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推荐5篇)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 篇1

字数:3933 来源:建筑与文化 2012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近年来,休闲农业慢慢的为国内的人所接受,是根植于农业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但近两年一些区域、城市的休闲农业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各个自发建设的休闲农场也产生雷同的主题内容、缺乏特色竞争力等。针对这些弊端问题,本研究通过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休闲农业健全、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

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

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

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

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魏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

谈”福州”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篇2

【摘要】 福州市的农业休闲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些相关的一些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但还不够规范,在旅游业中的份量也微乎其微,更没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建设海峡经济区的大好环境下,本文拟从休闲农业在福州的发展入手,剖析农业休闲在本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使休闲农业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休闲农业 科学规划 可持续发展 旅游 福州

休闲农业是近年新兴的以农业为依托,以生态休闲为目的的一门新型旅游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性事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农业产品投资开发的休闲行业渐渐在沿海开放城市登陆,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型农林行业,也参与其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去处,随之而来关于现代生态农业、高新农业、无公害农业的休闲游深深的吸引着日益受城市环境污染的人们,他们向往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世外桃园,向往那水甜菜美的农耕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某一风景区或一定的农业特色产业带为依托的休闲农业游,休闲农业度假村应运而生。

1.休闲农业的现况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 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 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5.2 福州市对休闲经济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前瞻性的研究

关注政府、商业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多种服务组织的作用,以树立全新的“休闲观念”,开发多样的“休闲产品” ,发展多元的“休闲产业” ,制定积极的“休闲政策” ,提供必要的“休闲教育” ,全面提高“休闲质量” ,从而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成为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结合新农村的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休闲化、国际化的建设提供服务。

林禄盛 (1973.12—),福建人,在读硕士,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 篇3

案例分析

【导读】生态休闲农业即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把发展农副业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功能,生态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文件强调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当前生态休闲农业与PPP模式结合的投资模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本文将重点分析PPP模式下生态休闲农业投资的类型、案例与优势。

一、农业领域PPP发展现状

(一)农业领域基本概况

生态休闲农业市场容量巨大,农产品消费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潜在需求巨大,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民众对于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特点可以为投资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与PPP要求长期收益稳定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PPP模式在此时介入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即是应时而为更是应势而为。生态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类:

1.农业绿色发展。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支持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

2.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支持耕地治理修复。

3.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4.田园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农业领域PPP示范项目概况

今年8月4日,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第一批试点项目的通知》,列出了此次拟入选的20个第一批农业领域的PPP试点项目以及开展规定。通过研究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我们发现传统农业亟待升级,多项因素制约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化农业,此次农业领域试点项目的推出构建农业PPP发展导向标,有望提升社会资本投资热情,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图1 第一批农业领域PPP试点项目类型分布

农业领域的PPP项目可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农业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本次公布的20个第一批农业领域的PPP试点项目中,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绿色发展这两种类型的项目占据了80%,政策侧重性较为明显。这两种类型的项目所需的前期资本投入较大,所能带

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为明显,集中这两种类型的项目为将来PPP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构建导向标,有利于地方政府工作的开展。

(三)农业领域PPP模式分类

从现有实践情况看,PPP模式介入农业领域的发展模式主要以PPP产业投资基金为主。目前PPP产业投资基金依照发起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由政府财政发起、金融机构发起或实业资本发起。

1.财政发起模式

财政发起模式一般是由省级政府层面通过财政出资成立引导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出资共同成立产业基金母基金。辖内各地区申报的项目既要通过省政府的审核,也要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核。受益权则设定地方政府承担项目的主要风险,以保障金融机构的本金和收益。由于PPP项目收益相对有限,政府为吸引金融机构一般会给予隐性的担保。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项目本身能够充分体现政府扶持农业的政策方向,发挥政策优势,并且政府信用背书能够为项目增信。

2.金融机构发起模式

金融机构发起模式中的融资结构由金融机构主导,一般是金融机构联合地方大型国企发起成立有限合伙基金,由金融机构担当优先级的有限合伙人,国企担当劣后级有限合伙人,金融机构指定的股权投资管理人作为一般合伙人。现阶段,在这一模式中,金融机构合作的大部分国企其实为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因而项目往往能争取到财政的贴息保障。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运作方式更为市场化,较少受到不恰当的行政干扰。

3.实业资本发起模式

实业资本发起模式是指以在某些领域或产业有专长、有资质和有建设能力的企业为发起人,在与地方政府达成项目框架协议的前提下,通过联合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成立有限合伙基金,金融机构担当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实业资本作为劣后级有限合伙人(这一模式也可以引入财政资金或融资平台资金作为劣后级有限合伙儿。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

项目企业。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实业资本凭借自身行业优势可以直接接触、发掘优质企业项目,对项目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前面两种模式。

二、农业PPP项目政策解析

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大量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重点提出了PPP模式与农业领域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发展。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中明确提出“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此外,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在2016年12月6日颁布的《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2574号)中也再次提出,对已建成的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开展确权试点,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社会资本投资的资产归投资者所有,产权明晰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前提。创新金融服务与支持方式,着力提高农业PPP项目投融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

2017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指出: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大型沼气、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物联网与信息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2017年5月31日,财政部、农业部《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财金〔2017〕50号)指出,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目标是探索农业领域推广PPP模式的实施路径、成熟模式和长效机制。

三、案例分析

(淮北市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近日共同组织筛选了农业领域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项目,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20个项目入围。在国家首批PPP试点项目中,淮北市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成为安徽唯一一个入选项目。

淮北市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位于淮北市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8亿元,分期建设。该项目于2016年12月正式签约并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采摘园、动物观光园、热带植物园区、四季花海园、人工滑草、赛马场、蒙古村、休闲中心、垂钓中心、灯光演出广场、户外酒吧、篝火广场等工程。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及蒙古包等工程已基本建成,计划今年5月底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

(二)项目融资方案

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分三期实施。先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8000万元;二三期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资金来源由社会资本方负责筹集,社会资本方自有资金为项目总投资的50%,剩余资金由社会资本方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社会资本方自有资金投入等方式获得。合作年限方面,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规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限不低于10年。该项目合作期限共13年,包含建设期2年。

(三)项目运作模式

在具体运营方式上,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PPP项目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下发的意见精神,采用“项目投、建、养一体化”的运作方式。经杜集区人民政府授权,淮北市杜集区高岳办事处作为本项目实施机构,即业主单位,选择确定满足要求的社会资本方。高岳街道办事处通过发布招商公告,最终,与新疆金源祥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设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为此,新疆金源祥投资有限公司在淮北市全资注册成立了淮北市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其作为社会资本投资方,负责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养护职责。

在合作方式上,双方约定开展13年的经营权合作,采用DB-FO(设计、建造、融资及经营)模式。高岳办事处将已建成的项目区的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基础设施,无偿授权交由社会资本方使用,在一期工程试运营时,负责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协调,保障项目安全实施和运营,监督项目按质、按时完成,确保建设运营安全,实现预期效益。

(四)项目回报方式

按照PPP合同约定,淮北市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和运营,自负盈亏。二三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建成运营2年后实施,资金来源由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部出资。经营期满后,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如果继续经营,可以优先获得经营权。如果不愿继续经营,要将政府投入的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基础设施具备运营条件的,无偿交给高岳办事处。

在利益分配上,项目盈利政府不参与分成,同时也不承担亏损,社会资本方负责对项目区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按照规定,项目运营后,解决当地就业人数,不少于总用工人数的60%。

四、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优势

(一)市场化机制将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活力

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引入PPP模式可以改变以往政府单一主体所导致的缺乏动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将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率。社会资本的加入为农业项目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以政府为背景支持的条件下规范市场化运作,提升竞争力和效率,有助于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开拓市场,发挥生机与活力。

(二)有利于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如果政府能够发挥好财政投入带来的撬动效应,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投资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将得到改善。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中引入社会资本,可有效减缓财政的重负,使财政资金从“主导”转变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督职能与社会资本的管理、运营优势,促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双赢的局面。在生态农业领域中引入PPP模式,可以平滑政府财

政支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且可以优化项目风险分配,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

(三)有利于拉动乡村就业能力,改善农业生活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过去长期推行的贷款运作模式难以取得成效,PPP模式等市场化模式将成为中长期业务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本都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融资需求大,急需向社会融资解决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利于拉动乡村就业能力;此外,通过污水处理、水利、农村交通、农村人居环境等建设项目的落地,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小 结

PPP模式在生态休闲农业领域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农业产业资金规模小、专业性强、抗风险能力弱、收益率低的问题。实业企业通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自有资金撬动四倍以上杠杆;通过自己发掘企业项目,可以深入了解项目的潜力和市场前景;通过政府增信和财政贴息等措施,可以有效抵御项目风险;通过杠杆作用获取的资金收益,除去付给优先级有限合伙人(金融机构)的管理费、通道费和托管费等等,仍然可以在营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新的资金和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缓解政府在短期内对农业项目的土地费用支出和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压力,而且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的优势,形成互利合作关系,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 篇4

芜湖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初始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为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活动,发展前景较乐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开发,芜湖县休闲农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1.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现状

芜湖县是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近年来围绕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了沿芜屯路、湾石路、湾红路、杨黄路四条休闲旅游带,培育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40余家,其中,怡龙山庄被认定为全国三星休闲农业示范企业。精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规模适度经营,全县已注册家庭农场824家、农民專业合作社22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创建省级以上知名商标8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5个。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休闲体验活动,如在六郎镇举办了四届野树林菌菇采摘月活动、休闲垂钓旅游节、首届全国自行车挑战赛,在花桥镇举办油桃采摘月活动等,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十二五”期间,芜湖县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

1.2发展优势

1.2.1地理区位优越。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接苏南地区和沪杭等地,来往密切;向北与芜湖市一脉相承,经芜湖市可达合肥等地;南侧与宣城、黄山等地相邻。总面积670平方公里,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水系纵横,是鱼米之乡。

1.2.2交通便捷通畅。芜湖县境内有沪渝、芜雁、铜南宣等多条高速穿境而过,在县城、花桥、红杨三地有重要入口,距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2小时,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正加紧建设,青弋江、水阳江是长江支流,联系贯通境内各条河流。芜湖县立体化多样化交通网络正在构建完善,交通便捷,机遇空前。

1.2.3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芜湖十景之一“陶辛水韵”,“全国教授第一村”胡湾村,六郎镇北陶村“明代十三官巷”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中益木榨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陶辛青虾、湾沚山芋,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花桥中华绒螯蟹等特色传统乡土旅游产品。已建成复兴油桃采摘园、凡人葡萄采摘园、奚村现代农业园、永和农业园、百菇园、绿荣山庄、怡龙山庄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景点。

1.2.4客源市场范围广。芜湖县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内,临近合肥、南京、杭州等多个都市圈。此圈内人员收入较高,向外休闲旅游的欲望强烈,市场潜力巨大。芜湖县紧临芜湖市区,是城市休闲的后花园,且与马鞍山、铜陵、宣城、黄山等地相邻。芜湖县幅射范围广,市场潜力大,随着人们收入逐步提高,来县休闲旅游的人群越来越多,已成为周边诸多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重要去处。

2.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芜湖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发展毕竟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竞争力。

2.1休闲农业点分布零散。突出表现为全县的休闲农业资源还没有“串联”起来,规模小,分散广,没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形成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的局面。

2.2休闲农业投资主体单一。当前,芜湖县休闲农业主要依靠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投入资金或以经营者个体投资为主,建设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休闲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休闲消费项目缺乏。

2.3休闲农业竞争力不强。一方面,部分休闲农业经营户缺乏对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预测,导致项目雷同,文化底蕴不足,特色不明显。同时,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没有经过培训,生产技能水平有限,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各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在自身优势、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等方面,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4休闲旅游者过渡集中。目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主要以单位客户和家庭客户为多,时间大多集中在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但在工作日,则往往门可罗雀。

3.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芜湖县要想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应着眼于“休闲”二字,围绕农事体验等活动,加快项目优化升级,不断适应、满足休闲观光者的需求,实现休闲产业的规模化递增与产业增值。

3.1抓规划,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禀赋县域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制定全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其次在休闲点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要在“农”字上做文章,体现特色、优势互补,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景观和谐统一。

3.2抓点连线,建休闲旅游示范带。重点抓好市区到县城的两条通道,即芜屯快速通道、湾石路两侧的休闲旅游示范带打造,加大对两条通道上的果蔬采摘园、农业企业、生态农庄、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逐步形成点成带、带成面,最终实现“连连看”的局面。同时,对湾红路、杨黄路上的休闲农业点进行优化升级,打造成具有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乡村休闲旅游带。

3.3抓产业,发展精致农业。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布局,在主导产业和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区域板块经济,在湾沚镇、花桥镇以发展苗木花卉、经果林为主,重塑苗木大县形象;在六郎镇、陶辛镇以发展优质粮油、果蔬种植和采摘为主,创建绿色农产品,如良金富晒米、春晓西瓜、老居葡萄等;在红杨镇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主,如六桥莲藕、七彩珍鸡等,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良好格局。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 篇5

对策研究

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羡,这一新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经过了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休闲农业出现了产品低、水平重复、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休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文: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休闲农业的对策

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因地制宜,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参考文献:

上一篇:咱们班的小秘密作文下一篇: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