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篇1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资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 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 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 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 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 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 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 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的音律和画一般的意境为重点, 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 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流程

一、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 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 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 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 (1)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出示音乐课件 (2) :“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 朗读时, 要加快语速, 激昂有力。

(2) 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写了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既让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 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2) 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3) 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 千万不能牵强附会, 因文而影响意的表达。

(3) 师生互动, 读中感悟:师读 (实在事物) , 生读 (联想) ;男女生读, 分辨事物 (看得见, 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 与联想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 。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 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 理解和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 一天夜晚,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幽静:幽雅寂静, 心情悠闲, 或抬头望月, 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 就像平静的海面。)

(2) 断断续续 (时而中断) 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 怎么弹得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 是谁还不休息, 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 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 他向茅屋走去。

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 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 妹妹体贴哥哥, 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 不在意。” (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 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 体会人物情感。

(3) 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 可能会怎么想?

他可能会这样想:

(1) 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富人花钱如流水, 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

(2) 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

(3) 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 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 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 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 (1) “穷”———点一支蜡烛; (2) “多难, 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 又看到了穷兄妹俩艰难的情景, 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 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 贝多芬弹完第一曲, 盲姑娘 (1) 听得入了神; (2) 激动地说 (指导读这一句话, 解释“纯熟”) 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因为: (1) 这样纯熟的技艺, 这样深沉的感情, 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 (2) 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 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1) 啊, 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 却这样爱好音乐, 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 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 为达官贵人演奏, 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 不明我的心声!”

(2) 他像是找到了知音, 激动不已, 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 奔腾翻滚, 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这种情景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激动的心情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激情状态, 灵感顿生, 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 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 明月当空, 童话般的仙境中, 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万丈波澜, 面对此时此景, 他心潮起伏, 触景生情, 按起琴键来。

(2) 《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 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 乐曲弹奏完了, 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没有发觉, 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 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 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 他也激动万分。

(3) 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 贝多芬散步时, 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二、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三、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 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以《贝多芬回到客店》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 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要求: (1)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月光曲》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3

【教学实录】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1:课文第9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并没有写《月光曲》。

生2: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分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的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3: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缓慢,给人宁静的感觉。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

生4: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得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我也觉得此时的曲子是很舒缓柔和的。那你可以把这感觉读出来吗?

生5(有感情地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撒遍了银光。”

师:谁愿接着读?

生6:“月亮越升越高……”

生7: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

生8: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

【教学反思】

生命是知情的统一体。知识的掌握、认知的发展需要情感的催化,情感本身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是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关爱鼓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通过两者之间对话时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只有把学生的问题、兴趣、困惑作为触摸文本的“脚手架”,把学生的见解、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通过交际对话唤醒、启发、激励、展示,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3、出示贝多芬画像,老师补充介绍贝多芬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3、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4、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5、学生默读思考后,小组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学习课文2—7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学生齐读2—7自然段。

四、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

(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感悟情境

品读课文

1、默读8—10自然段,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的空白处。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加以引导或点拨。3、汇报自学成果:

⑴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生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生: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民,心地善良。)

生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师: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生3: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生4 :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2)、分角色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3)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①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里是什么情景?然后说一说。②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③再读,引导学生说出兄妹俩产生联想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④配《月光曲》引读

﹝出示海上升明月的画面﹞

⑤、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写实和联想的内容,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⑥“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 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⑦“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4、小结:“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 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5、再放钢琴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6、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超越情境 拓展延伸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2、推荐网站,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3、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触动——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看

感动——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弹

激动——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教后反思: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

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以下教学设计: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并出示贝多芬画像,了解贝多芬 ,。然后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这样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让学生初步感受曲 子旋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课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

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

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

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 这篇课文时,再次聆听《月光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说,领略课文意境之美。

在教学中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有引读、默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在

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

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

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

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

《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再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 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 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都会组织学生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

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三、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 8 — 10 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重点词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

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

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收到良好效果。

但是,在本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同时提 问学生的面积较小,尤其是指名朗读时侧重优等生,忽略了其他学生。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我会虚心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学校:梅河口市山城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课题。

2、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3、组织交流。

4、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自然段,体会人物情感。

1、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2、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3、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4、学生交流。

5、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1、诵第8,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2、出示第9自然段,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

(1)、都来读一读,当你读这些文字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美丽的大海,银色的月光,汹涌的波涛-----)

(2)、皮鞋匠是根据什么眼前出现了这些情景?贝多芬弹琴时的节奏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你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变化的?(出示选择题)

(3)、再读这一段,说说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去掉这些联想的部分行不行?比较着阅读。

师小结: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这么有美感,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写作时,不仅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还要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丰富、深刻。

(4)指导再读联想部分,这是皮鞋匠眼前的画面,也是盲姑娘心里的画面;是月光曲的曲子所含的画面,也是贝多芬心中的画面,更是他想通过语言表述的情感。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进入了月光曲所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5)播放《月光曲》,师范读,生体会,感受月光曲那动人的弦律。

(6)章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再读,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9、兄妹俩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更是激动万分,他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这就有了传世名曲《月光曲》。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月光曲,对曲子的创作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感受到贝多芬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和卓越的才华,对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欣赏他的作品。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 谈话

皮鞋匠:好像------

贝多芬 弹 一曲又一曲 联想

盲姑娘:仿佛------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篇7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让学生学习作者实虚结合的写作手法——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并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概述内容

1.交流讨论。请说一说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学生交流讨论)

2.归纳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在散步时(______)盲姑娘兄妹的(),就给盲姑娘一首钢琴曲,盲姑娘(______)他就是贝多芬,他(______)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______)回客店连夜(______)了下来。

设计意图:在复习中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归纳,做到唤醒旧知,激活认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描述想象,寓情于境

1.情境描述与想象。《月光曲》的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通过教师的描述,让学生听着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有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文中品词。贝多芬在的地方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板书: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条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3.激发想象。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了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是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呢?(让学生通过想象后交流)

4.朗读分析。(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兄妹的谈话。(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2)同座对读。(3)指名读。

5.说说画画。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境,使他同情、感动呢?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盲姑娘兄妹确实太穷?(学生勾画词语,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读一读。如: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6.朗读对话。(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1)指名分角色读。(朗读指导: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2)师生对读。

7.想象情境。贝多芬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第八自然段)(1)读后描述。这个情境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2)以境生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课文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设计意图:情由境生。通过描述,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带来浓烈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联想,强化读写

1.引导联想。在清幽的月光中,贝多芬弹起了曲子,美妙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的联想。(1)学生自学。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①指名学生读写事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②指名学生读联想的部分。)(2)教师指导。这种由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3)联想画面。第一幅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请想一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明快)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是在怎样弹琴呢?(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4)启发引导。①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②课文中为什么用“苏醒”?(《月光曲》琴声美妙,让人陶醉)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从哪里看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月光曲》是即兴之作)

2.强化读写。《月光曲》的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这与作者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1)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2)朗读感悟。(朗读第九自然段)(3)分析指导。朗读《月光曲》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写事实,哪是联想,这样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4)配乐朗诵。播放《月光曲》,全班朗诵。(5)指导写作。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对于采用写事实和联想相结合的课文内容,教学时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联想,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挖掘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时强化读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总结提升,迁移能力

1.情境再现。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2.概括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一弹一记),这就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3.领悟感情。(1)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一听了演奏的满足一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一聆听《月光曲》的幸福)(2)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一遇到知音的激动一用《月光曲》抒发情感的激情)从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可以看出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很深。

4.写作手法。实虚结合——写实和联想。

5.课后练笔。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会怎么想?请根据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在写事实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8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 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授课教师:戚 瑞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2——7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了解月光曲的内容,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

(难点)

2、感受月光曲所表现地意境与贝多芬的心情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通过朗读来了解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并通过读练结合,让学生知道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贝多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听音乐,谈话:知道刚才这首曲子是哪位音乐家创作的吗?

2、简介贝多芬:(出示课件)

内容:贝多芬简介:1770年生于德国,10岁首次举行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50岁时两耳完全失聪。1827年去世时才五十七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他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

3、导入:

(1)、板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2)、读题:一齐读

过渡:这既是课题,又是曲名。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课文,还要感受月光曲。

二、学习2——7小节,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快速读2——7小节。

打开课文,快速读2——7小节,读完后想一想,这个练习该怎么做。(课件出示)

指名汇报(板书:走近走进弹曲)

2、说话:(课件出示)

用上“先„„接着„„然后„„”,再加上上面的3个词语,来说说贝多芬是怎样认识兄妹俩。

学生自己试说——指名汇报

3、再仔细读读2——7小节,读完后,4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选择的理由。)

(课件出示练习:)根据2——7小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的填空。

懂事、善良懂音乐意志坚强 万分感动一分感动十分感动

当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谈话后,他觉得妹妹是个(懂事、善良)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有了(一分触动);

找出重点句——妹妹只是随便说说罢了吗?——指名分角色读读相应句子。

当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妹妹是个盲姑娘时,他觉得此时的妹妹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有了(十分感动);

作为一个盲姑娘,她在弹琴时,会碰到哪些困难?

——是呀,家里穷,眼睛又瞎了,可她并没有被生活吓倒,靠着自已的耳朵,自己的手,依然练琴,可见,她是多么喜欢弹琴,多么地热爱生活,真是个意志坚强的姑娘。

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时,他觉得盲姑娘是个(懂音乐)的人,此时他的内心是(万分激动)。

对于盲姑娘的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盲姑娘是个懂音乐的人。你理解地很好,能不能用读来告诉大家,盲姑娘懂音乐,会听音乐。

(1)、小组交流练习。

(2)、全班交流反馈,指导理解相应的句子和词语。

4、小结: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谈话后,他的心里有了一分感动;而当看到妹妹是个盲姑娘时,他的内心十分感动;弹完一首曲子,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语时,他的内心真是万分感动。

过渡:此时此刻,他就借着窗外的月光,即兴弹起了第二首曲子。

这首曲子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习第九节,感受月光曲的意境。(课件出示第九节)

1、大声地朗读第九节。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板书:升起升高照耀)

2、朗读指导: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好好地读读这一节,感受一下,海上升明月的情景。

课件出示海上升明月的句子。

(1)、自由读(自由地读读这一部分,细细地感受一下。)(2)、范读。你能听出老师朗读时的变化吗?——指名交流 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这种变化吗?(3)、学生再读课文。

(4)、师生合作分组“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亮照耀”三个过程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试读——师生合作读

3、小结:兄妹俩真真切切地看到海上升明月地过程吗?为什么?

这种写法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上,称它为联想。

四、情感升华

1、课文内容前后相联:月光曲的曲调变化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有什么联系?

指名汇报

2、总结:

这首曲子兄妹俩听了,内心激动不已。贝多芬自己也深深地被音乐所感动。所以,他来不及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一工夫,记录了这首曲子。(板书:记谱)

3、情感升华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他的耳朵就开始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还是继续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继续体验生活,(板书:生活)进行艺术的创作。(板书:艺术)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也许生活给予你的不是快乐、欢笑和甜蜜;而是痛苦、泪水与磨难。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盲姑娘和贝多芬一样,热爱生活。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双手来拥抱生活!

过渡:现在,我们来欣赏月光曲。(课件播放)

五、作业布置

(课件播放《月光曲》)自选作业:

1、找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进一步认识他。

2、找找贝多芬的其他音乐来听一听。

3、找找其他“身残志坚”的故事读一读。《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掌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贝多芬进入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之后情感又有什么变化了?”我认为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同学说:“我认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曲后,盲姑娘认出他就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一定十分激动,因为盲姑娘太懂音乐了。”有的说:“我认为盲姑娘认出贝多芬后此时贝多芬还是感动,真正使他激动的原因是他想到这么爱音乐的人却不能坐在音乐厅里欣赏自己的演奏,社会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这他很激动。” 我没有打断学生而是笑着说:“请继续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受到了鼓励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贝多芬此时是惊讶,为盲姑娘如此懂音乐而惊讶。” 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贝多芬此时是气愤。” 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贝多芬十分热爱劳动人民,贫穷不能阻碍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就在这简陋的茅屋中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难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乐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动、惊讶、气愤进一步升华为激动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阅读课文时对人物的情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几位同学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应象他们一样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月光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月光曲》中描写穷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被陶醉的一段描写堪称经典。这一段主要描绘了兄妹俩随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的曲调变化, 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由刚开始波光粼粼的平静海面联想到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情感随着大海的变化而起伏。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 意境、语言都很美, 许多教材编者均把它列入背诵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背诵。

如何使背诵扎实、高效而又充满情趣呢?在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依文作画, 然后从学生的画中遴选出与文本吻合的两幅画到黑板上 (见图1、图2) ,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背诵。这两幅画, 既与文本内容相一致, 又体现了月亮及月光下大海的动态美, 是学生背诵的“金拐杖”。课上, 学生们看着画面背诵得有条有理, 兴味盎然。没多久, 便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高效的背诵, 在前两次教学中从未达到过。

片断二:借助空白想象, 情趣“创作”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尝试发现这一段在描写顺序上的特点。学生们通过细读, 发现两幅画面都是先写月亮, 再描写月光下的海面。随即, 我又在图2右边画了一个框, 告诉学生, 课文作者所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就是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但第三幅画没有具体描写, 作者只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幅画该画些什么呢?是由老师来画, 还是同学们自己画?学生纷纷表示他们要自己画。这时, 我适时引导, 请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 静静地感受, 特别注意乐曲后半部分的变化, 在脑海中进行联想, 然后借鉴作者有序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学生跃跃欲试, 在静静的聆听中闭目冥思。听完后,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沙沙的动笔声在教室里响起。以下是学生交流的片断:

生1:月亮如同一盏明灯, 高高地挂在黑天鹅绒般的天空中。海面被照得雪亮, 翻腾的浪花渐渐安静下来。大海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 沉沉地睡熟了。月亮母亲也钻入了云做的被窝。只有几条小小的鱼儿, 不时跃出海面, 激出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静谧。

生2:云雾渐渐散去, 月亮显得格外明亮。顿时, 整个海面仿佛投入到了月光的怀抱, 不再波涛汹涌, 像一个可爱的小孩静静地躺着。月光轻轻拍打着海面, 就像一位妈妈哄孩子睡觉。可海面并不那么安静, 它顽皮地舞动着身子, 几条小鱼也跃了上来, 鱼鳞反射出来的月光, 照在海面上, 仿佛想给海面增添光彩。

生3:月亮终于穿过最后的浮云, 高高挂在天空的中央, 闪耀着洁白的光芒。这时, 几个小孩子正躺在沙滩上, 天真地看着月亮。月亮照着海面, 海面上又映出一个月亮, 亮晶晶的, 再也分不清哪是真月亮, 哪是月亮的倒影了。忽然, 两三条海豚跃起, 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弧线。接着又来了几个小姑娘, 他们和小男孩一起, 快乐地玩耍着, 嬉戏着。

交流完毕, 下课铃声响起。这没来得及画的第三幅画还要画吗?其实, 这幅画我根本画不了, 因为学生所描绘的画面实在太富有想象力了, 我难以用单调呆板的线条加以描绘。

案例思考:

张筱林《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1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太穷 谱 谱成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加辛降阆嗤??quot;清幽”、“幽静”,都有由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 613 613 613;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 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二、朗读全文

三、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琴声·情声

——那一首《月光曲》 蒋军晶

蒋军晶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曾参与多个版本语文教材、教参的编写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案例近百篇 备课历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曲”,把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作“调”的话,那么曲调未成之前,老师不妨先育情、孕情情出何处?情出文本我的方式有以下六步:

了解:是指体会文本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月光曲》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教”“学”这个传说,我和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课文的“了解” 神入:是指通过语言深入人物情感和世界观内部茅屋内,贝多芬一曲弹完,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是听了一首曲子,盲姑娘为什么如此激动?她难以置信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了她贫寒的家亲自为她演奏;她欣喜若狂啊!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恍若梦中啊!她欣赏到了至纯至真至美的音乐“教”“学”这篇课文,有许多细节值得我和孩子去“神入”

领悟:是指说明、解说、从而阐明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某种意义,弦外之音明明是内心强烈的渴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盲姑娘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随便说说”里有什么?有理解,有体谅,有后悔,有不安,有不易让人察觉的辛酸,有动人的手足深情„„在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言外之意”等待我和学生去“领悟” 内省:是指在语言文字中体味出适于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贝多芬在音乐中究竟在表达什么?生活坎坷的贝多芬在音乐中倾诉着什么?意志坚强的贝多芬通过音乐要告诉别人什么?兄妹俩从这首曲子中听出了什么?我们每一个读者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内省”能升华读者对文本的认识与情感

审美:是指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与表现风格,体味美的意蕴、意象首先,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月光曲》文字简洁清新,寥寥数语中蕴涵深情;其次,民间传说本身转化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月光曲》这个传说在代代相传中融入了太多美好的因素,人、景、曲,都美得令人陶醉

二、“弦弦掩抑声声思” 一试(思)定“主线”

第一次试教的前一天,我读到了贝多芬说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欣喜若狂,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因为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虽然《月光曲》这篇课文只是“客观”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其所思所想不见一字,但这不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这一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路和文路和谐统一起来 二试(思)定“策略”

试教之后,两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两个问题看似不大,却需要我拿出“大智慧、大魄力” 1.人文有余,实践不足实践证明第一版的教学设计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写得少,“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用了将近八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听写,集中在语境中强调、明确、巩固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同时以词串文概括课文大意大部分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地诵读,深入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课末,我又腾出一些时间在学生感情蓄势待发时依托文本想象写话 2.悟则有余,疑却不足第一次试教后,有老师提出这堂课“悟则有余,疑却不足”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灵活安排感悟与质疑,让感悟与质疑并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比如,贝多芬与盲姑娘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三试(思)磨“细节” 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其中两个细节的修改,其作用不可估量 1.“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在前面的试教中,我的一级子问题是“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提了许多二级子问题:“你觉得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等等但是通过试教我发现,琐碎的二级子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疏远了教学主线,没法聚焦到贝多芬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浮于外,情感都是浮于表面的,缺少心灵的交融和碰撞权衡之后,我决定用一级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听出了什么?)”贯穿课的始终,结果效果特别好 2.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生成源于预设,预设越精细生成越精彩第三次试教后,我明确规定自己在课堂上要说三句话:(1)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依然热爱着生活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2)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十分懂事(3)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内容层面看,这三句话是教学目标的外显,是巩固学生认识的必要总结;从形式角度看,这三句话的适时出现,无意中也调节着课的教学节奏这三句话的作用还在于,它们始终提醒我致力于推动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内心的情感不涌动”,我就不能贸然、生硬地讲出这三句话 片断赏析 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师: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渴望,听自己弹曲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贝多芬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的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也旧了,所以她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字也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她想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改“压抑”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点评:这一板块有两点可圈可点一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如盲姑娘虽然有着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让哥哥为难,所以用“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用“掩饰”来替换“压抑”,这就是语文味)教师的引导丝丝入扣二是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有朗读又有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感(读)得越透,学生悟得也就越深越多 两番“对话”,心灵互通

师: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当时就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在这篇课文中哪些细节能够反映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围绕“激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听出是他弹的,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说明,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鼓掌)点评:这一板块的教学与前一板块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音”边读边思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先让学生提问是恰当的盲姑娘从弹奏者“弹得多娴熟”“弹得感情多深”猜出了“您就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教师较多着眼于课文内容,作者的用意能否引导思考呢?譬如文中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却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钱正权)教后反思

整整一个多月,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俩的一刹那,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在课临近结束时,在《月光曲》尾声激扬的曲调走向最强音时,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令人幸福又让人觉得疲倦至极的高峰体验中:

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入情入境了,他们正与音乐家一起经历着一次精神之旅不过,这个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交流写话时,教师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及时回应,使交流充盈而丰富,还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加以点拨和指导

上一篇:英语口语策划下一篇:县物价局201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