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现状浅析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期货市场现状浅析

浅析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和改革

摘 要:现代社会,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体制来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为此,我们应转换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民间金融等,以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化、规范化。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改革;缺陷;国外经验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尽其职,三者之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承担对它们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这种体系和改革方向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不过,这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时有反复。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结构性缺陷。如:空间结构缺陷;经营主体缺陷;金融服务种类缺陷。

(二)功能性缺陷。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资产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金蓄积功能弱。

三、我国农村金融内部结构不稳定

(一)农村金融供给状况:农村金融非农化矛盾凸显

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机构的非农化,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基本不设置网点,在县一级也出现撤退现象,而作为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网点设置方面也逐步向城市发展。二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表现是资金从干渴的农村流向城市,其途径有以下三条:一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金流出;二是邮政储蓄流出;三是以农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流出。

(二)农户金融需求状况:农户金融需求抑制严重

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同时农户在实际生活中在存款方面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尤其是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以后,在农村尤其是乡镇网点减少以后农户在存款方面的选择余地就更少了。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以及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四)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五、分析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经验:

(一)合作金融体制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组织形式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的共性:坚持合作制的办事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由入股社员拥有,民主管理;实行多层次合作,各层之间均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建立较为健全的自律组织。

(二)土地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对增强农民的受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农民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府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国政府不仅制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直接出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四)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农村金融体制较为完备的国家,无不是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约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体系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五)市场机制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依靠市场来调节和配置资源是其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及其运行中,虽然各国政府在不同层面、不同力度上给予了支持,进行了干预,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靠市场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体制是其共性。

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模式的优点是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日本模式的优点是利于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全面实现国家政策目标,适合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但缺点是执行成本比较大,而目容易产生金融抑制和道德风险;韩国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有可能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综合美日模式的优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国家财力也相对有限,因此我国应建立间接扶持为主、直接扶持为辅的"馄合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J].中国金融,2004,(12).

[3]陈亮,杨静.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山西大学学报,2005,(2).

作者:龚倩倩

第2篇:浅析中国钢铁市场供需现状及改善建议

重工业一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而作为重工业中的基础性工业,钢铁行业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逐渐走出去,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钢铁行业也逐渐开始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自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钢铁消费能力日益下降,我国钢铁行业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钢铁市场;供需分析;产能过剩

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近年来钢铁产量严重过剩,我国钢铁行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面对该情况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积极行动应对。鉴于此,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从宏观层面调控钢铁市场的供需问题,采用无形的手对市场进行调控。虽然目前世界经济逐渐回升,但是钢铁行业的市场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以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这段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时,我国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重工业,相继建立了众多钢铁基地,我国最大的钢板生产基地——武汉钢铁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也为我国日后的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自1978年开展改革开放后,国外的资本、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也为我国的钢铁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外,我国的钢铁行业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我国的钢铁出口量不断增加,中国钢铁市场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但在与世界市场充分融合的同时,我国的钢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阶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随着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钢铁行业也越来越依赖市场需求。行业建设的重点从扩大生产规模逐渐转移至提高生产质量、优化生产结构,这使得我国的钢铁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1995年,我国的生铁的产量突破一亿吨,跃居为世界生铁产量最大的国家。第四阶段为2001年以来的发展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钢铁行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生产目标,不断升级生产设备,优化产业结构,提倡节能减排。在2003年,我国的生铁的产量突破两亿吨,目前我国已经连续23年是世界第一产铁国。钢铁行情近年来市场总体平稳,2018年我国钢材产量约达110551.6万吨,增长8.5%,2018年1月~5月份全国钢材产量达48036.4萬吨,同比增长11.2%。

三、中国钢铁市场产能过剩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钢铁产量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钢铁行业持续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我国各行各业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市场,享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钢铁行业的出口需求的增加,使得我国钢铁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钢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公私合营的中外合资企业。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规模、销量和利润等都位居世界前列。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的行业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钢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问题正逐渐涌现。根据钢铁上市公司近年来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看,销售连年亏损,钢铁产能过剩状况正愈演愈烈。

(一)供给侧分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为了迅速改善我国的经济状况,开始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密切,这也带动了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一些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外国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及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力,但这在节省了研发周期的同时也限制了我国钢铁业自身技术的革新。随着发展的持续深化,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了许多核心设备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足等的尴尬局面。

(二)需求侧分析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呈现交替性波动,会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在经历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之后,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各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市场消费能力低下,这也间接导致了我国等一系列以出口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国家的出口状况持续恶化。目前世界各国仍然处于由于信贷危机引起的一系列蝴蝶效应的恢复时期,各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尚未回升至正常水平,恩格尔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与各国相似,我国虽然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没在经济危机下呈现强烈波动,但市场依然受到波及尚处于复苏阶段。

四、改善建议

对于目前的现状我认为我国应当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的持续繁荣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对于那些以初级钢材为主的企业应当以研发新技术为主要目标,对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研投入,满足产业对于高新技术的需求,适当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大产业的盈利能力,加大对新产品的研究,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以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也应当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外来的经营方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钢铁产业进行规范。面对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政府应当采用消耗内存的方法,着力解决市场上所存在的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政府也应当加强对于类似产业的监控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新环境,提高对积极创新的企业的支持。最后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需要建立一个具有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钢铁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相关企业发展创新性技术,并成立专家协会研发本土技术,为中国钢铁市场注入新活力。

五、结语

中国钢铁市场目前呈现产能过剩的现状,且这一问题正在愈演愈烈,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更新观念和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境界,寻求钢铁市场产能过剩的主要矛盾点,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以创新性思维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相信经过行业的规范调整,国家政策的补助,以及企业自身不断寻求创新,我国钢铁行业会重新回归正轨。

参考文献

[1]廖良美,熊丽娟,刘畅,苏姗.钢铁行业遭受反倾销的产能因素与应对策略[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03).

[2]国雨龙,徐冬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对策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9)

作者:吕凌霄

第3篇: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现状、热点与前瞻

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7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表明,在政策效果上,虽然限制性政策起到了较好的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却产生了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下降的负面影响;在期货立法上,中国期货市场政策虽然逐渐完善起来,但依旧缺乏高阶位法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期货立法的紧迫性日益突出;在期货国际化上,中国正处于“一带一路”的开放政策体系下,中国期货市场已然进入期货市场国际化阶段,基于以上原因,新形势下的期货市场监管的有效性研究、期货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机制设计与路径探寻将是未来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重点和趋势。

关键词:期货市场 政策 文献计量 前沿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近些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于2019年11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中提出:“要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推进,随着期货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期货交易品种日渐丰富、期货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期货市场专业型人才逐年增多以及期货市场监管经验不断积累,期货市场政策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关注且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议题。

从现有学术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尚无学者对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本文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高水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重点与热点研究主题,探寻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演进路径,分析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前沿与方向,进而通过重点研读国内外高水平、高引用的核心研究文献成果,系统评述研究文献及成果的理论贡献与相关局限,并提出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下一步趋势与展望,期待能为今后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理论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并为优化中国期货市场政策供给,进而为完善中国期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实现中国期货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期货市场政策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一是国内文献方面,为确保研究质量,文献收集仅限于核心期刊级别以上的学术论文以及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笔者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数据库以及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为检索范围,选择“篇名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以“期货、期权、政策、监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二是国外文献方面,以EBSCO、Elsevier、JSTOR三大外文数据库为检索范围,以“futures、options、policy、supervis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为确保研究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上述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限定在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通过上述检索过程,共获得中文文献63篇、外文文献43篇。

通过对初步收集的文献,进行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分析,筛除期刊征文启事、主题介绍以及与研究主题关联性不大的文章后,有效中文文献为63篇,有效外文文献为21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法和内容研究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探讨期货市场政策的研究现状、热点、前沿与趋势。

对文献的定量统计研究从文献的分布性统计和主题性统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文献分布性统计采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工具进行分析,考虑到分布性统计主要针对文献的外在特性与分布特征,而主题性统计涉及文献的演进路径、关键词聚类等内在属性特征的分析,分析工具采用CiteSpace 5.5R2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受文献索引导出数据的可获得性的限制,以及CiteSpace软件使用的限制,本文的知网可视化分析以及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仅针对所选定的63篇中文文献展开。

文献的定量统计更多的是对文献分布特征与文献主题属性的抽象描述,缺乏对重点文献、重点内容的内在梳理与解读。故本文采用内容研究法,选取高频次被引用的高水平文献,进行重点研读、分析与归纳,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与评价,实现对期货市场政策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并对研究领域的趋势与展望进行研判。内容研究的文献包含经筛选后的有效中文文献63篇及有效英文文献21篇。

二、文献研究计量分析

(一)文献分布分析

1.时间分布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某一研究领域内期刊论文刊载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进而了解相应的理论水平,分析研究者和关注者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图1显示了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文献量的年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7年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文献量并不多,仅有3篇。2018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文献已增至36篇,是2017年所发表文献数的12倍,可见这一时间段是国内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爆发期。至2019年9月,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也达到24篇,说明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研究仍是学者们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期货市场政策逐步完善的态势。

2.作者分布分析

通过对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统计,以显示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由图2可以看出,2017年至2019年有关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文献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最多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李铭,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3篇,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常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的赵峰、程悦各发表了2篇。

利用CiteSpace对63篇文献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在CiteSpace中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19年,时间分区长度为2年,选择节点类型为Author,生成作者的合作研究网络图谱,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大小代表该作者的发文量,节点间连线的粗细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发现,其中赵峰与常清、程悦等形成了小范围的科研协作网络。

3.机构分布分析

从发表文献的研究机构数量统计饼状图来看(如图3所示),研究机构数量可观,其中以财经类院校为研究主力,但分布较为分散。发文量超过1篇的研究院所或机构依次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基本上出自表1所示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位于北京、上海等较为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在信息敏感度、科研实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4.发文期刊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期刊代表了不同的文献水平,因此在进行文献分布分析时,有必要统计不同期刊的载文量,以此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中文献的学术价值进行判断。以CNKI核心期刊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2017年至2019年中国国内发表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研究机构以及文献数量进行分析。由发表文献主要研究机构的载文分布饼状图(如图4所示),从数量上来看,《中国金融》所刊载的文献数量最多,发文数量为5篇,占论文总数7.9%;《金融与经济》刊载4篇相关文献,占论文总数6.3%;《价格理论与实践》《武汉金融》刊载相关文献的数量都为3篇,各占论文总数4.8%;《南方金融》《证券市场导报》《西南金融》《国际金融研究》以及《上海金融》都分别刊载2篇相关文献;其余发文期刊在2017年至2019年内只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献。这表明我国大部分科研机构在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领域的科研重视程度不高,影响力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以推动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科研水平。

5.学科领域分析

在发文机构和来源分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63篇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笔者发现,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文献最多,达56篇;其次为社会科学Ⅰ辑相关文献,为15篇;社会科学Ⅱ辑有7篇相关文献;近期也逐渐出现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涉及农业科技2篇。经济与管理科学集中了大部分的文献,这与期货市场政策这一主题的特性高度相关。此外关于国内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文献中有一部分来自农业科技学科,这说明学者们意识到了期货市场为农业农村发展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但相应的政策监管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如图5所示。

6.高影响力分析

文献被引率是评价文献水平的指标之一,反映了该文献在学术影响力上的高低程度。表2摘录了2017年至2019年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13篇文献,主要来自经济类学科。研究主题既包括宏观角度上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现状、前景发展等方面的探讨,还包括对具体市场政策的发展、影响及启示的深入思考,因而受到一定关注。但从被引频次来看,引文量的数值相对而言还是偏小,说明有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学术文献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二)演进路径分析

分析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演进路径可以发现,“股指期货”“期货市场”“期货交易”“金融监管”“市场操作”是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关键词。

利用Cite Space生成了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相关知识演进视图,以此来分析2017年至2019年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热点的变化。分析发现,时间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条时间线由人民币期货价格到市场操作;第二条时间线由市场质量波动性到股指期货。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在CNKI软件上进行可视化分析,将出现频次设置为4,即在文献中出现次数大于等于4的关键词,在关系分析时显示共现次数,未启用年份分析,聚类分析数值设置为3,得到如图6所示的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有10个,其中,“期货价格”(27次)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再者是“现货价格”(13次)和“市场操作”(12次)出现频率也较高。共现频次排名4~10名的关键词分别是“股指”(5次)、“股票市场”(5次)、“股指期货市场”(5次)、“资本市场”(5次)、“市场交易”(5次)、“人民币国际化”(5次)、“外汇衍生品”(5次)。

三、内容研究分析

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与高频关键词相对应的有关文献梳理工作后,将研究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在市场监管方面,傅强等(2018)在《管控措施对股指300期货有效性和市场深度的影响——基于时变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研究》一文中,提出市场深度度量方法,考察管控措施对市场有效性和市场深度的影响,最后构建GARCH类模型来考察保证金上调政策是否对市场深度与市场有效性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从数据结果来看,管控措施的确可以提升市场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市场深度也渐进提高,并且市场深度也可以减缓市场有效性的波动。黄瑜琴等(2018)在《管控股指期货的救市政策有效吗?——基于现货市场波动率的视角》一文中对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成分股以及相应的非成分股作为分析对象,在双重差分模型下评估不同股票波动率受到管控措施的影响,得出结论为限制股指期货政策对成分股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其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率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邬超奇(2018)在《股指期货政策变化对于股票市场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选取GARCH模型作为分析股指期货交易政策改变前后股票市场信息传递效应的变化,从短期来看,政策实施期间事件窗口的超额收益率显著为正,而从长期来看,流动性指标在事后窗口虽有所起伏,但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股市逐渐恢复平稳的时期,无论是流动性的下降,还是信息传递效应的减弱,对于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来说都是不利的。陈春流(2018)在《限制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选用GARCH和EGARCH两种模型,研究了限制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和非对称性的影响,并且通过构建VAR模型,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现货市场波动是否受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的影响程度,还有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得出了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的政策改善了股票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性的结论。Hai Lin和You Wang(2018)在“Are tightened trading rules always bad?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index futures market”一文中对2015年中国股指期货市场效率和价格发现功能的收紧交易规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方差比和光谱形状测试,发现中国指数期货市场在收紧规则生效后变得更加有效,新的措施可以有效地规范中国股指期货市场在不良市场状态下的操纵行为,进而对其市场效率和价格发现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可以降低流动率来提高价格发现功能。Andrew Lepone(2018)在“Message traffic restrictions and relative pricing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index futures con-tracts and exchange-traded funds”一文中研究了指數期货合约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与实施两种信息流量监管限制之间的回报相关性,即澳大利亚的成本回收计划和加拿大的综合费用模型。研究发现,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的相对定价效率受到了信息交换监管限制的良性影响,此外还发现,ETF与期货市场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在监管后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在法律法规方面,姚林(2019)在《我国期货市场违法行为与法律规制研究》一文中,首先阐述了我国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与法律规制体系的动态演变,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目前法制建设的困难在于体系建设滞后、法律适用不当等方面,由此建议我国期货市场应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体系、优化体制,从而促进良好交易环境的形成。白旭明(2019)在《非法期货交易的刑法规制与完善》一文中从刑法层面人手,分析和研究了非法期货交易的罪名及定性,针对非法期货交易平台的刑法规制,建议应当设立开发、销售非法期货交易软件罪对该行为进行规制,打击非法期货交易平台,将犯罪扼杀在摇篮里,从而减少非法期货交易的泛滥现象。

在政策体系方面,刘虹宇(2018)在《基于我国股指期货与现货的跨市场操纵问题研究》一文中综合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大致计算跨市场操纵所需要的资金情况以及随后的获利情况等。发现了在上证综指、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这些股价指数中,最容易给操纵者可乘之机的是上证50指数,其他的股价指数的操作指数虽然低于前者,但是多层杠杆的存在也会有被操纵的风险,建议在跨市监管的工具层面,完善立法,力求法律法规更具前瞻性、全面性,多关注逐步构建在操纵事件中被害者(如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投资者)的赔偿制度。徐建玲等(2017)在《目标价格政策对国内大豆期货市场的影响》一文中对国内大豆期货日结算价格进行了有效性和波动性检验,通过GARCH模型族和VAR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表明目标价格政策不仅改变了现货市场价格,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现货市场价格,提出风险教育的普及十分重要,同时要严格规范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以此来防止相应金融风险的发生。陈强(2019)在“The economic sources of China’s CSI 300 spot and futures volatil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15 stock market crisis”一文中运用GARCH-MIDAS模型研究了2015年中国股市崩溃前后为什么CSI300现货和期货会波动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CSI300指数的风险随着通货膨胀、较低的经济增长、更严格的信贷条件和更多的信用政策而趋向于增加,与此同时CSI300期货的风险倾向于随着更高的通货膨胀、更紧的信贷条件、更多变化的通货膨胀率和更多的信用政策而增加,并且发现由于在危机后的时期,投机行为不再加强沪深300期货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机构放松交易限制,逐步恢复指数期货交易。

在期货市场国际化方面,李臻等(2019)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动化交易监管及国际借鉴》一文中归纳并总结欧美各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动化交易监管的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动化交易监管的实情,建议优化自动化交易的技术系统,同时,加强自动化交易的风险管理,最后要限制设定价格区间和动态价格。赵峰等(2019)在《外汇衍生品监管政策与海外企业的投资效率》一文中创新地提出了中国“外汇衍生品监管指数”,在此基础之上,选用2007年以来十年内的中国跨境投资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有关于外汇衍生品出台的监管政策是否对中国跨境投资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外汇衍生品监管政策在长期与短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长期内会提高海外企业的投资效率;但在短期内效果相反,不仅不会提高投资效率反而会产生减少。张伟等(2017)在《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基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开放度、成熟度作为出发点,研究美、俄、中三国的货币政策所受到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影响,最后从我国角度出发,出口导向型国家应该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因为这样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对货币政策调控。何苗等(2017)在《国外电力期货市场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力期货市场现状,在此基础之上介绍这些国家发展电力期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由此得到对于我国的启示:想要建立电力期货市场要有稳定、完善的现货市场,并且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中各参与者的积极性。刘霄等(2018)在《境外ETF期货市场何以失败》一文中分析境外多家交易所不能成功发行ETF期货产品的原因,发现ETF期货与股指期货定位重叠、监管竞争、现货市场发展不足等是ETF期货市场失败的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市场情况,提出如果在我国发展ETF期货,在今后高阶位法律立法或修改时,就针对ETF期货发展有详细的制度规划等建议。

在“一带一路”方面,张秀丽(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气温期货研究》一文中,选取不同城市的多年温度数据建立模型发现,我国不同城市的温度模型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并且这与“一带一路”的分布基本吻合,所以为了规避风险、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利益,我国应该以“一带一路”作为基础,推出气温期货。姜洋(2019)在《商品期货市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使得可以更好地建设国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例如现在投资者热衷于投资“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这对我国来说是难得一遇的发展机会,虽然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如今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与困难,但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应该牢牢抓住此次发展机会,跟随大时代背景,更好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光发热,使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来源所收集的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载文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对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相关论文的发表时间与发表机构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至2019年,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的研究文献数量从一开始的极速增长转变为缓慢增长,整体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机构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另外,本文运用可视化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两种方法,分析和归纳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领域的演进路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期货市场政策虽然逐步完善,但依旧缺乏高阶位法律,并且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随后,图谱结果显示,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热点是“市场操纵”问题,由此,改善期货业法律环境成为重中之重,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期货业监督管理法》显得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完善监管体制与政策体系,才能使期货市场在法律框架下稳健运行、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趋势,应该进一步围绕期货市场的有效监管、期货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等展开,2019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第五项,自2019年11月22日起施行,明确禁止虚假申报、蛊惑、抢帽子、挤仓等四种操纵期货交易价格的行为,期货市场操纵问题的研究将成为政界、学界、業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与趋势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19年11月接受新华社专访中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的步伐将逐步加快,中国证监会将持续扩大期货特定品种范围,以更大力度引入境外交易者,并于2020年全年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因此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期货市场国际化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期货市场政策研究的重点和趋势。

作者:刘健 张晗

第4篇:浅析:中国餐饮业的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的餐饮行业是朝阳行业中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兴古老产业。说她古老是因为自从产生了社会分工就有了餐饮业,有了从业人员,可以说伴随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说她新兴,今天的餐饮业已经与以前的餐饮业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从功能上、经营模式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功能上:从解决肚子问题到社会交往、到人生享受。经营模式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餐饮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可以说整个餐饮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旅游餐饮、家宴、婚庆消费成为经营亮点,经营特色化和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大众消费进一步成为餐饮业的消费主流。餐饮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增强,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异地扩张和餐饮集团化、连锁化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来看,餐饮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而目前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另一方面,餐饮业还是经济农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畜牧业产品的最直接变现的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行业,所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产业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

在市场方面,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由于人口众多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餐饮业的发展态势

1、餐饮企业的连锁化、集团化是我国餐饮业发展的主流;

2、大众消费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力量;

3、饮食文化成为餐饮竞争的分水岭,品牌成为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科学化、营养化成为餐饮业的重要指向标。

餐饮业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润与风险同在,我们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面临的挑战。中国的餐饮业面临着如下挑战:

1、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国外大型餐饮公司以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文化进入中国,他们比我们更能够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同化消费者,国际著名品牌既快又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必将给我们的餐饮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第5篇:浅析黄金市场现状及发展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不论是不久前“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还是4月国际黄金价暴跌时中国人抢购热潮,都充分的表明了人们目前的投资方向集中于黄金市场。但是我国的黄金市场是不是已经进入了瓶颈期?鉴于此,笔者从我国的相关法律体制、黄金市场内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我国的黄金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我国黄金市场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黄金市场,发展现状,完善措施

一、引言

黄金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形式,在我国古代被视为一种拥有钱财的标志和象征。从2007年起,我国的黄金价格涨幅度已经超过了50%,黄金不仅成为了全球各个商品市场中的重要商品而且还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品种[1]。因此,如何推进我国黄金产业各个环节的和谐有序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黄金市场发展的一大艰巨任务。

二、国内外黄金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国际黄金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的黄金市场主要是以欧美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为主。

如表1所示

据来源:(官方发布数据为参考标准)

在美国的黄金市场主要是以黄金的期货交易为主要形式,总共由五家大型的交易场所构成,其中纽约黄金市场成为了美国和世界上黄金交易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链接来完成以代替传统的黄金交易形式。苏黎世的黄金市场主要是分别由瑞士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以及瑞士联合银行三大银行进行计算和结账[2]。亚洲比较有影响力的黄金市场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日本两大地区。

(二)国内黄金市场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我国的黄金市场逐步形成了黄金商品交易场所和黄金信贷场所以及黄金投资场所三大交易市场。三大交易市场为满足人们对黄金的不同投资和货币以及商品需求提供了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交易环境。位于上海的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营于2002年并标志着我国的黄金市场开始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我国目前的黄金交易市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黄金市场交易体系(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各种产品种类如下表2所示)。

表2:上海黄金交易场所中各类商品的品种资料 (上海黄金期货交易所网)

黄金市场交易主要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黄金交易场所中的有形黄金现货来进行交易;另外一部分则是以期货交易的方式进行并建成了一个场外黄金市场相结合的黄金交易体系的格局。

三、我国黄金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黄金市场的发展虽然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黄金市场交易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黄金在1970年以后开始渐渐地不能完全主导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并且黄金的货币功能已经在逐渐地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和《关于规范黄金制品零售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制定为规范我国的黄金交易市场的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的黄金交易市场的不断变化,相关法规中的规定已经和黄金交易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脱离。同时,因为黄金交易场所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许多的部门在黄金交易过程中没有清晰自身的职责和权力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二)黄金市场结构的落后性

我国现在的黄金交易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而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黄金市场结构。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黄金实物交易市场,一级黄金交易场所只是分布在几个特大城市,二级黄金交易市场主要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因而造成了黄金交易的零散并限制了其规模的发展和扩大。有限的市场规模进一步地制约了黄金投资的影响降低了我国市场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黄金市场的发展愿望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黄金交易市场的自律性

由于我国目前规范黄金交易市场的交易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之后,对于黄金交易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还不能正确地处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黄金交易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地丰富黄金市场交易的品种以构建一个完善的黄金市场交易机制。各个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要从自身的具体实际出发,提高黄金交易市场的自律性[4]。通过对黄金交易市场的自律管理以减少对黄金交易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并最终促进黄金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与国际相结合的健康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黄金市场的交易也必须通过国际市场来决定,如果只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盲目地制定相关的发展措施会影响我国黄金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并鼓励企业积极地引进黄金原料提高我国的黄金储备的能力。

(三)扩大黄金交易市场中的交易品种,拓宽交易渠道

黄金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提高居民对黄金投资和理财的风险意识。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居民对黄金的需求,黄金交易市场要逐步地增加和丰富黄金交易的品种。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尽量地拓宽黄金市场交易的渠道以减少对黄金交易的成本,进一步提高黄金交易市场的效率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黄金交易市场。

五、结语

目前,我国在与世界进行着不断地融合和接轨,我国的黄金交易市场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鼓励相关的经营主体进行创新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完善黄金市场交易体系为我国打造一个国际化的金融投资市场奠定基础,提高我国黄金交易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志枫、周璐,2009年11月.中国黄金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N].经济论坛,

[2]费明硕、王淑娴,2009年第29-3.基于B1ack―Scho1es模型下的黄金期货泡沫度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3]张晖;许文新,2007年6期;国际黄金市场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4]郑秀田.王宇, 2009 年第6 期.中国黄金市场的基本框架及快速发展[N].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第6篇:浅析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

近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创新开始屡见不鲜,但是企业财产保险业务增长缓慢、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财产保险市场格局也不均衡,主要由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垄断。而财产保险业务服务也趋近相同,缺少专业化服务。本人以“酒钢”为例,在分析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财务保险市场相关理论为基础,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制定一些对策建议。提出合理调整企业财产保险结构、完善财产保险产品体系和风险意识等多方面建议,有利于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降低投保企业遇到风险后的财产损失。

关键词: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surance business, many innovations were made.However the enterprise property insurance business slow growth, market share is declining. It tends to lessen inequality among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 Some insurance companies`s monopoly of property insurance,the insurance coverage is tend to be similar.Based on the case of Jiugang,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property insurance analyses, it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perty insurance.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ulat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property insurance to handle aspects of value, risk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It is benefit to insurance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in order to reduce losses caused by accident in property.

Keywords: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property insurance market,status,strategy

一、财产保险市场的基础理论

企业财产保险是以投保人存放在指定地点的财产物资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主要涉及的险种包括:财产基本险、财产综合险、财产一切险。

由于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企业容易受到市场动态的影响,企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突发事件。为了解决企业此类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对各企业提供了企业财产保险服务。企业通过较低的资金投入,可以换取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将企业遇到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转嫁出去。 因此,企业财产保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保险公司负责聚集资金组织补偿,将个别企业的风险分散至所有投保人,同时,利用自身的防灾防损管理经验,为企业组织安全生产提供专业的建议,帮助企业将其资金、人力更好地投入到企业本身最擅长的专业生产和经营中,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水平。总的来说企业财产保险就是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维持社会再生产,完善企业的经济核算,降低企业风险成本,加强企业防灾防损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和物质财产的损失,有利于积累资金,支援国家建设。其中,钢铁行业具有资产度集中、产业链长、生产工艺复杂、高危环节多的特点,易发重大安全事故,风险管理任务艰巨。近年来,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一个重要工具,已经日益得到以钢铁企业为首的大型重工业企业的重视。而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财产一切险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钢铁企业的财产风险问题。

二、我国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特征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正在迅猛发展,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财产保险市场呈现以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华联合保险业巨头垄断经营的态势。并且随着我国财产保险业务的增多,保险需求增大,财产保险费收入快速增长。

(二)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1、财产保险险种发展不平衡

家庭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是财产保险领域中比较传统的险种, 但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的业务总量一直不大,在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占比也很小,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国外的家庭财产保险覆盖率已达70- 80%,相比之下这一数字在中国只有10%左右,而且还包括各企事业单位作为职工福利发放的保险,存在保额低、起到的保障作用极为有限、 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像酒泉钢铁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在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非钢产业,已形成火力发电、装备制造、耐材建材、工业民用建筑、房地产开发、种植养殖、葡萄酒酿造、物业管理、物流配送、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商业保险代理、餐饮旅游服务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化产业。而财产保险基本险和综合险中,对被保险人拥有财产所有权的自用的供电、供水、供气设备因保险事故受损,引起的停水、停电、停气以致造成的直接损失给予补偿,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为抢救保险标或防止灾害蔓延而造成的损失也由保险人负责。一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都会承担理赔责任。不过,该险种的投保门槛较高,保险公司会严格审核企业的经营体制、信用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出险情况等各项数据。但是对于酒钢这个业务繁多的大型企业来说,这几种财产保险险种是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

2、企业财产保险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今天,保险信息化也成为保险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财产保险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

在不足,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沟通不够,不利于企业财产保障体系的实行和公司员工的管理。

酒钢拥有嘉峪关本部、兰州榆中、山西翼城三个钢铁生产基地。这三个基地跨地域范围广,使得财产保险企业不能统筹各基地的财产保障管理,并且增加了保险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其经营效率。

3、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运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国内许多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认为投保企财险会加大企业经营成本。但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一旦灾害事故发生,企业就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而保险经纪人可以量体裁衣式地设计保险方案,最大化地转移企业的可保风险,并协助客户向保险市场询价或招标,选择条件最优的保险公司承保。

酒钢于2007年11月注册资本500万元的甘肃吉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酒钢集团出资二百万元占股40%,为第一大股东。吉安保险经纪的前身为甘肃吉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投资人正是酒钢集团。保险经纪公司派出由冶金行业风险专家、国家级安全评价师、风险管理工程师、保险专家组成的查勘小组,分赴该集团公司及其直属单位、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共二十几家单位进行风险查勘,主要就各厂的生产设备、技术及安全管理、重大风险源、主要损失形态、现有的安全措施以及历史损失案例及赔付情况等进行现场查勘与访谈,收集了大量详尽的资料,据此向集团公司提交了一份专业的《风险分析报告》,提出什么样的风险用什么相应的手段来避免、转移或自留,确保用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对于其中需要保险手段来解决的风险,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保险方案,做到了该保的风险一个不落,不该保的一分钱不花,酒钢这一举措成功转移了该集团生产中的大部分纯粹风险,对我国其他市场占有率大的钢铁企业有现实意义。

4、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钢铁行业是高污染行业,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统计,钢铁行业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除攀钢钒钛、包钢股份和酒钢宏兴外均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发布报告的钢企有一半建立了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但污染物排放的数据公开方面不容乐观。2012年由于受钢铁供求矛盾激化、钢材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及铁矿石价格坚挺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钢企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企业高层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不愿意买环境污染险,一些企业发生的环保事故,大多都是当地政府和居民买单。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当前因缺少法律支持,政府没有强制污染超标的钢铁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并且不少地区企业没有严格监测污染物排放量,政府监管人员也疏忽了现场核查和排污核定,使得国内大钢企业周边的环境污染严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

三、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企业经营效益逐年提升,缴纳保费的能力也在提高。 特别是加入WTO 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竞争形势加剧,“优胜劣汰”在时刻提醒着企业,任何风险都有可能使其在一夜之间损失惨重,甚至于破产倒闭。目前,国外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逐渐被国内企业接受,其保险需求日益增强。保险企业必须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业务,推动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规划企业财产保险险种结构

从目前各公司的产品开发来看,对传统企业财产保险产品缺少创新,险种更新较慢,且各财险公司险种结构趋近相同,只有少数财险公司对原有产品进行了改造。保险公司需要在

发展基本险种的基础上,改变只看到眼前效益的价值观,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明确定位,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比如,针对自保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可以开发财产超额损失保险,也可以开发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简易营业中断或利润损失保险等等。同时,应设计各具特色的附加保单或批单,以扩大企业选择范围,这样可避免企业购买保障内容重复的险种,既保障全面又节约成本。各财险企业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市场导向,不盲从,建立专业化得经营体系,合理调整险种结构,明确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发扬创新精神,开发针对特殊行业的险种。同时严格建立业务考核制度,对各种险种业务的收入比例做出明确界定,不能只看总保费,而忽视了具体业务执行情况,才能使企业在财务保险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二)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

财产险公司可以开发一套自己的信息技术平台,也可以购买通用的信息技术平台作为主平台,在统一标准和接口的前提下,设置自己的管理平台,以计算机网络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来进行统一的业务处理。为了更好地位业务发展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以现行信息技术系统为依托,采用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共享服务、有偿使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投保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和其他业务单元统一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对数据的多角度联机分析处理,建设通用统计系统,对汇总生成月报、季报各类分析报表以及公司人力资源业绩评估和人员管理体系有统一的管理和监督,这样不但有利于降低总运行成本,还可提高各公司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人员管理和效绩考评。

(三)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加大预防风险的投入

企业以赢利核心,而收益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有些时候,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就意味着要冒着更大的风险。这时,风险管理指导企业管理者识别和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与转移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业界必须重视顾客的风险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强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了解到财产保险投入的必要性和意义。就目前来说,导致相关保险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要对经理人有个正确的定位,只有企业经理人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决策环境,企业财产保险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强制性环保险”

钢铁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收益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生产企业对环境负有社会责任感。保险的赔偿限额是传统污染行业转嫁环境责任的保障,将有利于企业发展。另外,环境责任险的基本点就是保护受害者的经济利益并进行补偿措施。当前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缺少法律支持,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损害赔偿标准不明确、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等诸多现实问题。中国保监会与国家环保部出台的共同推进“强制环保险”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并指导各地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十二五期间,太钢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尘不染标准再投资60亿元,新上一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未来将打造高水平完整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强做大绿色产业,带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国家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顺利实施。

四、总结

通过对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状的研究和了解,中国财产保险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当然在发展和探索中也产生了种种不利于发展之处。为提高工作效率,从增加企业效益和方便服务角度出发,保险公司应尽可能做到保险方案优化组合,科学搭配,吸引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参与。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钢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将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要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学会科学利用保险,充分转嫁企业风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把保险与安全防范结合起来,把保险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让保险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的财产保险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断完善中,走出困境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中国保险事业没有在外来压力前止步,中国财产保险正在调整步伐,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它正以新生保险业的活力,逐步的向世界保险业靠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财产保险必定会以自身的独特方式,获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第7篇:浅析市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市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市农村消费市场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一、**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

2005年,**市的农业人口为64.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9 %,是**市当前最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4%,根据农村住户百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居民“十五”期间的消费支出增副分别是:食品消费支出7.7%;衣着支出为5.54%;居住支出为9.0%;家庭设备支出为1.3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9.10%;医疗保健支出为21.12%;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4.33%;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3.34%。总的来看虽说是程上升区势,但消费起点还是比较低,2005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93.7万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9.9万元,人均消费仅为1985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5153元相差3168元,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二、制约**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收入增长减缓。自改革开放以来, **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00---2005年这段时间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看好,农民收入比较稳定,对家电、建材等大件消费品的需求较强烈,农村市场稳步发展。但从2002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受影响。收入增幅连续几年回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弱。

2、消费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普遍存在,电风扇、电视机仍是农户家中主要耐用物品,对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购置持谨慎态度。而农村婚丧喜庆舍得铺张浪费等旧习惯还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环境仍然较差。据调查,目前**市农村居民家庭已购的大件物品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 二是大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用水不方便,洗衣机的使用受到限制,三是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四是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商业网点乡村设置不方便,五是服务网点少,维修不方便等。

4、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表现在农村市场秩序不好,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心有余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5、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据调查,不少企业拿城市需要的商品来供应农村市场,有些生产企业和流通组织将库存滞销积压、长期卖不出去的商品向农村推销,致使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严重错位,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三、开拓**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对策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农村市场销售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不提高,整个市场就像无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动不起来。当前,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除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水利、电力、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投资办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3、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要配套。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市场,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集中本地农产品,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以专业批发,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辐射网络。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土地、人才、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农业市场的应变能力。

4、组织好农村市场商品流通,鼓励和扩大消费。目前**市农村商业流通组织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虽有一些电器、建材、五金等个体店,但大多规模小,

第8篇:浅析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浅析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

前言

我国作为茶叶发源地,具有千年茶叶出口历史,是世界上最大茶业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茶叶出口金额达到5亿美元。据业内专家估算,茶叶出口带动了1200万人就业,其中茶农约1120万。

茶叶出口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三大部分。其中绿茶出口规模居世界首位,出口达1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21.87万吨,金额3.9亿美元,约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3%。绿茶出口对北非、西非、独联体市场增势强劲;对美出口量大幅上升;对欧盟出口继续呈大幅上升趋势;亚、非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是我国绿茶传统主销市场,对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阿尔及利亚、美国和日本出口绿茶均在万吨以上。美国、俄罗斯是我国出口新兴市场,也是我国茶叶出口新的增长点,并表现出巨大潜力和购买力。另外我国出口红茶3.15万吨,金额4,245万美元, 出口特种茶3.64万吨。

一、中国茶叶产业出口现状

(一)价增量减,喜少忧多

我茶叶出口未能再现去年量价齐增的格局,可谓亦喜亦忧,喜少忧多。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茶叶出口14.73万吨,同比下降3.97 %;金额约3.61亿美元,平均单价2447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4.67%和8.99%。喜的是,向美国、俄罗斯出口出现大幅增长,同比分别上升41.6%和22.05%,日本自2005年以来大幅下降的态势得到遏制,同比微增0.56%。忧的是,传统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特别是我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摩洛哥同比下降

9.46%,第二大市场乌兹别克斯坦同比下降53.24%,从2009年的第2位降至第5位。

(二)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

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的逐步放开,茶叶出口企业逐步增多且优劣混杂,少数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在出口中低价竞销、以次充好,不但严重扰乱了国内经营秩序,使得茶叶出口价格整体下滑,茶叶出口全行业利润水平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我国茶叶在海外市场的口碑。

(三)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茶叶出口贸易中品种主要是绿茶。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农药残留问题。世界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因素不生产茶叶,对进口茶叶制定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MRLs)。如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6种增加到10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将大部分农药残留标准降至原来标准值的1/100~1/10。在2000年底欧盟又加高贸易壁垒,对茶叶检测执行更为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而且受检的农药品种增至134种。2002年欧洲茶叶委员会对进入欧盟地区的茶叶实施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最高限量(MRLs),如氰戊菊酯最高残留限量(MRL)值由10mg/kg降至0.05mg/kg。喹硫磷(MRL)由2mg/kg降至0.1mg/kg(仪器检测最低线)。在2003年3月14日发布的2003/0052(COD)法规中规定,将从2005年起对未在欧洲或没有充分依据说明其残留对销费者不构成危害的农药在食品中残留量均不得超过最小违约标准0.01mg/kg。德国的技术标准中,绝大部分农药也从LOD作为MRLs;相应法规还规定,今后的新农药除了某国一方提供田间实验资料并经过欧盟和德国一方允许以外,其余均以LOD作为MRLs。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复杂多变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又一绿色技术壁垒。自1993年以来,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种农药残留限量的法规。目前还在对约600种农药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审定;最近又出台了若干关于修订标准的法规和指令,以后将有一系列标准被修订。日本大藏省于2002年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检验环节和检验的批次,提高了产品标准,加大了对不合格的认定范围和惩罚力度。德国等国家也不时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变更技术要求。另外,各国的产品认证体系种类繁多,认证程序也被经常修订和补充,进口商只有得到确切的认证后产品才允许进口。对于如此的绿色技术壁垒,我国出口商一般难以适应,从而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出口创汇

随着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受到

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其表现在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占世界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的百分比均有一定的下降。1992~2002年我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贸易量的百分比由16.73%下降到13.77%的总趋势。同时我国对发达国家的茶叶出口的国别贸易亦有下降的趋势。以欧盟为例来说明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1993年至1999年间欧盟曾是我国红茶出口第二大市场,但从此以后迅速减少了从我国进口茶叶,到2002年其进口茶叶占我国红茶出口的份额跌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只有10.37%。我国对欧洲的绿茶出口也同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从2000年我国对英国的绿茶出口额从154.01万美元降至2002年的94.53美元,年均下降21.7%。另一出口额下降明显市场是法国,其占我国绿茶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6.97%降至2002年的1.41%,年均下降56.8%。

(二)绿色壁垒影响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

我国茶叶出口时必须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等,为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必须进行较大的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支付昂贵的认证、注册、评审等费用,这在客观上增加茶叶出口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指一次性的初始成本和持续成本。前者是指达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要求而在生产、检疫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与生产或努力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包括一次性的技术设计更新与生产工艺改进、投资于新设备的资本投入,以及改进企业内部测试与检验程序并建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本。后者则包括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控制成本,持续成本则意味着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使产品的比较优势减弱,有时甚至没有比较优势。这种状况最终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

(三)增加茶叶生产成本

为达到欧盟等茶叶进口国的农残及安全、卫生标准,我国茶叶生产主体和出口企业不得不改进有关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增加卫生质量的检测、认证和签证等费用,使得出口茶日益上涨的销售成本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要达到欧美准入标准,茶叶从采摘、拼配、加工、包装到储运每批次需要检测农残指标数至少在43个以上,微生物和有害金属检测指标在13个以上,整个过程每个批次茶叶的检测费用高达33600元。企业为方便检测和自查,一般需引进德国检测设备,每台7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要负担各种各样的大量消耗的检测制剂的费用。除了

检测成本外,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再加上我国目前针对从事绿色出口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鼓励措施却还是空白。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实施无公害茶工程,有效控制农残问题

应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修订和制订一套与之相接轨的卫生标准,使国内的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能有章可循。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措施有:首先,对茶园的病虫害要走综合防治之路,严禁一切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农药使用量;加强现有茶园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强茶农素质教育,提高茶农合理使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适时施药、抑控弄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严禁安全间隔期,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机具,提倡以容量喷药代替高容量喷药,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益和防治效果,又降低成本和农药的危害。最后,加强农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实验推广,特别是生物农药、环境较好的农药研究和开发;要提出不同病虫害防治对象,不同常规农药品种的替代品种。

(二)从源头抓好质量和安全卫生

目前,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表面上是“绿色壁垒”,究其根源却是茶叶中的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问题。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我国茶叶出口而设的壁垒,但毫无疑问的是,对照国际检测标准,目前我国不少茶叶的确存在着农残和卫生质量不合标准的问题。应该在企业统一组织指导下,成立茶叶工、贸一体化组织,参与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加大茶叶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推广实施有机肥代替无机肥,以生物防治为主代替化学防治为主的生产过程。

(三)建立茶叶绿色出口补偿机制

借鉴欧盟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我们应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并用。凡用于公共设施、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用间接补贴手段予以扶持,对涉及到具体茶农和出口企业的亏损则采用同生产和出口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把补贴经费直接发到农民或企业手中。从长远看间接补贴为主要补贴形式,但近期内应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帮助茶农和企业弥补因绿色生产遭遇的损失,树立他们突破绿色壁垒的信

心。

(四)依靠比较优势原则,调整茶叶种植结构。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禀赋在不同地方有很大的差异,茶叶生产比较优势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我国茶叶生产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地安排生产布局,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质量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

相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程序,我国茶叶标准制定工作是滞后的。如欧盟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达56项、英国13项、日本64项,而我国迄今只有两项农药残留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无标可循、有标不采在我国农产品领域表现很突出。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目前采用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重要是质量体系认证,即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证认主要有三种:(1)各省市自行开展的无公害产品认证。(2)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3)有机食品认证。目前有机食品认证主要以国外机构为主,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另外我国认证机构数量繁多,各认证机构所规定不同的认证标准造成通过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消费者难以把握质量标准。因此,我国在今后应该狠抓质量标准的控制制定和实施,提高茶叶采标水平,完善我国认证体系建设,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相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认证标准、程序、标志推动我国农产品包括茶叶在内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六)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大力加强信息收集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在国外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环保认证标准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集国外涉及茶叶的技术规范、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的数据库,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茶叶出口企业及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使企业及时做好防范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贺旭辉,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J].经济透视,2006,(2).

[2]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3]顾国达,等.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

[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4]曾国平,申海成.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现状[J].中国茶叶,2008(8):4-6.

[6]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第9篇: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2008年以来,冰川、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这一系列不行的天灾引发了一股慈善潮,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还是停留在以明星效应和个别企业短期捐款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长期化的格局,而郭美美事件的爆发则是让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信任危机,公众之所以抓住红十字不放,与其说是对红十字的不满,不如说是对整个慈善制度的质疑、对慈善机构运作不透明的愤怒。

关键字:中国慈善事业信任危机社会分配发展制度化意识 对于我国而言,在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并逐步使一大部分公民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社会难题。据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慈善事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传统慈善意识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慈善主体慈善意识具有封闭性、狭隘性、内敛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慈善意识遭遇到了现代困境,造成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内动力不足,虽然近年来也在逐步完善,但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不足,经常性的捐款较少,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慈善事业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相应的慈善文化等问题依然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对《中国企业家》说,毋庸置疑,中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还处在一种粗放、原始的阶段;而在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类主体中,商业力量、财富阶层虽往往成为其中夺目的明星,但囿于各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实则有限。这就是今天中国慈善的真实面目,是谓“真相”。除了来自外部的政府动员和社团劝募而不得不做的捐赠之外,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受怜悯心的驱使,而这难免使他们的慈善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数人在慈善事业上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国情,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慈善事业的发展就变成一种必然,其在社会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慈善事业被经济学家誉为“社会的

第三次分配”,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太健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中国,慈善事业肩负了更多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我国慈善事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期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慈善事业需要在宣传上、政策上扶植、支持

着力培养慈善组织,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鼓励各收入阶层人士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建立激励机制,吸引、鼓励企业和高收入人群积极参与。培养人们的慈善道德观念,强化慈善意识,激发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形成致力慈善事业光荣、神圣的社会氛围和风气。

二、立法促慈善透明化发展

中国目前仍没有一部统一的慈善基本法,与慈善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分散在位阶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还存在着冲突,法律制度还存在错位、缺失和相关制度不配套的情况。因此,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慈善基本法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对于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应该把公开性、透明度作为自己存在发展的生命力,应当是有所遵循的。透明公开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慈善机构只有配备“玻璃口袋”才能让公众捐得放心;职业化、专业化保证善款能被高效使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是问心无愧提取管理费的前提;破除双重管理体制、放开公募权利,才能激发蕴藏于社会的慈善力量,形成更具活力的“慈善市场”。

三、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引导、监督,建立健全对慈善机构的监督机制,促进慈善机构严格自律。

对于那些“害群之马”要严加惩戒、决不姑息;对于非法运作的慈善组织要坚决予以取缔。倡导慈善事业“阳光操作”,规范社会募捐行为,强调自愿捐助,不搞官办、不搞摊派、不下指标,完善社会捐赠资金、物品的管理,建立社会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增强社会慈善事业公信力。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彰显人性光辉、实现公平正义的阳光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已写入“十二五”规划,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热情参与和积极推动。

四、慈善事业的民间化转型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的是对慈善超市更人性化的定位。单纯的施舍,仅仅能解一时所需,处理不当,还会伤害接受者的自尊。而好意慈善组织通过销售捐赠物品,将资金用于为困难人群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这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基于平等的互助原则,也是现代慈善精神的意义所在。

要想慈善超市持久发展、永葆活力,关键在于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在好意慈善超市,人人都能成为捐助者,也能成为参与者,消费者不光是穷人,捐助者不仅是富人。中国慈善超市要避免昙花一现,根本上是要推广“人人都能做慈善”的理念,唤醒“人人都来做慈善”的行动意识,吸引更多困难群众参与到慈善超市的建设中,形成以普通人群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在救人、自助、互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中国的慈善事业,那会是一片美好的蓝天。只要各方面都做到位,慈善事业在中国将会蓬勃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当我们与其他国家齐头并进的时候,决不能在慈善事业方面落后。

参考文献:

1、阎海东:《我们为什么没有全民慈善?》,世界博览,2011年06期

2、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梁亮胜:《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根在文化兴在民间》,世纪行,2008年03期

4、郑成功:《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余川:《让我们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江淮,2010年04期

6、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3月版

7、王俊秋:《浅析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战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上一篇:社区网格化工作计划下一篇:1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