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模式科学化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校党建模式科学化

浅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摘 要】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和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持续发展、保持与时俱进。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组织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坚持“重心下移、起点前移” 的效率型工作机制;“组织主导、学生主体”的培养观念;“全员培训、全程考核、优中选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深化“组织创新、活动创新”的支部建设,形成“大支部、强凝聚”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 工作模式 创新研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则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积极审慎地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有为青年大学生,是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和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使学生党组织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增强党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切实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点把握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加强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校改革、发展所必需的和谐、稳定环境的重要保障。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把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   第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须注重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中心。一是把学生党建工作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二是把学生党建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育人、引导人的同时,切实关心人、帮助人,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落实就业岗位创造条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把学生党建工作与改善学校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探索新的后勤管理服务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努力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第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学生党支部坚持对党员进行发展前培养、发展中教育、发展后监督,长期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关心党员的成长进步,始终保持党员积极性和先进性。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個”的原则,严格考察入党动机、思想状况、整体素质等方面情况,扎实认真地落实每一步程序,使党员的发展程序不流于形式,切实起到筛选、过滤、锻炼、提高的作用。同时,在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还应兼顾党员的发展数量,以壮大党组织的队伍,进一步增强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坚决防止出现党员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分、鱼目混珠的现象,进而导致党员队伍的纯洁度下降。   第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须保持与时俱进。要围绕更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调整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改进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等问题,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基层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把学生党建工作与创新工作方法相结合,积极提供各类理论学习资源,整合、丰富学工网站的“红色资料库”,重点抓好学生党建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5年还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近几年来,各级党委也都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使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态。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高校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对学生党员培养起点晚,速度慢。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多集中到高年级,由于受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之基层党务工作者工作任务繁忙,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方式单一,导致基层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不够积极主动,考察不尽合理,或多或少的存在坐等上门,或突击发展的弊端,由此造成党员质量不高,不能在校发挥更好的作用等问题。   二是培养模式单调。长期以来,高校班级基层繁重的党建工作大都落在辅导员一个人身上,面对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剧增、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变化,数量有限的政治辅导员已很难像以前那样对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工作只能处于应付状态和表面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的党员培养模式与新形势很难相适应,如果不对这种传统模式的党建体系进行适度的调整,学生党建工作将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是培养机制不完善。在党员的培养发展过程中,大都存在培养面偏窄的问题,往往局限于递交了申请书的“好学生”,缺乏对全员学生的普遍培养;发展新党员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再教育现象较为突出:学校在学生入党前进行了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教育、发展对象上党课教育、学习党章、了解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教育等等,但是发展后学校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党员自身也普遍出现了“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的现象。由于忽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有些学生入党后在群众和集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学生党组织的整体影响也不明显。   四是组织形式单一。学生基层党组织一般只有系为单位的支部组织形式,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也较单一,没有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活动少,作用小,缺乏活力,造成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效果差。组织活动内容主要是学习文件、听取报告、参加各类主题党员活动等,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形式缺乏多样性,有思想深度、贴近实际的活动很少,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参与热情,学生党支部没有把学生党员的活动与团组织、社团、班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员活动脱离了班集体和广大学生,这导致学生党员的群众基础不深厚、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渐降低,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   在新形势下,各高校都要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积极分子培养是基础,党支部建设是关键,保证质量是前提,建立健全制度是保障,培训学习是切入点的工作思路,坚持“重心下移、起点前移”的效率型工作机制;“组织主导、学生主体”的培养观念;“全员培训、全程考核、优中选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深化“组织创新、活动创新”的支部建设,形成“大支部、强凝聚”的基本格局。   1.“起点前移、重心下移”的效率型工作机制   起点前移,就是从新生军训中就开展大学生基本知识教育,力求做到“早宣传、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具体的有: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从新生入学起,把党员发展方案和程序告诉新生,使其了解入党程序和要求;连续计算培养期,对高中期间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经审核无误后,承认高中阶段的培养期。   重心下移,就是要强化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加大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具体的有:重视和加大在低年级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力度,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发展党员要求不降低,使培养工作的时间得到整体性提前,加快了党员发展速度,缩短了大学期间考察时间,提早进入培养积极分子环节,既保证质量,又防止突击发展;搭建公共平台,在发挥学生工作党支部主导作用基础上,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培养发展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大培养和发展的规模;推进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工作党支部的联合培养工作,解决党务工作者数量不足和党员发展的繁重工作量之间的矛盾。   2.“组织主导、学生主体”的培养模式   组织主导、学生主体就是要在学生培养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组织程序规范操作,并在发展的全过程中强调以学生本人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具体如图1所示。   3.“全员培训、全程考核、优中选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全员培训、全程考核、优中选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解决的是目前学生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培养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让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到成为党员,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在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培养和监督,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证党员质量。具体如图2所示。   4.“组织创新、活动创新”的支部建设   目前,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关键在组织生活是否能取得实效,因此,必须将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和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相结合,才能在实际中真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组织方式及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模式分别如图3、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李红玫.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5):190-191.   〔2〕朱冰.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南方论坛,2009,(6):31-33.   〔3〕黄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党史文苑,2005,(10):45-46.

作者:黄荣萍

第2篇: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摘 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高校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认真剖析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了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目标。众所周知,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承文明和引领社会的重要职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所谓高校党建科学化是指以科学的高校党建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的高校党建理念,建立科学的高校党建制度,按照高校党建工作规律、政党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采用科学技术,构建科学的党建制度体系,实现高校党的各项建设形成合力,永葆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动态过程,从而确保高校党员师生员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

一、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认为,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适应世情变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愈演愈烈。由于综合国力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成正相关的关系,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纷纷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计划。而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以世界一流的党建工作引领世界一流大学的构建。

(二)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适应国情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开始步入深水区。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我们必须加快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以人民满意的党建工作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师生满意的党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师生的聪明才智。

(三)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适应党情变化的理性选择

自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从一个只有十几名党员的小党逐渐变成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已经从一个白色恐怖下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浴血奋战的党变成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面对党的历史方位的巨大变化,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提高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祖国培养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目前我国高校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校党建工作还或多或少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党建态度不端正

部分高校党务干部对于党建工作的态度不端正,重视程度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党务干部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以讲话贯彻讲话,党建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二是部分高校党务干部善于做党建方面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敷衍上级党委的检查,经不起实践、师生员工和历史的检验;三是部分高校党务干部想当然的以为高校师生学历学位高,因此其思想觉悟自然高尚,党建工作无所作为、随波逐流。

(二)党建视野不开阔

部分高校党务干部对于党建工作的视野不开阔,眼界不宽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党建谈党建,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重要工作相脱节;二是在党建方面坐井观天或夜郎自大,不善于借鉴党政机关、国营企业和兄弟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只在高校党员队伍中谈党建,不善于征求非党员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善于集中民智搞党建。

(三)党建理论不深厚

部分高校党务干部的党建理论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马列主义党建方面的经典文献没有去仔细研读,党建理论不扎实,党性修养贫乏;二是对于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出台的有关高校党建工作的决议和文件没有去深入学习和领会,更遑论创造性执行;三是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去深入分析和研究,党建理念难以实现与时俱进,党建工作难以实现开拓创新。

(四)党建制度不健全

党建需要规范,规范需要制度。而部分高校在党建制度建设方面显得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党政不分或以党代政;二是对于高校党员的“进、管、出”三大环节没有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导致管理低效;三是缺乏高校党建活动的定期开展机制,导致党建活动弱化虚化;四是缺乏高校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导致党建工作时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象。

(五)党建方法显陈旧

部分高校党务干部工作方法因循守旧,显得不合时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党委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时,部分党委领导干部往往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念文件,缺乏自己的深刻思考,缺乏与分管工作的有机结合;二是党支部开展活动时,部分党务干部习惯于以户外旅游或吃吃喝喝的聚餐简单代替,导致支部活动庸俗化;三是组织委员策划组织生活时,习惯于党员之间相互唱赞歌,党员之间相互提意见也只是谈些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导致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六)党建人才较缺乏

成就事业靠人才,党建工作也不例外。然而,我国高校在党建人才方面还比较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务工作者数量多,但质量还有待提升;二是部分高校党委领导缺乏战略思维,没有深刻思考新时期党建工作如何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没有理性思考如何化解高校党建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师生员工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

三、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科学推进原则

我们必须承认,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门科学,因此必须按照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办法来加以处理。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尤其是培养祖国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我们必须明确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不断满足师生员工合理的新期待新诉求。最后,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稳步搞好高校党建工作,稳步提高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必须坚持党内民主原则

所谓党内民主,是指党的各项决策和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尽量做到决策科学和政令畅通。党内民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主选举,即各级党组织的主要干部要经过党员民主选举产生,确保党的各级干部是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各行各业先锋队;二是民主决策,即各级党组织的各项决议决定须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尽量排除个人专断,确保决策的高质量;三是民主管理,即按照民主的思路管人管钱管物,确保党务工作的透明性;四是民主监督,即尽量创造条件让党员监督党的各级干部,同时确保党的各级组织之间的相互监督,确保党的廉洁性,永葆党的纯洁性。

(三)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原则

众所周知,法治和人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方式,前者是按照既定的规则治事,具有可预见性;后者是按照长官的个人意志行事,具有不可预测性。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必须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办事,将各项党建工作纳入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轨道,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格、违法必究”。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党员数量较以前有很大增长,高校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与日俱增,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一是统筹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都是高校党组织的生力军,高校职能的充分履行须臾离不开师生党员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二是统筹党组织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高校党组织的硬件和软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需要统筹考虑、综合考量,尽量避免出现“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现象。

(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与时俱进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力状态,也是一种绩效状态。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摒弃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以及不合时宜的做法:一是在精神方面,要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追求更高的党建目标,追求更佳的党建状态;二是在能力方面,要全方位地提升党建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党建理论创新能力、党建制度创新能力、党组织活动创新能力,服务高校师生的能力;三是在工作绩效方面,要遵循和把握高校党建的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与时俱进地追求党建工作的更佳绩效,将更多的优秀人才凝聚和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齐心协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四、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具体思路

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也是传播科学、培养人才、创新理论和塑造精神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抓紧抓好高校党建工作,对于高校党务干部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关于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具体思路,择其要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端正的态度对待高校党建工作

态度决定深度,觉悟决定高度。面对高等教育的大变革和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高校党务干部必须以端正的态度,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抓好党建工作:一是深刻领会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出台的有关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各项决议决定,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二是杜绝党建方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迎接上级党委的检查,确保各项党建工作经得起实践、师生员工和历史的检验;三是针对高校师生党员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新办法,引导党员师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以宽广的视野审视高校党建工作

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高校党务干部必须拓宽视野,开拓思路:一是牢固树立“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搞好党建促进中心工作”的意识,将党建工作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重要工作有机联系;二是在党建方面拓宽视野,善于借鉴党政机关、国营企业和兄弟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三是坚持开门搞党建,在党建方面善于问需于师生员工、问计于师生员工、同时善于征求非党员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集中师生的集体智慧搞党建,确保党建工作“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

(三)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党建工作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的理论就难有科学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难有革命的行动。因此,高校党务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党建工作:一是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经典的魅力,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中央和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的决议决定的精神实质,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高校党的建设;三是善于将高校党建的成功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及时加以总结和提炼,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党建理论,进而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以完备的制度保障高校党建工作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当前我们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对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教、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避免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党政相互排斥的不正常现象;二是对于高校党员的“进、管、出”三个环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实现运行顺畅、高效管理;三是建立高校党建活动的定期开展机制,逐渐丰富党建活动内容,提升党建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四是建立高校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党员数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党建专项经费额度。

(五)以先进的方法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政治性和专业性的复杂工作,极具挑战性,因此必须讲究方法:一是就高校党建理论学习方法而言,必须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必须关注和科学回答师生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就党支部的设置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教师按专业、学生按班级设置支部外,还可以尝试教师党员按课题组设置临时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按社团或住宿区设置;三是就高校党建活动方法而言,必须贴近高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必须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必须结合高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四是就高校党建制度建构方法而言,必须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六)以优秀的人才从事高校党建工作

党建伟业、人才为本。为了确保高校牢牢把握党建的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注重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抓好以下六个环节:一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壮大高校党建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人才的培养机制,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效培养和提升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人才的选拔机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到高校党务管理工作岗位,实现人岗匹配;四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人才的使用机制,放手让党建人才在高校党建领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干事者有平台,干成事者有舞台”;五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人才的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上级评价、同行互评、师生党员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机制,让优秀党建人才脱颖而出;六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建人才的奖惩机制,通过“奖罚分明、奖罚适度”的方式让开拓奋进的高校党务干部干事有干劲有舞台,让消极懒惰的高校党务干部有压力有恐慌感,切实营造“创先争优,争先恐后”的良好党建工作氛围。

最后,以科学的举措化解“四大危险”。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必须着力化解“四大危险”:一是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所谓“精神懈怠”,主要是指部分高校党务干部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所作为。为此,我们必须从强化高校师生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自觉性、实效性,必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必须回答高校党建面临的新挑战,必须回应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使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创业意识,保持艰苦奋斗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二是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当前,尤其要着力增强高校党务干部科学治党、民主治党和依法治党的能力,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三是化解脱离师生员工的危险。高校的科学发展须臾离不开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如果高校党务干部在情感上疏远了师生员工,在工作上脱离了师生员工,那么就会弱化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因此,我们必须健全高校党群干群联系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师生员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是化解消极腐败的危险。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腐败问题呈现出腐败领域集中、腐败手段隐蔽、腐败影响恶劣等特点,为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从严治理高校领导干部腐败问题。针对高校领导干部腐败的新态势,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干部自律长效机制和他律长效机制,尤其要注重通过预防和惩治高校领导干部腐败体系的机制设计,力争实现高校领导干部因党性修养崇高不愿腐败、因经济收入丰厚不必腐败、因制度环境制约不能腐败、因惩罚代价沉重不敢腐败的善治状态。

五、结语

按照科学规律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要求。高校党建科学化的过程,就是寻规律、顺时势、求实效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高校师生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努力按照其内在规律来推进,使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成效更加显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高校党建的现状调查与改进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1YB013。

作者简介:肖陆军(1972-),四川渠县人,男,博士、硕士生导师。

作者:肖陆军

第3篇: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科学化管理探析

[摘要]提高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对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管理存在着档案材料内容庞杂,收集渠道多样,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门的管理知识,档案管理保密性较差、接转过程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新疆高校院系应重视制度建设,科学划分档案,建立考评机制督促规范化管理,注重培训学习,创造良好的档案保管环境,实现党建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新疆高校;党建;档案;科学化管理

[

[作者简介]陈晓疆,男,新疆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研究馆员,硕士。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高校院系党组织处于高校党建工作的一线,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塑造优良学风等方面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在履行本单位职责中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

一、提高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意义

目前,高校党建档案的管理单位主要包括校档案馆、校党委组织部及院系党组织。校档案馆主要存放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事项、主要成就等,校党委组织部主要存放校党委文件材料、校党委开展党建工作的活动资料及院系党组织的基本材料和主要活动素材,院系基层党组织党建档案则包括院系党组织文件档案、党员培养发展材料、各级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主题活动素材以及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材料等。与校档案馆和校级党建档案相比,院系党建档案多为开展院系党建工作的第一手素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院系党组织党建档案的是否完整、管理是否科学高效,直接关系到院系党建工作的正规水平及院系党建工作的特色展现,更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及规范性。这就要求我们抓住院系党建档案在收集、管理方面的特殊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提高院系党建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可行措施,夯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材料内容庞杂,分类较随意,各院系无统一标准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院系一级党建档案应当至少包括上级党组织下发文件、院系党委(党总支)红头文件、院系党组织机构设置相关资料、院系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图文资料、师生党员档案、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党建相关培训学习材料、组织关系接转档案、党费收缴档案等,主要包括文书、照片、音像等多种类型;从时间范围上来看,主要为近期的档案,以三到五年的档案材料为主,同时包含五到十年的少部分档案材料。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院系的档案管理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具体的岗位职责,档案管理的原则只是“重要的需要存档”“用的时候可以找的到”,此外则没有相对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这无疑不利于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这在不利于科学管理的同时也会造成混乱以及资源的浪费,产生不必要的人工及管理成本。

(二)收集渠道多样,完整收集困难较大,档案的完整性有待提升

从收集渠道来看,院系党建档案既包括上级党组织下发的文件档案,如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发放的学习资料等,也包括本级党组织相关党建档案,如院系党委(党总支)下发的文件、院系党委(党总支)开展党建活动的档案、下级党组织上报的文件材料等,还包括下级党组织、师生党员开展党建活动建立的档案,渠道来源较广。

在档案收集的时间上,院系党建档案的收集也呈现分散性的特点,如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从上级党组织下发文件开展活动起,先后要经历院系党组织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安排活动开展、下发学习资料、下级党组织贯彻文件精神开展主题活动、下级党组织上报活动开展情况及总结、院系党组织上报活动开展总结等过程,相关档案的来源包括了上级、同级和下级,收集到的材料也需要按照分类随时入档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分类的科学性。但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各院系党建档案的完整性尚有欠缺,相关党建档案资料在流通或搁置期较长,在收集归档之时又是就会存在遗漏等情况。

(三)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缺乏专门的管理知识

通过调研和走访发现,绝大多数院系的党建档案管理人员为兼职或者非专业人员,一些院系由书记、副书记、支部书记等按类型分别保管党建档案,一些院系由负责学院档案管理的教师兼管党建档案,还有一些院系由辅导员兼职保管。在设立组织员的院系中,党建档案大多由专兼职组织员保管。从专业上来,大部分管理党建档案的工作人员为非档案专业学历,没有受过档案专业的正规教育,在档案管理方面多为“自学成才”,在分类、存档、交接等方面存在不正规的问题。

(四)档案管理保密性较差,接转过程不规范

院系党建档案中,上级下发带密级的文件或资料、本级党委的会议记录、干部考察材料、师生党员群众的个人鉴定和申诉材料等很多材料都需要妥善保管、单独放置以防泄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院系的党建档案管理既不能实现专人,也不能实现专室、专柜,没有专门的存放空间,或者即便有专门的存放柜却不能做到随时上锁,保存党建资料的电脑也不能做到设置密码、安装防御软件等基本保密手段。这就难免会造成机密信息外泄。

在档案的接转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匮乏、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经常出现接转档案无记录或记录不规范、归档不及时导致档案丢失、发放档案不密封不登记或违规调阅档案的现象,这些都对院系党建档案的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管理模式,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一些隶属个人档案的党建材料往往只有一份原件,这份材料在学生党员毕业后“档随人转”,学校缺乏毕业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参与党建活动的历史记录。而一些学生党组织的党建档案或短缺不成体系,或繁杂无法检索,难以为后续的学生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议

通过对新疆高校院系党建档案管理工作特点的分析,结合目前新疆高校实际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提升院系党建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重视制度建设,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在校党委组织部对院系党建工作的要求中,认真做好党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是重要内容之一,院系党委(党总支)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党建档案的收集、分类和建档工作。规章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加强党建档案管理的意义和总体要求,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院系党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领导,可由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等兼任,明确职责;把握党建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强调科学建档、严格管理、规范流程、提高责任意识等基本要求;档案收集的范围、建档归档的要求;党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党建档案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等。

在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主管领导要充分重视,着力抓落实,使规章制度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严防制度、实际“两张皮”的现象。高校学生党建档案作为个人档案与组织档案的结合,既具有学生档案的私密性、动态性和多元性,又具有党建档案的凭证性、共享性和纪律性,管理对象广、涉及材料多,不论当前高校对学生党建档案管理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档案管理的客观要求,理顺管理体制和领导关系,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二)科学划分档案,建立规范、完整的档案体系

在落实好院系党建档案制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划分档案类型、规范化的建档存档是重要的环节。结合院系党建工作的实际,可以采取以类型划分为主、充分考虑时间特征、及时增加主题档案的建档方式。

1.对于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上级党委规定必须建档的如红头文件、组织机构设置、中心组学习记录、科级干部管理、党费收缴、流动党员、申诉材料、关系接转等,应建立单独的档案,在日常工作中采取随时入档的形式对档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2.对于师生党员档案应采取按支部存放的方式,注意培养发展材料的完整性,预备党员转正后应及时或于毕业前统一将党员档案归入学生档案中。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材料建议一人一档,结合培养联系人的分配情况以系、班级为单位存放、或以支部为单位存放,特别注意及时将党课结业证、思想汇报等材料入档,杜绝党员培养发展前补材料、发展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3.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等建议围绕活动开展单独建档,内容应包括上级下发活动开展文件及学习资料、院系党组织下发文件及活动安排、各支部及党员开展活动材料、活动总结等。

在时间范围上,除党员、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相关档案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按时入档外,其余档案应本着定期整理的原则进行整理,同时,在建档、入档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档案目录的编写和完善以提高整理和调阅速度。

(三)加强监督,建立考评机制督促规范化管理

作为对院系党建档案管理的监督和促进,上级党组织及院系党组织应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的检查监督,包括建档入档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档案保存的保密性、档案存放的安全性、档案交接的规范性等,检查监督的结果可作为评价院系党组织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指标之一。院系党组织也应当注重自我检查监督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自我检查,及时发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应提高自身责任意识,重视院系党建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收集堆放,而是需要耐心细致的付出,要杜绝拖沓应付的工作作风,真正对党建档案管理负起责来。

(四)注重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

针对院系党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且非专业的特点,结合院系党组织的实际情况,工作重点应从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的培训抓起。上级党组织可以统一组织全校各院系党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培训档案管理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上级党组织对院系党建档案的规范化的要求、党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以及基本业务培训等。院系党组织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邀请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对本院系党建档案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既可进行原理的学习,也可进行实务的培训,以最大化促进院系党建档案科学化管理为最终目的。

(五)增加支持,创造良好的档案保管环境

通过对院系办公环境的观察,目前院系党组织暂时无法全面实现党建档案专室、专柜、专人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实现。高校党组织和院系党组织应努力创造档案管理的良好条件,对暂时无法实现“专室”的院系,可以先争取实现“专柜”管理,档案柜有明显标示和分类,平时保持上锁状态,禁止无权限人员随意翻阅党建档案,完善档案借阅管理,防止党建档案“外流”泄密。推行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应建立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对此,我校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每年,学校党委组织部都会认真做好学生党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收集、设备维护、软件开发和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党建档案数据和信息的绝对安全。存储党建档案如党员管理系统、党建文件、活动视频、照片等资料的电脑要注意建立保密措施,无法实现专用电脑的院系应注意密码的设置、防御软件的应用、禁止远程协助等技术手段的实施,最大限度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学昌,张春和.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再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2]王韶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

[3]王倩,郭爽.加强学生党建档案管理 促进党组织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责任编辑:张洋

作者:陈晓疆

第4篇:如何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辽宁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2010级3班

于泳博 20101129010020

如何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历史性命题,体现了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全会提出:“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高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坚强保证,党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更好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突出首要地位,科学理论武装力求“四真”。

实现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谋划和推进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不断以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对工作中的问题加强调研。教师和学生党员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党建工作应当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坚决抵制各种思想影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突出保证作用,科学制度规范力求全面。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根据现代大学制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做好废、改、立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坚持“废”要彻底,“改”要完善,“立”要全面。重点完善包括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党政联席会等重大会议决策和议事制度;同时,从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办学治校、改革发展能力的角度,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办学方向、学校定位、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培养战略思维,树立战略眼光,牢牢把握学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进一步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学习型政党的目标,推进校、院两级中心组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从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完善学校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管理使用即“三重一大”的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在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现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

(三)突出实践导向,科学方法创新力求实效。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方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方法创新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一环。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要突出实践性和时效性。突出实践性,是要求采用的方法能够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是从实践中来的;突出时效性,是要求采用的方法得切切实实地取得效果,能够让群众认可,让党员满意。因此,就必须认真分析高校的特点,紧密结合教师、干部、工人的实际,紧密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高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基层党支部设置、组织活动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鼓励试验,敢于借鉴,包容不足,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方法上的科学化步伐。

要特别加强干部工作。要不断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要提升办学治校能力问题。办学治校能力归根结底就是领导高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从形势的变化中及时发现机遇、敏锐捕捉机遇、准确把握机遇,认真用好机遇,见势而动,乘势而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就是领导办学治校能力的要求。

(四)突出党性特色,加强作风建设力求深入。

高校党的作风关系党同广大师生的血肉联系,关系党的形象和威信。邓小平说:“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当前,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以党风建设为龙头,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教风、学风。一是高校加强党风建设要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相结合。加强高校党风建设不是单一的就党风建设而党风建设,党风建设是与高校中心工作紧密相连的,是渗透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中的。因此,党风建设和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互为促进,党风建设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良好的党风必然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党风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风清气正的校风,为人师表的教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直接反映党风建设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对良好党风的形成和进一步提升水平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加强党风建设要与为师生办实事和好事相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作风建设同样要着眼于广大师生的需求,把学习知识所得、服务意识提高、能力水平增强体现在为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中,体现在为师生办实事和好事中,体现在让师生享受学校的服务中,体现在让学生享受我们的教育中,体现在广大师生的满意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切实解决。把改善教职工授课、办公、交通、实验条件和师生文体设施场所放在重要位置,把师生关心、关注、关切的事记在心上,力所能及尽量解决,以实际行动和切实的效果取信于师生,让党的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广大师生的满意笑容中。

第5篇:高校党建科学化背景(论文)1

高校党建科学化的背景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新思考以及高校党建工作自身不足新反思等方面对高校党建科学化提出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字:背景;高等教育;党建工作;大学制度

1十七届四中全会及《条例》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个主题。根据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迫切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把握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使命。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三是应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挑战,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为了使高校党建工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强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教学科研组织方式 ,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关于完善高校的领导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但这一领导体制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认识模糊,理解片面,缺乏实施细则等,新修订的《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补充、细化和完善:一是强调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明确了高校党委的工作机制,提出高校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是充实了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详细列举了高校党委八个方面的主要职责,使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实现途径更加明确、落实措施更加具体。

二、关于高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院(系)一级教学科研单位不仅规模大幅增长而且功能也大大加强,如何进一步明晰院(系)级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完善工作机制,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修订的《条例》从两个方面完善了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一是正式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为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二是明确列举了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六个方面的主要职责,扩充了职责范围,也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关于健全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按照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新修订的《条例》从三个层面对基层党组织的设臵做出了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学校层面,明确规定高校党委每届的任期为5年,从而统一了高校党委的任期,与行政班子的任期相一致;二是在院(系)层面,分别规定院(系)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设立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直属支部委员会,从而明确了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设立标准;三是在党支部层面,按照既符合实际、又详细具体的原则设臵党支部,从而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全面覆盖。

四、关于加强高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为了加强高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条例》专门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独立成章,就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机构设臵、工作体制、主要职责等做出新的规定:一是要求高校党的纪律检察委员会设立专门机构,配备必要工作人员;二是明确了纪律检察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体制,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三是进一步充实了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增加了“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等内容。

五、关于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党员队伍情况发生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条例》对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从原来的强调教育管理到强调服务关心。一是提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二是完善了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的具体措施,突出强调了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主要任务,丰富完善了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健全党员服务体系的内容,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明确了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内容;四是进一步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五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六、关于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条例》专门将原来的第五章“干部工作”拓展为“干部和人才工作”,并充实了相关规定:一是在高校党委主要职责的规定中,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二是明确了高校开展人才工作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三是明确了高校开展人才工作的方法。

七、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从四个方面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是明确了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旗臶鲜明地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二是明确了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并增写了“认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以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等内容;三是充实完善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明确提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措施,对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比例、措施体系、保障机制等,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从以上《条例》对党建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可以看出,认真贯彻《条例》,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党的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建立健全高校党的各级组织,进一步明确党组织职责任务,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健全党组织工作制度,实现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是教育从集中的精英教育向普遍性的大众教育过渡的一个中间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促使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步伐,面临这种社会现状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便产生了更大的需求,也正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话题,也是在此种背景下高校党建科学化提出。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

一、缩小受社会文化水平差异.二、提升国家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许多需要注意问题:招生制度、大学生就业方面以及教学资金投入和教学资源开发方面。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快速发展。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学术组织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学院制改革、科研机构重组,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变革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内部结构的优化、社会功能的强化,促进教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这种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强化了高校的功能,促进了高校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仍将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学术组织变革与发展要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适应。每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科基础、优势与特色各不相同,学术组织功能定位也千差万别,在学术组织的建设上要防止盲目追赶潮流的做法。对同一所院校,由于各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学院按二级学科设臵,有的学院则按一级学科乃至学科门类设臵,有的学院以教学为主,有的学院教学科研并重或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在校内各级各类学术组织的建设上也不能搞“一刀切”。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学校的发展定位,促进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二、高校学术组织变革和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学术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推动了内部结构的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臵,结构的变革需要相应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三、要重视组织理论的研究,促进学术组织变革与发展。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对高校的功能、地位产生深刻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就必须重视组织结构的变革。加强组织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的变革与发展,提高学校功能的整合性和协同性,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另一种新形势即是流动党员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和规模在成倍地扩大,已经成为当前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党员人才队伍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如何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保持他们的先进性,也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是指大学生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关系继续保留在原就读学校党组织,接受原学校党组织管理,却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党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随机择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学生流动党员也就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在许多毕业生将档案委托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接受委托管理的人才交流中心对毕业生党员情况不熟悉,对其教育与管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况。严格地说,这部分毕业生党员也应该纳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范围。毕业生党员已经离开学校,高校党组织对其控制和约束的力量与手段已经非常薄弱,加上地域的限制和隔离,由此而引发的教育管理问题比较突出,不容忽视。根据新的形势,找出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是高校党建科学化提出的背景之一。

3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新思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学制度的改革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社会的健康和高效快速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对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进行新的思考。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大学的外部制度安排,包括大学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二是指大学自身层面的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权力体系和运行机制等。而现代大学制度是相对于我国现有的大学制度而言,它是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构建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法制化要求相适应的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的系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行发展模式改革的需要,是提升中国大学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要求,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大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应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党委领导是核心”。正确认识、把握和实现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党委对高校,不仅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而且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上的领导,突出表现为把握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导权、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对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理顺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要求。

二、“校长负责是关键”。校长负责是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要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使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校长不只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也是党委决策的主要成员之一。党委的“职责”和校长的“职权”,体现了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内涵。因此,“校长负责是关键”,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学校党委的负责上。对学校党委负责,才能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党委领导职责与校长职权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这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三、“教授治学是根本”。大学治理结构的架构就在于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校长负责的关键作用和教授治学的根本要求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职权和教授的学术权力,构成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方面,构成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能否达到高校资源的最优配臵是大学治理结构质量与效率的衡量标准。“教授治学”是提高大学治理结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教授是教师中最重要的学术群体,在学校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优势,其中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及其管理中的优势。教授熟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深邃的理解,这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基础。在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只有发挥教授的优势,依靠教授治学,才能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规律办事,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治理结构的水平和质量。

四、“民主管理与党建之间的关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高校稳步的建设,同时以党建为基础和框架,进行高校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党建的生命力。为党建注入新的血液。使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协调关系。

4高校党建工作自身不足的新反思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跨世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吸收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不仅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必要,而且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培养党的后备力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不断扩招, 在严把质量关上出现裂缝, 随着党员数量增加的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党员管理和教育制度方面的弊端。对党员的培养和教育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 在高校内出现的这些问题给我们这些高校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4.1 内容陈旧

不少高校在对新党员的教育中,只是按照以前的选拔方式和教育模式对党员进行教育,学习内容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为党员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血液,造成了党员同志在党内学习的懒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教育与实际发展严重脱节,造成党员素质的降低。

4.2 高校党委对学生党支部工作研究指导不够

各高校基层党建中,关注的焦点是系(学院)党组织建设,而大多数党委对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缺乏指导。首先,实际工作中党支部工作负责人都埋头于教学,专心于学生教育管理、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把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党员等工作淡化了。其次,学校在干部使用上,往往把威望高、能力强的辅导员放在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主任上,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刚留校的辅导员,在干部提拔上,也很少是从学生党支部书记上提拔干部,这在政治上弱化了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在实践上影响了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再次,从管理激励的角度,基层党支部的责权利并没有很好地统一,学生基层党建工作要求高,奉献成份多,政治责任大,但缺少得力的政策措施对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进行激励和支持,思想上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基层党建缺乏活力。

4.3 队伍不稳

高校学生党支部缺少专业、精干的学生党支部书记。高校从事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大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绝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一方面要担负繁重的学生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忙于学生党员的监督服务管理工作。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放在学生日常管理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学生党支部书记大部分由学生辅导员兼任,由于学生辅导员的流动性大,造成学生党支部书记更换频率高,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连续性;大多数做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辅导员是刚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年轻教师,他们的党支部工作经验缺乏,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培训,再加上自身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有的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都很难完全深刻领会,还不能结合党员的实际,从深层次给学生党员讲清楚,这势必影响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质量。另外,学生党支部流动性大、存在的时间短,导致对学生党员难以形成定期的、长期的学习与教育。这是指学生在大学生活四年,即使是最早一批发展的到毕业也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留在校园,而且在毕业时,还会有一些是预备党员、一些是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党支部最多只能存在两年时间就开始更新换代。因此,这样频繁的变动导致党支部难以对学生党员进行定期的教育。

因此,面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校党建工作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2] 唐振字、张艳娟. 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9(2),126-128. [3] 孟祥萍.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5. [4] 郑舒翔. 高校学生党建的现状与建议. 科技文化,2010,4,19-45. [5] 李奕萱.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 创新智慧,5-6. [6] 袁贵仁.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高教改革与发展. 2011,4-5.

第6篇: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关键字:高校党建;高校党员;高校内部;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2011-07-25 06:5

5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党的90华诞之际,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党和青年的关系,高度肯定了青年在党的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指出了青年对于国家、民族和党的未来的重要性,并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语重心长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是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当前,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教师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牢记胡锦涛同志的殷切嘱托,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使命感责无旁贷地做好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1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目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得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表现更为明显。这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使学校主导性的思想教育增加了难度,弘扬主旋律的活动实效性有时被削弱。社会上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不断泛滥,给高校部分师生带来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思想认识上出现困惑,理想信念淡漠。

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校内人事与分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等各项重大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的活力,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但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也给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例如,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独立学院党的组织建设有关问题随之出现;高校内部二级学院党、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等等。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挑战。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学分制、弹性学制的采用以及学生宿舍的公寓化使得原有的党建工作的载体——行政班级、年级逐渐淡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又一问题。

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党建工作自身存在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当前高校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形式、教育形式、管理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与新时期党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习惯于用旧框框认识新问题,用传统思维分析新问题,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服务发展、服务师生的意识不强。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存在党建工作是软任务,教学科研才是硬任务的认识误区,直接导致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缺乏实效性、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和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各种利益的驱动,个别党员干部和教师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上。有的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注重思想品质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砺,缺乏进取精神。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为自己牟私利而触犯国家法律。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明确,没有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些党员极大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染力,损害了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干部队伍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能上不能下的事实上的“终身制”,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个别干部人浮于事。干部选拔任用还缺少竞争机制,在一些干部身上,“官本位”意识浓厚等等。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高校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2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面加强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工作虽然面临来自国内国外和高等教育本身的种种重大挑战,虽然高校党建工作自身存在一定问题,但时代前进的步伐给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围绕四大任务,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首先明确“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首先,必须围绕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党建。

高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证。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动摇,牢固把握办学方向,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头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其次,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建。

当前,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随着高校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教学科研改革的不断深化,势必会触及高等教育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在积极推动改革的同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师生员工以及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努力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发展,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维护学校的稳定。

第三,必须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党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学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教学资源配置科学、依法治校、行为有序以及富有教学意义的校园环境等。高校党组织作

2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以优良的党风引领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进一步实践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必须围绕育人加强党建。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重点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紧紧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抓好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使大学生党支部在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五,必须围绕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加强党建。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各级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高校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要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能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必须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探索建立党委决策、行政组织实施以及党政协调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局面,努力为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3 以创新精神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充分领会和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时代命题,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第一,不断丰富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理念。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围绕中心,狠抓落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党委要在抓大事的同时不放过小事,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做到师生员工的心坎上。抓实事贵在持之以恒,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抓出成果、抓出水平。我校党委在加强学校党建工作中明确提出:党建要同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建设促进和推动事业的和谐发展。要把党建工作物化为让广大师生员工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其感受到党和组织的温暖。 如:校党委建立天才基金,为教职工增加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为教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学生设立“安泰基金”、“福寿基金”和“关爱基金”,各投入200万元用于疾病治疗和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困难学生帮扶;坚持数年为70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同志每年到家祝寿;设立天财“敬老日”,每月发放慰问品;为50岁以上的教授每周提供家政服务;在提高教职工待遇时首先提高离退休老同志待遇,等等,涉及教职工生活的每个细节都纳入了党委的工作视线。

第二,不断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贯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做到符合高校党建规律和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之中。我校党委坚持抓大事、议大事、干大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党委常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校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和市委号召,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力度,近年来经过竞争性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中层干部已经达到了新提任中层干部的70%,使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坚持“党管人才”,我校党委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高水平人才

3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新引进人才“扶植期”政策,成功引进了包括长江学者在内的一批领军级人才。通过抓党建,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第三,不断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实践载体。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推动事业发展中找到支点与落点。高校党建工作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因此,优化党建工作载体就成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我校党委从1999年开始实施凝聚力工程。凝聚力工程就是通过创造学校各级党政组织紧密联系、团结凝聚群众的工作机制,以了解人为前提,以全方位关心人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常态化的系统工程。以凝聚力工程为载体,我校党委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十余项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凝聚力工程的实施,已经成为我校各级党组织凝聚人心、促进稳定、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第四,不断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引领育人的实现途径。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紧密围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青年工作提出的要求,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引领育人的新途径。我校党委为了适应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和新特点,从2001年开始创造性地进行了学生工作队伍专职化改革,重新整合学生工作各项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使学生工作队伍更加趋向专业化、职业化。通过实行全体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高级职称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以及校关工委“三观”教育宣讲团定期为青年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制度等,使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相结合、外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员育人新格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党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一新课题和新要求,紧密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以创新的精神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7篇: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思路

尹作升 付岩志: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思路 2011-05-25 17:06:19来源: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作者:尹作

升 付岩志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论断。要从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过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的实际来深刻理解这一论断的理论内涵。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把提高科学化水平从一般性的方法论层次提升到党建工作基本思路的高度,从人本化、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四个方面着手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论断。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命题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时期,总是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党的自身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系列重要决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重大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时代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和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字体:大 中 小】

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不仅贯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贯彻在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理念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执政的党建理念成为党建工作的新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后,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科学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核心观点,也鲜明提出了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命题。

二、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理论内涵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经过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既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谋划未来发展战略,切实把发展模式由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扩展,转向注重质量、管理和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进一步提升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内部看,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产生重要影响,师生思想日趋多元化,党员队伍和师生规模结构发生变化,这些都使高校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需要更新,工作机制需要完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及党员队伍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活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党内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等等。

针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因此,高校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内涵,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和教情的变化,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高等学校办学治校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规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求得实际成效,切实把高校党的建设切实纳入科学化发展轨道。

三、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基本思路

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从实践上看,对这一任务的落实,多是号召式的总体要求,缺乏有效的制度措施;多是散点式的单项推进,缺乏系统化的全面安排。必须把提高科学化水平从一般性的方法论层次提升到党建工作基本思路的高度,从人本化、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四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

一是人本化。这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一系列制度。要注重人文关怀,把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作为重要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和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紧紧依靠师生员工,走民主办学之路。要高度重视党员群众的合理需求,全面把握师生员工的新期待,畅通表达渠道,关注和支持师生员工发展进步,在与党员群众的积极互动中增强活力。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是系统化。这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强大动力。系统化要求可以解析为内系统化与外系统化两个层面。内系统化是指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把握规律,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党的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统筹”,即统筹党员队伍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在保持先进性基础上提高办学治校能力;统筹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群团组织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动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统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实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整体联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外系统化是高校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党的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在谋划党建工作、推进党建工作时,要坚持“三个思考”,即把高校党的建设放到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放到高等教育乃至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去思考,放到学校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在深邃的历史时空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把握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在宏阔的时代背景和学校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建立思考党建工作的坐标系。

三是制度化。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努力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高校实际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首先,要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实施党建工作的目标化、项目化管理办法,建立工作督查、调研指导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目标明

确、要求具体,分工负责、监督有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努力构建权责统

一、行之有效的领导班子工作制度体系。第三,要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要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四是信息化。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04亿,手机用户近7亿,规模居世界首位。35岁以下的网民占全部网民的80%。高校中网民比例更高,可以说,几乎人人是网民。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服务社会生活的同时,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也逐渐凸现出来,它所内含的多元化生存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等。结合高校实际,首先,要积极运用网络新手段。要熟练运用E-MAIL、BBS、社区、博客、飞信等开展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手段更加多元化。其次,要不断开拓党建工作新渠道。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有关党建工作的信息,建设党员干部在线教育平台,形成党建工作的双向交流。第三,要拓展党建工作新空间。魏屹东在《网络自身具有哪些特质》中指出,网络世界“实质是创造了无数个归属于单个个体的微世界,一个决不亚于日常生活的、无法触摸却又真切存在的心理上的地方或空间”。党建工作要对“虚拟空间”有效介入,从而更好地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6、陈建华.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学习月刊.2009,(21).

7、杨绍华.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

(12).8、李君如.深入领会《决定》精神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党建研究. 2009,(12).

9、秋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求是.2009,(24).

10、魏屹东.网络自身具有哪些特质[N].山西日报,2007-8-13.

第8篇: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公寓的现状分析与有效模式的探索

【摘要】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关键阵地,然而各高校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难点,为切实加强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优势,本文将从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的现状分析着手,重点探索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效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党建公寓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现状分析有效模式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开放化,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贴近社会化,学生的思想也是标新立异,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新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后备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势在必行,然而高校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要想有序开展必须依靠确立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作用。

2、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结合学生公寓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特点,努力探索高校公寓文化发展的重心,把握和引导学生公寓党建活动的具体方向,构建公寓文化新体系,为进一步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做出创新与贡献。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是目前各高校所面临的重点、难点,而在学生公寓开展党建工作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这项工作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我国目前培养高校学生的有效举措,同时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和可持续性。

3、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不仅能科学有效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加强学生的综合培养也是行之有效。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对学生加强教育,减少违规违纪现象,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公寓团、学组织的工作,健全了组织、完善了体制。公寓内党、团和学生会组织,在思想教育、文体、学习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根据党中央关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学生公寓党建机制的试行与探索,经过各高校一段时期的实践工作,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有了初步成效但也出现了许多阻碍与难点,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全局意识,在我国各高校进入跨时代发展的时期,又是初步进行学生党建进公寓的试行阶段,高校自身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造成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佳,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具体来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情况,在好多高校宿舍中无法设立固定的党团指导办公室、学生活动室以及宣传栏等,由此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此外,公寓党建工作没有具体的老师指导,大多数是由辅导员兼任,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没有正确的引导,这就使学生公寓党建工无法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最

终导致学生公寓缺乏良好的精神风貌。

2、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组织管理不完善,在各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重点普遍放在院系的整体工作中,却忽略的学生生活的主体公寓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学院的管理工作思想与学生公寓党建思想联系不够紧密。对我国各高校,学生公寓政治思想工作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各高校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此外,在大部分高校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由学工处来统一管理,而宿管工作则是通过后勤来进行指导,两个部门的工作重心不同,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各院系辅导员与宿管人员日常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这样就形成宿舍管理的间隔空白区,造成公寓学生的管理工作的不利,进而造成公寓党建工作的无法有效的开展。另外,由于学生教学课程的繁忙,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学生和宿管员以及辅导员的接触很少,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辅导员是谁,平时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即使在公寓内设立了党团活动室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社会不良思想也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挑战,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学生公寓的设施越来越完善,互联网成为学生公寓的主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工具,与以往学校相对封闭式的学生宿舍管理也是南辕北辙,学生公寓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学生接触的人事结构复杂,而监控力度无法满足要求社会上、互联网上各种不良思想必然乘虚而入,给学生党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三、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效模式与探索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学生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场所。要建立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的综合培养,从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完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

1、实施“党员宿舍”挂牌制度

在学生公寓针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宿舍进行挂牌,建立一批具有模范性、积极性、创新性的典范宿舍,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影响周围同学,带动身边同学积极健康的成长,最终实现“一名学生党员、一面先锋旗帜”的目标,更加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分子更多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充分展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新形象、新风貌,充分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在公寓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考察,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理应表现的积极乐观,有职责也有义务为身边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广大同学清晰了解身边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群众监督职能,充分做到公寓党建工作的良性管理方针。

2、加强公寓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学生公寓环境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人的意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环境的变化主导着人的意识形态。青年学生是其意识发育的最佳时期,而学生公寓又是影响他们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场所,为更好的确保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开展,努力创造良好的公寓环境,促进学生形成

良好的意识形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加强宿舍良性网络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形成的推进器。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寓都已配备良好的网络环境设施,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发展来指导并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学生发展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开设校内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和成长特点投放大量的良性信息资源以供学生阅览与学习。

(2)打造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

公寓是学生生活的聚集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群体性和屏蔽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养成,思想观念的交流,都相对自由开放,继而同学之间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观念也容易群集,形成群体观念。在学生公寓中,一旦这种群体观念形成,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每一个宿舍成员产生影响,逐渐形成公寓整体风气,最终影响学校的育人教育,为此建立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势在必行。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团学组织或公寓管理辅导员办公室,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在学生党员的配合下,利用学生公寓的党员活动室、心理健康活动室以及就业指导活动定期开展各项思想交流与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疑惑;其次,团学组织还可利用公寓文化宣传阵地、电子显示屏、公寓网络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公寓文化节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逐渐引导学生以宿舍为家,关爱集体,形成一种责任感。另外,注重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在公寓生活学习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公寓文化建设,将打造良好公寓文化环境建设作为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党员,从而在学生团体中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为创造文明、健康、积极的公寓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进而促进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第9篇: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发展到一个瓶颈时期,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已经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的从兴趣出发,从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本文从理念、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理念;模式;体系

1、重新认识高校体育工作理念

1.1 体育教学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的系统化理念。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应该将其认定为一项系统工程,合理有序的融入到学校的大系统中。

1.2 教学方式改革下的开放化理念。将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主题主体,教学方式转化为开放、多元、灵活的模式,突出从兴趣出发的指导思想;尽量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新型教学方法。

1.3 大学体育以培养锻炼习惯为目的的终身化理念。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1.4 大学体育的科学化及社会化理念。大学体育应该以科学研究做平台,并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使其进一步科学化。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2.1课内外相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此,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供参考。2.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因此仅仅靠体育教学时间很难达到培养目标。2.2.1加强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联系性,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与基础。2.2.2革新现有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竞赛等互动的学习过程,综合化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学习养成习惯,以终身体育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2.2.3改变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

3、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当代高校体育工作的革新化构想

3.1 修订现有体育课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课。

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内容丰富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打破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的权利。通过对教师及场地高效整合整合,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2)明确目标,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结合修订后的大纲要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性。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改革体育课考核方法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考核,除实行过程考核体系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要有新的尝试。

3.2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应该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要求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为中心,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多个亮点。

3.3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各院体育管理、改进课外体育竞赛办法。

(1)“放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实行校级比赛由各系学生组织承办。

(2)拓展群体竞赛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能力性。

3.4 充分挖掘学校校级运动员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田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代表队。相继参加各类、各级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开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4、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多项活动的需要。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学校没有一个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运动员系统规范奖励办法,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教练员工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承担过重的科研任务,根据体育本身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以实践研究为主,积极提高个人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比赛。所以体育教师科研任务应该与竞训挂钩,鼓励他们回到运动场。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应该与其他专业同工同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学校体育的综合发展,因此建议学校应以尊重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为出发点,修订现有工作量计算办法,重新核定体育教学工作量。只有解决好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李洪强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0816:23

[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因素及对策分析》陈强中国培训2017.06

[3]《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刘斌现代交际2017.09

[4]《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庄弼体育学刊2007-05-20

上一篇:学风大讨论下一篇: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