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课堂提问方法的运用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也是知识双向交流的主战场, 而课堂提问则是完成教学的方法和信息反馈的桥梁。通过提问,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思维, 发展智力;通过提问, 教师可迅速捕捉到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目标的辐射程度, 学生对知识的承受能力以及教法实施所产生的效应, 进而及时自我调控教学方法。

1 几种常见的提问形式

(1) 悬念式提问。在设计问题时, 给学生造成悬念,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教师所提问题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认知过程中,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教材新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 追根求源, 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目的。

(2) 过渡式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新旧内容更替时, 通过提问, “铺路搭桥”, 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自然地衔接起来。如在讲“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时, 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创造和形成的?”“而形成的商品价值有没有量的问题呢?”然后又问:“如果商品的价值有大小即价值量的话, 这种价值量又是怎样决定的呢?”这样步步设问, 既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原有知识, 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 递进式提问。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 由浅入深, 由远及近地设计提问, 使学生感兴趣,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如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时, 在掌握市场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 那么最本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就使问题层层深入, 学生也愿意顺着这一思路去把握问题。

(4) 抛砖引玉式提问。根据讲授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时, 我问:“我们大多是未成年人, 那么, 在我国是怎样通过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的呢?”学生感到实际、亲切, 就会积极地去思考, 然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讲授知识。

(5) 反诘式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先提出假设, “不这样”或“不成立”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进行判断、推理。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在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点拨, 举一反三, 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以求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目的。

(6) 比较式提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已学知识, 运用对比方法, 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2 应避免的几种提问

(1) 简单提问。提问切忌简单、单调。如“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之类的。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求知欲, 也不会起到提问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 超高提问。提问一定要适中, 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承受能力。如果那样, 学生一问三不知, 呆若木鸡, 这种提问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 狭面提问。提问总是针对个别“尖子生”而不顾大多数学生, 势必造成大多数学生厌学、厌师, 丧失学习信心。同时, 教师获得的反馈也是片面的, 这就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 盲目提问。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对教材重点、难点和目的弄清楚, 对讲授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没有认真考虑, 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然是盲目的、无的放失的。

(5) 褒少贬多。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以及思路等方面存在差异, 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不够完整。这时教师应尽量找到学生回答的合理部分, 给以肯定和鼓励, 而不是予以全盘否定, 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 特别对学习程度低的学生, 更应注意这一点,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思想政治课是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材料, 既指导学生的思想, 又引导学生的行为,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发生激烈碰撞, 使学生在问题中解决问题、矛盾中处理矛盾, 检验自己过去的行为或他人的做法是否得当, 应如何作出新的调整,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具体的做法是:

启发式提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思考, 对所见所闻提问、对理论怀疑提问、对教师的答案提问、对道德标准提问, 就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 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往往是学生急需答案、很感兴趣的问题, 引入课堂,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生活, 寻求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证明所学知识不是空洞的。如“三农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会给我们的生活或社会带来哪些变化”。政治课不只是回答“是什么”, 应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怎样做”、“后果会如何”等等。学生才能跳出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 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 从而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立场”提问, 并和学生一起思考。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现成的道德规范或法律条文, 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道德认知中的矛盾,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行为错误与否, 最终经由教师的指示、探究、转引、反问、暗示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 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社会、符合道德法律标准。思想政治教师也应以学生的口吻来提出问题。提后, 应作思考状, 仿佛自己确实对这一问题感到不解, 忍受思考过程的痛苦, 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巧妙提问,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上一篇:法律解释作为法律发展的中心下一篇:组装式内浮盘的发展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