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2022-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如何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领导

摘 要:国企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我国国企党的领导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保障国资,实行有效监管,也有利于国企的发展,使国企做大做强。因此,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最后切实做好企业党建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共产党领导 加强和改进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的不断变化,为我国国企改革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发挥党员在国企的核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国企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领导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国企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国企的发展,深化国企改革,有必要加强和改进国企中党的领导。虽然我党在十几年前就曾提出,要正确发挥国企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现代化建设,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到现在,我国国企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企业领导作风问题、监督管理问题以及非常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坚持党的领导,忽略了党组织在国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制企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其独有的发展方向和优势策略。然而很多国企的党组织并没有发挥出正确有效的作用,党组织设置形同虚设,最终导致企业发展落后,不利于企业深化改革,保障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应该要切实将加强党的领导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实现党组织对国企的正确领导,为企业指明发展道路,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实行有效监管。根据调查,我国国企常年出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情况。2014年我国将近七十名国企高管被查处,其中多数都牵涉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期间,中央政府在对某国有企业进行巡视时追回企业损失的约有2.5亿元。2008年至2013年,河北钢铁集团国有资产流失额在4.2亿至5.6亿元。2013年以来又有数十名的国企高管被查处,同样涉及数据巨大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一系列的数据和资料显示,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国企的顽疾,必须要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能够加强对国企的监管。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够加强国企的内部监督;第二,能够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第三,实现透明公开制度,利用信息网络即时实现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国企的监督,防止不法现象和贪污等;第四,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可以根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企业领导人问责,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有利于国企做大做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持国企中党组织的领导和核心作用,有助于促进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国企没有做好党组织工作,导致忽视了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党的宗旨。很多国企的领导错误的理解国企的本质,认为自己已经是企业的领导,是“大老板”,养成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的不良作风,甚至为了满足日益壮大的私欲而走上贪污等不法之路。加之国企中过度仿照西方国家的企业改革制度,在国企中设置董事会等企业制度,在实际和形式上都弱化了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使得国企私人化现象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加强和改进国企中党的领导就是要消除国企私人化想象,扭转国企领导者错误的思想观和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国企中党的领导能够塑造具有高素质的国企领导人员,工作作风严谨、严格遵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善于做好国企的生产经营工作和管理工作,能够领导国企走上正确的发展道理。国企领导人的高素质还能够起带头作用,重视党组织在国企中的作用,加强宣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二、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领导的具体举措

1.促进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要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包括加强国企的党员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党员的素质;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党的最新思想和方针政策等,提高企业人员的国企意识;重视国企内部党组织的作用,在企业董事会上讨论重大事件时安排党员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都要接受党员监督,实现党的有效监管;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党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对企业的影响等。

2.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首先,要不断优化党员的素质,做好党员队伍建设。目前,国企很多党员队伍都是年龄较大的党员,应该转变思想,促进党员队伍更加年轻化发展,以便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实现创新与发展。正确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影响与推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促进企业领导者与经营者的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对团队要加强素质培养与提高,促进团队的成长,使成员与企业共同进步。最后,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发展招揽各方面的优秀人员,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通过对党员的集中培训和定期培训,提高党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加强党员的基本思想内容培训,对的主要政治思想进行宣传,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其次,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完整的培训系统。培训可以在党校进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强化以及外出培训等,多方位一体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全方位素质。最后,对党员干部的培训要着重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带头领导以及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党员在肃清社会风气、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实现灵活的党员管理工作方式,增强党员的活力,有助于促进国企与时俱进,实现创新。

4.切实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第一,将党建工作与国企生产活动相结合,使党建工作能够融入国企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扩大党建工作的范围,实现对国企生产与经营的有效指导与监督。我国韩城矿业公司、澄合公司、黄陵矿业公司等都采取了将党建工作与国企生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第二,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能够有助于完善党组织结构,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党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目标管理。党建工作的实施必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进行目标管理,必然能够促进党员与企业的共同进步,确保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近十几年来,我国国企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企业领导作风问题、监督管理问题以及非常严重的国产流失等,需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最后切实做好企业建党工作。

参考文献:

[1]本刊評论员. 深化国企改革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J]. 冶金企业文化,2015,04:1.

[2]朱继东. 深化国企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J]. 红旗文稿,2015,19:9-12+1.

[3]安林,王彪. 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党企不分”、“党要管企”[J]. 董事会,2015,07:84-85.

[4]郭志轩.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 推动国企改革转制创新转型[J]. 企业与文化,2015,04:1.

作者简介:王留清(1982—),女,汉族,云南省宣威市人,助理经济师,文学学士。

作者:王留清

第2篇: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

摘 要以“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为视角,对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逻辑、内容逻辑与学段逻辑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逻辑要以认同拥护党的领导为起点,以传承党的信仰与精神为核心,最终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为归宿。“党的领导”教育的内容逻辑要以为何领导、何为领导、怎么领导、何以领导为进路,以党自身的特质与使命教育为基础,以党的领导地位的阐释教育为核心,以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教育为关键,以党不断推进自身建设教育为重点。小学阶段要以“党的领导”的启蒙教育为主导、初中阶段要以打牢“党的领导”的思想根基为主导、高中阶段要以提升“党的领导”的政治素养为主导、大学阶段要以“党的领导”的使命担当教育为主导是“党的领导”教育的学段展开逻辑。

关键词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教育;目标逻辑;内容逻辑;学段逻辑

作者简介吴林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领导,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部署,取得了对加强“党的领导”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新鲜实践经验,因而在国民教育诸学段加强“党的领导”教育,尤其是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成为教育战线和德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关系到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那么,相关部门、学校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科学把握“党的领导”教育呢?对此,我们将以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为视角,对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逻辑、内容逻辑与学段逻辑进行探究,以期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参照。

一、目標逻辑:“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追问

“党的领导”教育尽管过去也存在于国民教育诸学段和课程教材,但并没有突出强调并对之进行整体设计。从这种意义上说,加强“党的领导”教育还是一项陌生的工作,有必要对“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逻辑进行追问。

直接目标:培养党的领导的认同与拥护者。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最为直接、最切近的目标是什么呢?加强“党的领导”教育就是对“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在国民教育系统中进行整体设计,使诸学段的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接受、认同“党的领导”教育的相关内容。其中,使学生逐步认同拥护党的领导是我们开展“党的领导”教育最为直接的现实契机,也是最为直接的目标环节。从开展“党的领导”教育的现实契机看,这直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全局高度创造地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事业来说,要做的直接工作就是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课程教材的整体规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尤其是使学生自觉接受、认同、拥护和坚持党对国家事业的领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领导。从“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实现环节看,也应该把认同、拥护党的领导作为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直接目标,不重视这个目标或没有这个目标的实现,“党的领导”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成了“空中楼阁”,“党的领导”教育其他目标的达成也就失去了基础和可能。因而,当前开展“党的领导”教育,我们首先要以引导诸学段的学生最大限度、最大程度认同、拥护党的领导为直接目标,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等环节都要以有利于这个直接目标的实现为取舍标准。

深层目标:培养党的信仰与精神的传人。加强“党的领导”教育是不是仅仅为了让诸学段的学生认同拥护党的领导?有没有更为深层的目标追求?党的队伍要后继有人,尤其党的信仰与精神需要传承以及学生队伍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深层目标必须使国民教育诸学段的学生逐步追求党的理想信念、信仰党的主义,做党的精神的忠实传人。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党的队伍要新鲜血液,要后继有人,而后继有人主要是有信仰传人、精神传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在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因而加强“党的领导”教育就要充分彰显党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谱系,让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谱系逐步在诸学段的学生心中扎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和党的队伍之源,诸学段的学生逐步追求党的理想信念、信仰党的主义和传承党的精神,才能使党的队伍后继有人,才能使党的理想信念发扬光大,才能为党输送源源不断的信仰传人、精神传人。因而,我们必须从培养党的信仰传人、精神传人的角度来深层思考当前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深层目标;在加强“党的领导”教育和推进“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材中扭住“党的领导”教育的这个深层目标,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党的信仰传人、精神传人。

终极目标: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而,当前开展“党的领导”教育,不论是以培养党的领导的认同与拥护者为直接目标,还是以培养党的信仰与精神的忠实传人为间接目标,最终都不是为了党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党自身所奋斗的事业。开展“党的领导”教育最终要落到党所奋斗的事业上,要以培养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终极目标。具体说来,要将“党的领导”教育落到逐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上。当然,没有实现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与拥护、对党的信仰与精神的传承,就不能实现学生对党的事业的奋斗与践行。“党的领导”教育要在达到如上目标层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终极目标。

“党的领导”教育的目标逻辑,是要以认同拥护党的领导为起点,以传承党的信仰与精神为核心,最终到牢记“国之大者”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为归宿。这一目标展开逻辑是我们开展“党的领导”教育并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与课程教材必须充分清醒认识到的,也是必须落实好的。

二、内容逻辑:“党的领导”教育的内容探寻

“党的领导”教育的内容逻辑,服务于教育目标逻辑的实现,并呈现独有逻辑呈现方式。有必要从为何领导、何为领导、怎么领导、何以领导等进路来把握内容逻辑的展开。

为何领导:以党自身的特质与使命教育为基础。开展“党的领导”教育必须首先要回答党为何能够领导。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党为何能够领导最为根本的是由黨自身的本质规定决定的,是由党自身的特质与使命决定的。因而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国民教育诸学段和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就应该在诸学段和课程教材中做好党自身的本质规定教育,尤其是做好党自身的特质与使命教育,深入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对此,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好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理想信念、党的精神谱系、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党的初心使命等教育,特别是要将有关这些教育融入党的故事、党的领袖、党的英雄、党的先进模范教育,融入党的辉煌历史、党的伟大成就与党的宝贵经验教育之中,融入近代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之中,通过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灌输教育与隐性渗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校小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伟大建党精神、组织原则、组织体系及其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到“党的领导”归根结底是由党的特质与使命所决定。可见,“党的领导”教育以党自身的特质与使命教育为基础,有利于夯实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更加自觉认同拥护党的领导,自觉传承党的信仰与精神。

何为领导:以党的领导地位的阐释教育为核心。开展“党的领导”教育还应该进一步追问“何为党的领导”,即我们党的领导是一种什么样的领导?这种领导是怎么形成的?有着怎样的地位与优势?以及这种领导的具体展现与客观要求,等等。这其实是对党的领导地位进行多维的阐释教育,构成“党的领导”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领导”教育最为直接的集中体现。对此,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好这些教育: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处于最高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现民族复兴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为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项事业的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全部活动和全部过程。一定意义上,“党的领导”教育就是党的领导地位教育,只有使学生逐渐明白了党的领导地位的最高性、必然性、合理性、全面性、优势性、贯通性和重要性等,逐渐认识到党的领导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的内在一致性,才能逐步更加自觉地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地位,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传承党的信仰与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立志成为党的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当前我们开展“党的领导”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教育在整个“党的领导”教育内容中的核心地位,使国民教育诸学段的活动和课程教材都以充分展现这个核心内容为着眼点。

怎么领导:以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教育为关键。开展“党的领导”教育在充分把握“为何领导”与“何为领导”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国民教育诸学段适度地开展好“怎么领导”的教育。诸学段学生逐渐明白了党的特质与使命、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还应该逐渐明白党是怎么领导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教育就成为开展“党的领导”教育的关键内容。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制度途径,包含党对自身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对国家、社会的领导体制机制。因而,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国民教育诸学段和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就应该逐步介绍党领导各方面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展现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军队以及外事工作的领导方式,进而彰显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在整个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根本和关键地位,尤其是展现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当前我们将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教育融入国民教育诸学段和课程教材,开展好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教育能够使学生明白党是如何实现领导的,是如何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明白党是如何实现领导地位的,党的领导是为了谁,进而在实践中更加清醒与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何以领导:以党不断推进自身建设教育为重点。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坚守自身特质与使命,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形成健全的领导体制机制,归根结底在于“把党建设成为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因而,在开展“党的领导”教育内容建构中,以“何以领导”的视角将党的自身建设教育循序渐进地融入国民教育诸学段和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之中,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品格,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特质与使命、党的领导地位和党领导体制机制的内在支撑,更加深刻认识到百年来我们党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党、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党、是不断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党,进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坚信我们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能够始终保持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能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定领导核心,进而使学生更加自觉增强对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立志积极投身党领导的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因而,在这种意义上,“党的领导”教育必须从“何以领导”的逻辑视角做好党的自身建设教育,以“何以领导”视角将党的自身建设教育有机融入国民教育诸学段和大中小学课程教材。

三、学段逻辑:“党的领导”教育的学段展开

学段逻辑是目标逻辑与内容逻辑的学段展开。“党的领导”教育是一项贯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和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必须探寻学段展开逻辑。

小学阶段要以“党的领导”的启蒙教育为主导,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具体形象教育。小学阶段是正规国民教育的初始阶段,“党的领导”教育必须结合小学阶段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小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采取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并从整个国民教育整体上来安排设计小学阶段“党的领导”教育。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主要集中在对事物的外在表象的捕捉获取,无法进行抽象思考。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对个体进行启蒙教育的黄金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的经历与教育可能会印刻在其一生中。因而,对小学生开展“党的领导”教育从主导逻辑看应该是启蒙教育,要聚焦情感启蒙与價值熏染。当然,这种情感启蒙与价值熏染必须采取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将“党的领导”教育具体形象化,才能走进小学生的内心并留下深刻印象。对此,小学阶段“党的领导”教育,要注重采取故事化、情节化的方式,重点呈现党的领袖伟人故事、革命英烈故事、一些重大事件与标识性成就,让小学生留有深刻印象,尤其可以呈现党的历史上一些小英雄的故事,引发其情感共鸣。除了故事化,还可以采取活动化,通过活动体验的形式使“党的领导”有关内容教育走进小学生心灵;可以通过活动游戏、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认识党旗党徽等象征标志、庆祝党的生日等重要纪念日等方式,让小学儿童逐步了解党、认识党,逐步形成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的朴素情感,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从小学阶段就埋下追求党的理想和传承党的精神的美好种子,具有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初中阶段要以打牢“党的领导”的思想根基为主导,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具体抽象教育。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也是个体认知接受能力迅速提高的阶段。初中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再局限于具体形象,开始日益走向深刻,认知中的抽象性日益增强,尤其是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并对周围事物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当然,尽管初中生认知的抽象性在增多,但还需要借助具体事物予以辅助,实际上是处在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总体属于具体抽象阶段。因而,对初中生开展“党的领导”教育要以打牢“党的领导”的思想根基为主导,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具体抽象教育。要重视“党的领导”的知识化呈现,要注重呈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脉络与主要线索,注重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实践与重点任务,同时也要注重介绍党的理论探索成果和自身建设的标志性成就,以逐渐增强初中生对党的特质与使命、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方式与党自身建设的知识获取与情感认知,聚焦觉悟提高与品德塑造。同时,除了知识化介绍呈现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梳理、分析思考、社会调研、主题活动、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瞻仰烈士陵园等方式,以增强初中生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成就、领导方式与自身建设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认识体验,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情感认同,厚植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情感,逐步夯实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和传承党的信仰与精神的信念根基,强化争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高中阶段要以提升“党的领导”的政治素养为主导,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综合抽象教育。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开始趋向成熟的阶段,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以及认知水平提高,高中生对世界的认知日益走向深刻,能够综合事物的感性认知,对事物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够初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进行一定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同时高中生对社会事物、历史现象、价值选择等现象充满兴趣,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场和政治观点。因而,对高中生开展“党的领导”教育要抓住高中生政治观点形成的关键期,提升接受“党的领导”的政治素养,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综合抽象教育。对此,要注重“党的领导”的观点论证教育,综合运用有说服力的事实论证党的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以及全面介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彰显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优越性和党自身建设的时代性,以增强对党的特质与使命、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体制与党的自身建设的政治认同。除了进行“党的领导”的观点论证教育,还可以引导高中生结合党的史料和文献,以自主探究、表达分享、活动展演、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党的领导与人民福祉、与党的事业发展的本质关联,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愿意传承党的信仰与精神,形成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大学阶段要以“党的领导”的使命担当教育为主导,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理性具体教育。大学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高等阶段,也是个体专业成长成才的锻造阶段。大学阶段的个体身心发展已经处于成熟完善阶段,并且随着知识阅历的积累,认知成分中的理论思维与辩证思维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而且对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制度选择和人生道路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看法并形成一定的立场与观点,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理论认识,处于一种理性具体的认知阶段。对于理性具体,马克思曾讲到这里的“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因而,对大学阶段的个体开展“党的领导”教育要以现实发展为取向,以“党的领导”的使命担当教育为主导,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理性具体教育。要注重开展“党的领导”的理论化、专题研究式教育,从理论上系统全面讲授党的特质与使命、党的领导的地位、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基本方略以及深度阐释好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本专科阶段重点加强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研究生阶段要强化研究式与专题化教育,逐步建构专本硕博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逐步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高度认同党的领导,以党的信仰为信仰,以党的精神为精神,增强学生的理论自觉与政治主动。除了进行理论化、专题化和研究式教育,还可以通过经典领读、红色社团、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度展现党的领导的理论科学性、历史规律性、价值先进性、制度优越性与成就辉煌性,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时刻准备着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复兴征程与强国实践,增强坚定“党的领导”的信仰、信念、信心,争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

责任编辑︱郭鑫超

*本文系北京市2021年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新发展阶段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研究”(21LLMLC023)研究成果。

作者:吴林龙

第3篇: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摘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首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方法,既立足党的文献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文本,又联系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全面地分析和考察。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无论在理论创新上,还是在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充分体现在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政治定力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

[

[文献标识码]A

[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内容,并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1]。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一重大命题,并把党的领导纳入党建要求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2],特别是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首要内容和根本原则,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主要从习近平有关个别论断进行阐释,较少进行系统梳理。习近平指出,应“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3]。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立足党的文献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又结合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实践,特别是联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综合分析。这不仅可以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探究政党领导在21世纪当代中国的运行逻辑,而且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理论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指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这一论述,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阐明了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本质,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据[4],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组建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可以说,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最本质特征[5]。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国际共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主要从经济基础上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6],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这一概括,重点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计划和市场的争论,并没有涵盖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内容。那么,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外,还有哪些表现?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对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这一新论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领域的特征,进而从本源上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的独特之处,即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9](P413),代表运动的未来[9](P434)。这表明,在利益表达上,共产党不是代表少数,而是代表多数;在实践上,共产党起的是正面的推动作用;在指向上,共产党代表未来,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共产党的这些独特之处,是其有资格、有能力领导、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内在依据,也决定了其具备其他政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設计者和完善者。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充分体现并保证党的领导,在制度价值上蕴含党的性质、宗旨和基本路线、纲领、目标[10],从而使党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1]。坚持党的领导,从而使党在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12]进一步发挥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党争纷沓、相互倾轧和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等现象;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创造政治秩序并实现有效发展[13](P22)。

(三)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态度坚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新论断[14](P30)。他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此,习近平还专门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他指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14](P30-31)。正是明确了党在当代中国的地位,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基本依据。正是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和政治定力,习近平还阐明了其他有关重大问题,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5](P27、35-36);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6];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17];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8];等等。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首要内容,强调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实践探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举措

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且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领导力。

(一)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十八大以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举措,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制等,强化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决策核心作用。根据中央要求,从2015年开始,中央政治局定期(一般为1月下旬)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并将其作为制度性安排。而且,媒体对此广泛宣传报道,增加公开性和透明性,扩大影响。此外,还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工作。并且,习近平多次对相关工作作出指示、批示,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围绕政法、统战、群团、扶贫开发、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党校、国企党建、高校思想政治、军队政治等工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或座谈会,习近平都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并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

在总结十八大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明确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9]。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对政治局同志带头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出具体规定,明确政治局同志要主动将重大问题报请党中央研究,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并及时报告落实的重要进展,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坚持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等[20]。这些规定,推动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化,为新时代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成立多个中央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习近平担任组长或主任,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军民融合、全面依法治国等重点工作的领导。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有具体的制度安排,有特定的机构来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成立各类小组或委员会,是一个好的做法。同以往不同的是,这几个小组或委员会,从产生、运作、决策等过程都是公开的、透明的,重点解决过去权力分散、效率低下、协调缺失、“团团伙伙”和政治责任等问题[21]。其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深改组”),由习近平担任组长,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六个专项改革小组,是典型的整合型小组[22],有利于加强对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更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三是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能够团结、努力工作、成为榜样,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7](P310)。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自身建设。根据公开报道,中央政治局分别于2013年6月22日至25日、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和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召开民主生活会。这三次会议,会前准备都很充分,进行认真学习并广泛听取意见,政治局同志自己动手写发言提纲;会议的时间较长,2至4天;会议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政治局同志逐个发言,按中央要求对照检查。而且,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中央政治局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政治局要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四个意识”;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诚恳接受监督,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这些论述,为加强中央政治局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中央政治局同志以上率下,严于律己,带头践行党章党规,深入群众,为全党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威。

(二)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

任何组织的运作,都需要权力的“核心”[21]。政党也是如此。列宁曾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23](P249)来主持的。改革开放以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强化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使过去单一的领袖领导向精英集团领导转变。但是,政党政治的实践表明,制度化政党与领袖政治并不矛盾,领袖型政党与制度化政党的结合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基本形态,而弱政治领袖必然导致国家衰弱[24]。对此,邓小平有深刻的认识,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并强调“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7](P36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核心。基于此,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核心地位的确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的领导体制,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核心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

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举措,都围绕着加强党的领导进行。一是以思想从严夯实领导根基。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固本培元、补钙壮骨,强化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特别是,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一全党思想,大大强化了党的思想领导。二是以管党从严落实领导责任。明确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党的领导责任。加强高校、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健全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三是以执纪从严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四是以把关从严提升领导素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开展干部档案审查、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和集中清理“裸官”、超职数配备干部,建设高素质领导骨干。五是以作风从严改善领导形象。以上率下,抓早、抓细、抓小,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改善党的领导形象。习近平多次到基层考察调研,不腾道、不封路、不扰民,吃自助餐、住普通套房,赢得了群众好评。六是以反腐从严净化政治生态。坚持打虎、拍苍、猎狐一起抓,有效遏制腐败蔓延,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特别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制度治党、依規治党,加快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用党内法规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作用[1]。

三、现实启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经验

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新举措,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累了新经验。

(一)以理论创新为指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且,随时随地根据变化的情况,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所处的历史环境、肩负的任务等差异很大,这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作用等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和“形成新的理论”是不行的[25](P109)。对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党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党自身存在的领导弱化情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有关重大理论问题,阐明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党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问题。这几个问题,既是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的国情出发,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深刻思考,从理论上彻底回答了这几个重大问题,打破了党内外、国内外的种种质疑和顾虑,从而为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样需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党的领导面临的新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本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中国化,从而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理论指导。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让全党在理论上强起来。

(二)以政治定力为支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之所以能够在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就是因为有坚强的政治定力做支撑。所谓政治定力,就是在大是大非、根本原则性问题上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15](P35-36),是事关党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的态度一贯十分坚决,用三个“最”来加以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突出强调其极端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习近平强调对于改什么、不改什么要有主张、有定力,不能改的就是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其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不应改的坚决守住[26](P18-19)。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不断接近,党肩负的使命和任务越来越艰巨,党执政的环境十分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十分复杂。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越是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的目标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制度更加成熟和持久。对于党的领导来讲,具体就是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方式,使党领导国家政权、社会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党的统一领导,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7](P341-342)。五年来,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性举措,如成立中央深改组、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机构;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加强政治工作,完善军委主席负责制;在国企改革中,把党的领导纳入公司治理;等等。这些创新性举措,都是在深化改革中实施的,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党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党对各个领域重要工作和关键部门的全面领导。进入新时代,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领导体制仍然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作为上层建筑,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26](P73),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因此,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打破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领导更加科学、有效、规范。要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四)以从严治党为保证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领导强不强,关键看党的自身建设能否抓好。中国共产党是“内力塑造型”政党,根本上要依靠 “内力”来提高能力、加强党的领导。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起党的建设从应然逻辑向实然逻辑的根本中介,使党的建设向管党治党方向转化,是执政党“找回”“塑造”和“提升”自我的实践过程[27],核心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等问题,有助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克服“四大危险”,增强“四自能力”,使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切实强起来,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特别是,人民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十八大召开前的75%增加到2016年的92.9%,呈现逐年走高态势[28]。当前,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大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工程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自我革命,敢于刮骨疗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和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综上,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党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等有关重大问题,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科学指南。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加强了党的领导。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两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也从政党政治角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政治定力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抓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以党的坚强领导引领实现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万众一心开拓进取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7-10-2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韩庆祥.“不忘初心”的哲学阐释[N].经济日报,2016-07-07.

[5]丁俊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J].红旗文稿,2017,(1).

[6]何海根.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云南社会科学,2017,(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龙兵.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 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13] 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6] 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11-02.

[17]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 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0-12.

[1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7-10-25.

[20] 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N].人民日报,2017-10-28.

[21] 郑永年.为什么中共要重新确立“核心”[N].联合早报,2016-11-08.

[22] 周望.“领导小组”如何领导?——对“中央领导小组”的一项整体性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5,(1).

[23]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刘建军.政党:孕育领袖还是遏制领袖?——对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7] 刘先春,王小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

[28]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N].人民日报,2017-01-10.

責任编辑 刘云华

作者:方涛

第4篇: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全

一、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从近20年的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看,我们党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概括起来有:第一,阐述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十分明确的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又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第二,阐明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只要坚持并且改善党的领导,由此带动其他工作,我们的任务就能够完成。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

第三,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目的和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第四,明确了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从近20年党的建设实践整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中央、邓小平同志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作出孤立的、个别的改进,而是要求从整体上,特别是从体制上对党的领导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概括讲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党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党员和干部素质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等。总之,党必须以高度自觉和艰苦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领导,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第五,制定了改善党的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邓小平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应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工作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党的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在思想建设方面,重新确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建设方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方面,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在组织建设方面,进行领导制度改革,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恢复和逐步健全民主集中制,进行各种制度,特别是干部制度的改革。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完成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巩固和发展了党的队伍和组织;在作风建设方面,恢复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得到了人们群众拥护和支持。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经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为了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作了大量的改善党的领导的工作。对这些工作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有利于我们今后继续进行改善党的领导的工作。在这方面已经积累的那些基本经验这是需要全党同志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一,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是正确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从实践中看,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工作中,对党的领导内涵的认识曾经出现过片面性。突出的表现是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各级党组

织直接决定、处理各项事务,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认识和作法,严重影响了党的领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为了纠正这种问题,我们党对执政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领导经验作了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十二大党章对党的领导的内涵作出科学概括,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就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否定或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认识。在党的领导中,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根本;思想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基础和前提;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保证。我们必须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改善党的领导。这就是说,在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践中,不仅要克服过去以党代政的倾向,而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克服单纯强调党的领导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领导,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党政职能分开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首要任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久,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这种领导体制使得党组织混同于国家机关,甚至凌驾于国家机关之上,把本来属于国家机关的权力也包揽下来,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没有加强党的领导,反而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提高。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任务,非改不行。如何改呢?邓小平说,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党在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首先是对党的领导的内容进行调整。其次是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直接的领导方式改变成间接的领导方式。再次是要求党要尊重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支持、保证其独立负责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思路改革党的领导,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第三,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动。我们党在改善党的领导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的基本的经验,就是党必须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党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党主要是靠方针、政策的正确和自身的坚强有力来领导人民。党掌握政权以后,只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就不行了,路线、方针、政策虽然对人民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缺乏广泛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对此,我们党进行了改革,这就是把党的主张和路线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和法律。这样,党的主张和路线实际上就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的有效的方式。坚持这一领导方式,就要求党的一切组织、一切成员、一切活动,都没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权力,都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因此,十二大党章明确地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改革是成功的,它为今后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四,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我们党在改善领导的实践中得出的再一条重要基本经验,就是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如何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实现对它们的领导问题。党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重任,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士的积极性,同心同德地实现党的任务。经过20年的实践,党的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肯定下来,并把它列为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989年12月29日,党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也标志着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这些规定确实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充分发挥作。

第5篇:如何加强党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不断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 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9月29日,工委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就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区企业党组织作了重点安排。对照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对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企业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党组织中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动力,着力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围绕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改善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认真开展“保增长,保稳定”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活力;要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形象和精神风貌,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倡导健康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引领企业的发展,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 。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以人为本”核心要求的丰富和发展。广大职工不仅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动力主体,也应当是发展成果的主要受益者,而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抓住了人才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干部职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为职工实事好事作为一项工作目标来布置和落实。近年来,区属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性质发生变化,职工待遇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和人才的期望值不能同步,企业发展缺乏生机活力,吸引,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没有充分建立,没有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由于机构的变化,目前全区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情况底数不是很清楚,我们已经着手进行调查,建立一个全区企业人才库,为企业将来发展,为我们管理和使用人才提供条件。

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我们就要树立和坚持“只要素质过硬、只要是本职岗位的骨干,都是人才”的全新人才观念。建立健全对人才的选用、培养、评价、激励的运行机制,加快企业用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进程,努力形成尊重历史、构建机制,鼓励竞争,以及收入靠贡献的全新薪酬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稳定职工队伍,引导鼓励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按照中央“对照整改落实方案,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更加坚定,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是否更加明确;看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中确定的推进本单位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落实;看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看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是否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成果”的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观范和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并按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

落到实处”,抓紧建立和健全确保企业党建持续、规范进行的长效机制。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实际,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现状,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建立健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促使党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意识。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对一部分未转制企业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先后对综合修配,纸箱厂的党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对破产中的水泥厂综合工业公司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四,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创新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一是树立服务观念。教育和引导企业党组织领导树立只有为员工利益服务的工作,才是公司和员工最需要的,必须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员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上,使员工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二是树立求实观念。思想上要务实,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好,真正解决矛盾和问题;目标上要求实,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作风上要扎实,要坚持实践观念、发展观念、群众观念和实效观念。三是树立利益观念。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对自身利益普遍高度关注,需要我们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树立关心和帮助员工实现自身正当利益的观念,积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二是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企业绝大部分已经转制,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自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以知我中华、兴我中华为中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抓好以热爱集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

教育。二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重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保持创业激情,正确对待荣辱,把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三是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员工自觉遵纪守法。企业经营者要增强民主和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经营。四是向企业员工灌输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要教育员工以企业的共同

利益为基础,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推进企业的全面进步。

三、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重点加强网络运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

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企业工委将建立平山区企业网,通过新闻网政府网,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开创企业宣传,信息,销售,管理的崭新局面。

四是创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党组织应带领企业中的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一种齐抓共管型的政工新模式,建设一支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方法灵活的操作机制。从目前企业工作节奏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应面向生产经营,分散进行、小型活动为主,把相对

集中教育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既保持经常性、连续性,又简明扼要、具有实效,力求做到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不削弱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不搞劳民伤

财的形式主义活动,让员工满意。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考评,应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必须明确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和利益等直接挂钩,并且作为吸收员工加入党组织的考察内容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五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党建保障机制。一是要有制度保障。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长期开展,常抓不懈。二是要有经费保障。在企业设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并列入财务预算,确保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可靠的经济保障。

第6篇:论述题: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

请用政治常识论述“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所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为重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党的执政活动。

中国共产党要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同时为了确保理论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近几年来,面对我们经济形势的变化,党将促进经济增长改动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确保全体人民能共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做到民主执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确保党经过人大这个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变成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同时,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才能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从而使决策更为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共同协商,互相监督,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为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多开辟一些渠道,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期间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多党合作制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做到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日强调,坚决反对腐败、依法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党通过法律严惩腐败分子,从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总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才能有力地加强其对国家和社会事业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

第7篇:加强党的建设领导事宜

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作为党的建设的总抓手,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盟委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我旗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保证。

(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务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营造良好学风,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开展“星期五课堂”、举办培训班、研讨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搞好集中学习。充分发挥旗委党校的阵地作用,创新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加强理论学习。要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把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结合起来,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以开展“五个好”班子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争先创优工作。继续巩固全旗上下精诚团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在干部队伍中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把各级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干部选任和管理机制,强化正确用人导向,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改善我旗干部队伍和基层领导班子的能力素质和人员结构。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和挂职力度,激发干部工作活力。要关心重视一线干部,特别是要关注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合理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全面推进党(总)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一定三有”制度,下力气抓好党(总)支部书记“职业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管理和任用工作,建立大学生村官联合会,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切实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提倡团结、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大工作执行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好旗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要继续深化绩效考评工作,将工作部署、督促检查、考核测评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促进各级干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抓工作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攻克难题上,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求实效上。要切实推进责任体系建设,完善责任网络,实行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思进取、拖拉懒散、得过且过的庸人作风,坚决进行整治;对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只说不做的不良风气,坚决予以纠正;对仗权设卡、谋取私利、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坚决从严查处;对不讲团结、拉帮结派、考核末位的部门班子成员坚决进行调整。

(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严格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制度,提高党组织书记抓组织、抓基础、抓落实的责任意识。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双向述职、双向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党代会常任制,研究制定《基层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推行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级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操作、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文化建设、基层设施建设,在建制镇积极开展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强势推进“新农村及基层党建50强示范”建设,逐步实现“50强”村村有幼儿园和学前班,村村有浴池和公厕,村村有办公活动场所,村村有标准化街道,村村通班车的目标,力争在二年内“50强”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在集中建设“50强”的同时,要加大对全旗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农村牧区统筹发展。加快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近期内力争全部解决活动场所建设问题。

(五)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实施方案》,不断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切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行廉政风险排查试点工作,着力建设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格局,抓好廉政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切实营造全民参与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贪污、挪用、截留、克扣惠农惠牧资金等涉农涉牧违纪违法案件,确保惠农惠牧资金落实到位。认真贯彻关于加强节日期间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扎实开展公车治理“回头看”活动,实现公车配备管理使用规范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加大民主推荐干部力度,坚决治理干部推荐拉票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环境。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并向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延伸,完善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排查工程建设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对《招标投标法》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现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的重托,全旗各级党员干部要牢记历史使命,在落后面前不自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在机遇面前不犹豫,始终保持坚决果断的拼搏意识;在竞争面前不言败,始终保持争先创优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诚信务实、共建和谐”的精神,树立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充满奋发进取的工作激情,富裕文明和谐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范文网【】

第8篇:加强党的领导 搞好教育革命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认真学习邓副主席的重要讲话,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进一步澄清了思想,明确了方针、政策。会议开得生动活泼,热气腾腾,展示了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光辉前景。

粉碎“四人帮”以来,华主席、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扭转被“四人帮”篡改了的教育革命的方向,扫清教育革命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特别是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和批判“两个估计”之后,教育战线的形势越来越好。广大教育工作者解除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的精神枷锁,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学生和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的新风尚开始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开始逐步上升。许多遭到严重破坏的单位和学校面貌一新。学校风气的转变正在促进整个社会风气逐步改观。这些令人喜悦的新气象说明:我们的教育事业大有希望。

现在,教育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明确,人民群众支持教育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要进一步发展教育战线的大好形势,关键就在于切实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

各级党委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要同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要求,同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相适应。教育工作是造就人的工作。古今中外,凡是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为了无产阶级千秋万代的事业,从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起,就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为我们党培育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现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用很大的力量抓教育,反复教导我们,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尽快地把教育工作搞上去,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教育上不去,人才出不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新时期总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很清楚:如果你真想四个现代化,而且想得很厉害,那就必须把教育工作,把培养人才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由于实现抓纲治国,三年要大见成效,摆在各级党委日程上的重要任务很多,而人才的培养周期长,见效慢,这就使不少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同志,容易产生忽视教育工作的倾向。他们往往把教育工作看作是“软任务”。粮食、钢铁完不成生产任务,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完不成培养人的计划,他们就感到没有多大的压力。在各条战线都大干快上的形势下,他们也感到人才不足,但只是空喊,或者当伸手派,却不认真抓教育。这种政治上的近视,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彻底扫除。

毛主席早就指出,省、地、县三级第一书记要管教育,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不能容许的。为什么一定要第一书记管教育呢?这是因为,教育工作影响整个社会,牵动千家万户,必须依靠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大力支持。比如:教育事业计划的制订和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要有计划部门的支持和保证;教学设备和器材的生产和供应,要有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支持;至于学生和广大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显然,这些问题单靠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单靠主管教育工作的党委领导同志也不够,只有第一书记亲自动手,才能改变人们轻视教育的思想,克服那种“挤”教育的现象;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把教育工作搞上去。粉碎“四人帮”之后,不少省、市、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带头批判“两个估计”,亲自听取汇报,了解情况,作出指示,积极抓教育工作,迅速改变了教育战线的面貌。我们希望更多的第一书记以及各级党委的主要领导同志,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下决心把教育工作抓起来。

抓教育工作,同抓其他工作一样,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不能只是在会议上议一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和华主席、党中央的指示落在实处。中共安徽省委针对教育战线某些单位领导班子严重不纯的状况,及时选拔了一批得力的干部担任省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

一、二把手,加强了领导力量;为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用非所学的大学生,进行了对口调整;同时抓紧了教师归队工作,充实了教学第一线;还带头退出了省委第一招待所占用的校舍。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措施,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关键是省、市、自治区党委注意不注意教育问题。安徽、吉林、河北等省一注意,就解决得好。其他地区的党委都应当象这些省委那样,把教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

要尽快改变教育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严重不相适应的状况,中心环节是迅速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在这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最重要的,是抓住揭批“四人帮”这个纲,拨乱反正,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当前,首先要花大力气做好三件事。

思想整顿刻不容缓。教育战线是林彪、“四人帮”推行假左真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重灾区”。他们披着毛泽东思想的外衣,打着“教育革命”的旗号,不仅炮制了许多极“左”的谬论和反动口号,而且制造了一系列反革命事件和黑典型,严重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彻底清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仍然是极其艰巨、极其重要的任务。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一大路线和华主席、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上来,还是一场严重的斗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两个估计”是“四人帮”在教育战线上反动思想的核心,影响最深,危害最大,还远远没有批深批透。在教育战线,组织上属于“四人帮”帮派体系的只是极少数,但是思想上中毒很深,甚至至今还坚持“四人帮”思想体系的人,还是有的。此外,不少同志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心有余悸,这也是“两个估计”的流毒作怪的表现。余悸和余毒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要还有“四人帮”的余毒存在,就难免没有余悸。余毒彻底肃清了,人们的余悸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两个估计”,联系各地区、各单位、各学校的实际,认真打好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干扰,大胆肯定被“四人帮”否定了的正确的东西,发展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势。

组织整顿刻不容缓。一年多来,许多单位和学校,由于认真抓了清查工作,整顿了领导班子,很快地改变了面貌。但是,也有一些单位和学校的工作成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领导班子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领导班子的整顿应该着重思想整顿,即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但组织整顿也不可忽视。教育战线的运动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凡是没有进行清查和清查很不彻底的单位和学校,一定要把清查工作认真搞到底。这是组织整顿的前提。现在,人们对于“四人帮”的帮派骨干和在十一次路线斗争中问题严重而又不肯改悔的人,对于“风派”、“溜派”、“震派”人物,已有所警惕。但是,对那些同“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并无牵连,但坚持“四人帮”思想体系至今不肯转弯子的人,对那些不一定有什么高的职位,但是有野心,坚持资产阶级派性屡教不改的人,不少同志还缺乏认识。这种人思想上对华主席、党中央贯彻执行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有抵触,依靠他们怎么能搞好教育革命?因此,在整顿领导班子的时候,必须把他们撤换掉,绝对不能含糊。要把那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在十一次路线斗争中表现好的,特别是在当前斗争中立场坚定的同志,提到领导岗位上来。要使整顿后的领导班子,成为能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

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刻不容缓。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多数单位和学校,党的政策已经或正在落实。林彪、“四人帮”强加在广大干部和教师身上的诬蔑不实之词推倒了。他们制造的大量冤案、错案昭雪了。遭到他们打击、迫害或者处理不当的许多同志,安排了适当的工作。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思想影响没有肃清,有些同志仍然束手束脚,顾虑重重。他们说,落实政策的工作“不能着急”,“要稳当”,甚至认为现在知识分子的作用强调得“过分了”,知识分子又“翘尾巴了”。这些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广大干部、知识分子遭受“四人帮”迫害的处境不能再继续下去。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现有的人才却得不到合理使用的情况,必须迅速改变。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政策落实得不够,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即使有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应该采取批评、教育的态度,诚恳地帮助他们。人总是有缺点错误的。为什么对知识分子要特别苛求呢!要彻底批判“四人帮”在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散布的谬论。落实政策的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抓紧进行,定期检查,限期完成。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大加快教育革命的步伐。

中共中央决定在明年适当时候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认真把教育革命抓紧,一抓到底,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就一定会做出更大的成就,迎接这个空前的盛会,迎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大好局面。

第9篇: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党&;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革命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靠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还是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都不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三是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除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纲领是世界上政党中最先进的之外,还由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当今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前,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不断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一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党的正确理论指导的结果。当今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仅整个党,而且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勇于自我革命。三是坚持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我们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广大普通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因为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最为坚实的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观的正确与否,事关国家的集体记忆、民族的精神积淀、文化的基因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史国史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多次提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命题。这为我们以史鉴今、继往开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观主要是关于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下,对于以何种态度学习、对待历史,何种方法观察、研究历史,何种目的把握、应用历史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观点。对政党而言,历史观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坚持正确历史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结着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持正确历史观,不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昨天,更是为了让我们把握祖国奋进的今天、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意义上,坚持正确历史观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坚持正确历史观是党和国家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迫切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文化品性和精神标识,无不具有历史的烙印。然而现实中,一些人或囿于个人情感、或为利益所驱使,或受敌对势力挑唆等,要么以&;主观化&;的态度曲解历史认知;要么以&;娱乐化&;的方式解构历史崇高;要么以&;鸡汤化&;的名义消解历史价值。尤其在网络空间环境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拿党史国史来做文章,诸如抹黑革命领袖、丑化英雄人物、否定党的功绩等等,妄图借此对中华民族拔根去魂,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根基。坚持正确历史观已然成为我们追求真理、捍卫正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要求。

坚持正确历史观是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的内在要求。&;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一个政党的历史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是这个政党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付出巨大代价牺牲,才凝结而成的集体共识。党的辉煌事业可以为历史所反映,党的曲折历程也可以为历史所印证。可以说,历史记忆是政党精神的坚强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因此,以史为鉴,更多通过历史的优良传统教育人、历史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历史的深刻教训警示人,是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内在要求。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具体要求

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关键是要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正确历史观的理论基石。其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共产党人的正确历史观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历史正义观。坚定人民立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扬我民族之浩然正气,这是作为共产党人对待历史当有的史识与良知。也就是说,无论是评判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都要看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否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如此,在评论历史问题时才能区分主流与支流,分清现象与本质,才能对历史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功过是非问题,得出客观历史结论。因此,站在人民立场来捍卫历史正义,凝聚正义力量,是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坚持历史是非观。&;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然而,历史是不可逆的,历史认知难免会见仁见智。但是,人们对于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认知仍然具有客观真理性,不能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可见,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基础,是非得失自有评判标准,与主观臆说不能混为一谈。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揭示历史真相、明辨历史是非、把握历史规律的基本要求。

坚持历史使命观。&;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历史,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回首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主心骨。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从历史的视角看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只有牢记历史经验、谨记历史教训、铭记历史警示,方能不断增强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满意的答卷。

三、自觉树立和践行共产党人的正确历史观

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历史是现实的镜鉴,现实是历史的根源。重视学习、研究、借鉴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等。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视野,深刻回答了共产党人应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要自觉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与研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国史对共产党人而言是必修课,应该努力修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努力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党执政60多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好党的思想理论、继承好党的成功经验、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

要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主动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历史需要尊崇和敬畏,更需要坚守与担当。任何丑化历史、糟蹋历史和扭曲历史的做法都意味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虚无主义颠覆历史、解构历史带来的现实危害不可小觑,要害之处就在于颠覆人们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共产党人最应该是正确历史观的坚持者和倡导者,理应主动擎起唯物史观的旗帜,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自觉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者作斗争。

总之,&;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历史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历史的纵深,勾勒了大道的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唯有端正历史观,才能听清历史回声、收获历史启示,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历史中凝聚奋进力量,开创光明未来。

【思想宣传范文】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年间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就业和收入分配、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扶贫工作、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显著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

一、劳动就业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导向转型

就业为民生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1.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形成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实现根本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到20世纪90年代&;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早期开办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就业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日益提高

城乡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1978年,中国城乡就业人员共计401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口9514万人。到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64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93%,平均每年增长96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2462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46%,平均每年增长845万人。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突出表现为劳动就业的产业分布结构向现代化转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70.5%、17.3%和12.2%。到2017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调整为27.0%、28.1%和44.9%。三大产业就业比重排序从&;一、二、三&;的发展模式升级为&;三、二、一&;的现代模式,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劳动者工资收入快速增长,就业灵活性和择业主动性逐步增强。197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615元,到2017年增加到743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7倍,年均实际增长7.65%。改革开放破除&;固定工&;限制,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扩大了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权,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激发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3.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逐步完善。1995年颁布《劳动法》,明确了劳动关系各主体的法律地位,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为劳动力市场建设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2008年颁布《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前者明确了就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完善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为长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后者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保持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同时,提高了就业稳定性。据统计,2017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稳步推进。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迈向全面小康水平

居民收入增长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改善提高的基本面,也成为衡量&;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届时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生活已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愿景,城乡居民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持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出台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和改善居民消费的创新政策举措,人民收入水平连年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

1.城乡居民收入每十年翻一番

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实现翻四番有余。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4倍,是2010年的1.6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7.3倍,翻了四番多,是2010年的1.8倍,接近翻一番的目标。

2.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促进收入增长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比重提高。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322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20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0%,比1978年下降32.8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4065元、财产净收入3607元,占比分别为11.2%、9.9%。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则由单一的集体经营收入转为家庭经营、工资、转移收入多头并进。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家庭经营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028元,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37.4%,比1978年提高10.6个百分点。随着农民工的大规模增长,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98元,占比为40.9%,比1983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转移收入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603元,占比为19.4%,比1983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3.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动分配格局改善

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占比逐步回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要求,国家深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据统计,2015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61.6%,比2008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城乡间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也在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

4.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中国扶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40年来,中国先后实施多项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和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聚焦贫困地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加大投入和攻坚力度,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以乡村户籍人口作为总体推算,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人。到2017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1%,贫困人口规模为3046万人。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

贫困人口持续大幅减少,为全球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认为,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给&;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贺信中称赞中国减贫方略,认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三、城乡居民消费实现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开始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倾斜,生活质量、消费层次实现跨越式提升。

1.居民消费结构日渐丰富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持续增长。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311元,到2017年增长到24445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4%。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16元增长到10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供给长足进步,中国居民消费重心由实物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验类消费快速发展。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变化看,1978—2017年,食品烟酒支出比重从57.5%降至28.6%,衣着支出比重从13.6%降至7.2%。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总体上呈现长期上升继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2010年以来三项支出比重之和保持在33%左右。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家庭人均消费中食品烟酒支出比重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31.2%。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呈现明显增长,三项支出的比重之和从1985年的8.1%上升到2017年的34.2%。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下降,以及上述三项支出的增加,共同反映出居民生活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倾斜的显著趋势。

2.生活消费质量明显优化

城乡居民的饮食品质逐年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单一,以主食消费为主。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种类日益丰富,城乡居民饮食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食品消费品质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52千克降到110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48千克降到155千克。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3.7千克增至20.6千克,禽肉消费量由1.0千克增至9.7千克,鲜蛋消费量由3.7千克增至10.3千克。得益于居民膳食水平提高,中国人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衣着实现成衣化和时尚化,服饰日益成为现代生活品质的标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服饰鞋帽商品供给不足,城乡居民衣着十分简单,主要满足保暖御寒的需求,显著特点是&;一衣多季&;、&;色彩单调&;、&;自制或裁缝做衣&;,农村居民的衣着尤为明显。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的棉布、化纤布、呢绒和绸缎合计为18.3尺,人均购买棉花0.4千克,人均购买胶鞋、球鞋和皮鞋仅有0.3双。4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的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的转变,从&;做衣&;向&;购衣&;的转变。居民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品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改革开放初期,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成为不少家庭婚嫁必备的&;三大件&;。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成为新的&;三大件&;。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高度普及,微波炉、排油烟机、空调机、热水器等也成为许多家庭必备的家用设备,而且城乡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

电脑和手机作为新型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更加凸显了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现代化。手机的普及率由1995年的0.3部/百人提高到2017年的102.5部/百人,平均人手一部手机。个人电脑也走进亿万普通家庭,到201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80.8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9.2台。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推动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爆发式增长,网民规模全球最大。到2017年末,中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3.49亿户,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11.32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由1997年的62万人激增至2017年的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

交通出行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19.3辆。高铁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远距离出行。定制公交、商务快巴、旅游专线、社区巴士等多元化交通服务覆盖城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3.居住条件实现革命性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农村,四处可见土坯墙加茅草盖顶的低矮住房,盖上几间砖瓦房是许多农民的生活理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持续加大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难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住有所居&;作为改善发展民生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保障型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困难户建房补助政策。2016—2017年改造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300多万户,对589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几十年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已在不少家庭化为现实。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6.7平方米,到2017年增至36.9平方米,增长4.5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8.1平方米增至46.7平方米,增长4.8倍。居住质量也同步显著提升,在生活用水、厕所设施等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改变。2017年,城镇和农村住户管道供水入户比重分别达到97.7%和74.6%,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使用卫生厕所的城乡居民户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1.7%和45.0%,使用本住户独用厕所的户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3.5%和95.4%。城乡住户改水改厕后更加方便卫生,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是城乡居民生活现代化的标杆性指标。

4.旅游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元素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见证了国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2017年全国旅游总花费约4.6万亿元,是1994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据统计,2017年,中国人均出游达3.7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0亿人次,是1994年的10倍。与此同时,出国旅游成为新的时尚。1994年,中国居民因私出境占居民出境总人数的比例尚不足50%;2017年,因私出境居民1.36亿人次,占比超过95%。居民出游方式日益多样化。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跟团游到自驾游、自由行,再到近年来兴起的无景点游、心理旅游、自组团游等,旅游从曾经的&;奢侈品&;转变为日常&;生活元素&;,中国人进入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新时代。

四、教育事业实现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奇迹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1991—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由732亿元增长至4255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由2.8%上升至4.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现代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教育事业取得大跨步发展。

1.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的特点。在较长一个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没能实现完全免费。1982年,全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2.6%。2006年9月,国家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春季开始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彻底实行免费,对教育事业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到2016年,中国小学净入学率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大幅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大众化。1978—2017年,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27万人增长到761.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45.7%,是1978年高考录取率5%的9.14倍;高校在校生人数从85.6万人增长到2753.6万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文化素质。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调查统计,在全国6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达到13.9%,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0%提高到2016年的87.5%,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3.教育公平性不断改善

对于困难群体,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助学体系,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人群,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勤工助学、学校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免费午餐、学费减免等。2011年,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每年投入160 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截至2017年,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

五、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疗卫生为人民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展,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日益完善

多层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从强基层抓起,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医,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2017年,全国共有医院31056个,其中公立医院数量占39.6%,民营医院数量占60.4%;公立医院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的75.7%,民营医院床位数占24.3%。

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体系更加严密。国家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组建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应急防控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疫情。整体上,中国卫生应急救援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169732个增加到986649个,增长4.81倍。经过结构调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从床位总数来看,2017年,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约794万张,与1978年的204.2万张相比,增幅达2.89倍。卫生人员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卫生人员总计117.5万人,比1978年增长49.1%。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长2.65倍,其他技术人员增长18.8倍,工勤技能人员1.59倍。医院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中专毕业者占20.9%。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从&;赤脚医生&;到&;业内专家&;、从&;乡村诊所&;到&;专业医院&;的巨变过程。2017年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结果显示,从1990年至2015年,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婴儿死亡率从1982年的34.7‰,下降到2017年的6.8‰。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的80/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9.6/10万。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不到40年时间提高了将近10岁。

3.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

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本制度等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为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国家不断加大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每年8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0元。医疗补助标准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断提升,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人均医疗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所花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约为75%及70%。

4.城乡居民医疗负担持续下降

40年来,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1998年为4.3%,2017年为6.2%。随着政府、社会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中国卫生总费用结构更加优化,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60.0%,下降到2017年的28.8%。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倾斜政策全面实施。2016年以来,国家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医疗保障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对贫困人口采取特殊医疗保障措施,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比2016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实施精准脱贫以来,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精准施策、分类救治,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到2017年,全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

六、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转变

社会保障和救助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政策托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由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

1.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先后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着手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方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责任,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

社会救助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地多年试点,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至当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当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行政法规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一个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2.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2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中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3.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水涨船高

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主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517.9亿元,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长到24812.4亿元,比2000年名义增长15.35倍,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12.2%。随着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创新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18年的490元。全国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水平达到1228元,工伤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万元。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投入社会救助的财力不断增长,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006—2017年,国家用于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从43.49亿元大幅增加到1051.8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5.9%;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补差从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国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从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义增长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度从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义增长3.13倍。

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民生大发展、人民得幸福的4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间奇迹,也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充裕的收入、更满意的工作、更优质的教育、更多彩的消费、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方面还有更多的期盼。

中国的民生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将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会更好!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第八条就是&;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40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改革开放40年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

我们党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以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洞察力和预见性,敏锐地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这就从一开始就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摆上了改革开放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告诫全党,改革开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解决好善于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如果放松党的建设和削弱党的领导或不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就会走偏方向。

时隔4年后,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rsquo;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为此,全会总结出了10个&;主要点&;,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这个&;主要点&;明确无误地指明,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这样我们党才能坚强有力,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条基本历史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同时紧密联系这条政治路线开展党的建设。《决定》特别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其中首要的就是&;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二)

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两个毫不动摇&;。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一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不仅指导着党的建设,也指导着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催生了党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又加强着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全面深化。

二是我们党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作为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认真抓好落实。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三大提出,要适应伟大变革,把党建设成为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着眼于破解&;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课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是通过持续开展集中性教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多次重大的集中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重大举措,发挥了很好作用。党的十二大之后,在全党开展整党整风,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之后,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为期三年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发扬延安整风运动的精神,自上而下,分期分批,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使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从2000年年底开始,用两年多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大之后,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之后,在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十八大之后,先后集中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主要要求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我们党还将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凡是淡化党的建设和削弱党的领导的时候,改革开放的进程就会受挫折。

(三)

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建设的成效体现和落实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上。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为此,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党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我们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净化纯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要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脚点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必须将党的建设的成效体现和落实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思想宣传范文】五

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监督权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所处的新方位、面临的新形势、肩负的新使命出发,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和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坚持不懈加强、改进党的监督,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有力回答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使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监督理念

科学把握自我监督的根本性质,以自我革命精神抓监督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破解兴衰治乱的历史性命题。只有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执政规律,建立起一整套自我革新的内部体制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秉持自我革命精神,直面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不断提高排毒杀菌、强身健体的政治免疫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一是始终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探索监督体制改革与完善,设立行政监察机构,实行党的纪检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坚决反对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深远的政治眼光、强烈的政治责任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并坚持和发展纪委和监委合署办公体制,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能,通过法律把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固定下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道路。

二是始终把强化党内监督摆在首要位置。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强化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作出顶层设计,为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近些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管党治党,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解决和防范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有效化解了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

三是始终把健全领导体制作为重要举措。领导体制在实现自我监督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纪检工作领导体制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经历了由同级党委领导,到同级党委和上级纪检机关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再到同级党委和上级纪检机关双重领导的变化。党的十八大后,为增强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了&;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和&;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要求,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既坚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有力领导,又提升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是自我监督的一项有效制度设计。

监督体系

科学把握集中统一的目标要求,建立权威高效监督体系

建立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我们党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从毛泽东同志回答&;窑洞之问&;,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推动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都强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党一个时期的监督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领导下,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打出监督&;组合拳&;,形成党内监督、国家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党委(党组)全面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党委(党组)在各级组织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组织实施各项监督制度,抓好督促检查。特别是狠抓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通过明责、督责、追责等一系列举措,层层传导压力,把党委(党组)全面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纪委专责监督作用。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通过深化&;三转&;,大幅度减少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中转换出来,从冲到执纪执法一线抽离出来,聚焦主责主业,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的权威性、严肃性得到充分彰显。

三是构建&;四个全覆盖&;监督体系。积极探索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监督体系建设,形成了一套管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变化和实践发展,基于党内监督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巡视制度逐步得到恢复,从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开展巡视,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到党的十七大把这项制度写入党章,再到2009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巡视工作的地位、作用逐步强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强化政治巡视定位,抓住不放,持续发力,不断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利剑作用充分彰显。

监督对象

科学把握&;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的辩证关系,不留监督死角和盲区

提高监督实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破解重点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既突出抓&;关键少数&;,努力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又坚持抓监督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真正做到治&;病树&;、正&;歪树&;、拔&;烂树&;、护&;森林&;。

一方面,始终突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责任越重大、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强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只有管住&;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才有震慑力和说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破解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难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反复强调党内监督要向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聚焦聚力,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站在守纪律的最前沿,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抓&;关键少数&;破题,突出&;关键少数&;这个重点,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有的地方出台规范省管领导干部谈话函询办法等,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监督效果。

另一方面,逐步实现监督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是党的队伍主体,管住这个&;绝大多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良好氛围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监督机制,逐步实现监督全覆盖。根据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关于&;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规定,恢复重建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并逐步推进纪检工作向农村基层、党和国家机关单位延伸,不断加强乡镇(街道)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向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把党的监督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每个党组织、每名党员,实现了党内监督全覆盖。与此同时,为解决行政监察覆盖范围过窄、监督力量分散等问题,深入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组建各级监察委员会,并赋予派驻机构部分监察职能,推动乡镇(街道)监察机构全覆盖,对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全面监察,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监督思路

科学把握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

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党就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原则贯穿党和国家监督始终,前移关口,抓早抓小,让监督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一是聚焦&;六项纪律&;抓监督。在自我革命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六项纪律&;。党内监督条例确定的党内监督8项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六项纪律&;展开的。近年来,通过信访举报、巡视巡察、派驻监督等多种手段,发现并严肃处理一批党员干部违反&;六项纪律&;的问题,使推进党内监督的过程成为加强纪律建设的过程。

二是聚焦&;四种形态&;抓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监督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立足于小、立足于早。分析多年来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件,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过到大错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监督手段比较单一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吸收近些年来管党治党的新理念新经验,提出党内监督的&;四种形态&;,在监督理论、实践、制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党内监督的新境界。各地按照中央部署,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着力做好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文章。近年来,运用&;四种形态&;处理人数逐年递增,&;四种形态&;比例日趋合理。

三是聚焦&;严管厚爱&;抓监督。监督必须实事求是,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既要敢于亮剑、敢当&;包公&;,防止搞纪律&;松绑&;,又要体现人文关怀,传递组织的关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对干部的监督和关爱统一起来,注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注重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既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又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和适用情形,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拿关爱、容错、激励当保护伞,真正实现纪法约束有硬度、批评教育有力度、组织关怀有温度。

监督制度

科学把握依规治党的具体路径,扎紧扎密扎牢制度笼子

依靠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是坚持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强调,奠定了各方面党内监督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创新精神继续推进制度建设,搭架子、定规矩、划边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狠抓制度建设,让监督有规可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制定、充实和调整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以及其他反腐倡廉的党内法规,注意把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新鲜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党纪条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党的十九大,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始,相继制定和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内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90余部党内法规,形成严密、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制度之笼越扎越紧、越扎越密。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为开展国家监察工作发挥了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开启了国家反腐败立法大踏步向前的新征程。近年来,有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主要负责同志&;五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另一方面,狠抓制度执行,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制度的价值在于贯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两手抓、两手硬,强化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言出必行、言出纪随,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履行主体责任情况报告、责任制检查和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持续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一揽子制度的贯彻落实,建立追责问责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制度,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有力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上一篇:江西省规范性文件下一篇:大二班家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