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通用9篇)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解决就业问题。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家庭化趋势是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地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储备了人才。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数量从1992年的517个增加到2000年的663个;镇从1992年的10587个增加到2000年的20312个。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由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从中西比较来看, 对人口素质或对人口质量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国人口学和人口问题研究的一大特色。我国学者朱国宏认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词, 其所指是同一的, 至于使用哪一术语, 一来与时代背景有关, 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穆光宗则认为:从严格意义来讲, 两者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这就是所谓的人口质量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就人口的总体而言的, 而人口素质则是指人口质量的某一个方面, 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人口素质”的说法。
那么, 究竟什么是人口素质呢?中国人口学者认为, “人口素质”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也就是说, “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学科视野里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定。“人口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70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兴以来众多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 至今依然见仁见智, 未有定论。对人口质量较早给出定义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 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定义如下:“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穆光宗认为: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 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 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 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
人口素质涉及到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群健康、国家政策、社会关系、教育水平、人际交往、环境和遗传等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质指人们的社会心理、传统习俗、民族自尊心、献身精神、使命感、自信心、变革社会的欲望等。人口的思想素质可从社会号召力、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中体现出来。人口的身体素质可由一组人的人体运动能力、发育状况、疾病状况、死亡率, 呆残低能人口比例、出生预期寿命等反映出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一般指标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 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文化水平构成, 文盲率, 科研率, 科研人员比重, 中等专业技术人员比重, 技工的技术等级构成, 社会管理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力。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 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还较高, 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出生人口性别的问题, 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出生约1500万新生儿, 据不完全统计, 严重出生缺陷的占1.3%, 也就是每年将有20万出生缺陷孩子出生。我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其中单基因病占5~7%, 多基因病占15~20%, 染色体病占0.5~1%。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 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1800万人, 白痴就有100~200万人。我国人群中没有遗传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据估计平均每个人携带有5~6个有害基因, 并且会按一定的方式向代际传递。随着工业的进展, 许多化学物品不断投入我们生活环境中, 其中有部分可诱发基因突变, 通过突变增加了我们的遗传负荷。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 使某些遗传病得到治愈, 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传于后代而增高遗传负荷。综合以上几个方面, 我国迫切需要推行优生学知识, 以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面临着素质提高的重要任务。未来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竞争,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 因为它居于至关重要的位。因此, 要协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设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首先, 未来世界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民综合素质是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 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 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其次, 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 提高人口质量, 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此外,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是加速中国科教兴国战略部署的基础。因此, 科教兴国, 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 必须先投资于民, 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中国已进入21世纪, 新的世纪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么, 我们国家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 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目前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
1999年底, 中国总人口为12.59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人口基数大, 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 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 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 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 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的调控保障体系,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 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 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有利于加速资金的积累, 加快经济的发展, 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积极提倡优生
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 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
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 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基础教育,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扩大集体福利, 保障妇幼健康
总之,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尽快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 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务, 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识、勤劳勇敢, 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 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凡是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坚持办;凡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东西都应该坚决抵制。提高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 但同时应该靠从幼到老, 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 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 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教育人民。
参考文献
[1]陈剑.人口素质概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2]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3]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M].作家出版社, 1997.
[4]穆光宗.中国人口素质问题[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穆光宗等.中国人口的现状和对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6]潘纪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素质[M].百家出版社, 1990.
材料一:
材料二: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前天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加上以前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预计将有300万大学生无法初次就业
材料三: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12月12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有19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扩大了约240亿元。央广网财经北京12月1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正在成为一个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官方术语。
背景知识链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人口安全的高风险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2.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
4.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
5.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巨大压力。
此外,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我国计划生育现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B.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我国劳动力已经不足
C.老龄化进程加快
D.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2.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
B.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C.我国应该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老龄化严重,应该放开生育政策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最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经达到零增长
C.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提高人口素质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3
4.“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正在成为一个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官方术语。说明了什么?
A.劳动力不足,需要延迟退休
B.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C.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
D.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5.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6.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为什么?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你有什么建议?
参考答案:1.B 2.D 3.A 4.C
5.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快,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素质不高;高级技工缺乏,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始终较大;男女比例失调。
6.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人口计生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人口计生委协调民政、公安、教育、统计等部门,初步建立人口宏观统计数据的协商交流与对比分析机制。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我国人口计生信息化以PADIS 建设为重点。PADIS 是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准确掌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现状及趋势,科学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宏观决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是提高自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最重要信息支撑。
2008 年起,国家人口计生委以国家PADIS 一期建设为契机,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6 个试点省份,第一批试点省(6 个):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河南、甘肃;第二批试点省(10 个):吉林、辽宁、上海、安徽、福建、湖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目前,国家PADIS 一期已基本建成,试点省份基本完成了本省全员人口信息的采集并实现了与国家PADIS 系统的对接,国家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形成。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业务主导的新阶段,满足业务需求的各种业务应用将是今后各地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情况。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0-14岁人口占16.6%,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出生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困扰世界的难题?首先,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将导致抚养老人的家庭开支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其次,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负担加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高龄老年人的社会、家庭生活问题日益突出,一些“福利国家”出现了社会保障危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储蓄水平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压力加大等。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具有正面效应。人口老龄化过程有利于我国人口的减速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老人的积极、健康的状态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作为年轻人的榜样,老年人的行为及学习态度对青年人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后辈等。
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邻国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使医疗、福利费用急剧膨胀,大大加重了财政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一方面压缩行政机构,一方面强调个人自助,削减老人福利开支。1986年日本政府发布《厚生白皮书》中,提出了自助、互助、公助福利社会的三重构造理论,强调个人自立自助。1988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发展老人福利保健10年战略计划”(又称“黄金计划”),根据计划先后制定了《老人保健法》、改革医疗共济系统、创建基础养老金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等。
首先,我们应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虽已基本建立,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尽快加以完善;其次,应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出,到2030 年,农村老龄化将达到29% 的高峰,实现农村“老有所养”任务艰巨;第三,应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主导作用,家庭养老不仅仅是提供经济供养,还包括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多方面,因此,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事业不断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老龄事业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靠国家政府单独就能够解决,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善待身边的每一位老人,为老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大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华一中
高一
(三)班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华侨政策,通过了解华侨的爱国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我国人口特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是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具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投影片“人口迁移图”讲授提纲
第一节
「第一课时]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为12.6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二、人口分布不均
l.我国的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
(l)界限:黑河—腾冲一线
(2)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平原,西部人口密度小。
(3)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长短等原因。
三、我国人口的迁移
四、华人与华侨
1.概念
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第二课时]
五、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
②增长速度快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①解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3.人口问题:
(l)人口与经济 资源 环境的关系
(2)问题
①人民生活水平低
②交通、住房、教育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
六、对策
1.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具体要求:晚婚、晚肯、少生、优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中国有多少亿人口?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入新课]
学习新教材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板书]
[教师讲授并指导学生计算] 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1.6亿,世界人口为53亿。我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为:1l.6/53X100%≈22%,因此,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读图] 引导学生读课本的“面积与人口比较表”,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 由此可知,中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人口总数排在世界第一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46倍,因此,我国是个人口大国。
[读课本第2页《读一读》及补充资料] 如果全国的人手拉手连成一列队伍,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4米,那么,这列11.6亿人的队伍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美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
二、人口分布不均 [板书]
1.我国的人口密度:
[计算]
12.6亿人/960万平方千米≈131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人口密度(30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
2.我国人口的分布;
[阅读和分析图] 在课本第2页《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让学生用彩笔标出黑河—腾冲一线,待熟悉图例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西的人口密度各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 此线以东约200人/平方千米,以西小于10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 东部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部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6%。由此得出结论: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
[学生回答] 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这些地区多属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等等。
[教师小结] 由此可知,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西部密度小。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长短等等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人口的迁移 [板书]
[分析图] 根据“人口迁移路线图”请同学们说出迁移路线,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 概括成下表
四、华人与华侨 [板书]
1.概念 [板书]
[教师讲授]
①华侨:由我国向海外的移民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如印尼华侨。
②华人:由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称为外籍华人等。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华侨和华人对祖国的热爱及他们支援祖国建设的事迹)
2.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板书]
赞成和鼓励华侨依自愿原则选择居住国国籍,并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
[教师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并从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两个方面了解了中国人口的大致状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问题将有很大帮助。
[第二课时]
巩固复习
通过提问我国人口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及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学习新教材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板书]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板书]
[读图]读课本第4页“我国人口的增长图”,通过观察,按时间进程比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①人口基数大:1949年就达到5.3亿人口,1990年达到11.6亿。
②增长速度快:由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40年时间人口就增长1倍多,达到了11.6亿,增长速度太快。
[教师提问] 我们计算一下,若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10‰。,那么人口为10亿人与100万人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长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 10亿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100万人每年增长1万人口。
[教师小结] 由此看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所起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板书]
[教师提问] 我国人口为什么增长快呢?
[学生讨论] 主要是因为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②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③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3.人口问题 [板书]
[教师讲授]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只要活着的人,从出生到老死,始终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而作为生产者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这就决定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贤源、环境相协调。
[教师提问]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一下我国的人口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 结合课本第5页图讨论。
[教师总结]
①每年我国的粮食、肉类、布匹、住房等都有增长,但由于新增长人口太多,增长财富大部分被增加的人口消费掉了。因此,人民生活水平将得不到改善。
②人口多,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教育差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读第5页下图分析)我国各种资源量都很丰富,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排在后面。
[教师小结,并引出下文] 上述社会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归根结蒂都是由于人口多而产生的,那么根据我国人口多这一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六、对策 [板书]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对策:
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
2.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条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实施这一项国策履行自己的义务。
一、人口结构和人口老龄化
所谓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人口结构中的年龄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基本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将人口结构按照年龄划分为三个区段:0-14岁、15-64岁、65岁以上。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
在2000年,中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发现,0-14岁的青少年的所占的比重正在逐年的下降,而65岁以上的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其中在2000年的时候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8810万,占了总人口的6.69%,已经达到了国际上规定7%的老龄化水平。根据统计,2003年的65岁以上的人口为9692万,占了7.5%,预计到了2010年将为1.1亿。因此人口数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我国亟待要解决三大人口问题。根据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如下。
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可以归功于国际环境、社会安定、体制高效等必要的宏观条件,以及诸如公共卫生事业的实质进步、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有助于形成灵活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外开放和提高储蓄水平的经济政策之外;而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Kelly和Schmid(1996)保留了Leff简单的分析框架,通过对89个国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三组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如果通过加入国家虚拟变量和年代虚拟变量来估计一国之内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年幼人口的比例与较高的储蓄相对应。
模型数据选省级时间序列,但是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问题,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地区虚拟变量。用于分析的回归方程如下:
公式中,S/Y代表储蓄率,即国民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重,Y/N代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g代表经济增长率;D1代表少儿抚养比,D2代表老年抚养比,Year代表年份虚拟变量,Region代表地区虚拟变量,αi,i=0,1,...,6,代表待估参数,ε代表误差项。
通过计量模型的验证分析,我们得出一下相关的结论: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决定储蓄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以及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影响地区间储蓄水平。二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储蓄率有显著性影响,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0-14岁人口比重的逐年下降,而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导致少儿抚养比大幅度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不断减轻,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相对减少,用于储蓄的部分相应增加。三是随着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更少的年轻人储蓄,更多的老年人消耗他们的储蓄),导致投资减少。
(二)人口老龄化的其他影响
人口老龄化除了会降低储蓄率之外还存在以下的负面影响:一是医疗成本以惊人速度上升。由于老年人需要更多医疗保健,这将给年青一代带来庞大的医疗费用负担或者导致巨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二是不断扩大的养老费用支出,同样导致高额的保险费用或财政赤字。三是不断上升的老年抚养比,导致经济不断恶化。四是劳动力严重短缺带来经济总产出下降。五是从事工作的热情减少,或者改革阻力大导致经济缺乏活力。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两次显著的“婴儿潮”。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20‰-30‰左右的水平;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经推算可知那些60年代“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目前大约在45到55岁期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劳动主力军,还是导致我国收入的相对增长和消费的相对下降的主要的储蓄者。而80年代“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也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和储蓄者。所以那些第一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将在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会突然加速而逐渐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模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方面改变旧的保障制度,使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另一方面,为了支撑这个过渡,还应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和社会供养中人的能力,从而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其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老年产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后,政府要加强消费引导。随着少年人口的下降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用于消费生产性的消费将下降,而用非生产性的消费会上升,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看,要对居民消费给予引导。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 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 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 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 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 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 身体护理需求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心理护理需求 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 孤独失落感 孤獨、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 忧虑抑郁感 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 烦躁易怒,情绪改变 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 社会护理需求 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 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 专业规范教材缺乏 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 教师认知局限 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 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 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 确定培养目标 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 完善课程结构 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 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 展 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 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 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 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
[5] 周俊山,尹银.对人口老龄化下的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311):50—52.
the ups and downs of population growth
As is seen from the two graphs, it is clear tha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U.S. population from 1800 to 1990, the number of its wildlife species no longer existing soar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Naturally,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harp decline of wildlife species resulted from the population growth.
Two reasons may account for this phenomenon. To begin with, as the population grows, people consume much more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often leads to excessive hunting. Second, with the increase of human activities, modern people take up more and more space.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other species. Finally,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More and more animals have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decaying environment or move to a totally different place, but not all of them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survive the changes.
Solving this problem calls for, above all, th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to decrease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to enhance the laws to forbid wildlife hunting. Moreover, common citize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ecological crisis an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In a word, only wh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on people make joint e f forts can we hope to find a satisfactor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其他的人还阅读了以下作文:
减轻压力的中学生英语作文
关于中学生用手机的利与弊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10-26
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10-11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
中国人口与民族07-23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10-22
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09-16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11-03
中国炊具行业的现状07-07
中国法制建设的现状09-10
中国的社区矫正现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