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精选8篇)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1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人们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现代人的幸福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一变化?

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项关于现代人幸福感的社会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在一周的时间内,我们来到西安各大超市,公园以及图书馆,新华书店。对那里的人们做了随机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48

5随后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幸福感与年龄的关系

关键词一:目前的工作(学业)

由以上可以看出,现代人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二:家庭状况

由图表可以看出家庭状况的满意程度与年龄关系不大,家庭状况比较满意。

关键词三:社会状况

由图表可以看出对社会的满意程度与年龄并无太大关系,会状况的满意程度欠佳。在调查中,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市民反映社会治安,公共设施以及政府工作都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四:自身情况

年轻人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关注,们对自身的满意程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二、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

关键词一:目前的工作(学业)

由图表可以看出,现代人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大致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

关键词二:家庭

由图表可以看出,家庭的满意程度与收入并无明显的关系,97%;有效率93.4%。且无论年龄大小,大都对自己的但是本图表显示,现代人对社睡眠质量下降,影响了他 在收入能满足生存的条件下,份,回收率 锻炼时间减少,现代人大都都自己的家庭感到满意。

关键词三:社会

由图表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状况有些令人担忧,且有些随着收入水平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四:自身

通过这次实践,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

1: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幸福的感知也引人而异。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先决条件。系。有钱可以吃好穿好医好,但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心态。近年来,的幸福感呈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我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才容易幸福。

2:不管干什么,准备很重要的。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大家只有团结才能解决。只要与他人真诚沟通,世界其实挺美好的。就是福啦!

3:幸福与工资的多少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餐厅洗碗的阿姨月工资还不到一千,但都感到很满足在调查中发现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

4:这次实践活动主题是“你对生活的幸福感”福这个字眼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其中有许多共同的,对身体、也是我们这次活动得的结论之一。当然,在此期间,我们为了更全面、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也每天去不同场对不同层次的人群作调查,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同时,我们在其中也遭到不少的冷漠和拒绝。开始,我们确实受了些打击,不过几天后,的想法,各人有各人发表意见的自由,我没道理为着因为不同理解而生气、气恼。不过,令人欣慰的,有更多的人支持着工作,解和认识。这次之后,或境遇,二是指生活或境遇称心如意。因此,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健康,我没有负担的上着大学,努力完成学业,虽然也有时郁闷,不过,我想我还是幸福的。以后我会有更多的更大的责任,不过我会学着寻找那个阶段的幸福,因为我自己有着幸福的定义。

5:通过这次活动去调查.后来是有选择的之后,承受能力似乎增强了该如何说才能说服他自愿填写表查.是拒绝促使我们一步步地去改变策略

其实我们的幸福也很简单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似乎又明白了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也对幸福进行了重新思考,,我收益非浅.,以降低被拒绝的频率.其实,正是由于拒绝才磨练了我们.因为拒绝.当你再次想起这次活动时 虽说幸福不是万能的,3只是希望使数据更具说服力,我想这可能使他们重新对幸福进行了思考,.起初.我们才会去思考哪一类更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调,完善自我,那是因为你太幸福了,每个人不管收入多少、年龄怎样都对幸字典上说幸福一是指使心情舒畅的生活,连遭拒绝后.,你脸上浮起的微笑便是幸福.家庭的要求似乎有很相似。这.一开始是看见一个就,心里很是不平衡.因为拒绝,我们才会去琢磨我应,人们2,以便我有了新的理 ,但次数多了.幸福但工资的多少确实和幸福有些关,幸福可以创造,不管那种生活,开心满意加强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单是寻找被调查的对象就是一门技巧很多时候你感受不到一旦幸福失去曾经的幸福就越发

清晰.幸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去把握.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现代人每天生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紧张、高速的节奏,让人难得有休闲和放松的时光。人们在奋斗事的搏斗中深感身心的疲惫。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尽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是幸福的感觉是相似的。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2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是零点指标数据从1993年即已开始的年度追踪调查项目。项目由零点指标数据投资研发,属于具有重大社会价值追踪项目之一,致力于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于2015年10月在全国30个大中城市进行,以下结论即是针对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

一、生活满意度水平3.84分,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我们用“如果用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请问您对您的生活满意吗?”来探测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根据历年调查结果,2000-2014年的15年里,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大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但整体始终位于较低水平,满意度分值一直在3.2分-3.6分之间徘徊。今年的生活满意度是16年来的重大突破,分值达到了历史新高3.84分。与2014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9.4%。可以说,生活满意度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为“十三五”期间的民众生活满意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如果我们对生活满意度的构成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导致今年生活满意度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生产生活层面,如工作满意度、业余生活满意度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加;二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度,民众对于未来几年的生活水平预期、竞争力预期,消费信心度及国家发展信心度都有所增加。

最明显的是对于国家发展的信心指标。调查显示,民众对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和社会事务发展的信心普遍上升。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对国际地位提升的信心,一改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今年,习近平主席连续访美、访英、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广泛开展,人民币加入SDR并成为第三大货币篮子等重大动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刺激了民众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信心。

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有信心,1分表示完全没信心。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关乎民生的微观指标,比如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个人经济状况等,反而出现了下降的现象。根据零点的调查经验,微观指标和信心指标是生活满意度的两大主要影响源,因此,仅仅依托信心指标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满意度的状况。

注:表中数据为关注率,按照关注程度使用限选三项的答法计算得出,表中仅列出关注度排名前6位的问题。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二、食品安全处于高发期,今年首次成为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2000年以来,城市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6年是第一阶段,就业和社会保障一直是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从2007年开始基本被物价、房价问题取代。同时,进入2007年以来,食品安全几乎每年都会进入城市居民最关注社会问题榜单前六位。2014年调查时,食品安全的受关注度仅次于房价位于第二位,今年则第一次出现在榜首的位置。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2005-2014年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2005-2014年的十年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到227386起,平均全国每天发生约62.3起,处于高发期。

今年受关注度排在第二至第六位的分别是:房价(28.7%)、医疗改革(27.7%)、贫富分化(27.4%)、反腐败(25.2%)、物价(21.9%),这都是近些年来城市居民一直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房价、贫富分化和反腐败的受关注度排名基本维持了与之前比较接近的水平,物价的受关注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三、物价承受力今年开始反弹,但经济压力不减

与2000年时相比,16年来城市居民的物价承受力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只是最近5年才开始有所恢复,但仍然低于2006年以前的水平。2015年城市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承受力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加,物价承受力水平为3.33分,达到了2009年时的水平。

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物价承受力的增加,与CPI持续走低有密切关系。2011年我国CPI达到新高峰,之后一直走低,今年上半年的CPI只有1.3%。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城市居民物价承受力出现增加的现象。

尽管如此,同期调查数据显示出,今年有50.9%的城市居民表示经济压力大,这一比例基本与去年保持一致。总体来说,只有16.1%表示经济压力小。根据零点的多年观察,城市居民的经济压力其实主要是在住房上,而当前的房价还是整体超出了城市居民的承受范围。

四、居民消费贡献率首次突破50%,消费信心指数创历史新高

根据2001年以来我们对消费信心指数的考察,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2006年以前处于增长阶段,2006-2012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2013年开始恢复增长。2015年的消费信心指数为3.5分,达到了15年以来的最高峰。2006年以来消费信心增长乏力的现象,在最近三年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

民众的消费信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居民消费率。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今年消费信心的增强,从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上得以体现出来。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信息,前几年在新增GDP当中,消费的贡献率一直是排第一位的,今年我国消费率在近10年中首次占据半壁江山,位居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之首。报告称,我国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今年将基本确立。

注:图中物价波动承受力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得分,分值越高承受力越强,5分表示完全可以承受,1分表示完全不能承受。资料来源:CPI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物价波动承受力数据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2003年居民生活质量报告 篇3

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1.近七成居民对总体生活表示满意,满意度较上年略有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中国居民对于目前个人生活感到满意。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 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 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 43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与2002年相比,目前对生活持高满意度的 居民比例(68.2%)略低于上年(70.8%),满意度水平较上年(3.49分)也略有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群体归 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群体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 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与低满意度群体 分别为68.2%和2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满意度 要低于后者,城镇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64.2%和28.9%,满意度水 平为3.34分;农村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70.7%和22.1%,满意度水 平为3.48分。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上年略有下降(3.38分→3.34 分),但此变动水平在误差范围之内;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上年有较为明显 的下降(3.56分→3.48分)。

2.与2002年相同,居民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中国居民对于未来5年的个人生活水平表现出较高期待,76.4%的居民预期未来生活“ 会变得很好”或“会变得比较好”。如果使用5级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会变得很好”,依 次递减,以1分表示“会变得很差”,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因素后求取 均值,则现阶段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2分,处在“与现在相比变化不大” 和“会变得比较好”之间偏向于“会变得比较好”的水平,这一结果与2002年中国居民对未 来生活预期乐观度水平基本持平(3.80分)。若用粗略估算法进行归并,目前生活乐观预期 者(76.4%)明显多于悲观预期者(4.7%),且乐观预期者较2002年(72.7%)略有增加 ,悲观预期者较2002年(5.5%)略有减少。

3.平静满足依然是居民的主流心情

现在,每10个中国人里,大约有4~5个人感到平静满足,1个人感到愉快浪漫,1个人平 淡冷漠,有2个人会感到无聊发愁或焦急紧张,还有1人对自己目前的心情表示不清。可见, 平静满足(45.1%)依然是中国居民的主流心情。如果将所有的情绪大致划分为积极的(包 括平静满足或愉快浪漫)、中立的(包括平淡冷漠或说不清)和消极的(包括无聊发愁或焦 急紧张)三种,那么这三者间的比例约为6∶2∶2。与2002年相比,持积极情绪的居民比例 有明显增长(49.9%→57.2%),持消极情绪的居民比例则略有降低(21.3%→18.4%)。

4.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最能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感受

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了人们在各分 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经济状况满意 度”成为影响2003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 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2003年新增的微观环境指标“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位居第三 ,其影响程度接近于“个人职业满意度”。此外,“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 ”、“社会保障满意度”和新增微观指标“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 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 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 获益预期”。从总体趋势上来看,2003年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多为微观环境 指标,这一结果与2002年相同。而“社会治安安全感”和“社会保障满意度”两项指标对20 03年居民的整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明显减弱。

5.下岗就业连续3年成为市民关注的第一社会焦点

比较零点调查连续5年进行的城市居民社会关注焦点的调查结果发现,下岗就业已连续3 年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2001年“下岗”一词走入历史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 ,不同群体的市民站在或正面或负面的不同角度对就业问题给予着极高的关注度,2003年市 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居高不下,与2002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但 2003年市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 要因素(参见表1)。

结论与建议

2003年影响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19项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指标的评价得分均在“一般” 水平之上(大于3分),虽然相比于上年,多数微观环境指标的评价得分上升,但大多数宏 观环境分项指标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微观环境指标的总体趋势未变。而从各项指标对于居民总 体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来讲,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会更多的受其对微观环境指标满意度的 影响。比较各项指标的影响力及所获评价可以发现,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的多项微观环境指标,其实际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相反,满意度较高的指标是那些相对而言 重要性较低的宏观环境指标。这表明,中国居民对当前国家的宏观环境表示乐观,而对于自 己的各种微观处境则相对不满,并在较深层次上影响到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状况。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4

20102250201

李丽萍目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集中到了身体健康方面,而对体育锻炼也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审美观、人生观、伦理观、理想信念以及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特别是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体育运动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因此必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影响。城镇居民的健康问题,不仅对自身影响重大,而且对社会对国家都举足轻重。

课题研究名称:

菏泽市牡丹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改变及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研究时间:

2012年8月〜9月

研究人:

李丽萍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在描述城镇居民体育态度生活方式现状的基础上,更全面和深入地揭示影响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旨在增强人们体育意识,提高体能素质,推动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如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研究对象 :

年龄在25〜70岁的菏泽市冠县清水城镇居民,涉及刘屯村,清水,西王村等六个村庄。

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的资料近10篇。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期刊网冠县新华图书馆等。

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涉及的内容,根据前人的调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需要确定了问卷指标内容体系。之后通过走访有关学者和专家,对专家确定的因素逐一进行了操作化,形成了问卷初稿。根据构想的问卷初稿,设计了《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分析的调查问卷》,本研究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方式完成。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为99.8%。

3、走访询问法

对城镇居民随机走访询问,走访人员年龄不等,包括大学生,青壮年以及年迈老人,还涉及一些患病或者已患病康复的人员。走访无论职业年龄的差别均是以农村拉呱聊天的方式了解一些体育锻炼方式的变化以及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得出一些数理信息,整理制表。

研究成果与讨论 :

(一)城镇居民个人基本情况

菏泽市牡丹区居民的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体育消费量、余暇时间、经济总收入、工作压力、间接参与体育运动情况等等。健康状况的测试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生理和心理的现状感觉的六条语句来完成,六条语句分别是:“身体经常疲劳精神经常紧张”、“体力正在衰退”、“担心患慢性病”、“运动不足”、“肥胖正在发生”,回答分成五类:“很有感觉”、“有一定程度的感觉”、“没有太大感觉”和“没感觉”、“不清楚”,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体育消费行为主要调查2011年的体育消费总金额(比如健身器材的购买等等),间接体育行为主要是调查城镇居民的体育信息的获得方式,比如说”看或听体育节目”、“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看体育书刊”“聚集谈论体育赛事”等等。

健康状况的测量值以接近30分为自我感觉绝健康状况最差,以接近满分6分为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最佳,平均分为18分,得分低于18分表示健康状况趋于良好。清水城镇居民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饮食方式,饮食结构,疾病,以及疾病治疗的及时与否等。其中疾病及其治疗为影响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据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发病率比较高,高血压高血脂,肝癌肺癌胃癌等均是常见病,致病原因大多跟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再者,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以为有病挨一挨就过去了,而这恰是导致疾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还好,近几年国家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此外工作压力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牡丹区曾被评为“中国轴承第一镇”,因此轴承生产为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富。镇上的大大小小的轴承厂超过300家,这就为不少农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即所谓的农民工。但是,轴承生产却非易事,它需要工人投入大把人力,即名副其实的高负荷体力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健康。此外,由于近年金融危机,工厂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到了今年上半年,情况更加严重。大部分小轴承厂已经倒闭,银行贷款利息都换不上,一些大厂也仅仅维持。农村失业人数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也在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如今,多数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希望金融危机尽快过去!

(二)城镇居民的作息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平均睡眠时间是7小时,大部分居民都是在晚上9:30到凌晨12:00这段时间内睡觉,一般都是在4:00到6:00起床。众所周知,青年中年人一般每天只需保持7—9个小时的睡眠就足够。所以居民的作息时间还算合理,因此加上午休,睡眠时间是充足的。

(三)城镇居民的体育态度

对100名城镇居民的体育态度进行了十五条语句的量表测量,调查结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城镇居民的体育态度,居民的体育态度由体育行为的认知、体育情感体验和体育的行为目的共同构成。其中,情感体验在体育态度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大多居民在体育锻炼后有愉悦,心理轻松地感觉。20%的居民

会感觉到疲惫不堪。对于体育锻炼的行为目的,60%的人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然而对于部分女性的目的却是为了减肥,保持良好的体型。M·骆开奇则认为,“态度是一种具有结构和组织的复杂的认知体系”。M·谢里夫认为,“态度是生物有机体对于对象和现象发生反应的持续性”。由此可见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3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

(四)城镇居民的体育活动行为

体育活动的人口根据卢元镇编写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

1、每周体育运动频数3次以上;

2、每次身体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

3、每次身体运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据此,牡丹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少,强度低。一个月活动一到三次的最多占了39%,且还有8%的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说明居民对体育锻炼不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居民中的男人体育人口比女人要高,这可能是因为女人除了工作还要更多顾及家庭、子女的学习等等,这导致她们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少,强度都低于男人。在这次调查中真正属于体育人口的也就是每周身体运动频数3次以上、每次身体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运动强度中等以上的高校教师不多。每周参加3次或者3次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1.7%,每次身体运动30分钟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6.8%,每次身体运动在一个非常低的位臵。至于运动的方式,对于农民大多采用田间适度的劳作,部分工人才用晨跑或者快走的方式,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一些球类运动。此外,在农村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锻炼方式,即选择一颗适宜的大树,用自己的后背以适当的力度撞树,从而促进背部的血液循环达到健身的目的结论 :

(一)绝大多数牡丹区居民对于健康都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居民认为健康是指在生理、心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良好的状态。大部分居民健康意识较强(约占95%)。

(二)通过田间适度劳作是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形式。大多数城镇居民喜欢参加传统节目,但也有许多城镇居民参加新兴的项目,如瑜伽等等。

(三)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不高,约20%的城镇居民年体育消费在0-200元之间。

(四)居民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疾病的困扰,如今高血压高血脂在农村发病率大幅增加,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此外老年人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老龄化也一定程度提高

(五)居民直接体育行为参与的次数少,强度低。体育人口比例偏低(14.8%)。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5

作者:王 羽 陆雍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言[1]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行,国内学者对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推广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吕春元等[1]认为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措施,秦晓春等[2]认为分类收集应通过制定实施回收利用法律、宣传、按量收费等措施推行,何惠君[3]认为分类收集应与后续处理技术匹配,向盛斌[4]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进行研究,提出推广中需解决的问题。

但是,已有的许多文献未分析居民行为及拾荒者等关键因素,尤其是未对各影响因素如何驱动分类收集的推行进行研究,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基本概念

2.1 垃圾的价值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垃圾混合或分类的程度。在混合存放、倾倒的过程中,虽然居民节省了处置时间和存放空间,但是浪费了垃圾的价值;与此相反,垃圾分类收集则产生价值。垃圾的混合程度与价值之间呈倒数关系[5],这是垃圾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分类收集的理论基础。

2.2 分类垃圾收集量

分类垃圾收集量是指经居民初分类后某一类垃圾流中可回收垃圾的量。它主要决定于居民参与率与分类效率。分类垃圾收集量是对分类收运系统及整个垃圾管理系统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是决定收运设施、频率、车辆、人员配置等分类收运规划问题的基础。

分类垃圾收集量 = 生活垃圾流的总量× 居民参与率 × 某类垃圾分类效率 [5](2)

式中,居民参与率—参加分类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与居民的参与意愿和有否强制性措施等有关;分类效率—即居民对某类垃圾准确分类的程度,与居民是否受到明确的指导、居民参与意愿以及垃圾的易分类性等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影响因素

3.1 后续管理与处理技术和集成式垃圾管理

后续管理与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如分类中心分类、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决定了分类收集的方式和范围。例如上海市规划2005年建成分选中心、有机垃圾利用厂、焚烧厂、填埋场若干座,而各种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决定了服务范围内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在规划的江桥垃圾焚烧厂服务区的上海市黄浦区北片范围内,居民垃圾按可回收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等)、焚烧垃圾(厨余、果皮、碎纸等)和危险垃圾(电池、杀虫剂罐等)等进行分类收集,其中可回收垃圾在分类中心再进行细分类,以利分别资源化。

集成式垃圾管理(ISWM),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垃圾管理模式,即为达到特定管理目标,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程序,并将各种技术、政策、法规、居民行为、经济措施等各种因素整理合成为灵活的、市场导向的、有机的垃圾管理系统 [6]。在ISWM中,一方面分类收集的形式和范围由后续处理决定,另一方面它决定后续处理处置的难度和效果,决定堆肥、垃圾发电等产品的质量,进而决定能否有稳定的市场,是联系居民与管理者的节点。因此如何作为成功的ISWM的一部分进行规划与管理是分类收集推广的首要问题。

3.2 垃圾收费制度

依据“污染者负担”原则,垃圾收费是管理城市垃圾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我国一些城市实施的定额垃圾收费制,即按户或人口按月收取卫生费或垃圾处理费,对促进分类收集是有作用的。这种收费制虽能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垃圾管理,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管理资源,但是不能刺激垃圾减量化。

实际上,垃圾收费制有多种做法:定额收费制、从量收费制、超量收费制[7]。其中定额制实施相对容易,而从量制与超量制虽能促进垃圾减量与资源化,但操作麻烦不易推行。我国一些城市之所以实施定额收费制[8],主要是便于管理,也能保证卫生经费来源,并能提高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但是对刺激分类收集与垃圾减量效果不大。

从量收费是按垃圾排放量收费,被认为是有效促进分类收集和垃圾减量的经济手段,近年来已在一些国家推行和研究。韩国199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垃圾收集UPS(单位价格系统)从量收费制后,生活垃圾量减少了17.8%,居民分类可回收垃圾量上升26.8%,减量效果显著。有研究显示[9],UPS对回收和减量的刺激,主要依赖两个因素:与积极的回收计划相结合;通过公众运动推进。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的支持,则单纯用提高收费价格等收费手段也是收效甚微。因为垃圾源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垃圾的减量部分进入了回收物质流,如无积极有效的回收设施和公众运动支持,虽然增加垃圾收费,但因各种考虑,它只能占居民收入的一小部分,还不足以改变居民习惯,与从量收费垃圾减量机理相似的超量收费也同样必须有这两个因素的支持。

3.3 政策和法律

政策、法律提供了垃圾管理的依据和目标。制定的法律与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建立规范的回收市场、促使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制定实施管理计划等来贯彻分类收集;而通过政策、法规的直接强制性措施来督促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由于分类垃圾回收量决定于参与率和分类效率,而通过直接强制性措施的督促,虽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却难以提高取决于居民的自觉意愿的分类效率[5]。因此,法律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制定和实施垃圾管理计划、制定处理设施的排放标准,促进回收市场的发展,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来促进垃圾管理目标的实现,以间接驱动分类收集的推行。以美国为例,RCRA法(资源保护与回收法, 1976年)的作用就是这样的,这是美

国在环境法方面首次利用自由市场机制保护环境的尝试[10],RCRA在制定一系列废物与危险废物排放标准的条件下,要求因排污而获利者付费,目的是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刺激各种有利于环境的垃圾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同时,RCRA通过要求政府采购回收工业的产品等方法促进回收市场的发展。除RCRA法外,美国还通过国家能源保护政策法及税法等法律来促使垃圾管理目的实现。

3.4 市场

市场是垃圾管理系统的输出端,其成熟程度决定能否实现垃圾的资源化,以及垃圾管理系统的费用—收益能否平衡。成功的垃圾管理系统应有灵活的市场导向性。

按处理方法不同,垃圾管理的产品市场分为能源市场,堆肥市场,回收品供、销和加工市场等。焚烧与填埋气体利用等垃圾能源化的管理与市场培育在我国尚处摸索阶段。堆肥与资源回收,是我国目前居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在市场培育方面有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影响我国堆肥市场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堆肥的低肥效与高重金属含量,其根本原因是垃圾分类程度与堆肥技术的限制。提高堆肥技术与推进分类收集可提高堆肥质量,而鼓励园林等事业利用堆肥是促进堆肥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废品回收有着良好传统,以物资回收部门为主体的回收系统多年来为节约资源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回收市场已发生很大变化,原有废品回收系统网点不断萎缩,同时私营回收网点成为回收的主要力量。例如,有调查表明上海目前集体所有的废品回收网点约有195家,而私营的达上千家[11]。但是,管理回收市场的各种政策法规与制度大多延续以往,未能相应地及时调整因势利导,导致近年来废品回收市场的管理混乱、竞争无序。建立统一性、完整性、竞争有序性和开放性的回收市场体系,才能发挥其在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3.5 居民行为

推广和实施一项新的垃圾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居民的行为与态度也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在驱动居民垃圾分类推广的过程中,法律、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促进市场发展、技术进步等间接发挥作用,而起直接作用的是居民行为。

居民行为的内容,包括居民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率、居民分类效率等,与居民家庭收入、家中是否有老人、有无回收经历、居住条件(如厨房面积、住房类型)、教育程度、指导、收费制等因素有关。居民行为属于社会学研究范围,各种实地调查与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应用是研究的主要手段,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区分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居民行为的发展趋势。

3.6 拾荒者的非正式垃圾分类

拾荒者(以拾垃圾为生活来源的人)的非正式垃圾分类是发展中国家垃圾收集的共同特点[11]。拾荒者常是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拾荒行为的根源是贫穷、就业严重不足和垃圾资源回收的市场需要等。在发展中国家,这是社会经济的必然产物。非正式的垃圾分类回收是他们获得收入、提高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拾荒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许多城市拾荒者使居民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组分大大降低。

拾荒者在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他们在垃圾源分类垃圾;(2)在敞开式垃圾车上收集可回收垃圾;(3)拾荒者群体形成自己的收集回收系统;(4)收购居民分类的可回收垃圾;(5)在公共场所拣垃圾;(6)在非法倾倒垃圾的空地拣垃圾;(7)在堆肥厂等处理处置设施,参加操作流程的活动。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拾荒者有不同的政策:(1)压制型,认为他们是落后标志,是城市或国家的羞耻,如在印度拾垃圾被认为非法并应被惩罚,而在埃及开罗推小车收垃圾的扎巴林人被禁止白天上街。(2)忽视型,政府任其自生自灭,如在非洲塞内加尔等国。(3)引导型,社会逐渐意识到拾荒行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变压制忽视态度为积极引导,使其行为合法化,鼓励合作或与之签订收集回收合同。在国内推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做法。

由于拾荒行为有如下特点:(1)当被容忍或支持时,它比许多不需技能的正式工作收入都高;(2)没有上司,工作时间有极大的自由度;(3)由于低教育水平或年龄(如老人)等原因,这几乎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工作。因此,想吸收拾荒者参加正式工作的尝试是不现实的。Martin[12]研究了对发挥拾荒者作用必要的政策需求,认为首先应承认拾荒行为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最贫穷阶层的生存状况并在分类收集和在保护环境中起积极作用,使他们融入整个垃圾管理系统,这样能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也能提高垃圾管理系统的效率,获得很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结语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在我国,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而且日趋严重。因其产量不断增加,组分日趋复杂且会随季节、地区等因素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地(如厨房)储存容积有限,所以研究如何规划和建立有效收集、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ISWM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6

汇报

甘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汇报2007-02-18 09:44:3

3中共甘州区委、甘州区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一月八日)

今天,省委、省政府督查组来我区督促检查低保工作,这是对我区低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督查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下面,就我区城市低保工作运行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总面积平方公里,现辖个工业园区、个乡、个镇、个行政村,个街道办事处、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多万,占,止目前,全区纳入低保对象户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我区自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坚持按照应保尽保、规范运作、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要求,使城市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确保了城市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截止××××年月底,全区共纳入低保对象户人,月发放低保金万元,人均月补差元,低保对象占城市总人口的。按家庭成员身份分为:在职职工人,离岗人员人,离退休人员人,失业人员人,“三无”人员人,其他人员人。按分类施保人员构成情况分为:第一类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人;第二类为因病、因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家庭长期无稳定收入的生活困难人员人;第三类为在职、失业下岗和具备再就业条件的人员人;

第四类为待分配期间符合低保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和其他人员人。今年以来新纳入低保对象户人,停发低保户人。低保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工作成效

(一)领会精神,顺利完成提标任务

区委、区政府对我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提标工作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对提标工作进行了研究。根据省、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精神,从今年月起,我区在全面提高低保对象标准的同时,认真落实分类施保政策,对特殊人员的保障标准进行了有重点的调整,分别对城市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和扶养人的“三无”人员等特殊对象的标准在提标的基础上人均月增加元;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家庭长期无稳定收入的人员,依据残疾和疾病轻重程度按城市低保标准上浮 的保障金;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和生活困难补助的岁以上老人按城市低保标准上浮的保障金;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岁以下的儿童、中小学生和在大中专院校就读的全日制学生,根据家庭困难程度按城市低保标准上浮的保障金;待分配期间符合低保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城市退役士兵和企业改制后产生的遗属,按城市低保标准全额享受。

(二)上下联动,确保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今年月,为了搞好低保调标工作,区政府及时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我区低保标准由原来的元人月,提高到元人月,并对特殊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标。由于低保工作量大面广,为切实加强对低保工作的领导,有效提高低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水平,区上成立了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民政、财政、劳动、工会、统计、物价、审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甘州区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低保

工作。在区民政局设立了低保办公室,确定事业编制人,区政府任命了低保办主任,区财政局拨付办公经费元,为搞好低保工作提供了组织和经费保证。与此同时,区人大、区政协经常听取区民政局低保工作情况的专题汇报,及时提出工作要求和建议。目前基本形成了民政及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街道、社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操作规范的低保工作管理机制,保证了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运行。二是低保资金到位。近年来,区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努力拓宽低保资金的筹措渠道,逐年增加低保资金的列支数额。经测算,今年我区共需低保资金近万元,为确保低保资金按月发放,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同时,区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预算内外两个渠道筹措配套资金,按照本级财政的负担比例,想方设法预算列支配套资金万元。止月底拨付低保资金万元,月份列支万元,其余资金力争年底拨付到位。

三是收入核实到位。针对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难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完善了家庭收入计算政策,取消了对符合就业条件的未就业人员虚拟的“应得收入”标准,按实际收入计算本人收入;对有关部门认定确无生产经营能力、拖欠职工“应得待遇”半年以上、且今后不可能再补发的集体企业职工,不再计算“应得收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按规定方法计入本人月收入。其次,积极探索家庭收入核实办法,在科学界定就业内涵、规范就业管理、发放社会保障卡的基础上,民政、街道、社区居委会紧密配合,采取入户调查、单位邻里走访、信函索证、跟踪消费、居民代表评议、部门联动、规范就业、参加公益性劳动、社会监督等多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收入核实难的问题。四是部门配合到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仅靠低保补助金远远不够。为此,区委、区政府

先后几次召开低保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甘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和《甘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享受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对低保对象家庭实施“三减一免一优先”。”三减”就是读书减收学费、就医减收医药费、经营减收税费;“一免”就是对无一技之长的低保对象免费进行岗前培训;“一优先”就是上岗就业优先。另外对户“三无”对象每月每户免收照明电度、自来水吨和%的房租费用。目前,在实施城市低保差额救助的基础上,全区建立了临时救济、政策优惠、社会互助、大病救助、就业帮助、就学援助、廉租房屋和家庭自我保障等配套制度,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城市低保救助体系。通过全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种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部分低保家庭的贫困压力,有力的保障了我区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规范管理,做到七个坚持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低保监督管理机制,在继续坚持应保尽保、规范运作、动态管理、分类施保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上级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管理,基本做到了七个坚持。一是坚持规范操作。严格遵循个人申请、居委会和单位联合初审,并将初审意见公示上墙,街道审核、民政局审批发证的程序操作。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经过道程序个人申请、社区居委会核实、街道初审、区民政局审批、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发放、提供个证件户籍证、身份证、下岗证、退休证、就业状况证明、收入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养老保险证明、医疗保险证明、失业保险证明、两次张榜公布社区审核后、上报街道前;区民政部门审批后、发放保障金领取证前、三项内容公开保障政策、保障对象、保障金发放结果、强化三个监督社会、行政、司法的城市低保工作的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公正透明。对低保对象和发放金额实行“双榜”公示制。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在收到个人申请并初步审核后,分别将确定上报名单在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再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接到居委会初审名单后,经过入户调查、低保资格评估后,将审批到户的名单和金额再次张榜公布,群众无异议,发证(存折)到户,纳入低保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基本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同时,为增强作好低保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在张掖日报、甘州区电视台公告了全区低保监督举报电话,有效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三是坚持动态管理。为了强化城市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救助标准有升有降,建立了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定期申报和核查制度。低保对象每月在领取保障金的同时,要通过社区居委会向管理审批机关申报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提出

续保申请;社区居委会每个月要对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一次核实,个月实施一次清理,对家庭收入变化的低保对象及时增发、减发或停发保障金。为了解决隐性就业和隐性收入难核实的问题,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与义务,规定符合就业条件的未就业人员申请城市低保待遇时,必须先进行求职登记,必须参加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二次无正当理由经介绍拒不就业或不参加公益性劳动的,取消其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资格。××××年以来,全区因家庭收入变化取消城市低保待遇的达多人。四是坚持档案规范。特困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后,为每名低保对象建立家庭资料完整齐全、有关数据准确清楚的个人档案,专柜存放,专人管理,使用方便。并运用民政部统一配发的低保软件,将低保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及补助金额等相关内容及时输入微机,使低保工作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化的轨道。五是坚持民主评议。街

道、社区居委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工会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代表,组成家庭收入核定小组、民主评议小组、信息反馈小组,加大对低保户的监评力度,并通过走访取证、张榜公布等形式,广泛征求辖区居民的意见。低保户的确定由街道办事处审核,区民政局会同街道办事处召开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审批,通过分级管理、分级监督、集体研究决定的程序,严格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六是坚持资金安全运行。为确保低保资金安全、迅速、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建立了民政制定需求计划、财政审核筹措、财政和民政联合下拔、民政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发放的城市低保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保证了低保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为了防止不列、虚列、列而不支、挤占挪用城市低保资金现象的发生,全区建立了城市低保资金的管理制度,城市低保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建立健全了保障金发放登记备案制度,防止贪污冒领。此

外,全面推行社会化发放,至目前,城区个街道办事处和乌江镇平原堡街道办事处低保金全部由银行发放。民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定期对保障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由民政、监察部门联合制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严肃了各项工作纪律。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七是坚持定期回访。低保对象每月领取低保金后,我们都要对低保对象进行抽查回访,询问其是否领取到低保金,并查看其就业状况,核算其家庭收入,了解他们所领取的低保金是否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保证把低保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从目前我区低保工作运行情况来看,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核实难。尽管我们在家庭收入测算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收入测算难的问

题,仍然是目前困扰低保工作十分棘手的问题。许多低保户不能很好的配合,收高报低,甚至对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避而不谈,干脆一句话没工作,给测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之对同一行业、同一年龄人员收入没有统一的测算标准,导致家庭收入测算失真,相同情况的人员低保金发放不平衡,差异大。二是低保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搞好城市低保工作,资金保证是前提,按照中央、省、市资金配套的要求,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由于我区财政困难和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相对迟缓,存在着以钱定人和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情况。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针对我区低保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为切实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今后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⒈规范管理,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一是严格规范操作,对低

保申请、审批、资金发放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对收入和家庭财产核算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拿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测算办法。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参与,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四是把动态管理、定期检查、按月通报作为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形成制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该进的进,该出的出。

⒉多方取证,准确核定低保对象家庭的实际收入。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采取走访了解、取证、依据生活支出推算收入和实行行业收入评估等办法,核实申请低保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对灵活就业人员,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协调物价、工商、税务、统计、劳动、财政等部门以及物业管理单位,针对不同地段、不同人员类别、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季节收入差别,通过劳务市场调查,收入预测和月收入情况统计,核准实际收入。对从事街头劳务、家政服务、装饰装璜、临街早、晚摆摊设点、开设修理及饮食

服务摊点的人员进行收入寻访和消费支出、管理费上缴等方面的调查测算,形成行业收入的抽样标准,并以此计算实际收入。对下岗、失业人员在原单位取证后,经劳动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实,再计算实际收入,力争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困难群众的家庭生活状况。

⒊强化监督,杜绝低保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按照甘州区进一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责任,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设置低保举报电话,各街道办事处实行谁调查、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民政部门尽快制定调查、审核、审批责任追究制和申请审核报批、动态管理调整、低保与就业衔接、低保金社会发放、补差标准等方面的考核办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责任制。切实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不良苗头和问题,采取行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7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 一股低碳旋风席卷全球, 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低碳”概念的关注。发展低碳, 不仅要发展低碳经济, 更要发展低碳生活。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交通相对集中的城市,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 其衣食住行都会产生碳排放。因此, 引导城市居民建立低碳生活模式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课题组在东北、华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进行实地调研, 并通过网络集中对南部地区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赴秦皇岛市居民社区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知识”的宣讲活动。此次调研主要以各大城市常住居民作为调研对象,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回收406份, 有效率81.2%。本文基于上述社会调查, 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中寻找不符合低碳要求的行为习惯, 分析现存问题, 并提出建立低碳生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一、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

对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现状, 课题组从居民对低碳知识的衣物购置情况,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 住房装修和家电使用情况和出行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一) 中国居民衣物购置情况

课题组对城市居民衣物的面料选择, 洗涤方式和购置频率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衣物面料以棉质为主, 占所有面料的65%, 其次是化纤类, 占所有面料的28%, 麻类衣物占3%, 另外, 75.4%的受访者经常穿着牛仔裤;衣物的洗涤方式中, 机洗和手洗的比例相当, 分别占48%和49%, 采用干洗方式的人群较少, 占受访者的3%;在衣物的购置频率上, 一个月到半年购置新衣的人数居多, 占受访者的51.2%, 而其中又以20~30岁的女性受访者为主, 购置新衣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内和半年以上人数相当, 分别占受访者的23.3%和25.2%。

(二) 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

对城市居民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查显示, 约有82.3%的受访者以肉类为主要食物, 其余17.7%的受访者以素食为主;对反季蔬果的选择总体上比较理性, 54.4%的受访者偶尔购买, 18.5%从未购买, 但仍有27.1%的受访者经常购买。另外, 对城市居民饮食方面的消费习惯的调查显示, 在家烹饪的受访者占总体的32.3%, 其余67.7%的受访者均为“外食族”, 而其中58.6%的人选择外出就餐, 9.1%的人选择叫外卖。调查显示, 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城市家庭每月都会有外出就餐消费, 表1反映了城市家庭外出就餐的消费情况。此外, 在餐具选择方面, 62.2%的受访者出门就餐选择使用消毒餐具, 7.8%自带餐具, 但仍有30%的受访者使用一次性餐具。

表1城市家庭外出就餐的消费情况

(三) 中国居民住房装修和家电使用情况

从装修情况来看, 64.5%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有环保装修材料, 但没有专门去采购, 2.4%表示根本不知道环保装修材料;65.3%的受访者表示房屋装修最关心的是价格, 30%最关心的是安全健康, 4.7%最关心的是豪华程度。在家电使用上, 课题组对居民家电的使用时间、次数等调查。54.8%的受访者夏日将空调设定在20~25度;46%的受访者冰箱内存放的食物超过容积的80%。 (1)

(四) 中国居民出行情况

在出行方面, 课题组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 城市家庭私家车拥有、排量及使用情况, 以及出行目的。结果显示:仅有12%的受访者选择步行的方式出门, 87%的受访者表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会选择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代替出租车及自驾车;拥有私家车的受访者占到了总体的41.4%, 其中68.6%的受访者选择1.6L~3.0L的中等排量汽车, 24.3%的受访者选择小排量汽车, 7.1%受访者选择大排量汽车;对购物地点的选择, 超过80%的受访者偶尔或者经常去外地购物。

二、低碳视角下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 课题组发现其中有许多不符合低碳要求的行为习惯, 主要问题如下:

1.中国居民对于不同衣物面料制造、洗涤过程的碳排放量 (2) 不了解。对牛仔面料的衣物购买量很大, 而对麻类面料 (3) 的衣物很少购买。

2.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不合理, 外出就餐人数比例较大。第一, 饮食结构以烹饪过程中碳排放量较高的肉食为主;第二, 仍存在经常购买反季蔬果的情况, 而反季蔬果的种植及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均高于应季蔬果, 经常食用反季蔬果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就餐, 而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第四, 仍有30%的受访者使用一次性筷子。

3.中国居民对环保装修材料和节能家电的了解度及购买量不足, 多数人不能做到基本的节电行为。第一, 环保装修材料进入市场已多年, 但中国城市居民的采购量并不高, 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环保装修材料;第二, 大多数居民对于如何合理低碳地使用家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同时存在许多浪费现象, 例如53.2%的受访者在关闭台式电脑后没有关闭显示屏, 63%的人的电脑不使用时没有启用睡眠模式, 44.7%的受访者不能做到将不用的充电器从插座上拔下, 16%的受访者不能做到随手关灯这些基本的节电行为。

4.中国居民选择步行、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较少, 私家车购买行为不够理性。从各种出行方式选择的人数比较来看, 几乎没有人选择步行的方式出门, 同时, 课题组对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调查中显示, 城市中私家车拥有量在不断且快速上升, 越来越多的车辆上路带来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问题, 如道路拥挤, 停车困难等。调查还发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不少家庭在初次购车时会选择小排量汽车, 而在选购第二辆汽车时汽车的等级往往高于第一辆汽车, 更多的考虑中等以上排量的汽车。

三、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造成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不低碳的行为习惯的原因主要有居民自身、市场、政府和媒体三个方面。

1.居民自身对低碳知识了解不深, 自主环保意识较差。调查显示, 80.6%的受访者是从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了解到“低碳生活”一词的, 但51.3%的受访者表示对“低碳生活”的具体概念不是很了解, 54.6%的受访者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消费。另外, 81.6%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提供机会, 72.4%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植树等环保活动。但是, 实际上仅有60.8%的人有过参加环保行动的经历。而受访者中仅有4%是经常开展或参加环保活动的, 且所参加的环保行动多为学校, 或是工作单位强制要求的, 自主环保行为较少。

2.市场上环保产品价格较高, 商家对其宣传力度不够。环保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 使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调查显示, 89.8%的受访者在购买日常用品时可能会选择节能环保的产品, 而其中52.3%的被调查者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决定是否购买。另外, 环保产品的影响力及商家推销力度不够, 消费者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其突出性能和其节能效果带来的长远利益。

3.政府媒体对“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以及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上不到位。第一, 由于对“低碳”相关概念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只是知道“低碳”一词, 对于其内涵和好处不甚了解, 甚至由于一些媒体的误导使一部分居民认为“低碳”就是环保, 而忽略了“低碳”带来的经济效应及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作用, 另外, 对于一次性筷子等非环保产品的危害曝光度不够, 调查中多数居民并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不卫生, 有许多潜在的致病因素, 当了解了一次性筷子的制造过程以及现在很多小作坊存在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再加工销售的现象, 居民都表示以后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第二, 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环保机会较少, 没有对居民的环保节能意识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第三, 一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 如仅课题组走访的四个秦皇岛居民社区中两个就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第四, 公共交通的速度较慢,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严重, 这是城市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的主要原因。

四、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模式的建议

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倍,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更应该发展低碳城市, 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减排, 尽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低碳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 课题组提出以下建立低碳生活模式的建议:

1.居民的生活消费上应注意做到节能低碳, 具体建议如下: (1) 在衣物购置方面, 选择新的穿衣模式: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应减少购买服装的频率、选择环保洗涤剂、手洗代替机洗、旧衣翻新、旧物利用;在面料的选择上, 多选择棉麻制品, 尽量少选择牛仔、皮革制品;最好选择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的衣服; (1) 尽量不选择“抗皱、免烫、防水、防污”等附加功能。 (2) (2)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方面, 合理搭配荤素食物, 尽量食用应季蔬果并在家烹饪, 减少购买反季蔬果和外出就餐的次数, 此外, 外出就餐养成自带餐具或使用消毒餐具的习惯。 (3) 住房装修方面, 充分利用可循环材料, 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 少用黏土实心砖、铝合金门窗等资源浪费较大的材料, 从侧面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装修设计中须最大化增加房屋的自然采光率, 尽量减少电灯的使用率, 可以多使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和镜子, 尽量选用浅色墙漆、墙砖、地板, 减少过多的装饰墙;此外, 搬新居时, 能继续使用的家具尽量不换。在家电使用上, 选择节能产品;避免浪费现象, 养成节电节能习惯。建议各社区征集家电使用小窍门, 举办合理使用家电的宣讲会, 介绍各家电的节电模式和合理使用次数、时间等。 (4) 在居民出行方面, 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买中小排量汽车;尽量不选择自驾游, 多参加一些徒步、骑行活动, 在节能的同时强身健体。政府也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如给小排量汽车税收优惠, 增加公共交通补贴, 降低公共交通价格, 城市设置公交车专用道等, 只有提升了公共交通的速度才有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2.开发价格较低的节能环保产品, 加大对环保产品的宣传, 尤其是对环保产品带来的长远利益重点介绍。居民不购买环保产品主要是受经济条件限制, 而多数环保产品价格虽然高于普通产品, 但其节能效果带来的经济效应远远高于其与普通产品的差价, 必须让消费者认识到这一点。

3.加大对“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力度, 使居民认识到“低碳”的内涵和其经济效应等益处。可以通过公益广告, 低碳类电视节目, 报道低碳新闻, 深入居民社区开展“低碳”宣讲会等途径进行宣传, 让居民真正了解“低碳”及“低碳”带来的好处, 在此过程中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让大家知道, 环保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 也是每个公民的事, 是全社会的事。

4.政府方面:第一, 对环保产品进行价格补贴, 如减少环保产品消费税、增值税, 指定环保产品为部分“家电下乡”专门产品, 对生产环保产品的厂商提供资金支持;第二, 各单位提供植树等公共环保活动, 培养居民环保意识, 而对个人的自主的环保行为, 当地政府应大力提倡并给予奖励, 这样才能将城市居民的环保激情释放出来, 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第四, 保障公共交通速度, 并加强监管力度, 调查中不少城市都有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 但对其“专用性”的保障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此外, 北京在奥运期间实行单双号行车对交通问题的解决效果显著, 建议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的中心区域实行单双号行车。

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关, 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能采取低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 那么“低碳经济”是有可能实现的。可见构建低碳城市, 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 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社会调查实践, 让居民真正了解低碳的概念, 掌握低碳生活的常识, 体会低碳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进而从衣食住行每个方面努力做到低碳生活, 为构建低碳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允, 马永欢, 刘怡君, 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4) .

[2]赵一平, 孙启宏, 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3) .

[3]刘传江, 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

[4]姚良军, 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 2007, (11) .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居民生活;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96-06

随着我国城市改造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涉及的被拆迁居民越来越多,由城市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如上访、司法诉讼等),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城市房屋拆迁,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本文以大连这个全国率先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城市为个案,对其1992—2007年间的城市拆迁活动进行调研,通过对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的抽样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拆迁前后的生活便利性、安全性、住区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出行便利性,以及居住条件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评价大规模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研究综述

西方理论界对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研究,主要限于公共利益的范围和对政府的约束问题。各国政府征地、居民必须动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各国的普遍规定是:在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征地的情况下,居民必须为大局做出让步,但是政府必须提出需要征地的足够理由以及不低于市场价格的足够补偿。以崇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美国为例,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明确指出:“在没有合理的赔偿下,政府无权征收个人地产和财产”。美国五十个州均根据此修正案建立了不同版本的“重要空间法(Eminent Domain Law)”及动迁细节和补偿办法。由于补偿是足够的,不存在由此引起的上访、群体事件、财富转移问题。即使是被马克思称为“血淋淋”、“羊吃人”的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圈地运动”,农民在出让土地时也是得到了至少从眼前利益看来是足额的补偿。

目前,我国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拆迁纠纷的性质、法律调整、对拆迁法规的解读、拆迁补偿标准确定和私有产权保护等六个方面:(1)对拆迁关系、拆迁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开发商、地方政府、被拆迁居民间的经济关系,发生的纠纷是否属于民事纠纷,拆迁补偿中的一些认识误区等。欧光耀(2006)[1]等对城市拆迁中政府角色错位以及行政干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孙曙生、刘涛(2007)[2]对政府参与房屋拆迁中的公共权力的限度和法律规则提出了质疑,但是没有深入分析政府的违规违约操作和诚信缺失等问题。(2)对拆迁制度的法律规范探讨。这类研究者以法学界人士居多,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探讨拆迁制度的法律政策障碍、法律程序调整等问题,但是对居民生活是否造成影响没有研究。(3)对拆迁法规的解读。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对拆迁制度执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一些学者对低补偿问题提出了质疑,但没有论证拆迁补偿的理论标准。(4)对拆迁补偿的探讨是近年来学术探讨的一个热点。龚四海(2004)[3]用案例的方式论证了城市房屋拆迁由于补偿不足导致集体农地房屋主陷入贫困问题;李家才(2005)[4]对公益拆迁补偿低于商业拆迁补偿的正义性提出质疑;何虹(2006)[5]等人提出了扩大我国拆迁补偿范围并对补偿范围进行了阐释。贺蕊莉(2006)[6]运用多人合作博弈理论论证了拆迁补偿的理论标准,认为拆迁应该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旧房屋的市场交易价格;二是土地所有人代理(地方政府)对被拆迁居民的违约赔偿;三是尚未到期年份的土地使用费退还;四是装修、搬迁等相关费用损失补偿。这四项费用之和,绝不低于同类同地段新建商品房的市场交易价格。(5)保护私有产权问题研究。董秀芝(2006)[6]和董彪(2007)[7]等人提出城市房屋拆迁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以及城市房屋拆迁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认为土地使用权应该给予补偿。(6)对拆迁利益问题的研究。王大海(2006)[8]提出房屋拆迁应考虑居民的利益、节约城市建设资金等。总之,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均没有说明城市居民对房屋拆迁改造的整体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问卷调查,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的影响。

二、问卷设计

为了全方位了解大规模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所设计的问卷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居民对拆迁改造政策持什么样的态度。二是居民的居住现状,包括居住区、居住房屋建筑面积,购房时的房价;上下班(学)主要交通工具和单程时间,与原居住区相比对现居住区的整体评价;与原居住区相比对现居住区各个指标的评价(包括生活便利性、安全性、自然与人文环境、出行便利性)。三是拆迁前居民的居住情况,包括居住区、居住面积,上下班(学)的单程时间、主要交通工具;对回迁、异地安置、货币补偿是否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政府出台的五类级别补偿划分是否合理、怎样补偿更合理;哪种补偿方式对改善居住条件更有效等。四是调查了解此类人群未来几年对住房的需求状况,包括是否有购房计划、购房目的、期望居住户型、承受的价款、付款方式等。五是了解被调查人群的社会属性,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位职业和家庭月总收入。

在对调查问卷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到大连市内四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实地调研和考察;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方便抽样(社区拦截)、交叉控制配额(性别、年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16份,总有效问卷193份,总有效率为80.4%。

三、样本分析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从被调查者的家庭构成看,主要以三口之家和两口之家为主,占有效样本数的89.3%。从被调查者的学历看,大专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58%;其次是高中学历,占39.4%;研究生学历占2.6%。从被调查者的职业职位看,基本涵盖了各阶层、各职业,并且以普通职员为主体,职位越高人数越少,基本呈金字塔分布。从被访人群的收入来看,中低收入者为多数。从被调查人群的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人居多,约占有效样本的80%。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分别占53.3%和46.7%。总之,问卷调查数据基本能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调查样本以大连市内四区为基本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分层研究的要求,被调查者积极配合,增强了样本的可信度;样本能够代表大连市不同群体的特征。

根据对有效样本的分类汇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1.近半数居民支持政府的拆迁改造,九成以上居民认为城市景观变得漂亮

上一篇:爆米花 作文500字下一篇:服装加盟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