展中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尽管两岸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依靠科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促进农业增收与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

五是在制定和实施惠台农业政策上先行试验。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扩大和深化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已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对台相关法规政策,对扩大闽台交往,提高合作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两岸形势不断变化,政策法规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和欠缺性。我们要在“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大政策前提下,积极探索可供选择的政策空间,让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跟得上两岸形势的发展。2009年5月,《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它是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也是国务院继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福建省出台的第一部涉台地方法规。它规定了闽台农业合作的基本原则,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面合作、共同发展”。这条原则不仅符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际要求,而且体现了闽台农业合作的内在逻辑联系。“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基础,“互利共赢”是合作的关键,“全面合作”是合作的方向,“共同发展”是合作的目标。闽台农业合作是双向合作、全面合作,全面合作就是全方位的合作,闽台农业的“农业”是“大农业”概念,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条例必定对依法推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结语

闽台农业合作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最具有特色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闽台农业合作始终发挥着先行先试的作用,闽台农业合作大有可为。未来福建省应继续把握机遇,勇于探索,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福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速构建联结东岸,呼应周边,辐射全国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新格局,又好又快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参考文献:

[1]严正(主编).福建发展现代农业研究(第十二章)[M].海风出版社,2008.

[2]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

[3]林自新,郑国泽.浅谈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先行先试[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

[4]福建省财政厅.闽台农业合作情况报告[R].2009.4.

Antecedence and Foretaste, large possibilities in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u Zheng

(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FuZhou)

Abstract:The distanc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s just a strait, the particular advantage of location make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s of Fujian and Taiwan develop very quickly. This passag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agricultur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hr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e 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n order that we could further suggest the antecedence and foretaste of agriculture of Fujian and Taiwan, and being so, we could have a deep operation in fu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e of Fujian and Taiwan , operation, antecedence and foretaste

海西建设中的闽台体育交流与合作 篇6

一、完善领导协调与组织管理

两岸在政治、经济体制差异的影响和制约下, 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领导协调、组织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1、两地最高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增设有关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专职机构, 便于有效的协调和组织管理。2、制定出一系列适合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法规, 以便体育界能够定期沟通与规划, 各单项体育协会能经常联络与合作。3、从体制上保障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4、闽台同胞应本着“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 淡化行政区域概念, 加强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共识, 排除各种政治因素干扰, 强化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以进一步发挥体育文化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综合作用。

二、合理利用闽台体育文化资源, 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

科学、合理地利用闽台文化资源, 实现两地资源共享, 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驱动力。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合作通过交流可在很多方面进行互补, 如体育传媒、体育经济、体育教育、体能测试、体质健康、体育养生、体育医疗等等, 还可以通过学术合作研究, 并通过定期情况互通和机构对接来推动两岸体育的共同发展。针对目前闽台体育文化资源未能达到最佳的利用与共享效应, 两地交流与合作仍是以民间体育文化交流、互访和小规模的体育产品制造业、加工业为主。福建省政府应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契机, 改善两地交流环境, 有效地整合体育文化交流资源, 充分发挥“海峡体育文化走廊”、“海峡体育用品博览会”、“海峡奥林匹克城”、“闽台奥林匹克大街”、“闽台体育文化学术研究交流中心”等资源的作用, 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多元化两岸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内容

目前, 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仍然偏重于运动竞赛和参观访问方面。竞技体育的交流主要由两岸管理层操办, 但两岸竞技体育因侧重项目有所不同, 有的交流结果反而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增进友谊”的目的。所以应该多元化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发挥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的体育活动功能。1、民俗体育活动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人文基础, 是两岸交流与合作涉及面最广的重点内容。经年代久远的演化, 部分成为当代的竞技体育项目, 还有一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健身养生项目, 而原始的民俗体育仍存在于民俗体育之中 (例如舞龙, 赛龙舟, 祭祀中的体育活动等) 。所以挖掘闽台共有的特色民族体育项目, 利用体育文化这一载体, 从多类型、多层次入手, 从而丰富体育交流合作内容和程度。2、学校体育是将来闽台体育交流合作的新内容。增加校际间交流, 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研究讨论各自的教学大纲、计划、目标、教学法、教材及政策法规、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 取长补短完善教学。3、社会体育包含的层面比较广 (体育旅游、休闲体育等) , 在两岸社会体育的运作机制有所差异的情况下, 合理的利用两地体育资源, 推进已有项目的交流, 开发新的体育合作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台湾社会体育是以社会和市场为主运作, 福建社会体育则处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中协同运作的转型中。台湾在有浓厚体育色彩的单项协会、社会团体、族群团体、同乡会、旅行团队、校友会等的社会组织方面, 均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建制、经费筹措、活动规划、效能评估的经验和成效。福建则主要以市、县、镇、乡和以事业、企业所属各类系统为条条组成全民健身网络, 落实到每人所属的街区和乡镇。两地在社会体育方面的组织统筹、政策导向、以及全民健身内容、方法、评估, 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 体育休闲项目的开发,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的研发, 经费的筹集等方面还是需要交流和相互借鉴的。

加强闽台之间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 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 消除彼此之间隔阂;有利于建立同宗同缘的民族认同感, 营造稳定、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环境。同时体育文化交流是激活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可拉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繁荣。

摘要: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蕴涵丰富内涵和功能。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海西建设的背景下双方在交流与合作仍需不断完善, 为此应当在完善领导协调、资源整合、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海西,闽台体育,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如桦等:《闽台体育交流合作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 :46-48。

[2]许奋奋:《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两岸关系发展探析》, 《福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111-115。

[3]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 《体育科学》, 2006, (7) :25-32。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篇7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群众对食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能够吃得安全放心。然而, 食品安全问题在全世界却频繁发生,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

1.1 食品化学物质残留超标

食品化学物质残留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源头污染, 主要为农产品化肥、农药过量残留, 畜产品激素、抗生素滥用。福建农业处于小生产状态, 农业生产的分散状态, 食品源头污染的控制执行难度很大, 食品化学物质残留超标问题严重。近年来对福建省内12类食品380件样品的检测总合格率仅为81.8%。其中, 蔬菜合格率仅为44.4%, 有机磷类农药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而在台湾, 其对农产品的检测执行“市售农产品残留农药检测计划”, 由各县市卫生局每月抽送农产品6件样本到农药残留检验室。2006年的农药检验项目由以往的79种增至136种, 不合格率均在1%以下, 2008年农药检验项目扩增至196种, 不合格率大幅提升为11.8%。随着农药检测标准的提高, 农药检测项目的日益增加, 台湾农产品检测出的农药残留不合格率也在提高。通过比较可知, 闽台两地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化学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 但福建食品化学物质残留超标问题更为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闽台食品的贸易合作。

1.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

福建和台湾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一致, 造成了闽台食品贸易中的添加剂超标问题。大陆的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范围、限量和标志做了相关规定, 允许使用的物质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和面粉处理剂。台湾于2008年11月20日新颁发了《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暨规格标准》, 规定允许使用的包括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漂白剂、保色剂五类, 该标准规定了各类物质使用范围及限量。闽台两地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限量以及标志都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在允许使用的品种和范围的标准上是不同的。食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也是闽台合作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2010年第四季度, 对福建22类食品进行抽查, 在皮蛋、豆制品、速冻面米制品、果蔬罐头等多类产品中检测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 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超范围使用山梨酸、甜蜜素、柠檬黄等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以及甜味剂, 从而造成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

1.3 食品致病微生物问题

食源性疾病是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而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细菌对食品的污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食品原料的污染, 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污染, 在食品贮存、运输、销售中对食品造成的污染。由于生产环境、人员卫生条件不达标, 在生产过程中把关或消毒工艺控制不严, 及包装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 都可能造成微生物指标不合格。2010年第四季度,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22类食品的抽检结果发现, 豆制品、水产加工制品、速冻肉制品等10类产品均存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不合格问题。

1.4 假冒伪劣、过期食品问题

闽台食品贸易中, 假冒伪劣、腐败变质食品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进入福建的台湾水果, 由于在福建境内流通时间较长且保鲜技术相对台湾交叉, 从而导致水果出现损耗。另外, 由于台湾水果品质较好从而价格相对较高, 从而没有在大陆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水果一旦出现滞销就很难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此外, 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贸易的诚信, 更对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潜在的诱因。

1.5 新技术、新资源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转基因食品陆续出现。其在安全性方面客观地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给人体健康、环境和生态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等, 直接应用于食品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 均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隐患。这部分产品在生产中缺乏卫生标准依据, 在市场监管上形成了空白, 亦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1.6 外来生物入侵问题

闽台食品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 有可能带来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根据中国大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 自2006年5月1日起, 允许产自台湾地区进入大陆的水果种类从18种增加到22种, 允许产自台湾地区的蔬菜11种进入大陆, 允许来自台湾渔船自捕的水产品输往福建, 参照大陆自捕渔船做法, 凭公海捕鱼许可证、贸易合同、发票等资料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 不再要求提供台湾主管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大陆质检总局针对台湾销往大陆的蔬菜和水产品制订了快速报检、快速查验、快速放行等便利化检验检疫措施, 促进了闽台贸易的顺利发展。在闽台农业贸易稳步增长的同时, 有害生物随进境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传入的风险也增大。

由于闽台两地的检验检疫方法与农产品标准不一致, 要满足快速检验检疫, 同时又要确保控制疫病虫害的进入, 食品安全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2005年至2008年, 大陆各口岸从进境台湾水果中检出各类有害生物731种次, 其中昆虫385种次、真菌322种次、细菌4种次、杂草5种次, 以及蜗牛、螨等其他有害生物15种次, 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达49种次。

2 食品安全问题对闽台农业合作的影响

2.1 对闽台食品贸易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不仅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心, 也使政府的公信度遭到质疑, 造成产品国内消费停滞, 出口受阻, 牵制国内整个产业的发展。以毒奶粉事件为例,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 大陆乳产品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遭受空前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选择大大减少, 给大陆乳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持续的不良影响。

2.2 对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阻碍了闽台农业合作的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会对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中的项目合作、产业投资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在台湾农民创业园方面, 果园区的农资销售市场混乱, 存在假冒进口品牌、伪造产地等情况, 进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这会严重损害创业园区台商、台农利益, 打击台商投资的积极性, 对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产生很大的阻碍。

2.3 对闽台农业投资合作的影响

投资合作是继贸易合作之后发展起来的重要合作模式之一。台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促进福建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各地优良的农业品种, 还能够促进福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目前, 虽然目前台商对福建的投资日益增多, 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 但是由于近些年台商对福建投资中农业所占比例变小, 资金到位率低, 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 种植业和养殖业次之。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台商在福建进行投资的信心, 从而最终导致福建引进台资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金培刚.我国食品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展望[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5 (02) .

[2]张肃.1985年~2000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重点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2 (05) .

上一篇:卓尼县生殖健康教育进校园下一篇:夏天的动物: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