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精选8篇)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篇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习体会

我是测绘工程10-1班的***,我很荣幸参加了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的设计方案,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2011年我很幸运的在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进行对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沉降监测)的实习。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是经原冶金工业部批准,在哈尔滨市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全资国有企业,隶属黑龙江工程学院,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大队。1995年12月被国家测绘局首批授予“全国甲级测绘资格单位”。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依靠高校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加强同测绘行业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秉承黑龙江工程学院“明德求真,知行合一”的校训,以“诚实、守信、优质、高效”为服务宗旨,用最新的测绘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篇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1月18日,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推行以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明显增强。市场营销专业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共同之处就是均属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因此,借鉴“卓越计划”,培养卓越营销人才,提高营销人才应对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对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4年3月25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启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工作。从传统上来说,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定位十分明晰,在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000余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办学主体众多,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办学是避免专业办学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必由之路。如湖南农业大学立足于自己在农业科学领域的学科积累与优势,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培养扎根于农产品销售的营销人才,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以“国际化+服务化+北京化”为特色;中国石油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体现“石油”行业的特点;云南财经大学根据区域优势,以建成中国-东盟高级营销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等等。总体来说,各个高校要基于自己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与特色,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对营销人才的要求。

3卓越营销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为了培养“卓越营销师”,首先要改变人才培养的宏观环境。一直以来,在教育管理模式上我国学习的是苏联模式,即高度中央集权的模式,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政本管理模式。在政本管理模式中,政府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于高校事务事无巨细的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办学的自主权,也无需对社会及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尽管我国在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但受传统惯性的影响,高校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仍然较差。为了培养社会需求的卓越营销人才,需要宏观教育环境做出变革,需要以学校为本进行管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模式要转变为宏观管理和提供服务为主,学校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可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以增强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要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计与优化。大多数高校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自我中心主义,即只根据学校的情况(如现有师资、办学条件等)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基于“顾客导向”,即先从社会需求出发,然后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优化学校资源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及应用型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也对此类学生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作为连接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纽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必须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区域性原则和以学校的办学能力为基础的原则。要清楚办学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以适应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交际能力、信息获取及运用能力,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明确界定卓越营销师职业能力培养内容的基础上,优化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营销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高教师工作效率。通过构建面向卓越营销师培养的智慧课堂,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打造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卓越营销师培养社会网络,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卓越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翟文强.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9).

[2]曾敏,张铭智.江西民营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什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 篇3

——江西南昌小妮子

A: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其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第一批“卓越计划”实施的高校有清华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61所高校。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第二批入围的高校更多,如中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3所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您对这些高校感兴趣的话,填报志愿时不妨多了解一下学校的相关信息。

Q:请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隶属于生物科学类专业吗?都有“生物”字眼,听起来是一类的专业啊!

——广东佛山 小 明

A:很多人喜欢以“听起来”来给事物做判断,甚至定义,这可能会犯错。因为“听起来”和“确实是”是两码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类,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所以,它并不属于生物科学类,也不属于医学类,而是属于电气信息类,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生物医学工程总体来说有三个大方向:仪器、图像、材料。该专业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对物理、数学、力学、化学都有较高要求;工科类的实验、实习;电子类的如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等;医学类的组织学、解剖学等等都有所涉及。现在的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主要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Q:近段时间,各大网站纷纷公布了未来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这些信息可信吗?我填报志愿时可以报考这些专业吗?

——四川成都高三刘 川

A:这些网站的信息,您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最好不要作为您填报志愿的依据。如果您确实对这些专业很有兴趣,而且觉得自己一定能学好,当然可以报考这些专业。但是如果您仅仅是冲着就业去的,那就一定要慎重了。有的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高,但不代表着您大学毕业后,这些专业的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很多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相关。考生在报考院校开设的这些相关专业时,要尽可能多了解这些专业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还要了解这些院校和专业近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不是一层不变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其就业率可能不一定高。考生报考专业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志向与特长。志向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当一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专业感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做出成绩。因此,考生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Q:据说被某所大学或者专业录取的条件很多,不光是总分够了就行,有时是不是还有单科成绩限制啊?

——内蒙古包头王小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4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xx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5

工作进展报告

(2013年1月)

一、总体概况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全校共有117个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占30%。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苏南地区工业中心,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积极行动,有效整合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设备工艺优势,一方面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建一批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专业,另一方面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对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内涵改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大批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2011年10月,苏州大学正式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纺织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评审。

苏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充分发挥苏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资源配置比较全面的综合优势,结合苏州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定位,依托苏州市较为发达的传统与现代以及新兴产业实力,将学科集聚和科研以及外部环境优势有效转化为工程教育的优质资源,走产学研教一体化发展之路,以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苏州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

二、主要举措和工作进展

1.成立校级组织机构以加强顶层设计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负责审定“卓越计划”的重要政策与规章制度,监督评估各试点专业进展与成效;成立了“卓越计划”项目工作组,教务部部长担任项目协调人,有关职能部门和工科类学院(部)参与,负责制定具体政策与协调项目实施;各试点专业成立工作小组和校企专家委员会,指导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障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2.出台政策措施以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为规范试点工作,项目组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意见》、《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管理规定》、《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双师型”教师管理条例》、《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以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同时,各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在学生遴选、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例如各试点专业都制定了“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遴选方案;在试点班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大学一年级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导师,三年级开始为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课题研究;试点专业每年会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知名企业挂职或担任兼职工程技术人员,以增加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试点专业按照学校出台的“双师制”管理条例,聘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来校担任校企共建课程的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

3.加强经验交流以推动方案全面落实

为有效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具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各试点工科专业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借鉴,2012年5月,学校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推进会,各学院(部)分管教学领导和试点专业负责人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编写、试点学生的选拔、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经验交流,反馈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就激励考核机制建设等事项向学校提出了宝贵建议。

4.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参照相关行业标准,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我校相关学科的发展特色,各试点专业确立了专业培养标准。同时联合来自企业的工程实践领域专家,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企业阶段学习方案”等主要模块,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程领域实际工作要求。

(1)纺织工程专业创新分段培养模式

纺织工程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以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纺织产业支撑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创新研发基地和各类专业实验室为载体,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工程实践教学、国际课程班相结合的模式,创建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创新性的纺织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在该专业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1.5+1.5+1”的分段培养模式——前3个学期着重加强与纺织科学有关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第4-6学期,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始进入企业学习计划阶段,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平车实习和挡车实习;第7-8学期,学生完全进入企业,完成综合产品的设计开发、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为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学院还制定了详尽的企业学习监督考核措施。确定“机织学”、“针织学”、“纺织品设计学”、“纹织设计”、“纺织品检验”、“纺织市场营销”、“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等7门理论教学课程和“试纺试织”、“平车实习”等2门实践教学课程为校企共建课程,每门课程成立由企业“双师型”教师和本校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并承担教学任务。

(2)软件工程专业建立“分层递进、兴趣优先、角色轮换、全程指导”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软件工程专业利用区域产业优势,联合知名信息企业,成立了IT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活动。在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下,软件工程专业不断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充分反映软件工程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逐步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将选修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以适应软件外包服务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与AMD、中创、旺宏、用友集团等一些国内大中型IT企业广泛开展深入合作,建设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群、创新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依托这些资源,软件工程专业以“分层递进、兴趣优先、角色轮换、全程指导”为指导思想,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将实践环节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案例同步推进的课程作业;第二层是每个课程模块邻近结束时布置的课程实践;第三层是综合性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第四层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竞赛以及校内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性课题研究。学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组建课程建设小组,负责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更新、技术发展跟踪和人才需求调研等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探索“4+M”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吸取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改变过去从课堂教学到论文撰写的单线条教学模式,规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连续半年的工程实践项目,着重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专业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4+M”本-硕-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课堂教学链,以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创新研发基地为创新实践链,以“双学位”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交流合作链的全方位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在“4+M”培养模式中,4代表本科4年,M代表两种的硕士培养模式,一种是“4+2”:苏州大学本-硕一体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知识应用、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另一种是“4+2.5”:其他高校本科生攻读苏州大学“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由于未施行本-硕一体知识体系学习,学制延长0.5年,专门用于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5.制定学生遴选方案,启动学生选拔工作

根据“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本科层次各试点专业在二年级的秋季或春季学期完成学生的选拔工作,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两个本科专业均制定了学生遴选具体实施方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院组织专家小组进行面试,并将面试成绩与前两年的学业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得出其综合成绩,根据综合成绩排名确定“卓越计划试点班”人选。对于入选试点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择优进入和退出机制。每学年结束后进行考核,原则上末位淘汰一定比例的学生,同时从非试点班学生中择优选择计划人数进入试点班,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完成了首届软件工程“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的遴选工作,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共有学生139人,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有31人,覆盖面为23%,计划从第二届开始覆盖面达到50%。纺织工程专业首届试点班学生人数确定为20人,其遴选工作将于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举行。

参加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工程硕士“4+M”计划的学生选拔工作是在本科第三学年结束之后,本校学生平均课程绩点达到3.5以上并且英语成绩满足要求可自愿申请,参加复试考核,合格后加入“4+2”培养计划,并选报导师;外校学生通过本科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或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方式选拔。

6.深化校企合作,多模式联合培养

从2000年起,苏州大学就全面开始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各试点专业在整合原有校外实习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联系紧密的实习基地联盟,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不断深化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对外合作办公室,建立长效、常态的管理机制,不断发掘、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路径和合作空间。目前,学院已建立了二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将这些实习基地进行优化和组合,先后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实习基地群、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群和昆山软件园实习基地群,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受益面达70%以上。2012年学校与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教育部“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方正国际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中国软件出口示范企业、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品牌之星、2011中国软件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等。该学院还计划与老牌实习基地如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新宇软件(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等重新签订专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双方在创新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与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同时面向本科、硕士层次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开放。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对近几年本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分析,结合行业实际,初步确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在三类单位开展:(a)纺织产品设计开发类,(b)纺织品检验检测类,(c)纺织服装贸易类。学院将已拥有的三十多家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分组,每次选择8-10个纺织生产链齐全、产品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受益面高达100%。学院已初步遴选出4-5家在苏州市、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与学院有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学校已与国内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协议。其他意向企业的签约工作将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

7.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之路

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构建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通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大学生暑期海外研修项目、参加国际会议以及与国外知名大学之间互派教师、互认学分、学生交换、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创造条件让更大比例的学生具有国际学习的经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

近年来苏州地区软件外包服务发展迅速,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IT职业教育模式,与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机制——嵌入式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利用NIIT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实际经验和外包业务流程方面的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软件工程人才。不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在配备高校助教的前提下采用全英文教学。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学院聘请企业外籍工程师或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工程师,开设专业文档阅读、IT标准文档写作等课程。

(2)纺织工程国际实验班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署了2+2双学位本科生培养协议,开设纺织工程国际实验班,联合培养纺织工程专业人才,每年招收本科生60名。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可以提出申请,学习成绩达到双方要求即可在第三学年到英国继续学习,双方学分互认。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双方学士学位,并可申请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8.“卓越计划”的辐射效应

学校“卓越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学校正在进行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国内带薪实习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相互依托,有机结合。

(1)为非试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是实施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下的通识教育、分类培养,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制定了学术型、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子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方案多类型、个性化的需求。试点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其它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可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

(2)将“带薪实习”与“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 学校不断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合作,围绕该区产业发展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借鉴国外大学“带薪实习”合作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按需培养、按需培训,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培训机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训体系。同时,学校还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国际学生带薪实习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带薪实习”有机融入各试点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作为试点专业实施实习、实践教学的资源平台,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国家、学校对于“卓越计划”的支持政策,深化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科研项目申报、专利转化等方面形成双赢局面,使二者合作进入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将组织教务部、人事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有关部门,制定面向“卓越计划”师资培养的激励措施。对试点工科专业的教师职务聘任标准以及业绩考核指标进行调整,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制定政策文件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和接受训练,对参与“卓越计划”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专项奖励。制定关于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的安全、保险及权利保障等实施细则。2.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

学校将多渠道筹措经费,进一步提高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待遇,对试点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试点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设备购置、学生国际交流和企业“双师型”教师聘任等。除高校从办学经费中单独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卓越计划”外,迫切希望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加大对“卓越计划”的财政拨款力度,以支持该项目能够稳定、持续地进行下去。

3.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力度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篇6

教师[201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现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1.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2.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3.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

4.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5.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三、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1.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校还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

2.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高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强化招生就业环节

1.推进多元化招生选拔改革。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提高自主招生计划中招收师范生的比例。加强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根据本校特点自行组织测试选拔。设立面试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

2.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注重未来教师气质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引导师范生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建立完善师范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

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

2.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3.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4.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校还应联合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学年。

5.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六、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1.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高校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配足配齐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

2.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5年累计不少于1年。通过开展国内专项培训、赴境外访学进修、见习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岗位职数、评聘条件等方面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七、加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组织保障

1.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教育部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联合地方政府、中小学就卓越计划相应改革项目提交申报方案,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教育部研究确定计划实施高校。计划实施周期为10年。专家委员会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实行计划实施高校动态调整机制。

2.加强政策保障。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在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对具有推免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安排推免名额时统筹给予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在专业学位授予审核工作中,优先支持计划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高校。鼓励具有推免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额内重点支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优先支持计划实施高校的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计划实施高校相关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和出国进修。对计划实施高校承担的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关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优先纳入国培计划。各地应对计划实施高校在政策、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参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中小学在办学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

各地各有关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部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篇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简称纲要) 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 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 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 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010年6月23日, 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 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 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会计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在不同会计岗位上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会计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会计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 即“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会计职业岗位迁移到其它职业领域的能力, 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体系的核心。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主要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具体地说, 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通过校内的学习, 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 具备一定的较为熟练的职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 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卓越会计师的培养目标是依托院校所具有的行业优势, 着力培养造就创新意识强, 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通晓国际会计准则, 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

(一) 校内培养阶段

校内学习阶段是培养计划的基础, 其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主要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制定。校内培养阶段要采用研究性、探究式教学方式, 实行个性化培养,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1. 大力改革教学形式, 开展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从现象出发, 通过生活和实务中的实例切入理论, 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 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 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要调动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充分展开讨论, 畅所欲言, 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在总结中要注意肯定学生看问题的新角度, 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2) 鼓励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学生, 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会使其对学习的投入进一步增加, 介绍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其他同学的观点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 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并重, 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巨大的会计人才能力培养压力, 仅仅依靠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课程实验等课堂内的教学, 无法实现社会要求的培养目标。因此, 教师应积极推动和扩大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的充分讨论和交流, 设计调研课题, 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单位、社区和村镇采访、调查, 并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和课题论文的撰写;另一方面要在和实务界紧密联系的基础上, 把社会热点、专业难点问题引入课堂, 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演讲和论文大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参与分析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其应用、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

3. 按专业岗位要求规范学生,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更接近实践要求。

面对理论中枯燥的会计法律法规要求, 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往往是死记硬背或者毫不在意, 根本没有理解其重要性。而恰恰是这些在实际岗位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解不当, 会给企业或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传统会计教学带来的弊端, 在教学中提前预设和相关法律条例有关的内容, 首先提示学生通过各种渠道, 查找有关要求, 然后要求学生处理相关业务。在处理业务过程中, 以分数为载体的岗位绩效评价法大大改善了以往学生不重视法律条例的现象, 培养了严谨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4. 以职业岗位所需技能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根据实际会计循环的工作流程, 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 突出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及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从而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 既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同时为学生搭建了更为清晰的全盘账务处理框架。

5. 创设仿真工作场景, 提供真实的实训案例资料, 与实践零距离对接。

在学生实训期间, 组成若干个公司, 按企业会计部门实际工作方式, 对学生进行上岗培训, 整合以前所学各课程内容,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 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让学生了解财务部门每天到底要做什么, 怎样组织和完成这些工作。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升专业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企业学习阶段

在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学校和企业要拟定“企业培养方案”, 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是企业实践学习能否取得实效。德国的企业普遍愿意接受应用科学大学学生,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出面干预, 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各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规章、法规及联邦基本法, 均规定了企业、学校、个人的具体责任和义务, 为应用科学大学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企业把为学校提供办学支持当作是一种义务、一种企业行为, 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国家规定的免税等优惠政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受益, 形成良性循环。但我国国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基础使企业真正深入到学校的办学之中。因此, 国家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把工程教育作为企业的职责之一, 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如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税收减免等, 促进企业的积极性, 从而建立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长效机制, 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四、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一) 企业实习是培养计划的“瓶颈”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 会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往往受到企业对财务从业人员资格、经历以及工作连续性要求的影响, 因此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 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会计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跟不上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专业教师要教给学生不过时的东西, 必须紧密联系当前实际, 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尽可能把会计理论和实务中新的进展和内容充实在课堂上, 并通过不断总结, 充实教材内容, 更新教材内容, 提高教材质量。同时, 教材编写要改变思路, 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材, 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校内课程与实际岗位相互衔接

目前, 学校教育存在理论知识多, 但是和实际生产实践结合的却比较少, 甚至是严重脱节;学生知识面很广, 但专业深度不够的问题, 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以职业岗位所需技能为主线,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设置相关课程, 为企业学习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卓越计划院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企业从业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 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相应岗位工作1-2年,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五) 兼顾人才培养标准、增大学生的职业资格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培养标准, 又要考虑学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职业资格和后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时要考虑和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考取, 有的课程作为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科目设置, 也可将资格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结业成绩, 从而将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评价与职业证书的考取统一起来, 拓宽学生的职业生涯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终生学习的意识。

[责任编辑:金永红]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来说, 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 能否解决上述问题, 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需要关键。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篇8

关键词 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①为在信息工程专业实施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探讨地方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相关举措,对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高等工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着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痕迹,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②

第一,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的认识上往往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与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确定,乃至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很难完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往往重视学历、职称等形式方面的配套,而对改善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课程进修、实践进修重视不够,投入偏少。

第三,教学方法不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尽管各学校管理层在观念上也认识到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引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法,但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思路和措施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配套。目前大多数的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往往照搬既有本科大学的模式,管理运行方面未能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要教学场所的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2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信息工程专业作为该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一个试点专业,在总结现有教育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程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校企合作方式、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面向广东省大制造背景与工程认证标准,构造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工程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工程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即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典型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将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工程实例中所涉及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等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开展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将课外教学活动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实践动手创造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综合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将课外教学纳入正常教学体系,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培训竞赛获奖、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与创新、承担校级省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从三年级起全面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与毕业设计相接轨。

(3)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广东省信息产业的结合,根据广东省信息产业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校内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同时发挥学科科研优势,积极培育企业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广东省信息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增加和改进校外校内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

(4)工程基础与工程设计和实践相结合,实行工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和实践模块课程整合培养等,强化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进一步强化工程训练、实习实训、设计课程等实践训练环节,增加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创造条件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或联合指导学生的设计。

3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1)在教学组织上,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讨论课、设计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予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

(2)充分依托信息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如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等,全面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实战计划,在时间分配、项目实践、流程环节等方面给予全力保证。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来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读书让我快乐话题作文下一篇:关于家乡的小河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