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规范性文件

2022-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江西省规范性文件

江西省典当行业规范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典当行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和百姓生活资金融通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典当行业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如行业法规缺位、行业监管不规范等。本文以江西省的典当行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在笔者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省区典当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江西省;典当行业;发展对策[

在全国统一规范发展金融行业的大背景下,典当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典当行在中国作为融资平台的发展历史悠久。当下,作为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补充,对于中小企业投资和民间借贷等问题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典当行业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之外,在大多数省区都是由商务厅直接管辖,使得行业法规缺位,管理不规范,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广泛存在。本文以江西省的典当行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江西省进一步规范典当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对典当行业的监管

1.1 加快行业立法,尽快出台《典当管理条例》

针对典当行业,2005年由商务部和公安部制定了《典当管理办法》,《典当管理办法》仅是一个部门规章,且只是一种对典当业的制约,缺少一种很有效的法律保护,典当行在法规制度环境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有七个部门的文件,包括银监办,《典当管理条例》因部门利益纠结迟迟下不来,需要抓紧研究立法。

江西省商务厅作为典当行业的监管部门,在法律缺位的状态下,可以考虑出台一些文件对行业进行规范,具体包括:第一,有关行业发展的基础类文件,如典当行财务会计制度、典当行业统计制度等。第二,有关行业管理类文件,如季报制度、典当行经营情况考核评价制度、典当行审批工作规程、典当行停业及清算办法等。第三,有关企业管理类文件,如加强典当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搞好典当行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定等,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规定。

1.2 成立典当行业协会,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

典当行业协会的建设,远远跟不上这几年来典当行业的发展速度。到目前为止,江西省只有一个拍卖行业协会,纯粹的典当行业协会组织尚未诞生,企业之间的沟通严重缺乏平台,这非常不利于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更不利于形成高效的行业服务平台。政府规制理论认为,在行业发展早期,政府部门对企业通常采取直接干预和监督的形式,随着行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行业自律组织将会承担主要的规范企业、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的功能。因此,当务之急是加紧成立江西省一级的典当行业协会,并把监管的职责逐步下放给典当行业协会,实现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监管体制。

2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江西省的典当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经营规模快速增长,但是进一步发展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监管部门应该着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典当企业健康发展。

2.1 适度放开申办指标

当前,社会资金相对充足,不少民间金融纷纷向管理当局提出申办典当行的要求,典当业方兴未艾。新加坡310万人口,平均4万人一家,按此比例,江西省至少应为1000家典当行。而按美国约合1.5万人一家的比例,江西省应有近3000家。现在商务部每年给江西省18个典当业指标,按此速度至少要到半个世纪后才可达到新加坡的水平。我们还应看到,典当行发展到一定数量后,在同业竞争条件下,其息费率还会进一步自动调低,这对大力发展典当业、平抑市场利率、维护小微企业利益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不同地区的开设条件、注册资本等应有不同的要求,使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而鼓励或引导典当行业积极介入农村以及县域经济,使其充分满足农村以及县域人口对于小额资金的急切需求。

2.2 新开典当企业审批向县城和农村倾斜

目前,江西省辖区内经国家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典当企业113户(不含3户分支机构),这些企业的整体布局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典当企业大都集中于大城市中心区,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的风险,而对于县城和农村地区典当服务的供给却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议各省区市合理布局,防止典当行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优先在经济总量较大、典当业效益较好、市场需求旺盛及尚未设立典当行的县(市)设立典当行,原则上向尚未设立典当行的县(市)倾斜。

2.3 健全典当物品流通渠道,加快开发当品的二级市场

健全的典当物品处置变现机制对于典当行的安全有序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商务厅可以统筹构建省一级从事典当物品交易的专门市场,完善典当物品信息流通网络,加速典当物品流转,提高典当物品的变现能力,尽量减少因缺乏流动性而产生的损失,为典当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商业流通环境。

2.4 加大政府执法力度,整治寄售行、寄卖行的违规违法行为

江西的新余、宜春等地区寄售行、寄卖行发展比较迅速,在其经营过程中又屡现违规违法行为,严重影响典当行业的发展,曾引起过中央的重视。寄售行等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当场收货付款”、“越线从事典当业务”和“不稳物品出处”等,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以整治、处理,以防止典当行业的发展空间被挤压。

3 扩大典当业融资渠道

3.1 放松对典当行业的融资监管

现在,虽然对中小企业进行货币服务的业务量出现了增长,但不少典当企业对前景不敢充分乐观,他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典当行也缺钱”,一是通胀导致的典当行资金周转效率与速度放慢,二是典当行目前的业务比以前有了很大增长,再融资有利于业务的扩张。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放开典当业的融资渠道,在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允许典当行从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基金等渠道进行融资。

3.2 促进典当行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现在,一方面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只能存入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典当业虽可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却无法吸纳社会资金,使其转化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供给,这就存在着一边资金需求旺盛,一边资金供给有余,而供需却不能衔接的问题。尽管现在典当行的业务做的还不错,但是银行给不给典当行贷款帮助其发展并不是主要担心收回贷款的风险,更多可能会考虑未来信贷政策放宽后二者潜在的竞争关系。

一方面,典当行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联合相关金融部门推动典当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而事实上,典当企业与银行之间除了存在竞争,更多地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和配合,民生银行与宝瑞通典当行联合推出的“典贷通”业务已经是银企合作的知名典范之一,通过典当的短期便捷融资,与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的无缝对接,确保小企业主的资金流畅通和稳定,进而促使小企业主既能最大化地把握经营机遇,又能更好地控制经营成本。对于银行来说,引入典当合作的概念,等于无形中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样的利息,同样的额度,服务范围更广,当然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应该推动典当行的贷款模式创新。允许典当行的当物可以在认定第三方监管下对银行实施动态余额抵押,以当票为依据,在不影响当户对当物赎回的前提下对银行抵押物价值余额进行动态平衡调整。

4 加大政府对典当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4.1 多部门协作,共同支持典当行业的发展

典当行业要发展不是一个部门的作用,除了商务部门之外,更需要更多的部门进行扶持。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金融部门的支持,独立于国家金融管理体系以外,是典当行业与大部分商业银行业务上难以对接的原因,建议典当业列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对象,负责典当机构设立、变更、终止的审批以及对典当机构的监督管理,不让其放贷业务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4.2 加大财税等政策的扶持力度

典当行作为“只贷不存”的准金融机构,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享有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则与之有较大差别。与上述机构不同,财政部颁发的《典当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若干衔接规定》,对典当企业则没有考虑到坏账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问题,只是允许在税后利润中计提一般风险准备。坏账准备和呆账准备可以抵扣所得税,而一般风险准备则不能,因此典当企业的税负更重。此外,税务总局下发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对典当行绝当物品销售要按照销售额全额征收4%的增值税。典当行发放贷款时已按息费收入的5%缴纳营业税,典当行处置该笔贷款的质押物或抵押物,其收回的本金还要再次缴纳增值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建议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典当行建立坏账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拨备制度,以全面覆盖典当业的经营风险。

4.3 支持典当企业做强做大

江西现有的典当企业规模普遍都比较小,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算规模较大了,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的则完全没有。从企业赢利能力来看,全省2011年度经营亏损的典当行15户,占企业总数的13.3%,其中亏损达10万元以上的典当行有江西中财、江西三水等7家。小规模的典当企业普遍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并且拓展新业务的能力受限,经营单一,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建议行业管理部门鼓励企业间进行收购、并购,并给予优惠政策,推动江西典当行业尽快规模化、品牌化,我省可选择两个龙头典当,把品牌规模做连锁,起到标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钦.论典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发展[J].企业研究,2012(14):131-132.

[2]张颖.典当行业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3(2):186-188.

[3]张大龙.我国典当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河北金融,2011(8):57-58.

作者:徐涛

第2篇:规范国有森林风景资源有偿使用的思考——以山西省为例

摘要 国有森林风景资源有偿使用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国有森林风景资源有偿使用政策不尽完善,理论探索不够,实践经验不足。立足森林风景资源用益物权的实现,探索了有偿使用的具体方式方法,认为实行特许经营是国有森林风景资源有偿使用的可行途径,提出了规范程序、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等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4.03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on Standardizing the Paid Use of State-owned 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Taking Shanxi as an Example

ZHANG Quan-lin

(Shanxi State-owned Forest Farm and Seedling Work Station, Taiyuan, Shanxi 030012)

Key words State-owned forest farm;Forest resources;Paid use

作者簡介 张全林(1971—),男,山西应县人,高级经济师,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17

随着生态文明进程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因其可为人类提供优质生态环境服务、具有促进人类健康功能而以新的视角回到人们视线,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富集和生态系统完整的区域,拥有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的优越基础。如何推进森林风景资源的有偿使用,使森林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游憩康养提供服务,是目前国有林场普遍面临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纵观林业发达国家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普遍以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对国有林资源享有所有权,明确规定国有林可以民营且赋予民营主体合法经营权益。如日本法律规定,国有林地可以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转移经营权,并且规定经营期限、经营者的权利、义务等,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国有林经营中[1]。董俊缨[2]在《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研究》中从物权理论维度分析,认为森林物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其不仅具有一般民事物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大权能,还包括开发、保护、改善、管理的权能。新《森林法》第十六条规定:林业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国有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使用权,经批准可以转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意见》[3]指出:对确需经营利用的森林资源资产,确定有偿使用的范围、期限、条件、程序和方式。研究制定国有林区、林场改革涉及的国有林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具体办法,通过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全面清理规范已经发生的国有森林资源流转行为[4]。2017年9月26日,中共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强调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实行“特许经营管理”。

2 研究探索

山西在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过程中对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1 森林风景资源股份合作

2017年,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山西省鼓励投资政策(2017年版)》[5],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林区森林康养产业,林区以森林风景资源评估价值作为资产入股参与投资,同时邀请有资质的相关单位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估,在办理林地占用、林木采伐手续方面提供便利。之后,山西省直林局聘请5家资产评估公司对首批11个拟建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康养资源进行了评估,评估主要内容分为自然类、环境类、人文类和实物类,评估方法统一使用现行市价法和模拟开发法。由于国有森林景观资源资产评估的相关核准和备案制度不完善,加之森林景观资源资产折股量化不易,后期风险不易把控,目前国有森林景观资源股份合作进展不顺利。

2.2 森林风景资源租赁使用

目前山西在森林旅游景区和康养基地主要采取租赁方式开发。如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采取“保底收益+(保底收入×国家GDP增长率)”的方式确定租金。对景区内索道、漂流、滑道、餐饮、疗养等经营性项目,林局林场与经营主体另行签订协议,综合考虑项目建设规模及预期收益等因素,合理确定收益分成,确保林局收益的最大化[6-7]。但也有一些市县林场不规范,有的以县政府与民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代替林场与公司的经济合作协议,存在越权审批、协议不规范、林场丢权失利等情况。租赁一般是森林资源的整體租赁,难以将森林风景资源与实物资产相分离,审批环节复杂,监管难度较大。

2.3 森林风景资源特许经营

2018年,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开发主体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目前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闹泥森林康养基地和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交城山森林康养基地对社会资本的特许经营,并且规定山西林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对省直林区森林康养产业开发实行特许经营。特许经营的对象是森林景观环境资源资产,不包括林木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合作开发期间,林地林木权属不变,林场经营管理保持稳定,双方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利益共享。

2.4 森林风景资源抵押

根据物权法第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和动产上设定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8]。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抵押权属于物的担保而非经济价值的交换。抵押权属于政府对国有森林资源的无偿使用,实际上损害了国家作为所有权人的权益。因此,在国有森林资源上设置抵押权是否合理值得商榷。蒋凡等[9]在《完善我国国有林场林地流转的法律制度研究》中认为,林地使用权抵押不应成为国有林场林地流转的方式。《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有林场不得以其经营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为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因此,我国目前尚不具备放开国有林场林地使用权抵押的条件。山西目前也没有国有森林资源抵押使用的先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国有森林风景资源有偿使用必须厘清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3项权能,赋予国有林场完整的用益物权,在此基础上探索用益物权的多种实现形式。

(2)从森林风景资源有偿使用的方式看,目前实行特许经营是一种较科学合理的方式。特许经营虽然不能确保国有林经营单位利益最大化,但可以避免森林康养基地开发过度化。

(3)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加强监管,注重源头管控和流程管理,确保森林风景资源用益物权的完整性和有偿使用效益最大化,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确保国有林区和谐稳定。

3.2 政策建议

(1)厘清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3项权能。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为全民所有。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其管理森林的目的就是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合理利用,让森林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所有权的实现依靠使用者和经营者不断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依法取得森林、林木使用权的国有林场是森林资源的使用权主体,承担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的义务,保证国有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同时享有森林资源使用权、收益权,即享有国有森林资源的用益物权。物权的实现途径主要来源于生态效益补偿、经营收益和碳汇等市场。森林经营权可以由使用者自营,也可以引进第三方经营。对于一定范围的森林康养基地,大多是第三方经营。经营方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功能性生态产品,满足社会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经营权的实现主要来源于产品和市场以及政府的补贴和扶持。

(2)确立特许经营主体地位。根据商务部定义,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10]。我国的特许经营制度最早应用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资源领域引入私人经营的公私合营机制,近年来被逐步引入森林资源有偿使用领域。从国际惯例看,特许经营分为商业特许经营和政府特许经营,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属于政府特许经营的范畴[11]。我国的特许经营制度在自然资源领域最早应用于风景名胜区,完全可供森林康养基地借鉴。森林康养基地的特许经营,首先要明确特许经营的对象——森林风景康养资源资产,不包括林木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餐饮、住宿、旅游、种植养殖等项目都应该纳入特许的范围,限定经营规模、建筑类型、发展模式等;其次要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合作开发期间,林地林木权属不变,林场经营管理保持稳定,双方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双方均不得以森林资源资产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或融资担保。

(3)合理确定特许费率。关于特许费率的确定,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比较困难。国际上制定特许费率一般采用单一标准和复合标准。单一标准是指法律规定统一的费率计算方式。美国基于“与投资资本和合同义务为机会获得的净利润为基础”,加拿大基于“土地评估价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韩国“根据自然公园占用或使用许可的人向公园管理厅支付恢复原状所需的费用”等都属于单一标准。复合标准则是根据不同申请人、不同申请项目、不同时间或区域设置不同的特费率。加拿大、日本一般采取复合费率[12]。无论哪种类型,都是在公益属性的基础上,由政府制定不高于市场相似产品的价格。根据我国有实际情况,森林康养基地的特许经营收费,建议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宜采用模拟开发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价值,考虑季节长度、高峰负荷、平均占有率、可达性、拟建设施设备、投入成本、预期收益等综合因素,确定特许费率。

(4)加强监管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建议国务院或者自然资源部尽快出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改革方案》,依法规范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行为。开展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的监督检查,对各类不规范行为予以纠正,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理。完善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的具体规定和办法。有偿使用的项目应该包括森林观光、休闲、体验、康养等旅游项目以及种植、养殖、采集等林副产品和营造经济林项目等;国家一级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森林公园核心景观区、国家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应禁止开展有偿使用。

(5)规范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程序。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应在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

前提下,由国有林场进行专项规划,逐步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规范交易,并接受监管,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使用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申请使用国有森林资源的单位或个人,要书面向国有林场提交申请或者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投标,国有林场要对申请使用森林资源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对项目可行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委托相关评估机构对拟使用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商定特许经营费率,经国有林场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2/3以上成员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12]。根据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保障国有林场改革顺利进行的意见》“建立国家所有、省级管理、林场保护与经营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使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应该由县级人民政府报省林草主管部门批准。

参考文献

[1] 徐殿秀.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实现方式[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 董俊缨.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82号[A/OL].(2017-01-16)[2020-11-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6/content_5160287.htm?gs_ws=tsina_636258778524222122.

[4]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1):2-4.

[5] 山西省政务服务平台将于2019年全面建成[J].计算机与网络,2017,43(13):9.

[6] 王玉龙.山西太岳山森林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林业经济,2018,40(1):71-74.

[7] 李新茂.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林业,2018(6):36-38.

[8] 何芳.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J].探索与争鸣,2014(2):25-27.

[9] 蒋凡,苏杰南,黄寿昌,等.完善我国国有林场林地流转的法律制度研究[J].林业经济,2019,41(7):22-29.

[10] 尹建坤.公路建设资金保障及核算有关问题探讨[J].交通财会,2013(3):17-20.

[11] 任海青.公共資源特许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12] 陈朋,张朝枝.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80-87.

作者:张全林

第3篇:关于山西省高速公路公司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对全省高速公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试用期、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赔偿等方面的解读,并结合高速公路系统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工作实际,进一步说明了建立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劳动用工制度 影响 对策

目前,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通车里程为2752公里,共有189个收费站、55个养护管理单元、19个路政大队、47对服务区、9个片区信息监控中心。全省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现有职工16000余人,其中收费一线员工占7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给全省高速公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直至解除、终止都必须依法规范管理,否则将面临巨大用工风险。但不少公司和劳动者都对该法的宗旨存在误解,而对其细节问题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全省高速公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何在劳动合同法框架下构建全省高速公路公司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这已经成为山西省高速公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深刻学习《劳动合同法》,树立规范劳动用工意识

我们必须深刻学习《劳动合同法》,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以严格依法办事的方式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首先要了解《劳动合同法》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在背景下产生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这部法律的主旨和目标。其次要明确《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关系。《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劳动法》的继承与发展。劳动法除了劳动合同法之外还包括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基准法等等。劳动合同法,是指关于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运用自如,不让自已处于被动的位置。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关于对新招聘员工试用期的规定。(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2)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如果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还有,不管是否调换工作岗位,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都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2.试用期过后,订立劳动合同的有关事宜。(1)《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了三种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3.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情况比较复杂,《劳动合同法》的第四章专门用了十五条条文对此作出规定。在《劳动合同法》第四章中,规定了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并规定符合七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其中规定劳动合同期满,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4.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计发办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其中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二、完善高速公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新的《劳动合同法》与此前劳动法律法规相比较,在试用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违约金限额、劳务派遣等都做了新的规定,生效后的具体实践伴随着“破立兼行”的历程。这在现阶段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实施的难点所在。所以高速公路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应对,尽快适应新的变化。

1.合理设定试用期限:比如,三年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可达六个月,但劳动合同期限为二年零三百五十四天时(不到三年),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一天之差,试用期可相差四个月,用人单位可选择适当的合同期限,来决定符合企业利益的试用期。

高速公路公司都签订的是三到五年的劳动合同,一方面使职工队伍更趋于稳定;一方面使总的试用期时间相对延长,使公司利益最大化。

2.建立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等于固定工和“铁饭碗”,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当然这就要求企业出台完善的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在本单位范围内实行的有关组织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作为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对单位的全体成员均具有约束力。制定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仅是用人单位的权利,同时也是用人单位行使生产经营管理权的具体体现,还是用人单位负有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义务的具体体现。在《劳动合同法》环境下,规章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果没有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合法,或者规章制度内容不完善,或者规章制度制定或公示程序不合法,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拍脑袋”式管理方式将丧失了存在基础,将被制度管理所代替,这就要求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而制定、完善并合法修订、运用企业自己的规章制度,就成为企业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的核心。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需要,也是劳动者的需要,从某种意义来讲,企业规章制度不仅是用人单位进行管理的依据,也是劳动者依法维权的依据。根据《劳动合同法》,企业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对于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内容,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拿出方案之后要和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在实施过程中有问题,职工和工会认为不妥的还要提出来,还要协商;涉及到职工利益的重大决定,规章制度要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用人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并向本单位职工公示使其知悉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以及本单位的劳动者具有约束力,本单位以及本单位劳动者应当遵守。

高速公路系统紧紧围绕《劳动合同法》,并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劳动用工方面的规章制度,如《人员招聘方案》、《山西省高速公路人员管理办法》、《山西省高速公路系统员工工资方案(试行)》等,进一步规范了高速公路系统内部劳动用工制度,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更好地保护了全省一线员工的权益,体现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提升了高速公路系统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聂琳.新劳动合同法用工风险及对策.中国科技博览,2009(2)

2.魏庆旺,彭鹏,左福振.浅析企业劳动合同法企业的应对策略.煤矿现代化,200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西宁政报,2007.12.15

4.陈召利.《劳动合同法》重点条文解读——违法用工成本显著增加.

(作者单位: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贾伟)

作者:杜云淑

第4篇:江西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

(省政府令第119号)

(2003年4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3年4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19号公布,2010年11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0年11月2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86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西省实施〈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细则〉等20件省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根据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以外的,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等行政性文件。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15日内,按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三)本省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按照前款第

二、三项的规定报送备案。

第四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职责,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或者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统称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

第五条 按照本办法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径送负责备案工作的法制机构。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提交备案报告、规范性文件文本和说明,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5份。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具备条件的,应当同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本。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格式,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规定。

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的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制定的必要性、依据;

(二)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七条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符合本办法第二条和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予以备案登记;符合第二条规定但不符合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暂缓办理备案登记;不符合第二条规定的,不予备案登记。

暂缓办理备案登记的,由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报送备案或者重新报送备案;补充或者重新报送备案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登记。

不予备案登记的,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应当通知制定机关,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

法制机构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是否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

(二)是否超越权限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减免税等事项;

(三)是否同上级行政决定、命令相抵触;

(四)不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是否一致。

第九条 法制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时,认为需要有关机关提出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需要制定机关说明情况的,制定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说明。

第十条 经审查,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八条第一至三项所列情形之一的,由法制机构建议制定机关在规定期限内自行纠正;制定机关逾期不纠正的,由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门决定,并通知制定机关。

第十一条 不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同级人民政府所属不同部门分别制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

(二)上、下级人民政府所属不同部门分别制定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

(三)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与下级人民政府分别制定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

经法制机构协调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有关制定机关自行纠正;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负责协调的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通知制定机关。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自接到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情况报送负责审查的法制机构。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决定、命令相抵触,或者不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可以向备案机关书面提出审查建议,由其法制机构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处理。

第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案机关备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每年第一季度对上年度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不按本办法规定报送备案的,由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提请备案机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对造成不良后果的,建议有关部门对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第5篇:江西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19号)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4-09 【生效日期】2003-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

(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19号)

《江西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已经2003年4月9日省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江西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根据国务院《 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以外的,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等行政性文件。

第三条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按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三)本省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按照前款第

二、三项的规定报送备案。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职责,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或者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统称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按照本办法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径送负责备案工作的法制机构。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提交备案报告、规范性文件文本和说明,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5份。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具备条件的,应当同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本。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格式,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规定。

第六条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的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制定的必要性、依据;

(二)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七条第七条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符合本办法第二条和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予以备案登记;符合第二条规定但不符合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暂缓办理备案登记;不符合第二条规定的,不予备案登记。

暂缓办理备案登记的,由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报送备案或者重新报送备案;补充或者重新报送备案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登记。

不予备案登记的,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应当通知制定机关,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第八条 法制机构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是否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

(二)是否超越权限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减免税等事项;

(三)是否同上级行政决定、命令相抵触;

(四)不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是否一致。

第九条第九条 法制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时,认为需要有关机关提出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需要制定机关说明情况的,制定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说明。

第十条第十条 经审查,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八条第一至三项所列情形之一的,由法制机构建议制定机关在规定期限内自行纠正;制定机关逾期不纠正的,由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门决定,并通知制定机关。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不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同级人民政府所属不同部门分别制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

(二)上、下级人民政府所属不同部门分别制定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

(三)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与下级人民政府分别制定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协调。

经法制机构协调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有关制定机关自行纠正;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负责协调的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通知制定机关。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自接到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情况报送负责审查的法制机构。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决定、命令相抵触,或者不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可以向备案机关书面提出审查建议,由其法制机构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处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案机关备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每年第一季度对上年度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不按本办法规定报送备案的,由负责备案的法制机构提请备案机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对造成不良后果的,建议有关部门对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6篇: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文件

赣科协字[2017]244号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建设的

意见》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科协,各园区、企业科协:

现将《关于加强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建设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7年12月27日

抄送:省深改办。

江西省科协办公室 2017年12月27日印发

- 12

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和引领企业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

2.坚持以“先进性”为内在要求,动员和鼓励科技工作者学习上进、攻坚克难、创新奉献,把聪明才智、创新资源和创造热情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

3.把握“群众性”这个根本特点,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凝聚群众力量助力创新发展。

(二)精心服务,建设好“科协工作者之家”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科技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和爱岗奉献精神,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力量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是科协的根本任务。

1.健全机制,创新方式,疏通渠道,切实做好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

企业科协、园区科协是联系服务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第一环节和直接窗口.要健全机制,主动加强与科技工作者联系,及时、全面、深入了解他们的服务需求,做到关心关爱无时差、反映诉求不偏差、协调服务有落实;要创新联系服务方式,为科技工作者反映诉求和建言献策提供便捷、畅通的渠道。

2.拓宽渠道,强化举措,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以科技工作者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服务渠道。要拓宽科技工作者的学习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报告、技术交流与研讨等活动,选派和举荐他们参加国际、国内科技交流重大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加强学习交流,提高专业水

平;要拓宽科技工作者的学习培训渠道,积极组织开展创新方法、专利知识、一线工程师培养和有关专业培训活动,协调和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跟班学习、联合攻关等机会;要拓宽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渠道,帮助他们获得专业资质认证、争取业内荣誉、获得同行认可,发现和举荐优秀人才参评两院院士、申报有关科技和人才奖项、参加“千人计划”等人才特支计划和“百人远航工程”资助评选等。

强化举措,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条件和精神动力。要加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为他们获取创新资源、把握创业机遇创造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要结合“创新争先行动”,大力表彰、积极举荐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团队,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创新奉献精神,帮助他们增强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培训活动,倡导科技诚信和科研自律,引导和要求科技工作者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严守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活动行为,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强化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满腔热情做好服务工作 坚决落实“强三性、去四化”的改革要求,不断强化职责意识和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满腔热情,竭诚服务,让科技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组织的力量。

(三)凝心聚力,发挥好助力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

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团结和带领他们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56

要指导企业、园区做好科协组织筹建工作,制定好《章程》,发展好会员,建立好组织机构,完善好规章制度,落实好人、财、物保障。引导和鼓励园区分管科技的领导兼任科协主席,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科协秘书长;引导和鼓励企业分管科技的领导或总工程师兼任科协主席,科研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科协秘书长;引导和促进企业、园区为科协工作提供良好条件,落实运行经费,保障科协工作正常开展。

要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和帮助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运行,围绕重点、突出特色,强化部署、狠抓落实,发挥和不断扩大组织建设成效。

(三)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规律,加强理论创新 切实改变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局面,针对园区、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出现的新形式、新特点,围绕推进科协组织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科技工作者实际状况和服务需求,解决制约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建设的瓶颈问题,寻找规律、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要广开渠道,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为加强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建设建言献策。

(四)把握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

根据我省工作实际,园区科协要以质量建设为重点,影响和带动组织建设;企业科协要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尤其要重点推动科技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型科技类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建立科协组织,有效扩大企业科协覆盖面。

要创新工作方式,因企制宜、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推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单独组建、区域或行业联建、依托组建

等灵活有效方式;要在暂时不能建立科协的企业、“创客之家”等新经济组织设立科协工作联络员、服务站,实现科协工作有效覆盖,为科协组织建设奠定基础。

(五)加强工作协同,把握工作抓手

要以带动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建设为目的,重点工作与属地园区科协和有关企业科协协同部署、联合推进;要引导和促进企业、园区把加强科协组织建设与服务科协工作者、服务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等重要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推进。

要以科协品牌工作的开展为抓手,要求和推动“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建站企业,“百人远航工程”、科技信息推广应用等平台资源的受益企业建立科协,影响和带动企业科协、园区科协组织建设,让更多的企业科技工作者拥有自己的组织,分享科协的服务。

(六)加大宣传力度,创优发展环境

要总结和提炼工作成绩,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工作的典型代表和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工作取得的工作成就,为基层科协干部鼓劲加油,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建设企业科协、园区科协的重要意义,更加主动、积极地支持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建设工作。

- 9 -

第7篇:陕西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制发规范

第三章

制发程序

第四章

备案审查

第五章

延期和清理

第六章

监督问责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保证政令畅通,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备案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省人民政府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依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涉及重大行政决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依照国家和本省重大行政决策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用语解释]

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除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制发机关),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

制发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人事处理决定以及对具体事项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等,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基本原则]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备案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二)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权责一致;

(三)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四)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第五条[层级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有关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以下简称政府部门)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负责对管理机构和单位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履行层级监督职责,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统计报告、监督检查、通报、责任追究等制度。

第六条[职责分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政府部门负责合法性审核的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应当协助本级人民政府作好层级监督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备案及审查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和通报。

第二章 制发规范

第七条[制发主体]

下列机关可以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

(二)县级以上政府部门;

(三)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进行行政管理的组织;

(四)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五)部、省双重管理和国务院驻陕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可以依照本条第一款第

(一)、

(二)、

(三)、

(四)项规定,编制本级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主体清单,经本级政府同意后予以公布。

第八条[精简文件] 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注重针对性,讲求实效,内容相近的合并制发,严格控制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已经有明确规定的;

(二)现行文件已经有部署并且仍然适用的;

(三)可发可不发、没有实质性内容的;

(四)照抄照搬照转上级文件、以文件落实文件的。 第九条[内容要求] 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结构科学、完整;

(二)内容合法、具体、明确;

(三)用语规范、简洁、准确;

(四)逻辑严密,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条[名称要求]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和发布文种,可以用“办法” “规定” “决定” “细则” “通告” “公告” “通知”等,一般不得以命令(令)的形式发布。

行政规范性文件凡内容为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的,其名称前一般冠以“实施”两字。

第十一条[技术规范] 行政规范性文件采用条文式结构的,其结构规范、条文表述规范、词语规范、数字使用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参照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技术规范] 行政规范性文件采用自然段落形式结构的,其格式依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规定的公文正文格式执行,词语规范、数字使用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参照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禁止内容]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得规定下列事项。

(一)增加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行政权力事项或者减少法定职责;

(二)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征收、减免税费等事项,增加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条件,规定出具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

(三)违法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劳动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

(四)超越职权规定应由市场调节、企业和社会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项;

(五)违法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竞争内容的措施,违法干预或者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违法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有效期设定]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规定有效期。

(一)一般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名称冠以“暂行”或者“试行”字样的,有效期不得超过2年;

(三)规划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依照规划期间和安排部署工作完成的最后时限,规定有效期;

(四)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位依据规定有效期的,规定相应的有效期;上位依据未规定有效期的,可以不规定有效期。

有效期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到期前未废止、修改、宣布失效或者延长有效期,到期时自动失效的一项动态清理机制,不作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有效期内不得废止、修改或者宣布失效的认定依据。

第十五条[施行日期]

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的开始时间,一般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起算。

行政规范性文件因保障国家安全、重大公共利益等特殊需要的,有效期的开始时间可自发布之日起起算。

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的开始时间不得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第十六条[废止规定]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明确本文件生效后同时废止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名称。

第三章 制发程序

第十七条[起草要求]

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科学规范、过程公开、民主参与。

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机关应当充分调研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听取行政相对人、有关单位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必要时可召开论证会或者听证会。对所征求的意见、建议,制发机关应当研究处理;对分歧意见,制发机关应当进行协调;协调不一致的,应当予以说明。

起草重要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将调查研究、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集体审议决定、向社会公开发布作为制发的必经程序。 第十八条[调查研究]

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调查研究时,应当对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涉及事项现状、拟解决的问题和相应设定的主要制度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等内容进行研判。

第十九条[评估论证] 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评估论证时,应当对有关行政措施的预期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公平竞争审查要求等进行把关。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

评估论证结论要在起草说明中写明,作为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听取意见] 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听取意见时,应当采取书面征求意见以及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有关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并可以根据的需要,专项听取司法机关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公开征求意见] 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公开征求意见时,除依法需要保密或不予公开的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得少于20日。

第二十二条[文件报审]

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部门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制发请示;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草案;

(三)合法性审核意见;

(四)公平竞争审查意见;

(五)包括制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发依据、拟解决的问题、制定过程、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主要问题的说明等内容的起草说明;

(六)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相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合法性审核] 制发机关的办公机构要对起草部门是否严格依照规定的程序起草、是否进行评估论证、是否广泛征求意见等进行审核。

制发机关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或者机构要对文件的制发主体、程序、有关内容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进行合法性审核。

未经合法性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法的,不得提交集体审议。

第二十四条[前置审查] 乡(镇)人民政府制发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经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实施前置审查。 第二十五条[审核审查期限]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前置审查应当在5至20个工作日内完成,特殊情况除外。

第二十六条[集体研究讨论] 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集体研究讨论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要经本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决定。

政府部门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要经本部门办公会议审议决定。

集体审议要充分发扬民主,确保参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集体讨论情况和决定要如实记录,不同意见要如实载明。

第二十七条[三统一] 行政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或批准后,应当按照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要求,由制发机关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

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以内部文件形式印发执行,未经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

第四章 备案审查

第二十八条[备案机构]

制发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事务,并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程序和制度。

第二十九条[备案要求]

制发机关应当自行政规范性文件发布之日起30日内按照下列要求报送备案。

(一)各级人民政府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各级政府部门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除报送有隶属关系的机关备案外,应当同时抄送所在地人民政府备案。

(三)部、省双重管理和国务院驻陕单位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报送备案。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发机关为多个政府部门的,由主办的政府部门报送备案;制发机关中的单位不隶属于同一个机关的,由制发机关分别报送备案。

(五)部门管理机构和单位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向管理部门报送备案。

报送和抄送政府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径送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

第三十条[抄送规定]

市、县级政府部门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时,应当同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备案材料] 报送备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报告1份;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2份、电子文本1份;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说明1份;

(四)制发机关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或机构的制定审核意见1份。

第三十二条[备案受理]

报送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受理审查;不符合规定的,通知补充材料或者予以退回。

第三十三条[审查标准]

对报送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查。

第三十四条[审查方式]

上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责令审查、指定审查、直接审查等方式监督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第三十五条[联合审查]

备案审查除由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直接进行外,可以由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审查,共同提出审查意见。

第三十六条[审查协助]

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对报送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时,需要制发机关提供相关材料或者说明有关情况的,制发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7日内,报送材料或者说明情况;需要有关单位协助审查或者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有关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回复书面意见。

第三十七条[审查期限]

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应当自收到备案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专业性比较强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审查期限,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三十八条[纠错]

备案审查中,发现报送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或者不当情形的,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应当向制发机关发出纠错意见书。

第三十九条[纠错]

制发机关应当自收到纠错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自行改正,并书面回复办理结果。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改正的,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或者改变;行政规范性文件超越法定权限,同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相抵触的,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应当直接予以撤销。

第四十条[目录报送]

制发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向受理备案的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报送本机关上一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

第五章 延期和清理

第四十一条[延期规定] 行政规范性文件标注有效期的,若在到期后需要继续执行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由起草部门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延长有效期申请。

第四十二条[延期期限] 行政规范性文件到期后需要继续执行的,应当由制发机关作出延长有效期的决定,延长有效期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第四十三条[清理方式] 行政规范性文件在依照有效期进行动态清理的同时,应当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全面清理和专项清理。

第四十四条[清理组织]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由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组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专项清理,由职能部门负责清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由主要部门牵头负责清理。

第四十五条[清理实施]

政府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由起草部门负责具体清理,提出清理意见后由清理组织部门复核后报本级政府审定。

部门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由部门按照清理要求自行开展清理,清理结果报清理组织部门。

第四十六条[清理公开和备案] 行政规范性文件延期决定和清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送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备案。

第六章 监督问责

第四十七条[公众查阅]

公众有权查阅已经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制发机关应当在其办公场所提供本机关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供公众免费查阅。

第四十八条[备案公开]

受理备案的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应当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向社会公布经审查予以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十九条[异议处理]

制发机关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本机关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质疑或者修改建议的,应当予以核实;行政规范性文件确有问题的,制发机关应当自行改正或者撤销。

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的,转送制发机关核实处理,制发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处理结果;必要时,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可直接审查处理。

第五十条[定期通报]

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应当定期对制发机关报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进行通报。

第五十一条[考核评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和监督管理工作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

第五十二条[责任追究]

制发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由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不按本办法规定报送备案、1年内制发2件及以上违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或者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三条[责任追究]

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未按本办法规定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制定审核、备案及审查,或者对发现的问题不予纠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对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政府部门负责合法性审核的机构未按本办法规定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制定审核、报送备案,或者经其审核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发布实施后被发现仍然存在违法问题的,由其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参照执行]

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对本系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配套规定]

制定审核、备案及审查等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涉及的具体事项,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核的部门另行规定。

第五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2002年3月25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陕西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同时废止。

第8篇:江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江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十个严禁”的规定》

为从严规范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为,按照“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十个严禁”的规定。

一、“十个严禁”的内容

1、严禁违反办案工作纪律;

2、严禁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故意拖延执行调查工作;

3、严禁为他人说情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查处工作;

4、严禁向涉案单位、个人及其亲友通风报信,泄露办案情况、信访举报情况;

5、严禁在下级单位和工作联系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私自占用下级单位和工作联系单位小汽车和办公设备,以及接受影响公务的吃请等;

6、严禁违反规定收受礼金,有价证券、代币券、信用卡等支付凭证和其它贵重物品;

7、严禁利用职权和工作上的便利参与营利性活动;

8、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

9、严禁以任何形式进入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场所活动;

10、严禁工作日中午饮酒。

二、违规处理 对于违反本规定所严禁内容的,依照党纪条规、行政法规给予党纪处分、行政处分。不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可据情对其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对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组织处理措施包括:停止执行职务、调离原岗位、免职、调离本机关、辞退。组织处理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三、监督责任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落实“十个严禁”,加强监督,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十个严禁”的行为,要认真进行调查,查清问题,严肃处理。

四、其他

1、本规定所称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其派驻(出)机构工作的干部、职工(含事业编制的干部、职工)。

2、本规定由省纪委负责解释。

3、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9篇:江西鹰潭供电公司文件

鹰供发[2007]43号

江 西 鹰 潭 供 电 公 司 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方案

公司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室,贵溪市、余江县、月湖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为切实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鹰潭供电公司决定统一立项,在废旧物资管理方面,组织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公司监察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监察办法》、《国家电网公司效能监察办法》,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目的、工作范围

-1- 通过开展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管理,避免和纠正在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工作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次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统一范围为2006年至2007年期间淘汰报废的废旧物资回收、保管、处理的情况。

二、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职责分工

(一)物资中心负责废旧物资的全过程管理、检查,确保废旧物资基础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等实行全过程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章立制,确保监察建议(决定)落实到位。

(二)生产技术部配合物资中心做好废旧物资审查,以及报废鉴定、复用、处理等工作的检查。

(三)审计稽查部负责对废旧物资进行专项审计。

(四)农电工作部负责各县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

(五)财务部负责检查废旧物资处理后的资金是否缴入公司财务帐、是否存在“小金库”和“帐外帐”现象。

(六)保卫部负责对废旧物资被盗、流失进行检查。

(七)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效能监察工作的宣传报道,使广大干部员工人人都明确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和原则、内容。争取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效能监察成效和先-2- 进典型。有选择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部门开展舆论监督。负责制定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多媒体专题片。

(八)监察部负责制定效能监察工作方案,组织监督检查以及汇总各检查组检查结果,对不履行责任的单位、部门或干部、员工进行监察督促乃至责任追究,出具效能监察总结报告。

三、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的步骤、方法

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按照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层层负责的原则进行,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对公司废旧物资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监督检查。整个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为期10个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1月15日至3月31日)

(一)成立组织机构。公司成立由行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纪委书记、分管物资领导、生产领导、农电领导为副组长,生技、农电、物资、监察、审计、财务、保卫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领导小组。

(二)制定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到责任人。

(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动员会议;并利用OA、《供电之声》、板报、知识问卷及学习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公司所属各有关单位层层进行反复动员布署,使公司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和生产口全体员工充分认识

-3- 到开展该项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所在,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自查、检查抽查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

(一)自查范围:按照公司统一范围为2006年至2007年期间淘汰报废的废旧物资回收、保管、处理的情况。公司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自查范围进行延伸,制定相关内容的自查情况统计表。

(二)自查方式:具体方式选择自定,具体可为:

1、资料核查:对自查范围的全部记录、台帐、凭证、资料组织进行复核查阅;

2、现场核对:组织人员对重点部位、环节进行交叉、对口等多方式的明查暗访;

3、会议自查: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进行个人、班组自查。

(三)自查内容: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以来回收了多少废旧物资,废旧物资形成的原因,是否存在因工作失误造成报废现象;废旧物资回收、复用、处理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废旧物资处理的手续是否齐全,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在有关部门监督下进行,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先后共处理了多少废旧物资,废旧物资处理款项是否入公司财务,有无截留废旧物资处理款项的现象。

-4-

(四)自查要求:

1、公司各有关单位、各县公司应据此方案,结合实际制订自查工作安排,层层明确自身工作重点、细化自查方法、人员安排、工作要求。自查方式要结合实际,本着有利于自查的原则进行各种选择,尤其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对查出的问题应按规定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按照要求填制《江西鹰潭供电公司废旧物资管理自查情况统计表》,并形成专题自查报告于5月25日前报公司监察部统计汇总。

2、自查的问题必须做到三个清楚。即:问题的情节、背景要清楚;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要清楚;问题的责任人员要清楚。

3、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将根据工作情况,适时召开自查情况汇报会,听取工作情况的报告。

(五)检查、抽查及要求

1、公司废旧物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成立工作小组对相关单位进行检查抽查。公司监察部根据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监察建议书》,限期进行整改。

工作小组必须深入检查,对自查范围的全部记录、台帐、凭证、资料进行复核查阅,并做好记录;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完成后,将所检查的内容写出汇报材料,由组长签字盖章后交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

-5-

2、检查抽查内容:

(1)检查是否建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管理规定并认真执行。 (2)检查是否建立了物资管理人员岗位工作标准及履行职责的情况。

(3)检查是否依据有关文件、报告、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规定、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回收废旧物资,并严格入库手续,及时登记入帐,做到帐、物、卡相符。

(4)检查是否按规定处理废旧物资,并严格出库手续。在回收处理废旧物资中有无违规行为。

(5)检查剩余物资管理情况。

(6)检查废旧物资处理后的资金是否缴入公司财务帐、是否存在“小金库”和“帐外帐”现象。

第三阶段:整改、建制阶段(7月1日至8月30日)

(一)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自查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整改计划。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方式、责任部门、完成时限,于8月1日前完成。实施整改计划,一方面对个案进行自纠,另一方面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于8月30日前完成。

(二)对个案的自纠整改,必须切实维护企业利益,着力挽回、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必须严格掌握政策,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6-

(三)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处理时根据问题性质区别对待,对于恶意违规违纪问题,必须严肃纪律进行处理,对涉及违法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在自查工作中敷衍了事、瞒报漏报问题的,如经检查和抽查发现,将严肃查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分门别类落实整改措施,加强制度建设,针对检查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完善和补充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废旧物资管理工作环节的监督与考核。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月1日至10月15日)

(一)各有关单位、县公司对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进行总结验收,要注意收集自查、检查和抽查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认真完成资料归档工作。

(二)各有关单位、县公司对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成果进行评估,按照比照、核减、换算、满意度调查等方法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核定效能监察成果。

(三)各有关单位在9月20日前向公司监察部报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总结以及相关表格。

(四)思想政治工作部在9月20日前向公司监察部报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多媒体专题片。

(五)公司监察部在10月10日前向省公司纪检组、监察部报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工作总结、多媒体资料以及相关表格。

-7-

五、废旧物资管理效能监察的总体要求

本项效能监察对于探索形成运用效能监察途径,促进规范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公司上下必须按照统一布臵,真正做到思想重视、态度积极、行动坚决、措施得力、严密组织、精心实施,切实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一)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各有关单位要在行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实行工作责任制,搞好分工负责,本项工作纳入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

(二)强调工作纪律。按照上下步调一致要求,严格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要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保证统一进度目标的实现。

(三)落实工作负责制。要做到工作组织落实、人员到位,各有关按职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四)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尤其要善于运用监察手段,通过下达监察建议,作出监察决定,督促自查和整改到位。

(五)要严格掌握政策,尤其自查整改过程中,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问题,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认真处理存在问题,对违规违纪问题,要严格履行组织和工作程序。

(六)公司监察部将不定期利用信息、简报等形式推广各有关单位、县公司好的经验和做法。各有关单位、县公司要及时向-8- 公司监察部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好的意见和建议可采取专题报告形式及时报。

联系人:孙昉

联系电话:0701—6448088 934508088 电子信箱:pkqiu@sohu.com或OA

附件:江西鹰潭供电公司废旧物资管理自查情况统计表

二00七年四月十七日

主题词:效能监察

工作

方案 抄送 :省电力公司纪检组,监察部。 江西鹰潭供电公司总经理工作部

2007年4月17日印发

-9-

上一篇:阅读近义词下一篇:如何加强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