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精选11篇)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1

活动目的:了解深圳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并提

高社会交往、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形式:深入社区,为社区服务,与社区人员交谈,做调查。

活动地点:深圳市文华社区,西坑社区,文锦海渡关,北斗片区,锦联片区 活动时间:2012年7月14日到7月22日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协助楼长选举来调查社区文化生活情况。虽然这次社会实践仅仅几天的时间,但是我们团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在社区协助社区社工出海报、资料宣传、访谈、服务孤老等等,同时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如下: 本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有效35份。

调查年龄在10-20中有11人,20-30中有8人,30-40中有11人,40-50中有4人,50以上有1人。

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社区是社会组成的细胞, 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社区文化是指以小区或街道为单位的有组织的区域性、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网络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深圳属于一个移民城市,外国人口、港澳台及其他城市的外来人口较多,文明程度和素质高低各不相同,所以在各个方面比较复杂。调查显示:

1)

2)社区普遍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能让居民感受到社区文化活动的存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的满意。社区居民普遍在意社区所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一旦有空或者符合兴趣便会参与。

3)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关注社区文化活动,只是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时间上,50岁以上的人群占有优势,而50岁以下的人群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普遍没有更多时间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和添新,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由多种文化共同构建,如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娱乐文化、校园文化等。在文化建设方面,40%的居民觉得应该加强娱乐文化建设工作,23%的居民觉得应该加强家庭文化或广场文化建设工作。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居民生活节

奏加快,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渐增,社区文化应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发展。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偶尔或极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因为没有时间或活动组织宣传不力,且他们了解的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的频率极少,大家也都是抱着娱乐感参加文化活动的,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对象多为老年人和儿童,所以社区文化建设具很大的重要性:

1、在大力提倡提高都市文化品位的宗旨下,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及提高与组织引导,积极有效地开展文化活动,让社区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2、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增加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有利相互了解与沟通,从而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3、利用资源共享这一优势,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社区经济建设,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

4、在综合能力发展的今天,社区文化通过求知、求美、求乐活动,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文化有它潜在的重要的意义。

社区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性、创新性,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义工时常组织开展的趣味运动会、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棋类比赛、露天电影、文艺演出,创建文化活动室等多种社区文化活动,对社区居民有更多的吸引力。同时重视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环境建设;重视城市社区精神风貌的建设;重视社区各个团体组织作用的发挥;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手段的更新,通过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吸引广大社区青少年参与,提高他们的写作、绘画、音乐等文化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社区图书馆也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带来很大的益处。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社区成员的城市社区意识,激励其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区成员的文明交往方式,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城市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形成浓厚的城市社会文化气氛,以社区文化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深圳市属于移民城市,人口复杂,所以要建

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并对相关社区文化项目进行产业化动作,用各种形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鼓励各种民间组织进入社区文化建设,成立社区文化发展资金的监管机构,建立资金募集和投入信用,对各种文化活动进行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以满足各个层面的居民文化需求。调查显示100%的社区居民都愿意与左邻右舍认识或来往,相互串门,见面打招呼,也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社交活动。居委会为居民提供交流场所,也方便调解邻里纠纷,搞好社区老年人照料、青少年教育、优抚救济、心理关爱等工作,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更方便。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我小组粗略了解到深圳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良好工作,社区的整体也因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普遍到位而有和谐的气氛,这种和谐对于社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状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社区实际,目前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区文化活动室很拥挤,远远跟不上社区居民文体活动和文化培训教育的需要;二是社区没有造血功能,社区搞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资金没有保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在宣传方面不着力,居民参与度较低。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2

基于居民主体在“撤村建居”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本文从杨凌区温馨社区的基层经验出发, 来分析“撤村建居”后居民生活变化。从中了解其发展现状,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对于更好地安置迁移群众, 加速和顺利实现农村人真正向城市生活的转变, 推动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1 温馨社区基本现状

温馨社区地处杨凌示范区中心南缘, 属于杨凌示范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之一, 总投资20192万元, 是杨凌第一个“撤村建居”社区。为了整合地区资源, 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 规划将西宝高速、陇海铁路、西宝中线 (渭惠路) 及正在建设的西宝高速铁路周围的杜家坡、淡家堡和穆家寨三个城中村整体搬迁集中在西宝高速公路杨凌段以北区域内的温馨社区, 到2011年7月, 由原属于城中村的杜家坡村、淡家堡和穆家寨村村民全部安置到此。

本次研究以温馨社区180户家庭为调研对象进行随机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新村民生活变化现状分析

2.1 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食租阶层形成

伴随维系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耕地的消失, 以及居住地域、环境的变化, 将依附于耕地的劳动者从耕地中释放出来, 同时使得家庭劳动力由父辈转向子辈, 职业日趋多元化。

一方面, “撤村建居”后居民的职业变化呈现明显的年龄分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青年群体受变化影响最小, 搬迁前后均以外出打工为主;中年群体职业变化最大, 大多数放弃原来职业, 从以土地谋生存转变为以个体、企业谋生存为特征 (以建筑工、餐饮从业者为主) , 且多在当地就业;在老年群体中, 由于土地的丧失, 受年龄、技能、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绝大多数赋闲在家。

另一方面, 得益于当地搬迁安置政策, 根据对这180户家庭的调查情况来看, 户均拥有住房数为2.6套, 使得土地要素分配的形式也由地租转为房租。“食租阶层”逐渐形成。新建社区基本保留了原农民“一家一户”的居住方式, 除自己居住外, 村民把多余的住房租给附近学校的学生、外来打工者、个体经营户等群体, 出租屋经济滋生了一个食租阶层的形成。

2.2 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向商品经济下现代化的消费方式转变

伴随着耕地的丧失, 使得“撤村建居”后的居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 从耕地中获得基本生活资料, 转而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项需求。在温馨社区, 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搬迁后的居民物质生活现代化。

一方面, 现代化的消费方式体现在社区商业点的布局上。较“撤村建居”前一村一个商业点 (便利店、理发店) , 现在围绕温馨社区周围形成了商业一条街, 涵盖餐饮、零售、婚纱影楼、通信服务、车辆保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 现代化的消费方式更直接的体现在搬迁后居民的出行方式上。在上班高峰时段, 社区居民多以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等交通工具代步。很明显, 相比之前在村中多以自行车代步出行的生活, 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与普遍化就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2.3 交往活动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呈现明显的年龄段分异, 传统与现代并存

较之“撤村建居”前乡村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生活, 搬迁后的居民在保持原有乡风的同时, 也加入明显带有城市气息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生活, 诸如广场舞、合唱赛等活动。

在搬迁后的居民中, 年轻人的适应能力最强, 再社会化过程也较为容易。因此, 年轻人在保持原有农村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外, 也通过利用城市社会中提供的各种平台 (娱乐休闲活动与场所、兴趣爱好小组等) 来拓展自己的交际面, 使“生人”变为“熟人”;而搬迁后的中老年群体, 特别是老年群体, 由于安土重迁观念浓厚及再社会化较为困难, 因此在交往方式及文化生活选择上, 依旧延续着之前在农村的传统, 照顾孙儿辈或者选择跟熟人聚在一起聊天来打发时间。

搬迁后居民的婚丧嫁娶仍以大操大办为风尚。之前在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风俗颇盛, 而现在, 尽管搬入城市, 居民们仍将农村的风俗习惯带入新的环境。

3 新村民生活方式变化后所产生的问题

3.1 职业转变产生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在搬迁之前, 多数村民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土地, 长年累月的从事农业产业, 使得村民劳动技能单一。同时, 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 自然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方面, 是职业转变对职业本身的不适应。多数居民在城市中所从事的多是缺乏技术含量、“重体力活”的工作, 自然拿到的工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面对城市中的激烈竞争, 新村民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面临的劳动的性质更差, 强度更高。

另一方面, 是职业转变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造成的不适应程度的不同。对于年轻人, 由于其适应能力强、可塑性强, 职业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最小, 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城市生活;对于中年人, 尽管这个群体最初有很大的不适应, 但是面临巨大的家庭压力, 客观上促使着这个群体必须融入新环境;对于老年人群, 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 同时面临土地的丧失、保障的缺乏, 这个群体的抵触情绪很大, 很难较快融入城市生活。

3.2 生活成本增高, 生活压力加大

搬迁后, 面对土地的丧失, 农产品已从自给自足的模式转变为在城市购买, 用于农产品的花费在生活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社区生活中的水、暖、气、社区维护等, 又形成了居民必须负担的生活开支。再加之城市生活中教育、医疗等方面较高的支出费用, “撤村建居”后居民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 伴随维系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消失, 原本可以依靠土地取得收入的老年人群现在多数赋闲在家, 在经济上无法为家庭减轻负担, 由“贡献者”转变为“消费者”, 直接导致家庭生力军由父辈转向子辈;对于多数农村老年人来说, 相比城镇老年人群, 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只能是依靠“养儿防老”的方式。这样, 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中青年这代人身上, 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3.3 中老年人群观念方面难以与城市接轨

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中老年新村民这个群体长期在农村生活, 受农村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很深, 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新的文化观念, 之前农村的精神文化观念必然会沿袭到新搬迁的社区中;同时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的划分出了城里人和农民两级, 长期待遇和地位的不平等, 致使很多进城的新村民感到自卑、恐慌, 不愿主动的进行观念上的转变。

再者, 由于居住地域、居住环境的变化, 以及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存在观念上的误差, 缺乏与新村民的积极互动, 使得旧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一直在社区内延续, 助长了许多不好的精神文化生活风气。

4“撤村建居”居民生活方式的优化

4.1 居民要主动转变思想, 融入城市生活

对于“撤村建居”的居民来说, 与其抗拒这种变化, 不如主动地去接受和适应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多方面的, 在这里提出一些有利于“撤村建居”新村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建议。第一, 大胆解放思想, 物质、精神生活两手都要抓。生活变化, 不单单体现在与外在物质上的融入, 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变化。新村民在精神文化上要注重多样性与科学性, 抵制不良文化的袭扰, 要摆脱一些消极文化, 推动自我的转变。第二, 新村民应通过多参与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交往面, 改变原有的半熟人社会的状况。第三, 新村民想要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 就要改变自己。

4.2 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提高技能, 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在“撤村建居”过程中, 尽管使老年群体的大都赋闲, 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推动了新生产力的形成。由于老年群体的失业, 家庭的负担由父辈转嫁到了子辈身上, 为了在城市更好生活, 子辈们必然要更加努力、勤奋工作, 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这些年轻的“撤村建居”居民来说,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树立事业信心, 努力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和谐社区, 青年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学习能力强, 思维活跃, 勇于创新, 他们的表现影响着整个社区的学习氛围。只有发挥出青年人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撤村建居”社区才会展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

4.3 中老年人要多关注就业信息, 积极参与就业培训活动, 增加就业主动性

“食租阶层”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再就业的动机,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实地调查中, 我们也了解到, 在中老年人群中, 男性有较强的就业意愿, 但光有愿景是不行的, 行动也非常重要。“撤村建居”村民对于政策的不了解, 一方面是政策宣传不到位, 另一方面也是新村民对于政策关注较少, 并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只有新村民自己提高积极性, 政策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4.4 创新社区建设方式, 引入市场机制, 完善社区服务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调动各方积极性。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进行土地资产经营、企业投资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资金, 形成政府、集体、村民、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资机制, 同时积极支持新村民自主创业。

政府应鼓励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先垫资兴建农村社区、行政村, 以村集体资产并入企业的方式进行购买置换或者“以岗位换土地”, 由政府给予用地企业政策扶持, 企业给予村民培训, 吸纳村民进企业, 以创造就业岗位的多少来确定该企业在使用土地时应支付政府的使用成本。这样既克服了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又有效解决了社区基础建设欠缺、就业压力倍增的问题。企业、政府、农民实现了三方共赢。

4.5 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 推动新村民融入城市生活

作为基层政府, 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撤村建居”政策, 把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所产生的问题的解决作为“撤村建居”是否成功的硬指标。在物质层面上, 根据新村民的特殊情况建造有别于传统城市社区的新型社区, 完善补偿、保障机制, 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着力解决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新村民所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层面上, 要加大政策宣传, 使村民主动接受搬迁, 建立和完善各种娱乐文化设施, 推动“戏台进社区”、“书籍进社区”等活动, 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城市社区文化娱乐生活的形成。同时, 要推动社区心理卫生站的建设, 聘请心理专家解决居民因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心理、情绪波动等问题, 使新村民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戴中亮.《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 2005.

[2]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 2001 (4) :99-108.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居民休闲文化;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20-01

广场舞作为一种迅速崛起,广泛传播的城市文化现象,备受人们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至少1亿的广场舞者。而它产生的噪音扰民、因争抢地盘而大打出手等权利纠纷问题,在媒体的助推下,同样引起了众人与学者的热烈讨论。很多市民由于不满广场舞产生的震耳欲聋的音乐,采用了极端方式解决,“扔水弹”、“放藏獒、鸣猎枪”、“泼粪”、“高音炮对抗”。据笔者统计,仅广场舞噪音引起的纠纷事件在2013年报纸上刊登的就有五起,这一数目不容小觑。

因此,如何为广场舞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以广场舞为标本的城市社区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开展应成为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将以昆明市为例,从昆明市五华、官渡、盘龙和西山四个主城区中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社区广场,通过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的相结合,了解昆明市中老年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状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预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8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为96.12%,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在80%以上,说明发放与回收的问卷具有有效性、代表性。根据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被调查的广场舞者中,女性有208人,占总人数的83.87%;男性40人,占16.13%。其中,44岁以下的练习者为27人,占总人数的10.89%;45到59岁的练习者为127人,占总人数的51.21%;60到65岁的练习者为76人,占总人数的30.65%;66到70岁的练习者为11人,占总人数的4.44%;71岁以上的练习者为7人,占总人数的2.82%。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昆明市广场舞舞者以45到65岁的中老年人群体为主,性别比例存在差异。

由于广场舞运动成本低廉,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其中,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广受大众喜爱。从心理角度来说,广场舞的作用第一是可以愉悦精神,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成为了很多人幸福感、满足感的获得来源,而广场舞的广受喜爱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无关系;第二是帮助人们获得心理归属感,大多数广场舞者为中老年人,他们出生或成长的年代充斥着集体主义精神,单位制的解体以及从单位上退休的事实导致了归属感的缺失,而广场舞却起到了功能替补的作用;第三是重树自我认同的作用。男权制的制度性存在以及女性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政策,使得很多女性基本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家庭中,失去了生活的独立与自我。广场舞帮助他们重树自我认同,获得了存在感。

本次调查也反映出了昆明市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不足

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功能所在,成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居民互动,情感交流以及获得支持与认同的主要场所。曾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环境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公共空间面积越小,设施越不完善,社区居民越少参加社区活动,从而导致社区人际关系越紧张。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完善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与基石,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社区居民来讲,可以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文化素养,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整个社区来讲,可以增加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资本,有利于社区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形成。

笔者曾问过广场舞舞者:“您为什么这么喜欢跳广场舞?”他们的回答,除了预料之中的锻炼身体,还有意料之外的“不跳舞,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除了跳舞,还能干些什么。”这些回答反映出中老年人缺少健身娱乐活动的替代性选择,广场舞也因此有了如今的规模。

三、基层社区治理的缺失

目前,社区治理的困境在于诸如社区居委会的社区管理者,无法从传统的治理模式中走出来,无法认清社区权力结构改变的现实,形成了社区管理的路径依赖。对于广场舞而言,居委会无法管理广场舞舞者的不规范行为,一是管理方式大多采用阻止、制止的方式,让舞者难以接受,没有站在舞者角度考虑提出协商性的解决方案;二是舞者从内心对居委会有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其工作。而受噪音困扰的社区居民通常采取“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不合法方式。

笔者认为,推动城市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第一,城市规划部门应做好城市尤其是社区的规划建设,对公共空间合理布局,从源头解决“人地矛盾”;第二,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将其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定、公约。引导与鼓励广场舞舞者与社区居委会、其他居民签订协议,共同监督广场舞活动的开展。第三、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联合为居民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开拓更多的居民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最后,社区居民应在基本权利不受侵害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有关规定与协议。

参考文献:

[1]刘蕊.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人际关系的影响[D].硕士,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物价对社区居民生活影响调研报告 篇4

一会师镇桃花山社区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

(一)从大荒地中发展来的乐土

甘肃省会宁县是全国着名的红色旅游地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桃花山社区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在县开发区什字东南方位,着名景点桃花山底。距平定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1公里,辖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4157人,流动人口为4156人。现有党员38名,社区共有5个党小组,个体工商户500多户,民营企业7家。辖区内有两处全国着名的旅游景点,这成为本地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桃花山地区为开发以前,本地区只是一片大荒地,只有稀少的几户人家聚居于此,仅靠几亩薄田生活,靠天吃饭的日子依旧延续着。1993年,会宁县党委、县政府决定在这儿建立会宁县开发区并成立桃花山社区,本辖区随之开始发展。广袤的荒地逐渐变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乐土,于是这里出现了医院、学校、民营企业以及大片的居民区等。如今,便利的交通、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在这儿建立起来了,居民生活物质条件不断加强,人们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会师镇党委、镇政府为满足全体居民的精神需求,不断制定了各种文化服务政策,如为满足当地广大秦腔爱好者的需求,于XX年在本社区成立了“秦腔社”,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建立了6个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供居民生活娱乐;XX年,又依据辖区内会宁会师胜利景园这一景点,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服务中心,这又大大的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使本社区无业人员577人中的473人就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XX年,本社区被县政府命名为“和谐示范”社区,XX、XX和XX连续三年被评为“文明社区”。

(二)昔为长征路,今是梦中田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县58万人口,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稀少。自古以来,会宁县是历史文化古城,战略位置重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红色旅游成为会宁的一大支柱产业。而桃花山社区坐落于会宁会师景点旁,凭借这一区位优势条件,本社区经济文化不断加快发展。

据调查,XX年上半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1575元,比上年净增324.75元,增长了20.61%,其中旅游业是社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旅游景点中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都位于桃花山社区附近,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是以桃花山为依托的,其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首先本社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其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较大部分的解决了社区内的无业者的就业问题;其次提供岗位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在XX年上半年,就业者的收入达到1622元,超过社区的人均收入。第三大大丰富了本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以当地特有的文化和红色旅游为基础,兴起了许多文化生活活动,如每周特有的“红歌行”演唱会,这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一条附加链,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可观。

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勤劳是根本,旅游是致富的双手。

昔日的大荒地逐渐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梦中田了!

二桃花山社区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

XX年,会宁县会师镇人均家庭总收入是1694.44元,总支出1387.29元,而桃花山社区人均居民收入1532.36元,总支出1219.21元。

据调查,在桃花山社区居民家庭收支情况中,家庭收入的各项来源,也包括家庭日常过日子买吃买穿、买房、教育和医疗支出。其中,XX年桃花山居民人均购房的支出达50.23元,比XX年多支出21.31元,增幅为74%。

(一)家庭收入工资仍是“主力军”

《XX年会师镇统计提要》显示,XX年桃花山社区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包括应缴所得税和各种社会保障支出)1532.36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家庭从业人员从单位得到的工资、奖金、第一职业以外获得的其他劳动收入在内的工资收入为1292元,同比增长了118元,占总收入的84%;家庭成员从事个体和私营经营获取的经营净收入210元,同比增加了1.37元;居民通过出租房屋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为30.36元。

(二)八大消费性支出比重大

家庭收入增加了,自然也少不了支出。据调查,XX年会师镇桃花山社区居民人均家庭总支出为1219.21元,同比增长了10.1%。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医疗、教育文化等八大领域的消费性人均支出为1021元,同比增加了310元;用于购房的人均支出为50.23元,同比增加了21.31元;用于居民支付养老金、医疗基金等社会保障费用人均支出为147.98元,同比增加了110元。

三物价的起起伏伏

物价的变动影响着每一户家庭,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的变动最具代表性。在此就只拿食品价格变动为例。

(XX年1—8月会宁县蔬菜价格变化的总趋势)

根据市场价格监测显示,7月份会宁县副食品价格运行略有上涨。市场价格监测总体情况是:猪肉、水产品及其他副食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粮食和食用油价格有涨有浮,蔬菜价格有涨有跌,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一)市场价格走势

1粮油类:

(1)东北大米价格小幅上涨为2.28元/500克,环比上浮2.70%;当地主销大米价格从1.74元/500克上涨为1.78元/500克,环比上浮2.30%;面粉价格仍为1.88元/500克。

(2)胡麻油价格趋于稳定,为8.5元/500克;散装菜籽油价格上涨,从4.75元/500克上涨到5.00元/500克。

2肉、禽、蛋类:

(1)猪肉价格保持稳定。去骨后腿肉价格仍为8.00元/500克;三线肉价格仍为6元/500克;精瘦肉价格仍为12.00元/500克。

(2)禽和牛奶价格也保持稳定。白条鸡价格仍为9.00元/500克;当地露露牛奶的价格为1.50元/220毫升;而鸡蛋价格上涨,从4.38元/500克上涨为5.35元/500克。

3蔬菜类:

蔬菜价格有涨有跌。与上月相比,监测的19个品种中有8个品种上涨,分别为大白菜、大蒜、白萝卜、茄子、西红柿、青椒、尖椒、韭菜,环比分别上浮66.67%,125.00%,7.53%,50.15%,20.00%,6.79%,20.12%,50.00%;有三个品种下跌,分别是黄瓜、土豆、冬瓜,环比下浮33.3%,8.29%,10.18%;10个品种和上期持平;一个品种过季。

(二)原因分析

1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全国的旱涝灾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⑵受全球范围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引起国内粮价上涨;⑶受经营企业和种粮户归后期粮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影响,推动了主要粮食销售企业粮食价格的上涨。

2部分食用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⑴受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波动;⑵国内食用油生产商心理作用的影响,对后期食用油供应产生担忧。

3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⑴由于前期的蔬菜主要生产地的旱灾和近期的洪灾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和产量,使得上市的蔬菜价格不断上涨;⑵会宁全县大量的蔬菜靠外地调运,增加了运输成本;⑶许多蔬菜供应商囤积货物,哄抬价格的上涨。

而蔬菜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四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自XX年上半年开始,甘肃省物价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到XX年6月达到了最高点,随后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物价仍居于高水平运作。这一系列的变化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据对于本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中,在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87人表示物价已经影响了日常的生活,10人表示物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只有3人表示物价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在此,根据本社区居民收入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类,以分析物价对不同层次收入居民所带来的影响。

(一)本社区高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

稍有感觉,但生活不受影响

“不管猪肘子肉上涨多少,全家该吃的还是要吃,”会宁县桃花山社区居民王女士说,王女士就职于会宁县教育局,她丈夫是一名县城二中的高级教师,两人平均收入达到6500元,对于王女士一家来说,可观的家庭收入足以掩盖食品价格的上涨,物价远不至于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物价上涨对像王女士这样的高收入家庭生活影响不大的原因是:一方面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幅较快;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食品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本社区中等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3000元左右)

感觉相对比较明显,对生活带来不便,但能承受。

“有时,对于如辣椒、猪肉等价格上涨时,我们一家对限制购买他们,”桃花山社区居民杨女士说,杨女士一家七口人,家庭收入处于本社区中等水平,日常支出相对较大。对于如杨女士这样收入的家庭来说,物价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在日常吃、穿、住等方面减少开支,以实现家庭收入的平衡,而这样的“持家”过日子的家庭子啊社区中十分普遍。

综上,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对处于中等收入的家庭生活影响主要表现在:1.实际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如对于杨女士一家四口人来看,全家月总收入为3800元,物价平均每月对总收入冲减数为1100元,日常穿、行、就医等支出为1000多元,全家的实际收入仅为1700元;2.使消费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XX年7月份,中等收入的本社区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19.11%,消费全额增加了22%,而消费数量却下降了3.2%;3.物价上涨使居民对生活产生担忧,进而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三)本社区低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1000元左右)

影响十分明显,有时难以承受。

在桃花山社区,低收入家庭232户共919人,占全社区总人数的22.11%。目前,本社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是:1.家庭人数过多且家庭就业者的负担系数高于平均水平;2.从事零星工作和不稳定工作的比率高;3.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全社区的平均水平,生活质量固然低;4.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低,生活开支主要为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5.低收入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状态,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6。6%。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XX年上半年,会宁县社区低收入居民家庭均收入为801.33元,受食品上涨影响多支出52.13元。而这一数字在XX年下半年前几个月却不断增加,对于这一部分居民而言,食品价格上涨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可想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而粮、油、蛋、菜等是家庭日常所用食品,这部分价格的上涨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可想而知。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的波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响正逐步扩大:1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已从食品扩展到其他领域。今年上半年,会宁县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其中食品上涨17.4%,直接影响到会宁县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质量;2食品支出增长,实际消费下降。XX年上半年,会宁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1832.06元,同比增长4.85元,扣除物价因季实际减少10.69%。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全县城镇低收入居民食品实际消费下降;3物价上涨使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的显着标志是生存消费逐步下降。对于本社区低收入家庭XX年一季度的消费结构变化情况来看,吃、穿、住支出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开支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少。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了负担,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的下降不断下降。

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困难,为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在XX年底会宁县党委、县政府切实采取了相关的措施:

1建立补贴机制,认真落实并完善各种补贴措施。在全县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和廉租住房货补贴与制价上涨联动机制,即向补给对象一次性补发前四个月的联动增加的生活补贴,以后逐月发放。对纳入低保范畴的232户进行“双联双带”、“一帮一”的帮扶活动;

2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了市场监管力,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调控手段,切实稳定市场物价,防止市场价格异动,采取强化监管措施,对重点价格、民生价格进行重点监管和检查,同时有关部门也不定期的到各大商场、批发市场等经营单位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的违法行为,共同做好市场管理;

3会宁县政府、会师镇政府也努力提高价格的管理能力,建立了定期的、零时的市场供应信息发布制度,避免不实传言扰乱人心,造成市场恐慌;

4充分就业,从源头上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贫穷根源。至XX年上半年,县政府、镇政府和桃花山社区的管理人员积极努力与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举措使社区部分

居民找到了岗位,这为从源头上解决贫穷根源、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做出了表率,也赢得了广大居民的欢迎。

五桃花山社区调研总结

为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以本次实践主题“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核心,对甘肃省会宁县桃花山社区进行调研,深入到了桃花山社区,了解了本社区的经济、人文特色等,其实,桃花山社区的发展也是会宁县4个社区发展的缩影,桃花山社区以当地勤劳的人民为基础,以旅游业为依托,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XX年一月,xx来到会宁,高度赞扬了会宁县近年来的发展,并来到桃花山社区和居民交谈,嘱咐要把革命圣地会宁建设好。

从1993年建立以来,桃花山社区已成为会宁县发展最快和文明和谐的示范社区。1998年,会宁县老县委书记常守远曾感慨的说过,“桃花山社区一定会成为全县经济、文化的先行兵”。回首望去,这一句话正渐渐的变为现实。

本次调研以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影响为中心,分析了物价对不同层次收入者的影响等,在此只再说明:固然物价等对桃花山社区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宁县桃花山社区依旧会继续向前发展,这儿的居民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和谐,原因如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宁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会更加加强,重教崇文的优良风尚会依旧被传承并发扬光大,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统计,就桃花山社区居民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067人,在全县4个社区中居于首位。而这为本地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会宁县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圣地,是全国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全县发展不断的最有效的动力,凭借这一优势,从XX年以来,旅游业已为会宁每年平均增加1.67亿元,旅游业已使全县人民受益。

其中,旅游景点中最着名的会师胜利景园位于社区附近,这为本社区部分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条件,也使本加快了本社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会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有力支持。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县政府认真落实了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30多家企业,如三利面粉、会通煤业、金开元酒业等,同时全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些重大的事关老百姓的民生项目,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这使全县人民获益。

当地社区贫困居民调查报告 篇5

在较贫困居民中,典型的例子如廖奶奶,廖奶奶身带不到九岁的孙女,居住在不到七十平米的平房内,六十多岁的廖奶奶明白微薄的薪水不足以维持生活,靠着给人缝补衣服获得资金来充实生活。廖奶奶生有一男,儿子与妻子均外出打工,至今廖奶奶家庭已有部分好转。

在贫困居民中,典型的例子如聂爷爷,聂爷爷都处一间四十平米的小平房。聂爷爷的老伴已去世多年,自己的孩子很少会见来看看聂爷爷,聂爷爷靠当环卫工人勉强维持生活。

在非常贫困居民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瞿奶奶与王爷爷。瞿奶奶左手有疾,患风湿;王爷爷双腿患病,卧病在床,由于瞿奶奶与王爷爷均为下岗工人,没有稳定的工资,靠瞿奶奶单人去拾破烂维持生活,自然过的是艰难万分。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了解到各个贫困居民在生活中的不便,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各贫困居民生活水平。

2、改善贫困居民生活环境。

3、国家加大帮助,发放保障资金。

这次调查中,我感触很大,看到那些贫困居民中有些与我同龄的还在早已懂得省吃俭用、勤俭节约,还懂得如何帮家人分担一些事,而我呢,却在家中什么事都靠父母,在外大笔花钱,在内大笔报销,都不知道以后是怎么样的一种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确是真的。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需要大家的帮助,国家的援助,才能振作起来,不然永远摆脱不了贫穷。让我们伸出双手,关爱贫困家庭,一份真诚一份情,让世界充满爱,让穷人充满乐,让关爱贫穷家庭的信念永存!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分布的调查报告

社区居民需求调查问卷 篇6

尊敬的社区居民:您好!

我们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希望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本调查完全匿名,不留姓名和电话,请您不要有任何顾虑。

请您在所选答案序号后面打“√”或在“”上填写。

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2014 年5月

1、您的性别:(1)男(2)女

2、您的年龄: 岁。

3、您的户籍:(1)深圳户籍(2)非深圳户籍

4、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5)本科及以上

5、您的婚姻状况:(1)已婚有偶(2)未婚(3)离异、分居、丧偶

6、您的职业:(1)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和办事人员(2)专业技术人员(3)商业服务人员

(4)生产、运输及有关人员(5)个体经营者(6)其它职业(7)未从业

7、您入住本社区的时间:

(1)1年及以下(2)2—5年(3)6—10年(4)11年及以上

8、您认为在社区需要开展以下哪些服务(可多选):

(1)困难救助(2)婚姻家庭服务(3)医护人员上门服务(4)社区康乐活动

(5)四点半课堂(6)信息服务(7)情绪疏导(8)老年服务

(9)残障服务(10)家政服务(11)就业培训(12)法律咨询和援助

(13)调解纠纷(14)青少年服务(15)体育健身(16)其他(请写出)

9、如果在社区开展社区居民活动,您认为安排在下列什么时间较好?(可多选)

(1)周一至周五下午(2)周一至周五晚上(3)周六下午(4)周六晚上

(5)周日下午(6)周日晚上(7)法定节假日(8)其他(请写出)

10、您是否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服务?(1)愿意(2)不愿意

11、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互联网网站提供信息服务,您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可多选):

(1)交通出行(2)计生服务(3)劳动就业(4)旅游资讯(5)医疗服务

(6)教育培训(7)家政服务(8)投资理财(9)餐饮服务(10)休闲娱乐

(11)房地产(12)法律政策(13)违章查询(14)信用查询(15)体育健身

(16)水电气网等服务(17)交友(18)其他(请写出)

12、如果您需要帮助,您是否愿意接受专业社工的服务?(1)愿意(2)不愿意

13、您接受社工进行上门服务吗?

(1)愿意(2)不愿意

14、您觉得社区应该多举行像义诊,义务检查这样的活动吗?

15、您接受中医养生这种思想吗?

16、您认为社区是否应该多增加一些健身器材?

13、请问您对社区服务还有什么要求或建议?(请写出)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7

课题组以地区发展理论为指导, 2013年9月组织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采取非结构式访谈形式初步获取居民的科普需求后, 先在康居西城的第一、二、三社区发放50份样卷进行试调查, 在试调查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 对我们所要调查的问题归纳为三大项十三个指标。三大项包括康居西城公租房社区居民基本情况的调查、社区科普形式调查和学习内容调查;十三指标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涉及社区居民参与科普的态度、时间、形式, 涉及社区居民希望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等内容。2013年10~11月, 在重庆市康居西城开展的“公租房社区科普”调查, 主要抽选了3个居民构成均包括城市低收入人群、外地务工人员和刚毕业大学生的第一、二、三社区, 针对3个社区的440位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报告样本的采集用了发放问卷、当面访谈等方式, 共发放问卷440份, 收回问卷440份, 回收率达到100%, 其中有效答卷431份, 占收回问卷的98.0%。对调查回收数据的处理, 借助的是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关于性别变量收回的有效问卷439份, 其中男性213名, 占总人数的有效百分比为48.5%, 女性226名, 占总人数的有效百分比为51.5%, 由此可以得出此次问卷调研的结果基本能全面反映康居西城男、女性居民对社区科普的需求。

关于年龄这一变量的有效问卷435份, 占发放总问卷的98.9%, 其中20.00~29.00年龄组的居民占了46.6%, 累计百分比为52.0%;30.00~39.00年龄组占了24.1%, 累计百分比为76.3%;40.00~49.00年龄组占了12.0%, 累计百分比88.5%。由此可以看出, 在调查对象中, 青年人与中年人占了很大比例, 而社区科普的主要对象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居民。此次调查更多地反映了这一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科普的认知、科学知识获取形式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需求。

关于文化程度变量的有效问卷431份, 占总问卷数的98%, 在所有问题回收中回收率较低。参与调查的人中, 属于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人数占23.9%, 高中或高职文化水平的占25.0%, 大专及以上水平的占39.5%。可见在康居西城居住的居民中, 多数属于中高等文化水平, 中等教育水平者占绝大部分, 这表明在公租房社区开展社区科普提升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职业变量的有效问卷438份, 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主要为企业工作人员、自由工作者、待业者和其他工作人员, 其中企业工作人员占主体, 在样本比例中占25.3%, 自由工作者18.3%, 待业者10.5%, 事业单位9.6%, 个体户6.6%, 临时工5.9%, 其他工作人员占19.2%。可见, 康居西城中绝大多数人员需要技能提升空间大, 社区整体闲置工作者比较多, 企业及底层工作人员占有绝大多数百分比, 各种培训有开展的可行性。

关于公祖房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的意愿和形式需求方面。从图1中, 我们可以看出, 居民对社区科普非常了解的不到10%, 而将近60%的人对社区科普表现为不了解, 因此, 我们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很有必要性;从图2中, 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我们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绝大部分居民表示愿意参加, 因此, 我们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有较大的可行性。对于公租房社区科普开展的形式, 其中, 有121人对户外教学感兴趣, 占到样本容量的27.5%, 有133人对培训班比较感兴趣, 占到样本容量的30.2%, 有149人对图书阅览比较感兴趣, 占到样本容量的33.9%, 是所有学习形式里面占比最大的一项。由此看来, 传统的图书阅览形式, 仍旧是最受社区居民青睐的, 位居其次的比较受欢迎的是培训班, 因此, 我们的活动可以以图书为契机和载体, 向居民开展我们的社区科普建设活动。

关于公租房社区科普内容需求方面。课题组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为指导, 采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对康居西城三个社区的居民的科普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居民急需以下科普知识:

(1) 养生保健知识需求较大, 招聘信息和教育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中青年人。

在康居西城社区人口结构中, 老人和小孩所占比例尽管比中青年人少, 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养生保健知识受到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喜爱, 从表5可以看出, 有200人对这方面感兴趣, 占到问卷容量的45.5%;康居西城很多居民是工厂的工人, 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对于五险一金的具体内容不是十分清楚, 因而这方面的知识信息则是大家感兴趣和急需的。

(2) 专业知识缺口大, 其他科学技术知识也不可少。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在“专业知识学习类”“劳动技能类科学生活类”“重大科技事件”“兴趣知识类”和“其他”几个选项中, 占比最大的是“专业知识学习类”, 252人表现出感兴趣, 占到57.3%的比例, 这里的专业知识类学习包括了“英语、计算机、会计、管理、医学、美容护肤、职场礼仪”等方面;其次是科学生活类, 感兴趣的人数为192, 占到样本容量的43.6%, 这里面包含了“生活小常识、工艺美术、园林花卉”等方面, 社区居民对于贴近大家生活的, 简单实用的, 表现出较大兴趣;再者, 劳动技能方面, 这也是社区居民比较需要和欠缺的, 38.4%的居民对此需求较大, 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些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进而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 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改善现有生活水平。因此, 我们的科普内容应该以专业知识、健康生活、劳动技能这几个方面为主, 并且把主要服务焦点集中于中青年人身上, 充分发挥社区科普特别是社区科普大学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在居民构成较为复杂的异质性公租房社区, 从课题组问卷调查的结果看, 大多居民愿意参与科普活动, 这有利促进社区融合、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引导社区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工作和科普的结合看, 社会工作倡导尊重、平等、接纳, 以案主为中心, 以助人自助为原则, 因此, 针对公租房这类新建社区的科普活动应以地区发展理论为指导, 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将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融入到社区社会工作之中, 同时将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模式及方法运用到活动中来, 这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使科普宣传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也能增强社区的功能, 帮助社区全面的发展, 为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公租房社区属于异质性新建社区, 在运用社会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理论推动社区文化教育发展时, 为解决公租房社区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采取社区调查法了解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本文通过对康居西城三个社区的调查对象分析、社区科普形式需求分析和社区科普内容需求分析, 认为在公租房社区科普的主要对象是中青年人, 社区科普形式主要是户外互动参与活动、培训班和图书阅览, 社区科普的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知识、法律知识、专业知识、劳动技能提升等。

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篇8

关键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6-01

一、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一)成都市居民锻炼情况总体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居民总体锻炼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4.%,这一比例相对理想,但是符合国家锻炼标准的锻炼人数只占锻炼人数的24.%,大部分的锻炼者没有达到预定的锻炼效果;每周锻炼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只占锻炼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出现严重的锻炼不足,锻炼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成都市社区体育开展效果不明显,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相当缺乏和专业素质不突出等等问题。

(二)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成都市居民参加锻炼的目的与动机中“增强体力和健康”占所调查人数的80%,这也是其他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养成锻炼习惯”其次是“结交朋友”等。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体育设施的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社区经费的增加以及社区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分析。成都市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以上分析中显示44%的调查者参加了体育锻炼。通过调查对象调查,其中22%的人群锻炼后精力充沛;15%的锻炼后身体得到明显改善。有41%的锻炼后没有明显变化;22%的人锻炼后没有任何变化。大部分对他们没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接近总调查锻炼人数的63%的居民,体育锻炼效果不显著。再加上调查中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可以知道成都市社区体育在社区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四)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通过对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分析,其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下:调查中40%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消费很少;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者中不到1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40%;100-2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6%;300-4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19%;400-5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8%;500元/年以上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5%。这种体育消费呈“金字塔”式的结构图可以看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支情况的影响较大,体育消费的能力不足。

(五)城市社区居民选择场所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显示成都市社区中参加体育锻炼者选择社区进行锻炼的人数占总锻炼人数的21.%。还有79%的人没有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选择学校进行锻炼,有的选择健身房;还有选择其他场所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为社区的场地太拥挤、体育设施不够、社区环境太差、没有专人指导等等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基层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在体育社会化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和政策支持,以及监督评价。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的工作中,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

(二)成都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调查的成都市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互动的主要人群是在校学生,其次是老年人,社区居民和中年人锻炼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必须加大宣传,使人们对体育能有个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

(三)管理职责不明确。成都市现行的行政职能当中,基本的行政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理论上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是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但是现有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真正代替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模湖,工作方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繁多、事务繁重弱化了居民自治的管理职能,同时也会削弱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很难为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这是不容事实。

(四)體育活动的需求不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并不高,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体育的需求,但是,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参加的活动很多,并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怎样去引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刺激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这也是一种现实因素。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自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五)成都市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在西部地区特别突出。突出的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匮乏也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为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体育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这种因素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和选择场所情况分析,认为: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职责不明确、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足、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建议应在:提高社会体育化、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丰富体育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形成成都市居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

参考文献: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况调查 篇9

了解金牛区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服务和对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金牛区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金牛区社区居民“健康理念及基本知识”平均答题正确率为40.9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平均答题正确率为35.63%,“健康技能”平均答题正确率为39.54%。结论 金牛区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况较低,应加大健康促进力度。

健康知识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提高健康素质又有赖于提高健康素养[1]。美国2010年健康国民的目标对健康素养的定义是,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2-4]。良好的健康素养有利于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既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5]。为了解金牛区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的整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金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所辖五块石、营门口、黄忠社区的1012人进行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金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数据。

1.2对象采用PPS抽样方法,确定每一级的抽样单位PSU,分别是街道办、居委会、居民户和居民个人。街道办编号后,按照抽样间距计算,选择五块石、营门口、黄忠3个街道办,每个街道办的居委会同样编号,按照抽样间距计算选择居委会,同理确定居委会中的居民户,对所选居民户的共计1 012名15~69岁的城乡常驻人口进行问卷调查。

1.3方法采取入户询问调查方式,由楼组长陪同 2名调查员组成“三人调查小组”挨家入户调查。对调查对象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统一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健康技能4部分。

1.4统计分析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1一般情况该次五块石调查328人,营门口调查336人,黄忠调查348人,共计调查人口1012人。发放问卷1012份,回收问卷1012份,问卷回收率100%。男女比例为1:1.044。所有调查对象均已婚,无少数民族。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及社会学特征见表

1、表2。

2.2居民健康理念及基本知识情况调查社区居民在“健康理念及基本知识”答题部分,平均答题正确率为40.97%。全区健康概念、癌症早期发现和四害传播疾病的知晓率分别为56.23%、51.78%和50.40%;流感的预防、艾滋病传播途径以及安全套降低艾滋病感染的知晓率为49.60%、36.96%和32.91%;有28.46%、25.00%和22.53%的居民知道职业病防治法、肺结核常识和肺结核首次治疗免费,见表

3、表

4、表5。

2.3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调查情况调查社区居民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答题部分,平均答题正确率为35.63%。不吃超过保质期食物、掌握正确刷牙习惯、知晓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掌握婴幼儿喂养常识的知晓率分别为66.40%、62.55%、57.02%和35.28%;有30.33%、21.84%、23.62%、25.10%、23.81%和23.62%的居民知道坚持每年体检、成年男性每天饮酒量应不超过50g、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孕妇产检次数、饮水污染和介水传染病以及狂犬病正确预防,见表

6、表

7、表8。

2.4居民健康技能调查情况2010年调查人口1012人,调查项目主要分布于紧急救助、危险标示和基础医疗技能。调查显示,调查社区居民在“健康技能”答题部分,平均答题正确率为39.54%。全区“120”紧急救助知晓率为67.29%,体温正确测量知晓率为61.76%,有43.77%、35.18%、35.17%、27.37%、20.06%和19.96%的居民认识易燃物、易爆物、剧毒物、高压危险、生物安全和放射危害标示。分项目知晓人数详细情况见表

9、表

10、表11。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1.1居民健康理念及基本知识调查情况全区社区居民平均答题正确率为40.97%,同比上海市闵行区居民答题正确率63.4%[6]偏低,原因在于金牛区启动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时间较晚,社区健康教育人员配置比例低甚至未配备健康教育人员。全区健康相关概念、癌症的早期发现和四害传播疾病正确知晓人数分别为569人(56.23%),524人(51.78%)和510人(50.40%),在该类调查题目中掌握程度居前三位;统计分析显示,健康相关概念和癌症早期发现按收入、职业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值见上表2)。职业病防治法、肺结核常识、肺结核免费享受治疗分别有288人(28.46%)、253人(25.00%)和228人(22.53%)知晓,按年龄、收入、文化、职业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值见上表2),原因在于题目过于专业化,非专业人员不易掌握。

3.1.2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调查情况全区社区居民平均答题正确率为35.63%,同比上海市闵行区居民答题正确率65.6%[6] 偏低,原因在于缺乏相关专项日常健康教育,应加大教育力度。全区不进食超过保质期食品、掌握正确刷牙习惯和知晓不饮酒、吸烟等健康生活方式这三个调查项目分别有672人(66.40%)、633人(62.55%)和577人(57.02%)掌握,排名前三;统计分析显示,掌握正确刷牙习惯按年龄、收入、文化、职业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原因在于其健康教育和促进均已普及;知晓不饮酒、吸烟等健康生活方式按年龄、收入、文化、职业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值见上表3)。对于知晓孕妇产检次数和婴幼儿喂养常识,居民掌握程度较低,分别有254人(25.10%)和357人(35.28%)知晓,统计分析显示,两者按年龄、收入、文化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值见上表3),原因在于生活实践和经验。只有30.24%的居民能坚持做到每年体检,较上海市闵行区92.0%[6]严重偏低,原因受经济、职业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应重视体检。同类题目中,掌握程度最低的三个项目分别是日饮酒量、抗生素使用常识和狂犬病预防,知晓率分别是21.84%、23.62%、23.62%(统计分析见上表3),应加强健康教育。

3.1.3居民健康技能调查情况全区社区居民平均答题正确率为39.54%,同比上海市闵行区居民答题正确率69.1%[6] 偏低。全区知晓紧急医疗救助拨打120电话、会正确测量体温和认识易燃物标示的人数分别为681人(67.29%)、625人(61.76%)和443人(43.77%),排名前三;统计分析显示,按年龄、文化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值见上表4)。拨打120紧急求助、会正确测量体温和认识易燃物标示是目前社会热点关注问题,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普及途径相对完善,故社区居民掌握程度良好(按收入、职业分布差异见上表4)。社区居民掌握相对薄弱的是认识放射危害标示、认识生物安全标示和认识剧毒物质标示,仅有202人(19.96%)、203人(20.06%)和355人(35.08%)掌握,原因在于未进行系统专业化的健康教育,对于过度专业化的题目社区居民无法掌握,应加强专项健康教育。

3.2建议

3.2.1 重视健康促进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外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健康状态的长期作用[6],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对居民进行更多的健康教育,成为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首要问题[7]。只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多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从卫生、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提高对健康促进的重视程度,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的目标。

3.2.2 改进人群健康教育材料无论是医疗场所,还是公共卫生领域,许多普及性的健康相关信息都是以书面的形式传递给病人和大众[3],但是书面印刷材料的有效性往往不及录像带等音频、视频材料,音频、视频资料更容易被理解接收。可以应用新的传播设计技术,使健康教育材料更加直观、生动。以符合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接受,以促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8]。健康教育应当是集视听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式宣传教育。

社区居民理财行为调查表 篇10

尊敬的客户,您好!我行目前开展《社区居民理财行为调研》,花费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此问卷,我行会对您的信息提供保密处理,谢谢您的支持!

1、您家庭最常往来的银行,选择三个,大致按照多到少的频率排列为:。【如下列无此银行序号,请直接注明银行名称】

①工商银行;②农业银行;③中国银行;④建设银行;⑤杭州银行;⑥招商银行;⑦交通银行;⑧兴业银行;⑨民生银行;⑩中信银行;

2、您家庭有哪些理财的主要投资方式?【多选】

①定期储蓄,国债;②银行理财产品;③信托产品;④股票、基金;⑤房地产;⑥股权投资等;⑦其他

3、如果您家庭曾经购买有银行理财产品,请写出1-2家曾经有购买的银行名称:a,b。

4、您通过何种渠道获得理财产品的信息:【多选】 ①报纸,②短信,③走访银行获取,④亲戚朋友推荐,⑤网络、电视获取,⑥广告宣传单

5、您曾经是否到,体育场路民航售票处斜对面的兴业银行办过业务? ①是,何种业务;②没有

6、对于银行的工作,您有何种建议【可口述,工作人员填写】。

7、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可免费为您提供理财短信服务。

最后,再次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您所填写的信息将严格保密。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11

关键词: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93-2

0 引言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和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我国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意识到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对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整体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安市居民的健康,限制了西安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本文着重从不同方面展开了对提升该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措施研究,能够为其他存在居民身体素质的省市提供宝贵的建议,具有实践性的研究意义。

1 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基本现状分析

1.1 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形态相对较差

通过对西安市部分社区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前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发展,受诸多因素对于影响,其整体的身体素质存在低下的现象。首先体现在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形态相对较差,身形体态主要是指人身体的表面形态和特征,包括人体的身体姿势和营养状况等,从某种角度而言,人体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1]。通常情况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身体形态上的表现为体形相对均匀、营养状况达标等。而目前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形态则表现为,部分居民的体形不够均匀,并且仅有部分居民的营养度达标,由此可见,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形体较差的问题,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1.2 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运动素质相对较差

在研究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过程中,不仅发现该市居民身体形态相对较差,同时也发现该市居民的运动素质不足。运动素质是身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人体的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人的运动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身体素质[2]。如表1所示为3年间该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评分情况,3年间居民的耐力和柔韧性评分增长缓慢,而灵敏性则呈现出增减式的波动。根据对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现状的调查可知,该市居民的运动素质相对较差,多数居民的耐力呈现出不足的现象,无法有效地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另外,通过对该市居民的测试发现,部分居民在面对相对复杂的环境时,无法做出快速和精准的反应,尤其对与运动相关的知识不甚理解,导致该市居民的灵敏性和柔韧性存在缺陷,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 影响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因素探讨

2.1 经济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在当前社会中,经济的发展现状是影响城市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对于人类的身体素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只有在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都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注重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其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受西安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影响。虽然西安市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济和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显著的发展,但是受诸多外在因素如环境的影响,不同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3]。部分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西安市地区,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

2.2 居民自身思想意识的限制和影响

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相对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则在于西安市居民自身的思想意识不足,对于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的认识能力不足,导致居民的身体素质存在问题。目前西安市居民在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日益加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诸如注重娱乐活动和旅游活动等,而忽视了对自身身体健康和素质的培养。根据对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走访调查发现,部分西安市社区居民认为身体素质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培养起来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未加强对饮食的重视,同时也未适当地进行运动,其身体素质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致使西安市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整体低下。

3 提升西安市居民身体素质的措施研究

3.1 大力促进西安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在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现代社会中,国家日益重视居民的身体素质情况,通过对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了具体提升该市居民身体素质的措施。首先,西安市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对西安市经济的发展,促进西安市各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该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以此保障西安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一方面,西安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该市农业及非农业企业的重视,通过解决西安市居民就业问题,为西安市居民提供稳定获取经济的渠道[4]。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针对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西安市发展的最低工资保障规范,为该市居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保障。

3.2 相关部门要注重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工程建设

目前西安市社区居民对于身体素质的认识能力相对不足,因此西安市相关部门要注重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工程的建设。在建该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工程过程中,第一,要在该市社区中加强对身体素质工程的宣传,开展相应的文化教育宣传和身体素质重要性宣传,使该市社区居民能够对身体素质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5]。第二,西安市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医疗保障工作力度,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完善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设备,以此改善西安市社区医疗机构的环境,提高对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工程建设能力。

3.3 居民要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意识和能力

居民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居民身体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提升西安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过程中,必须要提升居民对身体素质的认识、培养意识和能力。首先,西安市社区居民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充分展开对身体素质的相关内容学习,认真了解身体素质的相关知识内容。其次,西安市社区居民要在了解身体素质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加强运动锻炼的意识,可以从查阅相关的运动书籍以及观看运动视频等方面着手,展开居民的身体素质意识培养。最后,西安市社区居民要通过不断地运动练习,提升自身身体素质能力,从而提升其自身的身体素质,为促进西安市社区居民的整体身体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当前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提升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前提。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西安市社区居民为例,对该市居民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从大力促进西安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相关部门要注重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工程建设、民要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意识和能力三方面,展开对提升该市居民身体素质的措施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日后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谭姣,马国燕,郑兴荣,等.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01(06):51-53.

[2] 罗亚萍,史文静,肖阳.城市居民养老方式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01):78-84.

[3] 时媛,方丹.西安市居民幸福指数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05(02):42-46.

[4] 唐争艳,张永爱.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2(05):681-683.

上一篇:oracle数据库总结下一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