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精选7篇)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 篇1

关于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子公司,各单位:

现将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试行)的通知发给各公司部门,希遵照执行。

附件: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试行)

企划部 二○一三年 月 日

附件:

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

(试 行)

春雨集团的网站和春雨国际汽车博览城的网站是我公司对内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对外宣传的主要网络窗口,对于塑造公司的良好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集团公司新闻的写作和编辑,不断提高新闻稿件质量,促进相关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现提出如下规范:

一、写作和编辑新闻稿件,首先应检查新闻的基本要素是否正确: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为什么、怎么样。必要时应与相关信息报送单位核实该信息是否真实、准确。避免出现同一篇新闻前后矛盾,或者最新发布的新闻与近几日的新闻互相矛盾等情况。时间要素一般只写“×月×日”,前面不用加年份,后面可以具体到“上午”、“下午”、“晚”,一般不写“×点×分”,除非特别需要。活动地点只写到“行政楼会议室”、“××××公司会议室”、“xxxx办公室”即可。

二、新闻报道要以客观事实来说话,通过一定的技巧,把事实表达清楚,让读者明白要传达什么信息。信息的传达过程,本身就是表达作者立场的过程。一般避免在新闻导语中罗列“为了„„为了„„”等活动宗旨;避免在末尾增加阐述和总结性质的语言,例如“通过这次活动,„„”。活动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以新闻事实说话,让新闻人物说话。

三、新闻报道要客观,一般使用第三人称。名称的规范用法为“安徽春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可简化为“春雨集团”。反映集团的业绩成就以及适宜于对外宣传的新闻,一般在标题中使用“春雨集团”或“春雨”;其他新闻一般在标题中使用“XXX部门”或“XXX公司”。

四、报道公司领导讲话时,主要使用“指出、强调、××说”等中性词汇,一般避免使用“重要讲话”、“指示”等词汇。在对外交流或就某一事项发表意见时,也可用“表示”。

五、报道公司领导活动时,不要使用“亲自”、“亲临”、“陪同”等词语;报道公司领导与来访客人的见面,不要使用“接见”,而应用“会见”。

六、除集团公司大型会议、活动外,一般会议、活动避免使用诸如“隆重”、“热烈”等词汇。

七、报道员工、员工活动或其他新闻事件,不得使用“最佳”、“最好”、“著名”等绝对化用语,避免使用“普遍”、“一致”、“极大”等带有情感色彩或评价性质的表述。如稿件确需评价性质的文字,要保持客观立场,让明确的受访者说话。诸如“员工们一致表示,„„”等表述不宜使用,可采访一名员工,表述为“××公司××部门×××同事表示,„„”,员工姓名应真实完整。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如受访者不希望出现全名,只出现姓氏也可。

八、报道某一新闻事实,一般不使用“首次”、“第一次”、“首例”等评价和判断性质的词汇,除非经过集团相关部门、相关领导认定。要通过集团相关部门和领导来说出“首次”,而不是作者、编辑认为的“首次”。

九、集团性重要活动和重要工作的新闻,人物姓名一般只写到部门级领导。专项工作新闻可酌情出现相关部门负责人或关系重要的人物姓名。如无必要,部门负责人一般只提“××部(公司)负责人”即可。特殊情况除外,如有集团外来宾出席的会议,可根据需要介绍人物姓名。新闻中涉及的集团外人物姓名、职务等背景资料,一般应由相关单位提供,并参考相关部门意见酌情处理。

十、新闻中涉及集团内两个以上部门或集团内人员排序时,一般根据新闻事件性质并参照集团机构设置排序有关文件处理。

十一、公司、部门的活动,单独介绍人物时,一般情况下只提及组长级;活动中涉及的相关人物可写到相关负责人。

十二、参加会议的人物,要区分“出席”和“参加”的含义。“出席”指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参加会议,“参加”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活动。

十三、参加活动的人员,要写明其身份。是全体员工还是部分员工,是全体部门级领导还是各组和项目负责人,要表达清楚。

十四、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一般不要全写进导语中。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行文中写明,或放到文中作为背景。

十五、部门组织的一般会议,如有公司领导在会上讲话,部门正级负责人部署工作可提及姓名,其他人员布置工作一律使用“会议要求„„”、“会议对„„进行了部署”、“会议安排了„„等工作”等语句。

十六、新闻的行文顺序不必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要考虑何为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如某会议先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后面多位领导讲话提出要求,应抓住重点,按重要程度排列先后顺序。

十七、关于人物称谓,一般只在新闻前面首次出现时介绍职务(或职称)、姓名,后面再出现时只写姓名即可。一般应采取“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如“人力资源部长××”、“保卫科科长××”、等,避免“姓名 + 职务称谓”和“姓 + 职务称谓”的方式;特定事件需涉及某人物两个职务称谓时,可酌情使用“主职务称谓 + 兼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政府领导、商界著名人士等,在文稿中出现时可在姓名后加“先生”、“同志”、等;多个集团领导参与的活动,除主要领导外,可采用“集团领导×××、×××等”的简略形式。正式行文中暂不使用“总经理、部长、总裁”等称谓,当集团领导与子公司正(副)经理同时出现时,可以“XXX公司领导×××”的形式区分。

十八、新闻标题要鲜明,能够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般用实题,不用类似“放飞青春、超越梦想”的虚题;突出新闻要素,体现新闻要点;简明扼要,字数最多不超过28个字,以便在一行内显示。新闻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九、稿件提倡署具作者真实姓名,不提倡署具部门名称。确需使用笔名的,请在稿件末注明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电话。

二十、根据集团相关规定,企划部新闻编辑有权对新闻来稿进行修改,对图片进行取舍、剪裁,并决定新闻发布的形式和栏目。对新闻价值较小或没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可不予发布。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 篇2

一、当前平媒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 平媒遭遇的最大危机莫过于读者流逝严重, 报纸阅读率每况愈下。究其原因, 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家普遍由纸质阅读转化到网络阅读, 尤其是通过手机来进行阅读, 读者变成了网民, 网民构成了新的读者群体。在互联网情境下, 报纸原有的诸多优势几近消失, 甚至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和劣势。

(一) 新闻的及时性式微

及时性历来是新闻重要的特性之一, 抢到第一手的新闻爆料并第一时间通过自身媒体平台予以发布, 是一个记者工作时效和一家报社竞争力的表现。而这些原本平媒的特色优势已完全被势不可挡的各类新闻网站颠覆。新闻网站不仅兼具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诸多功能, 而且可以在最快、最短时间内实现新发新闻的“公之于众”;平媒受出版周期、排版校对、内容审查等方面的局限, 新闻及时性愈发式微, 最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二) 新闻写作互动性差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 是因为它让无数草根读者有了话语权, 且与读者形成了一定的互动性。例如, 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评论、参与论坛, 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和社会动态畅所欲言, 感受到自身的巨大存在感和价值感。而对平媒来说, 这种互动性少之又少, 基本还处于平媒发什么内容读者就得看什么内容的阶段, 新闻事件本身没有让读者参与或互动的方式和出口。因此, 很多读者“被迫”转移到能够对新闻事件一吐为快的网媒上, 互动性已经成为广大读者选择媒体形式的考量标准之一。

(三) 新闻缺乏社会敏感度

网媒发布信息的速度快是其优于平媒的显著特色, 但其碎片化的信息模块和缺乏真实性的庞杂内容也让大多数读者 “爱恨交加”, 致使读者群体对某类新闻想探究真实性和准确性时还是钟情于报纸的“盖棺定论”。这样难得的“机会”往往却被很多平媒无端忽视, 丧失了聚揽读者的良好契机。因此, 平媒应该对网媒中传播范围广、转发度高的社会敏感新闻进行实地采访和深度报道, 让读者真真切切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 避免因网媒所传递信息的不准确性造成不良的社会舆论。

二、平媒新闻创新写作的几点建议

报纸要“收复失地”, 重新赢得读者的持续关注和密集阅读, 仍需用精彩纷呈的新闻作品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新闻内容要想更好地抓人眼球, 首先应当在新闻写作上求新求变, 同样的素材要能独辟蹊径, 以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来写出异于他人、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

(一) 时政新闻实战化

时政新闻一直以来报道政策类消息及政府动态等内容, 往往给人留下僵化、刻板、程式化的印象, 很多时政类新闻甚至采用新闻通稿的形式, “千篇一律”。要想让时政新闻“焕发生机”, 就要使新闻内容更具通俗感和现场感。例如, 关于推行企业“五证合一”登记改革的报道, 多数新闻均是以公布这一利好政策开始实施及实施给新注册企业带来哪些好处为主要内容, 但对于真正想了解这一政策的读者来说, 似乎如何办理、在哪办理、需要什么样流程、办理期限等内容更引人关注。 这样的话, 记者可以以体验的方式走一遍注册流程, 把整个流程详细地加以描述,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 社会新闻悬念化

当下, 大多数平媒都开始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 报网互动成了平媒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方式, 报纸上发布的新闻内容也会通过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毋庸置疑, 社会新闻因其报道的喜闻乐见的社会事件而备受广大读者拥趸, 也成为关注度和阅读率居高不下的新闻形式之一。在互联网思维下, 人们对悬而未决的事件充满好奇感, 因此平媒的社会新闻也可以采用悬念报道的方式予以刊发。即“说一半留一半”, “留” 的一半通过扫描报纸二维码导流到网络平台加以阅读,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读者的新奇感, 也能为网络平台增加粉丝量。

(三) 专刊新闻互动化

按照行业划分, 很多平媒都有各类专刊, 如商业周刊、地产周刊、汽车周刊等。以往, 这些周刊起到的都是为广告客户 “歌功颂德”的作用, 很少涉及这些行业领域大的市场环境, 更少有能与读者产生良性互动的内容。这就使得这些专刊沦为了另一种广告版面, 很多读者不愿意看这些版面的内容。为了增强这些版面的读者活跃度, 就要让其所发布的信息具有互动化元素。例如, 报道一个商业企业, 与其反反复复用文字干巴巴地介绍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特色, 不如以现场体验的方式,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反衬该企业的优质服务, 或者让消费者来述说在该企业消费的喜怒哀乐。

综上所述, 要让平媒在网媒的冲击下站稳一席之地, 便要充分发挥平媒的公信力优势, 使其所发布的新闻内容更接地气, 更具吸引力、互动性和参与感。互联网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无法改变读者对于真实新闻和实用新闻的摄取和应用。因此, 只要平媒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创新新闻写作, 其对广大读者来说还是有巨大的吸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万永.融媒时代的新闻采写实践[J].新闻爱好者, 2015 (9) :9-11.

[2]郭全中.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体转型[J].出版广角, 2014 (13) :13-16.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 篇3

互联网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从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传统媒体面对这样的现实,亟待借助新闻客户端争得、维护话语权,维系传统媒体影响力。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面对大数据对人类生活和学习的较大影响,新闻写作不再是传统简单的报道阶段,而应该深入挖掘新闻社会内涵,创新新闻写作思维和手法,赋予新闻人文色彩,表达新闻社会价值和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同样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阅读的转变,看到传统媒体面临互联网的冲击,认为传统媒体新闻写作要与互联网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创新新闻写作,创造传统媒体新闻独有的卖点,吸引读者。

以数据意识优化新闻写作思维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背景下,想要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打破传统媒体面面俱到模式,要善于“以小见大”,落笔于小处,着眼于大处,能够用小细节、小事件反映大主题,有机结合“大”和“小”,做到心系全局,做到“于细微处见整体”。即,在传统媒体新闻写作时,应找到新闻主题,摒弃非必要的叙述、评论,删除多余,不需面面俱到,为读者呈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引导读者自己思考揣摩,运用数据意识发散思维,“写”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新闻“艺术品”。

互联网视角下传统媒体新闻写作思维的突破,要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新东西,反映不同时间点不同事物的特点,让每篇新闻稿都有“亮点”。如,传统媒体新闻写作中,当报道会议讲话和发言内容时,新闻写作往往对会议整体进行写作说明,但读者却不太愿意看这样的新闻。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互联网逆向思维创新新闻写作,抓住会议中讲话和发言中,与读者利益相关的内容,在新闻写作中突出读者的需求,吸引读者关注才是重点。在传统媒体新闻写作中,会议新闻往往千篇一律,数据思维要求抓住会议新闻中的个性点,少写会议共性内容,从个性切入吸引读者眼球,继而描写会议新闻,摆脱传统媒体枯燥的写作思维,写出新意。

以平民化的角度来解读新闻写作

互联网视角下传统媒体新闻写作通俗性和专业性成为一对矛盾。新闻写作应该是出于专业性的新闻写作范畴,需要有新闻专业知识做基础,离不开大量的新闻数字和术语。但是,传统媒体新闻写作过于专业,一般读者看不太懂,新闻传播效果有所下降,想要在互联网视角下有所创新,需要注意通俗性和专业性的对立统一。

新闻写作旨在向广大受众传递国家宏观的、重大政策、数据,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让受众准确了解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民众生活决策、行为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互联网视角下新闻写作视角要平民化,拉近受众与新闻的距离,让宏观政策和新闻信息贴近受众,尽可能“落地”,和受众生活切实对接,让新闻写作“微观化”,让传统媒体新闻成为广大受众愿意接受的新闻。

以多元化的技巧挖新闻写作深度

媒体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深挖埋藏在事实背后的本质和意义,传统媒体新闻写作应深度报道事件,通过整合互联网数据,深度解析事实,揭示新闻背后的行为趋势。如,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比赛期间,凤凰新闻在客户端发布奥运专题,读者通过奥运专题发布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即时获得奥运话题、奥运类型和奥运分析等系列信息,以新闻形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实时抓取奥运新闻,对奥运有全新的新闻体验。

新闻写作“深一度”需要在写作过程中,结合新闻数据,为新闻事件建立清晰的图标等多元技巧,将静态的新闻演变为生动活泼的媒体新闻,增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力。如,2016年“两会期间”推出专栏,新闻写作以图表结合的形式,为读者梳理流程,呈现趋势,提示要点等,全面深入的报道两会专题。同时,在新闻中配以文字,解释两会重点,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引导读者读出深度。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中,多元化新媒介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很大冲击,遭遇严峻挑战,想要在媒体界“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传统媒体需要遵循规律,不断反思自身,理性观察和思考现实,坚守传统媒体公信力优势,以数据意识优化新闻写作思维,以平民化的角度来解读新闻写作,以多元化的技巧挖新闻写作深度,让新闻写作更接地气,增强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增强新闻与读者的互动性、参与感。互联网对新闻读者阅读习惯有很大影响,甚至改变不少读者的阅读行为,但是却无法改变读者对新闻真实、实用的追求,所以传统媒体应在互联网视角下,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新闻写作,增强传统媒体新闻对读者的“吸附力”,让新闻媒体成为读者“自由交流的市场”。

【点 评】

小作者切合自身经历,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看到传统媒体的变化,从新闻写作思维、新闻写作角度和新闻写作技巧三方面,贴合读者实际,给出了新闻写作创新看法,值得参考学习借鉴。

《新闻编辑与评论》习题集 篇4

第一章新闻编辑工作概说

1.编辑工作的隐匿性又称潜隐性。

2.新闻媒体编辑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编委会。

3.新闻媒体的采编业务运行方式有采编分离、采编合一、编辑人制度。

4.新闻编辑工作的职责是导向职责、把关职责、整合职责。

5.新闻编辑工作的把关责任是把事实关、政治关、分寸关、技术关。

6.根据工作中智力投入的程度和方法的稳定性,编辑工作可以划分为创意编辑、常规编辑。

7.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有规划媒体战略、设计媒体产品、制订报道计划、配置新闻报道、加工新闻稿件、合成新闻报道。

第二章新闻编辑人才

1.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理论素质、知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

2.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奉献精神、专业精神、自律精神、人文精神。

3.人文精神(关怀),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心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4.新闻编辑的业务素质(能力)有信息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

第三章新闻编辑策划

1.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编辑选择特定的报道客体或对象,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特意对报道活动进行谋划和设计,使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2.新闻策划: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种环节进行策划,以收到最佳传播效果。可以放大事件的影响,也可以消除事件的影响。

3.策划新闻:制造(催生)新闻事件,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如“希望工程”)。

4.制造新闻:指在没有新闻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谎报新闻。

5.新闻炒作:故意夸大渲染新闻事件或现象,制造不适当的轰动效应,导致传播失实。

5.以策划活动中媒体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分为独家策划、联动策划。

6.举例分析如何把握报道时机。

答:报道时机指报道客体新闻价值最大化的时间窗口。报道客体分为动态事件和非动态事件,不同类型的报道客体的报道时机是不同的。

动态事件的最佳报道时机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实际报道时间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越短,则其新闻价值的保值程度越高。一事当前,要尽最大可能及早进行

报道,以便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比如,2002年11月份,我国南方发生了非典型肺炎,面对这种传染病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封锁消息、否定疫情的态度,认为报道之后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影响旅游收入,结果贻误了防治时机,不仅引起了更大的社会恐慌,而且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损失。此后,我国政府改变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理念,允许、鼓励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真实的报道,尽管近几年接连发生了暴雪、地震、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灾害,但由于媒体报道及时而充分,人们在政府和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有序地进行救援和防治,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非动态事件的最佳报道时机则由社会背景决定。第一,要与整个社会氛围相适宜,比如节日期间整个社会氛围是欢乐祥和的,就不适合进行负面的非动态事件如社会弊端的报道。第二,要选好空档,在没有重大话题或事情争夺受众眼球的情况下进行报道,比如,在2008年夏季北京兴办奥运会期间,尽管“三聚氰胺”问题已相当突出,但此时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奥运会赛事,此时报道“三聚氰胺”问题,既引不起人们对此事的充分关注,又分散了人们对奥运会的注意。而且“三聚氰胺”问题不是一个必须通过报道来立即解决的问题,其本身有一个延缓的进程,推后半个月报道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第四章新闻报道配置

1.新闻报道配置的原则是稿件信息符号质量原则、媒体适宜性原则、新闻价值原则、社会价值原则、整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新闻报道配置的一般程序是:(1)宏观部署:确定本期报道计划、协调版面(栏目)分工、安排版面(栏目)内容;(2)微观实施:选择稿件、组织稿件、整合稿件。

3.在同一个专栏中刊发具有共同性质的稿件,这种稿件组合叫专栏组合。

4.将有某种联系的若干篇稿件相对集中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各自独立又互相照应的标题显示出稿件之间的联系,这种组合稿件的方式是同类组合。

5.组合在一起的稿件是从属关系,有主要稿件,有从属稿件,这种组合稿件的方式是主从组合。

6.将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若干稿件排在一起,用一个标题统领,形成一个比单稿大的相对独立的稿件群。这种组合稿件的方式是同题组合(同题集中)。

7.将共同点少、联系性差的若干短篇稿件相对集中在一起,以便起到整合版面(栏目)的作用,使稿件不至于显得过于凌乱和分散,这种组合稿件的方式是集纳组合。

8.某省出现了传染病疫情,该省的一位领导要求全省媒体以社会稳定为重、正面报道为主,不要报道这一疫情。请结合这一事例,谈谈你对社会价值原则在编辑工作中所起作用的看法。

答:社会价值原则是编辑在分析新闻稿件的社会效果时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即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和平的积极作用。

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好坏,取决于报道的方式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而与事实本身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无关。不能把事件本身的问题与报道存在的问题混为一谈。我认为,在中国,除了民族、宗教、外交等敏感问题外,绝大多数事情只要报道方式符合社会价值原则,都不但不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相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只要是事实,只要有新闻价值,只要符合法律法规,都可以按照社会价值原则进行报道,并且要及时报道。

某省出现传染病疫情,该省的领导同志强调“以正面宣传为主”,并以影响社会稳定为由封锁这一事件的信息,貌似是坚持社会价值原则,实际上是集团利益或个人利益在起作用。这样做恰恰是违背了社会价值原则,剥夺了人民的知情权,其结果只能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给人民群众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且使流言四起,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大乱。

相反,如果迅速向社会公开真实的疫情,可使流言止步;在新闻报道中突出反映政府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可以使人民放心、安心;告诉群众正确的应对方法,则有助于疫情的缓解和消除。

2.一位港商在某地办企业,使当地机关企业损失100多万元,被定性为诈骗,受到公安部门的拘留审查。当地一位主管新闻工作的领导要求媒体本着维护本地招商引资形象的原则,不要报道这一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位领导的看法?

答:不同意。

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好坏,取决于报道的方式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而与事实本身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无关。不能把事件本身的问题与报道存在的问题

混为一谈。

我认为,在中国,除了民族、宗教、外交等敏感问题外,绝大多数事情只要报道方式符合社会价值原则,都不但不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相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只要是事实,只要有新闻价值,只要符合法律法规,都可以按照社会价值原则进行报道,并且要及时报道。

如果这类事件压着不报,其结果是当地人会轻信外商,从而更多地上当受骗。如果对此事进行真实全面的报道,不会损害当地招商引资的形象,而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更多的内地人会对港商以至所有的外地商人采取理智的态度,在与所有的商人交往的时候更加谨慎,从而减少受骗损失;政府也会注意维护经济秩序,既坚持改革开放,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商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维护本地人的利益不受不法外地商人的损害,把招商引资工作引入健康轨道。另一方面,公布事实真相,即当地公安机关拘押该港商完全是依法行事,不是有意针对外地商人,则可端正视听,防止谣言;也让外地商人明白,我们欢迎外地商人到本地投资,开展互惠互利的商业活动,但以投资的名义进行诈骗是绝不允许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加编者按来说明当地政府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和政策。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报道才会出现恶劣的社会效果,那就是报道虚假片面,突出“港商”背景,有意拿港商说事儿,借此否定改革开放政策。

第五章新闻稿件加工

1.新闻文体的特征是结构简单、语境低度、语义封闭、语言明确。

2.新闻稿件对事实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科学、清楚、统一。

3.核实、订正新闻事实的主要方法是分析法、核对法、参照法、调查法。

4.新闻标题的功能是揭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受众接收、划分与组织稿件、美化终端界面并显示媒体风格。

5.修改稿件训练见教材本章案例及课后练习题。

第六章新闻报道合成1.报纸版面上方标明版名、版序、日期、编辑姓名等内容的区域,叫报眉。

2.横排报纸版面左上方报头下面刊登的稿件叫头条。

3.报纸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版面布局。

4.版面的基本功能有:导读功能、显示功能、导向(评价)功能、审美功能、标志功能。

5.报头:报纸第一版刊登报名与其他内容的区域。

6.版面空间:区域、面积、距离、形状。

7.编排手段(版面要素):字符、图像、线条、色彩。

8.版式按稿件配合关系可以划分为集中式、综合式、重点式。

9.训练题:使用排版软件模拟制作一期《大河报》的一版和二版的版面。

第七、八章新闻评论学

1.新闻评论的根本特点是新闻性、政论性、公众性。

2.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语体化、个性化。

3.广播新闻评论的形式有播音员评论、主持人评论、宾主对话式评论、音响评论。

4.电视新闻评论的形式有播音员评论、主持人评论、图像评论、宾主对话式评论。

5.为什么需要新闻评论?

答:(1)新闻评论能够满足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团体、个人和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面对具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和现象,都会有自己的态度,而且都会有向公众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引导公众的舆论的愿望,而新闻评论能够直接而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

(2)新闻评论能够满足人们深入了解社会和他人意见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环境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日益增加,人们日益需要认识环境的本质、规律和意义,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而新闻评论正是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和意义,展示人们的意见和态度的最佳体裁。

6.反证法是通过否定对立的论点来证明或说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或者通过证明与错误论点相反的论点是正确的,以达到推翻错误论点的目的。归谬法是先

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7.请就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撰写一则500字的新闻评论。

8.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撰写一则5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 篇5

新闻编辑是文化创造工作的一种,即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整合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得到文化产品投入市场,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在新闻传播领域举足轻重,编辑人员的素养也影响着新闻活动的传播效力。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和增加了新闻材料的获取渠道,超乎人们想象地翻新了新闻信息更迭的速度。这对新闻业兼新闻编辑人员而言,这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在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碰撞期兼融合期,编辑素养与网络时代之间的矛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尽量降低融合期矛盾所产生的伤害值。

一、新闻编辑素养的具体要求

1.新闻材料需具备客观性与真实性

新闻编辑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这也是新闻编辑人员的生命线,决不可轻易触碰。新闻编辑是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剧本写作一类的文学创造活动,它不允许夸张虚构,不允许歪曲事实,而是要做到有据可依,准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每一条新闻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同时也要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相适应,能够在一定角度上反映出其应有的社会深度和社会价值。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使得新闻报道能够经得起社会各界广泛的表扬或者批评,经得起人类伦理道德规范的考验[1]。

2.编辑人员需具备缜密的思维与价值的判断力

现代社会的飞速运转,日新月异,仅仅一天的时间新闻事件就层出不穷。夺人眼球的新闻事件也不可胜数,但是真正的能够揭示社会现实、打动人心、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材料还是有限的。而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人员就是需要在浩瀚的新闻材料的海洋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编辑报道。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编辑人员价值判断能力的强弱。敏锐的新闻编辑者往往凭借其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价值判断技巧沙里淘金,及时抓住新闻导向,攫取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新闻材料。

3.编辑人员需具有人文关怀理念,以人为本

新闻编辑者们需要认识到新闻的传播对象是人类,一则新闻必然会与某一类特定人群挂钩。新闻编辑者们虽然不能随随便便将自己的个人主观情感带入到一则新闻的撰写中,但这并不意味要冷冰冰地处理我们所收集的新闻素材,而是要秉承一种人文情怀。以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调书写反映社会现象的新闻;以如沐春风的文字传递媒体的温暖关怀给弱势群体。以人为本,追寻本质,探索真相,传递正能量。另外作为编辑人员,切记一味追逐新闻的视觉冲击力,滥用新闻画面,误导新闻主体和受众[2]。

4.编辑人员需具有一定的审美鉴别能力

新闻编辑本身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那么新闻产品也称得上是一件文学作品。新闻的美学价值受到新闻编辑者的审美鉴定能力的直接制约。新闻素材的摘选、加工和整合都是在新闻编辑者已有的和正在积累的各类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3]。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寻找艺术,努力提升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更好地投身于新闻报道的创造工作中。

5.编辑人员需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新闻编辑也需要专业的水准。编辑们需要与时俱进,时刻不忘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专业的水平包括对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各类新闻材料采集器材及编辑软件的熟练运用。试想,一位新闻编辑者具备了独到敏锐的眼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非凡的审美鉴赏能力,却在专业操作水准上不合格,那他对自己辛苦挖掘出的新闻材料的处理,可能会大打折扣,不尽如人意,甚至只能望着一堆难得的新闻材料感叹“巧妇难为无炊之米”了。

二、新闻编辑素养与新时期网络时代的矛盾问题

新时期网络的迅猛发展带动着新闻媒体行业的巨大变革。如今的新闻编辑者们每天需要处理的新闻数量几近天文数字。传统的新闻处理模式无法满足新闻编辑者们行业的竞争需求,而网络媒体带来了转机,但也对新闻编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传统媒体与新时期网络时代的磨合期产生矛盾是一种常态。下面就是关于一些矛盾问题的罗列。

1.网络的全球性与新闻的地域性之间的矛盾

新时期网络时代创造出的是一个地球村,全球都处于信息共享的大环境背景下。当下的新闻报道的受众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的单一的群众,而是多个地区多个国家的复杂的群众。这也就意味着新闻报道的价值受到全球多种多样的受众的复杂的考验。而新闻价值是总体新闻素养的评估标准。新闻编辑素养是能否引起群众普遍关注的影响因素。素养层次决定群众关注的面积和热度,群众关注又决定了报道价值的大小,三者互相影响。这时只要合理处理新闻编辑素养与新时期网络时代的矛盾问题,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2.新闻报道快捷性、即时性与有效性和网络时代新闻的丰富性与大量性之间的矛盾

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意味着人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能够连上网,就可以很方便地追踪到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大小新闻事件的报道。网络的发达使得新闻更新的效率超乎人们的想象,新闻报道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快捷性和真正意义上的即时性、有效性。网络时代的新闻全程跟踪报道成为一件易事。另外,传统的新闻报纸等报道的内容受到新闻版面的制约,这也无形中限制了报道信息的含量[4]。而网络新闻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扩充了新闻版面,打破了传统新闻的框架束缚,使得报道信息含量获得一个最大值。但是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新闻编辑素养,对新闻报道的正确导向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舆论导向和个性化表达之间的矛盾

新闻传播就是要起到一个传播的作用,形成一个舆论导向,服务于社会。但是满足群众对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也是新闻编辑过程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只按照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新闻编辑,那么可能造成受众群体减少,社会服务功能不明显。如果仅仅立足于服务社会,新闻报道又有可能停留在表层,得不到深层次的反响。网络新闻编辑更为轻易地掌握了新闻的舆论导向,但是网络新闻的发展有时仅仅为追求个性化,寻找刺激,背离了传统新闻媒体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初衷,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闻编辑素养的要求。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三、新闻编辑适应新时期网络时代的措施

1.新闻信息需要重新整合

新闻编辑者唯有集新闻材料之大成方能适应新闻报道网络传播的全景式特征。网站信息数量多,质量参差,合理有效的归纳对这些消息的整理必不可少。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所在,利用先进的网络编辑方式处理,完成海纳百川的工作任务;而后要做的便是其中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包装,一网打尽新闻材料。而对那些重要新闻的报道有时不仅仅是将事件的过程细节,前因后果,影响后续一一陈述就足矣,而是要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足够的思想深度。

2.创造新闻报道的新产品

新闻产品完成了整合包装就变成了一件文学作品。网络媒体使得新闻编辑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方式的束缚,赋予了新闻产品获一定的更为直观的效果,也为新闻产品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天地。因此,新闻编辑者对新闻材料的处理,不再延续传统编辑的老路子,而是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以获取的新闻材料进行研究,有效彰显各种新闻材料中的共性的同时着重突显个性,从而拓宽受众的的视野范围,积极创新新闻编辑工作程序,得到更为完美的新闻产品。

3.搭建社会沟通平台

新闻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传播性。新闻编辑者的工作一方面是对新闻材料进行加工得到新闻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合适的平台增强新闻的传播性。新闻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与社会相融合,与人类的心灵相沟通。编辑者们承担的责任颇为重大,既要合理地解释新闻报道的内容,还要积极为提高公民的公共素养作出努力,在新闻作品与受众之间搭建一座合适的社会沟通平台,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保障交流效果,确保新闻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6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的是获取新闻。任务:发现了解和选取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作用:发现和落实新闻、获取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核对新闻事实

指导思想: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讲究唯物辩证法、要有历史发展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新闻敏感: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一种只有敏感,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作用: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4.能够遇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包括的判断力: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2.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3.判断某一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记者的种类: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

任务:及时采写新闻、反映内部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新闻线索: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作用: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特点: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2.睡觉短暂,稳定性低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来源:上级、书面、社交、会议、传播等聚道

新闻选择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宣传价值: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适宜性] 采访的难度在:1.记者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2.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向人际交往关系3.采访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采访的平时准备: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3.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采访的临时准备:明确报道思想、选择连接采访对象、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拟定采访计划

采访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提问方法: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

访问活动要领: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3.沟通思想,见机行事4.少讲多听,广采博纳5.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记录的一般要求: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点、记有关原话、记典型情景

核实访问记录: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溯本求源 寻找物证、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技术检验

新闻观察的作用:1.辨别真伪,收集材料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结合艺术的运用: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察 多方面的开掘包括找特点、抓疑点、会透视

瞬间印象: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3.环境气氛与情景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 迅速接近采访对象:1.采访前,对财富对象有所了解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3.守信,说到做到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1.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

怎样用事实说话:1.直接陈述事实,切忌“大帽子底下开小差”2.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3.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4.采取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 怎样把新闻写短:直截了当、少说空话、一事一报、锤炼语言、舍得割爱

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

边缘体裁: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以简短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新闻主题: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确定主题的标准:1.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2.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针对性的依据:党的政策,当前形势,客观实际),3.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新闻选材的原则:1.围绕主题,说明主题2.区别主次,反映实质3.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选新鲜生动的材料、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选独具特色的材料、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新闻构成的组成部分: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新闻结构有其自身规律,总的要从体现新闻事实的意义及传播价值考虑,具体要求是: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表现主题、适应受众心理、紧凑又富于变化、符合体裁的特点

新闻语言:表述事实的语言,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构成: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切(准确、贴切,新闻语言要求精确性高)简练(新闻以精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要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通俗(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新闻文采表现在:叙事突出动态、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书面手段表现得格调、情趣和作风 新闻文风的特征:1.要态度明朗,即通过报道的事实,显示其倾向性和战斗性2.要言之有物,即有事实,有内容,从中传递信息3.要短而精粹,即内容扼要,文字从简,并说明问题4.要新鲜活泼,即采取生动多样的语言和写作形式,不能死板、老套

消息的地位: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骨干。1.从实践来看,消息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2.从历史发展来看,报纸又有“新闻纸”之称,主要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其中又以刊载消息为主3.从体裁特点来看,消息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广大受众,新近发生了什么新闻4.从广大受众的需求来看,读者读报,主要为了获知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

消息的作用:1.消息最迅速,最简便地传播各种信息2.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的大门的钥匙

事件性新闻:指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简讯: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用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消息体裁。消息的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性消息

动态消息特点:1.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2.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3.一事一报

具体情形:一是对刚刚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二是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

经验性消息多属于非事件性新闻,特点:1.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2.用事实阐述经验3.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4.力求写得亲切易懂、生动活泼

综合性消息的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2.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的主题3.报道面广,声势大

具体情形:1.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2.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或问题

述评性消息的特点: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2.述评结合,夹叙夹议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写作要求:述与评要事理交融、议论要精辟、述评要自然亲切

消息写作的要领:要有时效观念(讲求时效,以短、快取胜,体现新闻根据)、客观手法的运用、善于概括和直叙、增加信息量

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1.抓住新闻被披露的事实变动2.以新带“旧”3.由近及远

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

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散文式结构

成分: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1.最能体现新闻性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不足: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于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题“三重复”现象。

金字塔结构:按新闻事实发生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长处: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不足:不宜用于报道事件发展时间跨度太大的新闻。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精心取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导语的重要性:1.导语可以使消息紧紧抓住读者,也可以使读者罢读2.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其决定性的作用3.导语的写作颇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4.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的展开5.一篇小小只有一条导语,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方案6.导语写作的实践也发出呼吁:对待导语写作决不可掉以轻心

直接性导语: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

间接性导语: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

背景的功能: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怎样用好背景材料: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致宜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主体的功能: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充分阐述和表现新闻主题 通讯的形式:记事、访问记、巡礼、速写、散记、侧记、小故事 通讯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通讯的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1.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地再现人物形象3.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新闻特写:作为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劲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特点:聚焦性、描绘性、感染性

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 篇7

关键词:新闻编辑,民生新闻,生存与发展

民生新闻指的是关注人民的生存和关心人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的角度上说它是属于社会新闻类的, 但是它在内容上主要是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 主要是关注老百姓的大事小事, 在新闻形式上采用一种平民化的风格。民生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尽量满足电视观众对新信息的需求, 关注民生和百姓生活。

2011年元月3日, 上海电视台播出了“走进上海”节目, 这个节目主要介绍上海居民家里和周围小区的民生新闻, 这档新闻节目在它播出的第一个月就取得良好的收视, 从第二月升入了上海电视节目榜前三甲, 从第三个月开始, 名列上海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2011年9月, “走进上海”节目平均收视率为7.5%, 最高点收视率一度达到15.8%, 创造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的奇观。所以, 研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民生新闻, 顾名思义, 就是要立足平民, 立足百姓, 全心全意的为老百姓服务。

1 当前民生新闻的现状

当前, 各地电视台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途径就是民生新闻, 通过播出电视观众周边的小事, 引起他们的共鸣, 进而提高收视率。与此同时, 民生新闻还被誉为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 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所打造的“民生新闻”节目都是以反映百姓生活和需求、关注百姓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变化为内容, 这成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世纪90年代初, 民生新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到现在为止的十年里,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新颖而且内容丰富的节目, 同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已经成为老百姓所喜欢的一种新闻形态。民生新闻为了打破传统新闻模式, 采用了一种崭新的拉家常的方式,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体来说,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民生类新闻由于它独特的性质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是民生新闻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在新闻编辑上应该予以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生新闻在报道编辑内容上具有较多的雷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家长里短显然成了民生新闻的焦点, 火灾、交通事故和邻里纠纷也包括在内, 这些内容虽然都是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 但是时间长了, 来来回回都是这些内容就容易引起电视观众的审美疲劳, 从而不利于提高收视率。

第二, 过分强调新闻事件的地理界限。民生新闻节目与央视媒体的新闻节目由于地域优势和政策原因基本不发生冲突。但由于过分重视本地报道就必然会出现当前民生新闻的诸多缺陷, 现在的民生新闻栏目一般都会在晚间6点至9点的黄金时段内播出, 由于民生新闻栏目的风格都是非常相近, 这就导致了没法形成忠实的收视群体。如果电视台的地域小的话, 选材的局限性自然而然的也就变得非常小, 就会导致观众少, 收视率低, 节目没有前景[1]。

第三, 新闻内容肤浅, 新闻形式琐碎化。电视民生新闻近来热衷于报道琐碎事件, 比如说, 某人捡到一条小狗热心的寻找失主、餐馆为什么那么挤啊、车牌又被盗等新闻内容, 这些对观众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电视观众无法从中得到收益, 这样只会短期内让电视观众感到新鲜, 但不具有长远效益。

2 民生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策略研究

从民生新闻的长期发展来看,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会是老百姓评判新闻的标准。把握好民生新闻才能把握好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 一个活跃轻松的公共讨论的平台可以使电视、广播、报纸, 也可以是民生新闻。现如今, 许多媒体一改往日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 对广受热议的话题等一些问题设置了相对应的论坛或投票模块, 采取讨论和投票的方式,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与, 让电视观众旁观者的身份变为参与者的身份, 更加有利于传播民众意向, 引导大众舆论[2]。

第一, 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选材上尽量实现本土化, 关注民生疾苦, 弘扬人文精神, 强调社会责任精神, 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同时新闻的价值取向要与当地民众接近。第二, 电视民生新闻要采用平民的角度来报道新闻, 摆脱原有的教条, 提供一个为百姓服务的渠道, 同时提供一个舆论监督平台, 为老百姓提供交流的空间, 维护和尊重百姓的话语权。第三, 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接近当地民众的习惯, 如口语化、趣味性以及带有人情味的报道均可引起电视观众的共鸣。

民生新闻在节目内容编辑方面可以软化, 同时也可以加入娱乐元素成分,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民生新闻要想有一个新的突破口就必须在新闻编辑形式上摆脱传统的束缚, 让其内容新颖化, 形式娱乐化。民生新闻可以与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实现强强合作, 这样既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可以打造自己品牌节目。

3 总结

总体来说, 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心, 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着不足, 但困难是暂时的, 通过不断不断的推陈出新, 肯定能够获得美好的未来。同时, 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新闻编辑的不断完善, 紧紧把握老百姓的需求, 突出新闻的价值, 尽量满足更多电视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华德.如何策划电视民生新闻节目[J].青年记者, 2009 (20) .

上一篇:我期待阳光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跆拳道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