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精选11篇)
学校: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李纯三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邮编:726308 联系电话:0914-6161325 ***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苏教版语文11册课文79-82页
(2)搜集安塞腰鼓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读来气势磅礴,让人激情澎湃。在细细咀嚼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一、文章情感内涵丰富,以“鼓――人――黄土高原”为情感主线,鼓中含情、舞鼓带劲、黄土孕情。作者以《安塞腰鼓》为题,既写了击鼓的壮阔场面、腰鼓激越的声响、舞鼓的变幻舞姿,同时也赞美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击鼓后生,从而深化文章主题――由衷歌颂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顽强的生命之力。
在处理情感方面,作者刘成章并非直接歌颂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这个载体,首先通过后生们舞鼓时那种豪迈火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间接赞颂安塞人的强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写歌颂安塞人――“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样就由赞颂安塞人强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们强盛的生命力的歌颂;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点中,作者再次富含韵味地强调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通过“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后,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从作者这种层层深化的情感里,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
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
时,主要通过抒情、说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类型:讲读课、品读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通常是几人甚至几千人一起擂鼓跳舞,鼓声震天,节奏铿锵,动作奔放,场面宏大,多次成为电影、电视中宣泄生命激情的工具,因而闻名于世界。号称“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朝时大将军蒙恬率兵驻守,防止匈奴入侵;北宋时文臣武将们在此抵御西夏人入侵;明朝时几乎承担了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说,“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20世纪以来“安塞腰鼓”由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渐渐走入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尤其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中的“安塞腰鼓”征服了西欧观众的心灵。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进行了陕北腰鼓表演,1999年,国庆50周年,2000多安塞小伙进京在天门广场上表演腰鼓。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简介作者刘成章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点评:师生通过朗读和互动,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划分段落,培养他们分析能力。
3、寻美点。
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
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点评:教师指导朗读,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
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4)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例:滚灯)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板书:
速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
我们该如何备《安塞腰鼓》这一课
上周在网上听了一位老师的课,我最近就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备课?
首先是认真钻研、解读教材。挖掘《安塞腰鼓》的文本秘妙,寻找备教的核心价值和关键点。第一课时:素读全文,感知全篇。理论支持: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结合课下注解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想达到什么目的?
4、知道哪是本文的重点段落。
5、确定要通过精读哪一段来引领全文。这就叫感知全篇。实际操作: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其次是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参照学生特点,依据课程的学段目标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默读,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学习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阅读的引领。六年级上册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教学:多种渠道学语文。这节课,我就向孩子们展示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文字、图片、影音资料、课本后面的教学资源等等。最后,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我要补充的一句话是,在此过程中,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一句话: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都能熟练的使用电脑,都习惯性的从网络上搜索许多的教学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的优质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我们在得到了大量的信息之后,一定要去认真阅读、领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融合,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最佳路径。备课,归根结底,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能迷失自我。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 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 扎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 让学生在“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 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 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为使这些落到实处, 在《安塞腰鼓》 (苏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 (上) 第四单元14课) 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 准确把握语文阅读层次, 尽量做到在语言信息层次上不花费过多时间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质疑和发散思维) 和在语文文化层次上不“绕圈” (让学生信马由缰地感悟和谈感受) ,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6个生字, 理解“骤雨、搏击、战栗、陌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3.了解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学用课文的句式、段式, 从而获得语感, 提升阅读能力。
4.学习并初步掌握长文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 会读会写;多读课文, 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安塞腰鼓》视频朗读等课件。 (网上有寒风朗诵的本文配乐加表演朗诵, 总长7分36秒, 建议使用。)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题, 引导基础阅读
1. 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我国陕北著名作家刘成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板书课题, 读题。
2. 生字新词的认识和掌握过程。
(1) 出示生字词:高粱、骤雨、酸枣、搏击、战栗、陌生。
(2) 重点交流对抑扬顿挫、歇落、吉祥等词语的理解。
(3) 描红临写。 (课后第2题。) 写好后同桌互评。
3. 师:这篇课文较长, 长文章怎么阅读呢?我们先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这只眼睛, 可以抓住灵魂, 抓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还可以在文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一句话。请你在“安塞腰鼓”前面填上一个词。
4. 学生自读课文。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1) 请你带着刚才的问题把课文默读一遍, 可以适当地做批注。
(2) 朗读课文, 要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好。 (师巡, 指导。)
5. 交流初读所得, 进行思维、情感的初步碰撞。
(1) 同桌互读、分享课文。
友情提醒 (课件出示) :在同桌读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字:倾听——看看能否读正确、读通顺;帮助——注意纠正读音、断句;评价——读完后, 给对方说说自己的意见。
同桌读后, 再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评。
(2) 交流读课文后的收获。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你认为在文题前可以加上什么词语? (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以字词为基础的。在阅读过程中, 小学生碰到的问题常常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特别是读这类长而且诗化的散文尤为明显。所以, 字词学习和课文初读程度直接影响后续教学。为此, 在谈话导入后, 教师以扩充课题的方式, 诱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同时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扫清阅读中的障碍, 读熟课文, 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抓住文路, 进行框架阅读
1. 课文读熟了, 你能尝试着用一句话或两三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引导学生概括, 力求做到内容完整, 句子简洁。 (参考:课文主要描述了安塞腰鼓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憾人心的力量, 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 师: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此外,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善于理解文章的思路。请你拿起笔, 快速阅读课文, 理一理这篇课文的思路, 可以在书旁批注。
(1) 学生快速阅读, 并圈画相关内容。
(2) 引导讨论交流。 (参考:课文先写鼓响之前的情景, 然后写腰鼓表演的火烈场面, 最后写鼓声止息时的精彩, 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3. 小结:长文章首先把思路抓清楚, 文章的线索和脉络才会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作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 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学段“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重要训练内容。
三、抓住文眼, 引导深入阅读
1. 师:读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方法是文眼阅读法。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眼在题目上, 有的在文章的开头, 有的在文章的中间, 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这篇文章有个文眼, 你们找找看。 (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观赏腰鼓表演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 讨论交流。 (“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字。)
3. 师:一个“好”感叹了四遍, 但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内涵。下面, 我们就抓住这个文眼走进这篇文章。“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请快速读, 并把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4. 试用“好在_____, 你看 (听) ”的句式叙述一下。
如: (1)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 (2)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 (3)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 …… (4) 好在变幻的舞姿美。你看, ……
5. 师:安塞腰鼓的表演的确很美, 描写安塞腰鼓的语言同样也很美。下面请同学们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句段反复朗读,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 独立学习后分小组交流。
(2) 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教师着重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指导评点并指导朗读。成功之处予以表扬肯定, 不足之处予以引导补充。
6. 师: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 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请同学们放飞想象, 并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捕捉它们。
(1)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
(2) 通过看场面, 听朗诵, 设想一下, 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 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想些什么?不要急着说出来, 请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再读课文, 然后用朗读告诉老师和同学。
(3) 通过个人或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
7. 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深入阅读是教师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以有一定思维含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引导, 以文本语言为切入点, 以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为目的的阅读。因此,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文眼, 然后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扎实地引导学生阅读、作答。这样的问与答, 既是对文本的理解, 又是对语言的品味, 对写法的揣摩, 是高效的。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文本的整体感受与欣赏后, 教师又以“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句段反复朗读,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这一具有张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 围绕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品味、争论、领悟作者的写法, 在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 从而获得语感, 升华情感, 提升阅读能力。
四、抓住文采, 引导表达阅读
1. 师:这篇文章写得壮美, 尤其是腰鼓表演的几个场面写得很有文采。它的哪方面美给你感受最强烈?让我们尝试着也来写一段。
2. 课堂小练笔。 (可任选其中一点或几点写一写, 尽量多用文中的好词、好句。)
(1)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你看, ……
(2)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你看, ……
(3) 激越的鼓声美, 你听, ……
(4) 击鼓的后生美, 你看, ……
(5) 变幻的舞姿美, 你看, ……
3. 交流, 师生共同赏析其中精彩词句。
4. 师:从这一课中你懂得了哪些阅读方法?
提示:高年级学生必须懂得阅读方法: (1) 抓住文题, 捕捉文章主要内容; (2) 抓住文路, 理清文章思路; (3) 抓住文眼, 走进文章美好世界; (4) 欣赏文字, 提高写作水平。学语文一定要学文章的文采。
设计意图:“表达”其实是一种更为深入、有效的阅读。学生通过“写”与“说”, 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把作者的情转化为自己的情。
五、根据文本, 进行延伸阅读
1.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投影:“安塞腰鼓”将成为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 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届时, “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 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 有2000多农民外出打腰鼓表演赚钱, 年创收入百万余元。安塞县现有民间艺人6000多人, 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全年在外靠传授腰鼓技术和表演赚钱。近年来, 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 并赴日本进行表演。目前, 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 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2.让学生简要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和课前对安塞腰鼓的了解。
3.小结:腰鼓, 正使安塞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理想;“安塞腰鼓”品牌, 也将通过现代媒体的宣传, 吸引世人更多关注的目光。
4.教学建议:
(1) 把陕北作家刘成章先生笔下的安塞腰鼓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家人。
(2) 多阅读一些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或书籍, 做好笔记, 在班级每两周一次的专题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以一篇带动多篇甚至多本, 以课内带课外, 以精读带博读的方法, 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1、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散文的选材。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在文章中所展现的那种力量美。
(准备视频:朝鲜族腰鼓、奥运开幕式腰鼓、国庆60周年腰鼓、南通腰鼓)
一、导入
提问导入,仔细看图片,找出不同,很明显,腰鼓背的位置不同,打鼓的方式不同,鼓不同 ,人也不同,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地域的产物,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张名片,是一扇窗口,这些文化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管中窥豹,通过课文来领略一下,中国的“天下第一鼓”。
二、展示题目,并从分析题目着手。
提问1:“安塞”这个地名,顾名思义,应该在北方,你能在文章中捕捉到他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在陕西延安)
提问2:展示地图上黄土高原的图片,并提问,调动你的积累,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吗?(沙尘暴、贫穷 、落后、黄河的流经地)
提问3:回归文本,你能找出文章中描写黄土高原特点的句子,并填完整表格吗?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形(四野是山崖)
动植物(红高粱、酸枣树、红豆角、老南瓜)
人(贫穷但是元气淋漓)
注:教师讲解:这些东西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散文虽散,选材有讲究,有时候,名著就是一幅画卷。介绍作者,刘成章,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这是作者24年前的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探究:走近安塞腰鼓,看看腰鼓的特点。
提问4:表演者—— 什么人——年轻人
性别——后生
人数——众多
服装——朴实
目光——闪烁
体格——健壮(阳刚美、力量美)
表演的场面——敲击有力、鼓点急促、舞步飞转、风姿强健
(齐读第6小节,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排比、比喻等修辞,鼓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表演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艺术享受和想象力
(齐读11小节,联想腰鼓表演的来源,祭祀、战争、庆祝丰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冲劲,一种力量,从心底发出呐喊,词与词之间要有坚定的停顿,每个词要读的字正腔圆。)
注:教师讲解,点明中心。联想09年国庆活动,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它代表的就是中国的一种精神,全中国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一股拼搏的精神,凭借这股精神,我们战胜了雪灾,战胜了地震,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
四、再读文本,探究表演过程,体会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1、深入探究文本,仔细研读课文,斟酌词句。
静默登场: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豪放表演:鼓点急促
原地旋转
前后蹦跳
目光闪烁
强健有力
戛然而止:大起大落(引申到人生的意义上,点明另一个中心,人生也如腰鼓一样,虽然大起大落,但是只要认真、强烈地活,就是美好的。)
2、分析对比。
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比
②表演艺术的对比(内容和形式)
③表演风格的对比(江南和塞北)
教师分析一组,由学生找出后面的两组,仔细诵读每一组对比,分析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所传递给我们的黄土高原的美,安塞腰鼓的美,力量的美。
五、总结全文,找出文中的4个“好”字,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15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20小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小节“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009-10-29 20:30:09| 分类: 教学 |字号 订阅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体会本文诗一般的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整体感知了《安塞腰鼓》一文的内容,它那气势磅礴,独具魅力的艺术表演,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诗一般的语言,还时时回荡在我们的耳际。我们本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诗化般的语言所蕴涵的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安塞腰鼓录象)
(二)、谈感受。
过渡语设计:那么,你阅读了本文,你对文章、对安塞腰鼓有什么感受呢?(谈出你的独特感受。)
交流,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出示课件)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三)语言美。
过渡:同学们讲出了安塞腰鼓粗犷、雄浑的美,讲出了文章诗化般语言的精髓。本文语言确实是相当的的美,有诗一般的美。请同学们美读课文,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发现美。
1、分组朗读。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2、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展示)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
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3、出示相关图片,朗读以上句子,感受腰鼓的声美、表演的场面美、人美、舞姿美。
(四)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过渡:多美的安塞腰鼓啊...,让我们一起读第七节。..1、学生齐诵第7段。
2、教师示范。(幻灯出示所改之诗)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3、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的美。
4、请同学们仿照以上形式加工,读读25——27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朗读,老师同时出示相关句子。)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5、出示以上两段,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美。试着背诵。
(五)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请同学们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小组交流。
3、小组成员向全班汇报。(学生可随时补充)
4、教师整理,重点出示相关语句。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自由式美读
(七)、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再次欣赏安塞腰鼓部分视频)
(八)、拓展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说明: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击鼓后生们粗矿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如何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懂得反复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朗读懂得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矿、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安塞腰鼓?(板书:鼓响前的静,腰鼓表演时的闹,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回答。(板书:壮阔、豪放、火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了安塞腰鼓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三、精读课文。
(一)引导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一幅广阔而恬静的场面。)
2、小结: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问: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茂腾腾”、“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等)
3、小结: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瞧,表演开始了。
(二)引导学习5-17自然段。
1、快速浏览5-17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指名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
3、高声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指名回答,适当理解句子意思。
5、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1、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写安塞腰鼓想表达什么思想?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表达对黄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
师:表达对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在文中哪一段里可以看得出来?
生2:在第18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耗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能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感受出作者对农民生命力的赞扬。
师:请坐。在18段里,她觉得歌颂了生命的力量。
生4:还表现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阳刚的美。是在第7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还有紧接的句子,“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里歌颂了安塞腰鼓独特的——
生5:美
师:这叫做我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民间艺术。歌颂了黄土高原上这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2、小练笔:这篇课文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请你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如: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教学反思: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
教学设计思路为:在朗读中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1、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在检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问中的词句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一个“好”,读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重点指导第六自然段的朗读,使用替换式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通过反复朗读,既可以积累课文的语言,有能感受到课文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茂腾腾”“朴实”“燥热”“恬静”“亢奋”“震撼”“烧灼”“威逼”“元气淋漓”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解读词语的确切意思,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朗读指导应抓住重点,围绕关键句子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
2.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目的要明确、专一,在达成这一目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广泛交流,激活思维,张扬个性。
3.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角度进行剖析,让学生真正走近安塞腰鼓,走近黄土文化。
4.语文味体现不浓,应从细读文本上下功夫,如词语的使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从细处入手,引导学生知微见著。
5.板块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文章条理清楚,但环节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和力量之美。
2、理解文中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
上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对安塞腰鼓进行简要的介绍。带着这样的感触与了解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课文,即本次课的第二板块:读腰鼓。朗读完成之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点评,第三板块:品腰鼓。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勾画,然后小组交流,并且讨论:你所勾画的语句或语段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第四版块:悟腰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借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表达了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以及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美之情。最后,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描写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而歌》的场面。体会并运用作者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教学中,展示视频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对安塞腰鼓简练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其有所认识,加深印象。但在读腰鼓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先读课文,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出节奏、重音,把握语速和语调。因为学生的朗读,没有涉及到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整个朗读过程学生表现热烈整个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学生只是会读但却并没有读懂,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其次,在品腰鼓的环节中,学生没有读懂,在勾画出传递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受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所以这一环节有些遗憾。而且由于学生对句式等知识没有接触过,所以即使给出提示学生也很疑惑,以至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所以这一环节应先给出示例,以便让学生有所参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很多。学生的仿写环节,由于有了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感受,学生在看到由个击缶队员表现的同样盛大、壮观的《击缶而歌》时,很容易被感染。挑一两个句子或一段话仿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因此这一环节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演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等。
3、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突破]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设计理念]
《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3、腰鼓。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及排比句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腰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手指课件中的地图)这里是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中的一小部分,它叫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素有“腰鼓之乡”的美誉。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而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更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3、同学们,欣赏了这精彩的表演场面,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此时你的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生交流评议。
4、过渡语: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齐读课题)。让我们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做出评价。
3、学生试着像老师一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
4、此时,你对安塞腰鼓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出示:这是 的安塞腰鼓。)可以在安塞腰鼓前加一个词来概括安塞腰鼓给你的感觉。(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壮阔”、“磅礴”……)
5、让我们读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狂舞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淋漓 震撼 恬静 颤栗 磅礴 豪迈 惊心动魄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理解:亢奋、羁绊、豪迈等词。
相机个人读、齐读,读准:亢奋、晦暗、羁绊、淋漓、颤栗、惊心动魄等词。
6、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名多读,读出“好一个”。
三、品读课文,赏析探究:
1、“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再读课文,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指导反复朗读:指名读、比读、齐读……
如:①好在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用
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谈一谈。(这样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自由谈,点到即可。)
如: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3、品味语言:
(1)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如此气势恢宏,还离不开作者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精彩的语言描述。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词或句,用“我喜欢 ……”这个词或句子,“因为…… ”的句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老师先举一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个句子,因为句子中的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句子还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增强了节奏感,充满了旋律美。
(2)学生自读品悟。
(3)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归纳:
①句式上:
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②修辞上: 大量运用排比。
A、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B、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4、小结: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5、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引思设疑、布置作业:
1、如此的安塞腰鼓,如此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面对贫困闭塞的黄土高原,作者有着高度的赞美,作者到底想通过安塞腰鼓来表现什么?赞美什么?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安塞腰鼓》。
2、作业(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反复抒写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教学流程】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多媒体)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有一部电影《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欧洲。它靠什么征服西欧的观众?是拥有“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从此以后,每逢国庆庆典,我们总能看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场面。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生命的激情。(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看完视频之后,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概括一下你的感受。
二、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找出来。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总结明确: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用电子白板写出来。)
三、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
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
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组织交流:
(1)句内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2)句间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段间型: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间排比。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
讨论: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磅礴气势——赞美之情,用电子白板展现出来)
【教学目的】
1、德育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
2、能力点: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知识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即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2、放教学录像。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正课研讨
1、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想。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⑴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⑵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⑶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然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分成四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10、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怎样写?
虚写。
12、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搏击()辐射()
第二课时
一、抽查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研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于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因为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7、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13、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14、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可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⑴ 铿锵的短句;
⑵ 激昂的排比;
⑶ 疾猛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恬静()困倦()
3、简答:
⑴ 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⑵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⑶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推荐阅读:
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06-25
小学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2-13
七年级语文下:《安塞腰鼓》设计07-08
安塞腰鼓11-24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10-21
17安塞腰鼓学案06-20
腰鼓教案全套06-24
腰鼓特色汇报材料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