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教学设计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微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微信平台的视觉传达设计微课程教学探析

新时代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优质的微型课程设置,利用微信平台独特的传播方式与自媒体优势进行移动平台授课,无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创新思维,还是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网络信息时代,微信作为手机客户端安装率颇高的一款移动应用软件,集通讯、社交平台于一体,其免费、便捷及可移动性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不知不觉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此背景下,如何挖掘微信的教学价值,并利用其为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支撑,成为当下非常值得研究与思考的课题。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浪潮兴起,“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碎片化学习、辅导、研讨等方式,建立起的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持续的互动关系,实现知识习得、技能转化等多层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微信媒体,推送“微课程”(Micro Learning Resource),形成师生互动、学习资源再生的联动课堂教学模式,使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微学习得到传播,为大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便利,实现按需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下面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微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赡博微妙,教学设计精致化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大多依靠视觉,并以标志、版式、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维空间的影像展现。由于承载微信的设备大多数是小屏幕,基于电脑屏幕上的很多资源无法直接迁移到这种环境下,这点对教学心理与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影响。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这种小屏幕上显现,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并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微课程设计以“微”为特点,并适应微信移动终端的应用,这个“微”有以下几点含义。

(一)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核心内容以小视频教学为主。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及教学规律,“微课”一般为5~10分钟,最少也要1~2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一节课,40分钟左右的教学课时,“微课”又可以称为“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少

传统课堂内容往往比较宽泛,“微课”相对比较精简,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更适合本专业大学生的需要。“微课”教学往往突出课堂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体现某个教学环节、课程主题的教学活动,相对传统课程复杂冗长的教学特点,“微课”短小精要,又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于教师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四)教学设计精致

微课一般一个课程一个主题,解决那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难点突破、重点强调、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观点等客观真实、可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对教学内容需进行精心设计,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除了简明扼要的教案文案、构思巧妙的小视频制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排版设计与字体设计,创意十足的装饰、图例及美丽和谐的色彩搭配,这一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寓教于乐,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世纪,数字媒体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超越静态媒体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网页设计、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微信的高普及率和低技术门槛使其成为很好的移动学习平台。把传统的课件、文案、视频改造成信息图、短视频,通过微信群的语音+图文分享,进行产品形态的优化设计,再配合线上线下的互动、抢答、投票、答疑等方式,方便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最大的优点,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开辟了多样的学习交流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便于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学习。

(一)趣味创作,情景设计

因为课程内容少,为了更好地教学,微课一定是师生自己熟悉、感兴趣、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微课”一般以视频片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所用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元素,形成了一个形式多样、布局紧凑的主题资源包,营造出一真实有趣的微教学环境。广大师生在这种艺术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易于培养创意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多姿多彩的微课设计不仅成为师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朵奇葩。

(二)流媒体与多样传播

由于微课主题突出、篇幅小段,所以课题内容易表达、研究成果易转化,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诸如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网上视频一般主持讲授经典案例,主持人可以出镜,也可以话外音。因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特点,可使用小视频、小动画、动图等形式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意思维。微课制作较为简便,需配置相关的课题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三)自学为主,交互及时

微课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针对性较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失误,不会顾虑评价,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教学、在线课程将会迅速蔓延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种学生可自主学习、互动研究的平台,微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知识传播、相关文化教育推广有着深远的价值。

三、见微知著,教学内容渐进化

高校教学中,微信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固有模式,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形式。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与设计能力。微课教学是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需要循序渐进,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一特定的目标人群来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

(一)以小见大

所谓小课堂大教学,微课没有庞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多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虽然不如一般课程内容丰富,但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效果突出,教学意义巨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时一个短小灵活、个性十足的微课比上几节普通的大课都有作用。

(二)积少成多

通常一个微课只讲授一到两个重点,看似缓慢,但稳步进行,每一门设计课都有好几个章节,每一章节又包含几个知识点,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实际效果显著。通过业余时间一点一滴的碎片化积累,不断进行微知识、微学习,从而量变积累成质变。

(三)循序渐进

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微课被称为“碎片化”教学,似乎不够系统、全面。但是,一个小小微课自身仍然需要完整性,主题系列微课所讲授的知识仍然是系统全面的。从理论基礎到课题论文,从设计基础到专题设计,由易至难,不断深入。

四、结语

关于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微课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创新。创新是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教学具有知识点明确、文化气息强、更新快、可移动、形式丰富、新颖便捷、生动时尚、交互广泛等特点,以此不断创造出新的系列课程,结合线上线下,校园内外及市场需求,从而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更好地对优秀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传播。

(无锡太湖学院)

作者:李黎 臧小鹿 陈敏

第2篇: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

(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中学)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传统教育模式不断面临着新的突破与选择。微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进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利用起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为学生增加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新途径。微课程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推进,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并且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维,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

语文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學科,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多样化地发展着。将具有时代特点的微课程应用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课堂形式多元化以及课堂内容丰富化。同时,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应注意微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的特点,符合学生普遍的趣味认知,真正有效地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专业素养。

一、微课程的基本概念

2008年,微课程这一概念首次被一位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随着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化,也逐渐流入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学正处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过渡的衔接阶段,根据微课程在现阶段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对其概念作以下定义:微课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自主研发的,具有完整教学结构且在教学时间上不足十分钟的精炼的教学视频资源,通常可用于大多数通识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积极意义

1.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以课标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常考点和易错点为主,选择大多数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普遍化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整体上看来保证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而微课程打破了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根据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微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对微课程的学习有所侧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注意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语文课程的内容从初中阶段开始确实存在着知识点琐碎繁杂、课文相对冗长等学科特点,长期使用传统教师“填鸭式”的讲解,会使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倦怠。而微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简洁精炼,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知识点的提炼更加明确有效,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微课程的设计及主要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微课程是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多媒体的使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春》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据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和情境配以图片制作相应的PPT,同时添加相应的动态小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再者,舒缓合适的背景音乐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从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学习效果。课后,可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网站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根据学生的一些建议进一步改进,让教学资源实现有效共享。

2.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微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首要区别就体现在“微”,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精简上,需要把教学内容控制在几分钟内,因此,以“看”和“听”为主的教学形式就成为微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在知识点的选择上一定要确保精炼有效,相应的教学素材也必须明确符合主题;其次,在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衔接,教学内容之间一定要相关联、相依靠,具有整体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古诗文篇目《桃花源记》时,应该强调重点字词,在强调重点字词后再进行古诗文的翻译,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文整体的情感认识,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文的内容及思想

感情。

3.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一致性

语文课程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通过学生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规范使用应具有明确的要求。其次,要保证微课程教學与原有教学方式下的知识体系具有一致性,在教学设计中严格按照课标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应该确保规范性和一致性,从而优化课堂结构。

综上,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是当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使得语文教学更加人性化,从而提升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促进语文教学形成开放的、多元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戴培.充分利用微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中学语文,2014(27).

[2]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编辑 范昕欣

作者:曹娟

第3篇: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 微信平台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平台,还可以通过二次开发使之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平台。探讨了微信教学平台开发的基本方法与原则,设计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教学流程,阐述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教学原则。

关键词: 微信平台; 教学流程; 教学原则; 教学设计

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有多种MOOC/SPOC教学平台,但基于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涉及英语、物理、化学史、教育技术等学科,研究表明微信平台能够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施效率,因为微信丰富的功能为翻转课堂教学构建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1~3],本文探讨如何建构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 微信教学平台开发的方法与原则

1.1 微信教学平台的开发方法

微信教学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模块和微信功能模块两个基本部分。这些功能模块可以有效地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发布、管理与共享、学习者管理、交流互动、数据分析、学习评价等化学教学活动。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模块需要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而且必须申请后台服务器。只有拥有了后台服务器才能在公众平台和微信用户之间建立起信息相互传递的桥梁,才能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相关插件,这样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更加齐全,能满足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的条件和要求。

以新浪云为平台搭建微信后台服务器。完成后台服务器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对接后就可以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相应的设计开发。微信公众平台为订阅号提供了平台和微信用户之间的互动功能,比如简单的自定义菜单、自动回复、关键词回复等。为了便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软件支持,使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更实用,内容更丰富,菜单更清晰,交互更简洁。还可以实现相关辅助功能,如微考试、微调研、成绩查询等。

其次,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发微考试等能满足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微信功能模块。微考试模块中既可以设置考试起止时间,也可自由测试。教师只需将考试内容上传至后台服务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关测试,后台会自动对学生作答进行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2 微信平台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微信公众平台的界面设计应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因此要遵循功能明确、菜单清晰、交互便捷这项基本原则。

1.2.1 功能明确

微信平台自身已经划分出大致的功能区,并且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微信公众平台还分管理者界面和订阅者界面两种不同界面,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各自功能特点使这两个功能有一定的区别,但各有优势。不过部分功能在微信及公众平台存在重叠交叉现象,如交流互动及资源共享部分。总体来说,微信平台具备学习平台的潜力,因此,在进行功能设计时,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师发布学习资源的主要平台,课前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作为师生交流答疑的辅助平台。教师必须合理利用这些功能,才能使微信及微信平台适合课堂教学。

1.2.2 菜单清晰

微信公众号为方便信息的获取及管理,提供了菜单导航功能,在开发者模式下,可以对自定义菜单进行编辑,它承担着引导学习者获取资源、与微信后台人机交互的功能。本文设计的自定义菜单包括“微课堂”和“微资源”两个一级菜单,其中与“微课堂”关联的是当次课前学习内容,没有设置二次菜单。“微资源”则包含“往期资源”和“测试题”两个子菜单,“往期资源”是以前学习内容的汇总,“测试题”则是以前课前练习的汇总。这样设计的界面简洁,包含的内容明了,学生一看就知道如何操作。因此,合理设置自定义菜单,让公众号界面简洁,减少杂乱信息干扰,方便学习者使用。

1.2.3 交互便捷

交互设计一方面要减少认知资源的使用,避免认知负荷过载,另一方面要保证效率,避免交互时间过长影响学习者的短时记忆。定义交互行为时应采用简洁直接的方式。最好能做到一学式交互(即一次交互操作完成一种交互功能),避免出现步骤较多的交互定义。根据移动设备的技术特性,可以将最常用的交互行为定义为手势交互(轻敲、双击、移动、滑动、长按、旋转等)以减少屏幕空间的占用,例如设置的自定义菜单主要通过点击即可获取关联的学习资源,推送的图文消息通过上下滑动就可阅读全文。当需要输入文本信息时,如关键字自动回复等来减少学习者思考的时间,通过文字简单介绍了公众号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模块,对学习者相关操作进行引导,方便学习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学习活动。

2 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教学流程

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课堂教学流程,包括教學资源开发、课前知识传递、课内拓展提升、课后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现以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为例,阐述基于微信平台化学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2.1 教学资源开发

例如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是PPT制作、视频的录制和上传习题。PPT的制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前学习PPT的制作,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分类的方法与依据、氧化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物质间的从属关系,是为了达成课前教学目标服务的;另一部分为扩展材料,提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主要内容是有机化合物介绍,提高学生区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认知。微视频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有PPT制作、录屛软件、笔记本电脑和爱剪辑。微视频主要是对PPT内容的讲解,根据知识点将微视频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物质分类的方法与依据微视频、氧化物的定义微视频以及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微视频,每个视频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

练习题的设置是为了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也是为了课后重测,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物质的分类”一共设置了12道练习题,限于微考试功能只能对选择题自动批卷判分,因此12道均为选择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界面选择微考试,然后选择新增试卷,可以进入新试卷设置,在该页面可以填写试卷标题、试卷说明,设置考试时间等内容。习题设置好后点击提交后便可进行编辑,习题的编辑是逐题进行的。在该界面可以设置题目类型、正确答案及分值等内容。

2.2 课前知识传递

学习资源设计制作完成后,便可以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不支持PPT格式的文件上传,因此将“物质的分类”课前学习PPT处理成图片,然后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素材管理中的图片素材中,如图3所示。

录制的视频也同样上传在素材管理中,与图片上传过程不同的是,视频素材上传需要按照平台视频上传的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后才可上传,并且腾讯公司会对视频进行审核。

学习资源的上传只是课前知识传递的第一步,教师要将上传的资料整合后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推送功能发布出去,供学生通过微信客户端接收学习。“物质的分类”课前学习内容包含了制作的学习内容PPT、讲解视频以及拓展阅读材料。将编辑好的素材通过群发功能推送至全班和全校12名科学教师。学习内容推送后,为了便于学生查找学习资源,设计了包含微课堂、微资源两个一级菜单,往期资源和测试题两个二次菜单的自定义菜单。其中点击微课堂菜单,将会跳出当前学习内容的图文素材;点击往期资源的菜单将会跳出与往期资源相匹配的关键词回复素材,学生回复相关关键词便可接收相应的学习资源;点击测试题菜单将会跳出与测试题相匹配的关键词回复素材,学生回复相关关键词便可接收相應的测试题开始练习。

在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学习后,就可通过回复关键词“2”,开始“物质的分类”课前测试题的答题,教师通过统计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查看学生课前测试的分数及错题内容,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2.3 课内拓展提升

根据课前测试的结果,可以判断学生在课前学习是否基本上达成了课前学习目标,根据结果

对课堂教学时间和顺序做一微调,这样上课更具针对性,课前10分钟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将共性问题进行提问,由学生来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反馈,教师的反馈和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个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辅导,并对习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课内学习环节,全班学生分为6组,这样的分组设置有利于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汇报活动成果时每个小组也有足够的时间。“物质的分类”课内设置了物质分类的不同标准、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这两个学生独立活动和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设计分类方法、完成分类图讨论分类标准、通过实验对物质进行分类这三个小组合作活动,目的是提供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机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与相关知识的巩固和内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则做好引导作用,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小组汇报活动成果时,教师要根据汇报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更正,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参与到成果展示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内化提升,达到本环节拓展提升的目的,达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4 课后反馈评价

通过课前和课内环节的实施,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相关知识点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相关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也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需要通过微信平台进行课前练习的第二次测试,通过两次测试能够更好地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分析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课后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重测成绩对每位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单独辅导。

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学习资源方面,学生主要反映课前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流程不够清晰、课前练习关键词不明确。针对以上情况,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活动做了相应调整,针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这一问题,将学习目标做成图片,放在图文消息最前页,使学生学习前能够一目了然;针对学习流程不够明确这一问题,在每个学习模块的末尾增加操作提示,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流程;针对课前练习关键词不明确这一问题,笔者将课前练习相应关键词直接做成学习资源的一个内容模块,标题即“‘物资的分类’练习”,做到了简洁明了,意义明确。

3 基于微信平台的化学教学原则

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以外,还要贯彻以下教学原则。

3.1 探究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在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连同家长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虽然是学生自主学习,也要教师做好引导。课内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教师可适当个性化辅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学习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资源的难度和种类应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资源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课前学习内容包括图片、视频、文字、测试题等多种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前学习过程中通过微信平台解答学生的疑惑,满足每位学生课前学习的需求。在课内教学时采用教师答疑、小老师辅导,小组合作等形式做到个性化辅导,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

3.2 “碎片化”与系统性相结合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前学习,具备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但学科教学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若只重视碎片化学习,学生不知道知识间的联系,一门学科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如何使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相得益彰是基于微信平台的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资源设计时应做到,教学目标单一明确,学习内容精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知识内容模块化处理,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学重难点为聚焦,以教学重难点有效突破为目的,展开主题式学习。“物质的分类”课前学习内容包括PPT和讲解视频,其中PPT是完整的学习内容,而讲解视频将PPT的内容根据知识点分为4部分,录制了4段视频,每段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然后将4段视频同时呈现在学习资源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去观看视频,通过这种方式,将“碎片化”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其具备系统性。

另外,要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学习,将课前碎片化的知识连接成一个整体。

3.3 适量性与及时性相结合

适量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前学习资源的适量。由于课前是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为使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呈现形式应简洁,内容应有一定的概括性。其次是课内活动要适量。通过课内丰富的活动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内化知识,但是并不意味着课堂变成活动的堆砌,教师应根据课前了解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设计课内活动,做到学习活动为知识学习而设置,在精不在多。最后是练习设置的适量。不论是课前自主学习后的微测试,还是课后的作业量,教师都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做到作业量适中,作业难度适中。

教师的及时反馈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直接影响。以此,在课前自学时,教师要留意微信后台学生发送的消息,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即使在自学,教师也一直陪伴左右,给予他们信心;通过微信平台的微测试功能在学生做完课前练习后给出分数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学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表现,鼓励良好的学习行为,遏制与学习无关行为,多表扬、多鼓励。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有必要的话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对学生做出总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田爱丽. 借助慕课改善人才培养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 13~15.

[2]王红, 赵蔚, 孙立会, 刘红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8): 5~9.

[3]吴忠良, 赵磊.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 (4): 121~126.

作者:徐土根 徐良亮 徐晓庆

第4篇:微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二:微课的教学设计及模板 ⒅ 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很多时候,细节往往影响了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l 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 l 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 l 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

第5篇:3601微课堂教学设计

《》“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小组探索、交流算理的环节,经历算法的抽象过程和优化过程,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设计意图: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边写算式,边在格子图中表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动脑,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学到知识。】

二、合作交流、集体展示

1、小组交流,推荐最佳方法参加集体交流。

2、交流算法

3、交流要点:

4、点评方法,算法优化:

5、重点讲解竖式,明确算理与算法的结合。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在格子图上圈一圈、涂一涂,借助几何直观,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口算方法的算理,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沟通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联系,为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埋下伏笔。在交流过程中,展示了方法,让学生评价这几种计算的优、缺点,进行算法优化。同时借助数形结合,利于学生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中,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也显得水到渠成。】

三、集体梳理,提升方法

1、师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回答。

3、请大家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乘、乘、加。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方法;最后进行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升,构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知识模型。】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你得了几颗星?得到6颗星的是小小智慧家!

2、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了转化、迁移的方法帮助我们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其实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只要你善于动脑,就会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34×33。

【设计意图: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转化、迁移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6篇:《分类》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评价设计

1、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2、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2、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帮助妈妈整理衣服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并初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在练习中理解,在练习中深化。]

四、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分类。 生:我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7篇:微课堂一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一年级----比尾巴》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比尾巴》微课程设计方案

《比尾巴》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篇二:一年级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梅花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 2 梅花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3 4 梅花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5 篇三:长春版语文一年级《浪花》微型课教学设计 2013---2014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aoe i uû

d—iã—( )s—( )—sâ t—( )—tiě x—ûã —( ) ()—uī—guī()—u— î—zuî 1

tiün shànɡ xiǎo shǒu dà r?n bái yúnshí yuâ ?r zirù kǒu jiǔ ɡa qī tiün tǔ dì

木 目

( )耳( )光( )头耳( ) 2 禾 和 chu ( )苗 ( )平 我( )你 锄()

九、我会选词填空(6分)

朵头 条 只 本个

一( )狗 一( )河 一( )白云 一( )书 一( )牛 一( )苹果

大——() 日——() 3 口——() 人——()二——() 木——() 十

二、我会给下面四句诗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1)春去花还在, (2)近听水无声。 ( )去( )( )里, 烟村( )( ) 家。

第8篇:算理探微课堂教学设计

《24╳12的算理探究》“微课堂”教学设计

主讲人:常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培养数感,发展运算及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格子图涂一涂或圈一圈的活动,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抽象过程和优化过程,生成笔算模型:乘、乘、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计算法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严谨细致、有序思考,举一反三。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补充竖式的练习,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小组探索、交流算理的环节,经历算法的抽象过程和优化过程,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同学们, 24×12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先来试着探究一下吧!

1、师解读探究指南。

2、师出示探究乐园,学生独立探究。

【设计意图: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边写算式,边在格子图中表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动脑,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学到知识。】

二、合作交流、集体展示

1、小组交流,推荐最佳方法参加集体交流。

2、交流算法。

预计学生会出现的口算与笔算等做法,教师收集有代表性做法,展示方法,如下: 方法一:口算:24×10=240,24×2=48,240+48=288 方法二:口算:20×12=240,4×12=48,240+48=288 方法三:笔算。

1、

2、

3、

3、交流要点:

交流一:24×10=240, 24×2=48,240+48=288 (1)引导学生结合格子图讲解:横着看,24×10求的是10个24是多少,24×2是求2个24是多少,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就求出12个24是多少。

(2)师板书三道算式。

交流二:20×12=240, 4×12=48,240+48=288 (1)引导学生结合点子图进行讲解:竖着看,20×12求的是20个12是多少,4×12是求4个12是多少,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就求出24个12一共是多少。

(2)师板书三道算式。

交流三:各种笔算的方法: 2

4× 1 2 4 8 2 4 0

2 8 8

4、点评方法,算法优化:

横式是把24×12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分别来计算,这样就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很好的想法。竖式的计算不仅清晰,而且更加简便,这是我们在计算时常用的方法。

5、重点讲解竖式,明确算理与算法的结合。

让学生结合点子格子图,理解竖式的每一步计算算理和计算方法:先算24乘2得48,24乘1个十得240,所以把4对齐十位来定,最后再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在格子图上圈一圈、涂一涂,借助几何直观,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口算方法的算理,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沟通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联系,为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埋下伏笔。在交流过程中,展示了方法,让学生评价这几种计算的优、缺点,进行算法优化。同时借助数形结合,利于学生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中,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也显得水到渠成。】

三、集体梳理,提升方法

1、师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回答。

3、请大家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乘、乘、加。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方法;最后进行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升,构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知识模型。】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将竖式补充完整

43×21= 指生订正。

2、水果后藏着几?为什么?

当我们顺着想问题的时候想不出来,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就有了新的思路,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第一道基本练习,列竖式计算,重点是两个积相加的时候满十要进一,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第二道填一填,学生需要逆推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你得了几颗星?得到6颗星的是小小智慧家!

2、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了转化、迁移的方法帮助我们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其实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只要你善于动脑,就会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34×33。

【设计意图: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转化、迁移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9篇:微视频教学设计《掌声》

教学过程:

引入: 英子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忧郁)

同学们,这样的英子,你们喜欢吗?

那么你们喜欢怎样的英子,(快乐、活泼、自信、勇敢、)

上帝总能满足慈悲善良的愿望,孩子们,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

一、【出示】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自由读第二~四自然段(任务),

1.思考课文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2.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分组交流自学情况。

(第一次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尊重;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外,还包含着大家对英子的赞扬。)

3.分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句子: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从“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可以体会出她很矛盾,拿不定主意; 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痛苦、无奈。齐读。 句子2: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 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般的沉重。

让小英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2次)

1、从哪看出掌声出乎小英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让小英出乎意料)

2、假如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我想对小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英,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3、小英一定能听懂你的掌声!谢谢你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小英感动了!

4、当小英结束了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又给了她经久不息的掌声,你又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 (你的演讲太棒了! .......)

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得——(感激)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原来我也是很棒的!同学们对我可真关心呀!)

5、引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是,她已经激动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只是——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指导朗读: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你能读出小英内心的感激吗?。

6、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7、孩子们,我们来读读小英子的信。(指导朗读)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上一篇:乡镇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经典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