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201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金融市场201(精选8篇)

中国金融市场201 篇1

摘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备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机遇与风险相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世界、国际、贸易、一体化

一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了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十分依赖国外市场,海外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外需拉动。正因为这样,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广泛辐射之际,中国亦免不了受到重创。而现在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颇大,也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些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结构不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问题愈加突出,这将大大制约我国金额市场的整体发展劲头。据查资料了解到,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商业银行、股票、证券以及区域城乡合作金融。虽说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然处于一个十分低的位置,尤其是证券业和保险业二者的发展明显滞后。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主 体不够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很少,且其运用的频率也很低。此外,还存在金融市场交易价格不合理的状况。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十分不稳定,波动剧烈。就货币市场而言,银行间同业拆借波动性大幅增加;从债券市场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也增加较大。可见,稳定金融市场价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很薄弱。我国的金融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并未形成一个有较强约束力的监管系统,这样一来,许多金融市场中的纠纷等无法可依,给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此外,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并不规范。很多市场主体并未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而是抓快不抓好,追逐短期利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较为严重,投资者自身素质不高,极大地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不利于金融市场稳步改善。不仅如此,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运行不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堵塞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正常发挥。而且除了货币政策功效受限制以外,我国政策性金额机构的作用也没有尽可能地施展出来。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潜力有限,这是源于我国乏力的金融创新。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力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种类少,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资产组合少,这样一来,在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的同时,甚至还会让其对我国市场失去信心,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诚然,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重重问题,但仍然有可喜的一面,即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配合较好,这对我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想见,以中国为典型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发展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稀缺,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不强。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世界日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认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与实质经济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2.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金融国际化包括各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资本项目的放开等等,反映其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金融一体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各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机也全球化了。3.过程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为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这是因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既表现为它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而且表现为它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它在给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尽管它的发展历程可能存在曲折,但总体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4] 4.一体化论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及各国货币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统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从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从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结果,但并没有取消各国的金融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体化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并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激活了;其次,这个整体的各个监管和监督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再次,这个整体的各个市场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来实现的。5.综合表述

上述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了界定,但是各个定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实际上在上述定义中有一些观点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等等。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表述为: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现状

各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2009年):

由此可见,与经常账户截然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形成资本账户顺差,而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陷入资本账户逆差的困境。

二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为了便于观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我们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分析。1.金融全球化的微观表现 从微观层次来看,由于金融活动是投资者和融资者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动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从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来看,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三项业务的融资额,1973年为622亿美元,1979年为145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而进入90年代后,由1990年的427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23.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达国家证券资本的年平均流出入总额,1976—1980年间为476亿美元,而在1991—1994年间已增加到6311亿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资规模更令人叹为观止,美国1970年的共同基金数为400个、资产总额约为448亿美元,到1994年则相应增加到5300个和2100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约为2万亿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一些国家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各国银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跨国购并(即兼并和收购)浪潮。金融机构的并购与重组成为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造就了众多的巨型跨国银行。银行并购使全球金融机构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银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据统计在2000年以资产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前25家大银行的资产占1000家银行资产的40%,而1996年仅为28%。

中国金融市场201 篇2

碳金融市场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试图通过国际协作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与会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其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UNFCCC第三次缔约方会议 (Third 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3) , 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排放量的目标, 并制定了创新机制来协助这些国家实现目标。在具体减排途径上提出了三种灵活性机制:联合履约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CDM)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 IET) 。JI和CDM属于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 通过项目合作机制, 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内企业以投资方身份, 在其他国家投资具有减排效应的项目。

在《京都议定书》三机制下, 许多国家、地区、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项目或分配配额, 形成了“京都碳市场”。与此同时, 一些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政府、企业或组织自愿做出的减排额度进行交易, 催生了一个“非京都碳市场”, 又称“自愿交易市场”。至此, 碳交易便在《京都议定书》法律约束下形成的“京都碳市场”和《京都议定书》框架外形成的“自愿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原本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环境问题引入了金融学领域, 碳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形成了金融市场中别具特色的新兴领域——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这一人为缔造的市场正迅速发展, 全球各地碳交易所相继成立, 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 交易额持续上升, 虽然交易价格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确定因素制约, 但各国政府和地区已清醒地意识到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已不可逆转。从长远发展来看, 碳金融市场必将成为各国和地区发展和振兴本国、本地区经济的新领域。这一新型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易结构和市场体系。

二、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 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总体情况

作为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 全球碳交易市场在2003年初具规模, 且发展态势迅猛。近几年中, 无论是碳交易量还是成交额均有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1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 420亿美元 (见表1) , 相比2005年的110亿美元增长了1 190%。但与2009年比较, 由于2012年后的监管制度缺失, 一级CDM市场价值下跌了近一半, 比京都议定书生效当年 (2005年) 还低。在2009年有强大主权供应的分配数量单位市场, 同样在2010年也有缩水。最后,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的配额曾在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在2010年由于该倡议的停止而导致该收益目标被删除。虽然后京都时代国际政策的不明朗给国际碳交易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但仍可看出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彭博新能源财经以及生态系统市场公司。

(二) 全球碳金融市场细分情况

碳交易市场主要由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两种类型组成。配额交易市场中, 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许可配额 (如EUA) 相当于与其相关联的项目交易市场中的一个单位的碳减排信用 (如CER) , 但总量限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没有总量限制的减排项目自身产生的利益激励更为严格, 因此, 配额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 流动性更高, 交易规模也远远大于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 项目市场的价格基本随着配额市场价格波动, 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 以此为基础, 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中, 以通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每年产生的交易量和交易额最大, 成为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引擎。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010年, 通过EU ETS产生的包括EUA和二级CDM全部交易额占全球碳金融市场成交金额的97%, 其中EUA交易额达到1 198亿美元, 占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额84.4%, 占配额市场成交金额的99.1%, 远高于其他碳市场成交额, 欧盟配额市场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 (见表1) 。

基于项目的市场中, 一是CDM市场, 二是JI市场。CDM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和中国、印度等国家。CDM项目市场大体分为CDM一级市场和CDM二级市场。CDM一级市场基本上由发展中国家提供, 二级市场上的CER交易是指远期合同签订后而CERs尚未产生时发生的交易, 或者在CERs已由联合国执行理事会 (EB) 签发后又发生的交易。近年来, CDM项目的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发展迅速。从交易量来看, 经核证的减排量一级市场在2005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达到3.41亿tCO2e, 比2004年增长了252%,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交易量降至2.11亿t, 2010年交易量为1.87亿tCO2e。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CDM二级市场从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106倍, 年增长1.5-21倍, 即使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2008年仍然比2007年增长了347%。2009年交易量达到10.05亿tCO2e, 与2008年交易量持平。2010年交易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字, 上升至10.98亿tCO2e。就交易额而言, CDM一级市场从2004年的4.85亿美元攀升至2007年的74.33亿美元, 增长了14倍。同样,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和2009年的交易额分别减少至65.2亿美元和26.78亿美元, 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12.3%和64%。2010年交易额降至15亿美元, 但下降速度已有所缓和。从二级市场来看, CDM交易额则由2005年的2.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77亿美元, 增长了117.9倍。随后便开始下降, 2010年交易额降到183亿美元。还有, CDM的交易价格在2008年前后出现拐点, 2008年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从CDM一级市场的平均交易价格来看, 从2004年的5.15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6.78美元, 每年增长率约为40%。2008年后, 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计划失败, 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见图1) 。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5-2010年《全球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整理

相比CDM市场的发展, JI的进度相对较慢。JI项目是指附件一国家之间基于减排义务的项目级合作。投资国通过在成本较低东道国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以获得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单位, 用于实施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 并节约减排成本;东道国可获得一定资金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0年JI项目所产生的ERU交易量仅为0.61亿tCO2e, 交易额为4.5亿欧元。截止到2012年2月1日, 247个路径二占了524项JI申报过程中的公开项目的 47%, 以及ERU的56%。然而, 目前只有25个路径二项目已经登记, 完成率仅为10%。相比之下, 有196个路径一项目已经登记, 几乎是路径二登记项目的八倍。目前,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JI项目实施主要分布国家, 占整个JI申报过程公开项目的56%和ERU的80%。

三、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一)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

欧盟各成员国为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 也是现有的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欧盟范围内跨国实施的排放权交易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深远意义和根本性的环境政策之一, 对国际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EU ETS分为三个阶段, 每阶段皆要求各会员国依指令提交“国家分配计划”送交欧盟执委会核准, 此分配计划详述各会员国其减排权的分配与交易方式, 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被称为“欧盟排放配额 (EUA) ”的二氧化碳排放权, 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第一阶段从2005-2007年, 减排目标是完成《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目标的45%, 参加交易的部门集中于重要行业的大型排放源, 涵盖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6%的11400个设施, 这一阶段的减排不包括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配额是免费发放的。第二阶段从2008-2012年, 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各国平均减排6.5%, 涵盖的排放设施范畴扩大, 覆盖了总排放量接近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的工业设施, 航空业首次纳入减排体系, 配额由免费发放和拍卖两种形式组成。第三阶段从2013-2020年, 减排目标是2020年之前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 取消国家分配方案, 采用拍卖方式分配配额, 对EU ETS外部的减排信用抵消的使用限制将更加严格。

EU ETS主要交易集中于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 、欧洲能源交易所 (EEX) 、北欧电力交易所 (Nordic Power Exchange, Nord Pool) 、Powernext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荷兰Climex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ECX在2010年4月被美国洲际交易所 (ICE) 以3.95亿英镑收购, 在EUA、CER和ERU三种类型上衍生出八类期货和期权产品。在EU-ETS中, ECX交易所在2011年9月的市场份额占比91.66%, ECX是全球最活跃的碳排放合约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是纽约—泛欧交易所 (NYSE Euronext) 与法国国有银行信托投资银行于2008年1月22日合作设立的全球碳交易平台。BlueNext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 占全球碳排放信用额现货交易市场份额的93%。

(二) 美国区域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 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市场驱动的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拍卖几乎全部配额, 而不是通过免费发放的形式运作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目标是在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共10个州的电力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到2019年, 比2009年的水平减少10%的排放量。该体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启动。RGGI由10个州各自单独的二氧化碳预算交易体系组成, 这些单独的体系均以RGGI的规则模型为共同基础, 由各州自行制定管制条例进行管理, 并与“碳配额互惠”规则相互联结。通过该规则, 被管制的电厂可以用RGGI范围内任意一州签发的配额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

西部气候行动倡议 (Western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WCI) 是原有“西海岸气候倡议”和“西南州长气候倡议”的延伸和扩大。涵盖美国七个州和加拿大四个省。这些地区总排放量目标定为到2020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5%, 其他一些美国、墨西哥的州和加拿大的省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了倡议。该协议覆盖所有6种温室气体, 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WCI仍处于机制设计和筹备的最后阶段, 许多重要机制还停留在建议和提案层面, 尚未最后定论。WCI的行业覆盖囊括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 以2009年1月1日之后最高的年排放量为准, 任何年度排放超过25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均是WCI的管制对象。

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Midwestern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cord, MGGA) 于2007年11月15日由美国中西部6个州的州长以及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省长共同签署, 要求建立中西部区域性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MGGA仍处于机制设计与筹备中。MGGA行业范围和燃料范围极为广泛, 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经济部门, 减排气体范围仍为国际气候条约中规定的所有6种气体。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 至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80%, 明确提出与RGGI、WCI、EUETS和其他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相连接。

加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 (议会第32号法案) (California Global Warming Solution Act AB32) , 于2006年8月生效的议会第32号法案由时任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此法案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减少排放至1990年水平, 至2050年减排至1990年水平的80%。此法案采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对加州85%的温室气体设定排放上限, 它将与其他减排措施和手段相互协调来减排温室气体。实施免费分配与拍卖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加州AB32为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多州联合的区域层面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榜样。

美国区域碳交易体系主要集中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 (Chicago Climate Futures Exchange, CCFE) 、美国洲际交易所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CE) 、绿色交易所 (Green Exchange) 等多家交易所。其中, CCX于2003年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交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CCX建立自愿但有一定约束力的单强制减排体系 (即自愿加入, 强制减排) ,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自愿型总量限制体系, 可以称为协议减排模式, 也被列入自愿碳市场范畴。2010年7月, CCX的母公司Climate Exchange Plc.被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 (ICE) 以6.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2010年10月, CCX官方文件宣布, 开展整整8年的CCX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将于第二期结束后 (即2012年12月31日) 停止, 不再继续进行第三期。这宣告了美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终结。

(三) 澳大利亚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澳大利亚国家污染物减排体系 (Australia 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CPRS) 是工党陆克文政府提议的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CPRS预计于2010年7月正式实施, 并形成法案通过立法程序提交给议会审议。该法案一旦经议会通过, 这可能成为澳大利亚管理GHG (温室气体) 排放的主要工具且覆盖整个经济的ETS, 但该法案在2009年两次遭到议会否决。2010年4月27日, 鉴于国内的政治僵局和对未来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 总理陆克文宣布澳大利亚的ETS将被推迟, 并在2012年年度重新审核, CPRS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型排放交易体系, 设定行业排放总量。CPRS将覆盖大约75%的澳大利亚排放, 并实现其中期减排承诺, 即到2020年比200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5%。

可再生能源目标 (Renewable Energy Target, RET) 于2009年8月由澳大利亚政府实施, 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联邦层面可以促进减排的环境市场。RET目标是到2020年, 20%的电力供给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 (是目前的两倍) 。这比2001年实施的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 (MRET) 体系增长了四倍, 激励了市场中的可再生能源证书 (RECs) 。可再生能源证书以电力产量为单位, 即百万瓦时 (MWh) 为单位, 而不是二氧化碳当量 (CO2e) 。基准参与者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证书履行履约义务, 目前可再生能源证书的市场价值远超过温室气体减排证书。在GGAS系统下, 如果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减少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以减少甲烷排放, 是可以既产生可再生能源证书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证书的。目前, REC的交易价格高于每千瓦小时40澳元 (37美元) , 相当于47澳元tCO2e (43美元) 。

节能量交易体系 (Energy Saving Scheme, ESS) 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启动, 并将持续至2020年。其目的是通过奖励开展合格的项目来减少电力消费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公司来提高能源效率, 并降低售电量4%。它以能源零售商以及NSW中的发电商为目标。参与者可通过缴回节能核证 (ESC) 来履行其义务。NSW GGAS框架下有一个节能项目的自动转换过程。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New South Wales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cheme, NSW GGAS) 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计划之一。2003年1月1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启动为期10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的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该体系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机制相类似, 但参加减排体系的公司仅限于该州电力零售商和大的电力企业。在澳大利亚碳污染减排计划开始运转后, GGAS将被终止。GGA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基准信用型强制减排体系, 它的基准是人均消费二氧化碳当量。之所以采用这一基准实现总量减排, 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是稳定的。GGAS2003年开始时的初始基准为8.65吨/人, 2007年逐步下降至7.27吨/人, 并保持该基准至2021年不变。7.27吨/人的基准相当于比《京都议定书》1989-1990年基准年均下降5%。如果把该目标在澳大利亚全国推行, 其所取得的绝对减排量将相当于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所需要承担的第一减排期任务的50%。

澳大利亚减排体系交易集中于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 (Australian Climate Exchange, ACX)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 ASX) 、澳大利亚金融与能源交易所 (Australian Financial and Energy Exchange, FEX) 三家交易所。其中, ACX是澳大利亚第一家电子化排放交易平台, 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完成交易量6 300吨CO2e, 平均价格在7.42美元。2008年5月, ACX已经开始交易国际自愿市场的抵消额度VERs, 并于2009年年初开始碳信用期货交易。

(四) 英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The UK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UK ETS)

英国交易体系是英国政府建立的覆盖所有经济部门包括6种温室气体的国内贸易体制, 以自愿参与并配合经济激励、罚款等为特征。它于2002年4月成立, 是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它的实施对EU ETS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过宝贵经验。UK ETS的运作方式包括配额交易与信用额度交易两种模式。配额模式拟订一个绝对减量指标, 然后指定每个企业的排放配额。信用额度模式则由参与者以其他提升能源效率或减量专案计划提出其相对减量目标所产生的额外减量。除了必须完成欧盟减排, 该体系还包括两类自愿减排企业:一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而自愿承诺绝对减排目标的企业;二是通过自愿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承诺相对排放目标或能源效率目标的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达到目标可以享受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减免。对于这两类自愿减排企业,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以1998—2000年的平均排放量作为基准线, 减去每年自愿承诺的减排量, 确定企业每年的许可排放量。英国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参与的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它们的碳信用。为了协调英国排放体系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之间的关系, 英国排放体系于2006年年底结束。

四、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思路

(一) 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构建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策的扶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 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我国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 中国政府必须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构建碳金融市场法律框架, 指引碳金融市场正确前行。

随着中国碳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要逐步搭建起来, 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文件已相继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未来还应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大金融领域分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法》、《银行碳金融服务准则》、《碳证券交易法》等法律法规。除了交易法规之外, 还应从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入手, 出台《碳金融市场监管法》, 对碳金融市场从进入到退出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二) 中国碳金融市场结构设置

碳金融市场结构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工具、中介、组织方式和监管在内的五大体系, 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碳金融市场的组成部件, 在碳金融市场原则和制度安排下形成制衡机制, 维持市场正常运行。

1.碳金融市场主体。

碳金融市场主体是指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碳金融市场的主体有企业、政府部门、居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它们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动机主要有筹措货币资金、对碳金融资产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投机或是调控宏观经济。首先, 企业作为碳交易市场中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 当技术上无法进行或不愿以高成本进行碳减排时, 如果被限定了排放量约束指标, 而必须增加碳排放权的使用量时, 企业具有碳减排的需求, 成为碳市场的需求方, 此时, 如果自身资金匮乏, 则可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或采用其他方式融资, 成为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方;相反, 如果企业掌握较高的减排技术, 能够低成本进行碳减排, 产生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将在碳市场中出售, 获得资金, 将资金用于投资在碳市场中, 成为碳金融市场的供应方。其次, 政府部门,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资金的需求者, 它们通过发行政府碳债券筹措资金。再次, 居民个人以自己合法财产投资于碳金融资产, 成为碳金融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第四,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 金融机构既是资金的需求者, 又是资金的供应者。最后,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措施宏观调控碳金融市场。

2.碳金融市场工具。

碳金融市场工具是碳金融交易的载体。碳金融工具可以理解为筹资者对金融工具持有人的债务, 即对碳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而言是金融负债, 对碳金融工具持有人而言是金融资产, 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公开碳金融市场上的碳金融工具一般采取有价证券或衍生品的形式。现阶段, 中国碳金融市场工具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CERS现货, 未来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碳金融工具种类也会随之增多, 由现在开展的区域强制碳强度减排而产生的强度减排市场, 因此会产生配额现货, 随着交易量和交易规模的扩大, CERS期货和期权产品, 强度配额期货和期权产品也会随之诞生。

3.碳金融市场中介。

碳金融中介在碳金融市场上发挥着媒介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构成和维持市场运行的作用。包括投资银行、认证机构、评估机构、仲裁机构等。碳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可以为碳市场提供交易信息, 改善交易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状态;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对项目市场的在减排量进行审核、认证、并评估其环境的改善度, 从而形成经核证的减排量供市场交易;仲裁机构可以对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进行法律调解和仲裁, 促进碳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另外, 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发展, 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如从事碳交易的经纪、办理碳的存储和借贷业务等。世界银行是目前在中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大的中介机构之一。

4.碳金融市场组织方式。

碳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包括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两种。在碳交易的初期阶段, 由于交易主体对于碳交易制度这一全新的环境管理方式还处于一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因此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数量较少, 交易的碳排放权的数量较小, 整个碳市场的规模也较小。此时, 碳交易多采取场外交易或分散交易的方式。在碳交易的发展阶段, 碳交易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同, 新的排放主体的设立和已有的排放主体经营状况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变化, 会使得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 分散的场外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主体的碳交易需要。此时, 碳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碳交易多采取在专业的交易所或碳交易市场进行场内交易或集中交易, 从而逐步形成有一定规范的碳市场。

5.碳金融市场监管。

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即金融监管当局以其相应的机构运用一系列法规制度和办法措施对碳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宏观监督和管理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系统。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包括碳金融法律体系, 由于碳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针对碳金融风险控制立法, 立法部门应专门制定一系列针对碳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的指标体系, 达到专门监管的效果;碳金融监管模式, 目前国际上碳金融监管主要有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和分权式的治理模式两种, 其中, 集中决策治理模式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 由一个主要的监管机构负责碳排放权的申报登记、配额分配、监督管理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国情更适合集中决策的治理模式;碳金融监管机构, 一个系统性强、范围涉及全国的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对日后将要进行的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碳排放交易实施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申报登记和监管管理;碳金融监管工具, 碳金融监管需要尽快建立会计部门、业务部门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信息系统。

(三) 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搭建

1.碳现货市场。

碳金融市场首先从现货交易开始。按照不同的交易机制, 碳现货市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主要是CDM项目产生的碳信用, 以及经国家相关机构发放的配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CDM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因此, 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创新CDM项目, 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交易CDM项目中经核准的CO2减排量 (CERs) 。另外, 国家实行强制碳强度减排交易, 未来在中国市场内, 配额交易将成为现货市场交易的主流。

2.碳资本市场。

碳资本市场主要包括碳股票市场、碳债券市场和碳基金市场。碳股票市场:通过优惠政策支持来鼓励效益良好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 以社会融资的方式筹集和扩张资本, 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当前股票市场上, 主要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板块迅猛发展。在美国市场上有超过60个市值高于7 500万美元的清洁能源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微型公司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碳债券市场:碳债券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发行的企业债券或国家债券。纵观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 碳债券的发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节能减排资金不足的方式。碳基金市场: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重要的工具。碳基金的整体运行机制包括碳基金设立、投资、交易、退出等方面。

3.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随着碳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 应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期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期货原理是购买碳期货合约来代替现货市场上的碳配额, 从而对一段时间之后将要进行的出售或买入碳配额的价格进行保值, 达到回避和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 因此碳期货具有碳价格发现功能。碳期权是在碳期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碳衍生交易工具。期权合约的推出会使基金、能源交易公司及工业企业加入, 使市场功能性、流动性和复杂性逐步增强, 碳期权市场快速发展。除以上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之外, 还包括碳远期交易、碳套利交易和碳互换交易。进行套利的不同的碳信用产品必须有相同的认证标准, 且受同一个配额管制体系管理, 当合同中所涉及的减排量也相等时, 就可以由市场价差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毅刚.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59-73.

[2]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69-81.

[3]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38.

[4]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ive 2003/87/ECAnnexⅢ, 2003.

[5]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7) .

[6]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market report 2011.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国发 (2007) 18号) , 2007.

中国金融市场201 篇3

如果把2010 年放到整个中国经济走势的大周期背景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策略判断,对我们下一步的资产配置非常关键。2009 年的GDP 增长是8.7%,而四季度增长为10.7%。结合2008 年前的情况来看,在季度上,2009 年第一季度将成为谷底;在年度上,2009 年的8.7%将是谷底。既然2009 年是谷底,那么就意味着从2010 年开始,中国将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如果经济复苏十分强劲,调控政策提前是必然的,或者说超常规的刺激政策退出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调控或者退出所能调整的,只是上升的斜率,难以改变上升趋势本身。

图表1有非常强的对比性,第九轮周期是典型的中国周期,经济的上升非常陡峭,从3.8%到9.2%再到14.2%,然后因为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经济过热。过热时的经济结构显著恶化,政府又要花很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逐步的调整下来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才最终调到了1999年的7.6%。这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运行的改进是有的,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调整当中度过。而1999 年以来的第十轮经济周期应该说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变化最大、进步最为显著的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年开始逐渐上升,并从2003 年开始进入两位数的增长,一直持续到2007 年的13%。在2007 年见顶之后,中国在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下,才经历了非常陡峭的回落。从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可以看到,政府接下来的最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保8%”的增长,而是使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持续长一些。从中长期的趋势看,希望看到第十轮这样比较长的上升周期,而不希望看到第九轮周期式的上升。

从几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判断中国实体经济的复苏是非常强劲的,通胀压力开始集聚,在个别月份已经成为现实。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最关键的指标就是PMI指标。在中国这个指数统计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它的预警性却越来越明显。大家通常认为当PMI达到50以上表明经济正在扩张,而50以下则表明经济正在收缩。中国经济的PMI 在2008年非常低,但到了2009 年12月份却达到了56.6。自从有了这个指数以来,PMI超过55 的只有七个月份,而这七个月的经济增长大概推算都在11%~13%之间。当然,还有用电量逐渐恢复和信贷投放增长迅速等指标均显示实体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同时,在分析经济复苏的趋势时,不能仅仅看同比,而要更关注环比。同比是和12个月之前的情况比,由于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非常差,自然而然2010年1、2月份的情况就会比较好。但是看环比数据,2010年的经济复苏是非常稳定的。如果因为同比的原因,误判了复苏的势头,并导致调控力度过大,就很有可能干扰经济复苏的持续进行。而对通胀的管理,则应该首先设立清晰的政策目标,这有助于市场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否则反而可能导致预期的紊乱以及对市场的冲击。当前,应当设定一个清晰的信贷增长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避免因为目标不清晰而导致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可能的信贷紧缩而大规模提前发放贷款,导致信贷在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的分布更为不均衡。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比较明显的通胀的形成往往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体需求(比如投资或出口)的大幅增长,二是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目前投资已大幅增长,信贷投放增长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价水平受农产品影响非常大。

2010年“退出”会成为市场的主线之一

就最近几年来看,每年中国资本市场都有一根主线。2009 年的主线毫无争议是信贷。在信贷投放数据创新高的时候买入,而在实际信贷投放大幅下滑的时候卖出,基本上在2009 年就可以买在低点,卖在高点。

2010年的主线是什么?可以归结为:从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平稳过渡到正常状态下的正常政策,也就是退出。

退出背后的市场运行有什么模式?有一种可能是出现“退出悖论”,即经济复苏越强劲,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得越好,政府的退出就越可能会提前,力度也会越大,结果是复苏带动股市上去一两百个点,政策又让股市下去一两百个点。这种拉锯和反复的微调,很可能会持续2010年大部分的时间,至少是上半年调控预期比较强烈的时期,所以2010年会是比较波动的一年。

结构调整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为退出的平稳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2010年中國将会出现很多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在什么地方呢?中国经济在2009年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并购重组。结构调整从政策主线上,强调的是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均衡带动;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带动;从主要依靠第一要素价格竞争,转向依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平稳复苏之后,对产能过剩和低水平竞争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导致一轮非常大规模的并购重组,而现代资本市场则给并购重组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出了多个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命科学、生物育种、信息网络和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究竟哪一个会成为下一个周期的主导产业还有待观察,但中间肯定会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技术。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大的危机必然会伴随着一次大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才是真正走出危机的标志。森林里往往是一场大火之后才能长出一棵真正的大树来。

第三,放松管制带来的新机会。2010年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要防止“二次探底”。所谓二次探底是指1998 年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复苏采取了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来拉动的策略,但是政府投资力度逐步减弱之后,民间投资没有跟上,导致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政府需要放松管制,让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原来审批门槛高的行业,这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

第四,消费增长面临拐点。我们喊刺激消费喊了很多年,但这次的增长空间在真实凸显。或者说,2010年扩大消费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不可能过于依赖国际市场消费来带动,我们也要为中国自己人的消费而生产。预计2009年消费对GDP 的贡献大概是4个点,由于几个方面的理由,2010年还会继续上升。

首先,在人口红利的后期,即社会快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快速消费的时期,中国现在正在进入这个时期。日本、韩国包括欧洲早期的一些国家也基本是这个规律。

其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就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按照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抓紧研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标、步骤、重点和措施。换句话说,每年中国人创造的财富蛋糕都是三个主体间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今后可能有多种措施来重新提高居民收入在所得占比中的份额,从而为消费的增长奠定基础。

第五,地区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以前的经济复苏往往是从沿海到中部,然后到西部,等到西部经济开始增长时,经济也开始过热了。但2009 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经济复苏率先从中西部开始,到现在这个惯性还在持续,一直是中西部快于沿海发达地区,这就缩小了中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理由也很好理解,2009年应对危机主要靠基础设施,沿海的基础设施已经够好了,所以中央新批的项目中西部自然多一些,所以2009年信贷增长和投资增长前十名的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2010年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增长还有很大的机会。当然,沿海地区也会有新的不同的增长机会,包括出口恢复以及新技术的出现等。还有很多基于区域特色和国家战略的政策扶持,比如海南旅游。

退出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也为把握不同退出策略带来的投资机会提供了可能

2009年全球的经济刺激计划前所未有,促进了全球走出危机,同时也给2010年留下了退出的共同课题。如果可以清晰把握不同经济体的退出趋势,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投资机会。

同时,2010年,中国如果按照正常速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没有悬念,尽管我们离美国还有很大距离,人均GDP的差距更大,但是我们第二大经济体的居民该怎么管理自己的财富呢?我们要比以前更有国际的视野。预计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化方面会有很多进展,其中包括国际板的推出、更多QDII的推出、以及银行业推出海外理财产品等。我们很快会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阶段,即使是在最坏的时候,我们还有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中国的贸易结构本身就决定了我们是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经济体。那这么多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不可能完全靠升值消化,也要靠鼓励我们的居民把自己的财富在海外进行分配。全球的投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美国的很多小股票很贵,但科技股因为业绩迅速增长似乎并不贵;俄罗斯股市现在大概只有不到10倍的市盈率,尽管不少国际投资者认为其公司治理有不足,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最近国际市场也有不少投资者在讨论日本的经济和日本的市场,认为日本正在进行新老企业家换班,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获利和机会。

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篇4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二.历史上出现过的金融危机:以1997年的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为例,具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对策,启示)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周边因素的影响:国外(纽约,芝加哥,伦敦,东京),国内

(金融,保险行业等)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1.影响证券市场的因素

2,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4.宏观和微观(股票,基金,债券,期货)

五,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主要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对策:1,怎样预防金融危机

2,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怎样应对(个人,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

个人认为: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二、历史上出现过得金融危机的现状,1.1997年金融危机的现状,2.2008年金融危机的现状

三、中国证劵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2.........四、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劵市场的具体影响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

2.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

3.对政府财政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4.对国民投资的影响

5.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201 篇5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36%,2022年将达到42.3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E2019E2020E2021E22.326.236.331.042.32022E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用户规模将达到5.58亿人,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02%,2022年将达到7.05亿人。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用户规模预测

1085.58642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用户规模(亿人)5.956.326.697.05

中国金融市场201 篇6

淮价费[2010]126号

各区物价局(分局),市有关单位:

为加强市场价格调控管理,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减轻经营者和消费者负担,稳定主副食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根据《市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淮政发〔2010〕222号)和省物价局《关于切实做好稳定物价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紧急通知》(苏价综〔2010〕38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城区实际,现就规范城区农产品市场收费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降低摊位费和进(出)场费标准。政府投资及国有流通企业所属的农产品市场经营蔬菜、水果的摊位费、超市进场费,从2010年12月起3个月内,在2010年11月底的收费标准基础上降低幅度不得低于20%;蔬菜批发市场的进、出场费,从2011年1月1日起3个月内,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降低幅度不得低于30%。

二、摊位费和进(出)场费实行备案管理。对其他投资主体举办(非公办)的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摊位费和经营农产品的超市进场费收费实行备案管理,由开办者在接到本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区价格部门备案后执行。备案摊位费和进(出)场费标准不得高于2010年11月底水平。备案时开办者应当提供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及复印件和淮安市区摊位费、进场费标准备案表。

三、减少市场收费。继续免收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案秤、电子案秤、电子台秤、条码秤、电子计价秤检定收费;对农贸市场从事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相关从业人员免收卫生知识培训费。未经价格、公安、城管主管部门批准,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不得收取停车费等服务性收费。

四、建立公摊费用公示制度。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应当对公用的电费、水费、保洁费、垃圾处理费等公摊费用,向经营户公示收支明细账目,分摊办法和标准,接受经营户和社会监督。

五、规范市场税费代收行为。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代收税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不得另行加收任何费用。

六、开展“蔬菜价格惠民活动”。倡议经营农产品超市每天拿出5个以上蔬菜品种以优惠价销售,引导和平抑市场价格。

七、加强收费公示工作。市场开办(经营)者应认真做好摊位费、进场费及其它收费项目的公示工作。公示内容为收费项目、计费单位、收费标准、价格举报电话12358等,不得收取任何未经公示的费用。并督促进场经营者对其所经营商品实施明码标价。

八、强化市场收费监督管理。各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上述收费政策规定,省价格部门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各区价格主管部门应按本通知要求,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经营者收费行为的规范和监管,开展市场联合大检查,从严查处不执行上述规定的乱收费行为,对情节严重的价格违法行为将予以曝光。

中国金融市场溢出效应分析 篇7

1 研究模型

本文采用由Engle和Kroner ( 1995) 提出的多元GARCH 模型, 即BEKK 形式的多元GARCH模型。与其它形式的多元GARCH 模型相比, 其优点是可以在很弱的条件下保证方差-协方差矩阵的正定性, 而且估计的参数较少。

1.1 VAR (P) 条件均值方程

undefined

其中, R_hs300t、R_zbondt和R_reert分别代表沪深300指数收益率、中证综合债券指数收益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收益率。εt为均值方程残差项, μt为标准化残差项, P是综合考虑AIC和LR确立的最佳VAR滞后阶数。

1.2 VAR-BEKK条件方差方程

Ht=C′C+A′εt-1ε′t-1A+B′Ht-1β (4)

undefined

其中, 矩阵Ht的元素hii, t (i=1, 2, 3) 表示市场i的收益率在t时刻的方差;hij, t (i≠j, i, j=1, 2, 3) 表示i市场收益率与j市场收益率在t时刻的条件协方差。矩阵A的元素αii (i=1, 2, 3) 和矩阵B的元素βjj (j=1, 2, 3) 分别表示i市场间自身波动的ARCH效应和j市场间自身波动的GARCH效应。αij、βij (i≠j) 显示的是市场i对市场j的ARCH型和GARCH型波动溢出效应。参数αij与αji、βij与βji值的大小用来反映i市场对j市场和j市场对i市场之间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的程度。

2 实证研究

2.1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选择沪深300指数和中证综合债指数日收盘价反映中国股市和债市的整体波动状况, 反映汇市行情则由复旦金融研究所编制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日度数据。样本数据区间为2005年7月22日至2012年3月21日, 剔除三市场交易日期不一致后, 共得1601个数据样本。股票、债券数据来源于winds数据库。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 6.0和Winrats 7.0。为满足数据平稳性的要求, 分别对三个市场计算其的对数收益率。公式为:

其中, R_hs300、R_zbond和R_reer分别代表股票、债券和外汇市场收益率。

2.2 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

表1给出了股市、债市和汇市的样本描述性统计量特征, 从中看出, 股市波动率最为剧烈, 汇市其次, 债市相对于股市、汇市而言显得波动相对平缓。从偏度来看, 股市日收益率左偏, 债市和汇市日收益率右偏, 数值都不为0;就峰度而言, 三个序列都远大于3, 体现出金融收益序列的高峰厚尾的分布特性。Jarque-Bara统计量均很显著, 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三个收益率序列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从序列和序列平方的Ljung-Box Q统计量看, 验证了三个收益序列均存在明显的自相关现象, ARCH效应很明显;ADF单位根检验说明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序列含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各变量都是平稳的。

2.3 模型参数估计

均值方程VAR (p) 中滞后阶数P的选择根据AIC=4.243, Shwartz信息准则为4.267和LR (似然比) =-3383.318确定VAR最优滞后阶数为2, 从表2看出三市场收益率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序列相关现象, 其中股票当期收益率与自身滞后1期和2期在10%水平下无显著影响, 而债券当期收益率与外汇当期收益率均分别于自身滞后1期和2期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

注:J-B为正态性检验的Jarque-Bera统计量;Q (10) 、Q2 ( 10) 分别表示序列和序列平方滞后1-10阶自相关系数联合为零的Ljung-Q统计量;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方括号为T统计量值。

表3估计GARCH-BEKK (1, 1) -t模型参数时,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和BHHH (Berndt-Hall-Hall-Hausman) 算法求未知参数值, 使用WINRATS 7.0软件在编程的基础上实现。最大迭代次数设定为200次, 初始值用siplex方法9步得到, 参数估计的精度设置为0.00001。其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为:L=-Tlogundefined, 其中, T为样本容量。矩阵A为ARCH项估计系数, 矩阵B为GARCH项估计系数。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方括号为T统计量值。

2.4 实证结果分析

(1) 价格溢出效应分析。

从表3中VAR (2) 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就股市收益率方程来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 和 的零假设, 说明债市收益率和汇市收益率对股市收益率有价格溢出效应;就债市收益率方程来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 的零假设, 接受 的零假设。表明股市收益率对债市收益率有价格溢出效应, 而汇市收益率对债市收益率不存在显著价格溢出效应;对于汇市收益率方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零假设 和 , 可以得出, 股市收益率和债市收益率对汇市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均值溢出效应。总结以上可以看出, 我国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中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溢出效应, 其中, 股市与债市之间和股市与汇市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在债市与汇市之间, 仅存在债市对汇市的单向价格溢出效应。

(2) 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表3显示, ARCH项的系数矩阵A及GARCH项的系数矩阵B的对角元素 和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说明三个市场收益率波动具有前后相关性, 前期的波动对下期的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表3非对角元素可以看出, 就股市和债市而言,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系数矩阵元素 拒绝零假设, 而系数矩阵元素 、 均接受零假设。说明股市对债市存在显著性波动溢出效应, 而债市对股市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对于股市和汇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系数矩阵 、 接受零假设, 而系数矩阵 、 在10%的水平下拒绝零假设。表明在股市和汇市间, 存在汇市向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这个结果和巴曙松、严敏 (2009) 实证研究表明没有发现股价与汇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只存在外汇市场对股票市场单向波动溢出效应的结论相同;同理, 得出债市和汇市间,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存在债市与汇市间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从 =0.1831, =-0.0457可以看出, 债市对汇市的波动溢出效应远高于汇市对债市的波动溢出效应。即债市与汇市存在非对称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3 主要结论及分析

本文通过VAR (2) -GARCH-BEKK (1, 1) -t模型, 实证分析了汇率改革以来, 我国股市、债市和汇市间的价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 结果表明:

(1) 收益分布的高峰厚尾特性。

表1说明, 三个市场收益序列均呈现高峰厚尾的分布特性, 正基于此, 本文采用t分布更好地刻画了我国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

(2) 在金融市场间价格溢出分析中, 可以得出, 我国金融市场间股市、债市和汇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溢出效应, 其中, 股市与债市之间和股市与汇市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双向价格溢出效应, 而在债市与汇市之间, 仅存在债市对汇市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

(3) 在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分析中, 存在股市对债市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以及债市与汇市之间的非对称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 我国股市、债市和汇市间关联性愈加紧密。一方面, 我国主要的金融市场间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 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但是, 另一方面, 从市场间的波动溢出分析结果来看, 这也无疑加速了风险在市场间的传播和风险的累积以及风险在不同金融市场间得以交叉传递。对此, 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大金融市场的协调监管, 预防金融风险交叉传递, 合理有步骤地推进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成, 马文涛, 王斌.我国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四元VAR-GARCH (1, 1) -BEKK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6) .

[3]王斌会, 郑辉, 陈金飞.中国股市、汇市和债市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中国金融市场201 篇8

从过去20年的经验看,国际投机资本的主要代表,一是宏观对冲基金,例如著名货币投机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二是华尔街几大投行,例如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金融市场愈发不能独立于全球金融市场之外。特别是近两年,美元泛滥带来的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动性冲击,也同样影响到中国。

2010年10月末,高盛发布了一份题为《2011年前景:增长的堡垒》的投资策略报告,看好2011年中国的经济前景。但在两周后的11月12日,高盛以邮件形式提示境外投资者,近期中国央行连续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意味着将要加息,建议客户卖出手上获利的全部中国股票。其结果,11月12日这一天,上海和深圳股市双双暴跌。

过去数年,此类事件屡见不鲜。这即使不意味着海外金融机构已经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套利,但外资冲击中国金融市场的可能性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威胁。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蹒跚,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强劲。可以肯定,全球投机资本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伺机而动。

操作程序限制境外账户

为应对来自国际炒家的操纵可能,笔者认为,中国监管部门应对境外客户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交易账户和交易行为,制定更为严厉的监管标准和交易准入条件。

境外客户在中国境内进行证券交易的操作应透明化和公开化。交易量达到一定限额必须预申报。

例如:海外客户预知自己的交易账户一天交易量将超过某一限额,超额部分或超过限额的该交易必须提前24小时申报。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保护中国本土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及时披露境外客户在中国境内的短期、大额证券交易信息后,境内投资者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决定相应对策;第二,打击短期买卖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是交易信息的数据化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对关键交易信息(如客户某一时段内的总交易量,交易前后的资金流向等),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而高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监管机构有效区分合法交易和非法交易。

现阶段,笔者建议参照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的模式。

例如,SEC对上市公司高管买卖本公司股票有着严格限制。笔者在eBay公司工作时,所拿的eBay股票和股票期权有非常严格的卖出时间限制:公司副总裁级别的高管每月有大约10个交易日可以买卖;首席执行官却只有3天的交易时间窗口。

由此出发,中国监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和自身需要的操作程序以及相关的游戏规则,来防止境外客户在中国境内的欺诈和投机行为。

严惩境外客户投机牟利

政府监管部门应打好两张牌:信息的及时公布和惩罚的严厉到位。事实上,自金融危机暴发以来,高盛受到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涉嫌欺诈和投机行为等指控,高盛为此支付了巨额赔偿金以求庭外和解。

对于金融市场的操纵行为,使其在公众面前曝光能够打击操纵者的软肋,而一个强势的监管者,更是操纵者害怕的对手。

像高盛这样惯于利用监管漏洞,通过巧妙手段来获得信息和交易优势来牟利的国际资本大鳄,不甘心被其搜刮的主权国家,必须加大监管的打击力度。在这方面中国监管机构应该学习SEC的“无理”和“霸道”。

2010年4月,SEC认定高盛在2007年初设计并销售了一款基于次贷的担保债权凭证(CDO),但没有向投资者披露该款金融衍生品的关键信息。而同时,高盛还选择做空这款CDO。

高盛的行为的确恶劣,但是SEC并没有确凿证据来认定高盛欺诈。

因为信息披露不一定非得通过文字,用文字条款上对关键信息的遗漏来证明其蓄意欺诈,在法律上是有漏洞的。选择做空则可能是高盛其他部门所为,销售这款CDO的人未必了解。如果他知情,则更不可能留下其知情的证据。类似“导致投资者大约损失10亿美元”这样的指控,本身也说明证据的不充分。

但SEC没有斤斤计较于细节上的瑕疵,而是从定性的角度,果断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结果当然是高盛照单支付巨额罚款。

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境外客户操盘牟利的惩罚力度。此外,对交易结算资金也应设定限制离境的期限和其他附加条件,以便有充足的时间来监控和打击欺诈和投机行为。■

作者为交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首席风险官

我所了解的“高盛文化”

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资产证券化和金融杠杆化程度的日益扩大,华尔街逐渐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金字塔”塔顶。

而高盛则是“塔尖”。他所发表的言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无人能望其项背,在热点市场、热点地区和热点事件中,几乎总是能看到高盛魅影。

假如有人因为历史上高盛的高管多次出任美国政府要职而高看高盛的商业道德,这实际上是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误解。高盛在历史上曾无数次根据自身利益需要来改变原有观点。

笔者曾在高盛工作3年,对高盛的企业文化有亲身感受。

高盛是华尔街乃至全球最盈利的金融公司,每年员工的年终奖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可想而知,建立在这种欲望和期待下的企业文化,除了残酷竞争、炒作牟利外,还会有什么商业文明可言。

有几件事可以从侧面说明高盛的文化:

那时高盛资本市场部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员工若开会迟到,每分钟罚款10美元,故经常有同事开一次会就被罚上100多美元;

高盛的交易员在牛市时与别人称兄道弟、大喊大叫,熊市时则脏话不断;

高盛对待交易员有反差很大的两面性:平时管理宽松且工作福利极好,但在解雇交易员时,却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高盛是唯一一家不在本公司网站上刊登任何招聘职位的华尔街金融公司;

上一篇:儿科护士节演讲稿优秀下一篇:关于开展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