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共8篇)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从1997—2012年,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息消费水平都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增长, 如图1所示。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均低于收入, 但城镇居民收入和信息消费的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且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约为城镇居民的1/3, 人均信息消费支出约为城镇居民的1/4。
不同地区的信息消费支出也有较大的区别。2012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4 489元, 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1 098.3元, 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高达4.09。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为3.65, 中部地区为3.51, 西部地区最高, 为4.38。全国31个省中, 广东省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最高, 为5.81, 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7 130.8元, 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却只有1 226.7元;江苏省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最低, 为2.31, 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5 767.3元, 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2 495.3元。
1 文献综述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陆铭等[1]研究发现城市化能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刘文勇[2]认为城乡产业特性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郭剑雄[3]认为农村地区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姚耀军[4]发现金融发展高规模和低效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茶洪旺等[5]认为二元制度安排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贺建清[6]发现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而工业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 信息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而目前关于信息消费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并不多, 主要集中于信息消费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张鹏[7]发现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村。郑兵云[8]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 发现不同区域的城镇居民边际信息消费差异很明显。朱焱[9]认为导致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首要原因是收入的巨大差距。马哲明等[10,11]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均为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陈玉和[12]分析发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显著, 而信息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国内研究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 实证研究并不多。且实证研究文献大多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开讨论, 从消费的角度来研究信息消费水平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然而信息消费实际上具有增值的特性[13]。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 消费者要将已有的信息投入其中作为消费的基础, 把已有的信息与消费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机的结合于相互撞击, 即进行知识处理与知识再生。在信息社会, 知识就是财富, 所以说信息消费也是一种投资。从消费角度来看, 信息消费大体上由个人的收入决定;而从投资角度看, 信息消费又能为消费者带来收入。那么, 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特性的信息消费是减少还是增加了收入呢?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是拉大了还是减小了收入差距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
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2.1 变量选取
本文实证研究的考察对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故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 选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以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为自变量。在国内的统计年鉴中, 没有统计信息消费的专门数据。但在统计年鉴的居民消费结构部分, 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这两项支出中除了小部分不属于信息消费的内容外, 基本上都属于信息消费。交通通信支出指用于交通和通信工具及相关的各种服务费、维修费等支出。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指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因而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这两项数据之和来表示。仿照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 以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距。
样本区间选择1997—2012年, 将全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研究分析, 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根据不同的地区, 设定不同的计量模型, 分别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Y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X表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 将二者之间的模型设定为Yi=α+βXi+μ。考虑到不同区域各省份的城乡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差异, 因此选用变截距模型。而且由于模型是对东、中、西3个区域整体进行研究, 故宜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3 实证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3.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3.1.1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序列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现象, 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2个变量的稳定性, 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原序列均含有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 而两变量的一阶差分变量均平稳, 因而东部和中部的变量Y和X均为一阶单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西部地区的变量Y序列是非平稳的, 其一阶差分也是平稳的, 为一阶单整过程。然而变量X原序列即为平稳的, 与变量Y并非同阶单整, 不满足协整条件, 不能进行协整检验。
3.1.2 协整检验
本文选用Kao检验方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计量模型分别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
Kao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存在协整关系, 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2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进行分析, 得到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
由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只有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显著影响。虽然中部地区的两个变量之间形成了稳定关系, 但是自变量X系数的t检验量为-0.1911, 相应的概率为0.8488, 远远高于0.05, 说明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 当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增加1%, 城乡收入差距增加0.1882%,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由于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因而不同省份得到的截距是不同的, 如表4所示。
3.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3.3.1 东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当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增加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增加0.1882%。虽然影响额度较小, 但是东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已经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影响, 且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相关。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目前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热点可以看成经济增长的出发点, 它的形成可以引发新的市场需求, 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支柱产业[14]。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 东部地区发展较快, 经济水平较高, 信息产业已经发展地比较成熟, 特别是城市的信息产业。与城镇相比, 农村的信息产业仍然较为落后, 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是不对等的。而信息消费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进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因而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这种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3.2 中部地区
协整检验表明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关系, 但是得到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中部地区, 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与东部相比, 中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并不发达, 未能形成显著的影响。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消费, 它对消费者的素质要求极高。信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Ralph C等[15]认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要能认识对信息的需求, 能够定位和评价信息的质量, 能够存储和取回信息, 能够高效的运用信息, 还要能够运用信息去创造信息和沟通信息。信息消费是一种知识型和智力型消费, 这就决定了信息消费需要靠消费者的智力支配。信息素质和技能越高, 人们在接受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时, 接受能力就越强, 获取信息的能力则越强, 信息消费的能力也越强。而当前中部地区居民的信息素质相对落后, 阻碍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有限, 导致中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整体水平不高。
3.3.3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并没有通过协整检验, 表明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较为落后。西部地区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很低, 对收入也没有形成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居民缺乏信息消费的途径和能力造成的。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仍然处于发展之中,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完备。而获取信息的途径必须以信息基础设施为载体。信息基础设施较差, 市场主体搜集信息、搜寻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 市场主体的交易范围也受交易成本的约束而被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得信息消费水平较低。西部地区的人民,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民, 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消费或者无力进行信息消费, 从而导致对信息、知识的占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地区的人。知识和信息占有量多的人有更多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 反之则没有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 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形成了恶性循环。
4 政策建议
4.1 促进东部地区技术创新
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有核心位置, Steve W[16]指出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信息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建议如下:第一, 鼓励信息产品创新。开展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综合试点, 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 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信息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 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发展, 增强电子基础产业创新能力, 提升支撑服务水平。第二, 鼓励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当企业采购信息消费创新产品或信息技术服务超过一定金额时, 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支持信息消费类企业与电信、广电、金融等单位开展定制、集中采购等合作。第三, 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等上市。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引进创业风险投资, 支持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
4.2 提高中部地区信息消费
第一,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信息技术, 以促进居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从根本上改善信息消费水平。加大信息消费宣传教育, 提高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意识, 从而带动信息消费量的增加。以多种方式对个人进行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消费者的素质, 提高信息消费力和信息消费水平, 培育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 促进信息消费。第二, 培育新的信息消费热点。加大信息消费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 推动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内容, 可以扩大信息产业和内容消费,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组织实施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试点和推广, 推进下一代商用互联网规模和前沿性布局。第三, 营造信息消费环境。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先进、自主可控、性能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 大力促进终端产品信息化, 普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加大信息消费宣传力度, 推广新型信息消费模式, 加强信息消费统计分析和市场监测工作, 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消费环境。
4.3 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 income gap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现实情况从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教育投资方面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随着经济体制持续深化改革,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相对落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呈现出两级分化的严重态势。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上表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05年的10493.0元,年均增长362.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5年的3255.0元,年均增长111.48元。
在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着周期性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迅速缩小——逐渐扩大——逐渐缩小——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7降为1.80;第二阶段为1985年——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1.80上升到2.86,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三个阶段为1995年——2001年,最初几年有小幅的下降,随后就开始呈上升趋势,但这一阶段的变化相对都比较小;第四个阶段为2001年——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断创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新高。然而,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比名义收入差距更大。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物价等)计算在内,则城乡收入的差距可能达到5至6倍。
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
不均衡的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了资本高度密集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的发展来发展工业的。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国家还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严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进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农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率增长较低。而城市工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外资进入、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户籍制度
在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后,城乡就被无形地割裂开来,城乡居民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受到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享有优惠待遇,农民却受到许多的限制,难以和城市居民具有相同的工作机会,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苦力工作,大多数农民都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要素不能自由地流动,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城市转移,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地低于城市居民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城乡居民享有的保障制度并不均等。农村居民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享受的社会保障微乎其微。而城市居民就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许多低收入农民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在遇到疾病时,就处于“大病不治,大病等死”的惨境中。同时,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也较为缓慢,对于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农村与城镇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税收政策
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不仅没有发挥其收入调节及再分配的功能,而且有逆向扩大收入差距的趋势。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税收制度。农村内部的各种税费大都按人头征收,无论收入的高低都有相应的税费负担,农村居民的税收为累进税,而城市居民征收的主要是个人所得税,有一定的起征点,具有累退性质,农村居民纳税占收入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居民,这样的税收体制没有体现公平效率的原则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投入不够,农村居民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投入都倾向于城市,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都投资于城市学校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这大部分依靠农民集资。农村的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学校里大都是一些学历、能力较低的教师甚至是民办教师。许多经过正规培训、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都流向城市。教育经费和师资结构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平均素质普遍较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现在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村的教育投资,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支农的措施,但农村的教育现状仍然较差,农村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当从根本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其次,加快我国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缓解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解决目前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鼓励农业科研工作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出台相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政策。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放松对农民进城的一系列限制,为实现在法律基础上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提供一个法律框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的基本权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就业平等竞争的制度性障碍,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城乡居民同工同酬,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把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放在战略高度来加以研究和解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生活。把建立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医疗。还应考虑农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问题,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政府每年发给65岁以上老年人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不仅可以扶贫而且还可以反过来促进计划生育的落实。另外,还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税收的调节政策
目前,国家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对于减少农民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更大幅度地减免农民的费用,或以农民收入的较小比例进行征收,甚至可以尝试减免农民的税费。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城市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构建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适时开征遗产税、增与税等新税种,达到对收入分配合理的调控,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水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农村教育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一部分农村学生的教育费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自身素质,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另外,还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有的城市教育体系存在着户籍差别,农村子女需要交纳高额的费用才能入学,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民工子女失学,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应当从政策上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国家财政进行拨款,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作者简介:任征宇,女,1987年出生,湖北省襄樊市人。现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 图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对比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同样存在较大差距。综观图2,尽管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始终大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67.7。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0.4,二者一直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如果经济的发展伴随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就会被收入差距带来的负效应部分甚至完全掩盖,这种经济发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我们有效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仅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偏差 1.户籍制度的限制。
1958年1月9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的户籍制度却与城镇化目标背道而驰。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出,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如果按照户籍人口指标计算却只有35%左右,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接近80%的平均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工作,在为自己的生活谋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后并不能转入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福利,而城镇居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户籍制度的保护,享受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在各项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进行高效的学习和工作,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情况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重要作用。多年来,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农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还不够充分。综观图3,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58%,超过一半多,可见农业收入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经营性收入。但从图4看出,政府对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仅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9%,这个数字相对于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占比来说,显得十分渺小。
图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
龙源期刊网 http:// 图4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农业生产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政府对此投入太少,对于满足农业充分发展远远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
(二)人口数量的差异
温总理曾说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段话表明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很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为中国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力量,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也受到了人口因素的影响。据调查,在2010年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直到2011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才降为48.7%,依旧接近一半的比例。综观图5,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一直占据着全国人口的很大比例。其中,1978年,城镇人口为17 245万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92%,而农村人口为79 014万人,占全口人口总数比例为82.08%。从两个方面分析,可得出人口因素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第一,由于农村绝对口数量过多,而农村经济发展又跟不上城镇,进一步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下。第二,城镇人口绝对数量相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比较少,能充分保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分充足。
图5城乡人口分布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有限增加不能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到有效增加,而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可直接反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上去,这样的双向影响只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教育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接受教育实际上是在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此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由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不同,即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同。另外,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从事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有直接联系。劳动生产率是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低劳动生产率必将被市场淘汰。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生产技术的能力越强,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从而从劳动中获得的收入也会越高。
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之于城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较低。据调查(见表1),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人口数占城镇人口比例的10.9%,而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人口数仅占农村人口比例的0.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学历的农村居民相对于高学历的城镇居民来说十分匮乏,用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中专)程度的数据考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综观表1,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多处于初中(小学)程度或小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程度以下,这些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92.2%,而城镇居民中受教育程度相同的人口数仅占城镇总人口的63.4%。
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为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农村居民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依据,所以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
(四)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机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往往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有一定的联系。引起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程度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等。下面,笔者将根据城乡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和城乡电话用户的数量两个指标来对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进行说明。
综观表2,城乡宽带接入用户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我国城市宽带接入用户为9 963.5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为2 475.7万户,城乡差距较大。到2011年,城市宽带接入用户和农村宽带接入用户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城市宽带接入用户为11 691.4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为3 308.8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不仅与当年城市宽带接入用户数相差甚远,而且与2010年城市宽带接入用户数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综合以上数据知,城乡居民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
(五)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另外,农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这种偶然性因素可能使农民的收入直线下降。这些局限性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下面,笔者将着重就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情况说明农业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综观表4,中国农业器械拥有量逐年增加,2011年,农用器械总动力达97 734.7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 406 471台,小型拖拉机18 112 663台,农用排灌柴油机9 683 914台。从绝对数的角度看,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总体情况还不错。但一旦考虑到中国的耕地面积,这个数字就显得有点单薄。据统计,中国耕地面积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目前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太低。
以机械化水平低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局限性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自然而然得不到提高。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存在困难,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龙源期刊网 http://
三、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调整相关政策 1.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居民很难转入城市户口,农民的社会保障得不到满足,收入水平得不到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户籍制度改革成为政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户籍制度是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服务的,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应侧重对农村居民权利的维护。要想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首先就要废除现有户籍制度中关于农民进城后不能转入城市户口的规定,应该放宽要求,使在城市长期居住的农村居民有可能转入城市户口。仅仅只是转入城市户口还不能完全解决户口问题,为了确保农村居民在城市安居乐业,政府应针对转入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使他们能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障、退休福利和免费教育等等。只有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福利,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2.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政府正以实际行动一步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笔者认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应该抓住重点,有针对地进行。
第一,政府应向农村地区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为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向农村地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但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农民学会这种生产技术,熟练运用其进行生产。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农村,进行一对多培训,直到农民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门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农村地区的投入。基础设施是农民进行生产最关键的载体,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第三,政府应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节省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多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控制农村人口
庞大的人口数量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
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需要控制农村人口的增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执行的管理,确保每一位居民都不违反政策。由于农村居民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往往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出
龙源期刊网 http:// 于人性角度的考虑,管理者的工作也困难重重,所以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另一方面,控制农村人口的数量需要确保城镇化建设平稳进行。城镇化建设能够使一部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减轻农村的负担,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从而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两项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作用。
(三)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在这个高速发展并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受教育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首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比不上城镇居民,这就导致了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比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也是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状况,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首先,政府应该确保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将其切实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去,保证农村地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保证农村学生能够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最后,政府应该关注农村居民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观念与想法,尽量让每位居民意识到教育不分男女,女孩读书也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收益。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根本的方法,需要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四)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
由于城乡存在许多差异,必然会导致城乡信息化水平不同。从上文分析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有关的结论,因此,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要求政府大力扶持,政府应该降低农村信息服务价格,给予农民接受信息服务相应的优惠,使农民能负担起信息服务的费用,享受信息服务的便捷,从而融入到这个信息化时代当中,提高劳动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另外,政府需要关注农村居民接受信息服务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改善农村居民接受信息服务的现状。
(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由于中国耕地分布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进行规模化生产,所以耕地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国家鼓励私人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侵害;其次,土地由私人承包使得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这两处弊端都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另外一种方案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土地立体利用。目前,农村居民主要从事的还是农业生产,要实现土地立体利用就需要农村居民从事多样化生产,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养殖业、渔业、畜
龙源期刊网 http:// 牧业生产。在多样化生产的条件下,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居民的收入也会随着从事的产业种类增多而有所增加,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惟有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的许多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要缩小成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深度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去。但是我们深知,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这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继续腾飞才存在可能性。
参考文献:
专业:
年级:
层次: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析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说一个地区存在着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的意义是积极的。但当收入差距比较大时,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大, 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的第一位的因素。本文结合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差距产生的原 因,并探讨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48倍。到文革前的1964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一直持续到1979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 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
从绝对差额上来看,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多209.8元。此后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1985年为341.5元,到1994年增加到2 275.2元,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 9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20.6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绝对差额也增加至11 020元。过去的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5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和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表明,我国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很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由2.57倍缩小到1.86倍,这是由于农村的率先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历史上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缩小;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扩大到1994年的2.8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1997年起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差距又逐步扩大:199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突破3∶1,达到3.11∶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到3.33∶1,2008年为3.31∶1。
二 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分析
城乡产业特性目前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不同,一般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于其他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恩格尔系数将不断缩小,农民丰产但是却不丰收,这就注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解决温饱后,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慢于二、三产业的发展,1990年后一产业在CDP中的增加值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2002年第一产业约占CDP的15%,与“六五”时期的平均31.4%相比下降一半多,相应的二、三产业则提高16.4个百分点。仅从这种产业特性来看,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发展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将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逐渐拉大。
非均衡发展战略惯性的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心已经由农业转向工业,国家实力的竞争大多以工业指标来衡量。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依靠农业支持优先发展工业的,从1950---1994年的45年时间内,国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大约取得20100亿元收入,加上同期的农业税收人2733亿元,减去国家向农业投入的5346亿元,国家共提取农业剩余净额17487亿元,总计占第一产业CDP的25。2%。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的变动。从简单的相关性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也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几年,同时也是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较大幅度上调的几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出现过两次缩小,一次发生在1979-1983年期间,城乡收入比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另一次发生在1995-1997年,城乡收入比率两年中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相对于1978年,1983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相对于1993年,199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比农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高出近90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又是与政府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不断回落相关的。1997-2000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了25%,相应地城乡之间人均收人比率上升了3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承受不合理的税费负担。中国个人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不仅是很弱的,而且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这一点在城乡之间的个人税负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民上缴的各类款项,大体可以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交给市以上政府的,主要包括需上缴国库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农业开发基金,以及全市统一征收的一级电排费和血防统筹费等。据统计资料计算在1990年代末期,全国每年大约为300亿--400亿元。第二部分是镇政府征收的“五统”;村级提留,包括“三提”,村共同生产费和村集资等。这一项,政府在1990年代末期的正式数字是600亿元。第三部分是义务工负担,每年大致在2000亿元以上。第四部分是各种名目的摊派和集资,这项负担缺少全国性的数字。但是,保守地估计农民每年的税费至少应在1500亿元以上,人均就达到200元以上。如果将这一块看作是农民上缴的个人收入所得税,那么,以2001年为例,我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总额就不是近1000亿元,而是2500亿元左右。这样,在全部个人所得税收人中,农民占了大约有60%。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 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 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 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 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 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 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 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 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 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单纯靠增加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这种增长是低效率的增长,而且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农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据资料显示,上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世界农产品增加量83%都将靠科技来实现。科技对农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非农产业是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而且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首先,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其次,必须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最后,必须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3 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长期以来实施的严格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市场体系建立。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彻底打破“二元用工制度”,使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另外,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这样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使劳动力的收入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最后,要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正常流动的政策,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工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4 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以最大的限度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结构上,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交通、供电、供水、水利设施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要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力度,以财政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从价格、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另外,要不断完善财政支农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发放,提高财政支农的使用效率。5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参差不齐,更严重的是还有大量适龄儿童辍学在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其次,政府应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导致农业生产率水平低下,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另外,由于农民知识水平和技能有限,流入城市后,在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过程中,与城镇劳动力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获得较低收入。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必须全面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四 结语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11-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
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关键词:新疆,基尼系数,三角形法,收入差距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已经成为事实, 有关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也成了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不少研究者在研究居民收入差距时碰到的一个主要问题, 就是测度收入分配的分布状况, 即用定量的方法来测度居民个人之间或家庭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度量收入分配的差距, 可以采用衡量变量数据离差程度的经济指标, 比如:全距、平均差、方差、变异系数等。近年来还常常采用一些新的方法, 如泰尔指数、熵指数、余期望指数等 (陈希孺, 2004) 。但是, 国内外的研究者考察评价某一地区居民贫富悬殊的差距大小最多采用的是基尼系数方法。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为例对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及经济含义做出分析, 并分别计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农村以及全区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通过对比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分析了新疆基尼系数, 表明新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趋于明显。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随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引入, 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收入差距测度方法开始运用到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中, 这就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可能。最具代表的是赵人伟、李实等中外专家组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中国社科院基于1995年全国范围调查数据所进行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研究;万广华 (1998) 、林毅夫 (1998) 利用基尼系数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黄祖辉 (2007) 利用GE指数及其分解方法, 对浙江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复杂, 特别是地区间、地区内的收入差距问题等, 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基尼系数的基本概念及经济含义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Gini) 在1912年提出来的。它是可以用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的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是以洛伦兹曲线 (Lorenz Curve) 为基础来计算的。
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0.4作为进入两极分化的警戒线。但是各国情况千差万别, 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会价值观都不同, 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用作各国宏观调控的参照系。在现实生活中, 也确实有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4却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比如, 据1999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介绍, 1994年南非的基尼系数达到0.59, 美国达到0.4, 菲律宾达到0.43;1995年巴西达到0.6, 墨西哥达到0.54等等 (毛有丰, 2000) 。在我国有专家建议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时, 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定为0.4, 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 将基尼系数警戒线上限定为0.5, 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原因在于, 我国目前仍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社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一般只能先分别计算城镇与农村的基尼系数, 然后再用综合公式计算全体居民基尼系数, 这样得到的基尼系数就会高于分别计算的城镇与农村基尼系数。本文后面的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四、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 从名称上看有万分法、人口等分法、回归方程法、差值法、三角形面积法等等。基尼系数较实用的计算方法是采用由三角形面积法推导出的公式, 它是根据统计年鉴上的城镇和农村分组资料的描述, 分别求出城镇和农村计算基尼系数。三角形面积法是把全部人口 (或家庭) 按收入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并分为n组 (不需要按人口比重等分) 。设第i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Pi,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Ii (i=1, 2, …, n) , 又记Mi=P1+…+Pi, Mi是第1组至第i组人口累积的比重, Qi=I1+…+Ii, Qi是第1组至第i组收入的累积比重;基尼系数的公式为:
下面利用公式 (1) , 计算新疆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G1=0.267513。同理可得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 G2=0.3442。
由农村和城镇基尼系数推算新疆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 可以用发展经济学家Sun Drum介绍的适用于不重叠人群 (富人和穷人) 分组的基尼系数分解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G表示全体基尼系数, G1、G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 P1、P2分别表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μ1、μ2、μ分别表示城镇、农村和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简单, 只需将相应的数据代入公式 (2) 即可算出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
这里必须要指出, 这个公式只适用计算不重叠人群 (富人和穷人) 的基尼系数。新疆城镇和农村居民是否满足不重叠人群的要求这一条件呢?统计资料显示,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重叠是存在的 (陈宗胜, 2002) 。全国人口按照城镇和农村分组可以产生较高的收入类聚程度, 由Snm Drum公式 (2) 计算全国基尼系数与基尼系数真实值一般相差1至2个百分点。因此, 这种重叠可以忽略, 由Snm Drum公式来求全国基尼系数可以被谨慎接受。而根据公式 (1) 求得的数据表明, 新疆城乡收入的重叠是小于全国的, 所以用公式 (2) 计算全区基尼系数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实, 魏众, 丁赛, 2000) 。
五、案例分析—————新疆基尼系数评析
新疆2002-2008年全区的基尼系数, 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初步结论:
(一) 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在逐步上升
在过去的10年里, 基尼系数一直高于警戒线0.4, 2003-2004年, 甚至接近国内一些专家建议的实际控制线0.45。这表明新疆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已开始显现。2008年全区全体居民基尼系数达到了0.4230, 比1999年上升了0.022, 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表现出逐步上升的势头。虽然与国内一些专家建议的0.45的实际控制线尚有一段距离, 收入分配的差异水平还没有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但要看到贫富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的事实, 应重视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及发展势头。
(二) 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短短10年来二者差距扩大的速度相当快,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由0.3117提高到了0.3442, 并且呈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农民内部的差距变化要显著大于城镇。农民内部差距上升了0.0325, 远快于城镇居民, 如果再考虑农民内部差距本身就高于城镇内部差距的现状, 预示着今后农村居民内部的分配差异会比城镇居民更快地趋近于警戒线。
我们还应认识到, 表1中基尼系数变化所表现出的惯性势头, 预示今后几年内全区收入差距还有可能扩大和提升。就目前来看,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已经显现出的差距, 但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调控, 将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然而, 新疆与全国一样, 高度重视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加快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 加快了扶贫济困的力度, 从而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下, 保持和维持全区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希孺.基尼系数及其估计[J].统计研究, 2004 (8) .
[2]赵伟, 李实, 魏众, 古斯塔夫森.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配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 2000 (4) .
[3]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 2000 (7) .
[4]林毅夫, 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 2003 (3) .
[5]黄祖辉.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以浙江省为例[J].管理世界, 2003 (3) .
[6]毛有丰.透过基尼系数看看贫富悬殊有多大[N].中国信息报, 2000-1-5.
[7]陈宗胜.关于总体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一个建议—对李实研究员《答复》的再评论[J].经济研究, 2002 (5) .
【关键词】承德,城乡,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20-01
改革开放以来,承德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城乡之间无论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问题,更是不容小觑,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根据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整理出2007年至2011年承德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逐年递增,但是差距一直明显存在。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3285元增长到2011年的4935元,但是这一数据在城市增加更为明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7年为10394.8元,明显高于农村同期数据,到2011年这一数据差距更为明显,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37.9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承德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增速均为正值,但是差别一直存在。2007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达26%多,而农村这一数据仅为12%;2008年收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增速放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呈下降态势,到了2009年,这一数据均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值,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2010年,增速首次超过城市,并呈现上扬态势。会不平等”,恰恰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运行的结果。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以及城乡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不仅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的人,还导致城乡就业、教育、社保等机会的严重不平等,使得农民利益受到损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造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工业和城市发展的相互隔离,使得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增收缓慢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大瓶颈。与城市居民多元化的收入方式相比,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效益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收入渠道的过分单一且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承德市受限于先天的山区区位条件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体制,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以第二、三产业为基础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体系。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机制。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完善与之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宽松环境。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林地等进行实测登记、确权、颁证,改变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农民产权主体被虚置的现状,还权于民。三是深化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方向,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并重点向农村农业倾斜,弥补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多年来的投资欠账。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荐阅读:
城乡收入差距11-12
城乡居民医保门诊06-29
重庆城乡居民医保政策07-03
城乡居民医疗参保须知12-09
城乡居民医保报销范围12-25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12-17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理流程11-09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汇报12-07
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06-06
岳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