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单位作风建设

2022-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加强单位作风建设

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摘 要:近年我国经济始终在高速发展,社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状态,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向着全新的方向不断改变,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更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点。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社会中一个非盈利的单位,与市场中其他企业存在非常大的区别,需要为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并且响应国家的新政策,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在全新的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更需要应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内控制度;风险控制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为重要。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在管理上存在问题,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的情况,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源以及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也在逐步下降。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失去了其独有的影响力,更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消极影响。在这一阶段,需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水平,让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获取公众的信任。无论是社会服务或者是社会管理都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应做的工作,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开展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成效相对较差,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内部控制。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忽略内部控制制度的使用积极性,以及使用效果。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队的管理层或者是下级的工作人员,其主要的工作任务都在公关职能上,却忽略了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资金的使用上经常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让内部控制风险系数十分大。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如果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大幅度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就会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效果直接下降。

第二,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相关规范的出台,让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使用该制度时,其使用效果相对较差。无论是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是制度缺乏权威性、可执行性,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并不遵守该制度,仍旧我行我素,都会给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约束力,无法满足行业以及社会整体发展,也是当前在使用内部控制制度时存在的问题,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第三,风险控制不到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在形式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并不存在自负盈亏的情况,运用的是国家资源以及公共资源,进而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控制风险意识相对较低,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控制意识都相对较差,极易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大量流失。资金无法合理分配,导致出现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预算超标不能得到快速控制,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时,其自身没有竞争性,很多群众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是铁饭碗,但一旦形成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同样没有应对的能力,也没有应对的方案,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任何一个行动都是受到其思想的影响性支配的,正所谓行动是由意识支配的。行政事业单位想要真正让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内有效地应用,并且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部积极意义,需要领导者以及事业单位内全体员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入手,让更多的工作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以及价值,在日常工作中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工作当中,并且遵守行政事业单位下发的相关制度及相关要求,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将内部控制制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意识的提升能让整体的实用价值不断提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事业单位中更起到了模范作用。模范作用指的不仅仅是领导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更关系到其他的工作人员是否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部门在工作时,其工作质量以及工作积极性、工作的沟通效果能否快速提升。领导的态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使用价值,使用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为此,要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十分重视,将内部控制制度引入日常的工作中,而领导更需要起到带头的作用,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以及教育,定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讲座。通过不同的渠道唤醒所有工作人员内心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只有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地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相融合,形成体系,才能发挥其效应。单位更需要做好季度目标、年度目标的整体规划,让行政事业单位做到可持续发展,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状态进行匹配。在工作时,需要制定近期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始终将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作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需要遵守工作的准则,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服务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直接代表了中国政府在民众之间的公信力,领导要以身作则,工作人员更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无论是言行还是财务管理都需要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规范,以及相关准则。领导要带头行动,带动行政事业单位良好的工作作风,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地落在实处。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的资金管理以及资产管理,这是内部控制制度在应用时最重要的一点。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很多的资金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下发,然而如果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金管理时,沒有有效应用好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发现在工作中存在大量的问题,甚至出现小金库、贪污等问题。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内资金损失、资源损失、固定资产消耗过度等不同的情况,需要完善工作体系,修订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发展,既保证每个部门的自主工作权利,也能让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的整体联系效果,让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工作效率不断上升。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时,十分依赖于制度本身的制定,一旦行政事业单位脱离了制度的约束以及制度的管控及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应明确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区别,可以借鉴优秀的事业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但是却不能将这一制度直接应用到其他的事业单位中。根据该行政事業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情况,制定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让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效果满足社会上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要求,并且细化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单位的内部控制实际需求,制定可操作性高、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岗位应负起的职责,应担负起的内容,将内部控制制度直接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使用时全体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时,更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工作开展环节中始终优化该制度,补充制度条例,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实效性。

(三)加强风险防控

在应用内部控制制度时,还需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意识,以往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或者是其他管理者认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独特的工作制度以及工作价值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大量的实践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同样会出现不同的财务风险,甚至会给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通过大量的经验、教训总结,提高识别能力以及控制风险的能力十分重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单独的审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确保所有的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定期在内部安排相关的审计人员,禁止个人以权谋私、贪污或者是占用国家资源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杜绝一切不规范的行为,无论是越权、翘班、串岗等都可以直接降低其发生的几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而言其发展效果十分优秀。不仅如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还需要建立单独的审计部门。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财务工作部门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效果,对于财务部门而言,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需要量化考核,确保审计的公平性与独立性,审计部门不受到其他部门的管理,其目的是让审计部门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时,可以真正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带来积极影响。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快速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用控制制度时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提出问题,寻求尽快解决。

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建立好内部控制的环境,并且强化内部控制意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作人员都需要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健全相关的制度,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让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状态不断增强,始终为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做到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项晓克.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247.

[2]  廖倪跃.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行政事业单位建设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6):54.

收稿日期:2019-10-28

作者简介:孟巍巍(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主管会计,高级会计师,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研究。

作者:孟巍巍

第2篇:建设单位如何加强EPC项目的管理探讨

【摘要】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EPC模式的有效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EPC模式对于我国建筑项目来说,其可以有效实现对项目管理工作的精准控制,进而保证相关建筑项目的突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大环境下,EPC模式得到充分普及,相关EPC项目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广泛开展。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单位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明确建筑单位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EPC项目管理水平。相关管理措施将从EPC项目招标、设计、施工以及采购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设单位;EPC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强化路径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6.072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设计单位的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具备总承包资质的单位越来越多,相关单位的专业性以及管理水平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强,工程建设项目EPC模式在我国建筑行业之中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在开展EPC项目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总承包单位承担非常多的管理职责,在该种情况下国家安全建设方面相关部门依旧要求建设单位积极开展现场管理工作。由此可见,EPC总承包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相关项目的建设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建设单位强化对EPC项目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下文将着重对建设单位如何加强EPC项目的管理进行探讨。

1、建设单位EPC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EPC模式的概念为相关建设项目业主会根据建设工程合同的实际需求来委托相应总承包单位对项目进行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建设,该种模式即EPC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1]。所以建设单位在对EPC项目进行管理时,该项目所涉及的管理内容非常复杂,不仅包括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工作以及采购工作也需要建设单位统一管理,各项决策全部由相关建设单位自主开展。通过上述内容可知,EPC项目一旦开始运行,该项目中所涉及的招标、设计、施工以及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建设单位进行管理,可见相关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工作难度。

2、建设单位EPC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 EPC合同签订前概算费用控制不合理

要想保证EPC项目建设费用的可控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首先做好概算费用控制工作。但是当前EPC合同签订前的概算费用控制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相关概算费用编制工作以及基础设计工作都自行开展,进而导致费用编制不合理,通过该预算开展工作很有可能导致建筑材料无法满足实际建筑需求的情况,进而影响整个EPC项目的建设质量以及建设效率。因此,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EPC合同签订前概算费用的控制管理。

2.2 EPC项目合同条款拟定不科学

EPC项目合同的科学制定是保证后续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所以建设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签订EPC合同之前应当确保相关合同条款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拟定EPC项目合同条款的过程中,因为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企业文化方面,还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相关差异都会导致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单位之间的沟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EPC项目合同条款合同拟定的科学性降低,甚至还会出现合同条款违背建设单位意愿的情况。因此,建筑单位应当加强对EPC项目合同条款拟定的管理。

2.3 设计管理水平一般

施工方案设计是EPC 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相关工程项目的根本,相关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经济性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以及项目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但是总承包单位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甚至会有设计人员涉及多个项目,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精力不足情况的出现,进而无法实现EPC 项目设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因此,建设单位在强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方案设计工作的管理,有效提升EPC 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

2.4 施工控制水平较低

EPC 项目的施工控制水平与项目的建设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保证EPC 项目施工控制管理保持在较高水平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施工控制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为施工进度的管理、施工质量的管理以及施工安全的管理,但是因为相关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并且工作量较大,从而导致EPC项目施工控制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EPC 项目施工工作的实际需求。所以建设单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情况施工控制管理。

2.5 采购管理质量较低

EPC 项目采购管理工作与采购物资的品质以及所花费的成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EPC 项目可以创造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采购管理水平以及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当前采购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存在对相关物资了解不明确情况下就进行购买的情况,从而导致采购成本增加,物资质量无法满足EPC 项目实际需求的情况,所以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理。

3、建设单位加强EPC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有效应用EPC 总承包管理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EPC 项目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实现整个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开展,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还可以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效对工作范围以及责任界限进行划分,确保各项责任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并有效强化施工过程中相关部分以及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2]。除此之外,EPC 項目可以更高效地对施工建设成本以及施工建设进度进行控制,提升建设效率。可见未来建设工程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EPC 模式将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工程项目承包出去之后,虽然总承包单位可以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但是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国家相关部门也对建设单位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需要建设单位进一步强化EPC 项目现场的管理。所以当下,建设单位加强EPC 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建设单位加强对EPC 项目的管理之后,EPC 项目的施工方案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并有效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

其次,管理力度增强之后,EPC 项目的设计、施工、采购等建设环节的衔接性将进一步增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将变得更加紧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EPC 项目的施工效率,进而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确保EPC 项目可以严格遵守施工进度。除此之外,在建设单位加强对EPC 项目的管理之后,EPC 项目中的相关责任主体将更加明确,从而有效促进各项责任的有效落实,保证质量管理要求一致,对强化质量管理,统一质量标准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未来开展EPC 项目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建设单位应当有效加强对整个EPC 项目的管理。

4、建设单位加强EPC 项目管理的有效策略

上文已经对当前EPC 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详细阐述,下文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以加强EPC 项目管理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对EPC 合同签订前的概算费用管理

EPC 合同签订前的概算费用管理工作对提升整个EPC项目费用的可控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该项工作而重视程度,保证该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对于建设单位内部拥有资深费用核算团队的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本单位团队开展费用概算编制工作。对于不具备自主费用概算能力的建设单位,该单位可以将费用编制概算工作委托给第三方单位,并在第三方单位编制完成概算工作之后邀请同行业专家对费用概算编制结果进行审核[3]。审核成员应当包括各专业的尖端技术人员,例如电气专业、材料专业以及经济专业等等,从而有效保证概算费用编制的合理性,费用概算结果可以最大程度接近EPC 项目的实际需要。针对该项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技术将波动较大的费用成本进行分割,并通过浮动计价的方式开展招标工作,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多EPC 项目的影响,确保EPC 项目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4.2 加强对EPC 项目合同条款拟定管理

由于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单位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导致在EPC 项目合同条款拟定方面难免存在一定分歧,所以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EPC 项目合同条款拟定的管理。开展该项管理工作应当以实现建设单位管理理念为主要目标,所以在招标之前建设单位就应当将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编入到相应招标文件当中,保证投标企业对建设单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合理组建项目组。其次,建设单位应当做好总承包范围界定工作,尤其是存在交叉内容的项目,从而保证各项目的工作责任可以得到有效落实。第三,在对EPC项目合同条款进行拟定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将对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纳入合同之中,有利于施工工作开展建立管理内容的有效落实。第四,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EPC 项目管理人员名单,防止在投标完成之后,总承包单位更换单位骨干,进而削弱项目组工作团队力量。第五,在拟定EPC 项目合同条款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明确出现问题后的最长响应时间,防止EPC 项目施工工作开展后存在拖延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对EPC 项目合同条款进行拟定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将费用条款进行重点设置,例如施工费用超标后的处置方式以及赔偿方式,进而有效对EPC 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有效保证EPC 项目施工的经济效益。

4.3加强对EPC项目方案设计管理

4.3.1施工图纸设计管理

EPC项目施工方案设计工作作为保证建设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有效对其进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直接关系到EPC项目能够投产成功以及项目建设完成后的实际运行成本,该项工作对于提升建设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开展施工图纸设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将各个项目设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在项目开展初期应当保证每名设计人员都有专门的工作任务,避免边设计、边施工、边采购情况的发生,从而为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提供充足保障。其次,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保证设计输入条件的了合理性,防止数据输入过大进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第三,建设单位应当强化施工图纸设计审查力度,尤其是针对总图的布置情况。开展该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建筑单位需要有效对各设计界面的交接工作进行管理,并制定签字确认版交接材料,相关材料留予建设单位保存[4]。该项管理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界面不清所导致的施工进度滞后问题。开展审查工作的过程中建设人员应当组织生产运行部门的各组组长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开展施工图纸审查工作,从而保证施工图纸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第四,开展审查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保证施工图纸设计的标准型、规范性。一般施工图纸设计工作所采用的标准为国标或者行业标准,所以EPC项目的一般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但是对于关键设施、设备,建设单位可以采用更高级别的标准来对其进行审查,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

4.3.2设计方案变更管理

虽然应用EPC模式可以解决设计、施工以及采购等环节的衔接问题,但是因为项目建设环境非常复杂,可以造成设计变更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在施工方案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方案变更是常有的情况。但是建设单位在对设计变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区别对待,区别对待的目的主要是:①实现对施工现场的优化布置。②对设计费用、工期以及施工質量的设计变更,建设单位需要与总承包单位进行核对,然后进行处理。③对于与设计概算费用不一致的内容,建设单位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管理,避免由于总包单位的自主变更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4.4加强对EPC项目施工管理

4.4.1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是EPC项目管理的难点内容之一,因为影响EPC项目施工进度的因素众多,如涉及变更、季节变化、温度变化以及施工流程衔接不到位等等,相关因素都会导致施工进度滞后。因此,为了对EPC项目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建设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手段。①提高对总承包单位设计方案审核以及进度纠偏管理的重视程度。②加强对各个建设环节交接节点的控制,例如土建施工节点、安装交接调试时间节点等等。在对交接节点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优先对EPC项目建设特点以及施工设计方案进行了解,进而选择筛选出重点的施工交接节点,高效开展管理工作。③对于可能出现的施工进度滞后问题,建设单位应当有效对进度滞后原因进行分析,明确进度纠正工作存在的困难,进而制定出有效的进度纠正策略,对施工进度进行纠正,确保对EPC项目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

4.4.2施工安全管理

国家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开展EPC项目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仍需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制,所以建设单位应当对安全管理方面保持高度重视。为了高效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应当有效对安全监督内容进行落实,建立安全监督小组,协同总承包单位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工作[5]。除此之外,在EPC项目相关工作开展之前建设单位还应当积极开展安全培训工作,帮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提高EPC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4.4.3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是整个EPC项目的重中之重。在EPC项目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建设单位应当着重开展施工节点质量管理工作,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总承包单位以及相关监理单位开展。通过三方协同开展施工质量管理工作,EPC项目的施工质量将得到有效保证。

4.5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展之前可以制定整体采购策略,明确重点设备、非标设备以及进口设备的采购方式。采购完成之后有效开展审核工作,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②做好采购设备的参数确认工作,保证物资采购的正确性。③有效对同种设备进行定向询比价,进而节约采购成本,提升EPC项目的经济效益[6]。

总结:

综上所述,EPC模式的有效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建筑建设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建设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设单位也应当加强对EPC项目的管理。因为,未来EPC项目施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各项内容的有效了解,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对EPC项目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梁漢成.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优化探讨[J].城市住宅,2021,28(12):253-254.

[2]陈金密.EPC总承包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要点探讨[J].江西建材,2021(12):345-346+349-349.

[3]姚若军,吴志鹏.EPC项目安全管理绩效测评体系研究[J].红水河,2021,40(06):124-127+142-142.

[4]崔德平.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原则及实施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1(12):157-158.

[5]艾大欣,龙晓雨,李震.大型石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1,41(24):68-69.

[6]杨祥祥.EPC项目采购计划管理优化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22,41(01):75-79.

作者:郑凯

第3篇:如何加强新时期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摘 要:强化新时期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强化水管单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好坏直接和基层水管单位的发展相联系,因此加强基层水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文中对新时期下基层水管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目的是为了帮助基层水管单位摆脱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开辟一条全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关键词:基层水管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期

引言:正所谓“水是生命之源”,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水利行业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属于比较缺乏的,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只占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5%,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以后,成为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世界范围内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强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后期维护,我国在各个乡镇地区设立了不同级别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

1.基层水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基层水管部门思想建设工作不过硬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基层水管部门又有了全新的要求,那就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现实和预想的结果之间总是存在着较大差异。许多的基层水管单位不但对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不熟悉不了解,而且自身的专业知识也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甚至存在一些基层水管的工作人员观念陈旧,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管是工作方式还是工作方法都已经和时代发展脱节。

1.2基层水管单位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深刻的认识

存在一部分的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将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完成了,那么就是将国家所赋予的任务很好的完成了,所以也就没有接受精神文明教育的必要了。另外还有一些基层水管单位没有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没有建立规范的精神文明宣传机制,因此造成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形式[1]。

2.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1加强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需求

现今世界,虽然已经是21世纪,全世界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看似“冷战”已经结束,但是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没有终止“和平演变”的政策。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条发展道路之间的对抗依然明显。强化基层水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水管人员能够始终保持共产主义信念,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败有密切关系。最近几年,我国在水利建设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对基层水管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这是因为在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的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更是如此,由于幅员辽阔,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一方面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各类与水相关的自然灾害频发。水利部门的职责就是对全国的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开展统一的监督管理,水利管理工作无小事,防汛、城市供水、农业供水,工程管护这些工作看似很小,但实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层水管单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逐步由静态、狭隘、封闭转向动态、系统、开放,眼光也更加锐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思想变得更加复杂,新形势下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激发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解决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

因为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基层水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的基层工作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都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产生一些不良习性,像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不良思想观。基层水管单位作为我国水利部门的基层单位,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和我国整体水利工作相关联,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否能够妥善实现。所以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战略目光认识基层水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强化新时期下加强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仔细分析现存形式,审视出现的新问题,并且不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找寻新的方式方法,创造全新的经验,保证完成创新要求[2]。

3.加强基层水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对策初探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良好保证,做好基层水管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继承党的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并且在继承的道路上完成创新性建设,在改革的过程中强化目标需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形式。

3.1努力培养四有基层水管工作单位

需要将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客体之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操作理念,坚持集体性原则。提高工作效率,为基层工作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并且从制度上禁止出现拖、拉、冷、硬的不正风气,建设新时期基层水管单位良好形象。

3.2强化针对性教育

要想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需要强化针对性教育工作,开展有效的思想工作将水管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妥善解决。任何工作都要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等实际工作目标开展,对基层员工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最大程度的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结语:基层水管单位的工作人员不但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形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总而言之,基层水管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紧抓业务工作的同时要不断深入推进基层水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王亮. 问题与对策:湖南省基层水管单位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9

[2]施建东. 浅谈我县如何加强基层水管单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业务素质[J].安徽水利财会.2010

作者:陈旭东

第4篇: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切实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不断开拓新途径、新载体、新手段,全面创新和提高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政工队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一、企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要求

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所以就要求企事业政工队伍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一是政治坚定。一方面要打好理论路线和政策法律根基,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牢牢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打好群众路线根基。

二是品行高尚。正人先正己,政工人员处处要为人师表,做良好风气的带头人,做职工队伍的领路人。道德品质优秀、作风正派的企事业政工队伍,对于做好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企事业政工队伍应是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优秀和思想作风正派的群体

三是知识面广。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修养,开展工作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给人们的东西,不能停留在原则性、政策性的表面,更要具体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中去。企事业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科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政工干部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更多地懂得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学会独立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是业务精深。企事业政工干部业务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一要能说。在做报告时要有理有据,扣人心弦;做演讲时要引经据典,引人入胜;做思想工作时要以情感人,入脑入心,这些靠的就是口才。二要能写。写文章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大话、空话、套话,让人听而生畏,有的甚至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那些空洞无实的文章,是没有人愿意阅读的。三要能干。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员工中开展调查研究,主要是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首先自己应是调查研究方面的专家。

二、加强企事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几个途径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结合企事业的实际强化政工队伍建设,要在切实找准问题的基础上,以政工人员思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促进政工人员学技术、强素质、提高发挥作用的实际本领为起点,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拓宽渠道为基本手段,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企事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舆论、组织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狠抓思想教育,增强政工干部思想素质。政工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其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企事业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政工干部政治思想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织政工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引导政工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经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教育政工干部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讲责任、讲奉献,忠实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督促政工干部处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是狠抓业务培训,增强政工干部业务素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

展,企事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加强,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企事业政工队伍必须向精干、高效发展,企事业党组织要将强化政工干部业务知识培训列入议事日程,抓好组织落实,积极创造条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等方式,着力对政工干部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岗位业务工作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强化提高,在政工干部中形成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岗位技术的热潮,使政工干部做到至少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技能,能在企事业改革、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维护政治权利,提高政工干部管理水平。企事业和企事业党组织应充分维护政工干部的政治权利,积极探索和实践调动政工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方法。要坚持政工干部政治学习制度,加大政工干部参与本单位目标制定、任务分解、重大决策等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真正把政工干部看作是企事业各项工作中的骨干成员,让政工干部有合理合法的渠道参与企事业管理,使其做到率先知形势、知任务、明目标,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强化工作职责,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是个动态过程,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有所创新,探索新的管理形式和方式。要结合企业实际和工作需要,通过政工干部责任区、示范岗等多种形式,给政工干部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目标,使政工干部发挥作用,同时,将政工干部工作目标管理纳入企事业管理的统一规划之中,与项目管理、企事业管理一并考核;定期对政工干部的工作进行评比检查,让政工干部的工作成果摆在桌上、亮在明处,形成干多干

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竞争环境。对于长期不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不好的政工干部,要采取组织措施给予适当处理;要开展政工干部定期汇报工作和民主评议政工干部工作,强化对政工干部的监督,将政工干部实现自身价值的取向调整到以组织和群众认可为准的方向上来,促进政工干部在企事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实践工作中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加强对政工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政工人员进行长期、连贯的培训,不断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培训形式,通过理论知识传播、形势报告等,提高政工人员对新形势的认识,同时,积极收集社会上的培训信息,选送政工人员参加党校培训或参加专家讲座、政工工作交流等活动;扩大培训内容,积极为政工人员学习政治理论、企事业文化、经济管理、现代技能等知识创造条件,提高他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

三、加强企事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注重长期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应该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经常性学习、经常性谈心沟通、经常性激励引导、经常性企业文化活动。

二是注重针对性。思想政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对象,注重针对性,对具体对象和具体事件采取不同措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是注重渗透性。站在政工人员的角度换位思考,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政工人员的缺点和不足,对其尊重善待,用真诚感化政工人员。必落实政工人员待遇,对他们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使政工人员实实在在感到党政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四是注重灵活性。政工人员生活经、受教育程度、工作岗位不同,思维方式等不同,思想呈现出多元性,因此在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

总之,在企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工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促进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第5篇:对建设单位如何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

对建设单位如何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 译文:建筑施工项目和工程分包管理的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摘要:项目,施工周期长,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建设单位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

1、施工阶段的项目投资决策

据统计,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以达到70% - -80%。因此,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各种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合理的。

1.2积极开展项目决策前准备工作,认真收集相关信息,如设备操作、设备、工艺参数需要解决等等。

1.3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1.4科学分析,编制项目投资估算。投资应该基于估计准备,尽可能细致,并寻求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的现实,充分考虑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不良因素对项目成本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和施工期间保留价格波动的因素,因此,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现实,离开房间。使投资发挥真正的控制项目总投资估算。

2、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研究表明,工程设计费用,虽然3%的建设成本占3%,但其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能超过75%。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决定性的作用。

2.1开发建设项目投资目标的计划。建设计划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结构、数量的层,地质条件相似情况下,设计师用不同的基础和上部混凝土和钢铁消费,更大的区别的一些设计安全系数大大超过设计规范,造成投资浪费。因此,资本项目规划的实用目的,以便设计师专注于工程设计质量和功能的同时,也将作为一个设计项目投资控制目标。

2.2开展活动,如技术经济分析、协调与合作,使设计试图合理化设计单位。

2.3的优化设计,以满足收入要求资本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设计优化,使最终设计的科学和经济。

2.4审查预算,建议改进。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预算估计为一个完整的和准确的,尽量不露,不留下任何空白,并考虑各种各样的价格波动。

3、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

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重点从招标管理,施工管理、计费管理三部分组成。

3.1招标管理

建设项目招标系统是一个施工单位成本有效的方法控制工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招投标颁布和实施招标活动实际操作更规范,法制建设。建设单位要充

分利用这一有效的竞争投标项目的成本控制、招标文件、规范、严格的变得尤其重要。

招标文件必须清楚项目地址、现场条件、状态、项目概述、项目招标的范围,项目承包方法基于估值,工程预付款结算进度付款,安排质量要求,技术要求,评价规则,温柔、开标、评价时间、招标要求,确定合同价格,温柔的合规要求,主要合同条款,工程图纸和图纸混合问,一个内容,其他竞标者的BOQ等实质性内容,还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价口径,统一的测量依据一个合理的价格,等。一般条款,以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签署严格的施工合同,以便提高招标工作的质量。

3.2施工管理

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工程设计已经完成,而体积已经完全具体,并完成了招标的建设运动和签订工程合同。据统计,在这个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 ~ 10%,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小,但该项目投资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建设单位应重点关注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消除浪费的投资。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设单位应该主要做到以下方面:

(1)加强单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概念,素质教育,发展他们的务实的工作作风,并积极协助监理工程师做工程质量,持续时间、安全监管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也在这个阶段,建设单位还应积极配合施工,协助其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员、财务、材料、和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案件涉及问题应及时与设计师联系,选择科学和经济上可行的替代方案。

(2)施工单位应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监督和施工方面根据图纸,并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方面的变化,材料替代、现场签证,额外的劳动力和各种预算外成本,没有特殊情况下坚决拒绝进行设计更改。如果它是必要的,最好是先做预算,把钱花在必要的工程更改之后的预算专业人员和施工方面当时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应该定居在任何时间增加或减少项目的成本控制。为了避免积压堆积,不确定性。相关人员监督建设方面做各种各样的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沉降时间的相互推诿的现象。

(3)控制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主要材料价格,市场经济的供应建筑材料提供多渠道、材料,许多物种的价格,建设单位预算,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市场状况,掌握材料信息价格和购买廉价的建筑材料,建筑公司共同管理,合理控制项目投资。

3。结算管理

结算完成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应该做一份好工作在以下领域:

(1)严格考试,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施工设计变更出现在这个过程中,现场签证审查,没有更具成本效益的计算根据计算规则要求审计人员的施工图纸、现场条件、现有的固定预算说明、规则、计算规则是清晰的,必须有一个指定的账户。

(2)审计sub-correctness,不要重复列条目,审计人员画的内容固定线路和固定的元素包含在项目必须非常熟悉,而且应该令人信服。

(3)检查项目单位和一些模棱两可的项目,不得任意选择最高价值,并应与实际情况一致的丢失的物品不得任意固定高估了,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sub-folding计算。如果挖的这是一个普通的土壤和不能设置一组固定的三种类型的土壤,钢成形和运输是关键根据网站的情况下,上市和休闲添加一个固定成本价格应该是现实的和获得管理层的批准。

(4)程序的审计费用和准确性,不要重复负责。审计人员必须国家现有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本地区和有关规定的各种成本中包含的内容是明确的,如固定的成本,其他直接成本和施工图预算的一次性付款包含一定很清楚,比如一直考虑一次性付款,你不应该计算其他直接材料成本,二次手续费。

(5)审计完成后,准备按照实际完成的结算报告,分析利用和投资,成本超支的原因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来提高未来的工作。

总之,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使项目投资的识别和控制变得更加复杂,施工单位应该控制的成本经济思想玩第一手信息的优势,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的建筑周期重要信息,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在建设资金投资回报最大化。

招标投标是一种工程交易形式,工程招投标的过程就是确定中标人和工程价格的过程,而工程价格的确定,是工程招投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搞 好招投标工程的价格确定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创造公平、公正的市 场环境,营造有序竞争的机制。在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建筑施工企业要想 在投标中立于不败之地,中标得到工程,然后又要从承包工程中赢利,就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主观条件与客观因素、研究投标策略,确定投标方法。

投标策略包括投标策略和作价技巧。所有的策略和技巧来自承包商的无数次投标的经验积累以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同时也与承包商的决策能力和魄力息息相关。

从招标进程上讲,招标文件是招标活动的总纲和剧本。每项招标工作如何 开始,如何发出招标文件,对投标人有什么要求,如何评标,如何决标,招标程序是什么,都在招标文件中做出规定,所以编制招标文件的人员首先要对本次招标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把本次招标的要求和安排反映到招标文件当中,在编制当中也会遇到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那就在编制当中逐一解决,编制招标文件的过程也是制定招标方案的过程。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招标文件也是法律文件,除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外, 在招标的全过程中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就是招标文件,这是参加招标工作三方人士必须遵循的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所以编制招标文件的人员须有法律意识和素质,在招标文件中体现出公平、公正、合法的要求。

我国建筑工程招投标法实施以及工程施工监理制度的实践,对规范我国建

筑市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 少缺陷,需要完善、充实和提高。本工程招标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 法》规定,对投标人,投标企业进行严格把关,对竞标者提出了专业性的要求, 对工程的概况进行了说明。

目前在工程建设项目行业中,以工程招投标为特征的建筑市场已经形成, 施工企业为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必须严格控制成本,加强成本控制管理,才能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本文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阐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我国建筑工程招投标法实施以及工程施工监理制度的实践,对规范我国建 筑市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 少缺陷,需要完善、充实和提高。本工程招标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 法》规定,对投标人,投标企业进行严格把关,对竞标者提出了专业性的要求, 对工程的概况进行了说明。

实行工程招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但是,由于 建筑市场发育尚不规范,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一些弊端。这显然违背了招投标的目 的,整个招标投标过程也就失去了意义,对其他未中标的投标人来讲也是不公正的,扰乱了招投标,工程承发包市场,经济活动秩序,对于这类行为必须予以禁止,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工程竞争性交易活动依法健康运行。因此本课题将结合本人所学及社会实践,对目前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及现状进行阐述,并针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弊端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做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研究。

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既包括理论上的探讨,又需要实践中的创新。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要为建筑市场有序竞争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在这样 一个大前提下,原有的定额和计价方法是不适应的,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本着 “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原则,来推行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投标活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依据法律程序,以科学、公正、公开合理的方法确定中标人的一种经济活动。招投标是构成招标投标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环节。而招投标活动,无非是想通过招标,选择一家具有工 工程施工能力、造价适中、质量较优、工期较短的施工企业,这也是进行招标的最终目的。本人在实习过程中曾参与过多个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并完成过部分工程量清单的计算,结合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体会,简要分析一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工作。

从风险的内涵和建设工程一般性风险特点出发,了建设工程最低价格密封 招标法的几种风险及其产生的诱因,根据其特性探讨了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可行 性。比较了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这两种工程风险管理异同与优点,并对建设工程 招投标过程中的投标人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投标人的风险偏好行为特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当违约惩罚较轻时,投标人偏向于追求风险,而随

着违约惩罚标准加大超过某一值后,投标人表现出的风险行为改变为偏向于规避风险,惩罚标准越大投标人行为偏向于更加规避风险,这一结果对控制和防范投标人的行为风险具有重要的与现实意义。

工程造价管理由“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向“量价分离”的市场模式转变,逐步建立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把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参与市场的各方,并最终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从而真正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工程造价。这对规范建筑市场的竞争行为和促进工程招标投标机制的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一大进步,也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与全球建筑业同行竞争的有力工具。

随着工程建筑市场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化经济 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目前工程招投标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需要,必须对现行 工程计价方法和计价模式进行改革,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允许承包单位自主报价、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价格、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计价模式。 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推广,按国际惯例招 标投标势在必行。因此“最低合理价中标”是我国今后最主要的评标办法。现阶段因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针对我国现阶段《招标投标法》中规定的最低合理价中标的原则,多数承包商尚未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无法确定企业的合理成本。本文就是以科学、快捷的确定“合理成本价”为研究的关键。 首先从工程成本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成本构成,为准确预测工程成本提供了基础,综合考虑了社会平均成本和企业个别成本来进行投标阶段的成本估算。其次通过对模糊数学和指数平滑技术的深入分析,通过“贴近度”的概念,合理的将模糊数学与指数平滑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了工程成本模糊预测技术的数学模型,并根据统计的有关参考资料和经验建立了“框架结构体系”的对比工程

一个健康的招投标制度应该是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建立起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针对当前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法规、明确职责、健全机构,强化过程监督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遏止腐败,净化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6篇:浅谈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公安部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反腐倡廉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今后一段时期公安现役部队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是消防部队的战斗实体,是消防部队的基础和根基,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是消防部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如何落实《决定》,抓好廉政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 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廉政建设存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主观方面存在有: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廉政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一些基层单位对抓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存在重业务工作,轻廉政建设的倾向。二是部分领导干部议事不民主,不能集思广义,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一些单位只考虑小团体利益,不讲为人民服务的大局,以赞助代罚款、以罚款代整改现象严重;四是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现象还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违反了执法为民的宗旨;五是在经费管理上还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经费开支随意性大,未严格执行预算开支。六是主动整改不够。一些领导对廉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但

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局限性,查摆着的隐患也不问不抓,放之任之,未及时分析总结积极整改。七是部分纪检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部队纪检监督是内部监督工作,监督检查的对象都是自己的上级、战友、同事,纪检干部碍于情面存在有老好人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违纪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这些问题虽然是出现在极个别的单位和个人身上,但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不仅谈不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更会严重影响到部队建设和消防工作的顺利发展。

在客观方面存在有:

一是党风廉政教育针对性不强。当前,支队级单位党风廉政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单

一、教育内容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只是停留在学规定、学通报、看光盘、下发几本书籍等较低层面上,教育起过场,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对自身要求不够严,生活情趣低下,社会交往复杂,不能带头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未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管理部队,对队伍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士兵入伍、考学、提干、学技术、士官选改、干部调配、转业等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事项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四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对权力行使的主要环节监督不到位。目前的监督,多是事后查处惩治型的监督,事前预防、事中纠正型的监督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各个工作环节的监督,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机制。五是纪检队伍力量仍很薄弱。从支

队级纪检部门的人员组成来看,设置了纪委专职副书记,但由于人员少,很多支队级单位还没有专职的纪检干部,纪检干部大多是由其他干部兼职,基层大队由教导员兼任纪检员,在当前各项业务工作相对繁忙的情况下,纪检工作很容易就成了“副业”。

二、抓好新时期部队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一是带头讲政治。坚持认真学习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做到思想上政治上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支、大队领导带头接受教育,深刻进行查摆剖析,自觉接受教育,自觉接受群众评议,扎扎实实地进行整改,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和模范作为,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二是带头守纪律。要求部队做到的,领导首先带头做到,要求总队禁止的,领导首先带头禁止。在纪律和制度面前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领导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感召部队,取得了全市官兵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任和支持。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

一是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突出政治建警。从抓学习入手,努力提高部队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法工作水平。注重官兵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每周一次政治业务学习不间断,定期召开执法执纪、反腐倡廉自查自纠交流会,支、大队党委专题分析研究党风廉政建设会。二是积极组织官兵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认真组织官兵写心得,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三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宗旨观念。通过多种形

式的教育,强化官兵敬业意识和奉献意识,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进一步构筑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和道德防线。

(三)强化廉政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定《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力度,同时,制定部队绩效考核标准,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和绩效考核成绩上墙公布。二是大力推行干部人事制度、监督的制度改革,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各项配套措施。三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基建工程、物资(服务)采购、资金管理及公务接待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形成预算科学、收支合理、操作规范、监督严密的财务管理体系。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制度,推行阳光作业,转变执法观念,落实决策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全面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结合部队实际,深入挖掘、充分运用本单位廉政文化资源,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以书画、诗歌等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积极尝试和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形成突出特点、贴近实际、有的放矢、深入扎实的效果,在部队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气。

(五)加强纪检队伍的自身建设。

要加强业务培训,在不断提高纪检干部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能力素质的提高增强纪检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建立定期的纪检工作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机制,逐步提高纪检干部的业务水平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从而保证部队纪检保卫工作的健康开展。

(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要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长效工作来抓。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正反典型教育等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使广大官兵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使广大官兵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二是要把强化监督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反腐倡廉,监督制约是关键。要继续把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的首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条例》的各项规定,按照“加强主动监督,前移监督关口”的思想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积极建立健全系统性和操作性强、符合消防部队实际的监督体系。兼职纪检员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有关力量,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及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发挥监督制约的功能

第7篇:如何加强地勘单位施工项目管理

随着政府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投资不断增加,地灾市场逐步兴起,针对泥石流或者滑坡等地质灾害点的治理项目在“5.12”汶川地震后井喷式出现,伴随而来的项目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

一、地勘单位施工项目管理现状

随着针对泥石流或者滑坡等地质灾害点的治理项目在“5.12”汶川地震后井喷式出现,地勘单位施工项目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主要是以下几点问题: 1. 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方法不尽完善,规章制度往往形同虚设,只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形式化严重。没有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责权利不明确,项目盈利了,皆大欢喜,项目亏损了,就找客观原因,千方百计找理由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这种奖惩不对等,实质就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 成本管理意识差

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的随意性强,项目成员在工作中也不注重精打细算。这就导致建设资金不能有效的利用。地勘单位承接项目,几乎都是垫资干活,那么资金周转就是一个大问题,经常出现拆西墙补东墙的情况。而且很多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管理都相当粗放,没有对项目的成本和利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核算。有些项目人员配备又不齐全,项目经理经常一人身兼多职,但他们大多是技术出身,懂技术不懂管理,成本管理通常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又没有专业的人员在项目上从事此项工作,因此项目经理和单位领导有些时候根本不清楚现场施工的整体成本,更谈不上细致的成本核算。 3. 风险管理环节薄弱

随着施工项目的利润空间减小,而地灾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又多,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风险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加强风险意识,学习研究风险管理。

二、地勘单位施工项目管理策略 对于地勘单位来说,采用科学、系统的施工项目管理手段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面对复杂的施工项目,我们的管理者要具备系统和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技能,以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地质灾害施工项目管理在质量、成本、风险、进度等几个重要环节都有待加强和完善,应建立成本和质量管理的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

1、推行全方位质量管理模式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模式是指项目上的每个成员都参与管理的一种模式,注重每个环节的管理,将其统筹规划,运用科学手段及管理方法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具体分两个方面:全过程、全成员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首先是确定正确的质量管理方针、制定管理目标、划分管理职责。地勘施工项目通常时间紧、任务重,整个施工过程也有很多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如设计、人材机、地质条件、水文、天气、施工工艺、技术措施、建设成本、项目工期等,都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所以,在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监督等措施来实施全部的管理职能。施工项目是通过很多道工序来完成,因此质量管理也应从工序的质量管理入手,由大到小,细化控制点,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分部工程的质量管理,单位工程的质量,每个环节都应制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内容,把质量管理渗透到项目的点点滴滴。

全员的质量管理是要求项目上的每一位员工都建立质量意识,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保证工作质量。各岗位的责任和工作内容、任务量、质量要求、完成期限等都应予以明确,并且与项目参与者的项目考核挂钩。

2、全过程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高低极大程度影响地勘单位的管理水平。在施工项目的各个阶段,把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以及责任具体分解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个员工上。地勘单位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从最初的投标阶段直至竣工验收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有成本管理措施。施工成本管理主要措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在项目施工前,根据项目的要求和施工现场相关条件,制定有效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控,不断的优化实施方案,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达到降低目标成本的目的。然后进行成本预测,在以往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已完项目的成本构成,对新项目进行测算,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成本核算是对项目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出该项目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从而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施工图预算是按照单位工程编制,所以核算的对象就是每一个单位工程。将项目预算和实际成本进行同步比较,以便于检查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严格控制成本,避免超支的情况发生。就以往的项目来看,项目的成本构成中,直接成本即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就占到了项目总费用的70%左右,因此人材机直接影响着项目成本的高低,所以地勘单位应该着手于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通过细化管理,达到降低人材机费用的目的。

3、强化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全面的对地灾施工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分析,将这些风险具体化,评估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将风险尽量规避,或者分散处理,如果遇到一些风险不可控,那就进行预案准备,尽最大努力减少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两年,地灾项目有所收紧,市场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利润空间也是逐年降低,因此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项目需要进行更加专业和精细的管理。施工项目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利润、信誉和市场份额,只有管好项目,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第8篇:如何加强水利系统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1 .各级主管部门对基层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调查了解不多,指导不力。主管部门一般都是对本级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抓得较紧,而对深入基层单位调查了解情况,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2.水利资金被挪用或挤占情况较为严重。水利资金由财政部门层划拨,在财政收入困难的地方,上级下拨的水资金被滞拨、挪用或占用,工程资金到位不及时的情况较为严重。

3.采取集中采购制度影响投资项目工作落实。当前预算单位普遍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凡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物品,都必须由财政部门设立的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由采购招标是分期分批而不是随时进行的,水利部门工程项目一些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而且,审定的资金额同采购中心招标价常常不一致,造成资金缺口难以解决。再有,如果列入当年预算的采购项目,年末招标工作未落实,就会造成当年预算资金大量结余、当年预算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4.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大多采取国家补助一点,地方自筹一点,受益区群众投入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从一些地方情况来看,配套资金实际到位率一半都达不到。

5.部分地方有权部门乱收咨询费、审查费、配套费、手续费等,造成了工程资金短缺、工程造价加大等问题,同时也助长了乱收

费行为。

6.一些项目未能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对工程进度款的结算手续不全,资金拨付随意性大。一些项目投产运行多年,迟迟不办理竣工决算,给建设单位、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7.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水利系统财务人员专业学历程度低,有的甚至没有财会专业文凭,尤其是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致使水利工程会计核算不规范的现象较为严重。

真正落实《会计法》,单位负责人必须认清自己对财务管理工作应承担的责任。从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管理体制和决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职责,更主要的还是单位领导的责任。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关键取决于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上级主管部门在召开财务管理工作会议,或部署财务管理工作时,仅仅要求财务部门负责人参加是不够的,应要求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参加,并明确由单位领导负责落实。

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制度建设。在资金由国库集中收付后,行业主管部门从具体的拨款事务中解脱出来,应认真学习掌握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加强对基层水利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搞好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工程进度的结算程序、资金支付手续,会计核算工作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的衔接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以便实际工作

中有章可循。针对水利资到位率差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同财政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以求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搞好水利资金管理工作。

第9篇:基层单位如何落实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大数据”监管为突破口

山东省工商局:孙志奇

当前,基层单位面对人员少、任务重的新形势,运用“大数据”来创新服务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服务效率、推进职能到位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16年9月,工商总局《关于新形势下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思维、新技术,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探索基层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路径和方式,省局组织了专题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层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现状

(一)工商队伍仍是市场监管的“主力军”,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区、县工商(市场监管)局虽然经历了职能划转和机构整合,但是其执法队伍、办公场所、以及执法资源还都以工商为主,甚至执法服装仍沿用工商制服。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秩序“守护神”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工商队伍仍是市场监管的“主力军”。市场监管是政府的五大职能之一,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和体制完善关键时期,加强市场监管有利于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二)基层监管需要加快向“立体化”转变,监管理念亟须突破和扭转。从调研过程中获取的具体案例来看,单单一起“职业打假人”涉及网络的投诉举报,反映的问题就涉及到了登记监管、商品质量、商标侵权、违法广告、虚假宣传、消费维权等众多方面,几乎涵盖了基层单位的所有职能科室,可以说“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把原来“隔行如隔山”的不同业务科室进行了有机衔接,越来越多的案件反映的是职能交叉、法条竞合等现象,以往“各自为战”的监管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职责的客观要求。

(三)实施“精准监管”迫在眉睫,基层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刻不容缓。从调研情况来看,基层单位的监管方式还是沿用之前的旧模式,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趋势和新技术尚未充分认知、利用。当前,“互联网+”以摧枯朽之拉势席卷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新的交易方式、经营方式不断涌现,要实施有效监管、推进职能到位,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监管方式。2015年,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中指出,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因此,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来加强服务和监管,基层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四)基层对“大数据”监管运用不足,新常态对监管提出新挑战。我们履职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各类市场主体、

2 行政处罚、投诉举报等信息数据,在“大数据”理论尚未成熟之前,这些数据仅仅只是履职过程中的一个个纪录,数据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在座谈中,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基层单位的同志对于“大数据”了解不够深入。省局在“大数据”监管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大量工作,但是基层单位在此方面运用不足,成效不大。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新型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断涌现,面对监管新任务的挑战,基层监管人员的“力不从心”极易触发履职“不到位”风险。

二、基层事中事后监管问题分析

(一)基层监管力量存在不同程度削弱。调研发现,体制改革与职能划转后,基层单位队伍年龄结构出现明显断档,极为有限的监管力量与不断膨胀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2014年以前,某县局人均监管对象是96家,然而目前,人均监管对象增至217家,监管压力进一步增大。在职能划转之后,市中局和滕州局均减员在40%以上,使早已“捉襟见肘”的监管力量更是的“雪上加霜”。放眼全省来看,其他地方基层单位也同样面临着这类情况。

(二)传统监管思路在基层仍根深蒂固。调研发现,部分基层人员工作和学习热情不高,不愿接触新兴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有的常常以“年龄大了”为由,不愿学,不想干;有的思想状态甚至还停留在收取“两费”

3 阶段,对于新的监管形势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影响了监管责任的落实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三)联通共享机制仍需不断完善。“大数据”监管的前提是信息整合、数据共享,否则无法通过数据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运行规律。对内而言,全省系统内部存在多个独立的业务监管平台,各平台之间不能有效进行数据交换、共享,还没有一个“大数据”平台来整合各地分散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外来说,省局已经与政多个府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但仍然存在“各自为政”问题,政府部门之间信息数据难以自动关联,限制了“大数据”监管的应用效果。

(四)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目前,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部分数据是市场主体自主提交生成的。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和监管,在年报时弄虚作假;有的企业由于员工粗心大意而填报错误;有的对企业即时信息没有进行公示,无法展示出市场主体的真实情况,造成数据真实性差、可利用度低,从而影响了基层在运用“大数据”监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大数据”监管的价值作用与探索实践

(一)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聚合信息资源,是基层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突破口”。新形势下,运用“大数据”平台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保障,是促进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借助大

4 数据理论,大胆创新,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智能”监管。同时,对系统内部各业务平台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对系统外部政府部门数据和社会数据进行交互融合,充分挖掘和分析数据价值,使“大数据”在监管执法、监测分析及辅助决策领域得到有效应用,让数据“反哺”职能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

(二)树立“大数据”监管理念,竞合技术资源,是基层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先手棋”。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部门和地区积极探索大数据在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方面的应用。2015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采取跳出工商、着眼全局的战略性思维,主动将“大数据”理念运用到落实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当中。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人力资源,是基层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着力点”。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基层单位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不能迅速得到补充的情况下,要用“互联网+”思维看待正在变化的新形式、新问题,改变基层单位所之间、科室之

5 间、所与所之间以往“各自为政”局面,将有限的监管执法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在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过程中,遇到涉及不同业务科室问题,应当群策群力,集中优势兵力,握紧一个“拳头”出击,形成系统内部团结稳定,对外监管执法有力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在保留原有工商所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把全局管辖区域划为几个工作“协同区域”,每个片区由相邻的几个工商所(市场监管)组成,并确定其中一名所长担任片区总负责人,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协同开展工作,有效应对基层人员短缺问题。通过整合现有执法力量与执法资源配置,能够快速集中优势力量抓好重点工作和紧急任务。

四、“大数据”在基层监管中的具体应用与对策 通过调研、座谈和思考,个人认为,对于调研过程中基层部门反映的事中事后监管的实际问题,要不等不靠,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企业信息归集为基础,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积极借鉴部分先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构建运用“大数据”监管平台,有效破解事中事后监管难题,从而推动工商工作整体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运用“大数据”监管,破解“僵尸企业”难题。针对调研过程中基层普遍反映对“失联企业”“僵尸企业”监管困难的问题,建议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克服人工查找的弊端,对“失联”企业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寻找其“蛛丝马迹”,使其“浮出水面”。对有经营活动的

6 企业,及时掌握其动态状况,并敦促其变更住所、补报年报;对未年报、公示信息有问题的企业,主动通过跨部门合作,限制其经营活动,迫使其主动上门配合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其违法违规行为。

(二)运用“大数据”监管,破解“精准执法”难题。针对调研过程中基层从事监管执法同志反映的对哪些企业进行抽查、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抽查等问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行政执法数据归集、分析,对本辖区内的市场主体进行风险评估并赋予一定分值,根据主体分值建立风险指数,再根据行业特点和信用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筛选排查出对风险度较高的行业企业,从而确定日常重点监管方向,变“粗放检查”为“精准执法”。

(三)运用“大数据”监管,破解“消费维权”难题。针对基层反映的消费投诉量爆炸式增长、职业打假人“兴风作浪”、基层人员“应接不暇”等问题,建议将受理的投诉举报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或者“公示系统”向社会进行推送和公示,试点开通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实名投诉功能,切实发挥信用监管优势与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维权动态,挖掘消费维权数据,找出一定阶段内辖区消费的热点,为消费维权提供精准靶向,提前对相关企业进行约谈,避免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的发生。通过对消费热点、消费趋势、消费习惯的分析,引导广大消费者科

7 学消费、理性消费。

(四)运用“大数据”监管,破解“监管痕迹”难题。通过行政执法监管痕迹留存模块的运用,将原来纸质监管表格数字化,做到监管数据可保留、可查询、可利用。通过将监管待查企业输入平台系统,平台移动执法终端可以进行路径导航,利用GPS定位功能自动记录执法路线。监管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视频等证据材料,系统可以利用移动网络自动上传至“云平台”服务器进行储存,有效解决监管痕迹留存难题。

(五)运用“大数据”监管,破解“双告知”难题。针对基层单位反映的履行“双告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建议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运用,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共享和合作应用机制,依托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由市一级政府建设信息交换“数据”平台,及时解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交换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可从系统平台自行获取企业名下的相关信息,改变工商部门“人工推送”为由政府有关部门在系统平台“自主认领”,破解在企业注册登记环节的“双告知”难题,为跨部门联合惩戒、加强协同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运用“大数据”监管,破解“双随机”难题。针针对调研时基层局反馈意见比较集中的“双随机”在实际执行中的难题,建议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对基层局辖区内的地理环境、人员配备、业务专长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

8 智能分析,集合随机抽查系统合理、灵活、随机选派监管执法人员。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不违背相关规定和抽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局机关内随机、局所之间随机、所与所之间随机,或者某一个工商所内随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选择符合基层工作实际的“双随机”方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积极探索“大数据”“互联网+”在基层监管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能为我们提供出企业的“全息画像”,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市场主体的特性特征,有利于基层单位创立新型服务监管模式,切实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同时,在客观上为推动政府部门之间信息整合、共享提供了软硬件支撑,有利于促进协同监管和信用约束,不断开创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的市场监管新局面。

9

上一篇:乡镇国家安全调研报告下一篇:教师个人工作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