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一带历史背景(推荐8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先秦时期的“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西汉时期,汉武帝出于联络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通过军事胜利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并确保其安全。东汉班超,重新打通隔绝58年丝绸之路;也是在此时,西域通道从亚洲延伸到了欧洲,形成了完整意义的丝绸之路路线。在以后的历史中,丝绸之路得以延续并多次显现出畅通繁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使这一古老通道再次焕发生机。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后来的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鼎盛状况。而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但后来随着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历史悠久,历经中断与衰落却仍延续至今,积淀丰厚,发挥着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道路的作用,在当今赋予其新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背景
一是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方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一带一路”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战略构想。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此情形下,我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主要的对象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活力激活发展动力。
三是中国作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比较集中和单一,在南海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加剧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同时承担着开辟新的原油供应国或地区,开通新的安全输送管道,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的战略任务。四是“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一带一路”就是要与周边和世界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将用实际行动昭示天下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是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共生共荣、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规划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具有地缘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和能力, 伴随着中国的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和资本的输出。物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需要国际物流的基础支撑。“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物流将从后台保障走向前台引导, 服务于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 实现物流和相关产业布局发展联动。
一、“一带一路”区域的基本情况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覆盖到了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面向中亚、 西亚和北亚, 辐射到欧洲。“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面向东南亚和南亚, 辐射到欧洲、非洲、大洋洲。 中国周边的中亚、东南亚、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发展区域, 拥有交融的价值观念和密切的经贸往来。北亚和西亚国家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区域, 拥有共同的发展利益。中国和欧洲作为欧亚大陆的两端,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起来, 带动亚欧大陆的经济发展。
“ 一带一路” 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约44 亿, 经济总量约21 万亿美元, 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目前 “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发展极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于沿海一带, 在内陆偏远地区和国家等, 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物流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发展水平较低, 与迅速增长的区域内贸易产生结构性的矛盾。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 年物流绩效指标排名, 新加坡、香港排名居世界前一、二, 但是阿富汗、柬埔寨等国排名靠后。“一带一路”区域内整体物流的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且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外强内弱的特点, 即东部地区的物流水平明显优于西部地区, 沿海地区的物流水平明显优于内陆地区。
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物流需求
“一带一路”所在亚洲是半个世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 该区域大部分国家GDP增长率基本都在3%~6%之间。 亚洲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比重超过30%, 且区域内贸易增长迅速。经济的持续向好和内贸的迅速增长, 要求建设高效、便捷的区域物流网络。
亚洲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产业弧, 靠近高效率的国际港口和航空港。 中亚内陆偏远的国家和地区, 交通基础设置薄弱, 运输成本比沿海国家高55%, 运输成本占到贸易成本的近20%。南亚内陆运输效率低且昂贵, 其成本占到次区域贸易运输成本的88%。 薄弱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复杂的边境通关要求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从2002 年至2013 年,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47.67 亿美元增长到4336.1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高达20% 以上, 中国连续五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4 年中印贸易额达到716 亿美元, 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2014年中俄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84 亿美元, 中国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201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贸易额达402 亿美元, 比2012 年增长13%。
今后5 年, 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10 亿美元, 中国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 “一带一路”区域发展呼唤通过物流规划互联互通, 整体提升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 降低贸易成本,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适应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 提高区域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三、物流规划定位物产联动服务区域发展
物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增长点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 要根据“一带一路”面向区域物流发展东强西弱、外强内弱的特点, 科学规划, 构建联系“一带一路”区域和次区域的物流大通道, 提升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
“ 一带一路” 区域的物流规划要准确定位区域的经济现状, 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为目标, 服务次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我国的物流规划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区域内次区域的发展,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的建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自贸区的发展中, 加强前瞻规划, 规划建设区域性、国际化、高效率的物流网络。
我国物流规划应结合中国的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在区域内的输出, 发挥物流联网带来的显著外部效应。“一带一路”区域各国应利用相互毗邻的地缘优势, 推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深度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网络和经济体系。我国物流规划要加强国际跨境物流的发展, 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跨境经济通道, 降低“一带一路”区域内贸易成本。
四、物流大通道和物流枢纽的规划
在物流规划实施的过程中, 要结合“一带一路” 区域内次区域的发展和我国优势产业转移的规划, 加速建设交通物流网。 中国重点建设向周边地区的辐射的四条骨干物流线路, 综合建设铁路、公路、管道等相结合的物流线路。 西北重点建设连接霍尔果斯和喀什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 西南重点建设连接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和油气管;南线重点建设连接大理到瑞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 东北重点大力建设以满洲里、 绥芬河铁路口岸为核心的中俄国际通道。
通过构建国际物流的主通道, 将构建区域内供应链的传输带, 为区域内人流、物流的自由高效流动奠定基础。国家物流的主通道将以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中亚经济走廊等次区域为重点, 奠定“一带一路”区域和次区域发展的基础。
发挥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在物流国际主通道上的口岸和节点城市, 及内地的兰州、西安、昆明等城市, 重点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兼有物流枢纽功能的园区, 或专门建设与产业配套的物流园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建设, 形成一批国际货运枢纽, 服务产业转移, 服务物流大通道。
五、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标准的衔接
加强“一带一路”区域内各国口岸的战略合作,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陆港、口岸等协调发展, 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 建立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 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积极构建服务于“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 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建立“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物流跨国合作机制, 建设国际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物流技术规范化、 物流设施标准化和统一管理软件接口等为目标, 建设跨区域的智能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 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 推进区域内物流平台信息共享, 提高区域内物流资源调动和协同的效率。
建立“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 研究制定“一带一路”区域内的物流标准, 完善区域物流标准体系框架, 形成一批对区域物流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物流标准, 给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网络构建提供支持。注重物流标准与其他产业标准以及国际物流标准的衔接, 重点在于区域内各国物流标准的对接和多式联运的衔接, 从技术层面构建畅通的标准, 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
通过对“一带一路”物流的前瞻设计, 规划我国西北、西南、东南和东北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建设配套国际物流枢纽, 加强区域内各国物流通关、物流信息和物流标准的协同, 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 服务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合作, 服务次区域的发展, 将充分发挥物流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通过物流的顶层设计, 实现物流行业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 亚洲基础设施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陈朝萌.海上丝路的深圳机遇与作为[J].开放导报, 2015 (03) .
第一个重大的意义在全球层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在二战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资本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包括对中国自身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发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出现的很多问题,风险和机制很难解决、很难应对,比如希腊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需要欧盟经济支持,但是又不愿意承担风险要求,因此不断给欧元区讨价还价,威胁要退出欧盟。还有英国,欧盟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但是英国出现了危机,原因是承担的义务和权益非常大,所以欧盟的模式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再加上,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引发了危机,冷战后首次出现了两个国家对抗的过程。还有一个事件就是恐怖主义横空出世,美国没有办法,现在俄罗斯又高调介入了,而且恐怖主义还有蔓延的趋势,所以纵观全球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原因是体制,解决不了改革又不可行。但是中国作为大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从利益绑定促进共同发展,为和平、稳定、安全、和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一带一路”,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第二个很大的意义就是对我们国家自身来说,是要创造有利于我们长期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中国在2014年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个研究,根据购买力评价,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势头比较好。2009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美国的军舰开来了'所以沿海的局势不是很好。我们提出“一带一路”来缓解,第一个是在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通过经济上的合作,加强利益上的绑定,发挥稳定和压舱石的作用。再就是从西部来说,我们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升我们国家的战略,如果在东部一个国家逼的太紧,我们加强西部合作,这是东部的国家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起到战略制衡的作用,当然还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安全,因为我们国家是最大的能源资源进口国和消费国,能源保障非常重要,所以“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我们国家长期发展和环境的营造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点意义就是有利于发挥我们国家的作用。中国富起来,也有的人说我们国家是暴发户,怎么让别人改善对你的看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动承担大国的责任。现在美国之所以处在中坚的地位,有很多国家愿意跟他走,比如TPP有12个国家已经达成了基础协定,韩国也要在近期加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抓住了欧洲重建的机会,推出马歇尔计划,还有在国际治理体系当中的贡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在美国主导下搭建的,所以现在中国“一带一路”提出是很好的,我们需要做一些事帮助别人发展,为国际上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一带一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是打造世界经济增长机遇。“一带一路”沿途很多国家的GDP,包括贸易,包括国际投资增长的速度都比全球平均水平高,说明他们的增长是有潜力的,目前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潜力比较大,如果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再加上我们国家最强的指导能力和丰富的发展能力,相信“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会加速发展并更加完整。
第五个比较大的意义就是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发展现在到了比较优势的转化机遇,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加快上升,我们的产业在市场规避的作用下会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这是趋势。我们不能任由它们自发转移,必须在国家一定框架下和指导下有序地转移,政府的角色很重要,因为从发达国家可以看到,它们出现了产业空心化,但是作为比较好的像韩国也曾经是发达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上去一’并且转移到中国等,企业虽然走了但是收益仍在韩国。我们国家也要吸取教训和经验,做到主动转移。我们“一带一路”框架提出之后,劳动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对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表示非常欢迎,所以我们该怎么引导?现在商务部非常重视产业园区,如果做得好,我们的产业既不会出现空心化、去中国化,又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包括全球中的分工地位。
第六点意义就是有利于建设全面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我们国家走过的开放历程,都是从沿海开始,刚开始是经济特区,到以后的进一步开放。但是“一带一路”提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愿景规划行动对于沿边赋予了较大的权重,对这个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帮助的,所以在这方面意义非常大。
六大历史机遇
第一条机遇是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目前“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有40亿人口,人口规模比较大,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有潜力。对我们尤其是基础设施,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瓶颈,对我们走出去,包括建筑企业、建材企业都是很难得的机会。
第二大机遇就是主动进行产业布局的机遇,我谈到的产业转移的问题,在沿线65个国家,有50多个国家工业化水平低于全球工业化水平,它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有非常突出的能力,在海关统计的5313个关税产品,中国产量占第一的是1600,是第二位和第五位这些国家加起来的总和,500个主要工业产品我们有20种的产量是世界首位,我们有这么强的能力,而他们又缺,所以这两者在“一带一路”方向上结合,对双方是很大的机会。
第三个比较具体的就是对外工程承包。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同时我们工程承包的能力也非常卓越,美国有个统计,2014年全球250家大型工程企业中,中国企业有64家,我们是美国的2倍。这对我国企业是很大的机遇,并且已经实实在在表现出来,2015年9月份我们对外工程完成的营业额增长是9. 2%,签订的合同增长的是26.5%,可以看到未来领域潜力很大。
第四个机遇就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机遇,比较成功的典范很多,如私募基金、金砖新开发银行,还有亚投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第一个发起建立了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并且创始成员吸纳的数量远远快于亚洲开发银行,这是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五个机遇就是物流航运业大发展的机遇,我要强调的是目前的技术发展,交通运营和信息技术赋予了各种交通运输方法的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效率,西部大开发提了好多年,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近两年潜力、发展已经很好,比如重庆增长速度三个季度排在第一位,河南的郑州航空港发展速度比较快,这些地方开通的包括高铁、航空、地铁等无缝的衔接,改变了经济地理版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回顾—下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大家可以知道中国发展的历史,在宋朝以前我们的经济中心在北方,但是在宋朝之后重心出现南移,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航海基础、造船基础有了很大发展,所以海上的运输因素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最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陆上运输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并与海上技术呼应,所以和海运的有效结合,起到成倍放大的作用,所以感觉到大航运的时代到来了。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摘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间内部协调关系,政府治理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矛盾趋于尖锐,继而产生资源条件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提高自身的环境治理能力,优化地方政府环境,致力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以切实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镇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20-02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了应对我国加速的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及对于地方治理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亟需加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能力,在我国政府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应尽快找准自身的定位与责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一、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日渐繁荣,我国民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求有一个整洁、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国多地雾霾加重,环境污染及环保抗争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农作物减产、居民健康受到损害,目前环境污染已然成为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探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高到同一层次,是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二)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在需要
发展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会波及到全国乃至国际,造成整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安全问题。各国政府已经把生态环境问题摆在了政府环境治理的前线,并成为未来政府职能转变的第一要务。由于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扩张,进行环境治理,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成为必须要具备的职能之一。
(三)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进行研究,是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进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环境保护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有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经济建设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在实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措施,也就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推进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好的执行力,那么中央政府下发的决策与制度就不能够有效的执行,因此也就影响了整个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现状
(一)地方政府财政配置能力不足
1.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财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中央政府出台的以投资性财政支出体系为主的财政体制制约了公共财政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其应该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将中央政府下发的少量财政资金用于发展见效快的短期经济,违背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2.分税制限制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的税制是采用分税制的方法,由于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权力和财产权力得不到统一,一部分投资和建设工程的财政拨款没有明确的投资方,本应由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建设项目落在了地方政府的身上,也正因如此,限制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财政支付制度是建立在税收返还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给予省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与划拨额度,而对于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却没有做出相关的专项政策与规定。因此县级、乡级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此项制度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3.专项资金使用落实不到位。对于我国目前资金制度来说,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并未对城镇化建设相关作出专项规定,因此也不能使制度完全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不确定,不能保障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正常运行。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使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的推进主要依靠土地拍卖,融资等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然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方式获取资金却容易带来诸多资金问题如房价涨幅大,房价过高,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地方政府的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地方政府回应能力不足
所谓地方政府的回应能力,即通过一定渠道,地方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向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信访事件进行感知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其回应能力可以包括感知和作出反应两个部分。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将城镇化与其他发展脱离,只注重眼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政府短时间政绩,尤其没有注重当地公共服务与民众的需求,尤其没有与当地环境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出现了PX项目爆炸事件、城市周边环境污染、农作物减产、强拆事件等的发生。
.(三)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不足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其所管辖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利益进行整合的力度以及效果,称为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而在城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环境及资源整合的问题也时常出现。地方政府管?内不合理规划及乱建现象屡有发生,影响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景观环境,同时造成资源浪费。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建完拆,拆完再建的恶性循环,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在地方政府整合方面还存在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管辖区域的各项优势资源不能够充分整合,因此会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因而当地城镇化无法达到整体性向前推进,影响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三、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行循环经济,是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必然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一些领域采取了相关措施,出台相关法?政策来消除城镇建设和经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政府建立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使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中央政府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地方政府进行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实际条件进行管理和调整。由于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与其他建设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方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在生态文明层面发展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
1.从价值观念进行转变。从传统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进行转变,从以利益出发的价值观向生态经济型价值观进行转变,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设整体性和生态经济型价值观。
2.将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发展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在物质上实现生态生产的同时,还要集中投资扶持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3.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普及教育。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使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环境上的城镇化,更是做到全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为进人生态文明时代做准备。
(二)健全环境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机制
摘要:本篇文章,以新疆区域文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新疆区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一带一路”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疆的区域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根据新疆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联系新疆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策略设想。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疆区域文化;挑战;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新疆地区走向现代化,融入现代化潮流,发展现代文化的一次新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新疆区域文化有利于形成贯通中亚乃至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带,促进新疆文化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新疆区域文化软实力,带动新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现代文化发展,引导各民族同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进步、文明、开放、包容、科学的理念,形成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同胞之间的认同感,更好的维护新疆地区的长久稳定和繁荣。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而使 “一带一路”愿景成为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使新疆地区在抓住机遇建设现代化文化的同时,也要沉着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的机遇 1.国家资金扶持推动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①2015年6月“一带一路基金”落地新疆,国家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投资建设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金融机构。②这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新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扶持,强大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是文化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文化建设属于顶层设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会传播社会先进意识,普及先进理念,促进社会发展引导社会进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丝路基金会成为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进一步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现代化进程,缩小新疆地区在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东南沿海的差距。高水平的现代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会反作用于现代文化,促进现代文化快速传播,现代化的行为方式,各种先进科学的理念,借助文化建设的浪潮不断在人民群众间传播,引导群众逐渐改变由于地域限制而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借助“一带一路”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开阔眼界,从而在思想上与世界接轨,跟随时代步伐,接受现代化先进思想理念,压缩不良思想生存空间,根除不良思想入侵几率。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使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思想认知和思想觉悟方面领先其他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现代化文化的引领者,有能力、有底气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
2.人才需求推动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在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就对新疆地区人才培养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精通多种语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有十分了解,具有文化素养、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据笔者调查得知,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新疆地区各个高校除俄语、日语和英语外,均未开设与新疆有密切经贸文化往来的周边国家实用小语种教学,比如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乌克兰语等等。此外,以新疆大学为例,其外语专业研究生硕士点少,研究方向单一,缺少高水平,高学历的语言人才。语言交流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提和保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研究了解,会更加有利于文化交流的进行,减少交流困难和贸易合作障碍。但是,新疆目前对语言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影响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无法达到经济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正是目前这种不能满足的需求在客观上对新疆地区人才培养形成压力,从而刺激国家、自治区政府根据这一需求对人才培养政策进行调整,给予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这必然会促使新疆地区的人才培养在各种力量的支撑下焕发活力,各种与现代化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辈出,又为新疆现代化建设,文化发展和繁荣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3.市场需求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新疆地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成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疆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并以文学、史学、艺术、文化产品等形式存在,具有地域性、稀有性、民族性等特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亚、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搭建了彼此联系交流的平台,便利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在国际上形成品牌效应,以带动新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有着中亚、欧洲等国文化产品所没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容易对异国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形成吸引力,进而产生强烈的消费需求,加之“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众多,人口数目庞大,因此会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再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由于其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其制作工艺及其用料材质具有民族独特性,不能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特征往往会更加突出该产品的稀有性,强化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也因此带给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更大的贸易利益。比如新疆维吾尔族创造的以“十二木卡姆”③为代表的民乐舞,其能流传至今,并搬上国际大舞台,正是由于其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使其具有其他音乐不可代替的价值。
4.内外联通推动现代文化发展
“一带一路”不仅联通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联通了我国西部与中亚、欧洲的文化交流,内外联通的优势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向东与我国东部先进文化,向西与“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西方先进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合作交流成为了可能。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民族融入世界、领先世界的必由之路。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与“丝路”沿线部分国家民族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在相同的文化认知下碰撞、交流与借鉴更加容易,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了解世界,了解差异,关注自身文化发展,并不断接受现代文化的洗礼和沐浴,形成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提供了机遇。其次,文化间的差异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促使新疆文化吸收、借鉴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先进文化,并以这种先进文化为引导,逐步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逐渐促使新疆各民族同胞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接受现代化文化的熏陶,潜意识中融入到现代化潮流中,逐渐摆脱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旧文化的束缚。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发展的挑战 1.传统民族文化易受现代化冲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外贸易交流平台的日益成熟,使新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一带一路”背景下各种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一带一路”交流平台传入新疆,促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工具的更新,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新疆与内地、世界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距离越来越近。新疆被卷入现代化潮流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受到现代化文化的冲击。在现代化文化的冲击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形态和条件发生改变,被迫跟随现代化转型。但是某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地域性的缘由其存在基础特别脆弱,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现代化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萎缩、消失甚至毁灭的现象。比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是以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为象征,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为标志,为了扩展空间,一些老旧的房屋建筑被拆卸推到,而这些老旧的房屋建筑恰恰是民族建筑艺术的载体和典型代表,是某一个民族独特艺术的存在形式。其次,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以民族文化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必然以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内容,这又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例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会催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容易忽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出现规划不合理,无节制利用、在景区胡乱修建宾馆、交通、娱乐设施等情况,不但影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自身的协调性,而且也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轻则受到破坏,重则无法修复或彻底失去价值,这种损失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是灾难性的。2.主流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传输西方价值观等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思想不符的价值观,企图左右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以达到遏制中国,称霸全球的目的。作为中国向西开放门户的新疆,自然就成为西方文化渗透和传播的主要地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就打着人权、自由、民主的幌子,对新疆地区进行渗透,对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境外“三股势力”对新疆的渗透,他们借助新疆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利用信教群众单纯的宗教情感,肆意的歪曲宗教教义,进行虚假宣传,散布有害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论,宣传历史虚无主义,鼓动、煽动不明情况的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破坏。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不断地挑起事端,内外勾结,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国家和新疆地区的安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会使新疆再次成为“三股势力”、极端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首要目标,他们会借助“一带一路”给新疆带来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乘虚而入,打着经济文化贸易的幌子向新疆境内输送分裂分子、传播扭曲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引诱群众接受反动宣传等等,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及其盟国日本,频频在中国南海挑衅,宣传南海航行自由,企图扰乱中国的发展秩序。在这种形式下,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可能会趁着国家转移注意力的空隙,利用“一带一路”传播通道“暗度陈仓”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在一定条件下,新疆反分裂的斗争可能会变得激化起来。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 1.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明确文化发展指导思想
现代文化就是指能促使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整体的、本质的变化和转型,同时现代文化发展又是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为一体的。④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地区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普及现代知识、树立现代观念、明确指导思想。现代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和人民主流意识形态。在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化的核心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化思想,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对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各种挑战,新疆地区要始终加强政府层面的统筹,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和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拓宽教育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新疆各族同胞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相互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导各族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思想感情,自觉与社会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逐渐用科学、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取代和遏制排他性、保守性思想观念。教导各民族同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自觉对正统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民族传统文化和保守主义思潮分清界限,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统一战线,以抵制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文化思潮渗透,确保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2.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新疆区域文化整体呈现出保守、传统的状态,传统思想文化下发展的传统手工艺缺乏现代文化气息,缺乏创新和亮点,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容易出现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情况。要联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打破传统走向现代的障碍,使新疆传统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⑤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和文化体制创新。⑥在文化内容上,新疆地区民族文化产品要体现性和代表性,要能深刻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相互结合,体现出新疆特点、新疆特色。在文化形式上,以现有的文化形式为基础,以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为支柱,融合现代科技和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局限,不断注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冲破传统单一的文化发展理念,发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并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的方式方法,使文化产品的形式能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寄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要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在文化宣传方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如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创新文化宣传方式,拓宽文化产品宣传渠道,增大传播范围,提高知名度,以增加销售渠道和拓展市场。在文化体制上,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根据“一带一路”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以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突破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变革不适应新的开放格局的文化形式,建立健全文化发展相关法律体制,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跨境电商,发展
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导广西要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开发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战略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为“一带一路”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在今后将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总体框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大力推进与东盟及沿线国家的各项合作。
一、广西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跨境电商是指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 通过电子化的形式完成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 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 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2014年8月, 广西南宁获批开展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同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了2100亿元人民币, 增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 广西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一) 广西跨境电商发展的区位优势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 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接壤的城市, 也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具有发展电子商务尤其是对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钻石十年”的开启,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 广西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东盟的交流桥梁, 战略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 广西将致力于与东盟各国打造21世纪“电商丝路”,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初步形成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的主渠道。
(二) 政策支持
广西政府十分重视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电商广西、电商东盟”的工程及“电子商务倍增计划”的实施, 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6月广西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广西将以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为目标, 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根据“若干意见”决定对于提供第三方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免征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给予电子商务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一系列的政策保障, 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就业创业。今年上半年广西的电商交易额就达1939.7亿元, 同比增长了84.7%。
因为广西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大力支持, 吸引了大批国内龙头电子商务企业落户广西, 在2015年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峰会上还促成了一系列合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与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广西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战略合作项目;美丽传说越南仓储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东兴市人民政府和京东集团华南区关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战略合作协议;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跨境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等。
(三) 物流优势
广西具有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和南亚的沿边区位优势, 依托中国—东盟陆路、北部湾港海运、西江黄金水道等跨区域物流大通道, 形成了交通便利、货物畅通的物流体系。近年来广西加大了与东盟在陆、海、空方面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并构建了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主体的广西保税物流体系, 广西跨境物流优势逐步显现。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如美丽湾电商平台目前已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7个东盟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向国内提供优质的东盟产品, 将与越南北宁省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 完善跨境物流体系, 形成广西网上销售东盟产品的主渠道;2015年, 南宁 (中国—东盟) 商品交易所在印尼筹建大宗商品离岸交易中心, 实现中国和印尼的同步交易, 双向流通, 企业可便捷的进行跨境采购;苏宁位于南宁总面积7万多平方的物流基地也正在加快建设, 其未来将与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物流基地, 以及投入使用的广州保税区、香港等地全面打通, 构建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大物流流通网络。
二、广西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东盟各国电子商务普及程度参差不齐
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对象国为东盟国家, 但是由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导致各国的电子商务普及程度也很不一样。如新加坡人均GDP全球排名前十,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 新加坡居民家庭人均月工资收入约3000美元, 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的人均月工资收入还不到400美元, 东盟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目前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 其中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也有像马来西亚这样拥有很高的互联网普及率, 网络购物十分普及, 91%的网民都会进行网上购物, 网上支付和国际支付的发展都较为完善, 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因此目前东盟大部分国家的电子商务市场还需要时间慢慢改变当地人的消费观念, 逐步提升电子商务购买力。
(二) 跨境物流体系滞后
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 如果没有匹配的专业物流支撑, 将会对跨境电商业务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近年来, 东盟各国的物流基础网络设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 大多数国家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还未实现。各国物流服务标准参差不齐, 物流统一用语、作业、数据传输等标准尚待统一, 广西跨境电商的发展会受到跨境物流体系的制约。
(三) 跨境支付问题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跨境支付, 目前东盟各国存在多种货币和支付方式, 信用卡、借记卡和网上银行是网上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不习惯在线支付, 如泰国和越南由于普遍对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存疑, 通常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进行网络购物。支付方式不统一、跨国交易中的货币兑换问题是目前影响东盟各国电子支付的突出问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跨境电商未来发展策略
(一) 大力扶持广西对东盟跨境电商的发展
东盟大部分国家本土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落后, 电商平台有着较高的开放性, 目前东南亚的零售总额中, 不到1%的份额是来自电子商务, 远低于中国、欧洲和美国的6%-8%, 东盟国家电子商务市场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 东盟国家不断加快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用户激增, 随着东盟国家网民消费习惯的不断改善, 预计未来几年东盟电子商务将得到快速的增长, 广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 精准定位了以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为目标, 能使广西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竞争优势更为突出。
(二) 构建跨境物流配送体系
要大力推动对东盟的陆、海、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物流条件。广西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跨境物流配送体系中,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降低跨境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加快与粤港澳和东盟物流接轨, 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物流领域的交流合作, 共同构建统一标准的跨境物流配送体系。
(三) 完善跨境电子支付系统
解决跨境支付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第三方支付, 国家外汇管理局向国内1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授予了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牌照, 使得支付结算方式更加多元化, 推动外贸电商的发展。广西为了完善跨境电子支付系统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拓海外市场, 推进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点试点建设, 实现为电子商务企业集中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 通过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开展合作, 为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 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支付能力。
(四) 加大对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也暴露出综合型外贸人才的严重缺失, 人才是保证电子商务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必须要加大对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涵盖的专业知识面较广, 特别需要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东盟国家小语种, 又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基本外贸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广西的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 通过整合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外语专业的资源, 与广西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联合开发培养人才, 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培养综合型跨境电商人才。
四、结语
广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有诸多优势如区位优势、东盟市场的巨大潜力、广西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东盟人才等,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 广西必须把握机遇,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努力打造中国和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落地生根, 推动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胡谍.广西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基地[N].国际商报, 2015年9月16日第C04版
【关键词】云南 产业结构 一带一路
一、云南产业结构现状
自1978年至今的38年间云南省GDP从69.05亿元增长到12814.59亿元。同时,三次产业经历了一个升级优化过程,1987年、1992年、2013年为节点,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二、三、一”最后调整为“三、二、一”。三次产业比例历经了从42.66∶39.94∶17.39到15.54∶41.22∶43.24的过程。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2.7%降到2014年的15.54%,下降了27.16个百分点,从1994年开始下降速度放缓;第二产业先下降后又上升了接近10个百分点,然后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体呈上升趋势,1992到1995年出现小幅下降后又持续上升。
虽然去年云南GDP总量突破了自2000年以来在全国排名首次上升(比2013年上升了1位),但是在全国仍然排名第23位,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第二产业中,烟草和化工占比达85%,百强企业中八成集中于滇中城市群,区域分布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二、“一带一路”带给云南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确定了西北、东北、广西、云南在四个方向的开放门户地位。该文件要求云南继续建设与周边国家的通道,推进GMS的再上一个新台阶,打造为辐射两亚的中心。加强与鄰省、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云南作为一个北上可以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以到达海上丝绸之路的省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以连接“三亚”(东亚、南亚、西亚)、沟通“三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为目的的“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中,昆明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枢纽。云南应以区位优势为平台,市场为导向,发展改革为动力,抓住“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把握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及时调整行动和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带给云南无限的机遇的同时挑战也无处不在。首先,云南作为我国西部省份,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教育及科技水平落后,城乡贫富差距较大,某些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地区间产业趋同显著。其次,邻国的政治稳定及边境安全也影响着云南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如2011由糯康策划的“湄公河惨案”,2014年越南的反华事件,缅甸果敢地区的动乱等。另外,对外贸易中贸易壁垒问题也是目前存在的挑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利用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1.发展庄园经济。云南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决定了云南不能采用北方式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而已经建成的柏联普洱茶庄园、玉溪庄园、云烟印象庄园、褚橙庄园等成功案例,为云南发展庄园经济提供了借鉴。下一步,烟草、茶叶、咖啡、花卉、药材等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产业仍可以继续探索庄园经济模式。
从目前态势看,云南政府对发展庄园经济表现出极大热情和政策支持,但是,农业存在周期长、受自然影响大等众多可变因素,这就要求把控好风险,防范于未然。
2.实施旅游“二次创业”。自200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业“二次创业”至今已有近10年,云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05年的150万人猛增到2014年的2.85亿人,增长190倍,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43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650亿元。
目前云南旅游市场主要还是服务省内、国内为主,海外市场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以国际化眼光、树国际化品牌、实施国际化管理和服务、开发特质化旅游产品,全面深化旅游产业改革;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尽快建立健全对外合作制度,实现跨境游无障碍;研究GMS和孟中印缅地区旅游合作新途径,整合云南和中南半岛、南亚的旅游线路。把云南建成“一带一路”面向两亚的旅游前沿。
(二)继续巩固农业建设,形成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但是,云南有适宜不同物种的气候、充足的光照、丰富的热能资源,利用好了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原农业。
首先,应继续强化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产出能力;其次,在政策上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三)加强教育、人才、科技的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云南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落后,其根本在于人才的差距。云南的发展靠人才,云南的出路在于人才。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五:一总量不足,人才数量占人力资源总量不到1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二结构不合理,研发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稀缺;三素质不高,劳动人口受教育比例比全国低3.9%;四对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五人才贡献率低,人才存在流失现象。
首先要注重人才培养,包括本土人才的培养,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短期来看教育或许不能立即见效,但长期来看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云南省一些高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已颇具成效。其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完善人才格局。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资源。最后,要坚持以科技为主导,以科技促转型。让人才和科技服务于“三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萍,喻东,王智勇.GMS合作进程中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05(24):128-131.
[2]赵鑫铖,阿燃燃.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云南省数据的案例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68.
[3]廖春花,明庆忠,邱膑扬,杨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2):84-88.
【一路一带历史背景】推荐阅读:
一带一路青年创业07-24
简述“一带一路”战略10-16
一带一路活动方案11-30
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05-29
一带一路作文1500字07-11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10-09
一带一路观后感12-03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07-24
一带一路发展现状分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