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师生活动的修正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课堂中师生活动的乱象

当前, 一场席卷中华大地的高效课堂改革热潮轰轰烈烈地展开, 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效力之大无疑是空前的。在这场改革中, 一系列“高效课堂模式”脱颖而出。

其实, 所谓“高效”是相对“低效”“无效”, 甚至“负效”而言的。那么课堂的“效”是从哪里来的?由于课堂是一系列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构成的, 所以课堂高不高效, 实际上就看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到底有没有效。纵观现在的课堂, 无论是所谓的“高效课堂”, 还是其他课堂, 师生活动都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反思:“单极化”现象突出:从过分关注“师本”转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本”, 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不够, 学习方式选择不考虑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分追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彻底否定传统的讲授式、启发式、演绎归纳式等方式的优势, 看起来表面热热闹闹而无实效。

真正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中, 师生的活动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2 高效课堂师生活动的修正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 “教学”不是教与学两件事的组合, 而是“一个分析单位”, 教师要深入认识“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关系的内在不可分割性、相互规定性和交互生成性”。其实, 作为一种对话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它既不是教师的“独白”“旁白”, 也不是学生的“自说自话”, 而是师生同在、共在的“双声和鸣”。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是师生“复合主体”的互动, 而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 即师生“双主体”地位的彰显。

第一, 突出教师的“导”——深入学生“内心”的“导”。

当代高效课堂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将最有力的教学活动“嵌入”学生学习过程内部中去。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发挥出“课堂学习”优于“任何其他学习形式”的比较优势。但在现行的高效课堂中, 学习地位的显著飙升尤其引人注目, 学习由此成为“教学”的代名词, 教学活动原初的丰富内涵被简略的“学习”概念所取代。但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导学”而非“自学”, 是教师“领学”而非学生“自导式”学习。“教师导学”才是关联教与学的理念枢纽, 是将教与学合二为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活动。

在高效课堂中, 教学活动的主画面可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如展示、表演、独学、自评、研讨等, 但在其幕后一定是教师强有力的教学活动, 如教学方案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课堂的组织、教学的决策、作业的策划等, 它们才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部分。即便是这种“教”的活动被隐匿在幕后, 或者说“在线不在场”, 甚至被挤到台下, 它也不能成为教授活动被弱化、被轻视、被边缘化的合法借口。在课堂中, 教师在台下还是台上、前台还是幕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深度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这个参与的“深度”就体现在教师的引导是否深入学生的“内心”。

所谓深入学生“内心”的引导, 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时参与到学生中来, 让学生不断地暴露问题, 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紧随学生的思维节奏, 以融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方式开展导学活动。其最大特点是:不迁就学生学习中的随心所欲, 随波逐流行为, 不逾越学生学习的规律与阈限, 不违背学生学习的要求与欲望, 始终站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学生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素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最优化的成长。

第二, 凸显学生的“学”——思维深度参与的“学”。

没有学习, 就没有教学效能;没有大量的学习, 就没有高效的教学;没有科学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最优化的教学效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基础效果来源是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上的发生:只有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发生了, 并且只有是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即学生身体、心思、精神三者共同在场的学习, 课堂效果才会发生。这种“真正”的学习必须是基于学生思维深度参与下进行的。“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 相反, 它往往来自于个体的体验和思考, 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 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更为高效, 这是关乎教学活动成败的内在因素。现在的很多高效课堂模式中, 虽然我们很清晰的看到学生的活动被加大, 但仅仅只是“时间量”的增加是不够的, 在各种花哨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是否是真正的参与学习值得我们深思。杜威谈到:“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当我们热衷于那些高效课堂模式时候, 有没有想过在这种课堂上的学生能不能静下心来“思考”。拉尔夫·泰勒认为, “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 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 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因此, 要实现课堂的实效,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主动建构, 促使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等学习策略的形成, 使得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 还是方法的习得, 即从“学会”逐渐变为“会学”, 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

3 结束语

“高效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 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的主体, 也是教学的主导,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它的难点是教学行为过程中师生行为的分界与融合, 而其核心问题是师生在目标设定和行为方向上的一致性, 在面对共同的学习任务时, 他们始终是平等交往的一分子。为此, 高效课堂要回到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中, 需要在课堂的教与学之间有充分而有效的互动, 要在共同体的“双主体”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 达成真实有效的互动, 成就彼此的发展。真正的课堂效果一定是课堂的两大主体——师与生合力共创的“硕果”!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下一篇:一部由媒介构成的人类进化史——保罗·莱文森《软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