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计划书格式(推荐6篇)
一、从援助走向合作:新世纪中非教育合作的新开端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中非全面合作机制的建立,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逐渐从单向援助发展向建立全方位的双向合作与交流体系转型。2000 年10 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标志着中非进入了全方位、机制化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期。这种新的国际合作对建立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框架下,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双方根据合作论坛的基本框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举措,共同推动中非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全面实施。其根本性转变是从单向援助走向双向交流,从政府主导走向高校主体,从短期项目转向长期合作。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开始于1955 年的亚非“万隆会议”。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1956 年我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同年我国招收4 名埃及的留学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留学生项目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历时最悠久的形式之一。我国自50 年代初期设立国家留学生项目以来,已经为非洲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人员互动和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进一步提升了中非友好关系,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进入21 世纪后,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国家留学生项目的推动下,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的规模也快速发展。如下图所示,在2000 年至2011 年,中国共接收非洲留学生7.9 万人,其中政府奖学金生3.3 万人,占41.3%。自2005年起,非洲国家的自费留学生数超过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2011 年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数已超过政府奖学金名额的2.3 倍。这标志着中非高等教育之间不仅仅是援助与被援助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合作与交流关系。
中非的学生交流机制是建立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的。随着非洲国家留学生规模的迅速提升,中国逐渐成为非洲国家重要的留学目标国家之一。这一方面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和非洲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门类齐全的学科和专业体系,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到特色鲜明的专门院校,不少专业和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非洲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非洲大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样。虽然非洲的大学除南非外整体水平都不高,但非洲的高校在一些特色学科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如开罗大学的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伊巴丹大学的医学生物学;达喀尔大学的海洋生物学、非洲学等。因此,中国和非洲国家高等院校在学科特点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科互补性较强,拥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中非合作论坛的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为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
二、从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实施的意义
2009 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 年)》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加大与非洲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力度,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以下简称“20+20合作计划”)。根据该合作计划的实施内容,中国选择本国的20 所重点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与非洲20 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作为中非大学间合作的重点伙伴开展长期合作。“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遴选工作重点支持中非双方合作院校已经成型的品牌项目,兼顾合作院校的专业领域和强势学科。“20+20 合作计划”的重点是推动中非合作院校在各自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领域进行有实质性的、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包括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教师培训、学术访问、师生互访,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鼓励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中非大学“一对一”的校际合作新模式。
2010 年6 月,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的教育援外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20+20 合作计划”。首批20所中国高校分别与非洲17 个国家的20 所高校结成“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入选合作计划的20 所中方院校分别与非方合作院校制定了未来3 年合作规划和项目,领域涉及文理、工科、农业、职教、师范、经贸、医学、矿产和纺织等多个专业。教育部为支持中非项目高校将合作拓展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在项目经费、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师资培训、师生交流、孔子学院建设、汉语教师进修和汉语夏令营名额等方面,对项目高校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2011 年10 月,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中国—非洲大学校长论坛”,来自非洲16 个国家和中国的40 多所大学校长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中非大学未来合作前景”。参加会议的中国和非洲大学校长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的深入开展进行了探讨。与会的合作院校校长提出,要通过“20+20 合作计划”形成中非高校合作与交流的经常性交流机制,建立中非大学之间全面合作的平台。袁贵仁部长在致辞中提出要通过“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实施,推动中国高校与非洲高校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双方要进一步扩大中非留学生的交流规模,推动双方高校建立长期的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机制;双方高校通过联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促使中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非大学校长提出,“20+20 合作计划”的实施还可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国际化的学术合作与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认为,“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体现了南南合作的精神,是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模式创新,这种合作形式一定会对非洲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则认为,中非高校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双赢基础上的,因此“20+20合作计划”不仅会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交换规模,而且能够推动双方大学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校长瓦伊勒也表示,他们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20+20 合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通过合作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摩洛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并促进双方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符合非洲和中国发展的共同利益。
“20+20 合作计划”是我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国际教育发展援助的一种创新。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项目是中非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新形式,它标志着我国从对非教育援助进入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阶段,为中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2012年6 月2 日,教育部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提出,要在总结以往对非教育援助与合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目前实施的中非合作的资源与项目,实施更有力的战略性、整体性对非教育援助计划。因此,我们要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拓展合作的规模和领域,拓展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让合作计划的实施与“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相结合。
三、从短期项目到长期合作:推进中非高校国际合作的政策选择
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2012 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 年至2015 年)提出,今后中非合作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要体现“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主旨。高等院校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执行者和体现者,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积极搭建中非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树立合作品牌。自2010 年正式启动“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以来,中非40 所高校结成了“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广泛务实的合作,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树立了品牌,不断丰富了中非教育合作内涵。这一平台的建立为中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构筑了有力的机制性保障。
根据中国和非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中非的教育与合作首先要体现教育国际援助的精神,要以提升非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为基础。因此,“20+20 合作计划”的实施要充分考虑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我国合作高校的比较优势和相关高校的专业特点,促进非洲合作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因此,在“20+20合作计划”项目实施中,中非合作院校在全面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双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项目合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纳米比亚大学在纳米比亚同华东有色投资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地质实习基地。两校提出并探索了“1+1+N”的捆绑式中非高校合作新模式(其中两个“1”分别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纳米比亚大学,“N”代表与两校产学研结合的多家企业),并与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达成合作协议。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工学院建立了“系—系”的合作模式,推动两校在纺织服装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为交换生提供为期3 个月的实习,开展纤维、纺织机械出口等业务专项培训。扬州大学与苏丹喀土穆大学开展“新型油料作物的选育与高产配套农艺技术推广”等多项科研合作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则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建立“专家工作站”,双方合作建设双边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建立中肯农业培训中心等。
根据教育国际发展合作的框架分析,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是一个具有教育援助特点的国际教育合作形式。因此,也具有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比如,中非高等教育的校际留学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开拓了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方合作高校通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也探索中非联合办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中非高校在科技和人文领域的项目合作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在非洲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因此应当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吸引我国在非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把中非科学和技术项目合作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中国的企业参与非洲的产业发展。
其次,应创新体制与机制,增强中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第一阶段的合作已经完成,但“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真正意义是要促成双方院校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中方合作院校要提升自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在非洲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3 年的合作试点,中方合作院校要将已经取得的点上的突破拓展至面上,要将双方合作拓宽到课程设置、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交流和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高校共同发展。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联合开发的双语教材在埃及出版发行。中国农业大学与几内亚法拉那高等农艺兽医学院(ISAV/F)在“可持续农业”硕士专业基础上,与合作院校联合建立“Afri CAU———中非专家网络”,“Afri CAU”已向中国科技部提交了《南苏丹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示范》和《中非沼气工程专项技术综合示范项目》两份项目建议书,在共同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和农村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迈出了中非合作交流的坚实一步。华东师范大学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联合成立坦桑尼亚研究中心,在非洲历史、河口海岸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一些高校利用校际合作项目,积极拓展合作形式,在非洲国家举办高水平的专业培训。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从2008 年起,每年在合作院校埃格顿大学为非洲国家举办“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高级培训班”。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肯尼亚举办“非洲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及“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这些合作为我国高校进行国际化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第三,以政府留学生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国和非洲国家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逐渐从一个留学生源国向留学目标国转型。根据2011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的国际留学生规模已经达29.3 万,但非洲5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只占7%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非洲留学生规模的基础是实现与非洲国家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大幅度增加了非洲地区政府留学生的名额,同时也带动了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的迅速增长。在“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项目中,互派留学生是一项重要内容,除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的“中非大学20+20 合作计划”专项留学指标外,由校际合作所形成的互派留学生项目也迅速增长。中国高校接收非洲留学生的层次涵盖我国高等教育的所有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已经为埃格顿大学培养了8 名博士研究生,涉及农学、园艺学、动物医学等专业;浙江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外经贸大学等在“20+20 合作计划”项目的带动下,非洲国家自费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1 年非洲国家的自费留学生已经达1.4 万人,比2005 年增长了10 倍,而在1990 年非洲国家到中国的自费留学生仅6 人。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实施进程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是2008年开始的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的重要内容。2008年6月,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将电力、水、大气、交通、能效、森林和湿地作为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优先发展的六大领域。在十年合作框架下,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理念,中美双方决定联合组织和广泛开展相关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试点工作,为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提供最佳实践示范,扩大、提升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范围、规模和水平。作为上述合作试点设想的成果,2008年12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并批准结成了首批共七对绿色合作伙伴。
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一经推出就受到产学研政各界的普遍欢迎,各方面参与意愿强烈,积极性很高。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重点对实施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组织结构以及绿色合作伙伴的筛选标准、结对流程、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完善了进一步推行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相关制度安排。
从2011年开始,以上述谅解备忘录为依据,中美双方共同推动开展了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新一轮筛选结对工作。截至2016年5月年度筛选结对工作结束,中美双方共结成42对绿色合作伙伴。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在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推动下,中美双方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触角不断向更广的合作领域、更大的合作规模以及更高的合作层次延伸,表现出多方面重要特性,使得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一是广泛吸引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现有已经结对的绿色合作伙伴中,中美参与方均涵盖政府或政府下属单位、大学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内的广泛主体,既真实反映了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的潜力,又体现了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试点性和示范性。特别是,虽然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由中美双方政府主导推动,但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参与热情却十分高涨,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正向耦合。据统计,现有的42对绿色合作伙伴中,中美双方企业参与的比例分别超过2/5和1/3,“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特点非常突出。
二是积极推动技术合作内容的升级。从早期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开始,美国技术和先进经验的引进就是推动中国国内能源和环境工作以及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早期主要引进美国先进产品、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同,近年来结成的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关系中,中方通过委托研究和合作研究开拓能源和环境技术前沿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无论是中美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间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还是中国企业与美国大学或科研机构等之间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都明显表现出技术合作内容的升级趋势。比如,2011年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关于建立“美国电池材料技术开发中心”的合作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这是因为,中海油本身建有国家级动力电池研发中心,拥有完整的动力电池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与美国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通过建立离岸研究中心和吸纳海外科技人才以开拓动力电池的技术前沿,推动自身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三是通过城市结对加强多领域深度合作。与其他合作主体特别是其他层级政府合作相比,城市辖区大小适中,合作方式更加灵活便利,城市绿色发展功能需求较大且内容相近,可移植性、可借鉴性强,具有非常显著的试点效应和推广价值。目前,已有江苏无锡、四川绵竹、云南昆明、安徽合肥等城市与美国城市结成了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将围绕城市绿色发展展开深入合作。城市结成绿色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以城市地方政府为依托,推动结对城市政府、产业、企业、研究机构和相关组织间的深入合作,形成城市绿色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比如,根据2012年合肥市与美国哥伦布市结成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内容涵盖了包括电动交通工具、湖泊和湿地保护、固体废物处理、节能建筑建设和运营以及城市环保规划在内的关系到城市绿色发展系统需求的广泛内容,合作的典型意义十分突出。
四是加快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着中国国内节能环保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提升,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布局全球合作、打造世界级竞争力成为现实可能。从现有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来看,中国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实例已经出现,并引领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迈向新的更高水平。比如,2011年开始的新奥集团和河北廊坊市与杜克能源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合作中,两家公司致力于共同开发两个城市的新能源市场。经由这一合作渠道,新奥集团光伏能源技术优势在美国市场得到了实现,是中国企业通过绿色合作伙伴计划“走出去”的一个生动案例。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前景仍然向好。
首先,建成推动中美能源和环境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加,通过围绕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开展的论坛交流、技术研讨、标准制定、示范项目推广、技术和管理培训等活动的开展,该计划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广泛联接产学研政的大规模合作平台。未来,中美双方还将进一步发掘这一创新机制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创新发展方面的潜力,通过更加广泛的项目库建设、经验推广和中美双方协调对接等工作强化创新合作导向,致力于建设一个中美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创新发展平台。
其次,广泛积累合作经验,增进合作过程的协调和沟通,降低中美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壁垒。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拥有广泛和深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合作空间,但是美方一定程度上仍然秉持着以技术换市场、待价而沽的“领先优势心理”,难以适应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的新形势,在企业并购、技术输出和合作研究方面仍然设立了一些不利于中美能源和环境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壁垒。未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还将在降低上述壁垒方面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在广泛积累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增进中方合作主体与美方的沟通协调能力,减少各方面的合作阻力。
第三,增进相互了解,增进中美双方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发展共识。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在增进中美双方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相互了解方面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美在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上最大化共识的达成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未来随着该合作计划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势必对中美双方节能环保产业产生更加广泛深入的影响,从而大大加深双方对对方发展需求的了解,便于两国能源和环境合作中新共识的凝结。
(张玮为北京远方通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来冬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
1.战略重要性(应指出项目拟开展的合作研究、联合研发或技术引进等是否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支持的重点,是否有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500字以内)
2.合作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项目通过科技合作拟取得的成果能否促进我国相关行业、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瓶颈技术的解决和突破,推动该行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能否抓住机遇,促进国家战略目标更好更快实现,是否有利于扩大我科技对外影响力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等,500字以内)
3.优势互补性(指出科技合作对项目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内地拟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的,以及对方参与合作的目的,500字以内)
4.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指出项目所涉及技术的先进性及与我国现有技术水平的相适应性,500字以内)
5.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可考核的预期成果及应用(500字以内)
6.双方合作单位(介绍合作单位的专业背景、科研实力和专业地位,以及双方的合作基础,200字以内)
7.优势条件
是否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是否列入部省会商机制或部际协调机制(何年第几次会商)
8.项目规模(申请经费,总投入及各方投入,单位:万元人民币,50字以内)
9.项目负责人(有效联系方式)
10.项目组织(推荐)部门(联系人及有效联系方式)
格式要求:
标题:项目建议书(宋体,三号字,居中,行间距:26磅) 正文:1.项目名称:……(仿宋_GB2312,四号字,首段空两格,行间距:26磅)
报送要求:
项目建议书总体字数控制A4纸3-5页以内,单面打印。
将电子版通过邮件(非涉密项目)或刻录入光盘(涉密项目)连同一份纸质材料通过项目组织(推荐)部门报送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台港澳处。
建议人:XXX
甲方:
乙方:
为了做好某公司在广西师范学院某校区的销售以及宣传工作,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签定以下协议:
甲方权利义务
甲方有权从乙方一次性得到赞助费用人民币几元。
甲方须给乙方提供场地和桌椅(场地在明秀校区主干道上,面积为几平方米)。
甲方供给乙方的具体摆摊时间为哪天 共几天时间。
乙方权利义务
乙方有权在甲方指定区域内宣传其产品。
乙方必须在签定日期起一次性支付给甲方人民币几元,由甲方代表签收。
乙方必须遵守广西师范学院校内的.校规校纪。
其他
本协议经双方签定后生效。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进行协调。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本份合同到几年几月几日自动废除。
如果出现某方违约,按相关法律追究责任。
甲方:广西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
甲方代表:
签定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
乙方代表:
名 称
备选名称
(请选用不同字号)1.2.住 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成员出资总额(元)
业务范围
法定代表人姓名
成员总数:(名)
其中:农民成员:(名)所占比例: % 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成员:(名)所占比例: % 本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设立,提交文件材料真实有效。谨对真实性承担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名:
年 月 日篇二:合作社运行报告
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运行报告
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元月,自元月份开业以来,秉承为农民服务、支持农业发展、富裕周边农民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富民号召,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五统一管理标准,即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防治作物病虫害防治,统一种子发放标准,统一采购农用物资。用五统一的模式,确保种植小麦的优质,确保优质小麦优质优价,确保社员利益的增加。
在运行中,合作社不断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社加强民主监督和科学管理,不仅落实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监督、而且增加合作社财务支出透明度,同时,也强化和完善制度建设促进良性发展
一、健全了组织机构。在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之初,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在社员大会上通过了《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职权等。通过社员大会议定理事会、办公室等人员的工资待遇,研究了聘用会计、技术员的工作岗位以及优质麦田的管理事宜。
二、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政府领导和县农业局的指导下,理事会负责起草了《合作社社员管理制度》、《合作社监督制度》、《理事会工作报告制度》、《年终考核制度》、《股金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在运行当中,根据运行实际情况,重新修改制定了针对社员的社员管理规定,合作社社员收割补助标准,合作社成员富裕资金管理规定等制度。
三、明确了分配关系。在《合作社章程》中对利润分配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合作社每年按照利润的20%提取公积金,用于再发展;提取利润的10%作为公益金,用于社员的公益事业;提取利润的15%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亏损;提取利润的20%按交售小麦数量进行返利;利润的剩余部分按投资股进行分配。现在,有310户社员加入了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为100%,入股资金达4.75万元。
四、提升社员种植技术
单县延雷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十分重视对社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为社员定期订阅了麦田种植书刊、菏泽日报农村版等学习资料,13年4月份出资金组织部分社员到外省市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将内容刻制光盘放给社员,定期请专家、技术人员来合作社授课,使社员掌握一整套的科学规范化优质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五、搞好优质增收
截止2014年元月,共计社员310户,优质小麦田入社2105亩,统一收购优质小麦200万斤,销售190万斤,比普通小麦价格每斤提升近0.2元,亩增收近200元,户均赠收近1500元。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计划2014年新增社员300户。优质小麦田入社2000亩。
2、与种子公司合营,种植优质小麦种,完成2000亩优质小麦育种基地。
3、4、购置占地近15亩容量在500万斤小麦的仓库一座。与山东农业大学联系,在14年10月份请专家为社员培训优质小麦的种植技术。
5、为增加社员闲置资金的收益,为社员提供优质小额融资服务。合作社作担保,负责收回融资资金,不提取任何费用。社外需融资客户,合作社提取0.5%的服务费。
6、合作社计划在今年6月份、11月份两次,为50岁以上社员免费体检。在农业局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乘着国家惠农春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契机,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国家的富民政策为指导,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以提升小麦优质优价,带领社员致富为己任,带领广大社员做好优质小麦种植大文章,扎实工作,迎难而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篇三:农业专业合作社申请表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书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提交文件目录
经办人签名:
年 月 日
注:经办人为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
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姓名 : 姚军胜 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权限:
同意 □ 不同意 □ 修改有关表格的填写错误。指定或者委托的有效期限:自 2013 月 日
年 12 月 20 日至 2014 年2 委托人(全体设立人 □ 法定代表人 □ 清算组全体成员 □)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注: 1.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权限按授权内容自行填写,主要包括:办理名称预先核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备案等;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更正有关材料的权限,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并在 □中打√。2.在选择的委托人类型 □ 中打√,委托人是自然人的由其签名;委托人是法人的由其盖章。3.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证件复印件应当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由本人签名或者单位盖章。
4.委托人签名、盖章写不下的,可另备页面签名、盖章。特别提示:经办人为法定代表人的,不必向登记机关提交此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登记表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清单
成员出资总额:(元)
法定代表人签名:
年
月 日篇四:关于成立农业合作社联社的申请书
关于成立金寨县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申请
县工商管理局:
你好,我们是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为了商议如何能够更好的带动帮助广大合作社成员致富增收,促进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我们聚在了一起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大家得出结论:通过大家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商业实体——合作社联合社,可以帮助县各农民合作社成员更好地获得收益、取得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县整体农业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
纵观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国家实行农业改革至今,中央提出发展以“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道路现已深入各农村,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改革需要更加深入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加突破性的成绩。因此,我们各合作社代表于2014年3月1日在县党校展开讨论会议。
会上分析了现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讨论认为:如今全县农业发展是以各农业专业大户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新型农业的主导力量,在经过这几年政府的指导发展和农民自身努力下,已经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收益。各农民合作社目前的任务是深化产业现代化,扩大经营范围,开拓新的市场,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而且政府不断推出的惠农政策也是一直在支持着新型农业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才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待。
但是,毕竟由于个人的力量有限,单独的农民合作社在闯市场以期获得发展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资金支持等资源上都较为匮乏,因此在进行市场推广、信用担保、争取产业项目等市场竞争中总会显得捉襟见肘,力所难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扬长避短,我们决定成立一个由各农民合作社组成的联合社。大家联合在一起,以一个商业实体的形式共同闯市场、求发展,这样提升的不仅仅是经营资本。由不同的产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的联合社可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从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时,一个好的项目可以由大家共同完成,加强了各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起到信息互通、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各合作社成员之间也可以做到相互分享资源,共同发展。另外,在信用担保方面,一个联合的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要远远高于单独的经营单位,因此联合社在获得融资方面的难度更是降低了很多。这样,相对于单独的合作社,一个农业联合社亦是更加容易获得发展,成长为一个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活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最终形成一条以农业联合社带动合作社成员共同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关键词:科技开放,国家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印度
在科技全球化、研发国际化的网络环境下,开放已成为一国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科技开放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科技开放情况及其开放政策来处理我国的科技开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印度与我国同为“金砖国家”,都具有人口众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相似国情,同时两国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竞争力,致力于发展为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性分析及其对外合作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把握自身的科技开放力度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启示与经验教训。
1 印度国家科技概况
1.1 印度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
自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的科技发展,建立了科技系统,一批科技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目前,印度有各类科研机构约2900个,其中约260个重要科研机构属于中央级科技管理机构,集中了印度主要的科研实力;各邦政府也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其开展的科研项目基本上都在与该邦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其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政府,各邦政府只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1]。
长期以来印度以制定五年规划的形式指导国家科技的发展,至今已制定了11个五年规划。为了有效制定并实施科技规划,印度建立了较为独特的科技管理体系,主要由宏观决策和计划实施两个部分组成,见图1所示。在宏观决策方面,科技决策部门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印度国情,制定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及其科技发展政策。中长期的科技战略决策由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内阁科学顾问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做出;同时印度科技部及其他科技部门为其提供相应的反馈意见,最后由科技部负责起草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并对各邦的科技理事会进行政策和计划的协助指导。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个部门各有侧重、互有交叉和补充。在计划实施方面,印度的科研活动主要在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中进行。一般情况下,科技计划和项目仅在本部门的研究机构中实施,其影响力也仅限于一个领域和一个部门。
1.2 印度的国家科研投入概况
2003年印度的研发经费在GDP中占0.81%,2008年上升到0.89%。与我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科研经费投入并不高,但可以发现这一比例已有上升趋势。印度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政府将向中央科技部门投入7 530.4亿卢比,不包括国防、农业、医学领域的经费预算,平均每年1 506亿卢比,到2012年末实现科研投入占GDP的2%。但是印度的“十五”规划也提到,在2007年将其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而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如今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但其研发投资占GDP比重仍没有明显提升,一直低于1%。不过,印度政府的研发投入并不包括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外国直接投资中的研发投入,如果将这两项计算在内,印度国内的研发实际投入将接近或超过GDP的2%[2]。
2008年印度研发经费的使用中,中央政府部门(包括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使用的经费所占比例为58.8%,企业研发机构、各邦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29.6%、7.2%、4.4%[3]。可见印度的科研经费主要流向政府部门,而发达国家中企业研发活动使用经费的比例往往高于50%[2]。在应用研究方面,印度70%的研发资金投入到国防、农业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至于印度目前发展较快的信息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业,其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私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根据德国The Kiel研究所的调查报告,2008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为733.1亿美元,其中25%用于研发活动,而此研发经费的73%流向信息技术、生物制药以及工程技术领域[2]。印度外资政策的吸引以及本身的资源优势使外资不断流入,另外印度的“工业政策决议”明文规定,一切印外合营企业中的国外技术都必须向印度公开,为印度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对固守技术秘密或拒绝培训印度技术人员的外商投资者,须责令其停止在印度的经营活动。由此看到印度的外资引进政策是重质量的,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原则的,这使印度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也能够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的科研投入方面,印度将其大部分经费投入到中央科技部门以及公共研发机构,且主要投向国家主导的关键领域;对领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市场交给私营企业与跨国公司也使得产业的发展更具活力与竞争性。
2 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
印度科技部是印度科技发展的主要管理部门。目前印度科技部主要有四大类科技计划,即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Program)、技术开发计划(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社会经济发展计划(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以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除此之外,印度为了促进各领域科技的发展,还制定了一些专项科技计划,比如为吸引优秀学生与人才开展的鼓励创新研究计划(Innovation in Science Pursuit for Inspired Research Programme)、女科学家计划(Women Scientist Program)等。
2.1 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主要类别
印度的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面向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地球和大气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此计划旨在促进高新技术研究,加强相关机构的科研能力建设,同时鼓励印度年轻科学家接受研发活动的挑战。在此类计划框架下,印度政府开展了纳米技术应用与发展计划、水资源计划等基础性研究计划。
技术开发类计划面向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药品和制药方面的研究、仪器仪表等基础设施的研发等。对于药品与制药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印度规定任何印度公司都可以申请,但是他们必须与印度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申请。对于此类计划,印度并没有提及外资公司是否可以申请。
印度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此类计划的研究项目关系到地方民生,主要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经济薄弱地区的生活水平,其项目申请者主要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另外,印度为了给本国30~50岁的女性科学家提供科研机会,专门制定了女科学家计划,这体现了印度对本国女性科学家的重视。
为了促进印度的双边、多边以及区域间科技合作,印度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印度国家科技计划开放的主要形式。目前,印度与72个国家开展双边科技合作;加入了东盟(ASEAN)、亚洲科技政策网络(Indo STEPAN)、不结盟国家(NAM)以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RRC)的区域合作;同时印度也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孟加拉湾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BIMST-EC)、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EC)、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以及印欧语系国家(Indo European)的多边合作。印度主要通过开展联合工作研讨会、科学家之间的互访、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的方式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如今印度已建立了13个主题研发中心,并且与法国、美国、乌兹别克以及不结盟国家建立了4个国际合作促进中心[4]。
2.2 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性分析
相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除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外,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基本不对外开放,只有极少数计划的项目允许有外国人参与,但是附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例如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下的纳米技术应用与发展计划。
在发展纳米技术的使命下,印度科技部建立了纳米技术应用与咨询工作组。对于此类项目,印度要求申请公司至少有51%的股份由印度人持股,且其必须与公共研发机构联合申请;同时申请公司必须拥有科学与工业研究部的有效研发认证,此项认证主要涉及申请公司的研发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置及公司内部研发人员的比例等。申请公司除了提供自身技术开发与商业化的费用外,还必须为与其合作的公共研发机构提供30%的现金花费[5]。由此我们看到,在发展纳米技术上,印度趋向于接受产学研联合研发项目,并鼓励技术研发的商业化。虽然印度并没有明确排斥外国人在此领域的项目申请,但是此计划历年审批的项目中,获批项目的负责人基本来自于印度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并没有出现由外国人担任负责人的项目。另外,在其他科技计划里,印度也没有提及外国人可否直接参与的说明,在其批准的项目中也没有发现由外国人或外国机构申请的项目。可见,在科技计划的开放性方面,印度是比较保守的。
印度自独立以来,并没有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综合性法律,只是设有一些单项的法律和法规,如《专利法》、《信息技术法》和《征收研究与开发税条例》等,在对外科技合作方面更是鲜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在客观上使印度没能形成科技计划开放的必要环境。对此,印度主要以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及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现科技合作,这也就是印度科技部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对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印度科技部在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设有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如表1所示为2008—2011年印度科技部的部分财政预算。本着加强本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国科研水平、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宗旨,这一专项经费主要资助了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印—美科技论坛、国外科学顾问委员会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科技合作。从表中可以看到,印度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财政预算占科技部总预算的3%左右。另外,印度除了与法国、美国通过联合中心及科技论坛的形式开展科技合作之外,在双边科技合作中,也与其他国家及组织开展了联合项目研究,如表2所示为2007—2009年印度科技部批准的双边联合研究项目的情况,其中2007—2008年只取了前十位合作国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到,印度与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等联系密切,同时它也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联合项目研究。
1千万卢比
注:1)数据来源于DST annual report 2009—2010 (印度科技部2009—2010年年报);2)*表示数据为估计值
卢比,个
注:数据来源于印度科技部网站,根据2007—2010年批准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的资料整理
3 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
印度独立以来总共出台了4项国家科技政策,即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1983年的《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的《新技术政策声明》以及2003年的《2003科学技术政策》。前三项科技政策中,印度并没有提及对外科技合作;2003年出台的科技政策中,印度政府提到要以科技外交为出发点促进并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与国外关系紧密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国科技的发展。另外,印度注重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鼓励国家科研机构与国外机构开展联合项目研究,尤其是那些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安全有直接影响的科技项目。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主要以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签订双边科技合作协议的形式为主,其中印度与法国、德国的合作较为典型。
3.1 印—法科技联合中心
为了促进印度与法国的科技交流,推动两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科研合作,1987年印度科技部与法国外交部共同建立了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简称印法中心)。如今这一中心已较为成熟,成为印度进行双边科技合作的典范。该中心的科技委员会由双方各自推选5名科学家组成,负责确定双方的合作领域、制定合作计划、评审和筛选合作项目并接受理事会委托开展其它的科技活动。科技委员由不同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担任,负责各自领域的项目审定,任期为2年,一般可延长至4年,任期届满后重新选举。
在此中心申请联合研究项目时,申请方必须由至少两名来自印度与法国的科学家进行联合申请,并且他们要事先明确各自所要承担的任务。对于项目评审,该中心每半年组织一次项目评审会(轮流在印度和法国举行),论证和筛选合作项目。关于联合研究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双方需在知识产权管理计划中做出明确说明;合作双方可自由分配联合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但是权利所有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比如项目申请及维护中所发生的费用等。对于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中所发生的费用,印法中心可以向其提供财务拨款。由于印度、法国均是PCT的成员国,他们一般会对专利进行PCT申请,从而获得优先保护。自从2003年印度出台《2003科技政策决议》之后,印度开始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予以重视;对于印法中心批准的工业研发项目,在其获得知识产权的授权后,双方会将科技成果商业化,而有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合作方对此拥有优先购买权。
3.2 印—俄“综合长期合作计划”
1972年印度与前苏联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1987年双方高层领导人签订了“综合长期合作计划”(Integrated Long Term Programme of Cooperation),推动了两国科学家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苏联解体后,印度与俄罗斯重新签订了“印—俄联合计划”,随后2010年两国就双边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签订了协议。在双边合作计划下,印俄双方开展了Bose-Lomonosov系列讲座、双边科学家的交流访问以及联合研发项目等,其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及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应用技术领域。
在印度科技部、工业部以及俄罗斯科技部、科学院主导下的印—俄“综合长期合作计划”中,对于双方每年开展的Bose-Lomonosov系列讲座,他们会派遣一批杰出科学家进行互访,对此印度方面会向俄罗斯科学家提供1 000美元的酬金。对于工业联合研发项目,合作双方必须是来自印度的科学家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向两国的联合理事会提交申请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双方协定在印度建立相应的生产机构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可见印度旨在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吸收俄方高科技人才并且实现高新技术的转移。对此,印度为在印度工作的年轻且富有经验的俄罗斯科学家(30~45岁左右)提供4~12个月的津贴,即除了为其提供免费食宿外,每月发放12 000卢比的奖金[6]。显然,这笔资金是比较微薄的,而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印—俄双边合作中,在印—德双边科技合作中印度也为在印度工作的德国人提供免费食宿以及每天1 000卢比的补贴。
4 印度的科技开放及对外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4.1 部分国家计划严加控制,重点科技领域加强合作的渐进式开放
开放的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盲目的无策略的开放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印度国家层面的科技计划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国防安全的科技计划,印度对此投入了较大比重的研发预算,而且这些计划基本上不对外开放;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印度科技经济实力的提升,逐渐放松对其管制,利用外资与其合作,使得印度的这些产业在全球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此,我国应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选择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循序渐进地开放,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全球资源与之开展合作;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对外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应坚持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原则,避免出现产业技术没有提升反而失去市场的结果。此外,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应严格控制关乎国家安全的科技计划,保证国家的国防安全。
4.2 注重产学研式的工业研发,建立完善的科技开放政策法规
建立完善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是一国科技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印度先后制定了四项科技政策决议,但仅在2003年的《科技政策决议》中提到要加强国家的对外科技合作,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这使得印度当前的国家科技计划还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然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印度为了吸引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及税收方面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在进行对外科技开放时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避免在科技对外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我国应鼓励产学研式的工业研发,整合研发资源,集成研发力量,提高我国的研发效率。
4.3 利用科技外交的形式实现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
科技外交是实现国家层面科技对外开放的便捷途径,印度主要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其国家层面的对外科技合作。科技外交不仅使印度巩固了与外国的双边关系,还使它利用科技合作提升了自身的科技实力。目前,我国与96个国家签订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选择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实现我国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如此我们可以实现科技计划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切实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将我国科技计划中确实需要借助国外研究力量的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实现对外开放,并将之作为我国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在科技对外开放中我国应采取主动措施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为我国服务,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避免本国科技人才的外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部.印度国家概况[EB/OL].(2012-03-01).http: //www.cistc.gov.cn/Wor!d_ ST/WorId_ S&T_ T_ 2.asp? countryld = 46&conductor = O&continentld = 1
[2]秦洪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印度科技——简述2009年印度科技发展的新特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25(5):22 -29
[3]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 2007—2008[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Annual Report 2010—2011[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5]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Nano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me[EB/OL].(2012 - 03 - 15 ). http://nanomission.gov.in/Formats _ new/NEW/NATDP _ Advt %20.pdf
【合作计划书格式】推荐阅读:
医院合作计划书06-10
合作商业计划书06-18
合作计划书怎么写10-30
彩超项目合作计划书09-07
活动项目合作计划书11-07
家校合作计划07-10
周大福合作计划10-19
服装校企合作工作计划06-24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12-06
生产合作协议书格式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