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精选13篇)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1

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1)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的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的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②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A.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经过世界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有了现实的可能,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当今世界存在危害和平的因素:

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国仍会侵犯别国的主权。(如伊拉克战争),民族宗教争端,边界领土的争端导致局部冲突(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印巴冲突),国际恐怖活动,贫困毒品问题。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的含义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有很大发展,发展的规模速度超越以往的历史。经济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

A.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③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A.保障各国平等的享有主权平等与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B.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C.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D.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④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⑤要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特点:公正、合理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①两极世界的解体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东解体,打破了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形成了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③多极化趋势形成的特点:漫长、曲折、充分复杂斗争

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当代国家竞争及其实质

①当代国家既合作又竞争。

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A.综合国力的含义: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B.综合国力的内容: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是基础,文化力、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

C.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2)各国都在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①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多数国家关系的问题,并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②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要致力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⑴外交政策的含义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⑵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⑴基本目标:

①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国和民族的利益。)

②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⑵基本立场: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独立自主的含义: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扞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⑶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 篇章

⑴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了我国外交新政策。

②_提出三条外交原则:一,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二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三是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③1953---1954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准则。

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_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调整,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

⑵我国主要的外交成就

1964年中法建交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2.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

①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中国人民最希望和平。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开辟了道路

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⑦锻造了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1)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2

一、课前:以学案导学, 引导学生有效自主预习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他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中指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 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 去获取知识, 成为一个“发现者”。针对此情况, 我精心编制了学案, 引导学生有效自主预习。编制的学案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考点展现

学案要紧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标和大纲要求, 根据江苏省新下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进行编制, 学案首先展现每堂课所应复习的考点知识和能级要求, 使我们的复习课有的放矢, 减少复习的盲目性,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2. 考点细化

考点细化是针对新课标、大纲和教学要求, 并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把每一考点进行细化, 扩充其考点的内涵和外延, 设计成具有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多方位的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较准确全面地掌握每个考点。可设计填空题也可设计问答题, 方法是可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关键词作为填空内容把学案补充完整, 也可用教材中的某一非常重要的一段来回答某个问题。通过考点细化来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主、高效地掌握考点的相关内容。

3. 热点链接

高考政治试题有一显著特点, 就是考点与热点紧密联系。因而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紧扣课标和大纲要求, 围绕考点选取最近发生的与党、国家、人民和社会相关的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并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认识、理解和评析相关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考点的理解。

4. 精品导练

进行精品导练, 要围绕自主预习内容并依据课标、大纲和教学要求, 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精品材料, 精心设计适量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高质量题目,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训练, 帮助他们在自练中做到心中有数, 明白自己在预习中学会了哪些, 还有哪些没弄明白。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历练能力。设计思维训练题, 要力求考点化、生活化、社会化, 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二、课上:创新课堂模式, 引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当今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其内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 重视体现师生、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 使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关键在于创新课堂模式, 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具体有以下四种做法:

1. 增加课堂讨论

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 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讨论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的空间, 课堂讨论能改变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 留给学生更多的余地,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研讨问题, 并彼此交流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来解决问题, 能促使学生参与集体交往, 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分享。经过课前的学案导学预习, 教师在课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前自主预习中发现的、自己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由教师、同学合作解决, 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在老师手下学会做学问的平台。学生除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外, 还会主动与教师、同学合作。教师以平等民主态度与学生进行合作, 在和谐的课堂中, 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则能理解和掌握考点知识。

2. 注重回归生活

有不少人认为政治这门功课只要念念背背, 考试就肯定没问题。殊不知高中政治有其自身的特点, 经济理论深不可测, 政治理论离我们生活遥远, 哲学理论又枯燥无味, 文化理论又是那么千头万绪。如果教师总是教条条、背框框、满堂灌, 学生只会感到厌烦, 丧失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政治课教学就应要求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现象, 并用政治知识、政治理论去理解、分析、解决社会现象。所以, 政治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政治这门课。我在复习分配制度时, 就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中的收入来源:有父母打工的工资收入, 有卖农副产品的收入, 有存款的利息收入, 还有投资分红的收入。学生通过深入生活, 加深了对抽象的考点知识的理解, 并真正体会到政治就是生活, 就是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只有兴趣浓厚, 学习积极性高,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有趣。

3.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从作为学校教育源头的中小学就开始抓创新教育, 才会“使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学生质疑, 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考点中去, 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教材考点的理解, 而且能大大提高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4. 强化巩固训练

让学生全部解决疑难问题, 理清知识主线和知识网络之后, 教师要设计一定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带有启发性的、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题, 让学生当堂训练, 限时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后, 教师应在巡视中搜集答题信息, 展示学生的答案及答题思路, 师生共同点评。其中, 对主观题要重点点评答题思路, 规范学生的答案, 力求学生的答案具有层次性、规范性和要点化。还要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矫正, 并当即补充思维训练题, 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巩固性训练, 给学生内化整理知识的机会, 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课后:开展特色活动, 引导学生有效自主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根据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一般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 收集时事资料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观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 阅读《半月谈》、《新华日报》等时事资料, 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国内外热点事件, 以及我省的有关热点问题。学生在关心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的同时, 要做好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做好剪报, 可把相关内容按主题相对集中剪贴到笔记本上;二是做好摘录, 把重要的、自己感兴趣的、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时事新闻摘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2. 开展时事论坛

教师平时就要求学生关心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做好报摘、文摘, 观看电视新闻等, 把摘录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可通过时事论坛的形式在班会课上加以交流。交流完毕, 师生共同点评, 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

3. 组织专题讲座

教师可请一些专家来校做结合社会热点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来倾听专家的观点。专家一般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己很深的研究。组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

4. 体验政治生活

政治课教学必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政治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政治。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参与、体验政治生活。如在复习民主管理这一框题时, 我引导学生参加村民自治活动, 积极参与村委会选举, 民主评议村干部等活动, 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政治课预习方法之“十字真言” 篇3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为什么要预习?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在预习这个比较充裕、自主的时间内,才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已有的知识结构逐渐联系起来,从而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二是从人的生理极限来说,一个人的注意力一般能维持15分钟左右。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在45分钟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何况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有的放矢呢?预习无疑是必然选择。三是学生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明为预习,实谓自学。只不过我们大多时候将较浅层次的自学称为预习罢了。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长期的科学的预习训练,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预习程度决定着他(她)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正因如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新课改先锋的洋思、杜郎口,还是被誉为传统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无不高度重视预习,在时间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因此,先学后教,不应当成为一句口号,而应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者都必须践行的教育准则!

二、政治课预习的目标

作为人文学科的政治,因其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强烈的生活性、通俗易懂的文字性,更有利于学生开展预习。正因如此,政治课的预习就显得十分必要。政治课的预习一般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基本找全、找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弄清大部分基本概念,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基本原理则力争大部分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并能简单地运用。二是弄清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惑,做上相应的记号,以备听课之用。一般来说,学生经过全面、深入的预习之后所剩下的难点最多也就是三四个。三是联系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新旧知识在新的高度上初步完成整合。

三、政治课的预习方法

但要达到上述目标,绝非易事,若非经过科学的方法和长期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育实践,提出预习的几点基本做法与技巧,以资同行交流与借鉴。因预习中要用到十个关键词,故简言之为“十字真言”。

一曰读:第一遍略读,读标题(课题、框题、目题),了解本课所学知识的大致内容及结构。第二遍精读,读正文,逐词逐句逐段分析,以至理解全文。以《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为例,通过对标题的浏览和全文的略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本框的学习内容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教材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为理论和实际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二曰找:找中心段、中心句、关键词,抓住知识要点。一般来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一般是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偶尔也有没有中心句的情况,这需要学习者自己概括)。一个段落中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关键词一般为性质、特点等限定词。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一目为例,第一目的中心段即是第一段,而每一段的第一句即中心句,每一句中的最后几个修饰词即关键词。了解了这些,则大致知道第一目实际上是在介绍文化对人都有哪些影响,知识之间的线索一目了然。

三曰咬:咬文嚼字,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力,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理解、质疑,弄清文字背后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一遍,以求深入地、真正地理解。实际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所有思考都是基于对教材上每一个字词的把握与分析。但实际上,众多的文字信息,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和分析。因此,对文字信息的检索能力与敏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为例,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如“特点”“一般”“有形”“强制”,如果学生对此敏感,则能一下子找出来,并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甚至不用往下看,就能掌握这一知识点。在做到以上要求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话将上面的知识点复述一遍,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则说明我们对以上知识是实质上而非表面上掌握了。

四曰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要敢于质疑书上的说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书上的内容有没有道理,如果感到有疑问就在相应的地方写上批注或做上记号。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三目为例,在这一目第二段中提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只要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文化知识,而是这三观?

五曰理:理清标题与下文之间、段落之间、段落与句子之间、旬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理不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则知识将以混沌方式存在,既不易消化,又不易记忆,前后极易混淆。以《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为例,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第二段中又提到“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显然前后两处地方相互响应,讲了文化影响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六曰联:善于分析、比较、联想,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活学活用。如果知识不与生活相联系,则永远是僵硬的、呆板的、无用的。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则知识会变得灵活、实用起来。在讲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内容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另外,教材在讲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时,讲到了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在做题过程中,如何区别这二者?这需要比较分析。

七曰记:古代文人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人的第一能力就是笔记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会在书上做笔记,将自己的理解、疑问写在或标在书上。笔记忌单一、简单(只有直线),要善于用文字、数字及不同的符号(如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直线,或△号、○号、※号、←号、?号等等)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写在或标在书上。一定意义上,从笔记的多少及复杂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及学习效果。书中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关键词如果经过上面所说的缜密思考,就必然会留下大量的批注、符号、数字等等,虽然书读厚了,但脑中有用东西也就多了。

八曰总:善于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总结,如画知识树、知识结构图等等。在画知识树进行知识总结时,可以以教材的标题为纲(树枝树叶),并在知识树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加工与总结。以《感受文化影响》为例,学生预习完成之后,应该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完成预习之后可以尝试画一个知识结构图。下面笔者就本课画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

九曰练:尝试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并就预习中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解决。预习是否达到目标,最终要通过练习来检测,同时预习的效果也需要用练习来强化。例如,《感受文化影响》这一框是否真的预习好了,就看基础练习效果如何,运用如何,从中也能发现自己哪些知识基本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或理解。

十曰查: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搜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如果要系统地学习某些知识,仅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囿于篇幅、范围等原因,每一课的文字都是相当简练的,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狭窄,而且所使用的例子也相当有限,甚至落后于时代。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展开适当的研究,不仅能拓宽相关的知识面,而且能大大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大教材”和“大概念”理念的具体做法。如果在范围和数量上加以适当控制,则必然会达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以《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为例,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果学生能做相关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研究性学习。如能达此程度,则教材上的内容,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基本会了!

高分学霸关于高三政治学习的方法 篇4

回归梳理课本

高考试题年年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直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按照《考试手册》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同学盲目地做一套又一套的复习卷,又在老师指导下“对答案”,甚至是猜题押题式地背诵现成的复习题及其答案去对付高考,这个希望是必定要落空的

整理检视错误

把过去所做试卷认真整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解题规范上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进行训练,以警示自己在高考中不犯相同的错误

慎选模拟试卷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正确处理高考试卷与模拟试卷的关系:前者科学性强;难易适中,规范性强;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答案紧扣题意。而后者相对来说科学性较差;或过难或过易,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这一阶段建议一定要选用经过有关专家审阅的模拟试卷,最重要的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各项能力有哪些欠缺。如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效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训练审题能力

考试卷中所有试题的情景材料都属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热门话题,让大家所了解。只不过在编制高考试题时,有了新角度、新问题和新要求,已经不是我们在这本或那本辅导资料中见过的具体形式和要求,不能照搬照抄。高考总复习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艰苦的自我学习过程,要养成习惯,拿到题目,不要马上动笔,仔细阅读题目,一是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地领会并把握住它的基本内容;二是注意把握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指向,使自己能够在答题前迅速整理出思路,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而一部分同学若在答题时有创意,还可能酌情加分。

总之,复习是一个自我思考、训练、积累、提高的学习过程,祝同学们经过努力领悟复习妙招,在今年高考政治中取得好成绩

高分学霸关于高三政治学习的方法

1.戒骄戒躁,认真上每一节课,做每一道题

一直以来,我非常认可一种说法,即“心态会极大地影响高考成绩,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是体现在6月7日、8日那两天,而是在高考复习阶段的复习状态。”从我个人高三的经历体验来说,我认为这个说法值得重视。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容易紧张,心态调整能力一般的人,但只要想一想高考前的每一天虽然不是利用得尽善尽美,也都充实尽力,不留遗憾。认真地上了每一节课,认真地完成了每一道题,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也就比旁人多了一份淡定从容,有助于在高考答题时保持沉着冷静,更好地发挥水平。

另外,平日的练习和各种资料切不可随意忽视,了解一些时政资料背景有时会节省做题的时间,加深的理解无形中会提高正确率。

举个例子:今年的政治高考题不是有一道预测趋势并作图的题目吗?读完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两个趋势都是上升,一个快一个慢;第二反应是这个材料有点熟,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是在试卷上作为题目的补充背景还是时政资料已经记不清楚,但好像与我先前答题时的答案有不一致之处,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再仔细想想就发现应该有一个赶超的过程,因而两根图线会有交叉点。记忆加推理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整理归纳知识点

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能力立意、立足设问”,但是课本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各个知识点是答题最重要的依据。在这方面,我认为跟随老师的脚步就好。

当然自己也要注意:第一二轮的复习覆盖面要广,除了重点知识要重点掌握之外,要注意抓小细节。对于书本上的各个链接和知识窗提及的内容都要有所了解,厘清不同概念词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每一课的知识体系(即讲了什么、各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清晰地掌握。

第三轮复习时要学会从一个知识点阐发开去,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常识中可以联想财政作用、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想的时候要尽可能多角度),这种思维运用于论述题有助于拟分论点,也有助于简答题的多角度答题。此外,我以前曾整理过哲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基本上把它们浓缩成三句话的形式作为分析说明题的第一段(形式基本为:大概念原理+小概念原理/两个对象的相互关系+方法论)

3.多反思总结

题目做了很多,那么不妨试一试分类,可以自己尝试分一下简答题设问的方式、不同类型简答题的答题模式、答案的组织方式、分析说明题不同的类型(理由是否支持观点/措施与建议是否一致等)。不盲目做题,让自己做的每一道题都有价值。

针对考试的状况,学会分析自己的试卷,分析自己哪部分失分,原因是什么,再针对原因做适当数量的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逐步反思改正原先不对的地方。

在一模之后,我发现我的分析说明题做的不好,12分只拿了6分,所以特意找了很多建议措施类的题目,尤其高考题,自己先做一遍,做完后研究答案,把答案分解,尽量还原思考路径。然而由于高考答案水平高,我还是保持了很长时间的一头雾水,一直弄不清楚“不一致/不完全一致/一致”分别在哪种情况下用,后来才知道“不完全一致”比较能够考学生的逻辑思维,概率比较大,再后来碰到几道典型的题目,发现分析说明题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原理!尤其是细小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课本内容和题目有机结合。其次思维要缜密,做题要细心,语言表达要有逻辑。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的能力有所提升。

附:(关于高考答题注意点,不完整、不妥当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一、选择题

①注意主体是否一致

②四个选项之间的区别,不要混淆(注意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

③注意提问什么,看问题与整个材料还是部分材料有关

④在确定整个材料都与设问有关时,要注意整体理解,适当猜测出题者意图

二、简答题

①仔细审题,辨明主体,问什么答什么

②立足设问,往前推一步,往后推一步,答案最好能够有一定逻辑性,形成因果链条

③看分值选择答题角度的个数,分值大则多角度答题

④组织答案时要清晰明了,不同得分点之间留一个字空隙,也可加分号隔开

三、分析说明题(哲学)

①原理搞清,大知识点会概括,小知识点不能遗漏

②第一段概括要即全面又简短,这个可以事先准备整理

③这道题就是考逻辑思维,做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答案是有风险的

④要把课本原理和题目非常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论述题

①先读材料,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归纳核心内容/中心词

②由核心内容阐发联想,结合材料中涉及到的对象,确定分论点

③在确定分论点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论述中心,确立总论点

④注意:拟分论点时,整合优于取舍!拟分论点时,整合优于取舍!拟分论点时,整合优于取舍!(重要的事说三遍)

⑤在分论点后面进行论述时,要注意逻辑环节不要太多,三段论式即可,多则容易显得逻辑不清,且当中的逻辑环节越多说明分论点的与总论关系越远。

高三政治复习方法 篇5

1、深抓课本,关注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精心扶弱助强,实现整体推进。

2、优化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时政观察,分析的能力。 3、加强教研工作,研究高考以及高考试题,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4、有效落实知识,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密切关注考试说明的条目及其变化

(1)考试说明的条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没有“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这给我们复习带来了挑战:我们按什么要求复习,复习到什么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结合起来。学科指导意见是对考试说明的细化,把两者结合起来便于操作。

密切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及本省特色信息

比如社会时政热点:十二五规划;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会”等。

关注社会热点的目的是要用好热点,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分析热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增强新颖和时效性,让课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高考。

密切关注各地后期复习资料的信息

(1)各地复习资料如何获得

除了本校加强高考研究之外,还应与一些有实力学校加强交流,获取它们的后期复习资料并加以解析为我所用,可以与这些名校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以便随时获取有效资料。

(2)获取资料后怎么用

小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篇6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

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

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

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汇成商学院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7

一、依据教材特点, 明确预习目标

实践证明, 要使学生的预习收到实效,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才能合理地分配时间, 及时调整, 有效预习。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们编制了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的学案, 它涵盖了四个方面:“预习提示”、“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我的资料”。

“预习提示”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点拨性导语: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感觉到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特别容易读错, 有不少生字很难写好。对此, 你有什么提醒吗?在相互提醒中, 学生生字词读得准又记得牢。

“我的收获”主要是展示预习成果, 让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一项活动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从读书感受的角度来说;也可从文章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角度来说;还可以从赏析的角度来说。课堂上再以“怎么写”这条主线展开教学, 在交流对话中, 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出火花, 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我的资料”主要是拓展积累。可以是关于作者, 也可以是查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成语、诗句、名言、故事等。

当然, 预习方案的内容及栏目设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年级的不同进行选择和创造。

二、加强预习指导, 习得预习方法1.

“读”为法宝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可见课前“读”的重要性。让学生真预习, 我们不妨以“读”为法宝, 以“读”制胜。对预习的课文, 我要求学生至少通读五遍, 五遍的读法不一样, 要求也逐步提高。

初读课文, 轻声读, 圈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借助生字表, 把生字注上拼音, 多读几遍, 用最好的方法记住字形。对于不理解的词语,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或查阅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在课文相应处留下笔记, 从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及运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再读课文, 放声读, 标好自然段序号, 理清思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指导学生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补充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题目我们能捕捉到很多的课文内容信息。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写景、写人、写事的文章, 一般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2) 抓关键句。文章的作者, 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 或点明中心, 或概括内容, 或总结全文, 抓住这些关键句, 以一句话串联概括全篇。如《拉萨的天空》这一课, 开头就说“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这句话已经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读课文, 默读, 解决课后思考题, 在题目下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大部分课后的思考题都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变课后问题为读书目标, 课堂上学生就会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往往会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 (4) 读课文, 赏读, 体会写法。学会迁移表达, 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读一篇文章,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 什么地方写得好, 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评价, 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写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课堂上学生读美文, 赏美景, 学写法, 收获丰厚, 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让学生流连忘返。 (5) 读课文, 自由读, 质疑问难。学生通过预习, 不可能什么都懂, “学无止境”、“学贵于思”, 学生自读课文后,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疑难问题, 这是难能可贵的。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质疑: (1) 从课题质疑。课题对于课文来说是“眼睛”, 是“窗口”。抓住课题提问, 有时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学习《卧薪尝胆》一课, 可引导学生提问: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越王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是怎样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长期这样训练, 学生便会学会抓住课题提问, 提出关于课文内容及文章中心有价值的问题。 (2) 从中心句质疑, 如《卧薪尝胆》这一课第4节的中心句是“回国以后,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可引导学生问一问:“越王勾践为什么时刻不忘报仇雪恨?”“这一自然段又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3) 从重点段质疑; (4) 从关键字词质疑; (5) 从标点符号质疑; (6) 从课后习题质疑。 (7) 从写的角度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学多思、活跃思维, 从而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 课堂上会迸发出精彩纷呈的智慧火花。

2.查阅资料

吕叔湘先生认为:学语文, 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所以预习课文仅仅“读文本”还不够, 有时还要查找资料:关于作者、关于课文主要人物和文本相关的诗句、名言、故事,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 这些名家作品很有必要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来了解。通过一篇课文, 来走进一位名人, 将薄书读厚。

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 这是“大语文学习观”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善于将生活链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之前, 可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公园里, 到田野里, 到果园里观察迷人的秋景。课堂学习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 课后学习课文的写法, 描写一处秋景。

这样的“导”, 不光使学生明白了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还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落实预习检查, 激发预习主动性

学生是否预习, 是否真预习, 哪些方面掌握得较好, 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检查, 才能了解, 才能发现。学生预习后, 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 通过检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情感上的愉悦, 无形中激发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养成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检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1.认真批改预习案

对预习笔记教师要认真批改, 有时还可写一些富有人情味和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自学能力让我惊叹”、“你的感悟很独特, 评析很恰当”……这样的批语不仅会使学生因得到意外的惊喜而真正感到欢欣、愉悦, 还会使读批语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和企盼, 以此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 促进其习惯的养成。

2.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

生字词的检查, 可放在导入新课以后, 检查会读会写。课文朗读检查可以随后进行, 也可利用早读课同桌互查, 接下来检查课文内容的概括情况, 然后再了解质疑情况。课后思考题、课文“怎么写”及搜集资料检查, 结合讲读课文有机穿插进行。对于预习认真的同学, 教师要积极加以肯定, 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获取知识的满足。对于听写全对, 字迹又非常漂亮的, 及搜集的好的资料可及时张贴在快乐成长栏里, 供大家阅读、欣赏。

3.开展多种比赛, 以活动推进预习活动走向本真

(1) 评选“读书能手”、“普通话形象大使”, 激发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有了读书的兴趣, 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读准生字字音, 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去读, 直到读通、读顺、读得声情并茂。 (2) 评选“生字词王国国王”, 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识记生字词。 (3) 评选“我是最棒的小老师”,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课文中一些重点段落的学习, 可尝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由学生来做小老师, 讲一讲这一段写了什么, 又是怎么写的, 说说自己的感受, 讲得最清楚、最生动的自然就是“最棒的小老师”。这项活动, 也促使学生预习时, 不光要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还要思考怎么表达, 既培养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又培养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提高学生数学预习效果的方法 篇8

一、师生共同预习

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预习任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学计划,认识到预习是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所必须规划的一步。然后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除了潜移默化,还可以通过预留预习任务、确认预习目标、检验预习效果等方法,以便促使学生通过自觉性或强制性预习任务的完成,来为自己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在课堂与教师一起体验对知识的好奇、了解、熟悉、掌握、应用的过程。师生对于预习任务的共同研习,突出了预习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教授“克与千克”之前,教师可以对自己提出教学计划按时完成的要求,也可以提出让学生在知识预习中获得对知识整体认知的要求。对学生布置完任务后,要告诫学生首先进行对知识的认识,认识的程度取决于预习的深入程度,是“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预习意愿以及对预习知识重要性的估量。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对于油盐酱醋重量的把握,展现出自己是一个喜欢将知识在生活中验证的人,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自我验证,建立极为准确的质量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学生学习如何进行预习的过程,即是在教师布置任务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自我认识与学习,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过程。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时,学生通过对内容的预习,可以询问家长等方式获得这一概念的经验理解,从而在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激发预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一句教育工作中可以作为指导思想的箴言。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课堂体验、课堂兴趣为目标进行预习任务的布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潜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预习观念,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激发学生预习兴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知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预习的方法,然后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预习。教师也可以采用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形式,让学生稳固地掌握预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预习下24小时计时法这节新的知识。首先,大家知道教室里的钟表的读数规则吗?”

生1:“我知道钟表一共有12格代表时间的格子,每通过一个格子,就会过去5分或者5秒,这取决于是分针还是秒针通过了这个格子。”

生2:“我知道每一格代表一个小时,每天钟表要走两圈才算走完,从算术的角度来讲,这一共是24个小时,老师,是不是加起来就是24小时计时法了呢?”

师:“你的猜想很好,事实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然而还有所不足。对于后面的12个小时,是从13点一直计时到24点完成一个循环,这就是完整的24小时计时法。”

通过课堂提问式的预习引导,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和聆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预习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课后,我还为学生布置了周末一天的实践活动安排的,并在下一节课交流,让学生喜欢上对知识的预习且能够自己进行预习。

三、重视教导预习方法

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预习方法的教导,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达到预习的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阅读法和开展研讨会定期分享预习经验的方式,有效改善学生的预习体验和预习效果。

阅读法,即是通过对内容的把握抑或对知识的取舍来进行略读与精读的阅读式预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标记自己所理解知识重点的方式获取独立的预习体验,利用自己的直觉来判断书中知识点的轻重度,然后在实际的课堂中跟随教师的讲课逐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对自我判断的肯定,以及对自我缺点的排查,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学习方式。

预习结合了求知欲和成就感,是在实践中证实了的能引发学生学习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绝佳方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深藏的智慧,也引导学生挖掘自我的成长潜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9

2、画疑难处 。就是孩子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再把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可以查字典或者问家长,老师,同学再解决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然后告诉孩子再把好词好句妙词佳句画出来,这种词句不要低估他的用途,写作文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大有好处。

3、一年级的孩子一定要把汉语拼音背的滚瓜烂熟,能正确的认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的书写声母,韵母,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能准确的写出要写的100个生字。准确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按顺序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老师会推荐一些课外书,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让他知道阅读的乐趣。会使用音序查字典,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二年级的孩子一定要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课本的450个生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课外阅读书籍也开始加深了,能正确的读准字音和朗读。能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一定要记住常用的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把阅读中的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写作中。

5、三年级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能把课文要求会认的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个字,这时候已经能熟练的使用字典了,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习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附属课文。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课外书可以增加国外的优秀的书籍,比如【绿野仙踪】【金银岛】等等。

6 、四年级认识汉字 会写的汉字肯定都增加了,现在开始要求认识的字做到离开注音,离开语言环境也能认读就可以了。能正确熟练的运用字典学习积累词语。熟练的运用钢笔写字,字一定要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时候能正确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的资料独立阅读适合的课外书籍,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变想,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讲述一件事。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的观察图画,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清楚。

小学生数学有哪些预习方法 篇10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孩子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0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孩子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其形象理解概念。

0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孩子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0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孩子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孩子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可以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0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孩子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11

在班里常有这样的孩子:刚上课时他也听课、看书,可当老师引出问题,目光投向他时,他会快速躲闪你的目光并深深埋下头,显得紧张、慌乱,好像犯了什么错一样。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紧张?为什么课上孩子不能举手发言,不愿参与讨论,对知识没兴趣?究其原因,不是孩子不愿获取知识,而是他们不自信,不能够肯定自己能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敢与老师和同学展开讨论。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如何打开他们那一张张“金口”,如何让他们的想法跟上教师的思维?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找到了一条小径——“预习促进法”。

以往,我们曾笼统地要求学生回家预习下一课。结果往往是学生回家后,拿出书,读一遍,弃之,并未理出文章的脉络。鉴于此,我们为“预习”作了具体的预设:(一)快乐阅读。读出韵味,体会感情,运用语气,一节选出一个“朗读状元”。(二)趣味字词。①自主识字。说出识字、记忆方法,评出“记忆小明星”。②评选书写生字词小能手。评出“理解之星”、“小书法家”。(三)名段欣赏。对于描写优美、场面壮阔、煽情激荡的段落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装饰优美的句子,做出标记或摘抄,巩固积累。(四)标记自然段。根据自然段理清文路,直击中心,预习有数,听课有路。(五)标疑记难。用特殊的符号标记出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及课后题中不懂之处。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学生们有趣的预习片段吧

《童年的泥巴》一课的预习

1.趣味字词:

生字: 娘(大娘)、烤(烧烤)、猪(肥猪)、踩(踩住)、胖(胖子)

变偏旁:狼(老狼)、拷(拷贝)、堵(堵住)、彩(彩虹)、伴(伙伴)

2.特殊字:

我要食物——饿(饥饿)

3.听写:

新娘、对付、老狼、烧烤、肥猪、踩泥、胖子、做梦、食盐、丫头、饥饿

4.我喜欢这一段:

我们一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地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蠢胖蠢胖的大肥猪、温和顺从的小绵羊、机灵乖巧的长耳兔,有笑眯眯的老爷爷、瘪瘪嘴的老奶奶、俊俏的新媳妇。我们一个个咧着嘴儿,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乐得直蹦高。

因为他们捏得尽兴,玩得尽兴,把我也带到了这个欢乐的场面中。

5.疑问:

(1)“这风一样的日子。”是说时间过得快,对童年的留恋吗?(2)撒欢:尽情玩耍奔跑的样子。(3)尽兴:达到极致,玩得特别开心。(2)(3)学过课文后补充。

6.作者的童年真快乐!

利用这一小小预习法,学生对于新知识,有目标可寻,有思路可找,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于是,在课堂上,有了举手提问的,更有了抢先回答的,有了识字小能手,更有了朗读金话筒。一朵朵课堂奇葩,在这一“预习法”的促动下,竞相开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的预习,使孩子们在课上有了充分的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进取的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所以也就敢说敢表现。而在这一系列的表现中,学生不但巩固了自己预习的内容,也汲取了别人的感悟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积蓄又有了新的增加,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再向前冲刺的决心。所以说,“预习”,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法,一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

高三学生政治预习的学习方法 篇12

1.选择题得分普遍不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对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记忆不牢, 理解不到位, 未能对客观题进行正确判断, 对主观题进行分析说明。

2.审题能力差, 未能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对背景材料和设问理解不到位, 对行为主体及其职权区分不清楚。语言概括能力差, 找不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和有效信息点, 总结不出中心意思。

3.没有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不清, 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没能很好地从宏观上调用知识。个别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 不懂得把材料中的文字与课本的原理和知识相联系, 只是照搬照抄材料。

4.答题欠规范。个别学生做主观题没有认真审清学科方向以及设问方向和要求, 原理运用张冠李戴, 答非所问。即使答了, 也是“口水话”, 没有上升为理论的高度, 做到观点术语化、条理化、序号化, 以及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让人感觉“答了很多, 但很乱, 不着边际, 没有实质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则重在摆原理, 把原理照搬到答卷上, 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因而得分非常低。

5.个别学生在文综考试中时间分配不合理, 做选择题用的时间过多, 导致最后两道题不够时间做甚至放空。在复习过程中, 学生对一些政治术语把握不准, 没有很好地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 只是一味地钻牛角尖。

二、应对的措施

(一) 牢固掌握课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夯实基础

高考的题目大部分是基础题, 而且会遵循“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原则。每年的高考试题, 其形式或问题都会发生变化, 设置的情境往往会使用我们从未见过的材料, 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但设问“高于教材、活于教材, 却源于教材”, 无论题目怎样变, 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出题依据和源头, 也就是我们讲的“理在书中, 题在书外”。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中, 要强化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夯实基础, 对课本的主干知识、考点进行识记, 利用好早读及晚读的时间熟记课本知识。

(二) 注重热点, 关注新教材, 提升成绩

1.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运用, 关注热点

关注热点, 联系实际, 是政治试题的突出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 必须重视热点, 按专题对材料和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整理,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联系实际时, 除了要注意联系国内国际的重大实际, 特别是我国一年来的大政方针, 还要关注社会生活实际, 如物价上涨、农业、民生、节能减排、对外开放等热点问题。这些都是长效热点问题。如节能减排 (过去的提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在是“节能减排”) , 2005年考“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企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该如何做”, 2010年考“政府在实施节能减排中体现了哪些活动原则”“居民使用白炽灯和企业生产白炽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农业问题更是热点当中的热点, 连续几年都考, 2008年问的是“世界粮食危机蔓延, 引发粮食价格上涨, 我国怎样应对”, 2009年考“政府为什么要抗旱”, 2010年考“中国为什么能以7%的土地, 保证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2013年考“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该村在土地集约经营上成功的经验”。这些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关注新课改, 注意教材内容的变化

广西从2012年起才实行新课改, 但近五年广西高考的文综试题里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新课标的内容。如2009年的“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0年选择题中“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011年选择题“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2012年的“联系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 2013年的“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知识”等。对新课程内容的考查, 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 顺应考生的思维畅通性, 有利于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 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但也给我们的复习敲响警钟:不能忽视新教材, 应将其有机渗透到旧教材的相关内容中, 找出新旧提法的异同, 并对新提法进行理解和记忆。

3.抓好尖子生的培养, 鼓励学困生, 提升成绩

对于尖子生, 我们要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可多找尖子生谈话, 不断给他们暗示, 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从而促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学困生, 我们要尊重其人格和情感, 多去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帮助他们。真正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真心诚意的帮助, 让他们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 从而树立自信,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上, 要从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入手,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 指导他们利用好课前和晚读的时间强化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三) 考试时间的安排和策略

高三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篇13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XX: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XX: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XX: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XX: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XX: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XX: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XX: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XX: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⑤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XX: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三)矛盾的观点

8、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XX: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XX: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XX: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XX: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XX: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XX: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XX: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XX: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方XX: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XX: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方XX: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XX: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XX: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XX: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 ②依靠群众

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方XX: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

方法论:要树立崇高理想,又不能脱离实现;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反对:反对心无大志、眼高手低、脱离实际。

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上一篇:《福建省国防动员条例》全文下一篇:研发中心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