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 篇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285 更新时间:2007-10-27

..一、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

综合重庆近两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以及部分省区的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强调试题的基础性。

所谓教材重点概念和核心知识: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有关知识;《哲学常识》中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观点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原理;《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职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平与发展等内容,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大量出现,而且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重点。

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试题的时代性。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今年的高考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

3、重点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也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如重庆2007年高考文综第24、25、26题,结合材料考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增加可能导致的结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概念的区别;第38题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等。全国文综I第38题考查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4、结合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

首先,组合选择题增加,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个情境,却融政、史、地知识于一体。

二、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教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8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基本趋向稳定。试题也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仍将遵循往年的命题原则,关注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试题所引用材料将简明扼要,信息传达度高,文字量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

2、命题求新,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

预计2008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p#分页标题#e#

3、在命题设计上会呈现出背景材料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不少试卷已经在逐渐向新课程的命题立意靠拢,可以预测的是,试题仍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试题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总体趋势是2008年高考试题将依托热点设置问题,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4、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制肯定会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有新”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但始终会以教材为本,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

三、关于2008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复习建议

1、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的定位,从而确定整个复习的定位。

结合近几年高考及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在高考复习的定位上要有平常心态,要淡化高考,不要把高考复杂化。由于文综考试多年保持稳定,总体上与国家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一致,考试突出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近几年的试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自己扰乱自己的心态。当然,淡化并不是说就是不重视,而是要紧密结合高考的特点,在心态上放松自己。通常我们在复习时把过程复杂化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但学生、教师很辛苦,而且还会给基础知识的复习产生负面影响。

2、在复习中要大胆取舍,不要被时事和所谓的信息等所困。

在复习中不要去做面面俱到的努力,不要以为每个时事问题都很重要、每个信息都很关键、每套试卷都要做,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转移到应付时事、信息上,这只会舍本求末,越复习越糊涂。#p#分页标题#e#

3、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突出能力目标,但也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为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要求,所谓“牢固掌握知识”必须做到三点: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知识;关键点是使学生理清知识联系;落脚点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要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文综试题的题干运用一定时事材料编制,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今年的十一五计划、《物权法》的实施、党的十七大等。

5、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题题型识别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辅导。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尤为重要,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应落在解题的基础思路和一般方法上。第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认识对象、任务指向等),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

6、适度训练,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

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防止在阅卷环节造成无谓的失分。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

二、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

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五、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7、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个环节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作业训练的监督。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 篇2

传统的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课堂结构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以教师讲授为手段, 教学程式刻板, 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良后果。为了改变上述状况, 在高三复习阶段, 教师应首先从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入手。

1. 在归纳整理时, 教师应先做示范, 可以重点分析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为学生作典型引路, 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板块的贯通,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做到框框有归纳, 课课有提炼, 单元有总结, 进入能准确地识别和选择知识、准确地调动和表述知识的良好状态。

2. 在联系实际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各个模块的知识分析历史和现实, 得出合理的结论,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 实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在答题中力求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3. 在布置作业时,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 如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或整理相关的内容,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不过分依赖教师、资料, 特别是不要机械地照抄照搬参考答案。

4. 在讲评作业 (试卷) 时, 教师的讲解不必按部就班, 而应对批改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作重点讲解, 并且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分析, 因为“教师讲清楚不一定等于学生听明白”。同时, 可以让学生对试题及答案进行评价, 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将优秀、一般及较差的答卷通过计算机扫描进行展示, 促使学生对照自己的答题情况,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水平。

二、研读《考试说明》, 及时调整复习内容

《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新课程考试大纲、浙江省高中新课程相关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实际编制的, 对2010年高考相关科目的考试内容、要求、形式等作了具体解释, 细化了教育部新课程考试大纲对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要求, 并提供参考卷, 它既是我省高考自主命题的依据, 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因此, 我们要十分重视《考试说明》, 认真地研读和对照《考试说明》, 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研读《考试说明》中关于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时间、试题结构与题型、分值比例、考核目标、要求和范围等相关信息, 找准知识的薄弱点和复习的主攻方向, 及时地在平时的复习、作业、改卷、反馈等环节中调整复习的重点、方法和策略。

2.2010年《考试说明》 (文综政治部分) 中规定的考试范围与2009年相比, 基本稳定, 但也有一些考点发生了变化,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 《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点变化。

(1) 删去了“ (货币的) 结算方式”。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改为“正确的消费观”。 (3)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改为“现代企业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的法定形式”改为“我国公司的法定形式”;“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改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维护劳动者权益”改为“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利息、利率与本金”改为“存款利息及其计算”。 (4) “效率与公平”改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改为“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改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改为“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的三种情况”;“违反税法的现象”改为“违反税法的行为”。 (5)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改为“市场秩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改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改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举措”改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政治生活》中的知识点变化。

(1)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改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改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改为“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改为“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 (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改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改为“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改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立场”。

(3) 《文化生活》中的知识点变化。

(1) 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 删去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 “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改为“文化塑造人生”。 (4)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改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5) “灿烂的中华文化”改为“中华文化”。 (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改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改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改为“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文化中的地位”。

(4) 《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点变化只有一处:

删去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其根本观点”。

(5)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知识点变化。

(1) 增加了“国际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2) 删去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的主要机构”。

3.2010年文科综合参考试卷 (政治部分) 与2009年文科综合高考试卷 (政治部分) 相比较, 主要有以下变化。

(1) 第Ⅰ卷:《经济生活》由5题变为3题;《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仍各为1题;《生活与哲学》仍是4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由1题变为3题。

(2) 第Ⅱ卷:2009年的参考卷共5小题, 每个模块1小题;2010年的参考卷中取消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题目, 《经济生活》由1题改为2题。

(3) 2010年的参考卷中的题型出现了新的变化, 首次出现了评论 (辨析) 题和答案开放型试题。

三、整合所学内容, 实现知识体系化

教材内容是学生复习的主要依据, 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将学生所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 对所学知识的整合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知识整合就是要求我们打破教科书中框、课、单元的条块分割, 实现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合, 努力构建起以主干知识为中心, 辐射四周, 联系实际的知识与能力体系。知识整合的方法很多, 对一个主干知识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现实, 达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高考文综考试中所要求的主要目标, 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例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考点可以作如下整合。

(1) 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基本标志,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 为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 。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多层次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决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我国经济体制,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3) 在任何社会中, 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各种有限的资源, 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辅以一定的宏观调控, 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 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5)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怎么办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遵循价值规律, 按价值规律办事。明确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实现的, 懂得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了解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弊端、市场规则等。 (2) 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明确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目标、主要手段和主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当然, 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3)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现表述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主要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扩大内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归纳解题方法, 力求答案系统化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对于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的正确率, 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 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以积累。

分析说明题常见的设问类型及答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是什么”型。

这种题型以“揭示了……信息”“反映了……现象”“说明了……问题”“蕴涵了……道理”为设问要求, 要求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去分析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所以, 要求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其次, 要牢固地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点, 并能随时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三, 要坚持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方法, 将现象与本质、材料与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全面的分析。另外, 当教材的表述与当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表述不一致时, 应以当前的表述为准。

例【2010年·浙江文综参考卷第41 (2) 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浙江省纺织行业出口曾严重受阻, 经营困境日益凸显。面对严峻考验, 该行业众多中小企业积极应对, 逆势而上, A企业就是其中的一家。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略)

材料二:A企业2008、2009年第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比较

分析材料二, 指出A企业的变化所蕴涵的《经济生活》的道理。

解答上述问题时, 首先, 要坚持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方法, 分析比较A企业2008、2009年第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的每一项数据的变化及其影响。其次, 要调动和运用《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 将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与上述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得出相应的结论。

【参考答案】 (1) 面对出口受阻, A企业适时作出相应调整并取得明显成效, 说明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2) A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变贴牌生产为主为自主品牌生产为主, 使利润显著提高, 说明企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3) A企业增加产品种类, 开拓国外新市场, 提高内销比重, 使企业产值不减反增, 说明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商机。

2.“为什么”型。

这种题型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理由”“……必要性”“……依据”“……原因”等为设问要求。在解答时, 首先, 要看清楚答题的角度, 找准主体。《经济生活》的主体主要有:企业 (公司) 、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国家 (政府) 、国际组织、地区等。《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有:公民 (人民) 、我国政府、人大、政党、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文化生活》的主体主要有:社会、人、中国、世界等。《生活与哲学》主要可以从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的角度去考虑。《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主体主要有:国家 (应主要掌握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 、国际组织 (应主要掌握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 。第二, 甄选出与上述主体相关的知识点。第三, 将有用的知识点与材料、当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织并运用到解答问题中去。

例【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41 (1) 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 就业压力大, 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订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 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 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 待得住, 干得好, 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 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 小杨打破传统观念, 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 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 她走访农户, 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 传授农业科技知识, 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 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 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 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 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 “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一、二,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 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解答上述问题时, 首先, 要看清楚答题的角度, 一是《政治生活》模块, 二是找准党和政府两个主体, 并写出“与党和政府有关的”知识点。第二, 分析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村官”工作的原因, 如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解决“三农”、就业等问题等, 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参考答案】 (1)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 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和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有义务和责任, 践行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 (3) 这一行动计划既可以为农村输送更多的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又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成长, 也为农村干部的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3.“怎么办”型。

这种题型一般以“如何 (怎样) 体现……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发) ”“提出……对策 (办法、措施) ”等字眼来设问, 所以解答此类题目时, 首先, 要归纳出材料给出的几层意思, 有时也可以看一下标点符号。第二, 根据材料各层次的中心, 找出相关的道 (哲) 理。第三, 调用所学知识, 结合时政, 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办法, 但必须言之有理, 理在教材或当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

例【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41 (3) 题】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 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解答上述问题时, 首先, 要归纳出材料给出的三层意思, 乡村的变化, 小杨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关系, 小杨自身的努力。其次, 将上述三层意思与教材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答好该题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答案】 (1) 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 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自己也得到了好评, 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2) 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 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 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3) 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评论 (辨析) ”型。

这种题型以我们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做法、措施等为背景, 要求考生如何认识、如何看待之为设问要求, 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和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及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探究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掌握。答题时要坚持以辩证的观点 (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为指导, 遵循“现象→本质或问题→对策”的原则。答题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 判断、描述事物, 若把握不大, 先不要下结论;第二步, 阐述事物, 通过思维过程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以小见大;第三步, 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得出相关的结论。

例【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7 (1) 题】今年 (2009年) 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 (2) 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 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 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 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 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 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同学们被深深感染, 并跟帖展开讨论。

有同学跟帖认为, “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这是一道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辨析题, 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结合实际对之进行评价。答题时只要我们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之作一全面的分析, 得出结论应该是不难的。

【参考答案】 (1)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2) 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 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 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3)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答案开放”型。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参考试卷中首次出现了“答案开放”型试题, 这是一个题型改革的信号, 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备考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熟悉各种题型。

“答案开放”型的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问题或观点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措施等, 既要有理论依据, 又要有现实的可能性, 将理论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2010年·浙江文综参考卷第41 (3) 题】鉴于A企业成功摆脱困境的事实, 有人说“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在于自身的良好经营”。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偏颇所在, 并举两例加以说明。

解答此题时, 首先, 要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在于自身的良好经营”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看到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其他因素, 如国家。其次, 是在此基础上调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国家的宏观调控, 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例子必须是有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且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求的, 当然不能出现具体的人和企业等。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 篇3

一、近五年“文化生活”考題分布和分值对比

二、近五年“文化生活”考试规律、题型特点分析

1.“文化生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近年来保持了稳中有变的趋势

(1)分值保持了相对稳定。5年新课标卷的分值基本维持在14分,只有2012年从哲学里转移了2分过来,整体上没有大的变动。

(2)在题型上,基本是一个选择题,配一个问答题。只有2011年没有选择题而是两小问问答题,但这只是个例,没有改变题型整体的稳定性。且选择题都是以四二组合呈现。问答题题型丰富,有原因型、措施型、意义型、评析型。

(3)在难度上,基本保持稳定。近5年的“文化生活”试题基本维持在0.7左右的难度。整体来说选择题偏易,问答题难度适中。

(4)2014年彰显了创新意识。选择题“文化生活”与哲学出现“一拖二”即一个素材下面设置两个选择题(第18,19题),与第39题遥相呼应,从中可看出命题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无论是教材,还是国家给出的课标标准、考试大纲等,都对教材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这是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点把握和突出的,也是高考命题者高频考查的考点。从近5年的文化考题看,基本突出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如2010年的文化与经济和综合国力、思想道德建设内容,2011年对传统文化的考查,2012年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特点,2013年对文化的传播发展、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考查,2014年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考查。不难看出,历年考题主要围绕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进行考查。

3.试题凸显政治学科的个性特点,即时代性、现实性和导向性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政治学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要有时代感和导向性。通过试题和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对学生有一个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通过问题考查知识,引导学生跳出书本,关注更为广阔和鲜活的社会生活。5年文化高考题也同样突出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考查,力图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当代的人”,而不是一个“历史的人”。如2010年考查基层道德模范的评选和面对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下的文化建设问题,2011年对妈祖文化热的考查,2012年面对社会中出现的中医药存废讨论而考查中医药的传播发展问题,2013年面对群众对教育中的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性以及当下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考查,2014年对中法文化交流、教育理念方法创新的考查。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帮助学生和社会澄清思想,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4.创设问题,注重探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水无声”的学习,而是在探究、讨论和体验中学习,5年文化考题也体现出这一点。“选身边事,讲身边人”,使学生做高考题目就如参加一次探讨活动一样,如2010年第39(2)小题:“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经济唱戏体现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成这种观点吗?”2013年第39(1)小题:“你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2014年第39(1)小题: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第39(3)小题: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就明显充满探究性、体验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政治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2015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与备考建议

通过以上对近5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文化生活”试题的分析,2015年的“文化生活”考查在试卷中仍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对2015年高考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书为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2015年高考政治文化模块命题难度不会太大,仍会立足于考查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起“高考无重点,考到了就是重点”的理念。对基础知识要进行地毯式扫雷,不留遗漏和遗憾到高考。既对正文深入挖掘,又要对引文进行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教材,指导学生学会按考点进行知识整理,形成一个个小的知识库。要善于抓主干知识,如文化的作用、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的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

在复习中,教师要研究、挖掘科技对文化的作用,有意识地收集相关材料,设置一些科技、创新对文化方面的作用的内容。

同时,注意教材的修改。2013年根据党的十八大的有关内容,“文化生活”内容有较大的修改,要注意修改部分的补充,注意新提法。特别是第四单元的第八、九课,变化很大,对新的内容要重点梳理,对新提法要吃透,但也不要追求难,搞清书本基础知识即可。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

高考作为选拔考试,绝不会停留在对知识的考查上,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能辩证的看待一些观点,并用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说明的能力。这一考查目标在“文化生活”的复习中尤其要贯彻落实到位。特别是在文化的感受、对待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情感上,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态度、观点、看法,辩证思考各种文化现象。

3.重视学习备考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文化生活”要记的知识较多,但与其他三个模块最大的不同是它更注重学生对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培养,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和辩证批判精神。而这一点只依赖教师是实现不了的。必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体验、感受和领悟,内化成自己对文化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在高考中解决命题者所设置的各种现实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改变原有备考模式,鼓励学生设疑,要求学生参与讨论、主动体验。

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探究、辨析或论证型题,加强对学生训练,提高学生探究和论证问题的逻辑思维与能力。

高考英语复习建议 篇4

语法复习课的安排要遵循认知规律,应是一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系统复习所有中学语法项目,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周密的安排是绝对行不通的。因此复习时不妨教师先归纳讲解某语法项目的重点难点,然后再操练句型。句型操练有各种形式,常见的有造句、改错、填空、翻译训练等等。每一类语法项目的复习可以分三个板块进行:复习要点(附课本例句)、主要考点(列举高考题)、精选练习(突出语境,强调运用能力)。

高效复习英语的方法

系统地练习了基本知识点和相应的答题技巧。因此,此时的复习重点放在模拟练习上。首先,对于模拟试卷的选择要以历年高考试卷为主,辅以各区县的模拟卷。

让学生真正了解高考英语试卷的难度和设置问题的习惯。其次,教师对模拟试卷的讲评应该更加灵活,不能局限于某个题目的正确答案,而是可以拓展学生相应的知识点和回答技巧。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建议 篇5

加强答题的精准性训练。

语文考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不能答题,是不能精准答题。语文复习成效,取决于学生答题精确度的提高。

1.在题干的审读、组织答案的规范性、措辞的精准度、分点的逻辑性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2.阅读问题的解决,基本路径是提升理解力。因此阅读题的解题指导,不能止于习题或试题答案的评讲,要带领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突破理解障碍。

3.指导学生修订其答案的工作是重要的。在纠错过程中,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将有较大概率寻找到答案优化的路径。

告诉学生:逻辑是解题的基本诉求,所有的考题都诉诸分析。答题不可以诉诸感觉,你必须严谨分析。

告诉学生:读懂是阅读理解的根本,只关注答题方法是本末倒置。试题本身并非障碍,你的.障碍全在于思维方式的粗陋和阅读经验的短缺。

突出重点,抓好作文的审题和材料准备。

作文60分,是谁都无法忽视的重点。作文的抓法,不能以为多写多练,就能出成绩。作文写得太多,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建议是:

1.除了考试,不宜多写完整的大作文,但要每周都坚持作文的审题和材料准备训练。

要多提供不同类型的作文题跟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讨论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观点可以获得哪些材料的支持;你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建构出分论点并形成完整的文章。此外可附加一个提问:你是否可以根据题目重新确定一个观点,再次讨论上述三个基本问题——这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2.热点材料的关注。

阅读是写作的先导。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要提供时评文章作为作文讨论资源。

3.思想资源的理解和积累。

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作文中的重大意义,充分理解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背景知识在学生作文中的价值。要引导学生逐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关系。

要引导学生理解外国优秀文化,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提升作文的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告诉学生:考场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你不需要多高的才华,但需要思考和眼界。你需要深度的分析和联结的能力。

告诉学生:作文不是傻瓜的游戏,你必须善用思想资源。我们的语文、历史教科书,已经提供了可观的资源,足以供你使用。

告诉学生:好的作文是通过修改不断提升的,正如好的人生是通过修正缺陷不断完善一样。

务求实效,抓有效得分。

有效的复习,必须抓好有效的得分点。可以有如下策略:

1.名句默写部分,尽力争取得满分。这部分题较“死”,智力含量不高,要肯下功夫。死分都得不到,活分就不要想。

2.文言翻译字字落实,不漏点。若非特殊句式,就不轻易改变语序。这部分的分值较大,能切实提高得分,万勿轻忽。

3.语言实际运用题,做题要细心,训练要到位,要不间断坚持。

4.所有选择题,都必须逐项仔细比对原文。语文高考试题大多缺乏智力的挑战性,性格谨慎的人会占有优势。

5.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问题多出在理解不到位。训练量不宜太大,但教学处理要精细。可采用细读方法,务求文本的充分理解,在具体文本的理解中去学会如何分析。

告诉学生:凡是涉及知识和知识理解的题,都是体力活。这部分试题的思维要求并不高,你需要的是不断的训练和总结。

告诉学生:能力是“知识+智力”的自然结果。智力问题很难解决,知识问题容易解决,你应指望的是你的严谨和耐心。

补充几点:

第一,语文复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分二:针对高考标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分析近年高考试题,针对高考试题的特点和难度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哪部分薄弱,该如何弥补。

第二,每次作文,都要尽量提供一些跟该作文主题相关的时评和名家短文。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复习绝不能仅仅做题。要做题,更要读文。多揣摩几篇文章,对解决阅读题和作文的问题,比单纯的做题更有效果。要把做、读、思结合起来。

第三,指导学生做好总结。每一次练习和考试检测出来的所有问题,都要引导学生在考试后自行清除干净,不留死角。要善于查漏补缺,考试一次,进步一次。每次考试之后,要引导学生分析:在哪些题上掉了分,哪些题做错了,正确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正确答案是那个样子,出错的思维障碍在哪里,作文的材料能否换成别的,哪些句子的语言还可调整或改进……这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必由之途。

告诉学生:答案都是从你的头脑中流出来的,总结是梳理你的思考的必不可少的步骤。答题这件事上,行动的效率取决于思考的效率,你需要在细密的梳理总结中看到并扫除自己的思维障碍。

高考历史高效复习备考建议 篇6

1、坚持每天看教材,结合考试说明进行系统、专题复习,对考试点有必要进行认真领会和梳理,从教材中汲取知识养分。

2、在复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有关能力提炼的细节

例如:课本中带号的注释、图表、黑体字、文献资料和信息等,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各阶层人士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追求方面的知识点。

3、注意关注历史热点问题,学习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以史为鉴,尤其是北京卷年年有热点问题。

例如:粮食危机、奥运、改革开放等等。

是五四运动至今的三个30年

①五四1919~1949

②1949~1978年底约30年

③改革开放至今30年

④建国60周年

⑤中美建交30年等等

⑥《告台湾同胞书》30年等等

既要注重从现实去追溯历史及当代文明的传承演变,以及重大

现实历史问题的由来;又要注重历史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热点问题一定要与历史专题有机结合,争取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史料辨析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4、学会取舍

①中国近现代史以中国各阶层斗争与探索、中国民主政治、经济建设及工业化过程的努力及成就。

②世界历史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市场形成及经济全球化、欧共体、多极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要结合考试说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

5、关于材料解析题

在复习历史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材料解析题,它是历史复习的重头戏,是难点也是得分点之一,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必须要做到三忌三要。

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即不顾与材料相关的所学内容和题目的要求,只停留在解释材料的层面上作答。

二忌生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而一味回归教材,将教材内容搬过来硬套。

三忌不假思索,白话连篇。即不注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措词随便而无中心。

因此,除了三忌之外还要做到三要。

一要切割材料,阅读剖析。即大致浏览一下材料,找出关键线索,如时间、人物、关于时间的描述性语句等,据此初步判断其考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历史背景,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联系教材,滴水穿石。即在深刻分析材料的同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以关联点为中心,将教材内容与材料观点联系起来分析与思考。

三要穿针引线,缜密缝合。即综合第一步、第二步的分析与思考,围绕题目所问、结合教材观点和材料内容来组织语言进行作答。

高考政治复习新探 篇7

高考首先考的是知识,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就是考察学生运用自己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 在高考中选择题的答案, 70%是对题肢即基础知识的理解, 30%是对题意的理解;综合题的答案70%是学科语言———基础知识, 30%是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我们知道, 在实际阅卷流程中, 点踩点给分与快速扫描关键词给分是评卷操作程序中所坚持的的原则和特点, 由此就不难看出, 得分的根据主要是学科知识。所以, 在高考复习中, 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认真学研《考试大纲》, 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要做到全面掌握, 要准确理解考点内容, 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做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系统整理与记忆主干知识, 做到逻辑清晰, 要点完备。要紧紧围绕热点问题, 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体现综合性。要重视新教材、一定要把新教材的相关知识融合到高考复习中。

二、加强训练, 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复习要重视训练, 但题不在多, 而在精。所以一定要注意精选训练题, 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试题, 尤其要选择一些高考真题和变式题, 重点是在练习中归纳和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技巧。

在做选择题时, 一是要弄清题干的设问限定的范围和角度, 是政治还是经济, 是国家还是企业, 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等;二是要认真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 当设问中有指代词“这”的时候, 一定要弄清设问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是哪些, 一般是离“这”最近的那一层意思, 但值得提醒的是材料的第一句为总括, 后面为例证或补充的时候, 要以第一句为主;三是要阅读完整阅读的选项, 千万不要草率决定。总的说来, 做选择题, 首要的是排除错误的选项;第二要排除与题意不相关的选项;最后还要冷静分析题干, 推敲题干的侧重点, 再作出正确选择。记住:做选择题, 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以干取枝”。

很多同学害怕做题, 特别是一些政治的主观题, 对自己的答案不愿意修改, 只想走“近路”, 这是不对的。天生会做政治题的人是没有的, 天生会写作文的人一样也是没有的。我们从小学级开始写作文, 这样写了十几年, 哪一个不是先临摹别人的范文, 再掌握写作技巧, 再反复练习反复修改, 才得以提高的。政治的主观题其实就是一篇小作文, 只要我们不断地琢磨, 认真地练习, 反复地实践, 就一定能提高。卖油翁说得好:“此无它, 唯手熟耳。”

在考试训练中, 告诉考生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在审题上要舍得花时间, 有很多同学常常舍不得花时间审题, 结果做得快, 错得也多;其次, 做主观题时, 一定要先审设问, 然后再带着问题审材料, 这样目标明确, 可以大提高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第三, 对关键词和标志性词语一定要抓住, 不得放过, 从中筛选有用信息, 因为每个考点都有它的一些习惯性的表述方式, 总会显露“马脚”的;第四, 一定要准确链接试题与学科知识, 在材料层次比较多的时候, 注意首先从材料的主干上考虑原理, 在设问中对学科知识的规定比较笼统的时候, 考虑的范围要大一些, 最好能照顾到所有板块的原理;第五, 一定要规范答题, 在组织答案时千万要遵循“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 一定要使用书本语言去表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关心时政, 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因为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一定会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也肯定会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 因此, 要求所有参与高考的学生, 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做到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 必须进行筛选, 对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热点问题, 一定要熟悉掌握它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以及导致的后果。

例如上海申办世博会取得成功。要求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从整体上把握清楚世博会的历史和性质,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取得过申办权, 世博会的举办会对举办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政府和人民为申博付出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它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有哪些。时事热点试题考的不是纯时政, 它在设计系列问题时考虑的是特定材料和情境, 考虑的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 它考查的是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这些时事热点时, 一定要根据问题设计若干个不同的切入点, 例如:对中国上海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原因要从哲学角度分析;对中国政府为成功举办世博会应履行的职能要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还有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国际展览局的性质和职能等。然后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最好再能运用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又要关心时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这样在解答时政热点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摘要:政治学科要求考生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做到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篇8

一、注重能力培养

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出题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纯粹考查基础知识阶段,侧重考查记忆能力。在这一阶段,只要把书背好,一眼就能找到答案。(2)前几年,命题范围更加细化,开始考查平时老师和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如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3)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置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识,又超越主干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但是,也有部分试题学术性太强。(4)目前,高考命题在突出基本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鉴于目前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我们在平常的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些新场景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各种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坚持了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做一些改变

为使学生的复习更为有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2008年9月—2009年3月仍是传统的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把握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等,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特定时期的阶段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课本知识结构化、体系化。针对本校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知识都已经遗忘的实际,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在细致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隐性知识。(2)在2009年3月—5月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相结合,以专题复习为主,辅以综合考试训练。(3)进入2009年5月,我们将剩余的20多天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归课本,整理以前做过的习题,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关注文史常识

从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考查皇帝谥号开始,文史常识被引入命题领域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是高考历史的一大亮点。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在2009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史常识的讲解和训练。因此,我校学生在应对2009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姓氏起源这一题目时能游刃有余。

四、注重历史观的培养

过去的历史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阶级分析法,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问题。现在的历史观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还出现了新的观点,如:(1)文明史观。人类社会逐渐走向进步、文明、开放,历史既是人类社会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史。(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统一性去考查历史。(3)以人为本。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人文主义、理性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融入这些历史观,开展各种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其以新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历史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备考,无疑是“无米之炊”。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高考绝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求做到“面全、线通、点透”。面全,就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力求宏观把握;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点透,就是对每一个知识点做透彻的分析,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力争让学生做到既知其一、其二,还要知其三、其四。

六、密切联系现实

鉴古察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作用,贴近时代潮流、不避社会热点是高考历史试卷的一贯传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确定新的历史专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更要注意观察影响世界趋势的国家大事,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承担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理念,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将热点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

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总结了《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技巧》、《答题规范》、《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等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专门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另外,通过学生互评、老师面评的办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精选试题

现在市场上历史资料种类众多,许多资料质量很差,其中偏题、难题、怪题、错题、重复题比比皆是,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为此,学校规定禁止各备课组订资料和试题,而是自编自组学案和试题。在选编试题时我们严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命题原则上,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素养。(2)在试题内容上,强调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注重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3)在试题设计上以高考试题为样板,不偏离教学大纲、高考考纲。(4)题型以新情境题为主。(5)不用网上现成套题,一般从二三十套题中筛选出一套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追求质量和实效。

上一篇:检察干警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2018年中秋节放假前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