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课程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接受心理与教育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文化课程职能在如何彰显“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日益显现,尤其将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其课堂也成为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由此,如何基于“互联网+”与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开放式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将文化课教学与隐性思政教育结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习、获取和内化的过程,辅以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手段的强化,由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为核心,以有效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互联网+)四大教学因素为渠道,注重开放思维、内容、过程、情境等。在此教学模式下,接受者(学生)在学习内驱力激发下转变为信息加工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高职院校在构建开放式自主性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当以文化课程为抓手,将文化学习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潜性课程理论,将思政教育“不动声色”地融入在文化课教学创设的情境中。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获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把文化价值与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能力。

通过设置“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包括思想道德探究)——团体协作——专题小结——成果评价(包括思想道德评价)——专题延伸”七个环节,构建了开放式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方式,既遵循了“传递—接受”教学规律,同时又遵循了“发现—创造”自主创新学习的规律,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沟通交流、思政教育、团队协作、文化素养的约束性有机结合。

二、搭建基于“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课程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

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搭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课程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该平台将互动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平台、师生交流及系统管理平台等多个平台相结合,不仅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学欣赏、经典案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具备新媒体教材、微课、幕课、学习论坛、个人学习积分报表、成果分享、游戏活动等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单元”。

(1)时间分配“15+40+50”,即教师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大约15分钟,学生主体学习40分钟,交流讨论、协作学习50分钟。

(2)授课形式上,首先,划分学习小组。每个班级中编排6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5-7人,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性别的学生搭配组成,组内结成互教互学对子,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1名,由具有组织学习能力和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由任课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选产生。同时,每个小组中学生的身份角色,严格遵守财经法规,互相牵制,相互监督。

(3)教学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中大量的文化课程真实案例,并且资源中有大量文化与思政教育案例。设有教学、测试、趣味、交流四大子模块,每个班级创建大的“微信群”,每个小组创建小“微信群”,每个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自行交流学习。学生疑问,教师在群中随时留言指导。

(4)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师生研讨确定后,小组课下完成预习的目标、重点、主要内容以及展示成果的载体;展示环节由学生预习的初步成果进行板演、讲解,深化与巩固所学内容、共享学习成果;反馈环节上,教师予以引导、点拨,并与学生共同对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评价,较好的予以内涵延伸和提炼,并留存资料作为成果验收,较差的进行互动、分层训练。

(5)以平台为载体,学生“接受工作学习任务→收集信息资料自学→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包括思想道德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解决。

整个“做中学”的过程,是基于项目、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的自主学习过程,也是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反馈的自我重构过程。这样,学生在过程的“角色扮演”中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合作交流,提升了知识传授等教学内容以外的能力,使得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进行多元过程性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估

为了创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基于过程性立体性全方位的线上线下式的科学评估具有必要的意义。

从形式上,学校督导部门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组织者与监控者,每月听2节文化教育专业教师授课,并在第二天“微信群”交流板上对教师写出评语。教师、学习小组、学生从学习者、接受者、组织者、工作者等角度,相互分析和评价。

从内容上,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分别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多维度的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教师参与评价体系与校园文化或社会活动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即学生期末总成绩=形成性评估(70%)+终结性评估(30%)。

形成性评估包括三部分:其一,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出勤、课文预习情况、课堂表现、线上讨论的参与程度、作业提交情况、线上自学内容和时间等)的相关记录(40%);其二,单元测试成绩(10%)(包括该单元结束时的听说成绩、笔试成绩、线上测试成绩等);其三,学生线下参与的各种校园文化或社会活动的相关记录(20%)。

终结性评估是指期末成绩(10%)和成果评价成绩(20%),后者旨在突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考查,该成果评价的方式多种,譬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相互评价等。这种评估方式大大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和监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积极探索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文化课教学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具体化之一。二者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三观”的过程,以创新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培育,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核心理论都倡导自我教育的成效。自我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内在的自我,注重个性化培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助于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聚焦落地,有助于丰富和创新传统的文化课程教育理论思维模式。

摘要: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开放式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多元过程性评估等三个方面,分析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中文化课程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改革与创新,以激发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者和意义的建构者,从而促进其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的“双提升”,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高职,文化课,思政元素,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院学报,2013(3):30-33.

[2] 禹晓冬.加强协作精神充实信息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1-22.

[3] 赵小英.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6.

[4]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5] 张健.文化基础课课改创新的范例[J].职教通讯,2018(12):3.

上一篇:软件类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下一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