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9年4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 为了适应医改的新目标新要求, 医学教育必须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继续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为此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9]4号) 。意见第三项特别指出, 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 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 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培养阶段, 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 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医德医风的内容与要求, 帮助他们把握医务人员职业的本质特点和义务要求, 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 塑造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 牢固树立“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既是医药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延伸与拓展, 也是阵地前移的教育方式, 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卫生人才队伍, 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为全面了解笔者所在学校及省内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状,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以“浙江省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为主要内容做了调查与研究。

调查采用分类分层抽样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宁波大学医学院等省内5所医学院校的近500名学生。专业涵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护理、医学检验等8个专业。从2005~2008年级在本科生中随机抽取500人,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4份。调查结束后, 调查组成员进行分组讨论, 总体研究, 对我省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状况、效果、职业道德素质等各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参考国内其他医学院校曾开展过的类似调查及课题研究结果, 从中可以较清楚的反映出当代医学生整体的职业道德教育状况。

1.1 教育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师以及学生,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认识有待提高, 教育力度亟需加强。

(1) 学校过分强化专业, 课程设置严重失衡。医学临床知识系统、教材完备, 职业道德教育等人文课程十分欠缺。调查得知, 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之类的课程, 有个别学校设立了《医患沟通》课, 但仅限于高年级, 且为限定选修课。虽然5所学校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 但学时较少。这表明学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在课程设置偏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或是寄希望传统的“两课”能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这其实是个误区, 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医德教育的基础, 但不能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

(2) 教师层面, 首先是缺少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其次《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在专业配备上, 医学伦理学教师中既有医学院校毕业生, 也有非医学院校毕业生, 前者尽管掌握医学知识并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但缺乏伦理学功底, 后者虽然在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上有一定优势又缺乏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与医学伦理学的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最后,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塑造。

(3) 学生一心只读专业书, 将人文社会科学抛在一边。受访学生中81%的人认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作用不大。90%的人认为“两课”等思政课程学时太多、内容枯燥、效果欠佳。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开展医德医风教育为时尚早。这种重专业知识技术, 轻人文社会关怀, 势必造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后天营养不良。使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病人的物化观念, 将来就可能“爱病不爱人”, 把病人看作单纯的加工对象和生物学个体, 而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

1.2 教学问题突出

《医学伦理学》作为目前医学院校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 教学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1) 教学主体认识不深。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补充。殊不知它是理论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作用范畴。

(2)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通过课堂教授学生理论、原则和规范, 同实际结合较少, 仅有的一些例子也是用来证实这些原则和规范的正确性。教学的目的局限于让学生机械的掌握这些原则、规则。

(3)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社会上的医德医风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使得传统的医德课难以自圆其说。学生原本就对简单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 与医疗实践脱节甚至相悖的说教更加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

1.3 教育手段单一

调查中发现, 80%的受访学生没有体会到学校在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这表明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手段过于单一, 形式不够多样、宣传力度不够, 营造氛围不浓。

如果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那效果肯定是不甚理想的, 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可以通过先进医务人员的事迹报告会、图片展、医学伦理辩论赛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 同时还可以走出学校, 建立健全一批医德教育实践基地, 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1.4 教育实效性差

由于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上, 多停留于“做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这种口号式的宣传, 只满足于写几份倡议书, 挂三两条横幅, 而缺乏对基本医德规范的深入细致的学习, 这就导致教育的说服力不强, 78%的受访学生表示不清楚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在教育内容上, 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适时地提出新的医德教育内容, 导致的现象就是教师上课满堂灌, 学生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对医药卫生系统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 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认识上也有一定偏离, 比如有超过30%的受访学生表示医生收病人红包可以理解。仅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到西部以及省内欠发达地区去服务, 而与此同时, 78%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 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医院, 不愿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去工作, 这显然与新医改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医疗建设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2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医改的实施, 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2.1 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型为主, 把人文教育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 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 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 最终提高道德水平的基本思想, 同时, 德育还应当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2.2 开设《医生职业道德课》

开课的好处是能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医生职业道德知识,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 国内几乎没有医学院校专门开设有《医生职业道德课》, 有的也仅仅是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等途径讲授有关知识, 缺少专门教材, 没有固定学时。在开课条件不成熟之前, 医学院校可考虑在“两课”中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医生职业道德教育。

2.3 建设医德教育实践基地

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是提高医学生德育实效性的重大举措。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等都可以建设为实践基地。德育基地建设应当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 学生可通过实习、见习、青年志愿者服务、义工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势在实践基地接触病人、熟悉医疗环境, 感受医生职业道德的氛围。

2.4 注重实践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 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低年级学生可到到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参观见习, 了解医生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 对医生的职业性质、职业特点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高年级的医学生可成立义工组织, 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要下到农村、社区, 开展健康宣教、保健咨询、义务诊疗、医疗调查等活动, 既能锻炼知识技能, 又能了解群众需求, 对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积极意义。对于实习学生, 要积极倡导和组织他们参加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 开展学习交流, 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 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同时可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 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可借助重温医学生誓言、看警示片、签承诺书、学《医师法》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明确医生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定。

2.5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除课堂教学外, 学校还可通过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等形式向大学生普及职业道德知识, 通过宣传栏、橱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弘扬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医德医风大讲堂、医学伦理辩论赛等活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摘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逐步实施, 高等医学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认真分析现存的问题, 通过教学改革、基地建设、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切实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新医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

[2]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3] 叶旭军, 杨春华, 李智巧.新时期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实施创新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1.

[4] 王星明, 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4.

[5] 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 2008, 9.

[6] 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 2005, 10.

上一篇: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下一篇:祛湿除痹中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