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共11篇)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篇1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的基础。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同时,它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现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如何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德育管理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不到位。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牢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

当代小学学生出现了新的积极思想特点,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求真求是的观念增强,不盲从,思路开阔,敢想敢做,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的经济利益。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据其特点,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学校德育组织系统应包括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教导处、年级组、班级等,此组织系统既要有德育决策指挥层,又要有德育的具体执行层。学校德育组织中每一个组织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对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学校德育基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培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德育组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统一目标原则;德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与整个学校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统一指挥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分层管理原则;职、责、权一致的原则,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原则。

二、严抓细管,落实德育常规管理。

寓德育与教学之中,是小学德育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根本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要组织全体教师按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全面实施,调动学校各个组织的德育功能,要根本

改变不少教师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毕业班不要”的倾向,确保学校德育为首的地位。

1、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要让全体教师明确:“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在各学科中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学校德育管理者应加紧组织力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把握当前小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科学制定出学校德育目标;各教研组、各学科教师要从各学科的特点发出,认真挖掘教材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内容,把有关的德育内容揉进知识传授之中,使知识传授和德育内容集中、系统、直接,在各科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学校一定要确保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的地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

3、少先队组织是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组织。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龙头作用,落实德育工作。少先队组织的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是落实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党委要加强组织工作的领导、帮助与督查,除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雏鹰争章”、“升国旗”等常规德育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德育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展开学校德育工作。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清洁文明的校园,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陶冶人的情操。近年来我校不但投入巨资改善了校园环境,而且狠抓了校风建设。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学校领导关心群众,实事求是,廉洁勤政,开拓进取。所有这些,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能诱发人美好的愿望。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要重视校园的美化、德育化。讲究教育、教学环境的布置,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

五、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

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以使“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并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兼职校外法制副校长”等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此外还要建立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

命传统教育等德育基地,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德育的社会化。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篇2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怎样思考,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乐观面对生活, 如何学会坚强与勇敢。如果把生硬的应付考试的、考完就忘的知识作为课堂的唯一课程, 教育的意义就显得苍白无力。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 教育学生拥有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育学生拥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负责人的人。“负责”是对一个人在一生中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的道德要求。责任感是成材的基础, 责任感能使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 责任感能使人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 是受人尊敬与信任的基本条件。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好人, 就应当教育他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民族负责, 对生活的地球负责。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做一个面对挫折不气馁、具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的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孩子状况:独生子女较多, 在父母的呵护下衣食无忧, 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和挫折;孩子独立能力差, 社交能力差, 心灵脆弱, 承受不了一点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当老师的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品质。

为达到以上各方面的要求,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首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课的作用。在这里不仅解决学生知不知, 会不会的问题, 而且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 行不行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 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其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具有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的功能。

再次, 做好校内德育基地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最后,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学校、家庭、社会在培养良好品德的工作中, 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将三者结合在一起, 互相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 一定会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篇3

关键词:改进 德育 传统

一、指导思想

2016学年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纲》(2014修订)、人社部《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依据笔者所在学院“十三五”期间德育培养方案等文件精神,分解、细化立德树人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总结、创新、拓展技工院校德育思路。

2016年德育总思路:坚持安全第一、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开展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就业指导、校园文化相融合的职业素养系列大讲坛、升旗主题月系列以及班会课大赛、红五月、体育节、迎新节、平安节等丰富多彩的系列德育活动。通过体育赛事、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用正能量的校园文化铸造学生人格,切实推进笔者学院制度塑型、活动育人、文化铸魂的德育工程,让学生“会玩、玩好”,身心和谐成长,创建德育典型案例,形成笔者学院德育特色。

二、主要措施

带出一支职业素养过硬、结构合理、德育成效显著的德育管理队伍。培养以班主任、教育干部为主导的教育管理队伍和以学生会、学生干部为主体的自主管理队伍。

每两周召开一次班级干部培训会议,每月月底召开一次班主任以上德育和安全工作会议。指导系部本学期开展“践行德育新大纲,争做出彩班主任”主题学教活动。每位班主任读一本教育管理专著,上好班会课,写一篇自主管理总结性论文或教育成功案例。学期结束班主任以上管理人员围绕践行德育新大纲,完成职业素养校本教材编写。

1.实施德育工程,制度塑型

践行德育新大纲,以举办核心职业素养德育大课堂和升旗主题月为抓手,持续实施制度塑型、活动育人、文化铸魂的德育工程。

首先,推进半封闭半军事化管理。以两课(德育课、职业素养课)、两操(早操、课间操)、升旗、班会为德育阵地,开展学生文明习惯“三个学会”教学活动,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教学时段校门和宿舍实行一卡通门禁制度,强力规范和推进上下楼梯靠右、列队行走制度。让排队成为一种自觉常态。

其次,修订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将制度汇编成册,让好制度陶塑技校生的好形象。让新修订《淮海技师学院防流控辍奖惩办法》《淮海技师学院省、市三创评选办法》等制度深入人心,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激励和约束功能。

再次,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淮海技师学院首席班主任评选办法》。鼓励教干兼任班主任,尝试专职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带双班。近两年新进的年轻教师做助理班主任。学校依靠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推进各种制度的运行。

总之,制度管人,内强学生素养,外树学院形象。

2.活动育人

坚守德育主阵地,实施活动育人。每周一次升旗仪式;两周一次先进班级、星级宿舍评比、红旗系部评比;例行每周日两节班会。其中第二节班会原则上由学工处指导、班主任组织班干主持,总结和安排班级事务,推行自主管理。每天两操大课间坚持“跑操+1”,即跑操+周一武术操,周二+周二广场舞等,(“+1”内容一周不重复)。大课间时间做调整,课外活动留给系部、班级和社团,切实组织文体活动,践行活动育人计划。

以检查评比活动,奖优策懒,立典型,扬正气,树新风。两周一次“日查、周报、半月奖、学期评”常规管理检查考核制度和“校园安全、卫生、文化”三项整顿与检查评比将持续深入推进。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创之星以及例行两周一评“三个先进”评比。

开展每月一次“德育节”系列育人活动。

3.健全管理体系

(1)健全德育和安全工作二级管理网络体系。逐步形成部门主导、系部主管、学生自管、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局面。

(2)规范学生工作流程和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师生评优的制度和流程,如先进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先进集体等评优晋级,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班主任的聘任、解聘以及学生入学注册与毕业、肄业、处分(退学、开除)等离校程序也将更完备。

浅谈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4

上莞镇二联小学陈雪波

学校是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中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作为道德建设重要途径的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要跟的上时代的步伐,真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建设人才,因而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下面就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个人的全部的知识、经验、威望,把握、引导和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使之朝向德育目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既包括认识能力,也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是多种能力有机的结合体。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具备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以言传道、更要以行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既要以思想观念去引导学生,也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人格去感染学生。

(2)教师要有把握德育工作的能力。能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和各种社会现象作为德育内容适时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在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既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又要以法警人。把情、理、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教师要有遵循德育规律,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因人施教,把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作为工作准则。方法也应灵活多样,生活关心、集体感染、个人谈话、家庭访问、奖励惩罚、心理辅导等。

(4)教师要有了解并正确评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的能力。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素质。遵循心理学的要求,对于处于不同情感状态下的学生或不同的智力水平、气质、性格的学生,应在德育的方式、方法方面有所区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准确适时的评价。在工作中,注意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实际,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德育教育方式要注重多样性

课文、活动、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三大载体,根据德育内容、学校实际选择并优化适当载体,使教育变抽象为具体,教育才更有成效。

(1)课堂注重渗透。学科教学是实施实施德育最基本的形式和途

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注重教学内容与德育的自然结合与和谐统一,如设计“如何产生电”一课时,可向学生讲授有关科学成就,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2)结合有关节日或纪念开展活动。如教师节举办师生联谊会,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加强师生交流,“三八”妇女节慰问妈妈。举行演讲活动,宣讲“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强“五心”和“八荣八耻”教育。要真抓实干,增强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把握德育的持久性。

(3)运用家庭教育这一渠道进行教育。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德育工作中,有时结合家庭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现在在家“留守”儿童特别多的社会现象,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学生遇到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时,必须和家长及时取得联系,证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双方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4)加强环境熏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环境不能决定人,但能影响人。校园校貌的优美舒适,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身心愉悦,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的健康情感。因此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积极营造德育氛围,美化、净化校园环境,让它在育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篇5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杜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备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刨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中职教师更应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抓好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德育管理能力与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开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务中。

三是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应该率先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去发现和珍惜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通过活动“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二,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第三,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口交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2006。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6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个文化深远、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国的德育教育蕴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精髓。传承优秀传统,发扬中华文化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学生在小学阶段,其身心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负面的情绪和行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人思想最纯粹、心思最单纯的时期,在此阶段开始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佳选择,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是塑造人格和三观的重要启蒙时期,任何因素都会导致其思想的改变和偏颇,因此,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引导懵懂的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素质是极其必要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相关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的德育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小学生对德育方面的学习没有一个较为完整且清晰的概念,教学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现阶段的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师德育教育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个人的教学方式,对于德育教学的认知有一定的不足,导致教学成果不显着。其次,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业的德育教育教师,大部分的德育教育课程都是语文老师或其他学科老师兼顾。最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刻板陈旧,往往只是通过枯燥的个人讲解来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单方面传授大道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只重课堂,脱离生活。

人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实际生活,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知识带来的乐趣。在德育的发展中也是如此,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从而聚集众多具有优秀品质的灵魂,形成当前的中华民族的德育文化。一旦脱离现实生活,该方面的教育会显得非常空洞,苍白无力。据了解,只有少部分的学校为小学生创造和提供深入社会的实践体验机会,大部分学校担心无法承担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因此仅仅将德育教育局限于课堂之中。然而,纯粹的理论学习和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无法发挥德育教育应有的作用。想要提升德育教育的层面及效果,应该着手打造一个适合的教育环境。

三、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目前,小学使用的《道德与法治》的课本有几种版本,其中,人教版的教材使用了绘本式的表述方式,这是德育教育教材里程上的.一大进步,其教材中包含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两种叙事形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阅读,还有利于在不同的方面展示学生生活,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益。根据统计,课本中的教学材料多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主,其次是动物类的传说以及童话。因此,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走出“绘本”使用误区。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比较容易陷入几种误区:以图代讲,将德育课程变成了语文课堂上的看图说话训练;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错误地解读了绘本的真正意义;将绘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割裂,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不足。想要走出这几个误区,就要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中绘本的实际意义和目标定位。

众所周知,绘本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其良好品德发展的有效载体,亦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在一年级人教版的教材中,绘本不仅仅在形式上吸引学生注意,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教学情景,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目的。利用此绘本教材,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加以引导和指正,并做到因材施教。

2.紧抓绘本教材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做到让课本与生活结合。小学生看到绘本的第一想法就是读取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绘本讲述的课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绘本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思辨生活。其次,除了学生生活,还要重视绘本讲述的内容与故事和自编故事的整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培养以及个人体验,实现绘本生动化,彰显其细节,使得绘本教学活起来。最后,教师要利用绘本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其实不仅是在被动地看故事,也在通过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故事中的内容,并用自身的力量去创造和发展故事内容,学生在主动创建个人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与课本进行对话。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将课本内的绘本内涵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体验,通过组织活动加深学生对绘本的情感体验,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想象空间,在与绘本沟通时抒发心声。

3.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其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时间仍处于家庭中,他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父母的思想之上的。因此,身为家长,应当肩负起身为孩子“老师”的责任,不要只是言传,更要做到身教,家长的道德品质没有问题,才能真正地使孩子受益。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实不难,比如,尊老爱幼,在公交车上为有需要的人让座等。这些教育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堂教育的可操作性,并且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抽象道德思想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印象深刻。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篇7

(一) 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前提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 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教师的德育观就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德、行为、情感、体验的看法和观点。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 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先导和前提。

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多属“听话型”和“守业型”, 循规蹈矩、行为被动、思维约束、缺乏个性。这些四平八稳的学生, 容易得到德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喜爱和重用。不可否认这类学生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缺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素质和特征。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老实听话、安分守己也已经不再是好学生的标准。中职学生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 还应具有理想抱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自觉遵纪守法,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有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 诚实信用, 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有强烈的学业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环保意识;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 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

新型的人才观要求我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 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中等专业人才, 使他们既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开阔的视野, 又有灵活的头脑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种渠道, 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使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而且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另外, 还要求我们努力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 使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 德育内容创新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

中职学校德育内容创新, 就是在中职德育中除了对中职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和心理健康教育外, 特别注重对中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不满足现状, 对现成的答案敢于提出疑问, 善于思考, 勇于向权威挑战, 有创新的想法, 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思路。

创新能力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创新的本领, 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有本专业扎实的基本技能, 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格等教育。

道德素质包括做人、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做人, 就是要教育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学会关心家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和人类。团队合作精神, 要求高职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能够与同事同心协力, 能宽容人, 争取“双赢”, 以求得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精神, 要教会学生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实际生存本领, 不怕苦、不叫累, 肯从基层最艰苦的工作做起, 有忍耐性。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素质, 就是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懂得自己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决不仅仅是被认识和被征服的对象, 而是与自己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

人文素质, 就是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向学生进行历史、文学、地理、时事政治、宗教等知识的传播;通过鉴赏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摄影等优秀作品,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 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气质。

心理素质, 对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开发、身心发展和学业的成败关系重大, 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职德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能面对现实, 正视挫折, 并能从挫折中崛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 遇到困难不退却, 不怨天忧人, 对前途充满信心, 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科学素质, 培养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 培养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相信科学, 根据科学原理来解决问题, 不信邪, 与伪科学作斗争。

人格教育, 主要包括上进心、责任心、诚实守信等。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 有奋斗目标, 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和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 认真改造职责, 诚实守信,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各种经济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法则,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全社会的信任和信用、信誉制度, 现代人以“信”为本, 高职德育更需要将其作为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

职业理想包括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等, 应教育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 提高自我就业能力, 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 德育方法创新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保证

1. 落实德育民主化, 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是德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 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 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 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 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 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中职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加强, 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 乐于以判断、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所以我认为, 今天的德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 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这要求我们首先承认现实的代际年限在迅速缩短, 从过去的30年发展到现在的3年、2年, 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 主动与学生交流, 虚心接受学生意见, 与学生平等沟通, 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向孩子和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 应当同时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 德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 才可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同时, 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 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 主动进行道德学习, 自觉磨炼道德意志, 积极投身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 与教师相互探讨, 共同思考, 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 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调动双方积极性, 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双向互动, 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2. 落实德育实践化, 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 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实际上, 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 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 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 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脱离实践, 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 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 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 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今天,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目的也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 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

目前的中职学生喜欢独立, 求实精神大大增强, 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 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中职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 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 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 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 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 中职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 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 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 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 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 今后的中职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 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 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 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 (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 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 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 从设计到联系, 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 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 自觉走向社会, 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3. 落实德育理想化, 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 而忽视培养的方向,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 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 激励着人 (下转第160页) (上接第145页) 们发奋苦读, 改革创新, 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 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单纯传递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 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 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漠视灵魂的塑造, 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中职学校德育同样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中职学校教师, 都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中职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传授技能的误区, 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 是今后中职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现在的中职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 但独立能力不足。围绕着全面育人, 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 中职学校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总体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做“四有”新人。

以上三方面内容实际应构成一个整体, 相互补充, 综合运用, 有所侧重,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

此外, 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 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体系;发挥学科渗透的德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从而走出困境,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新形势下, 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工作。当前,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德育实效性较差, 德育工作面临困境。文章就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创新对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意义作出了探讨与思考, 以有利于以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探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工作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9) .

[2]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5 (7) .

[3]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2) .

[4]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职教经纬, 2006 (5) .

浅谈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篇8

关键词: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9-01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德立人”,学校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我校德育工作以学生的养成教育训练为重点,以讲求“三性”(针对性、差异性、实效性)为原则,以拓宽渠道,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教育格局为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

一、抓好少先队工作

1、健全组织

开学初,学校组建了“大队委员会”和“红领巾监督岗” 、“红领巾服务队”,实施“今天我当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日查方案,主要做法是“红领巾监督岗”来主持学生的管理工作,负责对全校的纪律、卫生、两操、课间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量化、打分,每周做好统计,每月汇总,结果做为年底对班级及班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

2、加强礼仪建设

规范使用队旗、红领巾、队礼、鼓号音乐等,按规范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列队仪式和10.13入队仪式等,让少先队员在礼仪中成长。“红领巾服务队” 引导队员在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互相提高,逐步使队员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开通了 “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三中午有近20分钟的时间,向学生提供各种广播。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述身边的故事。“红领巾广播站”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继续使用好校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

3、强化队伍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是否富有成效,能否完成新时期下的育人任务,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通过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班队课观摩、每月召开主题班会和班主任理论学习随笔等,进一步规范德育队伍建设,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营造育人氛围

为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之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德育的发展,我校在搞好德育常规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氛围,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校贯穿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 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我爱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感恩教育” 系列活动、“争创四好少年,争当五星少年”活动。

1、为进一步落实区 “重习惯养成,为文明奠基”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在全校广泛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利用《小学生常规管理手册》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通过卷面测试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礼仪规范。通过主题活动,学生都认识到: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高自身和社会文明的基础。

2、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我爱您,中国”的口号,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了征文、书法、绘画、手抄报、歌咏、经典诵读比赛。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利用“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感恩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相继开展了“师恩难忘”“感谢师恩,爱我校园” 感恩教育活动,使感恩不再是一句空话,从爱身边的人,做身边的事开始。

4、强化学科渗透。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利的途径之一,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做到“五有”:(1)有意,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授课前,必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安排好德育渗透点。(2)有序,从学科及授课内容特点出发,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将德育内容具体化、层次化,做到德育渐进。(3)有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契机,将德育内容和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4)有度,对德育内容的渗透力求点到为止,不画蛇添足。做到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掌握学科知识。(5)有效,渗透针对实际,讲求方法,注重实效,避免空洞说教。

三、家校社会联动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在抓好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凭借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实施教育。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构建德育网络。家长学校,是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促进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工作桥梁;是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此,我校大力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学校活动档案,组织了“家长学校”活动,分别针对一年级新生如何走好人生第一步,期中质量监控动员等对家长进行培训。有效开展家访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家访数不得少于学生数的100%,我们的班主任人人达到,许多人超过了这个指标。学校还利用家长会、电话等途径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

学校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9

多年来,通过我们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日的。二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受到腐蚀。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ooo情的音像制品,甚至反动的印刷制品、“口袋书”,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所以,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青少年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和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不是对青少年的制造和加工过程,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青少年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青少年应有的权利。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青少年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其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三、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首要要转变观念。青少年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青少年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它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篇10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贯串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进程和学生平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进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出发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进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同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但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调和发展,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进步熟悉,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最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构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职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同一熟悉,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由于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增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气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和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补助,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道在评先、评职、升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入的影响,构成强大的内化气力。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同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进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职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建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明显的同道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嘉奖。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职员的管理,应用鼓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鸣,构成了协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职员的聪明才干,使学校德育工作获得明显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进步德育工作者的本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以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但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情势主义偏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偏向。必须建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毕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建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道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练习学生,即教育、培养、练习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令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取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增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进步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行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情势,不断进步德育工作者本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由于,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侧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建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进步德育工作者本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情势下青少年景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进步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取得了丰富成果。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平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气力,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同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舆图和世界舆图,校风、教风、学风和《小学生平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展开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报告,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爱好小组活动并构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情势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增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建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夸大整体效益。

现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建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进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益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益于全面进步学生素质。有益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相互配合,发挥本身的个性上风,构成整体功能,建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相互增进,相辅相成,构玉成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占的教育功能,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构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调和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进步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获得明显成效。学校前后取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节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增进了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取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取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位学生3次举行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字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遭到中心领导亲身接见。

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篇11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教学 德育管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接见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也曾讲“以 德治国” ,强调“德”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根本标志。在当前技工教育环境下,学校大都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德”的塑造,造成了当前学生德育素养的严重失衡,特别是德育工作相对薄弱的技工学校目前的现状,对增强德育教学的紧迫性尤其突出。那么如何改变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技工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头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状,客观准确地分析技工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缺陷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人身处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第一线,在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见解,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1、过强的自我意识与本身较差的习惯落差大。

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大多表现出表現欲强、个性要强、贪玩懒做、团队意识薄弱等特征。新生在进入学校后,大多数开始疯狂的向别人展示自己个性,模仿成年人的言行,例如学习吸烟、上网吧、酒吧,还有的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乱花钱,这些行为直接并且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道德教育管理。

2、对自我的认知欠缺,尤其是心理认知存在障碍,缺乏学习动机。

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大都渴望别人的认可和各方面的赞许,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很多行为不被看好,自身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认为父母根本就不懂他们,甚至是不爱他们,缺乏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知。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易走极端。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再次,大多数技校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在生活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在情感上缺乏内在的自信心。选择技工学校,主要认为上技工学校只是学习技术手艺,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我们都知道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技校生喜欢甚至迷恋网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选择在网络世界获得自己的成就欲望,有些内向、羞涩的同学也喜欢网络世界,因为在网络世界里说什么、怎么说,都没人言语,相反,还会找到“守密”的倾听者,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教育管理者很有必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所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方向转变。现代教育在量化管理、学分表示的同时更要实施素质教育。

二、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你管教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如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这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一下我个人见解:

1、 以德治班——用美德渲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位哲学家说:“要想铲除田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作为班主任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教育学生应是:“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与知识相比,美德是每个人一生受用的财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去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行,并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学会做人”是“学会做事”的前提条件,否则根本就不会“做事”。即班级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德治班”的观念。以德治班就是将班级管理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彼此展开商讨、互相交流,促进班级集体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心理都获得充分的交流和表达。具体体现如下:一方面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也就是所谓的班规),对班干部的道德要求是诚实守信,工作热情、公平公正的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另一方面是自觉运用班级道德规范来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行来促进班集体的合谐健康发展。

不难发现,学校在硬性管理上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很谨慎,从而导致整个班级气氛缺乏生机、活力。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下,配套带有合谐气息的“激励”措施,效果截然相反,因为激励犹如寒冬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在班级工作中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要求明确,在教室、宿舍的纪律卫生工作上用“示范教育”代替“严厉的批评”,变“惩罚”为“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的强烈责任感。特别对待当今90后的技工学生,这种充满温情,赋予情感化的教育,可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接纳,避免强制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2、用心交流———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门。

做好班级德育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整体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而,在管理新班级时,有必要利用课后时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谈心、电访及适度的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新生班级中的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一些“自由群体”,其实,如果再深入到学生中不难发现,这些“群体”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高低、家庭习惯、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如果能够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自由群体”中“首领”的“桥梁”作用,把它作为进行德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就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好办法。在量化制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一些不理解或抵触情绪。班主任老师需要以一种“蜜枣式”方式———谈心来处理。一方面,直接面对面的“促膝谈心”。谈心,忌讳居高临下,把学生与老师放到同等的地位上,做到“促膝谈心”。在谈心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才能来对学生提出要求,且要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然后逐步提高,逐步深入,将心换心地处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并实践,切记不可企望一步登天。

谈心的方式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早恋问题、心理障碍、纠结等问题,不便于直接面谈。此时最适合间接谈心。间接谈心可以避免一些尴尬,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做出正确的选择。间接谈心可以通过QQ聊天、手机短信、也可以采用电话交谈等方式。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在学生微信、QQ、微博说说上多用一些鼓励、肯定的言语。这种沁人心扉、催人奋进的评语,不仅能融洽师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还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

3、 人性关爱———将宽以待人的理念填满学生的心田

对于刚离开家来到学校体验集体生活的技工学生来说,将面对生活自理、与同学老师相处、集体卫生和个人内务的整理等方面的全新考验。宿舍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此时班主任需要到宿舍多多走動,多陪她们聊聊天,多一些人文关爱,让她们减少对家的依恋和对新学校的不安与不适应,用关爱来引导学生。入学开始,情况可能会很严重,比如说宿舍卫生不清理,每天不按时作息、高声谈论影响他人现象。此时,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以宽容仁爱之心来面对,允许学生在适应中不断反思处理问题。对学生教育时,选择恰当时机,切忌雪上加霜或火上浇油。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教师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发火并有攻击性语言时,教师不妨先退一步,等他冷静下来再娓娓道来,言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心灵上感到温暖---来自班主任的仁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会越来越认可并尊重班主任,班主任的威信自然而然的就树立起来了。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选择学生心情最好的时候,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切入主题,又有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技工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表现更多的是将矛盾放在心里不断堆积,借助极端的方式激发出来。由此可见技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优化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采用一种“软管理”的理念会更有助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⑴、深入宿舍,构建“温馨之家”。班主任应该经常到宿舍去与学生谈生活、谈家庭、谈学习、谈兴趣、爱好、参加学生的生日聚会等。多与学生共学习、享生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多一分关爱,尽可能帮助他度过难关,让他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

⑵、仁爱教育,用宽容之心理智解决矛盾。班主任要构建班级精神文化,树立优良的班风。在学生对班级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契机,形成班级独特的“宽容”性精神氛围。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差异,不轻易改变学生特有的文化;努力实现学生个性文化的自由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形成“容纳”他人人格和思想的胸襟气度。仁爱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心的距离近了,隔阂也随之消除了,关系逐渐融洽和谐,宿舍里的各种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引导者,要在班级的管理中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拥有心灵上的沟通,“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德育管理的原则性方面,依规办事,规范管理,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工作中必须有情感的交流,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氛围,使学生的性情得以愉快地表露。班主任应常进行换位思考,使得管理模式和处理措施让学生乐于接受。只有融入情感的德育管理教育模式,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奋进、团结友爱、有凝聚力的“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3

[2] 方琳,班级管理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 齐学红,马建富编着,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上一篇:中小学生关于我的理想的500字作文下一篇:男子一千米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