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改革措施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现代社会产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成了职业教育新的“中国教育梦”。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制造人才尤为关键。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不仅形塑了高等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常态”,更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学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如何对接新的经济社会结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必须解决的新课题。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更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具体场域。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环境的变革与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之一。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却面临“发展定位、整体质量及特色性”的困顿之境,特别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变革力度亟待强化、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理论与实践双重挑战。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与变革之道。本研究基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以心理动力场学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需求—压力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应然样态、实然状况和变革策略。研究通过对近15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文献研究,理清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基本结构与要素,明确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尺度。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在文献分析、开放式访谈和行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信效度良好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调查问卷》与《高职课堂环境访谈提纲》,以此为研究工具,在重庆市九所高职院校开展实证调查。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学校按照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对课堂环境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管理的效能和效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课堂环境管理可以分为课堂物理环境管理、课堂心理环境管理和课堂制度环境管理三方面的管理活动内容。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性质不同、高职院校课堂的教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课堂教学过程不同、课堂环境管理的管制模式不同,使得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特殊性诉求: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宽泛课堂理念作为指导,需要特色课程设置作为核心支撑,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制度契合加以保障。第二,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理念也要不断变革。一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权变管理:取向多样化,让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的动态交叠;管理弹性化,让预设环境与生成环境的互为补充;过程建构化,让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兼顾兼容。二是封闭与开放相融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系统管理:内容立体化,让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循环观照;范围广延化,让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交叉运用。三是无序与有序相依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制度管理:关注平衡性,让外生秩序与内生秩序的平衡;追求融合性,让信息反馈与环境开放的融合;推动相生性,让无序状态下孕育的有序生成。四是负向与正向相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协同管理:从“冷漠”转向“合作”,关注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环境;从“涣散”转向“严谨”,关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气氛;从“乏味”转向“趣味”,关注富有激励性的“心理场”;从“阻隔”转向“理解”,关注富有意义的师生参与。五是物质与生命相兼顾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人本管理:追求流动性,打造课堂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践行互动性,完善交互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发展性,建成动态生成的发展系统。第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物理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得到了较大改善,总体上改变了过去教学设施缺乏、装备落后和使用便捷性较差的不良状况,物理环境的总体改善使得学生对教学场所装配的教学设施设备总体上持满意态度。从心理环境角度看,大部分高职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和教学策略,积极致力于互助合作型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在制度环境方面,以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解决为基本的方法取向,凸显院校“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普遍实施较为宽松的纪律要求和人性化的课堂秩序管理。调查发现,高职课堂存在诸如多媒体设备的滥用、励志性标语的误用、警示标语和护具的乏用等导致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与线性化、课堂教学的冷漠性与去生命化等引发课堂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失谐等问题。第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二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教师创新意识欠缺、教师教学行为失范、教师实践指导不够;三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基本思路就在于重构管理理念、进行实践改革和提供保障支撑。从重构的理念变革看,需要实现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实现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实现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实现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实践举措上,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的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整合;形成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实现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整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凸显高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特色。在保障措施上,应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制度环境

学科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时代背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改革

(二)现实困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问题呼吁变革课堂环境管理

(三)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驱动课堂环境管理实践

二、概念界说

(一)高职院校课堂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三、文献综述

(一)文献计量分析

(二)主要观点回顾

(三)文献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主体变量:心理动力场理论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关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调控依据:“需求—压力”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学科交叉的理论视角创新

(二)核心问题与概念整合的分析框架创新

(三)特定对象与特殊问题的研究领域创新

第一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内容体系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结构要素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内容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结构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特征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差异表征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想表征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定位

(一)课堂环境管理的基础目标:打造“健康宜学”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环境管理的关键目标:形成“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环境管理的终极目标: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想

第二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应然诉求

一、人本:物质与生命共生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物质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二)物质与生命和谐共生的高职课堂人本管理

二、权变:静态与动态相宜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静态化结构环境管理及其影响

(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高职课堂环境权变管理

三、系统:封闭与开放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封闭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二)开放与封闭相兼顾的高职课堂环境系统管理

四、规制:无序与有序并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秩序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影响

(二)有序与无序相呼应的高职课堂环境制度管理

五、协同:民主与和谐统一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负向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二)正向与负向相整合的高职课堂环境协同管理

第三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实然调查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实施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差异性统计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相关性统计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问题讨论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假设验证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问题归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问题归因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

(一)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

(二)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

(一)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二)教师创新意识欠缺

(三)教师教学行为失范

(四)教师实践指导不够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

(一)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二)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

(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

第五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系统优化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念变革

(一)打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固化模式,打造动静结合的课堂

(二)走出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封闭误区,重视建设开放性课堂

(三)重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秩序规范,形塑自然法则的课堂

(四)扭转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负向能量,创设正向能量的课堂

(五)超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物质导向,营造关怀生命的课堂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变革路向

(一)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

(二)高职课堂环境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

(三)高职课堂环境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

(四)高职课堂环境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相整合

(二)形成民主与合作课堂氛围: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相整合

(三)凸显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一体化

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大力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

(三)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与大众课堂环境的共异性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范式需要转型和升级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多重问题亟待解决

(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问题产生的三维归因

(五)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与变革

二、研究反思

(一)关于课堂环境结构划分的反思

(二)关于课堂环境管理理论的反思

(三)主观经验和过程性因素的反思

三、研究展望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实践的展望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效果的展望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课题的拓展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其他类

(一)工具书类

(二)政策资料

(三)网站信息类

上一篇:基础数学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儿童教育家校合作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