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奇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因为好奇, 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 并努力去探索未知事物的奥秘, 这种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 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创新则是教育的核心, 它是一种精神, 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它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做到“以学定教、以学活教”, 要追求“卓越”, 我们数学教师首先就要创新。“卓越课堂”下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 应该先设计出有效的导学问题, 再结合“卓越课堂”的自学、互学、展学、评学、检学这几个要素, 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创设必要的富有创新机会的问题情境, 渗透创新意识,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故创设良好的教学问题情境, 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中, 教材出现了两个同学在比较身高, 我们可以用班上两个明星学生的身高去替换教材中的例子, 将其中一名明星学生的身高用米作单位的数表示, 将另一名明星学生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的数表示, 再出示导学问题。这样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 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学生在民主求真的探索情境中, 运用知识的迁移功能展开积极的智慧活动, 会找到不同的比较方法, 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掘。但是这个情景问题不能是假情景、假问题, 一定要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情实景问题。

2 转变学习方式, 发展创新意识

《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在现在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导学问题, 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 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能力,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及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发展创新意识。

导学问题:第一, 观察这种排列方式, 再分析,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二, 应用这种规律, 写出下一行有哪些分数。第三, 自己制定一种规律, 把这些分数重新排列。第四, 总结探索规律的方法。自学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助学时, 先讨论不懂的问题, 统一意见, 做好分工讲解;汇报展学时, 学生就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发展了创新意识。汇报如下:

生:从左往右观察, 分母相同的分数排在一行, 分子是由1, 2, 3这样一次排下去, 直到不是真分数为止。从上往下看, 第一行有一个数, 它的分母是2, 第二行有两个数, 它们的分母是3, 第3行有3个数, 它们的分母是4, 这样依次排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分母比它所在的行数大1, 每一行的分数个数比分数小1。还可以斜着观察, 最右边一列从上到下观察, 下面一个数的分子、分母比上面一个数的分子、分母大1。

师:从分数的分母去考虑, 那么分母相同的排在一行;分母比它所在的行数大1;每一行的分数个数比分母小1。

师:对, 一定要根据规律去找这组数, 找到了还可以进行验证它是否满足这样的规律。

生:我们组制定的规律是把分子相同的排在一行。

这个案例中应用了很多比较常用的探索规律的方法, 很多方面都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观察方向可以斜着观察, 数与数运算的规律, 重新制定规律再排列等。

3 启发方法变通, 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它体现为善于联想, 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 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思维的空间, 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1: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 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30÷6=5平方厘米, 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 同时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2:因为拼成大长方体后, 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 同时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 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

生3:把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看作“1”。先求出增加的一个面是原来正方体表面积的几分之几, 再运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4:因为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拼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所以可先求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再求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这个问题在展学中可以出现多种方法, 一题多解,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思维变通, 提高创新能力。

4 分层练习评价, 激发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例如:在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总复习中, 我对分成练习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星题:

★1) 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的体积都可以用 () 来计算。

★2)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 () 。

★3) 求表面积。 (单位:cm)

★4) 结合生活, 各求什么。

(1) 求一个圆柱型茶杯能装多少水?

(2) 求一个墨水盒所在空间的大小

(3) 往鱼池的内壁和底面抹水泥, 求抹水泥部分的面积。

二星题:

★★1) 把一根长3m, 把底面直径2dm的圆柱形钢材平行于底面截3段, 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2) 把一个边长2dm的正方体铸铁熔化后铸成一个底面积为4dm的圆锥体, 圆锥体高多少dm?

三星题:

★★★长方形长是a, 宽是b, 绕一条长旋转一周等到一个圆柱, 绕一条宽旋转一周得到另一个圆柱, 比较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的大小。

在教学中, 更多采用分层练习, 每次练习中都有一星题到三星题给孩子选择, 由开始只能一星题的同学到后面能够完成二星题, 由开始只能完成二星题的同学到后面能够完成三星题, 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孩子创新精神。在评学方面, 我在数学课堂上更多的采用教师导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5 经历猜想验证, 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如:对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试验, 虽然书中有介绍实验的方法, 但是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我们应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学生自己找到合理的方法并进行试验就非常重要了。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有的学生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有的学生没有得出这个结论, 我就让全班学生主动去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出这个结论。通过分析, 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原因, 有的同学在圆锥体和圆柱体内装满的砂子, 但是放在水中, 有一部分水会进入圆锥体和圆柱体内, 从而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 有的同学在做实验的时候读数方法出现错误, 产生了误差, 也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在实验中, 如果出现了其他状况, 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这个过程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和原因更为重要, 这些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抽象概括得出的, 不易忘记。

英国数学家泰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 之所以多数学生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 是因为大多数的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卓越课堂就是有效的设计与使用导学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教师去用心、去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会显现出来。

上一篇:钛材在制盐工业的应用及展望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