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研究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领域近年来都出现了不少极具个人特征和演唱实力的青年歌手, 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也大都开设了音乐表演声乐专业。美声唱法教学体系到今天已经可以算是非常成熟和完善, 相较而言, 民族声乐教学起步较晚, 目前在教学方法和培养体系上都还存在这一些问题。由于高校艺术学院声乐教学大都沿袭西方声乐教学体系, 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对技巧性的重视正在逐渐超越对音乐民族性的重视, 很多民族歌曲特有的咬字发音如今也几乎完全被纠正过来, 失去了民族特色。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也为了更好的借鉴、融合美声唱法优势, 笔者经过调研, 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发声技巧

1. 气息控制方面

美声唱法对于气息控制有一个成熟的方法, 叫作“花腔技巧”, 学习这一技巧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控制呼吸, 它教导学生像“闻花的香气”那样进行呼吸, 吸气更加深, 呼气更加绵长, 在吸气呼气的间隔用横膈膜沉住气息, 在演唱过程中利用胸腔保持一直吸气的感觉。使得演唱之时的气息稳定、均匀、持续性更好。如今这种气息控制方法也被采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了, 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歌曲《牧笛》在演唱过程中就采用了这种技巧, 均匀悠长的气息充分保证了声乐表演过程中声音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歌声听起来更加悠扬柔和, 没有断断续续的缺失感。对美声唱法气息控制方法的学习和融合, 让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性更强, 教师利用这一技巧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 共鸣技巧方面

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口腔共鸣的技巧, 因此更多强调的是局部共鸣, 但是在美声唱法中强调的则是混合共鸣技术, 就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全部调动起来, 利用共鸣的变化来改变声音的音色、圆润度等, 并且对真假声进行转化和调节。借鉴混合共鸣技巧能够增强很多民族声乐中的合唱歌曲的气势感和壮观感, 能够使得合唱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比如在演唱《沁园春雪》这种恢弘壮阔的歌曲时, 就应当采用混合共鸣, 声音更加浑厚, 表达出更加强烈的感情。

3. 发音咬字方面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咬字方面对美声唱法有很大的借鉴与融合, 这种借鉴与融合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 因此其是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咬字方法, 在意大利语中“子音”和“母音”的距离比较远, 因此我国民族音乐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咬字后, 一般都将咬字的着力点靠后, 喉头的位置降低, 强调哼鸣音, 尽量将声音放在比较高的位置, 唱得更加圆润和连贯。

我国早期民族唱法音乐家, 在演唱和教学的过程中, 都借鉴了美声唱法这种咬字技巧, 如著名的《康定情歌》《长城谣》, 不仅风流婉转, 更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但是完全借鉴采用这种方法, 也会出现一些小的弊端, 比如咬字着力点变化导致发音不清晰, 而民族歌曲与美声唱法歌曲不一样, 对吐字清晰有着更高要求。近年来,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 在汲取美声唱法发音之余, 还积极保留过去民族唱法吐字清晰的优势, 使得民族声乐能够表现的更加完整,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歌曲的演唱和教学。

二、在声乐教学科研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声乐理论的相关研究我国对声乐理论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 从唐朝开始就有专门的音乐理论研究著作。作为一门在表演实践中逐渐产生理论和体系的学科, 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实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十年, 我国民族声乐研究也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 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发表在音乐类期刊杂志上。这些理论既有民族声乐历史发展方面, 也有教学实践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涉及到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错综复杂。在对这些数量庞大的理论进行理论体系梳理的工作时, 就可以借鉴美声唱法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 通过借鉴模仿美声唱法理论体系, 产生、形成、完善民族声乐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划分。

与此同时, 也要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一直以来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自身发展特色,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 民族声乐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非常庞大的, 通过民族志的研究方式, 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理论对其进行划分就显得很有必要, 这些理论研究方向都是源自西方的美声唱法所没有的。而在对于表演技巧相关的理论划分上, 就可以更多借鉴融合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划分, 节约许多理论研究所需的时间。

三、结语

由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起步较晚, 且我国民族音乐一直以来都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缺乏严谨的教学、理论研究体系, 因此, 目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许多方法, 都是从美声唱法教学中借鉴而来, 主要表现在融合美声唱法歌唱技巧和声乐教学研究等方面。通过这样的借鉴与融合不仅能够解决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的一些困难, 还能够加强学生对各个种类声乐演唱方法融会贯通、推此及彼的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 也需要注意保留我国民族声乐特有的一些优良传统, 避免产生四不像的效果。笔者相信, 通过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 能够帮助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摘要:美声唱法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 以意大利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新型声乐演唱方式, 美声唱法的演变与歌剧艺术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到今天, 美声唱法已经有了接近五百年历史, 无论是演唱方式还是教学体系都已经趋向于成熟完善, 美声唱法教学对其他声乐表演方式教学如民族声乐教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本文从声乐教学实践出发, 结合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究了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指导意义, 希望能够借此寻找更加适合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融合,借鉴

参考文献

[1] 翟社泉.我国专业民族声乐发展现状之问题与对策[J].民族音乐, 2018 (04) :20-23.

[2] 程乾.歌声何以为继——“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六十年回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 (03) :87-98+106.

[3] 李星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艺术评鉴, 2017 (20) :101-102.

[4] 吴蕾.浅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音乐时空, 2016 (04) :122-123.

上一篇:城市视觉污染整治中牌匾设置规律浅析下一篇:中国当代互联网消费心理分析及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