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计划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校企合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校企合作计划

解析卓越计划下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进行校企合作专业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课程设置、专业技能、学分学时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校企合作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关键环节,为卓越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基础。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调查分析

一、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中国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从2010年起积极开展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制订了“卓越计划”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措施推进该计划。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试点,研究行业企业参与工科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果,以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我校积极支持教学改革,积极鼓励校企合作、校校协同、校内联合等形式,为我们本次教学改革搭建平台。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框架下,我们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照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考虑到与原有企业的密切联系和以往校企结合开展情况,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了“1对1”学徒制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采用了“3+1”顶岗实习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结合CCIE认证资格考试的培养方法等,这些专业与不同的企业类型建立了有特点的合作方式。因此将上述专业作为此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与试点

1.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中要切合市场需求,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开放性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获取企业认可和大力支持。换而言之,我们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什么。我们主要通过走访和调查行业企业对相关工科专业的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可以做到根据需要和学科优势特点,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即在理论层面上对校企合作体系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校企合作如何具体实施。我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专业进行试点(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用实践来检验新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成功与否。三是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问题。我们从政策、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扩展探讨,研究未来行业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能发展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办学目标。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我校大规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此机会各专业走访和调查了各个相关企业。由于本次试点专业主要是针对本年度在校学生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部分未做大的改动,只是在相关的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实施。按照调研结果对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环节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了:校企联合确定实习计划、延长实习时间、自主设定内容、企业打分考核等。2013年4月至6月,我们分别通过派发调查问卷、电话、电邮、走访和学生意见反馈等形式获得企业反馈。

2.调查与反馈结果。(1)专业教育核心课程设置及教育得到企业认可。各专业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课程设置指南,其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例如67%的企业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包括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安排的技术工程能力。机械电子专业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最高,这显然是和该专业以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专业性质相关;其设计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中58%的企业看重学生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特别是掌握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要求基本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相一致。(2)专业技能上普遍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大于学校的预期。例如城市规划专业本次为毕业实习,我们依照本次毕业生对应的实习单位和企业,通过电话、电邮、谈话和学生意见反馈等形式,得到了本次的调查结果,发现49%的企业对学生在具有较强的空间艺术设计能力培养上不足,22%的企业认为学生在创新性、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上不足。如图1表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还不足,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平时真题做得不多,实战性不足导致可实施性差,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不认真,对社会经济等其他知识掌握不足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也看到企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另外,土木工程学生普遍反映在有关力学、水力学、材料力学的实验和检测是他们的薄弱环节等。另外,一些企业对个别学生在人际关系、精神面貌、逻辑思维和自我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批评。同样,这些问题在机械电子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企业也对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提出要加强改进的意见,说明了企业对当前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大学教育的要求要高。(3)企业要求有典型的时代性。企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看到企业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例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企业对学生了解政策法规的比重有所提高(占26%),经过进一步了解,这和当前企业受益于我国大力开发新兴产业和加大电子信息产品研发投入相关。过去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相当重视学生的手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当前企业分工明确,操作流程简单有效,实习生很难得到规划设计的汇报机会,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反而企业更加看重该专业计算机绘图能力。(4)企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情况与学校存在距离。本次调研基本上可以分为,学科基础素质部分、专业技术能力部分、综合运用能力部分和其他素质能力部分四大部分进行,综合三个专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是排在首位,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比较重视,但是对大学生其他语言、文化、科研、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要求不高,(只占13%),这相对于大学里面所强调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教学方针来说,企业的关注度比大学要少。(图2)

三、讨论与分析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应有共同的利益。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总体需求,探索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从试点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往往企业在初期显现出主动的一面,学校在制定合作方式方法上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进入到实习阶段,企业往往又陷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教育的规定与制度,而学校也没有进一步履行教学义务,很多学院甚至撒手不管,将责任与义务全部推给企业,这是校企合作中相互不信任,没有信心和准备的表现,导致我们的学生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上与预期存在偏差。在我们随后的学生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经历以及获得充分的技巧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有3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到了非常充分有用的知识,不过也有5%的学生认为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知识。37%的学生们认为他们用到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作与理论脱节。根据获得的数据,可以说学生认为企业实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满足,对今后能否熟练使用这些知识技能还抱有怀疑态度。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共同的利益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批评的声音中,就业市场相对缓和的专业人才,例如城市规划专业,实习期间的要求就比较高,导师也趋于严格;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其他专业这么紧张,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比较温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态度上是有偏差的,在使用上也是有各自目的的。

2.校企合作间有恰当的学分、学时的管理和安排。依照我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我校各专业在大一到大四分别都有不同学分和学时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城市规划专业中一般要求有8周以上的完整实习时间,而土木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也至少要求4周以上的集中时间。同时,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能够在工程实际中运用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因此,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选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多采用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之对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实习时间不足和不灵活的矛盾。本次试点三个专业除了课内实验课程外,实践教学平台要求从34~39个学分不等,约占实践教学学时的13.6%~15%。我校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限内,需要获得6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能毕业,从学生拿到创新学分的情况来看,除了发表论文、竞赛获奖、参加学术活动外,参加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工作而获得学分的占了大多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调查中,91%的学生对我校实践环节学分制管理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良好的学分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的学习时间又是实践成功与否的保证。

3.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从试点专业来看,每个专业各有特色,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学徒制”的方法,就是将设计院的培养模式引用到学校实践教学来,就是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外企事业人员建立1对1或1对多的学习制度,因此经过校企协商,双方都同意在设计单位做学徒工式的培养,学习正规设计单位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优点是学生能迅速掌握学习技巧和走入工作正轨,不足的是企业往往无法满足太多的“学徒”,本次试点总体有66%的学生有自己的导师,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学徒,这种问题在土木工程专业订单式导师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尽管企业导师可以从大三介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可以一个导师带多个“弟子”,但订单式的培养还只是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同样难以顾全。可见,在企业中建立技能培训部门比分配导师的任务要显得急迫和重要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顶岗模式通过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与工程实际零距离结合,消除校内学习与工程企业工作之间的“代沟”,机械电子的学生从7月中旬开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技术员和SMT作业员等。企业部门主管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废品率低、踏实能干,但也暴露出就业岗位少,岗位工作与学习内容不符的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CDIO新的教育模式,考证与学习相结合的引入将对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院2007级两名学子于2011年通过了CCIE资格认证,通过了被全球公认为IT业权威的认证,显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不足之处在于能通过此类认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4.形成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实施牵扯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學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要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必须将行业企业“请进来”,与他们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中。例如大部分的企业关注于工程施工与实践项目,我们的教学中此类的案例与教师的经验普遍不足;在实践中,学生并没有被分配到所希望学习的部门,城市规划的学生想到设计部却多分配到工程部、描图室,土木工程的学生主要分配到文书档案而非建筑工地一线等。说明了关于实践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另外,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以及校企合作标准化与国际化都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tjk4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松林(1969-),男(壮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活动。

作者:韦松林,吕建根,魏毓洁

第2篇:“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贯彻实施教育部的“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在通信工程专业试点的“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为例,提出和阐述了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并论述了规范化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程实践项目的过程,以期为该类校企合作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课程体系;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刘立程(1972-),男,福建上杭人,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郝禄国(1968-),男,河北霸县人,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3+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方案制定与改革试点”、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Y17)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自2010年6月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了3年。[1]作为2011年开始“卓越计划”试点的学校,广东工业大学在信息工程等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或称“3+1”班)教学改革试验,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新的课程方案,并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中组织实施。本文将对广东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试点工作进行初步总结,对该班的教学改革思路与课程方案设计、项目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过程等两个主要方面的做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该类校企合作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参考。

一、通信专业校企合作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1.教学改革目标与思路

综合考虑广东省电子信息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的人才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班的改革目标定为:以广东省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围绕上述教学改革目标,该班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需遵循如下整体思路:[2]以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为总体目标,采用模块化为主的结构、校企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并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以此满足“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在该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整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课程体系方案见图1。

第一、第二学年主要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主要包含数学类、物理类、外国语言文化、人文社科类、法律与管理类、信息处理与交流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体育等课程类;第三学年的专业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化课程、选修课程和课程设计等部分组成。根据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校企合作班提供了两个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一是面向高清视、音、频信息处理的嵌入式系统模块;二是面向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协议设计与实现模块。其中,第五学期侧重必修课(4门)和选修课(3门),第六学期侧重模块课程。校企合作班的同学都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来学习。每个模块由2~3名教师组成课程组,其中一名教师为组长,负责该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并确定该模块化课程所需选修的配套课程。模块化课程中,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并重,均为2学时。课程设计按团队来组织,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课题强调面向实际工程研发和设计。[3]

选修课可以在模块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从选修课列表中选择,并由课程组组长来确定。作为示例,移动通信系统协议设计与实现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的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第四学年的专业教育课程由技术培训、企业课程、项目开发设计等课程组成。企业课程学习根据不同企业的研发需要加以制订,目前为进行项目设计实践设置了两个相关的课程学习方向,即高清电视广播系统关键技术设计方向和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协议开发设计方向。校企合作班的同学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来学习企业课程,然后进入到相应企业为学生开设的项目开发设计实践环节,即按项目团队来组织,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该方向所对应的企业项目设计。传统的培养计划中大四第二学期的生产实习环节在校企合作班中被项目实践环节所取代,毕业设计则与项目开展同步进行,比传统的毕业设计在持续时间上增加了约1倍。

二、校企合作班工程项目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项目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班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方式。项目开展与实施的“规范化”是该实践环节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目前,与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的两家企业均为业内以通信电子设备研发为主的知名企业,校企合作班学生的工程项目也是围绕相关企业的通信电子设备研发子项目的前期研究设计作为选题来开展。本部分将从项目组织架构、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如何规范化地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实践环节进行介绍,其示意图见图3。

1.项目组织架构

项目组织架构是否合适,对学生参与项目的成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组织架构的选取,一般应根据项目的需求、特点和参与者(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考虑到作为上述校企合作班学生实践的工程项目,属于以软件为主、软硬件结合的编程设计,对学生的研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校企合作班的工程实践项目参考目前通信企业研发项目中通行的项目组织架构,即“矩阵式”的项目组织架构来组建项目团队。[4]在这种形式的组织架构中,项目成员一般身兼两职:既是某个技术团队的成员又是某个子项目的成员。其主要的优点之一是在项目人员配置上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适合于运用在以软硬件设计为主的研发项目上。

首先,按照项目所需设置软件组和硬件组,其中软件组根据项目内容所涉及的若干项关键技术分设若干个软件技术组,如LTE系统物理层信号收发设计项目的软件组划分为码块预处理组、信道编码组、调制加扰组、预编码组、资源映射组等。校企合作班的学生按兴趣结合特长的方式分配到上述各技术组。其次,按照项目的内容和任务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可以并行开展的子项目,仍以LTE系统物理层信号收发设计项目为例,子项目按信道类型划分成上行信道项目组、下行信道项目组和OFDM调制成帧组等。各个子项目组的成员又由所需的技术组中的成员来组成,由此形成“矩阵式”的项目组织架构,即每个项目成员既属于某个技术组,同时又属于某个子项目组,如图3所示。各技术组和子项目组均设立组长,由指导教师从参与项目的学生中选定,各组长对项目指导教师负责,并承担领导、组织和协调本小组成员开展项目工作的职责。在项目的组织架构中,指导教师(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项目工程师)作为项目总管,负责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的制订,以及项目的全面总体管理;项目组长(从学生中选派)负责本小组内项目任务的分解和实施以及各小组间的任务协调等管理工作。各子项目组或技术组成员负责各子项目组或技术组的任务实施。

2.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的具体方式一般应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来加以确定。由于本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均为以软件为主(或软硬件结合)的项目,因此适合借鉴现有软件项目开发的实施流程。[5]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实施过程一般分成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三是详细设计;四是硬件测试,如图3所示。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学生在对各子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环节的原理和过程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编写出各子项目的技术实现方案,对每个技术环节的各种实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中确定最优方案。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阶段则要求学生能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开发环境提出项目各项任务所要实现的技术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软件的概要设计,即能对项目及其子项目正确划分出功能模块及其应包含的子模块,明确各模块的作用和其对外的接口、各模块相互间的电路逻辑关系等。项目概要设计之后即进入详细设计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以概要设计的模块为编码依据,使用与项目开发平台配套的开发工具和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实现各模块既定的功能,并能通过功能仿真来验证所编写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硬件测试阶段是将之前编写好并通过了功能仿真的程序代码下载到相应的硬件平台进行功能调试,从而实现软硬件的结合。上述项目实施前两个阶段,主要侧重于技术原理与理论设计,需要学生广泛收集项目相关的技术资料,以便于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后两个阶段因对代码编程和硬件调试的能力要求较高,适合在企业中有开发经验的项目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主要被安排在校内进行项目前期阶段的工作,而在大四第二学期则被派到合作企业中去开展项目中后期阶段的工作。

3.项目管理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离不开对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即有效地项目管理。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实践环节的管理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和管理的模式。该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在管理方面的互补性和有效性。项目在校进行阶段,主要由学院的指导教师进行项目管理,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时间管理。指导教师参考项目企业阶段的工作要求,给在校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工作时间安排,形成每周五天“三时段”工作制和每周一次工作汇报会的例行制度。

(2)项目激励管理。定期组织班里的学生进行球类团体比赛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后组织学生聚餐、郊游等,积极营造团结奋进的项目团队氛围;对在项目工作中各方面均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并推荐其到合作企业就业;积极推荐表现良好的学生参加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奖”的评选。

三、成效与展望

到目前为止,广东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已开设了3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校企合作班的两家合作企业每年平均接纳约30名通信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经历过项目实践的学生均能较好地掌握通信电子行业研发类项目的研发方法,在校期间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在项目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学生的学术理论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譬如学校对校企合作班的经费支持仍显不足,校内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所需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简陋,对合作班学生的激励措施还比较缺乏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的试点工作必将越办越好,进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推广和实行。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刘立程.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9):34-35.

[4]范露元.矩阵型组织结构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87-189.

[5]覃征.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刘立程 郝禄国 李扬

第3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工程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校企合作机制往往存在一些困境,缺乏突破与创新,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为例,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有益启示,提出“学校推动、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校企合作机制,为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械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

最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做了很多研究,也发表了许多相关论文。然而在本科院校,目前还缺乏对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卓越计划”如何实施高校、行业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还有待探索。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实施“卓越计划”的有效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適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机制困境

尽管目前校企合作实施“卓越计划”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校企共同主导的良好机制,企业参与“卓越计划”有着自身利益的考虑,难以形成良性发展,合作机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认识还未统一。“卓越计划”是在教育部的统一框架下,由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点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遴选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合作。通过一年的企业学习,把校内课程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下,学校是办学主体,企业参与办学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大都是认为这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企业还很难形成参与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会在考量企业自身利益的“标尺”下决定是否参与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2.实施“卓越计划”校企共同主导的管理体制还未形成。顺利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是需要建立完善、顺畅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合作的框架下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知识点,并细分校内学习课程、企业学习课程教学要求,共同实施“卓越”人才培养。但由于企业与高校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职能分工和生存法则均存在差异,需要协调各自办学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平衡关系。如果由高校出面,直接对接企业,虽然也能实现校企合作,但这种合作关系是基于两者自身的“利益博弈”达成的,当企业经营状况发生改变或者人力需求不再旺盛的时候,这种合作关系很难继续维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所以,更高层次的合作应该是校企共同主导,双方积极参与的合作关系,需要在形成长期共存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理顺管理机制,弄清共存的生态关系。这就必然涉及教育部门、行业组织、人保部门和财税部门等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目前,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分割、部门分割、管辖职权分割等问题,管理的分工削弱了管理主体的作用,导致高校和企业虽然都有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需求相互分离,教育经费投入与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均难以落实到承担教育的企业,需要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联席管理体制早日落实。

3.实施“卓越计划”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还未建立。目前,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在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特别是针对企业方的激励机制和财税优惠政策未落实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只能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参与,属于情感联络式的浅层次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基于自身内部岗位人才需求的角度,培养训练学生从事企业内部相应岗位所需的技能,难以深层次的融入到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利益在培养过程中难以匹配,因而企业的参与就很容易独立于学校设计的“培养体系”之外,处于被动的角色,校企共同主导的模式难以建立。当然,针对“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得企业角色从“参与培养”到“共同主导”的转变,除了要匹配参与三方的利益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及共同主导的长效机制,这必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4.校企合作实施“卓越计划”的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实施“卓越计划”校企合作需要构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才能在主管部门协调下,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培养机制。目前,针对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并没有明确的制度或政策,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有比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主要适用于教育部门内部,偏重于对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实施过程的行为规范,对企业不太具有约束力。且大多是政策性规定,没有考虑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可操作性不强。如何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教师保障、实习安全与保险、财税等相关制度,促进企业与学校长效合作,很有许多路要走,要有更健全、更有约束力的制度来进一步的保障。

5.行业组织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行业组织、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能够服务、咨询、协调、自律的一种社会中介机构。在原来工业部委未撤销之前,曾起到了利用行业组织平台指导职业教育或企业技能训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部委的撤销,新成立的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已经难以发挥原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行业协会由于不具备行业主管职能,导致依附性强,经费与人员严重不足,行业指导能力与服务能力逐渐下降,行业协会主动联系企业的积极性也不够。因而,在当前情况下,要在实施“卓越计划”时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校企沟通纽带作用,就要提升行业组织的活力与市场服务能力,适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市场技术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训练需求,以第三方的身份发挥监督、协调和服务的应有作用。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按照校企关系,可以分为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两类。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最典型的是德国,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可参考英国,日本则兩类形式并存。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双元制”,即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并举,体制机制高度灵活,是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学习和效仿的职业教育的典范。“双元制”要求,企业和学校密切配合,用职业岗位的标准来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又为企业创造大量的价值,毕业后又自然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使得德国经济腾飞有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讲就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在于以学徒制的方式开展培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大量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的训练。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在于:第一,学习与生产合二为一。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接受技能训练。同时,在学校内部或学校指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能提升所需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德国《职业教育法》约束企业行为,《职业义务教育法》规范学校行为,由各州或行会负责管理和监督;第三,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大纲或制订教学计划,实现学校教学大纲、教学课程与企业职业岗位之间的密切对接,让学生企业生产实践内容就等价于毕业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目的性;第四,将学校职业教育引入企业生产实践,能保持培训与就业结构的供需平衡,可较好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2.日本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体系。日本是职业教育门类最多、形式最多样的发达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分成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别,学校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在学校实施的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这三种层次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同,分别在高中、专修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等三类学校实施。其中,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专修学校职业教育则是侧重于短期培训或有特色的职业训练,高等专科学校的职业教育则属于系统职业训练,提供了职业人才培养的通道。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则依托大企业内部或社会化机构中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提供较有特色的训练课程,为企业或社会就业需求所需技能提供完备的训练体系,是员工终身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体系。对比德国和日本,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较为缓慢,在19世纪早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才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出现了所谓“职业综合中学”,开始建立自己的产业训练体系。除了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之外,还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的职业教育制度。随着体系的发展,英国职业教育构建了较为成功的开放的基于国家资格认证体系框架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所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内,构建一种职业资格与学术能力之间的转换通道,为不同级别职业资格晋升提供路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级各类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作了详细描述,并开发设计了职业培训项目与教学实践项目,将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涵盖各等级所需的能力领域。通过各类职业训练项目的教育,能提升培训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得职业资格的获得与培训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关系。

英国的这种“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的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并在开放的体系下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定之间的有机联系。

上述三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我们实施“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提供一些重要启示,首先,政府高度重视是重要前提。政府重视,才能从国家层面管理机制、职责划分等进行顶层设计,保障校企合作持续有效进行。其次,建立行业引导的组织机制。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再次,建立完备的校企合作法规体系,增加“卓越计划”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提高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主动性,使得企业能够认识到参与“卓越计划”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外,也是为自身储备有用的技术人才。这样,在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框架下,“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才能持续发展。

三、“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

福建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首批开展实施“卓越计划”的6个试点专业之一,为做好“卓越计划”,从2010年开始,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每年选拔60名左右学生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开展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实践。同时遴选了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福建联合动力集团、泉州佳泰数控有限公司、福建威诺数控有限公司、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作为机械专业卓越班试点实施合作企业,开展为期1年的企业学习,并与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在企业学习期间,设置了企业文化与安全培训、生产实习、产品设计与识图能力实践、生产组织与工艺设计能力实践、机电控制与品质管理能力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从事机械专业相关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装备开发、设备管理、生产运行和产品销售等相关工作,学会独立观察、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形成在工程技术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交流的能力,通过企业阶段的实践训练,获得成为机械设计工程师、制造工艺工程师和产品服务工程师的初步技能,为后续成长为机械工程师奠定能力基础。

通过七年的“卓越计划”企业学习试点工作,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福建省机械行业协会与各类企业,在沟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了“学校推动、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多元机制,使机械专业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参与“卓越计划”试点的学生全部为各类用人单位所接收,其中有一半是参与“卓越计划”试点的合作企业直接接收,为后续“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教育部积极推行的一种教育改革模式,需要各试点高校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机制,加快“卓越计划”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在办学过程中涉及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要兼顾各方利益,遵循权益平衡的原则,努力构建一种多元、长效的合作机制。各高校应从校企合作的体制角度切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社会各界更加认识“卓越计划”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卓越计划”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邢清华,米靖.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5):33-37.

[2]陈德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6,(2):92-96.

作者:黄卫东 曾寿金 叶建华

第4篇:校企合作计划

校企合作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和我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内涵要求,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会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专业建设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一、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一)精心打造充满活力的校企合

作运行载体

积极广泛地开展各项合作洽谈:从政府部门到行业;从企业到专业合作社,只要有利于地方、学校、企业、学生发展的项目,以订单委培、借用场地和仪器设备、培训考证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增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旨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赢互利。在合作单位中,挑选投入多收益大的 “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增强他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管理积极性,形成”人才共育、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二)认真梳理,不断更校企合作委员会

4月份召开每年一度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中理事会会议,审议2012年理事会工作报告;审定2013年年度工作计划。通过认真梳理,对那些长期不参加理事会工作和会议的理事单位、长期以来没

有校企合作意向的单位,通过召开理事会予以劝退;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给予高度支持的非会员单位,通过召开理事会予以吸纳为新的理事单位。

二、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2013年继续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走访30家校企合作企业,在原有26家紧密型基地的基础上,增加3到5家紧密型基地,开展订单培养班3个。另外,重点加强与花园农业示范园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树立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开拓学校办学的新途径。

12月年底召开校企合作座谈联谊

会,对本年度校企合作优秀典型企业进行表彰奖励,扩大宣传,树立榜样,深度推动校企合作,()通过优质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

三、构建以教研室为单位校企合作主体,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校企合作主体,企业派实践专家来校兼课,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访问,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置展厅,可以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开展科研,可以使用学校的图书馆等设施。联合编写订单班的教材,共同探讨和制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建立一支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在人事科统筹下,各教研室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校企共同培养计

划,交流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制定考核细则,对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对培养效果突出的教研室和企业给予奖励。

五、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抓住企业的合作要求,进一步挖掘校企合作的内涵。当企业有订单班的合作意向时,我们引导他们能够建立以企业命名订单班,订单班的成立对企业的益处是:增加企业文化的内涵,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管理,可以使用学校的一些资源,增加学生上岗后的稳定性、可以设立”项目工作室”.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2013年的目标与合作企业开展大型互动活动2次,开展横向科研合作4项,到账资金40万元。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人才共育、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以合作办学为路径,合

作育人为目标,合作就业为导向,合作发展为动力,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全面实现开放办学。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2012年3月1日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二)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2012年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充分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坚持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之路,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效益越突出,学校发展的速度越快,步子越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厚德强能办学思想为宗旨,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我校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

作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并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完善培养条件,保证培养质量

(一)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硬件条件。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和应用。学校加大使用教育资金,完善实训条件,进一步强化多媒体、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

(二)提供高水平双师型师资。”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技能教学,为学生提升能力服务,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举办”双师型”教师活动,组织观摩考察活动、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走出学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聘任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三)采取”订单”模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组织和

实施教学,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

2012年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扩大与签定企业合作面的同时将开展以下工作:

三、立足企业需求,扩大企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

(一)结合农业行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力度的加大,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多技能、快速应用方向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发展,进一步结合企业现场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实习设备、场地资源同企业技术资源相结合的优势,建立校企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功能,开展农艺工、果蔬园艺工、动物防疫员等资格认证,提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三)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

设,培养满足顶岗实习要求。

(四)扩展培养专业范围,把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解决小工种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现象,使校企合作培养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机构、搭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一)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结合。其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培训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搞好课程开发,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落实兼职教师和学生实习,指导教学改革。

(二)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基地企业优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三)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合

作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四、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训协议、每年将需要专业人数通报我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择优并与企业双向选择。这样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市场有个良好的对接。

(二)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

五、合作的主要措施

(一)与企业商谈合作事项,并拟定有关协议。

(二)分批到企业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

(三)通过与企业的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组织好学生供需见面会,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好进入合作企业的人选。

(五)对入围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作好其正式上岗的过渡工作;

(六)组织开展好学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就业推荐会。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2014年2月17日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校企合作论文校企合作产品研发制作案例浅析

第5篇:校企合作计划

广东省创业工贸技工学校

校企合作计划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合作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 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

(一)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其次,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方向和具体合作模式

- 1

广东省创业工贸技工学校

学生实时动态。

(二)协调指导: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2014

广东省创业工贸技工学校 年3月1日

- 3 -

第6篇:校企合作计划

一、目标和任务

1、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教育局、劳动局、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分析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需求,提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提出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专业课教材;评价和指导专业教学工作;制订行业准入资格;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技能大赛;推动校企合作。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搞好课程开发,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落实兼职教师和学生实习,指导教学改革;推进“订单”培养,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

建立20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30家左右企业建立外校外实习基地,基地类型覆盖全校专业,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基地企业优先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实习车间(工厂),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二、实施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在实施校企合作中,学校应从系统论的角度去考察职教资格,把握影响职教对人才培养的因素和职教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既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传授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掘智力潜能;既要注重学校教育,又要发展社会的大教育功能。

2、主体能动性原则

职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在实施校企合作时,学校应将学生看成是实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职教发展的主人。要将主人翁意识转化为学生强烈的内部心理需要,使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要采取各种措施与手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使之在学习方面有自主学习能力,在德育方面有自我教育能力,在体育方面有自我锻炼能力,在美育方面有自我鉴赏能力,在劳动技术方面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在集体生活中有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社会互动性原则

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职校学生所面对的教育者不仅是教师,还有掌握生产技能的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在某些情形下,学生甚至要离要学校,在深入厂矿与企业中求取各种知识与技能。所以必须发挥群体教育优势,使之形成社会互动的强大合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全面实施。

三、运作方略

1、坚持学校发展与社会支持相结合。学校要深入企业、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进行分析、研究与磋商,将对人才的用和育的思维同一

起来,走校企联手之路。

2、坚持开辟新路与遵循规律相结合。校企合作为职校办学开辟了新路,在注重教的同时,渗入了产的因子。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同时,强调遵循教学规律,遵循认识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坚持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校企合作要灵活调度教学与生产的安排,即确保生产任务的及时完成,又使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保障。

4、坚持学校管理与企业规范相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决定了学生的双重生份,要求对学生实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措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成长。

5、坚持企业文化进校园。实施校企合作,要把企业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带入校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并定期请企业高层人士来校讲学。

四、工作要求

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与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职业院校师生实习实训提供服务,装备先进、创新能力较,生产立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的企业。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报酬。

1、三年内建成20个校企合作基地,覆盖学校所有专业;五内建成30个以上校企合作基地,每个专业达2个以上。

2、每年派学校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培训2个月,派专业负责人到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学习,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研发部门,向企业专家学习。

3、与企业实现“订单”培养,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每年派学校一个级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见习,二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同时为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搭建平台。

4、主动服务,搭建平台,每年为企业职工提供一次在岗培训机会。

5、以校实训基地为基础,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创建生产经营实体,在优先满足学生实训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发展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

6、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研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开发校本教材。

崇阳职业教育中心

2008年4月

第7篇:校企合作计划书

一、目的

培养门窗企业专业技术型人才,解决公司及本行业技术人员满足率低和人才储备等问题,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原则

1、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社会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其次,学校可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可在合作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缓解招工压力并能够适当储备人力资源。

2、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人力资源需求方,学校为人力资源供给方,校企合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本形式,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职责

1、校方负责招生、学生素质教育,按要求向企业输送需求人才,提供教育培训场地并不断扩大办校规模和影响力。

2、厂方负责就业、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技师和学生实习基地,根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耗材等。

四、合作方向

1、专业方向

可分为生产技能、市场管理、计算机三大类

2、专业细分 (生产技能)电焊工、扳金工、油漆工、机床工等

(市场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策划等

(计 算 机)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办公应用等

五、合作方式

1、推进技术改善合作:学校拥有较广的科研方面人脉资源,可以与公司共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难题,比如在金属表面处理化工原料方面的实验与改进等。

2、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3、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六、操作模式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3、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4、共建服务平台:

(1)师资共享,定向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老师到企业为员工培训,为员工进行理论和素质培训。

(2)工种鉴定,双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个工种鉴定的平台,利于企业员工提高专业知识,利于学校提高专业要求。

七、实施步骤与细则

1、校企对接,校企双方找准合作点,自行对接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按协议书要求开展校企合作。

2、成立招生就业办公室,建立社会劳动力和学生信息库,掌握市场人力资源实时动态。

3、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对多余生源向同行其他企业进行劳务输出和派遣,适当收取劳务派遣费,用以补贴办学相关支出。

4、协调沟通,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和配置学生进行工作指导。

5、股份制管理,公司对所投资兴办的门窗专业技术学校必须控股管理,学校和老师均可入股,并根据股份制管理相关规定行使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6、招生范围,根据公司及本行业性质,招生对象以20-40周岁农民工为主。

7、目前本省技术学校多为公办学校,须通过当地政府进行学校选择和洽谈合作,并力争得到政府办学各项政策支持。

第8篇:校企合作计划书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某公司与某学校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合作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 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

(一)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其次,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方向和具体合作模式

(一)推进科研合作

(二)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3、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四)共建服务平台.

1、师资共享,定向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授到企业为员工培训,讲授园林基础知识。

2、工种鉴定,双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个工种鉴定的平台,利于企业员工提高专业知识,利于学校提高专业要求。

四、合作方法

(一)校企对接:校企双方找准合作点,自行对接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按协议书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就业办公室,建立学生信息库,掌握学生实时动态。

(二)协调指导: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第9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调研计划

职业教育中心

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调研计划

一、调研背景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而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招聘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与此同时,随着学校扩招,教学资源紧缺,实习单位不足,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迫切希望与学校合作,因为, 学校内部有很多资源值得企业引进,学校是先进思想理念的产生和传播基地。学生思维活跃,头脑清晰,他们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有专业资深的教师指导,从而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长远发展做一个前瞻性的规划。

因此,畜牧兽医专业为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开展了此次调研,希望开辟更多校内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为企业和在校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展示平台。

二、调研目的

1、寻找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

2、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提供过实习的企业及其经营状况。

3、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的项目及实施形式。

4、在学生现有能力状况下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三、调研内容

1、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兽医防疫、检疫、育种、管理等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2、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学历、资格证书、技术水平等。

3、企业的培养需求数量和质量。

4、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建议。

5、岗位工作项目调研。

6、企业资源分析含兼职师资资源、实训资源、培训教学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等的分析。

7、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四、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青岛市各畜牧兽医企业开展,以合作、互利、双赢为切入点,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因此,本次调研在访问各调研单位的基础上,并通过我们的观察搜集有用的信息。

五、调研的规定、培训

(一)规定

1、仪态端庄、大方、有礼,举止得体,热情。

2、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的专业精神。

3、具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态度和精神。

4、经过必要的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二)培训

对参加调研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此次培训采取观看网上培训视频及相关市场调查心得的相关文章,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观看后大家集中进行学习成果、心得交流,探讨调查中应遵循的准则,应采取的方法。强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有烈的责任心和足够的热情,端正态度,激发其对调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市场调研方法及具体措施

(一)以面谈法、观察法为主

由于调研形式的不同对调查者所提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与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的调查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访谈前做好充分准备,调查员在访谈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把握整个谈话的方向,要准确的筛选谈话内容并快速做好访谈记录。

(二)以问卷调研法为辅

在完成市场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调研人员的培训等相关工作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研了。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调研人员,两人一组开始调研。调研员进入企业后需说明来意,耐心讲解。调研过程中,调研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以得到正确有效的调研结果。

上一篇:社区创建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