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评估报告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城乡居民收入评估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城乡居民收入评估报告

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现实情况从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教育投资方面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随着经济体制持续深化改革,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相对落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呈现出两级分化的严重态势。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上表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05年的10493.0元,年均增长362.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5年的3255.0元,年均增长111.48元。

在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着周期性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迅速缩小——逐渐扩大——逐渐缩小——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7降为1.80;第二阶段为1985年——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1.80上升到2.86,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三个阶段为1995年——2001年,最初几年有小幅的下降,随后就开始呈上升趋势,但这一阶段的变化相对都比较小;第四个阶段为2001年——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断创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新高。然而,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比名义收入差距更大。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物价等)计算在内,则城乡收入的差距可能达到5至6倍。

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

不均衡的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了资本高度密集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的发展来发展工业的。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国家还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严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进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农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率增长较低。而城市工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外资进入、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户籍制度

在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后,城乡就被无形地割裂开来,城乡居民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受到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享有优惠待遇,农民却受到许多的限制,难以和城市居民具有相同的工作机会,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苦力工作,大多数农民都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要素不能自由地流动,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城市转移,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地低于城市居民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城乡居民享有的保障制度并不均等。农村居民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享受的社会保障微乎其微。而城市居民就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许多低收入农民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在遇到疾病时,就处于“大病不治,大病等死”的惨境中。同时,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也较为缓慢,对于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农村与城镇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税收政策

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不仅没有发挥其收入调节及再分配的功能,而且有逆向扩大收入差距的趋势。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税收制度。农村内部的各种税费大都按人头征收,无论收入的高低都有相应的税费负担,农村居民的税收为累进税,而城市居民征收的主要是个人所得税,有一定的起征点,具有累退性质,农村居民纳税占收入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居民,这样的税收体制没有体现公平效率的原则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投入不够,农村居民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投入都倾向于城市,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都投资于城市学校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这大部分依靠农民集资。农村的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学校里大都是一些学历、能力较低的教师甚至是民办教师。许多经过正规培训、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都流向城市。教育经费和师资结构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平均素质普遍较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现在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村的教育投资,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支农的措施,但农村的教育现状仍然较差,农村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当从根本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其次,加快我国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缓解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解决目前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鼓励农业科研工作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出台相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政策。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放松对农民进城的一系列限制,为实现在法律基础上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提供一个法律框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的基本权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就业平等竞争的制度性障碍,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城乡居民同工同酬,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把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放在战略高度来加以研究和解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生活。把建立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医疗。还应考虑农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问题,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政府每年发给65岁以上老年人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不仅可以扶贫而且还可以反过来促进计划生育的落实。另外,还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税收的调节政策

目前,国家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对于减少农民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更大幅度地减免农民的费用,或以农民收入的较小比例进行征收,甚至可以尝试减免农民的税费。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城市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构建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适时开征遗产税、增与税等新税种,达到对收入分配合理的调控,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水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农村教育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一部分农村学生的教育费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自身素质,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另外,还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有的城市教育体系存在着户籍差别,农村子女需要交纳高额的费用才能入学,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民工子女失学,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应当从政策上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国家财政进行拨款,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作者简介:任征宇,女,1987年出生,湖北省襄樊市人。现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责编:张国栋)

作者:任征宇

第2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摘 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现阶段仍是中国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在十二五规划期初,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从人均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实状况,然后剖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原因,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若干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现状;政策建议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1978年至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比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从图1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存在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上升到现在的3.33,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近4%。这些数据都超过了国际标准,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成因剖析

2.1 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本质因素。建国初期,我国即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长期从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中调拨资源为发展重工业提供支柱,我国农民的剪刀差隐性负担较重,造成了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分对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城镇居民。随后出台的严格户籍制度无疑给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打上了标签,农村户口则意味着与良好的教育水平、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脱钩,这人为的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2.2 城乡享受公共品不均

(1)城乡教育就业不公。实践表明受教育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成极大的正相关关系,政府通过教育投入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加上农村教育质量远比不过城镇教育水平而产生的人力资本差异决定了其收入的差距。受教育的不公又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不公,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待业培训几乎没有。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割裂,近70%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福利,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和他们的个人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3 税收体制不合理

我国税收体制缺乏调控力度,特别是在调控居民个人收入时有失公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现行存在的税收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之政府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及监管机制不健全,高收入人群普遍集中于城镇,无形之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被拉大了。

2.4 金融支持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政策偏向工业和城市,资金几乎都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银行对农村和农民的贷款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相关数据显示,农村与乡镇企业贷款合计30652亿元,仅仅占到了贷款总额的4.5%。金融中介扭曲贷款的城市化导向拉大了城乡收入。

3 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剖析了造成这种差距的深层原因后,笔者认为以下若干政策建议有助于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创新,加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形成多元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2)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的税法制度,增大所得税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调节力度,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纳税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新局面,将现阶段城镇已经较完善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普惠到农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真正让他们享受和城镇平等的社会保障。

(3)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家在农村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全面实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义务支教,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放宽银行的助学贷款政策,保证农村居民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由于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

(4)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全面推进城市化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效应,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伯勇.城乡统筹发展实现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2007,(6).

[2]何盛明,王辉,潘国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民增收[D].财政研究,2003,(2).

[3]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陶群山.基于二元经济结构视角下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纪晴

第3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调查报告分析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20日首次公布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中位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平均数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报告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的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平均数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报告分析指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数的增长速度。

从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

(一)收入水平低

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3321元和634元,均居全国第18位。从本次调查看,43.9%的城镇居民和32.4%的农村居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二)部分群众生活状况不尽如意

调查中,16.4%的城镇居民和17.4%农村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或很不满意。除了收入因素外,影响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物价水平。去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今年前4个月涨幅达5.3%,这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尤其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被广泛认同

2010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3∶1,两者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5830元,扩大到2010年的10503元。并且,地区间、行业间以及行业内部收入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中,65.6%的受访者认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61.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50%的受访者认为“区域收入差距过大”。与此同时,对“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认同度,也分别达49.4%和47.2%。

收入分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面对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

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扶持生活困难群体自主脱贫。

(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发展专用粮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高收益产业,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营销网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培植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分散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城镇聚集,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治理乱摊派、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

(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合理调节行业收入分配,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管。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货币

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展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但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机协调,逐渐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居民收入差距调查

3、郭国峰,刘孟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探究 【J】经济问题,2007.(2)

4、杭行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复旦教授.2002,(2)

第4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商学院毕业生实践报告

商学院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

年级:

层次: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析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虽然说一个地区存在着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的意义是积极的。但当收入差距比较大时,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大, 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的第一位的因素。本文结合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差距产生的原 因,并探讨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48倍。到文革前的1964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一直持续到1979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 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

从绝对差额上来看,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多209.8元。此后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1985年为341.5元,到1994年增加到2 275.2元,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 9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20.6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绝对差额也增加至11 020元。过去的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5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和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表明,我国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很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由2.57倍缩小到1.86倍,这是由于农村的率先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历史上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缩小;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扩大到1994年的2.8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1997年起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差距又逐步扩大:199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突破3∶1,达到3.11∶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到3.33∶1,2008年为3.31∶1。

二 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分析

1 城乡产业特性目前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一产业与

二、三产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不同,一般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于其他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恩格尔系数将不断缩小,农民丰产但是却不丰收,这就注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解决温饱后,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慢于

二、三产业的发展,1990年后一产业在CDP中的增加值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2002年第一产业约占CDP的15%,与"六五"时期的平均31.4%相比下降一半多,相应的

二、三产业则提高16.4个百分点。仅从这种产业特性来看,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发展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将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逐渐拉大。

2 非均衡发展战略惯性的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心已经由农业转向工业,国家实力的竞争大多以工业指标来衡量。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依靠农业支持优先发展工业的,从1950---1994年的45年时间内,国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大约取得20100亿元收入,加上同期的农业税收人2733亿元,减去国家向农业投入的5346亿元,国家共提取农业剩余净额17487亿元,总计占第一产业CDP的25。2%。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

3 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的变动。从简单的相关性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也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几年,同时也是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较大幅度上调的几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出现过两次缩小,一次发生在1979-1983年期间,城乡收入比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另一次发生在1995-1997年,城乡收入比率两年中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相对于1978年,1983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相对于1993年, 199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比农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高出近90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又是与政府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不断回落相关的。1997-2000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了25%,相应地城乡之间人均收人比率上升了32个百分点。

4 农村居民承受不合理的税费负担。中国个人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不仅是很弱的,而且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这一点在城乡之间的个人税负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民上缴的各类款项,大体可以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交给市以上政府的,主要包括需上缴国库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农业开发基金,以及全市统一征收的一级电排费和血防统筹费等。据统计资料计算在1990年代末期,全国每年大约为300亿--400亿元。第二部分是镇政府征收的"五统";村级提留,包括"三提",村共同生产费和村集资等。这一项,政府在1990年代末期的正式数字是600亿元。第三部分是义务工负担,每年大致在2000亿元以上。第四部分是各种名目的摊派和集资,这项负担缺少全国性的数字。但是,保守地估计农民每年的税费至少应在1500亿元以上,人均就达到200元以上。如果将这一块看作是农民上缴的个人收入所得税,那么,以2001年为例,我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总额就不是近 1000亿元,而是2500亿元左右。这样,在全部个人所得税收人中,农民占了大约有60%。

5 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 ,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 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 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 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 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 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 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 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 损 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 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1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单纯靠增加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这种增长是低效率的增长,而且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农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据资料显示,上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世界农产品增加量83%都将靠科技来实现。科技对农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非农产业是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而且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首先,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其次,必须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最后,必须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 3 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长期以来实施的严格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市场体系建立。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彻底打破“二元用工制度”,使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另外,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这样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使劳动力的收入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最后,要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正常流动的政策,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工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4 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以最大的限度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结构上,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交通、供电、供水、水利设施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要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力度,以财政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从价格、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另外,要不断完善财政支农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发放,提高财政支农的使用效率。 5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参差不齐,更严重的是还有大量适龄儿童辍学在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 其次,政府应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导致农业生产率水平低下,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另外,由于农民知识水平和技能有限,流入城市后,在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过程中,与城镇劳动力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获得较低收入。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必须全面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四 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 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 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 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第5篇: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2011.02.2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2010年,不少地区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在农村,国家的各种补贴和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政策的调控使得百姓整体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在未来的日子里,国家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都是同一个目标: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全体百姓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新成果。

第6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哪里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但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很大。我市统计部门的研究分析表明,2001年西安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9:1,2005年则为2.78: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增大。

收入来源主渠道不同

据统计,我市农民家庭收入第一支柱的家庭经营性收入2005年人均2612.18元,占总收入4495.44元的58.1%;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693.66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4.8%。2005年西安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92.69元,占总收入的28.76%;其中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是406.26元,占工资性收入31.44%。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工薪收入一直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西安城市居民的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1%。农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项相加为3905.87元,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926.28元。

转移性收入构成不同

据分析,2005年西安城市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2.2%,重要性仅次于工薪收入;其中,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收入占转移性收入的78.8%。

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60.15元,仅占总收入的5.8%,远低于2005城市居民年人均2446.83元的离退休金收入,更低于城市居民人均3104.3元的转移性收入。在农村,几十年来农民鲜有退休金,养老基本依靠自己和子女。近年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农村已开始实施,但是保障标准远低于城市居民。

隐性收入差距大

调查显示,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享受着农村居民无法比拟的福利待遇,如购买优惠价格的住房、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等。在社会保障方面,如住房公积金,城市职工每月按照自己工资一定比例交纳住房公积金,而所在单位将会以三倍数额的补贴交纳到职工个人账户上,而这笔钱在职工退休以后完全归个人所有,这些钱都没有计入现期的可支配收入内。因此,如果把城市职工所享受的福利待遇计算在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会更大。

第7篇: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

“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难度更大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

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

2000~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城

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97~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8%,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11: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3.2:1。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服。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专门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性文件。文件科学分析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收入,强化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方面制定了更加有力的政策。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继续清理各种针对外出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公平环境在降低农民外出就业门槛,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最近两年政策力度很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了一个保障外出就业农民权益的政

策文件。今年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台了废止收容遣返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在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我们的调查表明,已经制定的这些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些针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歧视性的政策需要解决。

尽快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健康证等不合理的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坚决纠正各种变相收费。1994年,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暂行规定》,根据这项规定,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制度。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就业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演变成以管理之名,行收费之实。这种证卡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这种做法损害了进城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农民办理各种证卡时,收费过多、过滥。虽然中央出台了清理对进城农民务工乱收费的政策,但有的地区继续变相向民工收费。例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在国务院已明令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不合理的收费之后,某个大城市在民工办理就业证和健康证时,又变相乱收费。农民办一个就业证,要交50—60元的“培训费”,办一个健康证,办证费、体检费和培训费加在一起要收114元

。实际上,办证单位并没有向民工提

供真正的培训服务,完全是“搭车”乱收费,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再如,南方某个城市,过去办理暂住证340多万个,每年收费金额约10亿元。

2002年中央要求取消对进城农民务工不

合理收费的政策后,为解决承担外来人口管理功能的户管员的工资来源问题,又决定对出租

屋开征治安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的征收,很可能会转嫁为外来工的打工成本。最近几年,要求取消就业证和健康证的呼声很高,建议:2004年下决心取消这些不合理的证卡;严厉查处强迫农民接受培训,以培训之名,向农民乱收费的行为;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绝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

抓紧研究取消暂住证的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决定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以提高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从这些年实际执行的情况看,目前实行的以暂住证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已经在暂住地扎下根来,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居民,但仍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权利。现在,有的城市(如沈阳等)提出要对外来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

并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

暂住证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来讲,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讲,甚至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新的居民身份证管理条例已经颁布,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精神,建议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实行暂住申报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言,人们对开发自然和生态资源,对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等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见得都认识到位了。据了解,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

进城务工的农民中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农村大部分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由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9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说,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中央的角度讲,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今年国务院六个部委专门制定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国务

院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今后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对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要把握四个政策要点:一是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二是

把满足市场需求和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根本出发点,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等等。特别是要防止以培训之名,对农民乱收费;三是建议推广“劳务培训券”制度;四是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经费短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萎缩,人员大量流失。建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可以通过高职在农村扩招,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万—400万农村青年,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而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是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基础教育的不平衡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9.97亿元,其中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从1994年的286.8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597.66亿元。但是,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的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应该看到,过去随着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求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

2002年4月中央又强调指出,农村义务

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的确立,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应看到,由于过去欠账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如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大量危房问题。据调查,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状况不是改善了,而是进一步恶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即使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也应该清楚,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初的水平、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教育投入中,投入小学

的社会收益率是最高的。而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将钱投在补贴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上,效果会更好。1907年日本就实行了6年的强制免费义务教育,1947年又实行了9年强制免费义务教育。最近国务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文件提出争取2007年农村困难家庭享受“两免一补”。

据有关资料,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约1500万人,如果按每个学生平均每年减免学杂费、课本费300元计算,每年需要45亿元。就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财力来讲,应该有能力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些。

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既要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更要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用不同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侵犯农民利益的主要形式。

农民讲,过去基层政府是吃“肚皮”(指计划生育罚款),现在是吃“地皮”(指低价征地、宅基地乱收费等)。在征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上要把握好五点:一是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二是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计划的控制下,应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合理流转。这方面广东省正在进行探索。三是对各地竞相压低土地出让价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四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五是抓紧制定规范征地行为的法律法规。“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8篇: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 录

一、引言 ........................................................................................................................................ 1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 ........................................................................................................ 1

(一)1979年至1985年........................................... 1

(二)1986年至1994年........................................... 2

(三)1995年至2003年........................................... 2

(四)2004年至今................................................ 2

三、城乡收入现状 ...................................................................................................................... 2

四、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 3

(一)历史原因 .................................................. 3

(二)自然环境因素 .............................................. 3

(三)农村、农民自身特点 ........................................ 4

(四)制度二元性 ................................................ 5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 7

(一)情况分析 .................................................. 7

(二)政策建议 .................................................. 8

六、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摘要:我国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利的。本文在总结城乡收入差距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主要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现实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本身发展特点,农民自身劳动技能等,而最重要的则是政府的城市偏向性政策,申言之,即国家的一系列城乡二元化制度。随后根据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农

农村金融

非农收入

城市偏向

一、引言

我国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又可以细分为: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收入差距问题的贡献最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导致我国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那么研究我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然后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1979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改革,如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限制农业工业品价格,发展农村零售商业、农副产品就地加工业、乡镇企业等,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城市改革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奖金制、企业自主权,对职工收入影响较小,城市人均收入变化不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二)1986年至199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反弹。 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进入了城市改革中心,而农村改革虽然仍在进行,但为了满足城市改革巨额补贴的需要,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业信贷下降,“政府请客,农民掏钱“的项目日渐增多,农民收入减少,支出增大。①政府利益倾斜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拉大。

(三)1995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城市工业调整、减人增效的改革以及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城市下岗工人日益增加,利农政策愈发缩减。在通过各种收费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的同时,为了防止农民与城市就业者竞争岗位,明确规定诸多的岗位不准雇佣外地劳动力,或者以“再就业工程“的名义,通过奖惩手段诱导企业雇佣本地失业工人来代替外来劳动力。

同时,税制改革后,农村实行乡镇财政收入自筹政策,使得基层政府通过“三提五统”“以资代劳”等形式来筹集资金,增加了农民负担。

(四)2004年至今,惠农政策逐步出台,农民支出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缓慢下降。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及逐步落实的种粮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乡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里,中国社会,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居民收入都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是全方位的,扩大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城市基建方面,豪华住宅建设开发方面,投资额巨大,交易惊人;而与此同时出现的大型购物广场,国际品牌及奢饰品入驻,都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巨大购买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其收入情况。

①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 相对于城市,农村收入涨幅明显偏缓,且经过21世纪头几年的发展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即使在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及出台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后,由于整个农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农业成为最易受经济风波影响,农产品成为最易被大规模流动资金炒作的对象。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农资价格上浮、农产品价格不稳等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

四、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虽然如上所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先行一步,但由于农业发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后政策重心的转变,导致农村收入水平自始就低于城市收入水平,并在80年代中期之后,收入差距扩大。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天气因素。自古农业就有“靠天吃饭”的谚语,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多地依靠科学手段来预测天气乃至部分改变天气状况,可以通过研究来研发适应某种环境的农作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天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民某一季度或某一年的农产品能否丰收,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而与此相反,城市里的企业、工厂等生产效益,则与变幻莫测的天气关系不大,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或经营性收入相对稳定。

2、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中国的农村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之中,坡度大,交通不便,这就直接制约的中国农业的机械化,使其只能大部分依靠人力、畜力,生产规模小,效益低下,难以实现现代化。而中国城市则大部分分布在平原或者盆地,即使是在山区,地理环境对企业生产或者经营的影响也不大。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东部平原地区要远低于中西部山区。

在探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时,可以从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方面来分析。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则为 3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收入以及在城市就业即作为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三)农村、农民自身特点

1、农村居民相比于城市居民来说,其特殊的人力资本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这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是比城市居民工资收入低得多的农业劳动报酬。农村居民获得的农业收入是与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分不开的。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从投资收益来看,农业的投资收益是相当低的。由于农村投资的回报偏低,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农村投资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规律逐渐发挥作用,我国农村资金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偏低引起的,而农业生产的低利润是与农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相联系的。从农业本身来看,我国农业没能实现现代化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没有完成,农业所需要的投资以及技术知识等还非常欠缺,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从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农村金融的支持,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也相当匮乏。

3、由于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是由农民工的机会成本来决定这种人力资本报酬的决定机制的存在,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而且增长极其缓慢。尽管农民工获得了高于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但他们对城市的贡献远远大于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收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平均工资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64%下降到了2007年的51% ,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已接近农民工平均工资收入的两倍。考虑到城镇职工享受的其他福利,农民工平均工资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此外,农民工普遍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较长,多数农民工加班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加班工资待遇,而且工资还经常被老板拖欠。

4、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工资差异来自于两者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和就业 4 身份的歧视。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城乡工资差异属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部分,但是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又是由国家公共投资在城乡人力资本领域的差别造成的,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是由国家公共投资的不平等造成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获得了高于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因而农村确实从人力资本流出中获得了利益,包括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提升等等。农村人力资本从边际生产率近乎为零的农村转移到城市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价值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从人力资本外溢性角度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有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私人性和收益的外溢性;二是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歧视,使得其所获报酬远低于其边际贡献。

(四)制度二元性

当今中国,城乡居民是社会中最大的两个利益群体,由于政府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方略,并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使得农村居民在教育、信贷、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的政策支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这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1、二元性的经济资源要素分配制度 (1)基础设施方面

虽然国家每年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财政数额一直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在逐步下降,多数年份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0%。而农业财政支出的不足,必然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落后于城市,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可能间接给中低收入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而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滞后的建设项目,不仅未能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实质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教育资源方面

5 教育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及经济发展成正比,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导致个人收入差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雨远远少于城市地区的教育投资,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这在近几年更是日趋严重,以至于有大学教授根据近十年大学招生情况,得出了“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这是我国实行的二元化教育投资体制的直接后果。按照国家的财政安排,城市教育投资列入财政预算,有财政统筹安排;而农村的教育资金则由县乡财政负担。这一方面导致了90年代大肆征收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使农民成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加重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这些收费后,国家并未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或改变财政体制,使得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农民增收困难,最终表现为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3)信贷方面

虽然国家近几年增加了对农业的信贷力度,但是相比而言,农村得到国家的银行信贷力度很小,农民和乡镇企业向银行贷款难度门槛较高。而与此同时,在农村储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邮政,只提供储蓄业务而不提供贷款业务,将在农村吸收的储蓄资金转存如中国人民银行,进而用于其他非农项目,这种资金流动使得本来需要资金的农村地区,反而成了资金流出地域,助长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剪刀差”

(1)工农产品“剪刀差”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工业产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业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剪刀差”。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业投入”总课题组估计,从1979年—1994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15000亿元的收入。在轻农重工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PSE值②长期以来呈负值。

② 即生产者补贴值,国际上通常用PSE值来很亮已过对农业的保护水平,它是通过对促进或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大根而计算出来的。

6 (2)工资收入“剪刀差”

在劳动力市场,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远远高于农民,农民即使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成为“农民工”,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且无任何社会保障。根据有关学者的数据,凭据每个农民工每年在城市里获穿创造的价值是25000元,而他们得到的平均工资是每年6000—8000元,按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农民工为2亿多人计算,城市和发达地区每年从农民工身上能得到3.2多万亿元的剩余价值,城乡居民在工资收入③上的“剪刀差”数额是惊人的。

(3)土地收入“剪刀差”

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寸土寸金。但由于按照中国土地政策,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交易,农民无权直接买卖土地,而要把农村的征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一般先由政府征收,然后转让给地产商,政府低价征收,然后高价出卖,农民获得的征收补偿款跟政府卖出土地时的市场价完全不成比例,土地收益完全由政府享有。而世代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在得到很少的补偿款的同时,也失去了生产资料与生活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随之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自不待言。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情况分析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呢?通过对高收入者征税,然后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这种收入的再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次收入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但是它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从长期来看,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得依靠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但是将这个剪刀差缩小,鼓励支持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可以提高农业部门收入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的,而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我国的经济质量,从而 ③ 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按天计酬,除了每天定额的“工资”外,没有加班费、劳动补贴、奖金,更没有福利分红,没有社会保障。

7 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政策建议

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的既定方略,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分析以上这些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要彻底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需要改变农业投资收益低下这种状况。缩小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增加三农的预算支出,提高对农村地区的公共福利投入(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使农村金融真正促进三农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加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组合应该以建立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真正要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规模化。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发展优势,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挖掘当地农业发展的潜力,实现农业发展的结构性改变,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3、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有效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加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农业在我国很有发展的潜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素质,让农业变成一种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预算上的支持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财政支农中各项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中,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 8 次之,生产支出和事业费最差。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农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大多用于农村大型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大型基础项目建设,这些投资带来了农村整个生产力水平的上升,大大增强了我国农村综合生产力,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财政支农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力度。通过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产业队伍,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实力。优化支农结构,要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规模,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扩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救济费用支出体制;逐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的比重,扩大生产性支出比重,同时必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惩处力度。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旨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农政策必须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5、农村金融资源出现逐利性的流出。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 将农业贷款项目从农业领域抽出用于非农领域, 使得农民无法得到相应的生产贷款进行扩大再生产。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决定,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把农村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步伐,营造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实现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改善农 9 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集约经营创造条件。

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应当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管制,让市场更多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同时构建资金“回流”机制,制定农村投融资优惠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利率、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资金回流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非农资金向农村优化配置,以金融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加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建设。坚持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明确职责,稳定和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扶持和引导发育比较完善、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使其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营造宽松积极的金融竞争环境,力争让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6、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工作我市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较低, 农民的文化水平, 技术技能低下,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培训机构, 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 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技能素质,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与外省建立劳务协作关系, 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劳务输出创造条件, 使大量务工人员通过对外协作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劳动力务工信息服务发布制度,发挥对务工人员输出的组织引导作用。

六、结语

在分析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之后,政府在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方面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外溢性:一是要彻底改变城乡人力资本公共投入的不公平格局,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减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二是要努力消除城市 10 劳动市场上的歧视,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三是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家以及城市而言的巨大经济价值,各级政府要加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孔晗,陈志刚.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1978-2007年数据[J]. 金融观察.2010(7). 【2】 刘乐山,刘嵩,唐文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与收入差距扩大[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 刘亦文, 胡宗义.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2). 【4】 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2002(4). 【5】 王德文,蔡昉.如何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 “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6】 熊学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09(9). 【7】 彭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金融因素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8】 薛薇,谢家智.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 年的经验验证[J].金融观察. 2010(9). 【9】 曾国安,胡晶晶.论中国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 【10】 朱长存,王俊祥,马敬芝.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宁夏社会科学.2009(3). 【11】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2】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11

上一篇:如何做好机关后勤工作下一篇:大讨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