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酒文化

2022-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传统酒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与传统文化交织之美

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园林建筑中体现着书法美、绘画美、哲学美、诗意美,园林建筑中的各种常用意象都各具深意,反过来,绘画、小说、诗、词、歌、赋、戏曲中也都有园林的意象存在。园林的建筑中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传统文化中也能看到园林建筑的相关内容,因此,分析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传统园林

园林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蕴含着上千年的文人意象,是文人士子画中的山水、梦中的桃源,也是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是集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空间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无论是建筑中的大漆工艺、石雕技艺、木雕技艺、砖雕技艺、泥塑技艺、彩画技艺、琉璃瓦技艺,还是叠山理水的技艺都值得借鉴与传承。古典园林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园林中的造园要素并非各自独立存在于园林空间内,而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表现出造园者的思想与审美。园林中富含的传统文化意象更加值得借鉴与传承。本文旨在分析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织之美,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园林与传统文化的交织表现在汉字、绘画等诸多方面,如园林中的匾额与楹联运用了不同的书法艺术,来表现出园主对书法的审美的不同。而园林本身也具备诗画之美,园林中风景如画,运用了很多绘画素材与雕刻技巧。园林本身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如内敛含蓄的江南水墨画一般的青色、白色,热情似火的故宫红。不论是从各种彩画还是各类雕塑、雕刻作品、琉璃作品中都可看出绘画与园林之间的紧密联系。古人把园林作为重要的抒发诗情画意的场所,不少文人雅客喜爱绘画山水园林,他们的画作往往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极富张力。

一、汉字与传统园林

汉字元素在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楹联与匾额、留题上。书法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艺术,不同写法会带来不同的美感,形成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风格的字体。草书张扬恣意,楷书严谨典雅,行书劲挺奔放,小篆规范匀称,隶书简洁大方,哪怕同一种字体,不同人表现出来的美感也不尽相同。比如李煜瀛用颜体题写的“故宫博物院”,顺治帝用行楷题写的“正大光明”,拙政园中姚孟用隶书题写的“与谁同坐轩”,乾隆帝用行楷题写的“皇建有极、允执厥中、建极绥猷”等,各有不同韵味。除了书法外,汉字本身的意蕴也值得欣赏,比如常出现在古建筑彩画、琉璃瓦、花窗上的寿、万、福、喜等字,它们常常代表了园主对于长寿、幸福、健康的追求。

二、绘画与传统园林

中式建筑十分讲究绘画美,传统园林常常如诗如画,具有诗画之美,建造常用叠山理水的手法来让建筑本身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借自然之景让建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古代盛行山水田园画,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图》、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南宋李嵩的《水殿招凉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石涛的《松风草堂》。这些画作都画着园林山水,画中的园林山水不仅代表着画家的画工技巧,更是代表着画家心中的丘壑,画家常常通过画作表达自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他们笔下的园林有水有山有木,充满着自然意趣。私人园林很多也与山水田园画一样依山傍水富有诗情画意,拙政园邀请了著名吴门画派画家文征明参与建造,从文征明所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可以看出拙政园中的画意。拙政园景色如画,步移景异,时移景异。

绘画与传统园林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样都表达出古人对自然美感的崇尚。无论是园林还是绘画,都讲究有山有水有木,无不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朴素热爱。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归隐田园的思想,这些思想可以通过园林、绘画以及诗词体现出来。从植物意象来说,古人十分喜欢通过植物意象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古典园林向来讲究天然,山水草木缺一不可,植物意象也由来已久。古诗词中植物意象常常用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象征诗中人的美好品德或者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意,比如:《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包括葛、蕨、桃、李、梅、棘、竹、桐、桑、荷、杞、榆、柏、韭、榛、卷耳、甘棠、木瓜、蒹葭、白茅等,多运用比兴手法来阐述诗人想表达的情怀;《离骚》中常以各种美好的植物意象来代指君子的品性,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来表述自身忠君爱国之情。植物意象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展。提起菊,人们总能想联想到陶渊明,晋陶渊明爱菊,他的“采菊东篱下”的诗句让菊花与归隐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因此文人们常常用菊花意象比兴诗人淡泊名利的品性。

随着绘画、诗词歌赋、戏曲与园林文化的共同发展,植物意象也成了诗画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意象不仅存在于园林的花草树木、匾额楹联中,还存在于建筑彩画、天花装饰、筒瓦装饰、滴水装饰、台阶装饰、花窗及门墙装饰、家具装饰中。植物意象既体现出园林主人的趣味,又常常与园林造景密不可分,比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梧竹幽居”,再如《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怡红院”,用植物意象为景色命名,使植物意象也成为了景致的一大亮点。

绘画中常见山水花草等自然景观,古典园林建筑也常常与这些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画。因太湖石形态各异,有着“皱、漏、瘦、透”的特色,像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寄畅园的叠石都以太湖石为主,故宫也常见太湖石。中国常见的园林植物有梧桐、芭蕉、竹、海棠、芙蓉、松、柏、柳、梅、梨、枇杷、菊、牡丹、杏、百合、桂花、玉兰、銀杏、黄杨、葵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梧桐与竹子常常与凤凰这种吉祥的鸟儿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两种植物意象在文人园林中也十分常见,小说《红楼梦》中因潇湘馆内竹子多,宝玉就为之题写匾额“有凤来仪”。古人常把雨打芭蕉的愁绪与自己的愁绪联系起来,以芭蕉的愁来诉说自己的情感。海棠花美又寓意着美好与吉祥,文人常用海棠花来喻佳人,海棠花也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及断肠之情。《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人结了海棠诗社,大观园的怡红院里种着海棠花。“怡红快绿”中的“红”指的就是海棠,“绿”指的就是芭蕉。拙政园有海棠春坞,留园、故宫、颐和园也都种植着海棠。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竹子代表不卑不亢、谦逊有节,因此在各种传统园林中也常见。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栽有竹和蜡梅,梧竹幽居也有竹,《红楼梦》中黛玉所住潇湘馆里种植了竹子、芭蕉、梨树等,留园也种植有竹。沧浪亭种有梅,狮子林的向梅阁也种有梅。颐和园、留园、拙政园等湖中种有芙蓉,拙政园有芙蓉榭。故宫、西园寺种有银杏。承乾宫和乐寿堂种有梨花,永和宫和拙政园种有紫藤,慈宁宫种有玉兰。古人还经常把梅、兰、竹、菊放在一起隐喻四君子,把松、竹、梅放在一起隐喻岁寒三友,把玉兰、海棠、报春花、牡丹、桂花放在一起隐喻玉堂春富贵。这些隐喻表达着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时至今日,这些图案也仍然被用在服饰、建筑、绘画等各种地方。园林常常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以满足园主对美的需求,春赏海棠,夏赏荷花,秋赏菊,冬赏梅,每个季节都仿佛走在画卷中。

建筑中各种绘画素材的意象都富含着传统文化,比如:代表长寿的万字纹、寿字纹、龟背纹等,代表幸福的福字纹、蝙蝠纹、蝴蝶画、葫芦画等,代表个人品行高洁的莲、菊、兰、竹、梅、栀子,代表高贵的牡丹,代表富贵的貔貅和鹿,代表皇权的龙,代表爱情与高贵的龙凤图案,代表力量的狮子等,都是建筑中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是古人在生活与劳作过程中发现并加以创造出来的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象征吉祥或者幸福的意象现在还常常被应用在服饰、游戏、动画、影视作品、建筑、绘画、雕刻作品中。很多如《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中作品的人物绘画,七仙女、梁祝等传说故事,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等德育故事等,也常被应用在园林建筑中,共同表述出园林主人的审美。

建筑中各种雕塑、雕刻、琉璃瓦都体现出绘画美。如颐和园、故宫有铜狮子、石狮子、铜凤、铜鹿、铜龙等,它们姿态各异,或威猛,或憨厚,或可爱,各具特色。

古时各种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以及人物故事意象在绘画、雕刻作品中都十分常见,用于表达吉祥如意、幸福长寿等意象。如龙、凤、麒麟、狮子、马、鹿、蝙蝠、蝴蝶等动物意象,牡丹、葫芦、桂花、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等植物意象。另外,如故宫屋脊上的按固定顺序排列的屋脊兽,有骑凤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等,这些琉璃做成的屋脊兽细节栩栩如生,也常常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如居庸关云台的月宫玉兔捣药石雕图,颐和园的露陈墩吴牛喘月石雕图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息息相关。露陈座上常常雕刻有代表生生不息的花草纹、代表高升和如意的云纹、象征长寿的寿字纹、象征福气与幸福的蝙蝠纹、象征万象更新的万字纹、代表福寿绵长的回字纹、代表吉祥如意的如意纹等纹样。

园林内铺设的石子路图案也充满绘画美,铺上鹤的图案,代表鹤鹿同春,常见的还有代表纯洁的冰裂纹、代表高洁的梅花纹、代表平安的宝瓶纹、代表财富的铜钱纹、代表幸福的蝙蝠纹、代表吉祥的祥云纹、代表长寿的万字纹、代表吉祥如意的如意纹、代表富贵绵延不绝的回字纹、代表吉祥的方胜纹、代表年年有余的鱼纹、代表富贵的海棠纹、代表善缘的扇形纹、代表高洁的莲纹等。这些纹路既富有内涵又富有美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古典园林常用框景手法,圆形、方形、宝瓶形、梅花形、海棠形、扇形等几何形状的洞窗、洞门把园中景色框成一幅幅画卷。这种框景不仅仅提升了园林的层次感,使得园林风景更加富有美感,而且可以突出景色重点,让景色更加如同一幅画作一般跃然眼前。仅仅将简单形状的图案叠加运用在花窗上,就可以形成各种款式的花窗,如拙政园各种款式的花窗就是各种简单形状的叠加运用,而这些款式各异的花窗不仅为拙政园的景色增加了层次感,也让园林显得更加精致玲珑。

三、文学与传统园林

诗词歌赋与小说戏曲中都有与建筑相关的意象,古典园林与文学密不可分,园林既是文人雅客们谈论诗词歌赋文章的场所,也常常被文人墨客在笔下提及。如:从“飞阁流丹、桂殿兰宫、绣闼、雕甍”的描述可以看出滕王阁之美,从“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不知其几千万落”可看出阿房宫的巍峨雄伟;从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匾额“杏帘在望、旷性怡情、万象争辉、文章造化、文采风流、凝晖钟瑞、世外仙源、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可以看出大观园的诗情画意之美。用汉字表述出来的传统园林被赋予了诗歌的美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也为研究传统园林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戏曲与园林关系也十分密切,戏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戏台的搭建讲究对称美,而戏台也常常与园林共同构建出一幅画卷。从古至今,戏台或戏楼都蕴含着中国古典美学,常常以中式的红色为主要颜色。古代很多官宦人家专门建设戏台以供休闲娱乐,如:故宫设有畅音阁供皇室听戏,拙政园园主也常在卅六鸳鸯馆听曲,《红楼梦》中也描写有唱戏的场景。戏曲中也常有描写园林的句子,比如:《桃花扇》中描写“起朱楼”,《西厢记》写到“太湖石”“粉墙”“梨花深院”“角门”,《玉簪记》写到“粉墙花影”“帘卷残荷”“柴门”,《牡丹亭》写到“断井颓垣”“云霞翠轩”“十二亭台”“芍药栏”“太湖石”“雕栏”“花院”。戏曲中的园林不仅表述了事件发生的场所,也常常用于烘托气氛,让听戏的人们感觉身临其境。

此外,更有计成的《园治》、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等描写园林以及生活艺术的书籍。园林建筑反映着文学意象,而文学也体现着园林建筑形态的变迁,园林与文学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文学的发展,园林很多彩画、雕刻等也随之改变,比如随着《红楼梦》的出现而出现在建筑彩画中的《红楼梦》相关人物场景,随着《西游记》的出现而出现在建筑彩画中的《西游记》相关人物场景。

四、结语

园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传统园林艺术中富含着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只有通过对傳统文化要素的再创造来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审美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实现传统文化与传统园林的交织与融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典园林在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反过来也使人们对于古典园林的审美观产生认同。因此,要创造更多富有中式自然美感的传统园林以传播传统文化,也要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来让人们理解传统园林之美。

不论是传统园林中的植物意象、动物意象还是人物故事意象,都值得借鉴与欣赏。这些意象往往都表达出古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古人在园林上也常常运用“谐音梗”,显得十分生动诙谐,如蝙蝠和葫芦代表“福禄”,蝙蝠和寿桃代表“福寿”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李莎.中国文化艺术对园林理法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直,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崔二娟,韩国草堂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建筑艺术。

作者:崔二娟

第2篇:论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摘要:传统木雕艺术是我国重要艺术瑰宝之一,其所传递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一直在感染和教导着人们,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所以说,传承传统木雕艺术正是延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就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作者简介:

郑煌章,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郑家木雕艺术馆。

作者:郑煌章

第3篇: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园林艺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究其原因,乃是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窥探一二。

【关键词】道家思想;园林艺术;传统文化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园林体系相比,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在于追求象外之象,即意境[1]。因此,在中国园林建造中,无论是其物质内容,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功能,从立意布局到景区分配等,均蕴含着中国园林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道家、佛家是三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其自身各自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三者相互交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共同的作用。下文主要从这三者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出发,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园林艺术与儒家思想

(一)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儒家思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2]。在先秦时,虽呈现“百家争鸣”的形态,但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延续至今。在儒家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理论学说:推崇“仁义”和“礼乐”;政治上强调“仁政”和“德治”;提倡中庸思想;溶入重民、三纲五常等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重道轻文、崇性抑情等思想,均受到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鉴于此,儒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汲取道家思想,相互调和,从而促进了儒家的发展。正因为此,儒家汲取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提出“天人合一”等说法。

(二)中国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由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促使中国人的艺术心境与自然融合,在中国园林建设中,遵从“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原则[3]。鉴于此,中国园林把建筑、植物、山水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模拟大自然的美景,并且对其进行加工、提炼,促使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和谐、统一,从而建造出天人合一的园林。比如在我国江苏苏州沧浪亭中,其楹联中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体现出中国园林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

此外,儒家中的“比德思想”同样与中国园林艺术息息相关。“比德”这一概念出自《礼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比德是一种特殊的手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物的某些特点来比附、象征某些品质[4]。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视寓情于景、比物比德。比如自古以来,人们将竹子视为美好事物、高尚品格的象征,认为它有节、不畏霜寒、挺拔凌云,白居易写有“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此外,人们还将梅、兰、松、菊以及奇伟的山石看作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故而在园林建造中使用上述植物、山石等。

二、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思想

(一)中国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属于中国特有的思想,遵从老子思想。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5]。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庄子开始继承并发展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无为。大自然之所以美,主要是在于它充分展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二)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但并非是模仿自然的形式美,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自然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以自然仙境为艺术题材。比如在秦朝时期,在渭水之南建造了上林苑,据《史记·孝武小记》记载,采用的是“一池三山”的布局,并且对后世园林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讲,它对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具有以下影响:

1.园林建造产生新格局

在园林建造中,以往以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但是,由于受自然仙境为艺术题材的影响,开始建立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并且开始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样一来,一方面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使园林各景观(山、水、建筑等)相互渗透、映衬等。“一池三山”的模式被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比如扬州的“小方壶园”、杭州三潭印月景区的“小瀛洲”等。

2.拓展了园林空间艺术

在以往的园林建造中,山体与水体比较单一,基本采用的是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的形式。但是,在后期园林中,受“一池三山”的模式的影响,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的形势,从而大大拓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园林艺术与佛家思想

(一)中国佛家思想概述

佛家是文化东渐而来,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一方面,它吸收了以往佛家诸派思想,另一方面,融合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最终与儒家、道家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成。

在佛家思想中,认为人既在宇宙之中,同时也在人心之中;强调“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它具有“梵我合一”、“以心传心”、“顿悟见性”等特点[6]。到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开始逐渐兴起,极度推崇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的作用。

(二)中国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受中国佛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园林的建造中,将园林空间从“画镜”向“意境”方向升华,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样一来,就为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园林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将有限化为无限,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因此,在园林空间构筑中,注重以小见大、咫尺山林。与皇家园林不同的是,它充满禅趣,具体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方面,比如花木向单株转化、水系方面转为小池潭等。

园林建造表现在立意于小,采用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何为小中见大?所谓的“小”,指的是园林的面积、空间;所谓的“大”,指的是人的主观感受,根据园林景观所领悟到的精神内涵。在禅家中,规定性越小,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因此,只有简单到极致,才能腾出最大空间让人无思考、揣摩、感悟。比如沈三白写的游记《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炉,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就是禅宗中“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从而对中国园林建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中国园林建造中,其中的“淡”也是源自禅宗思想。在园林建造中,为了营造“淡”的感觉,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一,园林景观本身给人一种枯淡、平淡的视觉感受,运用简、疏、古、拙等手法,均可达到这一效果;其二,采用“平淡无奇”的暗示,使人产生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层面上获得某种审美体验。这里的“淡”就是受到佛家中禅宗思想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國园林艺术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追求。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往往将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有机联系起来,并且将自我融于自然环境中,实现物我交融。纵观我国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体现出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不仅仅限制于视觉感受(比如造型、色彩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生活环境的调节,不断体现人本身的存在意义。由此可见,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申超奇,魏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4,16(20):327-355.

[2]方孙锦.书法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共性[J].现代园艺,2015,12(08):133-134.

[3]潘潺.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29(03):57-58.

[4]黄炼,何小力.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文化内涵[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1):114-115.

[5]刘丽,赵昀,王建国.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3,25(08):148.

[6]刘丹彤.浅析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19(01):78-80.

作者简介:郑弘宇(1997-),男,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作者:郑弘宇

第4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o o o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A.李白 B.苏轼 C.朱熹

答案正确!

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的名字中的“呦呦”二字出自哪部古代经典?

o o o A.《诗经》 B.《楚辞》 C.《春秋》

答案正确!

o o o 3.习主席和彭丽媛出访外国时,在哪些方面特别体现了“中国风”?

A.行礼 B.服装 C.饮食

答案正确!  o o o 4.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强访问德国时,曾送给汉堡市长什么礼物?

A.一件景德镇的瓷器 B.一幅苏绣

C.一艘明代商船模型

答案正确!

o o 5.为什么说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更像“白雪纷纷”?

A.柳絮比盐更像雪花飞 B.柳絮比盐更白

答案正确!

o o o o 6.经典诵读应该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下列什么作法不属于此类?

A.诵读《岳阳楼记》时带领学生游览岳阳楼。 B.诵读《滕王阁序》时,讲述王勃当众挥毫的故事。 C.诵读经典时,分组PK,优秀者发奖品。 D.每天晨读时,背诵一段古诗文。

答案正确!

您的总得分:6 分

第5篇:中国传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春节给红包的习俗典故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说梦话并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现在,我明白了,大人在过年时给孩子发压岁钱,是大人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岁岁平安,不单单是我们小孩子,还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春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红红活活过春节,热热闹闹团圆饭,哈!再过两三个月又要过年了,别的不说,就拿放鞭炮、舞狮子等等的一切风俗,就让我们兴奋不已。

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放鞭炮是最过瘾了。我特意查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是因为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院的瑞气,喜气洋洋。

鞭炮,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古时没有火药和纸张制成的鞭炮,人们用火烧竹子,竹子发出的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可以吓跑鬼祟,古人以此避不详取吉利,现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庆娱乐的活动。而且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重大典礼,以至建房、开张,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表示喜庆。

第6篇:《中国传统文化》

2016考试复习题(中国学生最终版)

填空(15个空,一空2分,合计30分)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概括:阴阳中和,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 2. 六经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3.既济卦、遁卦的卦画。

4. 四库:经史子集

5.“中庸”的三达德:智(知),仁,勇。 6. 乾卦的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六—亢龙有悔

7.《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顾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大学》的三纲八条目: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尚书》的主要文体类型:典,謨,训,诰,誓,命 10.周礼的四官: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名词解释(4道题,一道5分,合计20分)

1. 十翼

《十翼》即《易传》。《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而《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序卦》《杂卦》《说卦》,由于《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彖》《象》《系辞》三部分也相应的分为上、下。这样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易传》又称为《十翼》。 2. 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设臵了一套严密,详赡的治官制度和措施。 〃《仪礼》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

〃《礼记》的内容包括礼治通论;诠释《仪礼》的专编;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并加以考证;记载孔子言行及孔门杂事;记录古代格言。 3. 春秋“书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书”即记、写,“法”即规则、方法。所以“书法”,就是写什么,不写什么,如何书写的方法。而春秋“书法”即为《春秋》的记事方法,也称“春秋笔法”。

〃书法的用意是体现作者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周代的礼制为准绳,对等级名分、是非、恶善、褒贬进行判定。达到维护等级名分、辨别是非、惩恶扬善、警戒后人的目的。 4.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董仲舒在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基础上,提出的三纲和五常,后来经学家马融首次将两者并称。三纲五常成为了封建社会主导地位的伦理道德。 5. 内丹

内丹,是指修炼者在服气,行气,导引,胎息,房中术等修炼基础上形成的。内丹家认为,人皆是受父母先天气血而生,后因酒色劳役导致精衰神疲,以致死亡。故修炼者需通过自我修炼以恢复精神气气血。为此,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当做“炉鼎”,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将精,气,神在体内凝聚而成的“丹”。修炼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6. 外丹

是道教的修炼方术,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时代,东汉末被道教吸收引入,在唐朝达到鼎盛状态。外丹家将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是不朽不坏的,最好能提取黄金和玉的精华给人服用,使人长生不老。炼丹术包括了黄白术(制造药金、药银)和金丹术(制造可以服食的长生丹)。 7. 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本性是空的,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缘起性空是宇宙间人生的真理,世间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 8. 四大皆空:

指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都是空虚的。佛学认为地水火

风四大元素构成世间万物,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因此四大元素不能永恒存在。另一方面,世间存在的事物也会被四大元素所空。

简答(3道题,一道10分,合计30分)

1. 《诗经》的价值与功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概有305篇。在汉武帝时期被列为经典。诗经的价值功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教化功能:诗经是古代中国的首席政治伦理教材,担负着教化万民的作用。被视为“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主要文本。孔子认为诗经可以给人以联想和启示,可以使人了解社会风俗和民情的盛衰,了解社会中不良现象,可以起到汇通思想和联络感情的作用,也可以使人增加对于草木和植物的认识,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语言艺术。

(2)文学艺术价值:诗经的体裁分为抒情诗、怨刺诗、家事诗、战争诗、祭祀诗、宴饮诗、史诗、颂诗。体裁和内容之多样为中国文学史上首创。在思想性上,诗经充满时代精神,奠定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基础。艺术性上,诗经常用赋比兴三法,也应用了对偶、夸张、设问、顶针、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之语言生动,韵律和谐,具有极强艺术价值,为后世诗人及文学家所沿袭。 (3)史料的价值:诗经是中华元典中较初原的一部。诗经涉及的春秋以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为其他领域研究保留了珍贵的资料。其中论述反应夏商周尤其是周人的诗篇,称周诗,是研究这三个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揭露统治者内部矛盾,倾诉战争劳役之苦的诗篇,是研究商周政治思想状况的资料。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状况的诗篇,是研究此时期农业生产状况的资料;写恋爱与婚姻的诗篇,则是研究此时期婚俗的宝贵资料。

2. 《尚书》的版本与流传。

尚书是上古流传下来、记载受儒家尊崇的贤明君王言行之书。主要是尧以后的君王。

尚书的流传版本有五种:

(1)孔子删书,留下一百篇在秦统一之前流传,是编定后的第一个本子。 (2)秦博士伏生暗藏尚书,为秦汉间通行的隶书书写,仅剩二十九篇,被称为今文尚书,为编定后的第二个本子。西汉时传授这本书的有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三家。

(3)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以秦以前的战国古文写成。西汉后开始流传。

(4)杜林传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之争实际上有合流的局面,三国后古文尚书已经完全取代了今文尚书。东汉时期开始流传。

(5)梅颐献孔传古文尚书,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成为尚书的唯一传本,从东晋开始流传至今。

3. 《春秋》三传的不同诠释取向。

(1)春秋一书所记,相当于大事年表。开创我国官修编年国史的先河,也是现存的第一部中国通史,对后代史学产生深远影响。

(2)作为记事之史的春秋,文字及其简约,缺乏历史细节的具体描述,同时也未能发掘出史料间的联系。

(3)春秋左氏传:对春秋书法进行说解;铺叙春秋所记之事;对春秋义理进行说解;突出的史学和文学成就;史料的价值。

广泛收集资料,完善史实记述,拓展了编年国史的一面,成为史学巨著。

(4)春秋公羊传:大一统说;三世说;通三统说

借古喻今,古为今用,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阐释和发挥春秋微言大义,成为政治学巨著

(5)春秋谷梁传:提倡礼制,严守等级;维护宗法,尊尊亲亲;悯农轻赋,喜雨爱民;崇尚道义,慎用武力;尊夏攘夷,礼仪为本;重视婚姻,轻视妇女;总结阐发春秋书法。更加强调礼制宗法等关系到持世教,正人心的大事,成为后世政治学范本。 4. 《周易》卦爻辞的几种类型。

卦爻辞系统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其中,卦名在卦画后面,往往标明和反映一卦的主题;

卦辞是在卦名后面的一段文字,一般是对一卦主旨吉凶从整体上进行说明; 爻辞一卦之中有六条,分别排在每一爻的后面,一般从不同角度,对一卦的主题进行阐述。 主要分为

(1) 叙事类:直白的陈述某件事情、行为、思想等。 (2) 格言类: 以一些对仗式的句子表达和反映事物的道理。

(3) 物象类:以一种事物来比喻、象征另一种事物,委婉的表达和反映某种思想观念。

(4) 历史故事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者说历史上经过占卜并验证了的事件。

(5) 断语类:对所占问的事情、所陈述的事情给出吉或凶判断的词。 5. 简述儒家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1.春秋时期: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正名,提倡仁礼忠恕,推崇礼乐教化,提倡中庸之道。

2.战国时期:孟子使儒学在战国时成为显学,被尊为亚圣,主张仁政和性善论,提出四端学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荀子吸收诸家长处,集百家思想,提出性恶论、礼法并重和天人相分学说。

3.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道阴阳家和五行思想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

4.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创立天理说来概括儒学基本精神。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万物皆出于理。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他的学说标志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朱熹发展了理一元论。认为理是万物本源,是第一性的。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和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5.陆王心学:陆九渊为心学创始人,提出心即礼的主张。心为本心,认为发明本心即可得到真理。本心就是真理。王守仁为心学集大成者,继承和发挥陆九渊心即礼主张,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心是身的主宰。反对朱熹格物致知以求理,提倡从自己内心寻求理。

6.明清实学: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6. 如何理解四圣谛?

“谛”就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指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显现。佛教认为,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痛苦汇集处。

集谛,指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就是探求痛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灭谛,指佛教最高理想的无痛苦状态。灭,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灭谛就是讲灭尽贪欲,根绝欲望,从而灭除痛苦的道理。

道谛,指实现佛教理想境界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道,指道路,途径、方法。道谛就是引向灭除痛苦,征得涅槃的正道。

论述(1道题,20分)

1. 结合中医与现实生活谈一谈你对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解。

〃儒家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起源于春秋时期,尊崇孔子学说。其学术思想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

〃自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儒家学派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在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占据正统地位。并成为普通群众百姓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儒家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以仁为本,仁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仁,因为人的本质最大的特点就是“亲亲”,“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是亲情,友情的泛华,即“泛爱众”,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而孟子基于性善论,进一步阐发了“仁”是人的原性。荀子则强调了“仁”与“礼”的关系。董仲舒则继承了荀子“行礼显仁”的主张,形成了“五常之道”即仁,义,礼,智,信。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西汉以后,中医学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日益加深。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方

面有诸多反映。儒家的人学思想在传统医德、医学伦理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奉行着“医乃仁术”的理念。而其理念主要体现在:

一.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行医时,医生们往往把对病人的义务和对整个社会的义务,有机结合起来,以救天下为己任。

二. 多层次生命价值观的形成。谨守孝悌之道,珍视个人生命;珍视亲人,并应随时了解掌握父母身体状况;珍视他人生命。

三. 博施济众的优良传统。古代医家在行医过程中,不仅救命治人,还扶危济困,给病者以物质上的帮助。

四. 重视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古代医家们不仅以医术体现仁道,在自身言行上也恪守仁道,严于律己,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2.庄子如何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

〃(1)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认为“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主张“绝仁弃义” (2)老子的道学思想

a.道的思想体系: 作用: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特点:穿越时空,虚无而存在

规律:世界的事物都包括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本质:听任万物自然的变化而不加干涉

b.秉道修身治国

清静恬淡,即忘却自身肉体,断绝名利之念

要无为自然

要谦卑不争 (3)庄子继承

a.关于道 明确了道是使物成为无的非物,进一步,道无始终;道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道具有神奇的功用

b.将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一切的差别都不存在。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奠定了其无为政治论和混世人生哲学理论基础。

c.发挥老子清静无为的养生修道养寿观,倡导清静抱神的养生方法。

具体方法是:守一,坐忘,导引

第7篇:中国传统文化

一、判断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

3、文化,是指一切上层建筑的总和 X

4、中国古代的载于《易经》的“大中至正”观和儒家的“中庸”观,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中正”品格 X

5、“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 √

二、填空

1、理性活动、道义活动、感性活动和物利活动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全部活动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3、依据中国传统的“认知论”,人类认知世界的三大方式是(宗教)方式、(艺术)方式、(科学)方式。

4、“三谛圆融论”所提的“三谛”,是指(假观)(空观)(中观)

三、单选

1、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所显示的终极趋向是(A) A、天人合一 B协和诚信 C适者生存 D智无涯

2、孔子亲自摘写的史学经典是(C) A大学 B周易 C春秋 D札记

3、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特征是(D)

A、厚德载物 B、文质彬彬 C、自强不息 D、重道轻器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公式,是(B)哲理思想的高度概括。 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5、父系家长制,血统尊卑制、嫡长继承制与封土建侯制,是中国传统(A)的基本内涵。 A、宗法制 B、君主制 C、婚嫁制 D、礼制 6《(A)》一书,系统而科学地提出了阴阳协和论、量变质变论与无限否定论。 A、道德经 B、南华真经 C、法华经 D、坛经

四、简答

简要解读下列各论:

五、摘文

以下文题,均为不同的写作范围,请任选其一,并自拟标题。 要求:书写整洁,理据合理,格式规范,标点正确,800字以上。

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或民族背景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5、论儒学、道学或中国佛学

6、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信仰

7、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收获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8篇:中国传统文化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

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

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

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

明清以来“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

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益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

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统一,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一直被斥为现代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其真理越历史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文明的积累,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历史前提和内在动力。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第9篇: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其中精髓部分更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流传下来了就可见一斑。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华大地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文化兴起。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这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又怎能不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骨子里还流传着中华自古流出下来的精髓,但我们依然是被评为文化缺失的一代人,仅仅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是不够的,仍然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视野,提升人生境界,并且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中为人之本。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他不似西方文化那样划分细致,他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从中医、茶道、汉字等方面就有充分体现。从中医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发展特点,说是中医文化,但其中包含着医学、哲学、道德伦理等众多方面,看似学医,更是称“仁”的过程。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意的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经过长达十年文革洗礼,文化传承上出现了断层,文明上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再加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精神冲击,使得90后做出了各种各样有违道德的事情。

而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建设上重视不够,经济发展严重超出文化发展进程。端午节已经成为韩国节日,屈原正在向着“韩国人”转变,难道等到孔子也成为“韩国”产再改变?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则是一种有效措施。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超强的可塑性、包容性,充满生机和活力,对外来文化有着很强的吸收能力。在古代,有很多来自欧亚其他国家地区的人,这些人中只有很少是回到了本国,那么那些没离开的的人呢?再看中国人,从长相上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和其他国家情况存在极大差距,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带来的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后使他们融入其中。在西方文化侵略、流行文化冲击下的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文化应该是保留其精髓部分,吸取其他文化优点,取长补短,这样才符合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才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上一篇:护理文书书写质控标准下一篇:svn自动填写提交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