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精选8篇)

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1

2014年第04期 作者:曹志龙 阅读(203)【来源:《上海律师》 查看本期目录 】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尤其以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的合作引人注目。借由一款“余额宝”产品,阿里巴巴强势打破传统的银行金融模式,不仅让商业银行反思如何应对新兴金融模式的冲击,也使阿里巴巴在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另辟天地,而天弘基金也顺势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基金公司,一跃成为中国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哪些法律风险?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从广义上说,任何涉及到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等相关业务的互联网应用,都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因此,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它有着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优势。但同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立法还处在尚未明晰的状态,这一领域也是风险的高发区,甚至金融犯罪的滋生地。

(二)互联网金融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与网络金融的区别:前者是利用互联网(即INTERNET)完成的金融活动,后者的外延更大,网络不仅包括互联网(INTERNET),还包括内联网(INTRANET)、本地网、专用网等概念。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金融互联网,是把金融产品放在网上出售,把互联网当渠道;互联网金融,则是按互联网的思路做金融,核心是利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真正认知客户、了解客户,并使客户自由平等地获取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

理财式互联网金融:特点是通过互联网向受众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以余额宝为代表,余额宝帮助用户进行碎片式理财。利用淘宝对用户数据的熟知以及丰富的资源,将用户账户余额与货币基金联系起来,使用户用于消费的资金也能进行增值,用于理财的资金能进行购物,其受众主要为淘宝用户。

支付式互联网金融:由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涵盖网上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不仅包括传统银行涉足的领域如小商户、连锁商业机构,也包括物流和以快钱与银行合作为主建立的跨银行、跨地域、跨网络的信息化支付清算平台,以及基金销售支付等创新模式。

融资平台式互联网金融:充当金融中介的作用,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众筹类网站,如点名时间,投资者的收益为非股权,非债权回报,一个融资项目同时接受多个投资者资助。另外一种为P2P型网站,为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提供一个平台,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并融资,回报为债券回报。

二、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以余额宝为例

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像使用支付宝余额一样方便。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

(一)余额宝模式中各主体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客户风险:客户风险来源于客户自身环节,诸如客户端计算机系统风险(计算机病毒、钓鱼网站等)、互联网应用认知风险、交易对方欺诈、犯罪风险、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违约风险、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风险等都会引发客户的经济损失。例如最近发生一桩案例:市民邹先生通过支付宝平台,以网银转账方式将款项打给他人。操作时邹先生将对方姓名并没有输错,却误将银行卡号输错,打款后竟显示转账成功,引发纠纷,谁之过?相关问题广受媒体关注。

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宏观层面上,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着行政审批风险,法律、政策、政治、社会、自然等环境风险以及货币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则有企业端计算机系统风险、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员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这其中以阿里巴巴“员工内鬼”事件为著。2013年11月27日,从事电商工作的张某伙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前技术员工李某,利用工作之便,在2010年分多次在公司后台下载支付宝用户资料,其内容超过20g容量,随后两人将用户信息多次出售给电商公司、数据公司。

金融企业风险:金融企业风险有来自宏观上的行政审批风险,法律、政策、政治、社会等环境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还有来自微观上的网络平台技术风险、员工风险、金融企业自身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虽然天弘基金短时间强势跻身十大管理规模基金公司,但2014年2月26日消息披露,虽然余额宝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但天弘基金2013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银行风险:银行风险除了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宏观层面的风险外,还有银行网络平台技术风险、交易信息审核风险、银行自身运营风险、员工风险、法律风险。银行固有系统平台风险一直存在。据介绍,2006年3、4月份,向某等人用网上下载的扫描工具对各个网上银行的服务器进行系统扫描,找到漏洞后再将服务器内含有网上银行客户信息的数据库进行下载,建设银行客户蒋女士的账户信息(包括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正是这样被其掌握。向某等人遂采取行动,将蒋某账户内的20万元盗走。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三种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金融企业因自身原因造成客户的经济损失,都会引起侵权责任或是违约责任。

2、刑事责任:余额宝以及其他各种“宝”的互联金融产品,虽然革新了传统金融领域的运营模式,但某种程度上与《刑法》上禁止吸收公众存款规定的行为相类似。当政策发生变化时,这种挑战金融管理的红线经营模式容易被取缔。而融资类的互联网金融,会由于政府目前监管不到位,很可能演变成或者是被利用来进行非法集资、放高利贷等金融犯罪。

3、行政责任:第三方支付方式是特许经营业务,央行对此有严格的管控。在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罚则部分规定了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出现相关情形时,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介绍

(一)政府机构监管措施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领域,和传统金融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政府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时,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移植过来,而应该在监管的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犯罪,其中很多是以窃取个人信息作为必要条件的,因此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

(二)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投资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也是防止损失发生的重要途径。投资与风险就像硬币的两面,对立统一于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中。市场投资主体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投资管理水平来尽量地避免风险。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投资观,收益与风险总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对“固定收益率”和“零风险”等的过度宣传都要有所防范。另外,投资者的风险发生更多时候是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所造成的,所以要加强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和技术,形成正确地使用网络的习惯,才可以防止不必要损失的产生。

(三)行业级风险控制与防范

在强调政府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内部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对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形成行业惩罚机制。除了内部加强自律外,还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

(四)企业级风险控制与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其实就是一种风险管理,二者间的关系为风险是管理的过程,内部控制各要素分别处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是预防风险的发生,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体系总框架。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体系总框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对法律风险实现全面、规范、动态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降低整体法律风险水平、为公司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措施以制度、流程、组织和职能四个方面为主。在此基础之上,首先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和系统地识别、测评和定向分析;其次是依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是对法律风险的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该三大环节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封闭的管理过程。

(五)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控制与防范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即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合同法律风险的主要成因有:法律规定发生变化致使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合同签署时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不复存在、相对人丧失继续履约能力、相对人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丧失时效、合同相对人被处罚、发生其他诉讼影响该合同继续履行。合同法律风险可能会引起违约责任、缔约过失或者是合同的权利方丧失权利。因此,对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以余额宝提供的格式条款为例,余额宝支付前与用户达成的协议中有如下两项:

1、关于个人信息的处分。余额宝服务协议第2.3条约定:“您知晓并同意,为向您提供余额宝服务,本公司有权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邮箱、联系地址、支付宝账号等)提供给相应的金融机构。您同意相关金融机构有权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在金融机构的账户、交易信息、资产状况等)提供给本公司。”

2、关于免责条款的效力。余额宝服务协议第2.6条约定:“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仅向投资者提供资金支付渠道,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并非为理财产品购买协议的参与方,不对理财产品购买协议的协议方的任何口头、书面陈述或者向支付宝网上传的线上信息之真实性、合法性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或对此承担任何连带责任,不对相关金融机构及任何第三方的法定义务和/或契约责任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公司亦无义务参与与理财产品协议交易资金划转及支付环节之外的任何赔偿、纠纷处理等活动。”

以上两条都意在规避余额宝公司本身在支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但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存在限制,并非任何条件均可在格式条款中规定,如何订立符合法律效力的条款、如何对条款进行措辞,都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范畴。

对于合同管理(Contract Management),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合同管理全过程即意指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合同管理始终存在。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合同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2

一、金融创新与风险

(一) 金融创新的界定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对其业务种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原创性开发, 以期获得更大利益或市场占有份额。金融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市场创新, 二是业务创新, 三是制度创新三类。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国金融体制尚存在诸多问题: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市场竞争不完全, 技术水平低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进程。目前, 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金融改革和创新也是经济改革的应有之意。

(二)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金融创新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同时, 金融创新也会产生风险, 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所以, 金融创新无疑是把“双刃剑”,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防范创新风险。金融风险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1.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应量, 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可转让存单、新型负债账户等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新型业务增加了新的货币供给;随着信息网络化在金融业的普及, 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更加速了货币流通;另外, 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工具的发明, 也加大了央行的调控难度。2.金融创新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不断打破原有金融模式的分工体系, 容易影响金融机构内部稳;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给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机活动的新方式, 加大市场监管难度;金融创新促使资本流动日趋国际化, 这就使金融业风险容易转化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风险。3.金融创新会弱化金融监管。其一, 金融创新会增加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和监管领域。例如, 2015年网络金融行业的风生水起也给金融业的监管带来了不小挑战。除了对传统机构进行监管, 监管机构还需要对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新型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二, 表外业务的扩大使得风险有转化为现实风险的可能, 这增加了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所谓表外业务, 就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某些经营活动并不列入资产负债, 但却能影响银行的当期损益。例如, 担保业务中被担保人破产, 银行作为担保人需要承担担保债务;期货、期权的业务中, 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等。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可能风险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一直走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上, 一方面重视金融创新, 以期不断增强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能力和国内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感到创新的进程实在捉襟见肘。我国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金融创新, 例如, 前几年曾风生水起的阿里巴巴公司开发的余额宝业务, 它开辟了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新领域。在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的带动下, 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了自己的“余额宝”业务。但是, 金融创新是游走于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的, 通过规避法律框架来盈利。诚然, 余额宝这种金融创新产品虽然成功, 但仍然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在我国金融创新基础不足的前提下, 我们依然需要防范各种金融创新风险的产生。我国的金融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 不甚完善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金融创新的首要风险在于金融法律制度体系的制约。改革开放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对金融体系行政管控严格, 完全脱离于市场。尽管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 以及迫切想要融入世界经济金融环境的需要, 我国政府已将对金融的管制慢慢转化为监管, 更加尊重了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但不得不说, 就目前来看, 在利率、业务、市场等方面依然监管严格, 这必然会限制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目前, 我国正在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 不断推行金融创新, 与国际接轨, 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金融业结构本身也存在缺陷:银行业相对发达, 但其他金融业相对发展滞后于银行业。另外, 从资产比例来看,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非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占比较小, 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处于不发达状态。不合比例的资产配比等问题也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大力发展。

(二) 自身存在缺陷的金融机构

长久以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一直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受“国有”思想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国有企业的通病:缺乏竞争动力, 管理模式滞后等。2015年初, 国家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并且大力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从而希望推动银行业改革, 迫使银行增加危机感, 增强创新动力。然而在推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的新问题却缺乏应对经验。我国金融业原创和技术性创新少, 银行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单一、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都是制约金融创新的因素。另外, 银行高管对银行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 这也严重制约我国政府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控制能力。

(三) 现有的金融创新忽略市场调查, 技术含量低

现代西方各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时都有两大目标一是规避管制, 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每一项创新时, 都会做充分的市场调研:该项创新业务是否存在市场需求, 该项创新的技术基础是什么, 以及该项创新它的成本与收益情况会是怎样。在调研可行的基础上, 才会进行该项创新活动。而我国金融机构在进行创新时却只重视外在形式, 忽略市场调查, 更加倾向于那些易掌握、易操作、技术含量低的创新项目。不仅创新内容肤浅, 技术滞后, 而且甚至还会为抢占市场, 忽略成本地盲目扩大经营规模, 导致出现许多负效益的创新项目。

三、我国金融创新风险法律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 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1.完善金融监管风险防控理念。金融业监管部门应将银行内部的合规监管和外部金融环境的风险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在督促金融机构法人内部合规经营自我监管的同时, 在金融业的外部环境上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 金融监管部门更应重视为金融机构构建合规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市场竞争秩序, 更多地运用新科技技术进行非现场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备付金率、资本充足率和呆坏账比例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提倡原创型金融创新发展方式。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项目多为生搬硬套西方金融创新, 符合本国金融发展的原创型创新不多。创新才不会受制于人, 因此, 在确定金融改革目标的前提下, 我们应大力发展原创型创新。高技术含量的原创型金融创新代表着我国的先进科技水平, 以此为突破口, 可以保证我国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 也可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二) 完善金融创新的法律环境

法律是创新的保障。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金融创新的前提条件。当然,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首先应当在现有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金融创新, 创新金融工具、服务项目、交易种类和管理方式等方面, 但决不能将金融创新作为违法违规经营的借口。另外, 金融创新也必须服从金融业监管, 金融监管也应具有确定性, 商业银行只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其创新活动才会受到法律制约。有争议的一点是, 创新和违规往往总是一墙之隔, 法律制度总是会滞后于创新的步伐, 但不应让法律法规成为制约金融创新的理由。在进行金融监管时候, 对待新型项目, 如余额宝、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金融行业, 绝不应一概进行惩戒, 而更应当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法律法律和监管方式。

(三) 提高金融监管人员业务水平

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 应当也必须具备金融、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安排监管人员时, 一方面要将精通法律法规、精通金融经济知识的员工放置在监管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监管人才的复合性, 保持与时俱进性, 培养一批能够了解金融风险、前瞻国际合作以及善于创新的人才;再者, 监管人员应当权责分明。落实监管人员监管责任, 明确监管人员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管界限, 并鼓励金融监管的创新, 以金融监管的创新应对金融创新。

(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金融创新也更具国际化,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当然, 国际合作也给本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大了难度, 这就需要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也要不断加强国际间、区域间的跨境金融监管合作, 防范金融风险。此外, 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性金融组织, 它们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都实行了统一监管标准, 这样有利于确保金融创新的安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 必须正视我国现存的金融创新中的风险,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时, 只有不断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改革的要求, 通过金融创新不断降低成本, 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获得利润, 得到发展。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号角的吹响, 金融创新又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创新固然有其优越性, 但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 创新亦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是负面影响即为金融风险。本文试着分析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对如何规避金融创新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提供法律支撑。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法律防范

参考文献

[1]凌丹, 罗勇.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1) .

[2]王冬吾.“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趋向及监管对策[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季刊) , 2002 (2) .

[3]李玉泉, 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4]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 2003 (S1) .

金融骗术之法律风险防范(二) 篇3

金融诈骗者通过设置骗局,利用“兑现”结果的时间差,在人们的企盼中诈取钱财。如期货诈骗。近年来,全国各地书刊征订通知多如牛毛,有的诈骗者以此诈骗钱财。如以××科技信息协作总部的名义在上海多家信用社设立账户,向全国发放《内部科技资料征订通知》,骗取大量钱财,不少受骗单位或个人将钱款汇至征订单指定之信用社,有的信用社累计收到汇款高达20万元,这些现金大多落入诈骗者口袋,致使遍及大半个中国的数以千计的单位与个人蒙受经济损失。浙江江某利用多种手法备齐证章,取得上海市一信用社账号,自立“××出版社中南发行站”,设下征订骗局,向各地征订《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名录汇编》一书,诈骗钱财26万元。

作为世界十大欺诈案之一的法国兴业银行丑闻案。2008年初在涉及37亿英镑的欺诈案中,热罗姆•凯维埃尔几乎把法国兴业银行搞垮。这个“流氓交易员”持有500亿欧元未经授权的期货头寸,但他声称兴业银行知道他的交易行为,却对此视而不见。兴业银行竭力否认这一说法,指控凯维埃尔违反信托约定、伪造文件、滥用电脑。麦道夫的“金融创新”无底洞波及面越来越大,从好莱坞到体育界再到华尔街,从投资公司到银行业、保险业再到慈善业,从美国本土到欧洲大陆再到大洋彼岸的日韩。美国联邦法院还请求美国政府尽快设立一个特殊的政府储备基金,以保护在诈骗案中受害的投资人,美国新一轮的救市方案又将上演。百年一遇危机下才能暴露惊天骗局,“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骗取投资者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投资偿付前期投资者。”“谎言在市场繁荣时被掩盖,繁荣时资金流动比较快,‘拆东墙补西墙’还能顺利运行,骗局就这样循环下去。”肯定有人觉察,但没人拿出确实的证据,而麦道夫对投资者的回报不错,质疑的声音就会弱化。”麦道夫的骗术很简单但也很有效,持续20余年,骗到500亿美元。麦道夫的投资一直很有吸引力,其客户平均每月曾有过近2%的盈利纪录。高额回报下被骗的不乏著名的机构投资者,包括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BNP Paribas、西班牙国际银行、欧洲最大的对冲基金Man Group、管理着140亿美元的美国对冲基金Fairfieid Greenwich Group等。

5、金融彩头诈骗

金融诈骗者以名目繁多的摇奖、重奖、循环得奖及各种赌博得利之“彩头”,诱人上钩,诈骗钱财。近年来,在一些城乡金融骗子利用“神秘链”迷信活动骗取钱财。“神秘链”之信件称,收信后再给五位或更多的人写信,并给排列在“神秘链”首位的人寄上两元钱,以“如此就能使你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的彩头诱人上钩。湖北省孟某等七人谎称手中有装有外国银行25亿美元存款凭证的“金盒子”,而取出这笔存款需要费用,费用又须由个人支付,谁能出资帮助取款将得到10万至100万元的奖金。他们以此大肆进行诈骗活动,先后诈骗251人,诈骗金额35万元人民币。

一些商店大搞所谓“优惠”、“让利”、“有奖”之销售活动,意在推销滞销商品、劣质商品,甚至直接骗取顾客钱财。街头、车站乃至汽车上,各种变相赌博之游戏皆设立诱人的彩头,目的全在骗取事主袋里的钱财。近年的西安刘亮彩票案揭露的金融彩头诈骗比较典型。铺天盖地的、“既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手机短信金融彩头诈骗,几乎“地球人”都知道。

6、金融甜头诈骗

金融诈骗者通过各种“无偿服务”、“优惠让利”、“义务咨询”、“上门服务”,给事主一定的甜头,而后诈骗钱物。一个世纪以来震惊国际金融界的十大欺诈案中,排名第一系庞氏“金字塔”骗局。查尔斯•庞齐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骗子,他发明了庞氏“金字塔”骗局。据称,伯纳德•麦道夫在华尔街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段,庞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精心策划,利用能在国际范围内发送邮件的“国际通用邮券”进行诈骗。通过在国外收购邮券,然后在美国将邮券换成价值更高的邮票(实际上是一种套利交易),庞齐能获得大约400%的利润。虽然这并不违法,但庞齐刊登广告征集投资者,承诺高额回报。他让少数几个投资者获得了数额可观的意外之财,结果导致人们蜂拥来到他新成立的证券交易公司。人们抵押房产,将大笔储蓄投入庞齐的公司,公司因此迅速扩张,庞齐用新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早先的投资者。在骗局最成功的1920年,庞齐每天能赚大约2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资金。当局慢慢地意识到,要收回人们在证券交易公司的所有投资,必须有1.6亿张流通邮券,而实际上只有2.7万张。1920年庞齐受到86项邮政诈骗指控,被判处5年监禁。

7、金融噱头诈骗

一些金融诈骗行为尽管性质不同、程度各异,但大多能造出一个“噱头”,靠一个好的“噱头”来行骗。

苏某和陈某两姐妹以网上代客办事为诱饵,共作案40余起诈骗被害人钱财20余万元。2009年底以来她们开设网站,以为客户贷款、买卖手机窃听器和六合彩中奖等为由,在网上“钓鱼”。如一名被害人需要贷款,在网上看到广告后与苏等人联系,再按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汇去3000至5000元不等的代办费。而苏等人收到客户钱款后,却从此销声匿迹,根本不为客户提供服务。什么“炒股软件”、“炒股博客”,很多是“噱头”。购买“炒股软件”而受骗的投资者很多,销售商为了推销宣称自己的软件能够保证收益,实际上股票的好与坏、涨与跌有很多因素,有市场的因素,有公司本身的投资价值因素。而“炒股软件”是固定的,它不可能对变化很快的市场作出反应。因此,“炒股软件”可以为投资者查看行情提供便利,但是不可能保证收益。信息社会很多博主在网上开“炒股博客”,每天都会更新,向投资者推荐股票,但这些人大都没有取得合法的证券投资咨询资格,有的博客还可能会成为庄家操纵市场的工具。

2009年之前,关于“简凡”其人,几乎所有媒体都以“民间股神”、“华尔街归来的金融硕士”、“顶级操盘手”等名誉冠之。然而随着股市风向急转,这名自称“曾以16亿元资金博回100亿元”、花5万美元与“国际股神”罗杰斯共进晚宴的上海行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行略公司”)董事长,终因骗取股民资金后资金链断裂而光环褪尽。其当庭供认,2007年9月,他为了和“国际股神”罗杰斯共享两个半小时的晚宴而付出的5万美元,也源自受骗股民。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无论熊市、牛市,麦道夫管理的投资基金犹如上了发条一般始终保持每月增长约1%,这并不合情理,而且它长年使用的却是一家与其业务规模毫不匹配的会计师事务所。据查,这家位于纽约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共三名员工,在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事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一切视而不见,这与麦道夫的光环效应分不开。案件制造者可以说是真正的精英,过去有辉煌的历史,他以前的确担任过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在以往光环的照耀下别人看不见他设下的骗局。的确,事发之前麦道夫一直被视为“大慈善家、社会的支柱、代表华尔街品质”。他被称为金融神话。投资者都将麦道夫视为传奇,甚至开玩笑地说,“如果麦道夫是骗子,他将把全世界一半人拖下水。”不仅如此,麦道夫非常善于为自己营造神秘的氛围,以“神秘的魅力和排他的方式”来引诱受害者上钩。想成为麦道夫的客户,有点类似于加入一个门槛很高的俱乐部,光有钱没人介绍是不能进的,在很多人看来,把钱投给麦道夫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样,麦道夫巧妙地将投资者的恐惧从担心亏钱,转换成了担心在这场赚钱大戏中掉队。

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潜在风险 p2p网贷 大数据 防范对策

Part 1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它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互联网金融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APP软件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挖财类(模式)的手机理财APP(理财宝类),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 1.众筹

众筹大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的本意是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大同小异——需要资金的个人或团队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经过相关审核后,便可以在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

2.P2P网贷

P2P(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两种运营模式,第一是纯线上模式,其特点是资金借贷活动都通过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通常这些企业采取的审核借款人资质的措施有通过视频认证、查看银行流水账单、身份认证等。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3.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

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4.数字货币

除去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余额宝模式等形式,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也开始露出自己的獠牙。

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爆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其他任何互联网金融形式都更具颠覆性。在2013年8月19日,德国政府正式承认比特币的合法“货币”地位,比特币可用于缴税和其他合法用途,德国也成为全球首个认可比特币的国家。这意味着比特币开始逐渐“洗白”,从极客的玩物,走入大众的视线。也许,它能够催生出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帝国。

比特币炒得火热,也跌得惨烈。无论怎样,这场似乎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互联网淘金盛宴已经慢慢走进我们的视线,它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金融最终极的形态就是互联网货币。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对现有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提出挑战,将来发展到互联网货币的形态

就是对央行的挑战。也许比特币会颠覆传统金融成长为首个全球货币,也许它会最终走向崩盘,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币会给人类留下一笔永恒的遗产。

5.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大数据的关键是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利用的能力。因此,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往往以云计算为基础。

6.信息化金融机构

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金融信息化是金融业发展趋势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机构则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从金融整个行业来看,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不仅具有国际领先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笔——数据集中工程在业内独领风骚,其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之外,还形成了“门户”“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创新服务模式。

7.互联网金融门户

互联网金融门户(ITFIN)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门户多元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财投资服务和理财产品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比价、购买服务的保险门户网站等。这种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风险,因为其平台既不负责金融产品的实际销售,也不承担任何不良的风险,同时资金也完全不通过中间平台。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1.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2.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

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3.覆盖广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发展快

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据报道,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

一是风控弱。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已有众贷网、网赢天下等P2P网贷平台宣布破产或停止服务。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6.风险大(具体风险将在下文仔细分析)

一是信用风险大。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

二是网络安全风险大。中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概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在这个阶段,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

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起点是2012年。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是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以“天使汇”等为代表的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同时,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问题。

第四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手机成了支付终端。手机

信贷、余额宝、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手机团购,新年红包,微信订票。去年11月11日,阿里一天的网络销售额为557亿天量!今年春节的全民“抢红包”就是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暗战传统金融的典型案例。仅除夕当天,微信红包的收发总量就达10.1亿个,1541万微博网友分享了由央视春晚,三十九位明星及商家送出的1.01亿个红包。

Part 2 互联网金融发展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

一.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动因

2013年被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财付通”、“支付宝”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产品迅速发展。这是由其本身的特性、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自身特性

1.及时性。互联网金融在信息传递上有别于传统金融模式。传统金融模式主要以营业网点为平台提供柜台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网络形式提供线上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更加便捷与及时,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小,服务效率较高,且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备受投资者喜爱。

2.灵活性。互联网金融通过实时的、简便易行的线上操作,让资金周转更加灵活,使消费者节约了去柜台和排队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高收益。互联网金融是以其高收益在社会上短时间蓬勃兴起的。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利率比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高,正是其认购门槛低、名义收益率高、投资方式灵活便利的特点使“余额宝”

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相比传统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产品较高的收益率也是其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

1.在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且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规模小,技术薄弱,可抵押的固定资产比例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内部因素,以及银行征信体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信贷供给不完善,国内融资市场欠发达等外部因素的限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将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为其向企业贷款提供了资金基础。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门槛较低,对“小微”企业的放贷要求较低,便利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再加上金融深化以及“互联网+”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政策机遇,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给互联网金融注入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2.客观地说,从互联网金融行业上来看,监管的缺失为其带来一定风险的同时,也为其生存与发展预留了空间。

(三)历史机遇

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至今方兴未艾。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同时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现在人们越来越熟悉互联网,并且很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信息获取和社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网络购物如今已走进千家万户,仅仅2015年“双十一”全网成交额就高达1229.4亿元。可以想见,网购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四)国家政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值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机,它代表了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促进了其快速发展。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到“互联网金融”,并表述为“异军突起”,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总理寄希望于互联网金融发挥草根金融的优势,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发挥作用,另一个方面希望互联网金融可以加快改革和转型步伐。从中可以看出总理总体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从侧面也释放出中国政府未来将继续支持和扶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信号。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

1.提高效率。互联网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从而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互联网打造的信息平台,使很多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于小额、分散的零售客户的高风险、高成本问题,由于借助网络对大量分散主体展开标准化、自助化服务,使金融服务更趋向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信息清算成本、风险识别成本、客户管理成本,从而大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价值创造能力。

2.互联网金融促进合作共赢模式的形成。互联网实现各行各业的互联互通,实现金融活动向各行各业的全面渗透,形成全社会普遍依存的价值网络。依托互联网,实现金融网、物流网、商流网的三网合一,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商业活动的进行。在合作网络中寻求合作就是寻求自身优势的最大发挥,寻求自身劣势的最小成本弥合,就是积极加入价值创造体系去分享价值。这种合作催生出合作共赢的文化——共同维护合作关系,坚守信用,承担责任。网络化的生存,使财富真正地流动起来,在运动中增值,在运动中优化配置。网络化金融创造出平台优势。在完善的平台下,新增客户的服务成本趋于零。这就能吸引大量的客户在几近“免费”的情况下,享受网络化服务,而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创造出网络资源的总价值的增长,形成新的增值服务内容和形式。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对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其支付功能边缘化。近几年互联网商们看到了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巨大商机,其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通信技术,运用灵活的商业模式,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快捷支付功能,直接对银行在传统经济活动核心地位发起挑战。例如,支付宝、财付通可以为客户提供付款、自动分账与转账汇款、水电费与保险费代缴等结算功能,使得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功能被边缘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纷纷开始“触网”,积极应变。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具有长期累

积的风险控制优势,如果能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利用网络技术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及个人客户服务能力,将能较好地弥补自身短板,迎来发展新机遇。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作为新生事物,也作为时代的宠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管目前还有诸多不足,但它在今后必将继续发展,也必将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如下:

第一,从今年五大银行免除手机转账汇款手续费用等一系列动作,都表明互联网金融再次由传统金融机构领跑发力了;

第二,基于P2P结构、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会成为新一代技术创新或金融创新的支撑点;

第三,互联网金融正与西方全面对接,将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与世界接轨;

第四,互联网金融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很多技术还没有应用到金融领域,这依然是技术创新不足与技术改造金融不足带来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业内分析,2016年互联网金融将进入行业洗牌、设立规范的一年。

在当前环境下,既不要把互联网金融神圣化,也不要把互联网金融妖魔化。应该看准趋势,正确理解政策,持续地推动互联网金融

健康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共享金融既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归宿,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使命和未来。

Part3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

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由此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新兴产业也在逐渐发展并胀大起来,网络技术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延长金融服务半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缓解金融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准入门槛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近几年来频频曝出的风险事件却揭示了互联网金融的多重风险隐患,下面将介绍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的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和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创新之所以能够呈现如此迅猛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法律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极易游走于法律盲区和监管漏洞之间,进行非法经营,甚至出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现象,累积了不少风险。网民在借助互联网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容易陷入法律盲区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以P2P平台为例,虽然被外界视为信息中介,事实上却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比如分拆借款标的、提供增信支持、从事代理销售和经纪业务,但并不受一般金融机构的监管约束,包括内控合规、风险拨备、信息披露等在内的管理治理机制大都缺失,风险频发也是必然

2015年P2P网贷问题平台数据监测报告》,2015年P2P行业共出现868家问题平台,较2014年(261家)的数量增幅达233%。

第二,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依托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信息形成、传递和利用成本,理论上能够有效提高信用风险跨主体、跨时空配置、转移和定价的成本。但实践中由于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差、征信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信息失真、“逆向选择”等问题事实上可能变得更加隐蔽、影响更加广泛。而且由于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部分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增加,近年来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比如说近年来大量退休职工盲目投资于P2P平台项目,使得信用风险在大量不具备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中广泛传播,不但扰乱了金融业正常的风险转移定价秩序,甚至可能会因为投资损失引致局部社会问题。

第三,流动性风险。期限配置和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基本盈利机制之一,但由于遵循存款准备金、风险拨备、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等审慎监管规定,风险缓释空间较大,流动性风险不可控的几率很小。

比较而言,互联网企业不受上述制度约束,实质性流动性风险也就更大。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一般以实时交易作为比较竞争优势,流动性管理压力特别是当日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大量同质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基于同样运作原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变动的趋同性,一旦发生“小概率”流动性风险事件,市场恐慌情绪传染蔓延的速度也会更快。

第四,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产物,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更加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天然就具有更高的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IT技术衍生操作风险包括:设施设备运营中断风险、互联网恶意入侵风险、交易数据传输泄密风险、员工不当操作风险、客户信息安全经验不足等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管理漏洞、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都会引起技术安全风险。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一旦某个程序被病毒感染,则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交易互联网都会受到该病毒的威胁。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风险只会带来局部的影响和损失,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

第五,非合规运营风险。由于进入门槛低,缺乏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膨胀,其中大部分机构并不具有规范的治理架

构和运营机制,严重背离金融业审慎经营的理念和文化,风险隐患普遍存在于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一些网贷、众筹平台事实上是机构自融的利器;各种形式的加盟门店层级蔓延,不具备金融从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违规招揽业务;一些机构“委托”商业银行网点代售产品,假借商业银行“背书”兜售产品,使得上述风险呈现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的态势。究其本源,非合规运营风险与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密切相关。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在于普惠金融,但绝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从业门槛低。恰好相反,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特别是管理者,不但需要有坚实的传统金融知识经验积淀,也要兼具前瞻性的互联网创新思维模式,但目前行业的飞速发展显然远超出市场人才供给节奏。

第六,市场风险。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领域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有其独特的一面。由于便捷性和优惠性,互联网金融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与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两天至数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网络交易由于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业务活动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通过互联网联系,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风险极大。

以P2P为例,P2P平台一般强制要求借款人提供基础资料,自愿提供财产证明、学历证明等详细信息。一方面,此类信息极易造假,给信用评价提供错误依据,交易者也可能故意隐瞒不利己的信息,导致P2P平台在选择客户时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P2P平台所获取的资料存在滞后性、片面性,不构成“大数据资源”。美国有完备而透明的个人信用认证体系,个人信用记录、社会保障号、个人税号、银行账号等材料可以充分验证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有多家独立、权威的信评公司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提供信用评分和信用管理服务,广泛地服务个人贷款客户、小贷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因而美国的P2P平台真正属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极具发展优势。

第七,第三方支付及其风险。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指网络公司与银行签约后,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建立的付系统。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极大地促进了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并已成为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业务模式主要是:网关支付模式(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和账户支付模式(综合第三方支付模式)。前者的运行机制较为简单: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前端连接客户,后端连接银行或客户,在集合多个银行提供的基础支付统一平台和接口上,为客户和商户提供统一线上支付接口,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实现前端客户向后端客户的银行账户或同类第三方支付账户的支付,实际上是替代了银行的支付功能。

国内快钱、汇付天下、易宝等是该模式的代表。而综合第三方支付模式则依靠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模式除完成第三方支付功能之外,还提供担保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将银行体系部分资金“ 抽取 ”出来置于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账户之后还可以多样化使用备付金账户中的资金,比如购买货币基金第三方支付既可以通过互联网也可以通过通讯网络来实现,是一种面向电子商务服务的综合支付工具。

(1)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

1.随着网络消费规模的急速扩张,互联网金融规模快速膨胀,当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资金达到一定规模时,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如2012 年,支付宝的支付金额规模已达2.1万亿元,2013年超过了10万亿元。如果支付宝出现问题,乃至涉清算互联网金融支付业务,就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2.第三方支付中的用户信息安全和转账安全目前有明显漏洞。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用户注册步骤中,只要求输入证件信息、银行卡号和网上的账户密码,其安全性要求远远低于实体银行相关服务。由于难以核实客户的真实身份,犯罪分子更容易利用第三方支付过程中的漏洞洗钱。还有些第三方支付企业技术水平不足、安全意识差,并不采用现代电子客户证书(U 盾)等防钓鱼工具,提高了客户在划转大额资金时遭到钓鱼软件攻击的可能性。为了追求资金划拨的快捷性与方便性,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规定用户只需录入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接收到的动态效验码,甚至是留给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密码,即可进行在线资金划转。而客户的手机和手机卡丢失或被盗是很有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其账户资金将面临被划拨的巨大风险。当前,第三方支付未能更大范围地普及,主要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技术漏洞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安全管理不当,使不法分子可不经特别授权,就会相对容易地在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卡之间划拨资金。

第八,与支付宝等结合的货币基金及其风险。余额宝是与支付宝等结合的货币基金的典型,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账户余额增值业务。支付宝账户支付余额、储蓄卡快捷支付的资金可以直接转入这类货币基金账户,其收益率远比银行活期利息率高,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近几年非常受关注。而货币基金将这些资金与银行进行协议存款,或做其他理财、投资。天弘基金负责管理和运营余额宝这只货币基金产品,其运作方式一般是将支付宝账户支付余额汇集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去投向储户无法投资的银行间市场。天弘基金的投资策略是将绝大部分资金配置于银行协议存款,而且主要是6个月期限的协议存款,将少量资金用于国债回购。与支付宝等结合的货币基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流动性风险。如,余额宝投资资产过度倚重于银行同业存款,存在明显的资产集中度过高的风险。不仅如此,余额宝给投资者收益是按日计提,而其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的周期却相对较长,这会使其面临非常大的资产负债期限的结构性风险和流动性挤兑风险。余额宝的流动性保障,一方面来源于银行货币基金提前支取银行协议存款中的政策优惠,但余额宝与银行之间实际上存在资金抢夺的竞争关系,这就使其投资的银行同业存单收益面临波动风险。另一方面,类似余额宝的金融产品还依靠利率管制的套利获利,而一旦银监会取消这一优惠政策,宣布利率完全市场化,余额宝将即刻面临收益倒挂和流动性风险。另外,当市场资金价格跌落、投资者快速撤走资金时,将会出现资款。如果银行仍按协议存款固定利率给基金公司计算利息,货币基金虽然会避免流动性风险,但风险实质上已经转移给传统金融机构,容易引发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甚至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九,P2P网络贷款平台及其风险。P2P 网络贷款平台也被称作人人贷、点对点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借用第三方提供的互联网平台连接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主要服务于个人和小企业。一般认为,P2P网络贷款平台在我国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其同样是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借给需要的人。在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又可细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没有担保的线上模式,如“拍拍贷”。这种模式类似直接融资业务,网络平台不提供担保,只提供资金借贷双方的中介服务,确保资金供需的匹配工作。第二种是有担保的线上模式,如“红岭创投”。这种模式下的网络平台公司实际上扮演三种角色: 担保人、网络中介和联合追款人。由于网络平台公司 提供了本金和利息的担保,其职能类似于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第三种是债权转让模式,如“宜 信”。该模式下的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合同,由第三方先借款给资金需求者,然后资金出借方把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方;网络平台公司可以多次 引入债权,对债权拆分

后进行转让,从而实现撮合出资人和借款人的目的。P2P 网络贷款平台的优点在于摒弃了银行融资的繁琐程序,即借款人先在平台发布借款信息,以招标形式和固定利率召集一个以上的投资者;同时,贷款人群也通过网站平台,寻找有出借能力且符合出借条件的人群,以共同分担借款风险;网络平台向借贷双方收取每 笔贷款各0.5%的费用,并根据信用等级,强制按 月还款。P2P 网络贷款模式不同于以往的银行借 贷模式,因为出资方可以明确资金需求方的具体 信息和资金的具体流向。截至2013 年年底,我国已有 P2P 网络贷款平台 500 家,贷款总额高达 1000 多亿元人民币。P2P 网络贷款平台的风险 主要在于技术安全风险。由于相关安全投入较 低,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网络平台极易遭受黑客的访问攻击。这种黑客攻击可能出于诈骗或者同行间的恶性竞争,其结果不仅会导致网站倒闭或者数据库受损,甚至会带来借贷双方客户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第十,众筹模式及其风险。众筹(Crowd - Funding)模式采用“团购 +预购”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和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的传播特性,通过向公众展示创意及项目信息,使新创企业和个人能够获得其所需资金。众筹模式从预收货款演化而来,属于一种预购或预售行为,预收货款经过互联网从预期网络订单和预收货款转变为网络创意预 期产品、服务投资。2013 年,全球众筹融资平台达到889 个,分布在45个国家。众筹平台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债权众筹(Lending - based Crowd - funding),即项目投资者根据项目投资的比例获 得相应比例的债权,未来依据债权获得收益。二是股权众筹

(Equity - based Crowd - funding),即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其一定比例的股权。三是回报众筹(Reward - based Crowd - funding),即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之后的产品或服务。四是捐赠众筹(Donate - based Crowd - funding),即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 进行无偿捐赠。一般情况下,众筹平台对每个募集项目都会设定一个筹款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则钱款将打回投资人账户。众筹模式的主要风险在于信息不对称,投资人所投资金缺乏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在投资项目获得全部目标收益之前,投资人很难监控资金的使用动向,因而无法保证资金安全。也因此,众筹模式很容易形成非法集资。

Part4 针对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的防范对策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的创新,也是我国推进金融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契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风险防范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上面提到的有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保险防范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网络风险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保险来防范和补偿,具体来说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支付工具投保一种固定险种,一旦网络技术风险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由保险公司赔付,这就将网络安全风险转嫁给了保险机构,为因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财产损失纠纷提供了解决途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以我国小额信贷行业为例,特别是民间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发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我国个人征信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出现了借款人多重负债、拖欠还款和逃废债务等信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减少借贷双方的接触,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交易双方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商业信用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和 P2P网络借贷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开放征信查询业务,同时采集公司客户信用数据;

2.和快递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电商快递数据,以此评估电商经营状况;

3.创新信用数据采集方法,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企业和个人相关信息,计算信用评级。

4.征信系统支持。由央行牵头建立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目前国家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来源,网络金融若能达到其接入和使用要求,将会大大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创新P2P网络借贷经营方式

与银行合作,实现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客户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可以有效防止第三方网络平台或个人非法挪用客户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破产隔离,有利于控制金融行业风险,对切实保护贷款人利益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与传统金融业融合

1.网络金融机构企业与线下金融机构合作。如资金风险控制纳入线下成熟的银行账户监管以降低风险;利用网络企业技术、客户资源优势开展产品线上线下交叉销售;网络金融企业本身融资需求合作等。

2.传统金融行业积极向网络金融靠拢。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可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数据挖掘、客户定位、网络营销等客服系统。

(五)整合监管资源,完善监管机制

1.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金融属性,其监管要求大于普通互联网企业。各监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明确市场准入条件,并建立退出机制,以把控网络金融企业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监管手段开采用警示、整顿甚至取缔。增强行业透明度、标准化。

监管部门要坚持监管底线:不允许越过非法集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两个底线,完善监测手段,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尽快出台管理指导意见或相关法律法规。

3.建立信息安全维护机制。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提高交易安全可靠性,避免客户个人信息泄露及资金风险。

下面从法律,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主体角度分析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明确法律规范。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还需加大立法力度。首先,要加快整个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做到风险防范的有法可依。同时,还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独有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具体的法律法规。

(二)政府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面前,政府要履行好依法办事,防范风险,为民服务,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职责。

第一,构建有效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明确监管主体,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要要严格依法监管,公平合理,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要到位”。互联网金融市场代表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方向.各国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然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又使监管者无法任由互联网金融无限创新.监管者面临着创新与监管之间的两难选择鉴于互联网金融的复杂性.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无法满足监管需求.应协调分业与混合两种监管模式.实现综合监管。一方面.要重新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应企业、相应业务的监管部门.明确监管主体另一方面.要根据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领域,建立以监管主体为主,相关金融、信息、商务等部门为辅的监管体系,打造互联网金融统一数据平台.明确监管分工及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尽快对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上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法律监管

视野。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立法.如个人信息的保护、信用体系、电子签名、证书等。三是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制定互联网金融涉及的技术环节较多.如支付、客户识别、身份验证等,应从战略高度协调相关部委出台或优化相关制度.启动相应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第二,要提高金融行业尤其是网贷平台的准入门槛,防止不良商家进入。在国外企业主导的现有市场.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应该对国产厂商自主可控的网络信息系统加大支持力度.第三,实行责任问责制,打击监管中的漏洞。一旦监管方面出现问题,要严厉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从而促进监管层更好地监管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第四,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并建立失信惩戒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政府要转变采纳建议的态度,由从前的刚性监管、严厉打击转变为谦虚倾听,问计于民。

第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互联网金融作为前沿的经济模式,必将在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还很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挑战和风险。而人力资源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既精通金融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相

当匮乏,这是我国金融发展的瓶颈。今后金融机构,教育机构应当大力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工具运用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互联网金融精英,为以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快速发展储备大量人才。

(三)企业担负主要责任。对于第三方支付应发的互联网金保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直接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不能把客户的支付资金“吃掉”,而是要随时控制风险,防范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出现的各种风险。当通过第三方支付时,客户账号和资金被盗取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进行追回和相应赔偿。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要加强内部风控部门的建设,投入资金促进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投资者自身理性选择。尽管互联网金融投资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但由于其较高的收益性及便利性,使得投资者热情高涨。对此,我们建议投资者要多了解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权衡投资中的收益与风险。同时,还应该提高安全意识,理性进行金融投资和理财,不给不法企图者以可乘之机。

结语:我们既不能把互联网金融神圣化,也不能将它妖魔化,应理智看待,透彻了解,谨慎规避风险,合理利用,使之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收益。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皮天雷; 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财经科学

3.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4.《互联网金融已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可,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强 》 .中国资金管理网.

5.《从野蛮人到文艺青年 互联网金融迈入小时代 》 .光明经济

6.《互联网金融六大发展模式 第三方支付最热 》 .中国电子银行

7.《互联网金融真正目标是颠覆央行 》 .搜狐网 8.《大数据能否保障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 .百贷网 9.《互联网金融真能赚大钱吗 》 .搜狐 10.《互联网金融新模式 》 .和讯网

11.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赵平《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J]2014(4).12.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段义鑫、彭小智《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与防范对策》-[金融市场]2015(11)

13.张博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期刊论文]-华人时刊(下旬刊)2015(6)

1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深层影响》 15.《从“两会”看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16.《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影响分析 》 张超

论述合同风险的法律防范 篇5

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

因此,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一直是摆在企业经营者与合同管理者面前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文在阐述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成因及特征基础上,从分析总结经济合同常见的法律风险及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了经济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各阶段法律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经济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无时不在,是企业法律风险中最常见多发的风险。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将引发合同纠纷,企业处理这些纠纷不但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要承担于巳不利的法律后果。

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对于维护企业权益、信誉和形象至关重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概念、成因及特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1.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合同纠纷和经济损失以及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2.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二是企业没有依据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三是企业或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违反合同的约定以及实施的侵权行为。

(二)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

2.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

3.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

4.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二、经济合同常见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到违约处理,其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合同主体和签约主体的法律风险。

合同主体就是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合同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不同的合同对三种合同主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不具备主体资格,其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同时,还存在签约主体的法律风险。

签约主体是实际签署合同的人,他只是签署者,合同的权利义务与其无关,存在无权代理或超越代理权限代理及表见代理的法律风险。

总之,与主体资格有瑕疵的当事人或代理人签订合同,最后导致合同无效或合同效力待定。

2.合同主体履约能力的法律风险。

合同利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同主体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如果签订了合同,而对方又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合同就会形如虚设,合同无法履行,根本无法达到合同的目的。

3.合同成立的要件法律风险。

包括要约风险和承诺的法律风险。

4.合同成立形式的法律风险。

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合同的存在,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则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5.合同成立时间与地点法律风险。

不同合同形式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是有区别的。

6.合同标的法律风险。

不同性质的标的在合同约定时对其要求也是不同的。

7.格式条款的法律风险。

现实中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往往不但不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反而会尽量想办法让你忽略这些条款。

8.合同格式、文字不规范、合同条文简单模糊、合同条款不完善的法律风险。

(二)合同履行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包括质量要求不明确、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履行地点不明确、履行期限不明确、履行方式不明确及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法律风险。

2.行使抗辩权的法律风险。

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的法律风险。

以上三种抗辩权的行使,如果准确操作,可以避免企业受到损失。

但因抗辩权的行使是专业性很强的,一旦抗辩权行使有误,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保全措施的法律风险。

保全措施包括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

保全措施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策略,但保全措施运用不当,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

4.出现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一旦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当事人履行通知义务、预防损失扩大等一系列附随义务方面的法律风险。

5.交易习惯的法律风险。

并非实践中所有的行业惯例都能被认定为交易习惯,如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业惯例就不能被法律认可。

(三)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单方变更或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或不签订书面变更协议方面的法律风险。

2.合同解除和终止主要法律风险。

合同解除是指已经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经过解除后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而使合同将来终止法律效力或者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法律制度。

合同解除分为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况。

合同解除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同解除通知义务履行不当。

协商解除的未签订解除协议。

二是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不明。

三是情势变更解除。

(四)合同纠纷诉讼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诉讼时效;二是诉讼管辖;三是证据收集;四是诉讼财产保全。

三、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与市场接触的桥梁纽带是通过经济合同的法律形式来体现,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合同。

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企业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预防和减少不必要损失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生存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

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1.对合同主体形式的审查。

(1)对法人形式的审查,可通过去工商部门查询有关证照,不能完全依赖对方提供的资料,更不能轻信对方口头承诺。

(2)有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独立签订合同。

不过要同其上级法人一并审查。

(3)无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和法人内部职能部门不具有主体资格,其所签合同是无效的。

(4)审查法人的经营范围。

不得返反限制经营、禁止经营及特许经营规定。

2.对合同主体的实质审查。

关键是对对方资信能力的审查,在合同签订前可做为是否签订合同的标准,在纠纷发生后,也可据此确定承担民事责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1)对方基本概况了解;(2)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审查。

(3)了解净资产。

净资产是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财产基础。

所以在调查时应以企业的净资产做为履约能力的参考。

(4)调查法定地址及实际经营场所。

它是合同当事人经营活动的中心,有无法定地址往往能反应当事人其他方面的情况,而能为其他方面的调查工作提供线索。

(5)调查银行账户,流动资金是否充足。

(6)负债是否过多,固定资产是否抵押。

(7)对经营历史的审查。

包括赢利状况、业绩、履约情况等。

(二)合同签订阶段

1.最好是订立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可以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对合同是否存在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纠纷的。

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合同,存在举证的困难。

2.合同格式、文字要规范。

文字要清析、完整、明确。

避免使用方言、俗语。

3.合同内容要合法,合同条款要完善,权利义务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的条款不仅要约定,而且要约定得既规范又明确。

4.格式合同要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5.注意合同签订人。

法定代表人以外的人签订合同,必须有授权委托书和在代理权限内。

授权委托书要做为合同附件予以保留。

(三)合同履行阶段

合同签订后,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建立合同档案和报表制度,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

1.建立合同履行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对合同履行全过程进行监控。

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防范法律风险。

2.在合同履行中要保存和收集最完整的资料。

其作用在于:(1)可以记录最完整合同履行的全过程。

(2)可以明确双方责任,防止纠纷发生。

3.合同约定内容发生变化,要及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或变更协议。

4.注意货物的交付验收。

在合同履行中货物交付验收是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必须有证据证明你已履行了这一义务。

5.注意传真、电子邮件真实性的确认。

最好能在收到后,通过在传真、电子邮件上加盖公章或授权代表签字认可的方式,能及时得到对方的确认。

避免发生纠纷后对方不予认可。

6.及时履行合同中法律赋予你的权利。

包括:违反合同约定要求赔偿的权利、合同履行的抗辨权、代位权、撤消权及单方合同解除权等。

(四)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

1.合同变更必须协商一致才能变更,不得单方变更。

变更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并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2.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另一方当事人应在合理期限内行使解除合同权利,否则该权利消灭。

3.对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单方行使解除权的,行使解除权的一方应当通知对方。

对于协商解除的要签订解除协议,并对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明确。

(五)应当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发生合同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企业应当依据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在向法院起诉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诉讼时效。

合同的权利人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起诉,在诉讼时效期间不起诉的便失去了胜诉权。

2.诉讼管辖。

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诉讼管辖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当事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诉讼保全。

申请诉讼保全的一方,应有胜诉的把握,否则,如果将来败诉了,则要赔偿对方当事人因诉讼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4.调解及判决。

如果经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调解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要认真执行,否则,法院将强制执行。

对调解不成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不服的,应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或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执行。

当然,如果当事人认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在不停止判决、裁定执行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向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申请再审。

总之,企业面对无时不在的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应当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必须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范措施,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

[3]刘伟.经济合同的质量控制管理.科技档案.(l).

如何防范招聘中的法律风险 篇6

2013-6-21 9:33:00 点击 13

我要评论(0)关键字: 法律

防范

风险

如何

招聘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从而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埋下了隐患。那么,在企业的招聘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法律风险,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一、录用条件

公司招用员工,会根据公司的行业性质、岗位特点、职位职责对应聘员工设置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公布在招聘阶段就是招聘条件,在录用阶段向应聘者告知的就是录用条件。实践中,“录用条件”通常在招聘广告中加以体现;当然,企业也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加以设定或补充。无论是招聘条件还是录用条件,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且能够构成对员工进行试用期考察的标准。

【案例】 某公司系一家中外合资的软件开发公司,主要承接美国投资方开发项目中的数据开发,因此其60%以上的业务来自美国。公司在媒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包括如下录用条件: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数据库程序开发经验,精通C++,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工作,有软件开发经验者优先。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某经层层面试,最终被公司录用,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其中试用期6个月。然而,王某入职后,虽然在电脑操作和编程方面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但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免不了要和公司的外籍员工甚至美国方面的员工进行沟通,王某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十分明显,有些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王某可能需要来回多次沟通,影响到项目的整体进展。试用期2个月后,公司认为其英语表达能力欠佳,不符合公司的录用条件,决定与王某解除劳动合同。但王某认为自己在程序编写上不存在任何的语言障碍,符合公司规定的“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录用条件,公司不应解除其劳动合同。由于公司不同意恢复双方劳动关系,王某遂提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决公司败诉。

【评析】 案例中该公司公布的录用条件对英语方面提出的要求仅是“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王某应聘软件工程师,其工作就是数据编程,对于编程中使用的英语其完全可以胜任。公司以其不能与外籍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予以解除,王某认为与外籍员工沟通不属于编程工作的一部分。最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采纳了王某的意见,认为公司解雇违法,根据王某的仲裁请求要求公司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风险防范】 “录用条件”对企业在试用期解除员工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它没有设定或设定有瑕疵,势必导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试用期解约条款难以适用,加大解约难度,浪费用工成本。在设计“录用条件”时,企业需特别注意:

第一,录用条件应明确,既有基本的录用条件,对具体的技术等级、学历水平、证书评级、资格资质、语言水平等也应有明确要求,切忌带有模糊性的或歧义性的条件,保证录用条件的可操作性。

第二,发布的录用条件在员工应聘时应由员工签收,证明公司已经在聘用之初已经告知应聘条件,或者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录用条件或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或者制作单独的试用期考核标准并将其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第三,尽量做到考核标准的量化、细化,及时对新应聘员工进行考核,同时收集考核结果信息,包括业绩报表、工作日志、述职报告、客户的反馈意见、相关部门的评价等,必要时应将考核结果告知员工并经其签收,在证据上做到万无一失。

二、告知义务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负有的告知义务也是不能小觑的。《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这要求企业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上要有合法的公示告知程序。在实践中,法院审查这一点主要是看是否通过了公示程序。法院认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部网站公告、电子邮件传送、宣传栏公示公告、员工手册发放、规章制度培训考试等等。鉴于网站公告、电子邮件传送、宣传栏公告这三种公示方式都不易于举证,所以企业在公示时尽量采取书面形式。

【案例】 小明2005年3月入职深圳一电子公司,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特别约定:如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情节严重,公司有权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2007年6月10日,小明接到公司的一份解雇通知,解雇理由是小明上班时间经常上网聊天,根据公司规章制度,三次以上在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的视为严重违纪,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小明辩解,他一直不知道公司有该规定,公司从未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向其公示,公司称规章制度已向其公示,但无法举证规章制度公示的事实。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公司恢复与小明的劳动关系。

【评析】 在本案中,姑且不论公司规章制度规定三次以上上班时间聊天可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理,单从程序上说,公司败诉是确定无疑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规章制度未公示的,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本案中公司不能举证证明规章制度已公示,其依据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将不能得到支持。

【风险防范】 规章制度是否公示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影响极大,直接关系到劳动争议案件的胜败。根据实践经验,从便于用人单位举证角度出发,规章制度的公示需注意以下操作细节:发放员工手册必须有员工签收记录,规章制度培训必须保留培训人员的签到记录,规章制度考试应当将试卷作为员工的档案资料保存。另外,还可在入职登记表或劳动合同中约定:本人已经充分阅读公司规章制度,愿意遵照执行。

三、入职审查

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求职者为获得工作机会,不惜夸大工作年限、虚假陈述工作经历、仿造并提供虚假学历、学位证件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但招聘不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还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劳动合同法》第28条规定,即使是因为员工存在欺诈,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企业也要支付劳动报酬。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注意核实应聘者提供的资料。

【案例】 唐某于2002年应聘进入上海一阀门公司(以下简称“阀门公司”)工作。根据招聘要求,唐某入职时向公司提交了其毕业于西安某学院材料工程系的学历证明,并与公司签订了期限为一年的劳动合同。此后双方每年续签一份期限为一年的劳动合同。2007年12月,唐某签署《任职承诺书》一份,内容为:“本人作为阀门公司之员工,特作如下承诺:„„本人以往提供给公司的个人材料均是真实有效的,如有做假,愿意无条件被解除合同„„” 阀门公司《员工手册》第34条规定:“员工有下列任一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情况的,公司将予以解雇,且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2)以欺骗手段虚报专业资格或其他各项履历„„”2008年12月23日,双方续签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至2011年12月31日。2010年7月,阀门公司以唐某求职时学历造假存在欺诈行为为由,与唐某解除劳动关系。唐某不服,认为公司借机与其解除劳动关系,要求阀门公司支付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双方分别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决阀门公司支付唐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阀门公司不服裁决,提起诉讼。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阀门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系违法解除,遂判决阀门公司支付唐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一审判决后,阀门公司不服,提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唐某在应聘时提供虚假学历的行为违反了如实告知义务,隐瞒了与劳动合同履行相关的真实情况,其骗取公司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构成了欺诈,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与其解除合同。唐某在合同履行期间刻意隐瞒做出虚假承诺,其行为有违诚信,也违反了阀门公司的规章制度。现唐某并无足够证据证实阀门公司在与其续签劳动合同时,知晓其学历造假之事并对其谅解,故唐某主张阀门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依据不足。据此,二审法院判决撤销一审判决,支持阀门公司不予支付唐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诉请。

【评析】 本案中唐某在入职时未如实说明自己的真实学历情况并伪造学历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此外,我国劳动法律在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同时,亦依法保护用人单位正当的用工管理权。用人单位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约束是其依法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唐某于2007年签署的《任职承诺书》一份,此任职承诺书是唐某与阀门公司基于诚信原则的约定,唐某对于违反约定义务的结果应是清楚的。双方的约定未违反法律规定,是合法有效的。故从任职承诺来看,阀门公司在查知唐某伪造学历后,基于唐某之承诺而解除合同亦是有依据的。

【风险防范】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注意核实应聘者提供的资料,具体的防范措施有:

第一,要求应聘者提交真实的材料,并在每一环节都设有承诺书,让应聘者签字。

第二,核实应聘者的材料,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证号码、知识技能等其他证件号码,可以交由专业机构验证,也可以上教育部等相关网站上验难;二是工作经历及证明人;三是原单位出具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四是要求应聘者出具《体检单》或要求其进行体检;五是对于重要职位,可以要求应聘者提供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也可查实应聘者自身是否有较大的债权债务纠纷等。

四、录用通知书

在经过数轮招聘面试后,公司对合格的录用者都会发放录用通知书。从劳动关系说,我们一般认为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才标志着劳动关系的正式建立。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出的录用通知书在内容上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就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要约”,它能成为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所以,一旦发出录用通知,就得谨慎对待,不可随意地认为没签劳动合同录用通知就无效。

【案例】 茅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2年以后,茅先生发现国企的工作环境并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便去悄悄应聘某外企的工作职位,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后,该外企对茅先生比较满意,很快就发了录用通知,其中还注明了工作岗位、工资报酬、工作地点、报到日期等。拿到录用通知后,茅先生立即用电子邮件通知该外企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将在规定的日期内前去报到。随后他辞去了在国企的工作,并支付给了国企违约金。然而,就在他准备前去这家外企公司报到时,该外企公司由于找到了更好的人选,便告知茅先生公司没有正式录用茅先生,双方也尚未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此前发出的录用通知无效,茅先生也不必来公司报到了。茅先生接到信后,大为吃惊,将该外企告到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该外企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其经济损失6万元。法院受理该案件后,经调解,双方同意签订劳动合同。

【评析】 本案中提到外企向茅先生发送的录用通知书,注明了工作岗位、工作报酬、工作地点、报到日期等,其同意录用茅先生的意思很明确,尽管录用通知书不等于劳动合同,但是该企业向茅先生发出的录用通知书,就是愿意同茅先生建立劳动关系的意思表示。茅先生承诺接受,可视为已然同意按录用通知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防范探讨 篇7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将原先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业与网络信息技术组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它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也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处理金融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只要有金融活动,金融风险就会自然而然地存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容易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性,互联网金融风险比传统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多变性。

互联网金融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播性强,指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再加上移动终端的使用,使金融风险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二是瞬时性快,指互联网具备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一旦出现失误,会立刻造成巨大损失;三是虚拟性高,指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是“虚拟化”的数字信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弱化了交易对象、目的以及过程的透明度。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一)与传统金融相似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产品价格波动使得实际、预期收益发生偏离所带来的损失,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若市场利率上升,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者所持有的理财产品价值缩水,或借出款项的收益率低于市场利率从而造成收益金额减少;若市场利率下降,可能使借款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以致提前还贷,从而减少贷款人的收益。再者,利率的波动可以通过影响借款者进行融资的方式,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2.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活动大多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易双方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这在给交易双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交易者身份和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从而导致了交易双方在身份认证、信用评级、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信用风险加剧。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企业或机构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人为操作失误或外部事件等原因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差异可以分为:内部操作风险、第三方风险和客户操作风险。其中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业务缺乏系统性管理、内控相对滞后;第三方风险主要来自于服务提供商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信息技术外包风险。操作风险涵盖的内容广泛,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内部程序和系统所带来的操作风险有所上升,而且针对不同模式,又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

(二)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

1.技术性风险。

技术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足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第一,软件、计算机系统、认证系统等存在缺陷。如在防火墙和防御体系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软件容易被病毒或其他不法分子攻击,计算机硬件会受到人为、自然破坏等。第二,未经授权的访问,尤其是黑客和病毒程序对互联网金融的攻击。当前,针对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的木马程序不断翻新,用于盗取客户的数据资料,从而威胁到客户的资料安全和经济安全。第三,通过伪造交易客户身份,即以盗取合法用户信息的方式,假冒身份进行金融诈骗。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可能直接给客户造成无可挽回的巨额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某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准入门槛较低的情况下,应该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2.法律风险。

法律政策风险是指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缺失,以致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进行处理,从而导致权责不明的风险。一方面,现存的法律法规对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等交易和运作过程所能涵盖的内容不全面。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务,如果没有及时出台健全的法律政策对其进行监管,很可能出现监管漏洞,这既包括监管主体不明确,也包括运作流程监管缺乏,从而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比如,许多P2P平台出现“跑路”现象,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监管主体进行明确和对其运作流程进行监管,从而造成了目前整个P2P行业比较混乱的局面。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第一,明确各个模式的法律定位和监管主体,并且对业务流程加强监控。第二,形成多层次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实现监管有法可依。第三,构建互联网金融与反洗钱之间的法律制度体系。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务为洗钱犯罪提供了更多渠道,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难度,因此,必须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与反洗钱之间的法律制度。第四,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制度。

(二)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央行的征信体系只对传统金融机构开放,对于P2P网络借贷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只有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下,才有可能实现良好发展。互联网金融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为了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其次应完善互联网身份认证制度,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

(三)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建设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安全保障存在较大问题。为保障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引发信息安全风险,应该从政府、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个人3个角度推进信息技术安全建设。政府层面需要做的努力包括:一是加快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开发,推进使用国产化设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础设施,通过逐步完成信息安全产业化的系统性任务,从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形成基于攻击语境的主动防御体系;三是制定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标准规范,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构建安全可靠的服务平台,从而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运行的环境;四是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链的安全合作,保证互联网金融信息来源的可靠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联合方式防范化解风险。

(四)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

第一,政府积极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逐步形成行业规范。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对金融监管形成有效补充,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大规模风险的可能性。第二,互联网金融机构间不断地探讨行业发展情况,形成行业准则。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共同探讨适合行业发展的准则,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加强机构间的相互监督,提高自律性。可以引入相互监督机制,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纳入到机构信用体系评价并备案,当互联网金融机构多次违反行业规范或行业准则时,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其行为以降低其信用,从而达到规范业务发展、提高自律性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我国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确保金融活动安全,促使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各种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许多新兴业务,交易规模呈几何增长。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务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带来各种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建议

一、引言

2013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也被定位“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具有极低的边际成本优势,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能够充分而快速的抵达潜在客户,产品也能够快速不断的推陈出新,因此很快占领了市场。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定位于小微客户,主要采用“金融机构+电商”的模式,由于互联网行业需要较高的进入成本和先进技术,一时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但各大传统商业银行也加快了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的过程,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不断金融,必将加剧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互联网金融行业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有更多的风险,因此不得不预防风险的发生。据统计,今年上线的网贷平台就有500家之多,但在野蛮生长的背后,P2P网贷也迎来了一轮“倒闭潮”,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今年以来累计有64家P2P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抑或倒闭、“跑路”。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可能面临加强监管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迅速,因此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监管法律。目前对于直接涉及基金销售的补贴并承诺收益的做法,证监会也正在考虑整改措施。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一般是针对商业银行而言的,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也就是银行的清偿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快速聚集资金的能力,但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由于互联网平台上的补贴和承诺的高收益,和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互联网平台上的各个基金往往一开始发售,很快便抢购一空,节约了很大的销售成本。但眼下很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没有任何的资本金,但即使是投协议存款、短期票据这种在短期内风险较低的领域,未来依然存在很高的流动性风险,譬如债市意外大跌,大家纷纷赎回产品。同时互联网金融还有传统金融所没有的流动性风险,例如遇到“双十一”等日期,很可能发生大面积的赎回,因此不得不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对网络信贷而言,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使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中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建设非常不完善,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其次,网络平台上发售的基金,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例如百度百发8%的预期收益率,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如此高的收益?如果是给企业做过桥贷款、以及给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一旦经济出现大幅下滑、房地产泡沫破灭,那么必将导致信用违约的发生。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来源于违反法律、规章的可能性,或者有关交易各方的法律权利和业务的不明确性。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有关法规中对于网上交易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大多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管理及试行条例,缺乏法律规范调整。投资有收益,同时也有风险,互联网金融大部分以高收益吸引客户,但却没有风险提示,一旦发生纠纷时,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目前,部分互联网金融销售打擦边球,以互联网机构变相补贴、抽奖的方式来吸引客户。根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基金销售机构不得采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和基金份额等方式销售基金。按此规定,百度、网易这类非基金销售机构,完全可以用各种办法进行补贴,而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的天天基金网和数米基金网的销售则存在违规嫌疑。

互联网金融除了有变相补贴、抽奖等以打擦边球的方式销售之外,还有变相吸储的嫌疑,互联网平台上的超高收益基金产品显然明显是为了跑马圈地,收益率难以持久保持。从目前发售的各个高收益基金产品情况来看,投资期限多为一个月,一个月后便打回原形,转为正常的货币基金收益。对于互联网与基金公司打造的这种圈钱模式,有变相吸储的嫌疑,是违反《商业银行法》的。《商业银行法》规定,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允许对社会公众进行集资,不得非法进行存款业务。

(四)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金融的业务及大量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就成为互联网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三、互联网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加快相关法律出台

目前互联网之所以会出现变相补贴、以抽奖的方式销售基金,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法律。互联网金融由互联网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销售平台,虽然金融机构受到证监会的全面监控,但互联网机构却不受此约束,因此可以进行变相补贴。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加快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进程,因此我国相关监管机构也许实时了解市场动向,加快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以规范市场行为。

(二)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管理体系

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大大节约了成本,开拓了更广泛的市场。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迅速膨胀,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旦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直接面临的就是客户的资金损失,因此必须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管理体系。

(三)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风险管理是关键,而信用报告和信用体系更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我国的征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条软肋。不进入征信系统,没法制约借款人,从而也会导致平台坏账率上升。以我国小额信贷行业为例,特别是民间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我国个人征信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出现了借款人多重负债、拖欠还款和逃废债务等信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减少了借贷双方的接触,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必须快速推进征信体系的建设。

(四)监管适度

互联网金融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创新,有助打破金融行业的垄断,逼迫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复杂,其风险也正在集聚,有些业务游离在监管之外,容易演变为违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规范运作,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必须加强监管。但如果监管过严,则有碍于金融的创新;如果监管较松,则必定加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所以必须要做到监管适度,以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狄卫平,梁洪泽. 网络金融研究[J]. 金融研究,2000,11:27-33.

[2]张玉喜. 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 管理世界,2002,10:139-140.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下一篇:安吉游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