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大讨论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风大讨论

“电子病历大讨论”系列之五

本文作者仔细研读了多遍《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并结合自身10年的电子病历建设经验,针对电子病历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共五章三十六条,对电子病历的认定、要求、条件、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笔者仔细阅读了几遍,总感觉有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首先是电子病历作为一种不同的载体,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将医学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具有纸质病历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摆脱纸质病历的条条框框,发挥电子病历的内涵,使病历内容更丰富。

其次,《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不应满足对我国现行的某一种或几种电子病历系统的状况来制定,应更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当前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建立区域医疗、国民健康档案、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及未来病历档案中心的过程中,《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都将发挥具大的作用。

电子病历的定义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对电子病历的定义与《病历书写规范》中病历的定义基本一致,确定的主体是医务人员,过程是医疗活动。电子病历强调的是通过信息系统生成的数字化信息。笔者认为,电子病历应当强调的主体是病人在医疗机构诊治过程中,由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记录的,通过信息系统生成的数字化信息更为准确。

在过去的手工时代,门、急诊病历很难在医疗机构中完整体现,医疗机构往往更重视住院病历的管理,对门、急诊病历的管理并没有像住院病历那样严格和规范。而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后,可全面获取门、急诊病历的信息,应当将门、急诊电子病历和住院电子病历一并归档和整合,体现出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医疗诊治的延伸性与完整性,实现门、急诊病历与住院病历一体化。

涵盖范围

医疗机构应用医疗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医疗信息比手工时代大得多,而且数据准确、详实。过去很难记录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比如: 药品和耗材产地、厂商、供应商、批次、效期;检查、检验具体所使用的是哪个设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交互信息;费用清单(现阶段更为重要);电子申请单等信息,如今通过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这些信息都可以获得。

这些信息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提供强力的支持,《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更加明确电子病历的信息范围,发挥电子化的优势,为病历信息的发展指明方向。

存在形式及文档格式

电子病历不同于以往的纸质病历,纸质病历在归档后,白纸黑字(也有其他颜色),装订成册,顺序明确,内容规范,存放在病历管理部门。电子病历在信息系统中,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存放的信息不连续(也可以说不确定),有文件格式的,也有数据库格式,存放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器中。电子病历即使是归档后,也只是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关闭了对电子病历的一些操作权限,而没有改变电子病历在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形式。笔者认为,《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当着重强调运用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归档后电子病历的安全保密性,如建立归档服务器,对归档后的电子病历统一管理,提高人们对电子病历的诚信度。

我们知道,在电子文件系统中,电子信息的文件格式兼容性是个大问题,不同格式的文件需要相应的支持软件打开。《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对病历的“书写”格式进行了明确,而对电子病历的文件格式没有要求,这将对电子病历长期发展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甚至对医疗机构应用的信息系统造成损失,也对电子病历的开发要求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在当前网络互联的信息环境中,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不会长期处于“孤岛”状态,随着区域医疗、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电子病历必将为国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而现在医疗机构中的电子病历信息,其文件格式还没有统一,特别是一些图像、影像医疗文件,需要专用的阅读软件才能读取,这将严重影响电子病历的利用价值。所以,《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规范电子病历各种文件的格式,以期达到良好的通用性。

关键词检索

病历除了记录患者的历次医疗诊治过程,为患者长期的医疗诊治提供参考帮助外,同时,病历还是为低年资的医务人员提供学习经验的一种途径,为医学科研和信息统计提供各种数据。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应用,随着国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医疗信息中心的建立,大量的电子病历信息需要汇集,如何在海量的电子病历信息中检索出想要的信息?这需要电子病历系统在建立之初就明确相应的关键词,统一和规范关键词,以提高电子病历检索的效率。

就拿单一的医疗机构来说,现有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能否快速检索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房、会诊、危重抢救等类似的信息?如果强调电子病历的开发必需设定关键词检索要素(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同样需要规范和细化),并规范应用,将对电子病历产生深远的意义。

“第三者”问题

过去医患之间只有两者的关系,医务人员手工记录也只有一个时间,即医务人员手写的时间,可能还会有一个医务人员记录完成的系统时间。笔者认为,电子病历系统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了,信息系统不单是作为医务人员实现电子病历的一个工具,它直接参与了电子病历中各种信息的形成。

医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医务人员通常是要先进行诊治或抢救操作,再进行病历记录,但需要记录发生的时间。电子病历系统这个“第三者”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规范医务人员按时完成电子病历的记录,深化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记录的时间和信息系统记录的操作时间可能产生矛盾,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另外,由于处理时间问题,还会引起像多日摆药、药品费用集中一天、患者死亡后产生费用等敏感问题。

电子病历系统引起的时间问题纠纷,有信息系统自身的问题(如: 信息系统是否统一计算机时钟,时钟是否准确,时钟是否可更改等),也有医务人员操作管理上的问题,即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电子病历的记录。

“电子垃圾”问题

所谓的“电子垃圾”是指无用的、未完成的数据信息(在医生记录的出院小结后还有数据)。电子病历系统作为一个繁杂的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众多医务人员的长期应用,系统中难免存在一些“电子垃圾”。如果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完善,“电子垃圾”就会少一些。过去,电子病历必需打印出纸质病历,这样“电子垃圾”会被及时发现并清除。如果我们以电子方式保存病历,电子病历中的“电子垃圾”可能会长期存在。一旦变成有用的“证据”时,后果比较严重。

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的认同,本来这不会是一个问题。但是,在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会双套并存。正像《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所说的知情同意书等那样,电子病历系统还不能和患者进行交互,必需打印出来再让患者签字,信息系统中并没有患者的签字。如果保留原件,电、纸并存管理,不但给医疗机构的病历管理带来很多困难,电子病历也会成为空谈。

栏目主持: 谭啸 tan_xiao@ccw.com.cn

作者:姚东明

第2篇:论“美学大讨论”后期理论建构方式的转变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本质论”的、拘囿于概念研究的美学理论构建方式被认为是其自身的一大局限。事实上,在大讨论后期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艺术研究为核心的理论构建方式的出现。同时,这种转变又是短暂的、不彻底的。研究可分为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美学体系的艺术阐释、美学概念研究的艺术问题分析三类。这些研究丰富了美学大讨论的研究主体,对美学大讨论主流理论建构方式的局限性有弥补作用。但因为其自身过大的理论间隙以及没有与美学大讨论主流争论整合,再加上本质论研究过强的声势,艺术论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遗留的理论资源以及建构方式依然有启发价值。

关键词:美学大讨论;四大派;本质论;艺术论;方法论

一、“本质论”:美学大讨论主流方法的遮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可以看作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美学热潮。其对新中国美学体系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这场讨论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徐碧辉在《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一文中,对美学大讨论的问题做了四个方面的总结,即“美学学科定位上的错位”“唯物与唯心的偏执与障蔽”“美学的全面功利化”“对待美学历史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从理论构建角度看,后三者主要指出了过浓的意识形态对美学研究的遮蔽。而文章也认为在当时(1999年)对美学研究的去蔽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学科定位问题尚未解决,仍然“把作为美学基础的哲学理论当成美学本身”。胡建的《从理论模式看美学思想——对“美学大讨论”的再反思》一文将这一问题更加深入,指出这场讨论有“‘在概念里兜圈子’的缺陷”,并将这一缺陷看作是美学大讨论根本性的局限。当然,在胡建这里,这种缺陷主要是指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也就是一种纯认识论层面的美学。胡建认为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对其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因此也在后来获得更多认可。不过,他也指出,实践论美学依然是建立在对“美的本质为何”这一问题的解答之上。从理论构建方式上说,它们都带有本质主义的特征,并且都是纯粹以哲学思考美学的古典式美学研究方法。

上述两篇文章都把研究方法问题看作是美学大讨论局限性的问题核心之一。当然,从哲学层面讲,“四大派”实际在自身范围之内也展示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刘士林从本质论层面出发,将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的美学依次看作“认识论为根源的‘具体概念论’”“心理学为根源的‘审美表象论’”“主体性哲学为根源的‘自由形式论’”三大主要构建方式。刘士林将认识论-心理学-本体论的脉络看作一个逻辑发展的过程。但同时也强调三者都是在古典哲学“本质高于存在”这一前提之下展开的。因此,可以把这一前提看作美学大讨论主流研究方法(即“四大派”的研究方法)的核心。并由此构成了大讨论自身所展示出来的某些缺陷。

通常认为,如果把这种研究方法看作美学大讨论的核心缺陷的话,这一缺陷的弥补要到新时期才能开展。但实际上,在美学大讨论的过程中就已有不同理论构建方式的出现。这主要存在于大讨论后期,在占据主流话语的“四大派”美学之外,实际上还存在其它研究方法。当然,应注意的是,作为美学大讨论源起的黄药眠的《论食利者的美学》就是以价值论的审美对象论为出发点,最后深入至审美主体的评价问题。这显然不同于上述本质论的构建方法,但是其价值很快被后续“四大派”所掩盖,且因为其在时间逻辑上先于“四大派”,因此还不能将其看作对“四大派”的弥补。

应当注意的是美学大讨论后期的转变。从概念出发的美学研究方式在当时实际上已经受到怀疑。在1958年《新建设》编委会邀请北京部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工作者举行的座谈会上,美学研究方式问题就是一大重要话题。在其会议记录的“编者按”中也提到:“今后的美学讨论,应该避免从概念出发,而应更多地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日常生活出发,来探讨美学问题。”在会议上,朱光潜做了《在讨论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多研究一些实际问题》的发言。从这个发言中可以窥见当时对“本质论”遮蔽美学研究的一个普遍性的看法。他说:“根据一些读者反映,过去一个阶段的美学讨论,局限在概念问题的争论,很少接触到现实问题,这是一个大缺点。”从这里可以看出,“四大派”的局限性在当时已经有很广泛的察觉,甚至在朱光潜本人这里也是承认的。不过,受时代影响,作为美学大讨论核心人物的朱光潜还是总体肯定了本质论的研究,并且把之后美学讨论的重点仍放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明确上。朱光潜的发言基本上是从自身出发的。他在当时对之前美学争论的问题,即对马克思理解的不一致性深有感悟。例如他举例蔡仪、吕荧都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得出相反结论。因此,朱光潜的发言实际上还是在本质论研究的框架内。他对现实问题的提及,只是顺应当时思潮。不过,这次会议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对“本质论”遮蔽的反思。例如在会上,孙定国呼吁美学研究应“概括时代的美”;而杨辛更加具体,他认为“工农兵的生活和艺术作品”应该作为美学研究对象而受重视。可以说,纠正前期“本质论”研究的局限和匡正后续美学研究方向成为这一会议的主题。

然而,这一转变并没有随着会议的召开立刻到来,在会议之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文章中,的确对生活问题有了更多关注。例如蒋孔阳的《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杨辛的《劳动人民怎样看待“美”的问题》、杨犁夫的《美是形象的肯定价值》等文章,都试图将美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但是,这些文章的基本出发点仍是美的本质问题。如蒋孔阳的文章开头就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说,美是人类社会才有的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美就不存在。”很明显,这里谈的依然是美与社会的问题,与“四大派”的讨论是一致的。

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去除“本质论”遮蔽的应该是具体的艺术研究,应当承认的是,之后关于美与生活的讨论的确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姚文元的《论生活中的美与丑——美学笔记之一》就绕开了美的本质问题,直接谈论美的现象问题。文章也随之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并且开启了所谓“生活美学”的研究。但文章意識形态性仍然过于浓郁,不能真正发挥理论构建方式转变的任务。而艺术层面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者。一是之前参与讨论的美学家,例如宗白华、王朝闻等。他们本身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其早年美学研究也多出于艺术研究。在美学大讨论中实质上是重新回归其熟悉的领域。二是一批具体门类的艺术研究者或工作者大量参与进来,有代表性的如编剧阿甲、画家李可染等。他们在各自艺术领域具有较高艺术实践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对美学的研究很能代表艺术美学的研究方式。从研究主体看,这些研究者基本不参与美学大讨论核心问题的讨论,即不在“四大派”范围之内。但其艺术研究范式已经十分成熟,由他们形成构建方式的转变是较为合理的。应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直接的艺术研究,还有大量研究是从具体艺术问题出发的,在此也可以看作推动构建方式转变的因素。从时间上看,这些研究的重要文献多发布在1960年之后,彼时四大派的主要争论已经完成,本文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美学大讨论后期。

二、“艺术论”:美学大讨论新方法的实践

以上述分类,美学大讨论后期艺术研究的主要文献包括:

(一)具體艺术门类的研究。如阿甲的《戏剧艺术的真和美》、王朝闻的《老虎是“人”——从木偶电影〈一只鞋〉谈起》、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等。这些文章都是从作者熟悉的领域出发构建美学体系,文章大都直面具体艺术作品,谈论艺术具体问题。例如王朝闻的文章便是从对电影《一只鞋》的批判出发,谈到作品的艺术形象问题。他说:“电影《一只鞋》里的老虎,是艺术幻想的产物,也是人的生活理想的寄托。”由此出发,他还进一步引申到艺术真实、艺术的主题与形象、艺术性和政治性等问题上面,是借具体作品阐发自己的艺术观念。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研究谈论的是美学的具体问题,已经不再牵扯“美学本质”等问题,显然不同于“四大派”“本质高于存在”的论断。这一思路也体现在阿甲的文章中,不过阿甲的出发点并不在艺术批评,而是在其参与的戏剧演出经验上。例如他论表演与现实的区别:“生活中的哭,是悲从中来难以抑制,很自然地就哭了……但舞台上却要美的哭、有技巧地哭。”这里很明显带有经验之谈的意味,而不是概念的确定。其研究是从经验出发,确立戏剧艺术理论,最后上升到“美与真”这些美学问题。当然,这些文章并非完全没有美学概念的讨论。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中,不仅谈到了“剪裁”“夸张”“组织”这些具体艺术技巧,还将其抽象化为“意匠”这一概念。同时又提出更高一层的“意象”。他说:“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和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要表达意境,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对意匠进行加工……才能充分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别人。”也就是说,文章虽然出自作者对山水画的欣赏实践,但同时也引入了中国古典的美学理论加以阐释,达到了概念层面的梳理。不过,作者谈论的只是意象与意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并没有从理论本身对概念进行界定。由此可以对这类研究做一个总结:其一是强烈的经验性,作者身为具体行业的领军者,其实践经验自然是值得关注的。作者从这一点出发,系统阐发自己关于具体艺术门类的艺术观念,最后上升到具体美学问题。其二是不涉及美学元问题,美学层面的讨论并没有上升到大讨论中美的本质、自然美等问题。

(二)艺术问题的美学阐释。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宗白华的《美学的散步》及他的一些以具体艺术评论阐述他的美学思想的文章。《美学的散步》一文是他“文革”后出版的《美学散步》的先声。这一文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诗(文学)与画的分界问题”。不同于李可染等人的研究,宗白华并不是从经验层面谈起,而是从美学史的层面。在此文中,宗白华依次引用了中国的苏轼、晁以道、王安石,以及西方的达·芬奇、莱辛、温克尔曼等人对于诗画之分的论述。在两相比较中,宗白华将重点放在莱辛身上,以此构建其书画体裁观。但这也不是纯粹概念层面的研究。宗白华不只关注美学史的理论,同时也将其落在具体的艺术批评上。他将“诗画各有表现得可能性范围”这一从莱辛那里得出的结论最终落实到王昌龄、门采尔等人的作品上。他在文章开始就强调:“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也就是强调自己并不是从概念层面进行的研究。但他又说:“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被叫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不相容的。”这里明确的就是他的研究方法:通过非纯概念性的梳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将美学体系落实到艺术阐释中。这样的方法也见于王朝闻的《钟馗不丑》。这篇文章不同于上述对《一只鞋》的形象分析,见出的是王朝闻的美学理论者身份,他将美丑问题具体到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具体延展到艺术创作、艺术形象等问题。虽然这篇文章仍然指向美的实质问题,但文章始终不脱离具体作品。例如他以钟馗的形象说明美的形象:“戏剧《嫁妹》里的金道,尽管服装、脸谱和舞姿都讲究形式美,其外形不能说比周瑜或吕布更漂亮,观众却分明感到,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内在的性格的美。”这也使得他的文章更像是艺术指导,而非美的概念的哲学探究。总体而言,这一类文章较第一类理论性要更强。但同样都与艺术作品紧密结合,同时也不限制在概念的分析上。最重要的是,这类作品关注艺术本体,而非整体的美感或美的概念问题。其理论的落脚点也是在艺术实践层面。

(三)美学概念的艺术分析。这一类研究主要指的是仍在进行美的本质问题的界定和确证,但已经更多地落实在艺术层面的研究。这可以看作1958年会议带来的直接成果。与第二类研究不同的是,这一类研究抽象性更强,且是在较为成熟的美学体系下进行的研究。例如作为“四大派”之一的李泽厚,就在《虚实隐显之间——艺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一文中直接从艺术作品出发谈论了形象问题。他在文章的开始便列举了列维坦的风景画《伏那奇米尔卡》、汉乐府《步出城东门》、苏联电影《夏伯阳》三个体裁、背景均不相同的三部艺术作品,并以其所引起的相同审美感受为出发点引出了艺术形象的直接性的问题。他说:“看来,在这些艺术部门不同、思想内容也不同的作品里,却有着某种共同的规律在,都能使人在空荡荡的地方看到丰富的东西,在表面的形象直接性中领悟到背后间接性的道理。”这种从艺术形象出发的研究方式不同于前期哲学研究,不再是纯粹本质论的研究方法。但李泽厚的研究方法也不与宗白华等人一致,其依然建立在强烈逻辑性的基础之上。例如下面的分析:“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实)有其特点,其间接性(虚)也有特点。如果前者的特点在于引导后者,那末后者的特点就在于它不脱离前者。这样,审美认识才有别于概念认识。概念认识是想像过渡于、归结于既定概念,是把想像放在确定的普泛概念下,以形成一套脱离具体威性的道理或知识。”这显然区别于宗白华考察艺术本体的研究方法。但从这类文章上还是能看到研究方法的转变。这类文章还可以举例朱彤的《美学,研究人的形象吧!》一文。这篇文章以具体作品为视点,从外在、内在两方面谈论了人的形象问题。研究基本上是在对艺术作品的考察,作者也有意识地将美学看作艺术原理的概括:“美学,所谓艺术哲学,若不学习它,不去提炼和概括它,岂非在艺术实践的核心而非枝节问题上,到底跟艺术分了家?”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以美学原理考察人的形象的特殊性,从出发点而言依然是本质论的。但因为作者又实际上将人的形象问题归入艺术层面,因此客观上又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一类美学研究是本质论研究有意识地转向艺术研究的实践,是两种方法结合的产物。

总体而言,作为美学大讨论后期向艺术层面的研究转向,以上三类研究呈现逻辑递进关系。“具体艺术门类研究—艺术问题的美学阐释—美学概念的艺术分析”呈现出由经验到概念的上升。研究者的身份也是由艺术从业者向美学研究者的跨越。这种大跨度是前期大讨论所不具备的。从这一角度,转向所显示的首要意义就是使美学大讨论囊括了更多不同身份的研究者,尤其是如阿甲、李可染这样的艺术家。而宗白华这样在前期未能直接参与的理论家,在这时也有了发声空间,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美学大讨论的研究视野。

1958年的会议可以看作是这一转向的肇始。表面上看,转向并非按照会议的呼吁进入日常生活,而是进入到了具体艺术领域。但结合前期讨论拘囿于概念的局限性来看,对日常生活的强调实际上应理解为对具体美学现象的强调。艺术作品自然可以担其重任。因此,可以将艺术层面转向看作1958年会议的结果,也是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对前期大讨论的局限性的弥补。不过,艺术论转向又不能完全脱离大讨论前期的成果。并且从后续对美学大讨论的整理和评价来看,这种转向也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处于长久被忽视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主要源于四大派的声势过于浩大,同时也是时代要求使然,如蒋孔阳指出的当时的美学任务:“应当怎样批判过去的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这样美的本质问题就必然是重中之重。但另一方面,转向的不成功还要从这些文章自身考察。

三、“本质论”与“艺术论”研究的相互关系

(一)应关注“艺术论”的补充作用。“艺术论”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本质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因此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体现在对“本质论”研究的补充意义之上。这同样应对上述三类研究分开考察。首先,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的意义在于,将之前在美学讨论之外的艺术从业者囊括进来。他们建立的艺术体系即便不能直接作为美学体系的构成,也能为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更具体、更专业的艺术实践的参考。例如李可染以“意境”结构的山水画体系,尽管还只停留在艺术创作角度,但无疑是对山水画史的极专业的概括。更重要的是,这还提供了使得前期大讨论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国化的媒介资源。范玉刚指出:“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美学’的始发地在欧洲,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美学在中国’必定有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交融的过程……”。而这些出产自中国本土的艺术理论无疑可以促进这一过程。其次,宗白华等人的艺术阐释的意义,就在于使这些已有深厚美学基础,甚至已有成熟体系的美学理论家重新回到美学主流视野。例如宗白华前期的美学思想,就被归结为“生命美学”的成体系的思想。而且在对于美学大讨论的评价问题上,就一直有认为本质论的研究体系甚至不如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体系更有价值的论断。无论这种比较的结果如何,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体系能重新参与进美学讨论,本身就有独特意义。甚至这一价值也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反思与美学热,例如其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引发重要影响的《美学散步》,在大讨论后期就已成形。最后,在第三种美学概念研究的艺术问题分析这一类研究上,其意义在于使得大讨论中占主流话语的理论家,得以重新回归艺术层面的研究,较明显的便是李泽厚。在1958年会议之后,李泽厚发表了《山水花鸟的美——关于自然美问题的商讨》一文。虽然自然美问题是美学大讨论主流争论中的核心问题,但李泽厚在此就已经有意识地将自然美的探讨归入具体生活之中。而上述提到的《虚实隐显之间——艺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更进一步落实到艺术领域。从李泽厚的转变就可以看到当时对“本质论”研究方法的反思,这反映了“本质论”研究主体有意识地修正。

美学大讨论后期的艺术研究转向拓展了这一讨论的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以此,这一转变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就是对过浓意识形态性的弥补。如范玉刚指出:“今天检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在罅隙的‘中国的美学’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丰富性被窄化了……”“窄化”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固有美学资源的忽视,以及对意识形态的过度强调。因此,方法论的轉变,使得更多美学资源得以补充,并且丰富了美学研究的角度,这就有助于对意识形态桎梏的破除。

(二)应关注“艺术论”研究转向的有限性。应当承认,艺术论转向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后的反思来看,这一转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重视。从艺术论研究自身来看,问题首先在于艺术论研究依然是在本质论研究的笼罩之下进行的。在艺术论转向发生的同时,更受关注的实际上是马奇、洪毅然、朱光潜等人进行的美与生活关系的讨论,甚至姚文元后来被称为生活美学的一系列文章,也比艺术论的研究更受关注。这些研究讨论的实质仍是美的本质,只不过是试图将美的存在领域从自然拉回日常生活,且其意识形态甚至较本质论研究更浓。其次是朱光潜与李泽厚的争论,争论的成果是确立了“四大派”之中的李泽厚的位置。这两场论证十分受关注,这可以从杉思的《几年来(1956—1961)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资料)》一文中见出。他将讨论的问题划为“美的哲学基础”“自然美”“美的研究对象”三个问题。上述的两个争论即是最后的研究对象问题,而纯粹艺术领域的研究并未被提及。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实际上也存在有关艺术的相关论述,代表文章是马奇的《关于美学的对象问题——兼与洪毅然等同志商榷》一文。马奇将美学看作是“关于艺术的科学”,而与洪毅然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针锋相对。关于马奇的主要观点,蒋孔阳从“美学史”“从实际出发”“美学的作用”“方法论”四个角度进行了概括,不过,马奇的主张依然是关于美的本质的。从方法论角度看,马奇、朱光潜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了依据,将美的研究归于艺术研究层面,但其自身的论述却是哲学层面的,二人并没有进行有建设性的艺术研究的实践。另一方面,阿甲、李可染等人的具体门类的艺术研究实际上已经用实践回应了美的对象问题,但在美的对象问题的讨论中,这些研究并没有被提及,甚至对艺术极为推崇的宗白华等人也不能参与进来。美的对象问题争论最终完全局限于本质论中,马奇等人的呼吁也未能得到回应。

(三)回到艺术论研究自身,在艺术论的分类结构中,不仅反映了研究内容和研究者身份的跨越,还展现出受“四大派”影响的多寡。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是受“四大派”和本质论研究最少的,似乎也是最能代表艺术论转向的研究。以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艺术理论,似乎也无须过多关注“美的主客二元”这些问题。但李泽厚、朱彤等人的美学概念的艺术分析实际上是自身体系的确证,目的不在于艺术层面。应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裂痕是始终未能消弭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接受仅仅处在萌发阶段,没有能够建立深入的交流和整合。再加上美学研究对艺术研究的某种忽视态度,使得这种消弭一直到美学大讨论结束也未能实现。

四、结语

由此可以总结出艺术论转向不成功的原因:其一,本质论研究的声势仍然过大,使得讨论难以短期跃出前述框架。其二,艺术论研究虽丰富了研究主体,但也造成研究主体理论背景的差异,使得具体艺术研究和本质论研究不能整合。其三,美学研究对象问题讨论中对艺术的关注、对艺术研究方法的提倡本身也是在本质论层面的,没有关注实际发生的艺术研究,因而没有从实践上真正推动艺术研究的弥补。因此,虽然在美学的艺术论转向真实发生,且形成了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美学体系的艺术阐释、美学概念研究的艺术问题分析这样丰富的、多层次的研究,但其对美学大讨论局限性的弥补作用仍是有限的。

不过,这种理论构建方式的转变所留下的理论资源和自身的反思性价值仍是值得关注的。因为特殊的历史进程而中断的,艺术层面的研究与占主流的本质论研究的相互影响是否是可以继续的?这依然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且,宗白华等人的研究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艺术研究与本质研究的结合,这一角度也可以为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学散步》所引发的热潮提供解释。这种方法论转变至少可以提供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其一,艺术研究对美学研究的补充作用以及其相互之间的互补如何实现。其二,美學大讨论后期方法论研究对具体门类艺术的促进作用有多大?是否可以以其反思美学大讨论自身增加对艺术的促进价值。其三,艺术论研究对丰富美学大讨论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价值。这些问题都可以以对艺术论转变的反思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2]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 (第5集、第6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3]李圣传.美学大讨论始末与六条“编者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5-14,189.

[4]范玉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价值与偏颇——“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J].东岳论丛,2015(3):153-159.

[5]谭好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学术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2-77,156-157.

[6]胡健.从理论模式看美学思想——对“美学大讨论”的再反思[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5):45-47,51,123.

[7]薛富兴.“美学大讨论”的意义与局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9-26.

[8]彭锋.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01-111.

[9]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1999(6):62-73.

[10]蒋孔阳.建国以来我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5):16-25.

[11]蒋孔阳.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J].学术月刊,1959(9):44-50.

[12]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厦门大学,2007.

作者简介:尹旌霖,山东师范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尹旌霖

第3篇:真语文大讨论及其语用学转向

真语文大讨论已近三年。这场南名人发动、名师参与、“以理念推动实践”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报刊发表了二百余篇论文,以及在北京、泉州、石家庄、青岛、绵阳、广州等全国一些省市举办了系列研讨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真语文的提出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场革命。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在《真语文: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一文中所指出的:“真语文活动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层反思,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这样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语文课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转型或转轨,对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那么,真语文大讨论在讨论什么?它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什么?它想解决哪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走向深人?本文试做分析。

一、真语文大讨论的缘起和背景

2012年11月底,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和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国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会上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展示了《普罗米修斯》观摩课,以其本真、质朴的教学风格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倡议“要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同归本真状态”。会议期间《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联合全国14省市32所学校发布《聚龙宣言》,宣言倡议:“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场以“真语文”为口号的大讨论活动正式启动。此后,真语文系列活动在全国多个省市先后开展。

这次语文教育大讨论是在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背景下进行的,是针对语文教育中的“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状况进行的。

王旭明曾在不同场合提到我国“假语文”教育的问题:“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者说普遍的毛病是假。假的特征是,大的方面说如教师拙劣或水平不高的自我表演啦,设计无数个坑,勾着学生往里跳啦,空洞和贴标签似的升华以及老师不着调的语言等。小的方面说,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啦,课堂上随意指点学生、老师奔来跑去、呼风唤雨的抽风状啦,以及让学生朗诵腔十足的诵读和老师堆起来的假笑等,这都是假语文课,不是真语文课。”他在评价一位年轻女教师的示范课《斑羚飞渡》时指出:“老师无节制地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就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这真的是一堂‘假语文’课!”可悲的是,王旭明批判的这种“假语文”,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被看作优秀语文教学的范本。可见,假语文流毒之深以及我们对真假语文已经是非不分。

需要指出的是,王旭明所说的“假语文”主要指教师、教法、内容层面,之所以出现这些假语文的实质还有待我们深挖。

二、真语文是什么:核心观点与价值追求

1.真语文三理念

关于真语文的含义,王旭明已在不同场合予以阐明,那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围学知识”。其中的三个“以……为……”,分开来看并非新东西,但合起来还是基本阐述出了语文本体、教学途径、课程目标等,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于“以语言为核心”,这一点明显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本体迷失和泛语文教育而说的。其实语文的这个问题,从20世纪初语文设科以来一直都存在着,那就是:语文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举儿20世纪初的“文白之争”(新旧文化,读经和新文学之争),三四十年代的“精神训练和技术训练”之争,五六十年代的“文道之争”,80年代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之争”,直到21世纪初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以及当下的“真假语文之争”,其实都是“语文课程性质”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变体,或者说是我国语文课程性质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一次次“疾病发作”。

现代教育建立在专门化的知识分类基础上。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与运行规律,各门学科各司其职,共同达成教育目的。叶圣陶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语文课程属于“语言艺术”学科,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此即语文“独当其任的任”。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程唯一不可推卸的目标,也是语文独立设科的唯一理据。

可是,我国语文教育脱胎于传统经义教育,天生具有“大语文”或“实质教育”的特征。其表现:在课程内容上文道统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育,甚至主要不是语言教育,而要承担起思想道德训练、文化传承、人文化育的功能。正是这种泛语文教育传统,使得我国的语文课程在目标设置、教材编撰、课文解读以及作文教学等方面,往往将“道德、思想”放在一个很显眼的位置。在某些历史时期,语文甚至可以沦为“政治、思想、文化”教肓的附庸,从而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情形发生。比如在“文革”时期,一度将“政治性”凌驾于语文教育之上。20世纪初语文课程盛行“人文性”,有些语文课就成了人文精神的跑马场。中国的传统语文向来“重道轻言”,讲究积累熏陶感悟,得意忘言,成为君子。中国传统学问里没有语言科,也没有系统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这些都是现代学科制度和工业化时代公民教育的产物。一旦那些文化传统与当今知识分子所谓的“人文精神”和“使命担当”、文人的文学情愫和浪漫情怀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变成一种“包打天下”的自大心理,加剧语文教育的浮夸作风。比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青春语文”,都有这种风气的影子。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是小儿科,人性、审美、精神、道德、思想教育是大担当。叶圣陶早就说过:“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围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这是十分精当的论述。语文课程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学语言”或者“通过语言去(达成)”这个基础上,通过语文的“语言性”来实现的。语言学习是语文的专属任务,这是现代学科教育所赋予的。

近些年来,一些清醒的语文学人发起对“非语文”“泛语文”“去语文”的批评,呼吁语文要“紧紧抓住语言的缰绳”,语文要“同到语文的路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是这个原因。离开语言教语文是语文教育“自我放逐”和“自我异化”。这种做法如果恰当了,是语文“综合性”“人文性”的自然体现;如果走过了,就有可能导致“泛语文”“非语文”的发生,一不小心就“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中国的语文教育天生带着泛人文教育的特征。这是它与英语、德语、俄语等不同的地方,但这种“中国特色”,也是它不成熟和发展滞后的表现。

真语文对“语言本位”的强调,其实是我国语文教育本体觉醒的自然诉求,是语文教育“语言专门化”的表现,这种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科自身的恢复性治疗。语文学科的这种本体建设完不成,今后类似讨论仍难避免。

关于“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目前大家都在说,但内涵并没真正搞清。什么是语文活动,为什么倡导语文活动,怎么活动才有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语文活动”指的应该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切行为,它包括听说读写各种外显语言行为,也应该包括思考这样内隐的语言行为。语文活动是语言学习实践性的体现。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不仅可以确保语文的实践特性,也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因为语言要在反复应用的过程之中才能学会、练熟。此外,“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对于克服教师讲授、无视学生主体的教学行为也能够起一定抑制作用,因为语文活动不言而喻指的是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可是,在我国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活动似乎还主要停留在做游戏、师生对话、探究学习等有限的范围内。其实,语文活动应该首先是一种学习过程、方式、方法的设计,它应该是具体的读写听说策略的开发和设计。在国外,语文活动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中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学习策略开发。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种语言学习策略意识,将语言学习策略作为语文课程内容还有待时日。

关于“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概念基本一致。语文素养一般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真语文倡导者们说的“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独立创造的人格”“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等,可以看作我们这个时代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拿腔作调的朗读和装腔作势的表达;经常可以听到基于标准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理解的正确解读,学生几乎丧失了一种最基本的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原始本真理解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救治现代病、道德滑坡和文化自信心修复的作用,都是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当代语文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但这个目标仍过于笼统。语文课程应有一个核心目标,否则语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就只有茫然。

2.真语文的深度理论摸索

尽管其他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对真语文进行阐述,如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真语文拒绝“伪对话”》、黄厚江《真语文须明辨的几对关系》、邓术辉《真语文应摒弃的四种教学形式》等。这些文章基本上停留在操作层面。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索的是如下几篇文章,从语文课程特质尤其是“语用”角度立论,我们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向”。

一是韩雪屏的《真语文的标志: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韩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必须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即“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其次,语文课程的特质还与它呈现的方式密切相关,即通过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呈现。最后,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与学生学习它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在这里,韩先生已经指出“语文课程的语用学本质”,不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是王尚文的《语文课程与语文品质》。王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在对语文程度定义、评价标准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语文品质”的概念。品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衡量的。比如语言作品,口头语言作品是延伸于时间中的一条线,书面语言作品是延伸于空间中的一条线,正因为它们是客观对象,就可以从内容品质和语言表达品质进行审视,也即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合起来衡量其语文品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否则,就不是真语文。这里王尚文先生说的“语文品质”,其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质量,是语用能力的体现。

三是曹明海和荣维东撰写的关于“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育”系列文章。曹明海认为,所谓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力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因此,真语文就要以语用为宗旨,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时,荣维东认为,真语文大讨论忽视了“语文知识”的问题,忽视了语文教育的语用学根基。他提出要以语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重构语文教育体系:第一,以“语用知能”为核心;第二,“以交流能力”为取向;第三,以“语境、语篇、语用”知识为重点。语用学及其知识,才是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重建工程的知识基础与理论来源。确立语用目标,构建语文教育新体系,要从三方面进行: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用知识是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语用实践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3.对真语文讨论的质疑

现在也有一些人对真语文大讨论提出质疑。唐晓敏在《“真语文”解决不了语文的“真问题”》指出:“所谓真语文,实际上,也不过要求同到语文的恶性改革之前的状态。”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语文教育不应该回到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原始状态去。“简单质朴”的语文教学值得称道,但语文教育中的复古主义、原教旨主义不足取。多媒体关键是如何用,而不是不要用,用对了对语言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真语文不应该片面拒斥现代技术的辅助作用。

陈兴才在《“真语文”有个假想敌叫“非语文”》中指出:“真语文”对“非语文(泛语文)”的批判,实质是出于语文课程“内容”考量而产生的。语文性质之争的背后就是课程内容之争。与很多国家纯粹的语言学习与运用学科不同,我们的语文很特殊,课程标准对“内容界定”一直无法完成。语文教学的探讨从关注“怎么教”发展到研究“教什么”是个很大的进步,“教学内容确定性”以及“本色语文”“真语文”“语文味”等话题表述的侧重点有不同,但实质是相通的,这样的潮流之形成应该是语文正本清源朝向正路而去的幸事。这是极具见地的分析,但作者把语文解决方案放在“大语文”上仍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在“(大)语文”课程框架下,进行语言、阅读、写作、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口语交际等课程分科设置,可以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方案。这与当代课程发展精细化、专门化、微型化、模块化趋势也是一致的。

三、真语文不是什么:假语文本质分析

“假语文”的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素质、多媒体使用、评价等方面,其本质还在于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定位不当。

一是教师头脑中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错误理解。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有的教师之所以“煽情”“歌颂”“贴标签”,据我们了解是为了凸显语文的“人文性”。这种错误根源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定位。不是教师有意作假,而是上述不明不白的“课程观”,导致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假语文的教学表演。

二是教材编撰。我国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人文话题组元”的。这种教材往往以“家庭”“亲情”“爱国”“人生”“科技”等排列单元,这种内容编排方式容易导致语言技能训练的迷失。很有经验的教师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通过“语言”解读出其背后的“人文性”,一般教师免不了道德说教和贴标签式的教学。如果我们将语文定位于“语言学习”,就不大会有这样的“人文性”偏失。

三是教学方式。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最终解读仍需依循标准答案,学生其实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师生们不是没有思想、不会思考、不敢说真话,而是最终的评价是僵化的、“非语文”取向的。教师们除了用“PPT”来灌输,用煽情的方式去包装,还能做什么呢?这也就是有些教师说的“语文教育的大环境就是假,我们怎么能真”。

因此,“假语文”的本质在于中国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失当,而这种定位失当源于中国语文课程研究滞后以及“非语文”的因素干扰过多。“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上的纠结、错误与偏差。一个学科,如果它的根本定位、目标是错误的,就难免会仍然陷入盲目混乱境地。一个学科,内容过于宽泛和不确定,教师们只好胡乱教而不知所从。

我国语文设科百年来受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实用主义、犬儒哲学的影响,一直没有建立起语文起码的学科边界,一直在各种力量干预践踏下生存。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证和周密的研究。我国的语文学科一直就缺乏明确的内容标准。这本来是一个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众多专家学者进行宏观设计去解决的问题,一两场争论和几篇专家论文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就好像就是有再多的砖头钢筋水泥,没有大厦图纸和施工,大厦也建不成一样。我们现在连如何解决的共识都还没有,更别说语文的规划了。在这种混乱状态下,一个教师基于他所理解的“人文教育”进行情感陶冶甚至煽情式的教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真语文应该是什么:我国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型

这次真语文大讨论和1997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2008年的“语文学科性质”讨论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相同的,那就是: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程应该教/学什么?即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等老问题。

认同“语文是学语言的学科”,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光有这一步还不够,要确保真语文的实现,还有一个“应该学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

什么是真语文?我们认为其核心是要培养为学生生活中所运用的真实的语文能力。这种真语文,必然是从语言文字及其运用出发,以语言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只有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及其运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立足点,才有可能避免各种假语文的发生。比如真实自然的口头表达和真实有用的读写能力,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靠过去的语言学知识是不够的,而要靠基于语用的语言知识来完成。这就涉及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语言学”和“语用学”。语言学是社会成员共有的静态符号系统和规则系统的学科;语用学则是研究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语文教育范畴内的语言,主要是指语用学意义上的语言概念。这个“语言”不应该再是静态的符号语言,而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育,可以把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语境、语体、语篇层面,从语言思维、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层面研究语言,这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具有真实特质与实用价值的“真”的语文教育。

如果仅仅停留在教“语言”上,我们就可能采取灌输、记忆、讲解的教学方式,采用滥情、泛文艺、泛道德话语,这正是“假语文”做派。比如,真语文批判的语文教师滥情、煽情、贴标签,从本质看是语文教育的语用素养差造成的,没有起码的“语体、语境、语用”意识,才造成话语风格、方式的混乱和可笑。只有立足语用学的语文教育观,才有可能在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丰富的语境中学语言,灵活得体地用语言。立足语用的语文课需要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体味文字,还原语境,理解文本的表达技巧和艺术价值。只有立足语用教语文,语文的真实功能、品格和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才能摒弃各种“假语文”“非语文”“泛语文”的泛滥。

语用性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这个属性,才有可能克服长期存在的“非语文”“泛语文”问题,让语文教育回到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这个语文课程本体上来,遵循语文的规律去开发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去教学语文,这才是根治“假语文”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语文教育离开“语言”太远了,所以语文要同归语言本体。这是真语文给我们的第一个警示,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真语文的理论根基应该是语用学。只有立足语用学,语文教育才有可能找到真实语言能力的本原,才能找到真实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一点恰恰是真语文大讨论尚未被大家认同,需要深人思索的地方。

作者:荣维东

第4篇:学风建设大讨论

学风建设大讨论会议记录

在会议的开始,年级学委给大家读了我们大一刚入学时给自己写的给未来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每个人都给未来的自己些许的期许,在已然大三的今天,再回过头去看当初年轻的自己,有人会为自己经过两年奋斗而获得的丰硕果实而倍感欣慰,有的人为自己两年的碌碌无为而懊恼不已。不管怎样,当初许下的只是一个愿望,实现与否都是无可厚非的。未来的路还是要自己脚踏实地的走。所以我们对未来在哪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分析当前的大学毕业去向,总共有四类,保研,考研,出国,工作。走哪一条路都是自己的选择,都需要自己用心和自己的努力去经营。对于保研,我们年级学委给大家看了大学前两年的加权排名,我们班大概会有。。。。。能够保研,这个数量是相当大的,除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外,相关的加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需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对于考研,应该在大三下就做好相关调查,做好相应的复习计划。对于出国,除了自己的绩点成绩外,相应的雅思,托福,德福等等都是需要自己努力通过的。对于工作,现在岗位招聘人才都是看技术的,所以现在就应该找准自己的兴趣特点,并向相关方向努力学习。

大学虽然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相应的方针政策同学们是必须要清楚的,所以年级学委再次给我们强调了大学四年需修够的学分,以及修不够相应学分后的惩罚措施。再次提醒大家要重视相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许多问题,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针对如何提高上课出勤率的问题,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看法:1)大学还是以学业为主,而上课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大学上课抓出勤率是必须要实施并且严格实施的。2)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可能有的人觉得自学也可以获得我们所必须的知识以及未来工作中需要的诸多条件,所以就没必要去上课,去不去教室上课是比较随意的问题。3)可以采用签到的方式,每周把名单集中的报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去约束相应的同学。

其次,针对如何改善电脑使用状况或如何减少网游时间的问题,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1)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能够缓解大家平时的课业压力,劳逸结合,在辛苦的学习之余少许的放松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2)很多同学(大部分都是男同学)沉溺于网络,不去上课,耽误学习,所以这就需要同一宿舍的同学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班主任以及或者班导的帮助,以遏制沉溺于网络这种不良习气互相影响形成恶习循环。

再次,针对现在作弊手段有哪些?如何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问题,同学们有以下诸多看法:通过辅导员的调查,很多同学都有作弊的经历,也向我们陈述了相应的作弊手段,像夹带小纸条,将内容提前写到桌子上等等。其实,作弊是一种十分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以作弊为耻,对于学习其实是对自己负责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加强考风考纪的基础上,增强检查力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大家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思想工作做起,以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恶劣的现象。

针对如何杜绝作业抄袭现象的问题,经过调查,很多同学或多或少都有抄袭作业的经历,作业作为一种巩固所学知识的好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值得大家珍惜的学习以及复习的机会。对于每天的自习,大家应该自觉一点,不要老是让别人督促。辅导员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但是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我们作为成熟的大学生不能像高中那样各个方面都为同学们考虑到,所以最主要的还要靠大家自己。

通过这次学风建设大讨论,我们更加清楚的认清了自己未来的道路,对于我们才是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主人有了更加明确的意识。如果说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那么我想,这次学风建设大会最大的成绩就是让我们成长了。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家人和人生负责,做自己未来人生的主人翁。

第5篇:学风建设大讨论

厦理工学„2013‟45号 关于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活动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贯彻落实2013年下半年党政工作要点,进一步推动校风、学风更上一层楼,学生工作处决定以11月“教风学风促进月”为契机,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广泛深入的大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主客观原因,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师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学涯与职涯规划、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后勤环境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采取切实措施,从我做起共创优良学风,身体力行营造和谐校园。

二、活动形式

围绕讨论提纲,以班级、年级、学院为单位逐级召开。

三、时间安排

1、班级层面学生讨论会:11月4日——11月10日

2、学院层面学生讨论会 :11月14日——11月24日

3、学校层面学生讨论会 :11月25日——11月29日

四、活动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人人参与。

2、指导学生运用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手段,获得学风第一手资料,确保讨论质量。

3、要认真总结学风建设大讨论取得的成果(总体介绍学风大讨论的组织情况、提交至少1项学风大讨论的典型案例、汇总学生对自身及对学校提出的建议要求),以书面的形式于11月30日前交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处将不定期编辑发布《学风建设工作简报》,刊载各单位开展学风建设好的经验与做法。

4、各班在10号前召开主题班会,并提交书面会议记录,讨论结果报告和会议总结报告。

附件:讨论提纲(仅供参考)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2013年10月30日

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 2013年10月30日印发

讨论提纲(仅供参考)

1、你怎样理解一个学校的学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2、你所向往的校风、学风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学校常规管理与学风建设的关系?你认为学校在学风建设中还应建立和加强哪些管理制度?

4、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你认为学校应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又应以什么为本?如何发挥主体作用?

5、你认为影响校风学风建设的不文明行为及陋习有哪些(可多条)?对此你有何看法?

6、班集体、团支部在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7、假如你是厦门理工学院校长,你将怎么破解学风难题?

第6篇:团日活动 学风建设大讨论总结

针对组委所提出的问题结合XXX校长的学风建设工作会议报告和我支部现状,我做如下总结:

所谓学风既是指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流行的习惯或爱好。然而从其解释上我们可以领悟到谈及到一个集体的习惯与爱好,我们更应做的是追溯到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个人上来。集体的学风无疑由个人的学风组成,需要组织者,需要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得个人的学风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做好集体学风的形成与传承。然而我想这么一分析,大家应该清楚自己对于这个学校的价值了,不再是泛泛的。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话题听似很大,但是我们应该做的很明确——从小事做起,从完善自我做起。

结合汪校长的这次会议报告,开展这次主题班会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身上的使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的想过,结合刚刚XXX同学提出的几个问题,问题中提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待上课应有的态度,对待考试以及游戏的态度,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等等问题。还有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我校不良学风的在学生方面表现主要:“校领导听课发现,120人的课迟到20人、缺勤80人。课堂纪律抽查发现,54人的课17个学生摆弄手机,7人睡觉。”的种种现象,目的很明确,只是想给大家提一个提醒,请大家回想一下大学生活中我们都做了什么,希望身处大二的我们做好自我反省,升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实现自我价值、自我素养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从不旷课、不缺勤做起,树立好良好的大学生形象;从上课认真听讲、不摆弄手机、不睡觉做起,学习知识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从摆正自己的态度,学习为主其他为辅做起,完善个人人格,提高个人修养,从而带动集体的发展;从做好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做起,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走入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这次总结,也正是做了自己的反省,学习上的不良风气不仅仅是代表在学习上的问题,它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未来的真实写照。思考着树班风,树学风问题的同时,大家也正应该想想自己这两年来是如何做的;对于校园和社会的关系,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一种求平淡的心态,仍是不思进取的借口。我们可能刚开始也想自己要有一番作为,但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因而随波逐流留下了只是平淡的回忆。”我不知道对于这个话题,在坐的同学们是不是和我一样产生了心灵抵触,很恐惧承认的实事,但是事实真的如此,我们接下来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真的有那么的伟大吗?没有做好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又何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呢?我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第7篇: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重点讨论题目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确保稳定” 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重点讨论题目

1、深刻认识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确保稳定”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的意义。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麦盖提改革的每一次突破、开放的每一次深化、发展的每一次提速,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麦盖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第二,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是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第三,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是正视差距、破解难题的迫切需要。第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提高活动,是推进麦盖提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之,麦盖提过去的发展得益于解放思想,现在和将来的发展也将依靠思想大解放。党员干部应该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解放思想由思想观念层面向实践创新层面转变,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坚决冲破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陈旧观念,真正解放出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解放出激情焕发、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解放出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解放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解放出脚踏实地、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以思想大解放释放出刀郎人的巨大能量,全力推动麦盖提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正确认识我县与兄弟县市之间、本单位与先进单位之间,本人与先进人物之间的差距。

紧紧围绕学习先进典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增强“差距意识”,着力破解“自身不足”难题。在培训研讨中,采取领导讲学、专题辅导、交流心得等方式,集中时间对中央政治局常委联系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叶城县科学发展观典型经验进行了深入学习讨论和交流,使领导干部从中看到了发展的差距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增强了“差距意识”。一致认为,如果麦盖提县不采取强有力地措施加快发展,与兄弟县市的差距不是逐步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加快发展的形势逼人。针对发展的差距和不足,麦盖提县应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发展思想和发展措施,抓好落实,推动麦盖提县新一轮大发展。

学习先进单位经验,找准自身差距,明确目标和措施,擂响本单位改革创新的战鼓,各单位要以先进单位为榜样,对照自己的不足,敢于突破传统,在创新中否定自我,实现飞跃。

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与他们进行对照,寻找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与这些先进分子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

3、如何牢固树立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 中青年干部作为国家培养的目标,国家未来的管理者,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所以要先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本职岗位上多做出成绩,让上级领导满意、放心,能够保持本岗位的工作特色,并能做出新突破。关键还是要在自己的岗位和角色上多挖掘。

树立战略意识、推进战略发展,首先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战略思想,强化战略发展理念。其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战略认知,凝聚战略发展共识。第三需要我们努力提高战略执行力,确保战略落实。

能不能认清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是一个国家或城市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有一位哲人说得好:什么是机遇?机遇不是那种靠天赐就能得来的运气福气,而是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靠不断的作为和努力,积累起来的有利环境和发展要素之和;什么是战略机遇期?它不是那种靠坐等就能就会出现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用持续的奋斗和变革,赢来的有利于发展的时间空间因素的叠加。 要运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和树立新的“机遇观”。机遇表面看起来是无形的,但是我们用辩证法和唯物观来认识,机遇也是可捕捉的。主要体现在:一是主动性。要积极地认识机遇,机遇等不来。“机遇具有不确定性”,机遇只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只有积极努力,到来的机遇才是现实的。机遇不能主观臆造,但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创造。二是实效性。抓机遇关键在“抢抓”和“用好”。机遇具有非常驻性,要抢抓,只有一步得先,才能步步为先。机遇具有路径依赖性质,要用好,不能虎头蛇尾,要做好做足机遇文章。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积极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积极性。二是要树立允许失败的科学思想,克服枪打出头鸟等消极思想,以勇于面对失败,越挫越勇的决心扎实开展创新工作;三是要积极培养创新无止境的进取精神,不断突破,不断超越,克服思维定势,拓展创新思维。

树立市场观念:一是要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度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二是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三是要充分认识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4、在哪些方面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具体解决六方面问题:

(1)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政法综治工作中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够强、思路不够清楚、标准不够高、办法不够多的问题,重点解决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依法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研究不深入,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和依法处理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措施不够有力、办法不多等问题。

(2)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少数党员干部执法为民思想不牢固,对群众诉求倾听不够、对群众疾苦关心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解决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研究不够深入,措施不够多的问题。

(3)按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着力解决对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紧、要求不严的问题;解决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问题;解决整治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甚至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裁判不公、诉讼难、执行难和涉法涉诉信访等效果不够显著的问题。

(4)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全局意识不够强、统筹能力不够高、协调效果不够好的问题;解决在谋思路、出政策过程中对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管理与服务、实体与程序、公正与效率等重大关系处理不够好的问题。

(5)按照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的要求,着力解决考核评价指标、方法不够科学的问题;解决源头治理研究不深入、基层基础建设措施不扎实等问题。 (6)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少数党员干部党性观念不够强、执纪不够严、作风不够实、效率不够高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少数党员干部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不够坚定自觉的问题。

5、本乡(镇)、本单位解放思想最大障碍和突破口是什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以解放思想作为推进一切工作的“总阀门”,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决没想到、不愿干的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大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各级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强化干部理论学习。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学习制度,强化中心组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党校对干部开展集中培训,引导各级干部深化对解放思想活动的认识,强化对麦盖提发展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全面提升各级干部队伍素质,推动各级干部思想解放,并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实践。

(2)大力弘扬“求真、实干、创新”的作风。推行干部到一线调研、问题在一线解决、典型在一线发现、经验在一线总结的“一线工作法”,坚持用最“实”的办法解决最“难”的问题,把“用成果说话,让群众来评”作为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准,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按照《条例》选任干部,切实把那些“想干事、真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6、通过横向比较,本乡(镇)、本单位发展情况滞后的原因有哪些? 麦盖提县地处沙漠边缘,水资源匮乏,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机关单位应进一步加强机关内务管理,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更好地打造“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机关,应以创建资源节约型机关为指导思想,动员领导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真真切切的创建好节约型机关。通过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使节约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

7、解放思想的方法途径和最佳载体有哪些?

(1)增强解放思想的观念。“观念支配行为,行为决定效果”。坚持解放思想首先要增强全员的解放思想观念。应定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高全员对解放思想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全员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动力,增强全员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应大力开展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改革创新活动,培养全员在实际工作中解放思想的习惯,借助习得性原理强化全员的解放思想意识。

(2)培养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坚持解放思想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还可能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魄力和勇气。但无私就能无畏。应摒弃各种私心杂念,去掉“怕”字,“敢”字当先,怀着对事业的忠诚和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思想观念的破立,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解放思想的重任。

(3)认认真真抓好学习。对机关来说,抓好学习,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和学习讨论活动的部署,创建学习型机关,搞好机关学风,创新学习方式,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把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形成人人爱学习、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学习,促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4)抓住领导干部这个主体。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就是要让他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拿出改革创新的果敢气魄,勇于自我革命,坚决扫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利益和体制障碍;拿出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学习先进经验,努力把解放思想落实到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上来;拿出改革创新的工作作风,主动带头,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扎实搞好调查研究;拿出改革创新的思维方法,大胆探索,着力研究破解影响科学发展难题的思路和举措。否则,不换思想就换人。唯有如此,领导干部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道路上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5)结合实际开展活动。结合实际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就是要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结合实际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就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

8、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重点工作(如城市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1)统一认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重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落实责任,加大重点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3)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推进重点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4)强化组织领导,合力推进重点工作。

(5)针对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高新滴灌技术,促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更大发展和农民群众稳步增收。 (6)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搞好项目谋划储备,优化项目结构,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努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

9、如何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正确处理富民与富县的关系,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大力抓好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工作,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来。

要按照突出产业对接、突出招大引强的思路,明确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开放、招大商,实现对外开放的大发展、新突破。

10、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领导,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明确目标,增强实效性。

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解决影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组织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及时向县委政府提出有价值、有分量、可操作的建议。

要充分发挥先进人士的代表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凝聚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目标上来,努力形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要以科学发展为依托,着力改善民生为本。努力探索一条社会财富有效增加、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百姓福祉不断增进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实现经济、文化和生态的三崛起。

11、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要认真宣传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

要继续把“增投入、扩总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保稳定”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扩大经济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项目质量。

12、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新优势? 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重点解决服务意识不到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强、工作作风不够过硬、精神状态不够饱满、创新意识不够强。

开展好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要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入分析对科技的需求,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宽广的视野,使科技有力地支撑发展、引领发展,促进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是依靠科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开拓思路,敢于创新,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是进一步创新科技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要继续规范项目管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扎实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核心竞争力;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科技发展合力;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营造科技创新、人才创业良好环境。四是如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五是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通过解放思想,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令行禁止,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打造服务型机关,提高执行力。

做好五个方面的结合。要把大讨论活动同学习十七大精神、同全面推进科技工作、同树立创新理念、同谋划今年的重点工作、同全面加强机关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发挥科技在建设创新型麦盖提中起支撑和引领作用。

13、如何通过解放思想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创文化软实力新优势?

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我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主要途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间文化发展的差距,疏通文化民生的脉络,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我县广大人民群众更便捷地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催生文化精品和人才。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刀郎文化特色、在国际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队伍。创新艺术发展机制。建立重大艺术创作项目投入和论证筛选机制,对优秀项目、作品给予重点投入;进一步改革运行方式,采用项目招标、采购或征集的方式运作重大艺术项目;建立营销推广新机制,加大重点艺术活动的赞助、广告和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高质量的艺术活动品牌,积极扶持特色艺术品种的发展,提高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艺术品种的创新和发展能力。设立对外文化交流专项基金,大力扶持各类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与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县的文化生产力。抓住制约和影响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拓展和延伸流动服务的功能,探索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域界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绩效。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14、如何通过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创发展活动新优势? 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活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创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全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以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来实现我县的后发争先。

在具体改革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破立结合,敢破善立的原则。对于那些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旧体制机制,我们要有破的魄力和勇气;对于那些即将建立的新的体制机制,我们要有立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增加改革利益的普惠性,进而使得全县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

15、如何通过解放思想促进民生改善,增创社会和谐新优势? 要努力使贯彻落实解放思想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群众权益的过程。

一要牢固树立万事民为先的执政理念。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民众为大、民众为先、民众为本。二要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认真抓好群众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 “八大”民生工程。三要切实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要认真开展县委领导大接访活动,采取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等方式,拓宽民意诉求渠道,积极化解不和谐的因素。四要充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要扎实推进阳光党务、阳光政务。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五要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要从严治政,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16、如何通过解放思想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增创社会活力新优势? 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服务为要的理念。尊重人,服务人,时时处处把人当人。在没有认定其行为、言论触犯法律法规前,每个人都是好人。就是其言论和行为有害于社会或他人,也要认真分析其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合理成分。如果他是罪犯,也要保障他的合法的、基本的权益。社会管理的目的应该也必须是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活得体面、有尊重,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好人、人的最大属性是社会性,所以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服务,绝不能因有害群之马而有禁锢人、控制人的思想。要以服务每个人安全、自由地生存发展为目标,搞好基本的社会服务。通过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自愿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的活热实践,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二要树立起学研在先、能动工作的理念。社会管理是世界性的课题。古今中外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随着改革的加速和深入,我国社会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是发展机遇期、黄金期和跨越期,也是矛盾的多发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疏导群众情绪,维护和谐稳定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情况,我们要必须加强学习研究,加快解决“本领困慌”问题,采取符合现阶段特征措施,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研究将有限的资源配臵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工作空间较大的实际,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出一条效果好、负面影响小、工作成本低的工作模式;对实践已经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要迅速推开。

三要树立起协同作战、依靠群众的理念。社会问题往往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的。仅靠一些部门的力量是不足的,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央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协同作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这项工作。特别是要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破解社会管理方面的难题,根本目的是造富群众。

17、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竞相创业、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是继续解放思想,走出认识误区。观念陈旧,认识滞后,环境不优,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症结。我们要尽快走出误区,尽量形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是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我县看,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营领域越来越宽,贡献份额越来越大。二是民营经济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随着国企改革的强力推进和逐步深入,民营企业对社会就业的承载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三是民营经济是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加速了我县经济的民营化进程。四是民营经济是强县富民的突破口,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是草根经济,它适应性强,成长性好,扎下根就跑不了。从我县的长远发展看,要实现麦盖提振兴和人民富裕的战略目标,出路也在民营经济。

二是树立全新理念,突破思想瓶颈。首先,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重商亲商的新理念。“官本位”思想害人害己,既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又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必须予以破除。对企业要“服务式”管理,让企业“宽松式”经营,努力打造重商、亲商、安商、护商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其次,破除歧视思想,树立平等竞争新理念。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地区的要求,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民营经济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树立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同等对待、同等支持、同等待遇的新理念。第三,破除小富即安思想,树立富而思进新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动给民营企业家吃上“长效定心丸”,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富而思进,开拓创新的新理念,进一步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

三是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要做到放水养鱼,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寓规范于发展之中。要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监管就是服务的意识,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民营经济发展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做到“你赚钱我保护,你发展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对涉及民营企业的项目审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对外交流等事项,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马上就办”。

18、如何突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学发展提高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以做好人才调查摸底建库、人才培训和人才宣传三项工作为重点,狠抓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营造适宜人才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吸引紧缺人才,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为推进麦盖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同时,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为我县企业创造一个大胆使用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加速培养人才和坚决保护人才的环境与机制。

注重更新观念,大胆使用人才。破除各种陈旧思想的束缚,大胆选拔和放手启用那些敢想敢干,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各种农村能人,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走上开发我县经济的主战场。

注重招才引智,积极引进人才。引导县委政府和部门单位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引进项目与资金的同时,引进人才与智力。要注重从科研院所、高校中引进高技术人才,注重从大中专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形成乡镇企业人才队伍合理的梯度结构。

注重着眼长远,加速培养人才。要把人才培养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要把乡镇企业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级党校开设市场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等实用课程,培养乡镇企业急需人才;通过职业中学、民间办学、短期培训等途径加强乡镇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

注重诚心留人,坚决保护人才。要坚持“三个留人”的原则,用真挚的感情、美好的事业和适当的待遇去留人、留住人。

19、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选好配强领导班子

首先要选好班子领导是关键。一个地方一个班子,能否干好、带好,领导起决定作用。他的思想、工作、思路左右全局,其次是配强班子成员,一定要把那些党性强、品行端、素质好、能力强的同志选进领导班子。可以采取上级下派优秀干部,跨行业跨区域交流干部,从基层选拔优秀领导干部,竞争择优公开选聘的方式配强班子。但要防止重视上级下派、轻视从下级选拔,重视按程序选拔、轻视实绩选拔,重视考试选拔、轻视从实践中选拔。

(2)学习培训提高水平

要把领导班子的学习当作大事常抓不懈,加大调学力度,采取不同形式如理论中心组、党校培训、行政干校培训、高校培养等加强干部对理论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培训,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能胜人一筹,能走在社会和时代的前列,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才能执好政。

(3)深入实践提高能力

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或下派到基层锻炼,亲身参与实际工作,亲自处理复杂问题,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拓思路和视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五种能力。

(4)完善制度规范行为

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议事机制。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廉洁自律,率先垂范。

(5)团结协作形成核心

充分发挥班长的示范带动作用,严格要求自身,从自身做起,要谋大局、思大事、想在先,团结一班人,多沟通交换思想。班子成员充分发挥个体功能,独挡一面开展工作,支持配合班长工作,使领导班子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营造干部成长的环境

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风清气正的干部成长环境,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要不断丰富和更新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干部的信任度和自信心。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不拘一格识才、用才。

(3)建立完善干部奖惩兑现机制

要综合运用政治的、思想的、组织的、市场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手段管好用好干部,激励干部干事的激情。

(4)转变观念树立为民意识

要切实转变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变管理为服务,教育干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本领,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0、如何巩固活动成果,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只有自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武装人、锻造人,使广大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真学、真会、真用,才能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才能真正破解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

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成果抓落实、促深入,需要进一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县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但这些成果的转化和落实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完善的地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形成落实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成果的制度和措施。

21、如何强化社会管理,确保我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要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眼前的具体事情抓起,从最突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抓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解决。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处臵方式和处理结果赢得群众的信任,防止矛盾升级、激化、转化。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立即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出安排,让群众理解,对于群众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地做好解释、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大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清权确权,实行阳光作业,公开办事项目、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抓好重点难点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以下重点难点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富裕的麦盖提上来。

22、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按照县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工作标准、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能力?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健全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拓宽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注重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为党做好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协调和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2)强化和落实维稳政治责任。充分认识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硬道理和硬任务两手抓、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一起担,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定不移地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自觉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身带头,着眼大局,全面贯彻和认真落实上级为民惠民政策,以宽广的视野、清晰的思路、灵活的办法、务实的举措,把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奋斗目标、十五件民生实事等牢牢抓在手上,以过硬的作风干好事、干成事、干实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23、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谈谈自身在哪些方面与科学发展观还不相适应,与面对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机遇在认识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在实践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1)工作作风方面。部分干部存在群众观念淡薄,宗旨观念不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问题;工作作风不实、精力不集中,不思进取、消极怠工,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大局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不在状态、不深入,说一套、做一套,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等问题。

(2)开放程度方面。部分干部表现出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观念上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不善于运用市场办法、市场机制、市场规则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对开放搞活有顾虑,顾眼前不顾长远,算小帐不算大帐的问题。

(3)维稳意识方面。部分干部存在敌情观念淡薄,忧患意识不强,思想麻痹,认识不清,态度暧昧,不敢担当、不主动作为,在关键问题上、宗教事务中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对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不细致、做群众工作不细致导致问题不断积累的问题。

第8篇:大反思大讨论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结合这次“大检查、大反思、大讨论”下面请允许我就为什么存在侥幸心理和习惯性违章和怎么样克服侥幸心理和杜绝习惯性违章说以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为什么存在侥幸心理和习惯性违章?

首先我认为,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而观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相当一部分员工,特别是一线操作工成长于自然经济文化环境:我们自然经济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保持着先天的联系,安全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容易酿成事故,然而我们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事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是每次违章作业就一定要出事故,该投机时就投机,该取巧时就取巧,即使有事也不会落在自己身上。数据表明,有17%的被调查者认为此类思想在声音指挥和违章操作中最为突出。

其次,对待危险工作沾沾自喜,麻痹大意。经常存在于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员工身上,明知道应该按照规定去做,但为了图省时省事,走捷径,有意忽略或简化了某些规程,认为一直以来按照规程没有出事,省略一些也不一定出事。往往我们“省略一些也不一定出事”这个想法就很可能酿成大祸。

再次我们在工作中对老毛病、坏习惯熟视无睹以至于习惯性违章,致使现场违章屡查屡出。不出事故不等于没有发生事故的危险,不能因为某段时间内没有发生事故就高枕无忧表。有些事故后果不很严重。但发生率很高。有些事故发生频率很小,一旦发生其后果很严重。不能由于不是每次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都会导致事故,甚至违章违规行为大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违章成为一部分员工的习惯。统计规律表明,单次发生概率很小的事件,其重复次数越高,发生的总概率越大。 最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员工在作业之前没有进行风险评估,没有进行危险作业前的准备。员工没有正确认识安全生产责任制。现场责任人岗位责任心差、没有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的意识。没有做到“干什么干好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会什么”百分之百的掌握。

那么我们怎样克服侥幸心理和杜绝习惯性违章呢?

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任何作业都牢记和熟记“反违章六条禁今”和“危险作业十不准”的要求去做。 其次就是牢记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谁主管,谁负责,以人为本等五种安全理念,切实落实到工作中去,

再次就是,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自我防护能力,做到“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会什么”百分之百的掌握。

最后,在以后工作中,与同事间密切配合,搞好协调,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工作中严格落实“四有工作法”即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方案,步步有确认,事后有总结。牢固树立“自身行为关系到企业形象,关系到企业利益,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关系到市场战略实施的理念。

我们只有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值好每一天勤,上好每一天办,做到我的属地我管理,我的责任我来担。社会放心,公司放心,大家放心,我放心。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和看法,谢谢大家。

第9篇:公司开展安全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个人反思体会讨论稿

公司开展“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

个人反思体会讨论稿

根据集团公司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安全“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公司于5月29日制订 了公司于深入开展安全“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引导全体员工牢固树立“红线”意识,转变安全理念,改进工作作风,规范员工行为,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公司将于6月1日到7月30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

公司成立了以公司董事长为组长,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成员的安全“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工作领导组。通过此次活动,达到安全理念根本转变、干部作风切实改进、安全制度保障有效、员工行为更加规范。安全生产“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围绕“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安全活动主题,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要求,依照由下至上、层层递进的顺序,组织各部门干部职工利用座谈讨论、案例剖析、现场揭摆、“二五”活动等形式,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对本岗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安全工作进行深刻讨论和反思,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剖析原因,寻找对策,提出建议,整改落实。真正做到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安全,从实际行动上遵章守规,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通过此次活动公司要围绕一条主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夯实三项基础—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治理、杜绝污染的总体构思下要做好如下安全工作

(一)从强化安全管理入手,持续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国家的强制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公司安全工作要严格执行标准化12个评审要素的内容来开展。要保证安全资金的提取和投入,计划财务部要按照上年度销售收入的2%来提取安全专项资金,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台帐,形成领导重视,员工关注的安全氛围。

(二)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完善安全规章制度,严肃安全生产纪律,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公司层层落实和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人每月要主持召开本单位安全工作例会,亲自过问和安排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三包”责任网络。结合实际,制定领导干部“包片、包线、包点”的三包责任网络,把安全生产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级领导的头上。

(三)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公司要建立以岗位安全培训、上岗资质培训为主的安全专业技能培训制度。严格按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四)进一步强化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生产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采用每日巡回检查的方式,发现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做到即查即改,严格安全管理,一段一段管理,一处一处检查,确保生产、施工的安全稳定。

(五)加强施工安全综合监管

公司环境安全部要全面介入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凡是外来施工队进如公司施工的必须到环境安全部进行备案和统一进行安全培训、签订安全施工协议,加大对工程施工的安全检查和处罚的力度,确保施工安全。

(六)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交通运输、治安保卫、消防、自然灾害、防雨防汛、食品卫生等公共安全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加强对企业公共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和完善企业公共安全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做到责任到人、监管到位,切实把各项公共安全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七)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今年要认真组织好全员职业健康岗前体检工作,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认真组织合格的职工劳动防护用品并及时发放,保证职工个人防护到位。加强现场和岗位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确保能严格按照职业健康专篇的要求投入使用。

(八)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

为确保公司生产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有序进行,加强应急救援专业化管理,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和档案资料;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

(九)提高了环境安全保护意识 ,加大对环保设备的投入 健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管理机制,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强化环境管理执行考核力度: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环境保护意识:要把环境监测设备到位、人员到位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物的过程监控,实现自主监测。2014年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总之通过公司全员的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活动,会进一步把干部职工大反思、大讨论、大培训的成果转化为理念根本转变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进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办法措施,切实保证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护理质量的工作计划下一篇:高校党建模式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