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通用9篇)
1、党的民族政策。即“平等、团结、发展、繁荣”。(1)坚持民族平等与团结。这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其先进和落后,在一切权利上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特权,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压迫。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4)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6)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8)团结民族上层爱国人士。
2、党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2)公民有信仰宗教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自由;(3)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4)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5)宗教活动要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取缔和打击利用宗教活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6)要善于体察民
族和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来分裂人民,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7)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外国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支配我国宗教团体;(8)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鼓励他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9)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0)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教育,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11)鉴于现有佛教道教寺观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今后一般不再新建寺观。如因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需新建寺观,需从严掌握,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依法进行登记。新建、重建寺观教堂须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批准。
关键词:1950年代,少数民族,民族宗教政策,重要影响
一、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制度及政治面貌
首先, 改变了少数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至1960年,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对旧式基层权力的改造, 传统的土司头人制度、封建部落制度都被新的村、社公共权力所代替, 少数民族村寨一般采取与汉人地区一样的权力形式。在完成民主改革任务的基础上, 逐步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57年, 《人民日报》报道, 全国3500万少数民族已有近3000万人口的地区, 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包括40多个少数民族成份的农牧民, 超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 跨进了社会主义。其次,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57年, 正式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2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50个自治县。建立了自治地方的已经有31个少数民族, 共约2200多万人口, 占全国有条件建立自治地方的、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90%左右。其三, 少数民族干部得到大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第一年, 全国仅有少数民族干部1万多人, 1951年就发展到5万多人, 1953年达到10万人左右, 1954年达到14万人, 到1956年9月, 已有少数民族干部21万多人。其四, 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195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满等民族干部62000名, 占新疆干部总数的53.6%, 其中县级以上干部有1300多名, 新疆各级党委委员中, 民族干部占将近52%。县长、副县长中民族干部占将近70%, 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和州长、专员、市长等政权机关的主要负责人65%以上都是本地民族干部。
二、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生活的繁荣
首先, 改革了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制度。1951年至1953年, 先后在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进行了土地改革。1958年, 在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 1959年在西藏开始土地改革。至1960年, 全国包括西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民主改革均告完成。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 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落后、黑暗、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比如, 1956年《云南日报》报道, 云南边疆地区有140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和平改革, 废除了领主、地主的官租、地租、高利贷和各种封建特权。在此基础上, 逐步完成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次, 逐步改变了少数民族牧业区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单纯经营畜牧业的落后状况”。一般少数民族牧业区都实行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比如, 1958年5月12日《内蒙古日报》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有近9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游牧”和半定居游牧。在定居点地区建筑了9000多间宽敞的房屋和大批固定的蒙古包。1959年12月, 全国已有200多万少数民族牧民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基本上实现了定居, 青海省牧民定居点遍布草原, 甘肃省20多万少数民族居民70%定居。再次,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改变。1958年, 昔日落后荒凉的内蒙古, 已被初具现代化雏形的钢铁、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所代替。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近年来, 粮食总产量增加近两倍, 牲畜增加了40多万头, 并且从无到有办起了1900多个中小型工厂, 全州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藏族人民开始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解放后, 水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生产也逐步得到发展。过去“刀耕火种”的山坡上, 已普遍使用了铁质农具和先进的耕作方法, 1956年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产五成。使水族人民多年以来“糠菜半年粮”“风来风扫地, 月来月作灯”的悲惨生活改变了, 不少村寨中逐渐出现“户户有余粮, 人人穿新衣”的景象。另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少数民族工人队伍发展起来。比如, 1959年, 少数民族工人已由1949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80多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少数民族职工20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少数民族职工17万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仅回族职工就从1949年的79人增加到2万多人;辽宁省的少数民族职工有11万, 比1949年增长了6倍多。
三、推进了少数民族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西北各省、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 于1958年开始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西藏的民主改革中, 彻底废除寺庙的宗教特权、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制度, 包括依法没收叛乱的三大寺 (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 占有的牧场;废除寺庙向群众摊派乌拉差役和对群众进行人身奴役等封建特权制度;禁止寺庙强迫群众当喇嘛。通过寺庙的改革, 废除了它的封建特权, 隔断了寺庙经济、政治上与社会各方面 (农村、牧区、城镇) 的联系。同时, 认真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护爱国守法的佛教徒, 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 保护僧尼群众的政治权利和信教自由的权利。总之, 经过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保护了宗教人士, 打击了一些宗教人士的不法活动, 使得少数民族的宗教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首先, 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州已建立11所中等学校和559所小学, 学校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近3倍, 入学人数增加了近20倍。”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 全国少数民族小学已有27100多所, 民族小学生达246万多名, 专设的民族中学和师范学校有281所, 学生达19.3万多名。其次, 党和政府尽最大的努力, 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者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立和改革语言文字。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黎等10个民族制定了14个文字方案, 帮助傣、景颇、拉祜三个民族改进了4种原有文字。再次, 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 “少数民族医院和疗养院已达750个, 床位3.4万多张, 医疗保健所1.4万多个。少数民族几百年来人口不断减少的倾向已经完全扭转了过来”。1959年, 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机构达到54000多个。
五、促进少数民族人民的翻身解放
通过民主改革, 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摆脱了压迫, 获得了民主自由权利。凉山彝族自治州千万奴隶和劳动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从1956年2月以来, 全州有310多个乡、65万多人口的地区分两批进行了民主改革。60多万彝族“锅庄娃子” (奴隶) 、“安家娃子” (半奴隶) 和无地缺地的农民, 在改革中获得了解放, 每人分到了一亩到三亩土地。其中有4万奴隶走出奴隶主的家, 开始了自由生活。西藏在民主改革前大约有1万贫民、乞丐和流浪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 西藏地区原有的几万名“朗生” (家奴) 和贫民、乞丐、流浪人, 开始安居乐业, 过着幸福愉快的新生活。据不完全统计, 到1960年底, 西藏全区已解放“朗生”约3万人, 分得原来属于农奴主的10多万亩土地和大批房屋、耕畜、农具等, 并且成家立业。
六、推动了少数民族人口的新发展
材料一 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其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
——《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
材料二 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佞幸之臣,以为相。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綝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预政事。……又不遣使诣唐求册立。
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性悍忍,多诈谋,乃属其徒告之曰:“贼舍国族立綝氏,专害忠良以胁众臣,且无大唐册命,何名赞普?吾当与汝属举义兵,入诛綝妃及用事者以正国家。天道助顺,功无不成。”遂说三部落,得三万骑。是岁,与青海节度使盟举兵,自称国相。
——《资治通鉴》卷246
材料三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元史》卷202《释老传》序
材料四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至元初(1264年),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卷87《百官志·宣政院》条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城公主请求树碑的原因。
(2)材料二记述了吐蕃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洛门川讨击使联合部属和青海节度使举兵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3)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出我国从何时开始设立什么机构管理吐蕃?这个机构还有什么权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 雅鲁藏布江谷地示意图。
(4)图示区域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铁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要分析影响该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5)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6)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请依据雅鲁藏布江的水文特征,简要分析协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材料六 2008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力维护西藏社会和谐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侧记》
(7)试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胡锦涛要求“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正确性。
(8)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高度重视西藏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参考答案:(1)纪念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结婚,促进吐蕃与内地联系不断加强之功;吐蕃希望借此与唐朝中央政权保持长久和好局面,发展相互间的友谊。
(2)历史事件:记述了唐朝后期吐蕃因赞普继承人问题而引起的一场内乱。原因:佞相立綝妃兄之子为赞普,“无大唐册命”。反映吐蕃的赞普须经唐朝中央政府进行册封,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3)设立时间与机构:元朝政府开始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权限:宣政院还“掌释教僧徒”,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历史意义:元政府在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4)拉萨布达拉宫 青藏铁路 影响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网,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②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青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③加强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维持西藏的长期稳定和发展;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5)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6)有利条件: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多,灌溉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关系: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因此,在利用这里的水资源进行农业开发时,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平衡。
(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要求将一般性号召或政策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也就是要将中央政策与西藏地方发展之路相结合。同时,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还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西藏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时,应从西藏自身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关键词:民族与宗教问题;西藏分裂主义;西藏政局
一、西藏地区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及其特点
西藏民族地区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是极具特殊性的。其一是西藏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而且山高沟深,交通阻塞,形成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得青藏高原基本上没有民族的迁移和流动,形成了单一民族居住区;其二是西藏民族地区民族构成的特殊性,藏族是少数民族最聚集的民族地区,使得藏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民族文化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心理氛围。其三是西藏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特殊性,藏传佛教经发展已经融入到了藏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和血液之中,成为藏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严重影响到西藏的政治格局,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集团加紧了西藏独立的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出于“分化”、“西化”中国的战略图谋,把西藏作为“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战略的一个突破口,利用**分裂主义集团,肆意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煽动地方民族情绪,制造民族对抗,诋毁我党的宗教政策,煽动宗教狂热;利用佛教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搞分裂祖国的活动,其用心是险恶的,为了欺骗舆论,获取同情和支持,**被推到反华的前台,并被西方反华势力从头到脚地装扮起来,不断挑拨我国境内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恨宣传;敌对势力将披着宗教外衣、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流亡政客**,打扮成“仁慈的宗教领袖”,还为**搞“涉藏问题国际化”和鼓吹“藏独”提供讲台、场所等,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期间竟还提出了“西藏政策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加强对**组织的支持,促进**喇嘛和北京的对话,拨款帮助西藏流亡人士和组织。西方敌对势力在不断对西藏进行政治、宗教极端主义渗透。
二、**集团影响西藏政治格局的行径
1、公开鼓吹“西藏是独立国家”。**多次妄图称“历史上西藏是个独立国家”,“实现西藏独立的任务落到我们西藏境内外全体西藏人民的身上”。多年来,尽管**多次声称要求与中央政府“谈判”,声称只要求西藏的“高度自治”,但**从没有公开声称放弃“西藏独立”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反继续到处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
2、成立“流亡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期,**集团在印度召开“西藏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建国大纲”,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并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出版发行宣扬“西藏独立”的刊物和书籍,从事“西藏独立”的政治活动。
3、组建叛乱武装,危害国家安全。拉萨曾多次发生针对解放军的游行,分裂
分子提出“西藏独立”等口号;**集团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撑下,组建反动武装,进行军事袭扰活动,给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4、造谣诽谤,策动骚乱。**叛逃国外后,不顾事实编造了大量诋毁中国的谎言,蓄意挑拨民族关系。分裂分子多次策划、煽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骚乱事件,并组织非法偷渡、进行间谍活动、制造恐怖事件等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5、与“台独”、“民运”、“法轮功”邪教等敌对势力合流。**多次到台湾地区与台独势力进行勾连活动,策划在台湾地区建立**“流亡政府办事处”,并与“民运”和法轮功邪教分子相勾结,企图将“藏独”思想渗透到境内非藏族地区。
三、**集团分裂势力的新动向
**被国际敌对势力作为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政治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的重要工具,更是加紧了独立活动。他们的打算:(1)利用西藏人权做文章,提出西藏自决权问题。(2)力图把涉藏问题同巴勒斯坦、南非问题等同起来
(3)扩大同东欧、波罗的海三国民族主义势力的联系,与我国新疆 内蒙古的分裂分子合作,成立所谓东土耳其斯坦 大蒙古 大西藏的独联体。(4)歪曲诋毁我国的国际形象,以争取得到三、四个国家的首先承认。他们提出要以灵活的策略达到“西藏独立”的目的,一方面调整机构,组建政党;另一方面继续游说,通过游说, 通过广泛出访来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四、中央政府在维护西藏政治格局稳定中的立场
西藏的政治格局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西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不是信教不信教、自治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分裂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斗争。然而在**喇嘛背国而逃后,中央政府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采取了耐心等待的态度,坚持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既要做好国内工作,又要有效开展国际斗争,争取更多的朋友;只要**集团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彻底放弃“西藏独立”主张,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就欢迎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但若直接或变相的搞独立,就要坚决打击,以稳定西藏政治格局的稳定,保障祖国的民族大团结。
综上所诉,不难看出西藏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已成为影响其政局稳定的不可轻视的力量,在影响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严重影响到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自觉抵制**的民族分裂活动,维护西藏政治格局的健康发展。
学习教育活动承诺书
在县林业局党支部的组织、指导下,我们林业系统全体职工进一步加强了“三项活动”学习教育,为了增强学习教育的效果,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并得到践行,现根据墨玉县“三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我承诺如下:
一、学习方面承诺:
1、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及法律水平和践行能力。
2、在工作生活中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和法律尊严。
二、党性方面承诺:
1、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在工作生活中的实践,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增强贯彻落实政策的能力。
2、深入学习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和水平,更好为人民服务。
三、履行岗位职责方面承诺:
1、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加深对林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爱岗敬业。
2、坚决维护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防线。坚定不移地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决议、决策和部署。
四、深入对口帮扶村及农村服务(调研)方面承诺:
1、进一步加强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权益。
2、在党的民族宗教及惠民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生态知识、林业生产等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和咨询帮助活动,普及法律、政策知识,促进广大农牧民知法守法。
五、组织审诺(四不放过)方面承诺:
严格按照本次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进行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必须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弄清楚,把非法和合法宗教活动的界限以及非法宗教活动的现实危害搞清楚,把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措施搞清楚,明显改变学习风气以及个人精神状态。
六、签约定诺:
按照要求将本人公开承诺事项交本单位主管审阅留存并公开栏公开。
七、公开亮诺:
主动亮明态度、向党员、群众亮明承诺事项,将履职负责人、完成时限、预期效果等内容进行公示。
八、严格评诺方面:
按照要求,通过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组织考核等方式全面评价践行承诺情况,逐项对照检查,及时整改。
承诺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有两段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是“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二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学习领会十八大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应该把握“四个要点”:
第一,把宗教关系作为促进“五大”基本政治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领域、重要方面。2006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5个方面,对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作了深刻地阐述。十七大报告吸收了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强调促进五大关系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发展了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是凝聚力量,促进五大关系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把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实践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和基本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在利益日益多元化、观念日益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统一战线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与十六大关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提法相比,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提法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为全面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本来是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包括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两个方面的自由。尊重和保护这两个方面的自由,才是“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是,从实践上看,强调“宗教信仰自由”,容易在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产生“宗教信仰自由”是“只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而没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的误读和误解。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包括了“四句话”,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个基本方针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宗教工作基本方针首次提出,是在1993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当时只有著名的“三句话”:“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方针,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得到了党内外、包括宗教界的一致赞成和拥护。进入新世纪,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宗教界面临与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复杂斗争形势,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受到严峻考验。因此,在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增加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把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从“三句话”发展为“四句话”,后来又在“四句话”中把第三、第四句的顺序作了调整,体现了无论“依法管理”,还是“独立自办”,目的都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内在统一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从“三句话”发展为“四句话”,采取的是加法,加法的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而不是提出一个新东西,就把前面的东西给否定或取代了。但加法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容易把它最实质的东西凸显出来。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四句话”的核心和实质到底在哪里?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上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微观上的自由、民主和个人心情舒畅,与宏观上的纪律、集中和统一意志相结合。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都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使宗教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个人的私事”,与社会层面上党和政府把握方向、维护大局的教育、管理、引导相结合。如果把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信仰自由与教育、引导、管理的关系抽象出来,我们对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核心和实质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自觉。
“全面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中的“全面”,就是既要防止强调个人、微观层面的“信仰自由”,放松甚至放弃了社会、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引导”,同时也要防止在强调社会、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引导”时,忽视甚至不尊重个人、微观层面的“信仰自由”。强调“全面”的意义就在这里。衡量是否“全面”,要经过实践检验,重在实践效果。
第三,体现“以人为本”,做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工作。十八大报告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与以往曾经有过的“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的提法相比,表述更准确、更科学。因为宗教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既能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带来消极作用。要通过做好宗教工作,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约束、抑制其消极影响。统战工作、宗教工作有两个优势,或者说两个拳头,一是政策,一是人物。通过政策去凝聚人心,通过宗教界代表人士去做信教群众的工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政策,但还没有全面反映共产党人在宗教工作上更高的价值追求。因为宗教信仰自由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宗教专制的斗争中取得的成果,我们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促进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与“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连在一起加以强调。这“两个团结”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目的是要把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都团结起来、和谐相处,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上来。这才是我们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共产党人在宗教工作上更高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目标。
第四,着眼于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十八大报告从社会作用角度衡量宗教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思路。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从宗教信仰入手,还是从社会作用入手,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宗教工作中,如果直接从信仰问题入手,把信仰差异放在首要位臵,容易引起一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抵触和对立,认识难以统一、措施难以出手;如果从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入手,用政策加以引导,用法律加以规范,可以有效地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破坏,又避免了信仰层面的冲突。这是既讲政治、讲政策,又讲策略、讲实效的思路,也是十八大报告着眼于“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精髓所在。
一、长征时期党的民族上层政策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上层与汉族地区地主富豪一样,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经济上掠夺劳动群众,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造成了广大底层民众的极端贫困。从这一角度考察,少数民族上层同样是民主革命的对象。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结构以及特殊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上层又有不同于汉族地主富豪的地方,他们不纯粹是本民族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在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本民族群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正面影响,在民族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缓慢,普遍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氏族部落制有之、农奴制有之。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中,血缘、宗族等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就是说,在阶级、阶层分化的同时,还存在血缘、宗族的分类。统治者有意识地夸大血缘和宗族关系,刻意地掩饰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强调共同利益的同质性,淡化社会结构的对立性,从精神和意识上形成和取得了有利于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使下层民众甘愿忍受困苦,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要求并不如汉族民众强烈。第二、在面对大民族主义压迫的时候,少数民族上层和广大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外在的压力强化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少数民族上层掌握社会权力和资源,受过教育、整体素质较高,自然成为领导本民族反抗外族压迫的不二人选。在与外族的斗争过程中,他们为本民族作出了贡献,地位不断得以巩固,威信不断提高,有的甚至成为民族英雄。
可见,把少数民族上层简单地视为剥削者是不客观、不正确的,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在处理民族关系过程中,他们往往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通过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来消除民族隔阂和敌视,成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关键。我党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上层这一特殊性,即使在红军还没有摆脱“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的情况下,红军在长征途中第一份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文件(即《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中就清晰地指出,少数民族上层具有“革命性”,具有与之合作的“可能性”,红军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在随后的处理与各民族关系工作中,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采取争取和团结的策略,收到良好成效。在贵州镇宁,红军与布依首领陆瑞光签订了“反蒋协定”,四川在大凉山,红军积极争取彝族头人,编织了“彝海结盟”的佳话,在甘南,土司杨积庆在红军的政策感召下,不仅撤出军事防务,还向红军提供粮草支持,等等。
二、长征时期党的宗教政策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马克思在全面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规律后,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压迫,一是社会压迫,并且只要其中任何一种因素还存在,宗教这种既荒谬又符合逻辑的现象就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对中国宗教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指出,即使在历史上长期实行世俗统治,宗教色彩并不十分浓厚的汉文化中,要让农民消除心中的菩萨,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用强力可以消除形式上的宗教,但难以磨灭人们内心的信仰。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导致自然压迫深重,而在社会关系中,在遭受阶级压迫的同时还要承受大民族主义的侵犯,统治者为了消除民众的反抗意识,极力推行宗教统治和思想麻痹政策,导致在少数民族中宗教意识甚为浓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观念和信仰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反作用尤为巨大,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追求。
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原则灵活运用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尊重各民族宗教感情,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被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理解并接受,有效地处理好与各民族关系。在藏区,红军保护喇嘛寺,规定不得随意进入寺庙,更不能玷污经书,被藏民视为神山神水的地方也不得涉入;在回区,红军尊重伊斯兰教规矩,提供条件保障各种宗教活动的开展,并专门派兵保护被回民视为神圣的“拱北”(回民祖先墓地)在战斗中免遭破坏。在云南中甸,贺龙向归化寺赠送了“兴盛番族”的锦幛;在四川甘孜,朱德成功争取了格达活佛的支持;在宁夏西吉,毛泽东致信马西塔教主,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积极争取条件。与此同时,党和红军也力所能及地开展了一些宗教改革措施,比如在涉及宗教事务文告中,突出强调保护民众不信教的自由,在组建的民族自治政权中,明确宣布实行政教分离,寺庙不得干涉政权等等。这些探索,为我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宗教政策提供了宝贵借鉴。
三、长征时期党的民族风俗政策
人类在不同的生活地域,往往存在不同的风俗习惯,汉民族有共同的文字和生活方式,但其语言在不同的地方就表现为各自的方言和饮食习惯,共同的生活地域是人们共同特征形成的基础条件。按照斯大林的说法,民族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语言、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四大要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四大要素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从它最初形式的逻辑顺序,首先是共同的地域使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由此伴生的共同信仰和生活习惯积淀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在这过程中,有的民族由于不断迁徙和与其他民族交融,地域、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特征逐步淡化,共同的信仰和心理素质成为联结本民族的纽带。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可以看到,共同的地域这一最原始的形成因素仍然存在,这就使各民族各自的语言、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还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而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和依附在民族风俗习惯上。
风俗习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内心信念和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是在长期的历史中沉淀、凝集而成的,包含着厚重的精神追求和思想价值,具有强烈的顽固性和排他性。民族风俗习惯存在的方式是外在的,是人们感官的第一感受,是民族差异和区别的直接体现。差异产生矛盾,民族风俗习惯因此经常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刺激因素。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长期存在大民族主义,众多少数民族受到他民族的歧视和欺凌,维护民族风俗习惯显然成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权益的重要形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党清晰地认识到处理好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蒙、回、藏等这几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民族,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众多的人口而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政教合一体制使其风俗习惯极为固化和个性鲜明,特别需要高度重视。
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充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可谓“小心翼翼”。首先,红军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主张建立民族学校,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要求广大官兵学会用少数民族语言问候。在藏区,红军努力用藏语书写宣传标语,演唱藏语歌曲,积极沟通藏汉感情。其次,红军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习俗,特别是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回区,宗教礼仪已融为民族风俗习惯,红军对此充分理解并欣然接受。比如,西康宣慰使诺那呼图克图曾积极支持红军工作,在他病故后,红军就按喇嘛教礼仪为其念经火化。再次,红军尊重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惯,在与穆斯林接触中,红军把避谈“猪”、保持整洁、讲究卫生等作为纪律来执行,以免引起回民不悦和反感。被毛泽东盛赞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就是针对回民生活习俗的。
在党和红军长征途中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工作措施中,可以说,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是切入点、民族上层统战政策是关键、民族宗教政策是保障。尊重风俗习惯可以首先消除隔阂和敌视,争取和团结民族上层人士可以获得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最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保证宗教信自由可以打消信徒们在精神上的疑虑。在此基础上,各种措施的多头并举,就产生了良好的政策综合效应。党在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对外彰显了党和红军追求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正义,对内实现了既定战略目标,于极端环境中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这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和丰富资源,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挖掘和弘扬。
摘要:红军长征经历少数民族地区途中,为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当时各少数民族具体情况,制定了系列政策和措施并取得成功,为我党后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政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上层统战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等方面取得了的重要突破,为其他民族政策措施的顺利贯彻落实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于当前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长征,民族,政策
参考文献
[1]郑广瑾.中国红军长征记[M].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04).
[2]周锡银.红军长征与党的民族统战和宗教政策[J].民族研究,1984.04(62).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290).
[4]周锡银.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J].中国民族,1985.10.(29).
[关键词]新课程 民族体育 利用 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新课程的实施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资源提供了保障,如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藏式拔河”、“藏式摔跤”、“锅庄舞”等,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一、新课程的实施为民族体育进入校园提供了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国家放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统一管理的硬性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教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和文化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广大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力求使课程标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些都给了地方和学校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地方和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学生的体育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多年来,西藏的中学体育课一直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但我区中学生,尤其是基层中学藏族学生,由于与汉族学生在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在体质特征,掌握运动技术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中学普遍存在大纲教材与学生实际不适应的情况。一些有锻炼价值、学生有一定基础、感兴趣的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大纲中没有安排。而大纲中的有些教材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丰富校本教研内容,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教学从动作的学习到场地的配置规格,都是竞技化、成人化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加之体育教学大纲把课程内容规定的过死,使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过窄,从而忽视了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特殊性,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缺乏地方、民族和学校的特色。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的内容将得到丰富和充实,西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的引入学校。然而,至今一些有锻炼价值的民族传统项目在我区中学体育教材中得不到整理、推广和应用,一方面是深入农牧民地区,从事研究的人员少,另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研究设备。新课程在我区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可以组织专人去挖掘、研究、使之系统化,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师范学院、西藏体育运动学校的科研条件。我区的课程实施方案,就是要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消化和吸收为前提,对无关紧要或讲了学生也听不懂、记不住、练不会的教材应坚决地与以精简,增设一些既具有民族特点,又有较高的锻炼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比如“热巴”舞、“果谐”、“锅庄”舞、动作灵活,运动幅度大、形式复杂多样,能提高灵活性、协调性,还能培养人们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又如“抱举石头”、“多加”、“古朵”可锻炼人的臂力、足力、腰背肌肉的力量,再如“藏式拔河”、“藏式摔跤”、“藏式围棋”、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各部肌肉的综合能力和毅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计算力、而且还具有民族特点。类似这些民族特点浓郁的体育传统项目,将它们穿插利用在西藏的中学体育教材中,无疑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兴趣、促进身心健康、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陶冶情操起积极作用。
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教学的源泉
20世纪的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许多学校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以产生最佳的使用效果。我区地域广阔,民俗民风又各不相同,各地间各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还很大,许多边缘地区、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和场地。这就需要学校努力挖掘、整理、利用和开发好校内外的体育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多、更有趣。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以使原有的不属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场地、器材、设备发挥作用,如特殊的地理地貌、校园的林荫大道、广阔的原野、便捷的小径、粗旷的群山、湛蓝的湖泊等等,在周密组织、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都是进行民族体育教学、健身活动的好场所。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来自民间,扎根于民众,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式多样、多彩多姿,技术简单、易学有趣,既可群体学习,也可单人练习,既适合学生在校运动,又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健身活动,如藏南“果谐”舞,藏北“锅庄”舞、“藏式拔河”等。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可在公共场所开展运动,也可利用走廊通道、山坡草地,开展有趣有效的身心健康活动。
所以,学校在开展西藏民族体育内容的教学时,首先应作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民间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开发出适宜在学校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及内容,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多民族的国家应当具有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体育课程应该具有民族特色。加强课程资源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西藏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而本文就是力求在这方面起一个敲门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与健康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建嘉.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宣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
2012 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为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创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发挥好我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和省州、县的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让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形成促团结、保稳定、增和谐的良好局面,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延伸到校园外。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树立唯物论、无神论思想,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进一步发挥我院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作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努力形成和睦、和谐、团结、稳定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活动内容
(一)认真开展“五个一”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1.举行一次“民族团结旗帜高高飘扬”的升国旗仪式(责任单位:团委)。在开学第一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让广大师生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启动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
2.组织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集中学习活动(责任单位:宣传部)。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和两省区有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广大师生的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3.开展一次“民族宗教政策及理论知识”宣讲活动(负责单位:民族研究院)。结合当前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需要,组织开展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宣讲活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进一步增强各族师生共同维护西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感。
4.上好一堂以“四个认同”为主题的形势政策课(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对学生进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认同”的教育,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举办一次安全教育专题报告(责任单位:宣传部)。邀请有关人士就安全稳定问题作专题报告,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维护校园稳定、社会稳定,保障个人政治安全、人身安全的自觉性。
(二)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 1.组织开展“我和我的家乡”主题班会(责任单位:各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以班为单位精心谋划,让学生结合寒假回乡所见所闻,谈家乡的变化、讲家乡的发展,享稳定、晒幸福,引导学生珍惜国家当前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思想。
2.举办“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责任单位:团委、各二级学院)。通过讲述身边民族团结的故事,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教育学生,在全院营造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环境。
3.开展“民族团结读书”活动(责任单位:团委、各二级学院)。积极倡导学生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好文章活动,并结合自己体会写一篇读后感,让民族团结在自己心中长存,在自己笔下升华。
4.开展不同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责任单位: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倡导不同民族学生结成互帮互学的对子,在结合中引导和教育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花香民院·花香咸阳”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1.举办“民俗民风”文化展示活动(责任单位:团委、组织部)。组织开展“民俗民风”为主题的板报、手绘文化墙展示活动。同时,展示我院“强基惠民”工作队在阿里地区驻村工作的图片资料。
2.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影视展播活动(责任单位:宣传部)。通过校园网、学院电视台等媒介,展播优秀影片,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和谐力量,升华爱国情感。
3.举办一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责任单位:团委)。与咸阳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一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4.开展走访和慰问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活动(责任单位: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关心、关注贫困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与温暖。
5.开展民族团结花香咸阳活动(责任单位:团委、组织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延伸到校外,增进与地方的融合和团结。结合“新时代新雷锋”活动,组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骨干的青年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的志愿活动;组织文艺表演队到扶贫点——旬邑县开展慰问巡演活动。
四、活动要求
(一)创新形式,精心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学院的整体部署,制定体现特色、富于创新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扎实开展。
(二)营造氛围,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强宣传报道,扩大外宣,使宣传活动做到内外互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努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各单位、各部门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推动今后相关活动的开展。要及时发现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学院党委将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西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荐阅读: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09-1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06-19
民族宗教政策答卷10-02
民族贸易政策10-17
民族与宗教11-08
民族宗教政策宣传资料09-13
社区民族宗教总结10-05
民族政策知识竞赛11-04
民族宗教知识课11-12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