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总结出了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几条途径。

第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信息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事业成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在有针对性地调研了解之后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主要存在下面几种问题:

(一)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物质化。进入新世纪,广大教师心中的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个别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融入了过多的物质色彩, 甚至有人为了物质和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职业道德; 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强烈冲击, 考试不理想、要准备入党、当班干, 或打算保研、考研等, 总会想到先去造访老师、或是千方百计寻找“可靠关系”。这些现象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 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绊脚石。

2.师生关系不密切, 师生间交往不多。随着高校扩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们一方面要完成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务、参与职称评定等事物,无暇也无心思去专意于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同时,教师的住所和学生宿舍之间的距离较远,师生间的联络大都依靠手机或电话维系,无形间淡化了师生间的情感。

3.教风庸俗化。现阶段, 有些学校的少数教师,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幌子, 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 对学生疏于管理。师生双方, 除了上课, 互不见面, 互不了解。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 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 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 以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这种教风使学生滋长了不求真知的学风, 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二)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寢室成员之间人际关系非常冷漠、表浅。身居一室,却形同陌路。不愿把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同学或朋友而隐藏自己,寝室成员之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他人的情感表现非常冷漠[1]。

2.缺乏交往技巧,往往弄巧成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由于生活和交往环境上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的又不足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受挫而导致情感的损伤。

3.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大学生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时期,各方面不正当的因素容易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偏离,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端正心态,往往容易走向狂妄自大或怯懦自卑这两个极端[2]。还有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太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必要。

4.交际恐惧。极少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过于胆小,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与人交往。他们常常由于惧怕人际交往而陷入焦虑、恐慌、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危害性很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是较长时间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家庭内部横向交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从小就缺乏锻炼,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控制和干涉,少有自己的交往原则和个人心理空间,有了矛盾不能及时化解[3]。进大学后,大学的集体生活环境既为交往创造了条件,但也常常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

2.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追求时髦以及较为严重的攀比心理使少数同学抛弃节俭,盲目追求高消费,有的同学常常入不敷出,囊中羞涩。加之某些尔虞我诈、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行为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教育管理的疏漏。随着扩招,管理者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有限的精力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学生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近年来连续的校园自杀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分析原因大多都与人际关系脆弱有关。

4.网络交往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使虚拟的网络交往替代了人们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行为,严重的甚至完全用网络来代替现实世界。而网络世界又因其虚幻性、匿名性等必然又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增强,而变得更加依赖网络世界[4]。

(二)主观因素

1.交往理念缺失。中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入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际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3.交往技巧欠缺。学生时期,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技巧欠缺导致的交往失败往往会冰冻交往的热情,使人形成交往“诚心不被理解”的错觉,进而逃避交往,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 获得知识, 从而丰富经验, 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 对别人认识全面, 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远离“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 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 才能生存, 并创造文明。”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 不能很好与人交往的人, 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 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自然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一)从学校层面看

1.高校需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性, 关系到做人, 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 影响着创造性, 影响着做事。高等教育只能是“育人”而非“制器”, 不是制造“知识商品”, 而是使人成为“人”。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组建一些学生社团, 建立丰富的社交场所, 从而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 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5]。

3.开设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选修课, 组织一些人际交往的讲座等,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4.实行人性化管理, 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人性化,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学会宽容和理解, 从而使人际关系和谐。

(二)从学生层面看

1.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认识他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 要摆正位置, 既不自负清高, 也不自卑自贱,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 才能悦纳自我, 从而正确地对待别人。

2.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要敢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有目的的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加强语言的学习, 尤其是交际语言, 根据交往的目的、对象、场合及交往形式采用艺术的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还须学会善解人意, 善于倾听。

3.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大学生在交往中, 做到平等待人, 尊重别人, 讲诚信, 宽容人、理解人, 求同存异, 互助互利, 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 减少人际摩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

4.注意个人形象。一个人衣着整洁、大方、美观、符合身份, 举止文明, 待人友善, 谈吐自然, 作风正派, 恪守信用, 就会折射出他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这样的人别人愿意与他交往。因此, 大学生要注意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5.良好的心态。人际交往心态要平和, 不骄不躁, 不卑不亢,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要善于接受别人, 宽容别人, 容许别人犯错误, 容许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容许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和做法[7]。通过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体谅别人, 控制自己, 才知道怎样做使彼此不受伤害,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保证, 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值得高校关注的现实问题, 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玉殿.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丽红.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0).

[4]刘本荣.大学生人际困扰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5]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6]戴媛如.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黑贝尔斯·威沃尔,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建武]

作者:徐海阔

第二篇:不良的人际环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大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环境下,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彼此接触、交流、沟通,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1]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又处于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青春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感染,因而渴望交往并与周围人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成为普遍而强烈的心理需求。同时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增长才干,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并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然而,从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来看,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据笔者近期对本校404名大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的困扰,其中23%的学生表示对自身的人际状况非常不满,39%的学生表示有些不满。为此,笔者试图分析大学生人际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对大学生交往及相关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而思考优化人际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不良现象

1.人情关系浓重。重视人情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交往传统。在封建社会,这个“情”与理是合而为一的,“情”建立在血亲宗族基础之上,讲血亲人伦就是讲理。这一人情法则被推及到整个封建社会,社会是放大的家庭,人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向家庭角色“靠挂”的心理取向,朋友之间以“仁兄”、“贤弟”相称习以为常,有交情的双方互相维护、互相帮助、互相满足成为最合情合理的交往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交往方式显然已经落后、过时,无法适应开放型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仍受这一交往方式的影响,热衷于拉关系,讲“交情”,在选学生干部、评优评奖、入党等事情上,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赢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而是设法走“捷径”,讨好主管老师,拉拢周围同学,领先得到各种“好处”;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只从个人利益和需要出发,拉帮结伙,讲哥们义气,维护“自己人”,搞“小团体”。这些做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法则,使校园本应纯净的人际环境变得混浊而复杂。

2.经济交往盛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意识,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对“真情”、“友情”的正确理解,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吃喝玩乐的基础上。为拉关系、结同盟,也为摆阔气、显潇洒,名目繁多的聚会、聚餐在大学生中流行开来,过生日、老乡会面、周末朋友相聚、当选班干部、获奖学金、入党、收到汇款、确立恋爱关系、过情人节、过圣诞节等等,都要吃喝热闹一番,以示庆祝。对此一些大学生互相迎合,你来我往,乐此不疲,使人际关系充满庸俗之气,为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3.自我中心主义普遍。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学生又普遍缺少社会的磨练和生活的磨难,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许多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倾向。这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公德意识缺失等特点,与人交往处处以“多占便宜,少吃亏”为出发点,认为他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我为他人是不可理解、难以接受的;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无所顾忌,即使影响他人的生活和学习,仍理直气壮;遇到问题时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求全责备,怨气冲天,蛮不讲理。这类大学生只能让人敬而远之,难以与之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交往观念中存在的误区

1.价值判断的缺失。许多大学生认识到“埋头苦学”、“高分低能”的局限性和危害性,渴望发展交往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种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生习惯于把交往能力主要视为语言表达能力和变通能力,却淡化了支撑语言行为和变通行为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出现了盲目重视发展交往能力的同时失去价值判断的普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那些善于夸夸其谈、能说会道、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大学生通常被同学视为交往的“高手”,受到推崇和效仿;同时书店里那些五花八门的社交“技术”和“技巧”的书在大学生中成为畅销书,受到广泛青睐。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交往理念,是非观、价值观淡薄、模糊,片面地重视交往方法和手段,而应该具有的真才实学的素质与诚实守信的品质却被忽略了,导致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务虚思想盛行,而务实思想得不到提倡,进而引发诚信危机。

2.以“人和”思想为原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几千年来,“人和”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在人际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共同目标与人情关联,蕴含了团体精神和凝聚力。但是同时,如果缺乏情感、人格、信念的注入,它将使人际交往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即使在古代“人和”思想也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辛弃疾等优秀人物在各自生活的时代都出现过不合群的现象,而他们却为中华民族创造出辉煌无比的精神财富。毫无疑问,“人和”思想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起到了协调、改善的作用,并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修养,但同时应看到,它被绝对化、表面化后对大学生人际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生怕被群体抛弃,为了“合群”,有的表现出对不合理现实的盲目适应和妥协,对事物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以及事实求是、坚持真理的勇气,无是非原则和立场,明哲保身,心口不一;有的从众心理较强,盲目追求热点和时尚,随波逐流,在热闹繁忙中消磨宝贵的大学时光;还有的排斥、歧视老实、本分、“不合群”的同学,或者打击有上进心而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同学。所以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必须与维护人的尊严、个性协调、统一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进步意义,容易使人际关系变得自私、冷漠、虚伪。

3.受等级观念支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等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人际交往之中。当代大学生现代观念不断增强,追求民主、平等的呼声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仍残留着传统等级观念的阴影,在人际交往的思维方式上常常会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按照常理,大学生应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来评判同学,确立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往往以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生活地域、身高、长相、为人处事的“技能”等条件定位同学的“身价”,接近、尊敬这些方面强势的同学,疏远、轻视这些方面弱势的同学。其结果是,破坏了人际环境的协调发展,助长了一些大学生的“自傲”情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同时加重了另外一些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压抑感。显然,这不利于大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二、不良的人际环境

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破坏美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交往理应建立在情感需求基础上,以沟通感情、切磋知识、交流信息为主要内容。但是,在以上因素构成的人际环境里,人际关系中情感的、友谊的成分在削弱,功利的、经济的成分在增强。虽然这种人际关系常被有些大学生点缀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缺乏真情的注入和心灵的沟通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它更多地重视交往的外在形式和表面现象,却远离了交往的真正意义和功能。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主流追求的是真诚、美好的人际关系,置身于这种人际氛围中,一些大学生难免对那些多样化、表面化的交往方式感到失望,对周围人际关系的自私和虚伪产生不满,深感在正常交往中渴望得到的尊重、认同、理解和支持等美好友情难以实现。但在无奈之下,有的被这种风气同化,逢场作戏,同流合污;有的则失去了人际交往的兴趣,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倍受关注,而人际交往的压力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良的人际环境里,人际关系不再简单、透明,而变得复杂、微妙。为适应这其中的人际关系,许多大学生小心谨慎,疲于应付,不由地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感叹“活得累”。在此情形中,他们的内心难以体验到通过人际交往期待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愉快感,而经常会处于困惑不解、焦虑不安、失落郁闷的状态,进而促使一些大学生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封闭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不健康心理支配下,会进一步阻碍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影响大学生发展学业

在大学阶段学习毕竟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一切人际交往应该围绕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和将来贡献社会进行。但是复杂的人际环境增加了大学生交往的难度,加大了交往成本,迫使大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分散学习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还使大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识,不少大学生认为交际比学习重要,据一份对上海外语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显示:79%的调查者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一半以上来自于社交和处世,其中约39%的调查者认为成功的因素有80%以上来自社交。[2]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本领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更为重要。由于受不良人际环境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竞争、成才和效益观念,热衷于乌烟瘴气的人际交往,耽于内耗、扯皮之中,贻误了学业。此外,容易使一些执著于学业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厌倦感或恐惧感。

三、优化大学生人际环境的途径

(一)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营造大学生良好的人际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及任课教师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在的激励、熏陶和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念、鲜明的是非观念会对人格正在完善的大学生的道德风貌产生有益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尚,使人际环境得到净化;他们经常为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能够对学生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起指导作用,并有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从而使大学生人际环境得以协调发展;他们民主、公正、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能够规范学生的交往行为,抵制落后的交往倾向,建立起正常有序、健康文明的人际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优化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关键因素。在选拔学生干部、评优评奖、入党等方面应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以硬性条件或量化方式为标准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形成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抵制人情交往、功利交往现象的产生,以防私德泛滥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力弘扬公德意识,营造出透明、开放的人际环境。

(三)加强学风建设

学习是学生的“本分”、“职责”,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顺利又高质量地完成学业的有力保障。应引导大学生把发展学业作为主要的目标追求,远离繁琐的、形式上的人际交往活动,把主要精力投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之中,并鼓励他们营造具有浓郁学术氛围的社团组织,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发展简单、纯洁、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交往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由此而来,人际环境自然呈现健康、向上的局面。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准主要通过人际交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内耗,破坏人际环境的正常秩序,因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优化人际环境的根本途经。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激励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坦诚相待的交往品质,帮助大学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发展平等、尊重、理解、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团结友善、宽松自由、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的形成。构建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拓宽他们人际交往的渠道,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产生极为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2]支卫东:上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N],思想理论·教育,1999年4月15日。

作者:耿丽萍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摘 要: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总结出了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能力培养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和协作,因而人际交往的意义更加突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在客观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民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主观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与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1.人际理想失落

进入大学后,学生拥有了许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带着强烈的交往欲望,带着对友谊的美好憧憬来结交朋友,相处时间一长,发现了朋友身上的一些缺点、毛病,有的大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改造他人,但结果通常是失败的;有的大学生因此疏远朋友,把友谊停留在表面。有些大学生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打击,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失落感,时间久了就导致了交往恐惧,拒绝与他人沟通,自我封闭,从而远离整个集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2.功利性的不正当交往

物质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所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更注重物质条件,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交往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一些家庭比较困难、又有些内向的学生,往往被人忽视。在这种功利性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卑心理。个别学生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

3.寝室交往危机

在寝室中,几个同学朝夕相处,他们相处基本都比较融洽,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如果寝室关系处理不好,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果一个寝室里有一两个人被孤立,那么,这一两个人自然就会有被冷落、忽视的感觉,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憎恨他人、悲观厌世或打击报复等不良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甚至犯罪等。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极不和谐的情况。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涉及社交能力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很多父母总怕孩子吃亏,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家长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地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地学会为人处世。

2.社会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是从他人好的或者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部分学生对别人的评价不从现实的观察、了解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有些大学生对某学生组织或个人有着最简单的固定化的认识,这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局面,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知与交往,导致大学生在交往中产生误解。

3.文化和地位障碍

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乃至不同的国家,其为人处世、思维方式、心理定势必然不同。他们在交往的时候,容易发生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大学生是来自不同社会处境中的人,存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地位优越者易产生盛气凌人、轻视他人的偏见,而地位低下者易产生盲目自卑、过分担心自己处境的偏见,这些都阻碍着交往的顺利进行。

四、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是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需要深思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1.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加强自我训练,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全方位提高自己。

2.要把握好交往的度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一是交往的广度要适当。既不能过广,分散精力,又不能过窄,形成排他性。二是交往的深度要适当。对交往对象有的浅交,有的深交。三是交往的频率要适当。即使是好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方才有心想感、愉悦感。四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分寸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莫提非分要求,力求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规范,合情合理。

3.学会理解与宽容

在交往中,大学生应学会理解与宽容,能够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理解他人,会善待和宽容他人。宽容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宽容还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即可获得的“精神补品”。适度的宽容,折射出一个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和良好的涵养,可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哲学。学会宽容,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苛刻待人最终会让你成为孤家寡人。

4.客观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

大学生在交往中,能否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和保持,一方面源于能否客观地评价自我,另一方面源于接纳自我,表现为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既不自傲、自负,又不自卑、羞怯或敌视他人;学会原谅自己,包括自己的失误和过失,注重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互帮互助,求同存异。

5.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彼此注意、初步接触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

(3)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造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所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都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的想要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人际交往成为一个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特别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日渐受到更大的关注。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大家可以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们要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张爱菊.大学生人际交往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4,(3).

[3]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15).

[4]李慧民,翟景峰.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

[5]姜涛,蔡柏岩,金惠玉.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作者:孟玲 李存茂

第四篇: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且在性格方面通常的相对较为直率,这往往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出发,就艺术类大学生现阶段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关系到其日常的学习生活,同时还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群体之一,受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给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限制学生日常学习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而给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学校就必须要给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的重视去,确保能基于学生的特征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期间以艺术类专业学习为主的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艺术类专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招生的数量。就艺术类大学生的来看,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无论是在专业性质方面还是在自身的性格特征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更加追求特立独行,而在性格方面往往表现的有相对较为单位,且受长时期艺术学习的影响,本身在思想方面相对的较为细腻与敏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矛盾冲突问题现象的突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

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原因

2.1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

受艺术类大学生自信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实际情况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孤立、仇视、自卑等问题。首先就孤立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孤傲性格特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受他们自身傲慢性格特征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无法有效的融入到学生集体中,进而造成了孤立问题的出现;其次就仇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基于嫉妒心理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从现实层面来看,嫉妒是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因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通常情况下当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差距时他们往往会产生羡慕的心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一心理进行控制,那么羡慕则可能衍生为嫉妒,进而造成仇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最后就自卑的角度来看,受社会与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在我国认知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往往会造成不如他人思想的出现,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的自卑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进而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2.1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忽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运营之一,这一偏差通常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格魅力而给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会存在一种自负的心理特征,而这一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与其家庭以及所学的专业有关,就家庭来看,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日渐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往往都能够得到满足,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心理产生;就专业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基于专业特征非常的强调特立独行,且自身对于周围的融入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一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受社会认知的影响,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2.2.2 学校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

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在促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并未能给予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的建设充足的重视。而之所以学校并未能给予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充足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判断往往依据的是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因此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在市场的竞争实力并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往往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忽视。基于此,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3 对家校合育的忽视

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同时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也是能有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并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对于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家校合育显然并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而之所以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艺术类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在这一情况下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出现了明顯的削弱,因而学校未能给予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充足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上了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独立,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家长并不会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注,而影响了家校合育的实施。

3 基于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种能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方式,而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能有效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基于艺术类大学生健康的培养要求,学校应给予优秀学生领袖的培养充足的重视,要求在艺术类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挑选道德素质高且具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进行培养,以切实有效发挥这些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具备的朋辈作用,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在与这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能够受这些学生的影响而帮助自己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基于对艺术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求去,也要求学校与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人格魅力的强化充足的重视,确保在日常的教育培养中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人际交往,以为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设平台

人际交往的实现往往需要有相应的人际交往平台作为支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基于此,为满足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就必须要重视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相应平台的创设。首先,基于人际交往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针对人际交往平台的创设学校应给予其多元性充足的重视,比如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构建相应的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或者是一些娱乐中心等,以在此基础上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更好的实现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良好的活动在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学校为实现学生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必须要重视进行活动的创设,确保将活动作为学生彼此之间人际交往的有效平台,让艺术类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之间进行良好关系的构建,进而促使他们得到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3.3 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之外,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也要求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有效通过良好人际交往的构建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也必须要重视与学生家庭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确保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全面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的家长在日常应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充足的关注,确保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氛围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充分合作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充分有效的教育培养,确保能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特征与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来为其良好人际交往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发展。

4 结语

从现实层面来看,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确保学生自身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有效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校就必须要重视从学生自身的特征出发,对现阶段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杰.艺术类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索[J].校园心理.2018(08).

[2] 郭志峰,殷红玲.基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心理训练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3] 邱丹叶.从“90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谈心理调适路径——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4(02).

作者:张旭

第五篇:“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摘要 目前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随着多种新型交往模式的出现,由此各种人际交往的弊端也将随之出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90后的特点,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探讨,以便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润滑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 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 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5] 权丽娟,岳效飞,文晓洪.90后在较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调查研究,2011(7).

[6] 魏青.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非理性认知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

[7] 李敏.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作者:丁晓丹 郭金玲

上一篇:大学期间发表论文下一篇:大学音乐鉴赏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