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精选7篇)

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 篇1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在教学中加强其文化性的传承与创新,不能仅仅是局限在武术套路或是动作技巧的传授上,还要放眼教学实际,根据武术教学特有的特征积极的融入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特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积极探索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培养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健全自身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同的传统武术文化,在不同的武术技巧传授的过程中,积极讲解不同招式不同武术蕴含的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对武术文化精神的领悟。

3.2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在武术教学中有效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出充满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强烈的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专门开展相关的传统武术文化的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观看《霍元甲》、《少林寺》等具有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电影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还要勇于创新教材内容,在现有武术教学内容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传统武术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拳法的时候,引入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法的素材,将传统武术有机的进行结合,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3.3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而加强教师自身的武术专业素养培养是尤为必要的。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自身的形象以及武术文化造诣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涉猎更多的传统武术知识,增加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视野,进而在教学中更好的向学生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其次,学校也可以对相关武术教师进行再培养,为其提供更多的武术文化交流平台,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的推动高校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总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时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为了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就要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灌输,摒弃落后的教学手段,勇于探索和创新教材,只有从多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学生和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传统武术传承研究评述[J].搏击·武术科学,,(4):34-36.

[2]陈龙,刘秀平.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8):70-71.

[3]张宝瑞.浅议当今社会武术文化的传承情况[J].才智,,(35):317-317.

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传承,历史,理性思考

中国传统武术不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更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在长达四千年的岁月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成为世界文化的宝库。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与时俱进,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全面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能极大地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近代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切实解决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快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上的理论和实践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漫长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以技击性为主要实用价值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显下降,但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压迫,面对中华民族任人凌辱的社会现实,“军国民”思想得到当时中国社会一致认同,而中国传统武术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兴中华民族中的价值和作用,则受到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高度重视。1919年,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的纪念会上,孙中山先生不但担任了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名誉主席,还亲自为大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序言和题写匾额,坚决反对当时废止传统武术搞纯粹的“洋体育”,大力提倡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1927年,为了提升武术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当时的国民政府把武术称为国术。1928年3月24日建立了中央直属机构的南京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先生任馆长,明确提出了“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馆训,中央国术馆将开始依拳种设置教学部门改为由教务处、编审处统一负责教学安排、师资培训、教学资料及教材整理、编写审定、整理武术理论;按内外家武术特点下设少林武当两大教研部,改师徒传授方式为现代学校式教学,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刊,形成了“泛学博运,练打兼能”,努力探索和继承武术精华,重长短器械,重散打、拳击、摔跤之术的学术研究风气。彻底清除武术本身“门户之见过深,派别之分太严,互排互嫉,相秘私授”的致命伤,为国术成为全民所共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奠定了基础。

2 建国后一段时间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走入的误区

建国之初,万象更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表示了极大的支持。1953年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盛会“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传统武术成为此次运动会最主要最丰富的内容,在这次运动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武术组织和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许多著名武术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分别进入政协、武协和高校担任领导、专家和教授、副教授。

不幸的是,1957年之后,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诸多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我国传承传统武术的工作从1958年之后,进入了按当时极左的思路,采用从苏联引进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对“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的传统武术进行彻底改造的误区,各地群众性的武术团体基本以行政命令形式予以取消,大众的武术活动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况,传统武术文化进入长达数十年的断代期。

在1957年开展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后,国家把武术基本作用定位为健身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在剔除了武术技击性和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之后,从1958年开始了按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高、新、难、美”的技术设计原则创编“现代武术”的工作。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按“高、新、难、美”的现代竞技体育模式发展起来的“现代武术”因为远离中国武术的传统,仅仅局限于武术运动队,远离了中国大众。与之相比受到国家支持普及的各式传统太极拳套路以及由国家体委主持,由传统武术名家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改编的24式太极拳,因其简单朴实、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具有中国传统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当时最大众化的传统武术项目,勉强保留了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席之地。

文革十年,我国具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遭到空前的浩劫,传统武术被彻底否定和遗弃,传统武术的断代达到顶峰。据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我国传统拳种套路尚有两千多种。1950年对全国有实战经验的武术家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当时仅北京一地就有具有实战经验的传统武术家千人以上。而当文革结束后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对传统中国武术遗产的抢救工作中挖掘出来的拳种套路只存下280种,其中有的已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只有129个,真正有正宗传人且有相当传承人群的拳种仅28种而已。另据2000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全国有技击实战经验的传统武术家已不足百人。

3 文革后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逐渐进入近百年历史上的高峰

1976年10月,我国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三十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切实领导下,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在走过一段弯路后,逐渐进入近百年历史上的高峰,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

3.1 把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中

文革之后,我国建立健全了各级武术工作的领导职能机构,制定了相关法规,明确提出了“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优秀文化遗产,努力促进武术运动水平的提高,发展武术事业,积极稳妥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宗旨。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武术研究院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规范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为我国开展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提供了切实的组织和法律上的保证。

3.2 深入持久地开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

针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迅速流失和“人去艺亡”不可再生的严峻局面,文革刚结束不久的1979年,国家体委及时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并组成武术调研组到全国13个省市调研考察,调研发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在短短三十余年的消亡是惊人的,这次普查为我国抢救和传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收录了少林功夫和太极拳等七项武术遗产。2007年春,中国武协再次组织对我国上世纪80年代普查存有的129个传统武术拳种,以及新近发现的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标准的传统武术拳种进行影视录藏,有系统地保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

3.3 开始了将传统武术结合现代竞技体育向体育格斗运动发展的探索与试验

技击是中国武术文化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和高度智慧的具体体现。围绕技击,武术衍生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搏击、健身、育人、表演、竞技诸多功能。经过试点和不断完善武术散手的技术和竞赛规则,1989年武术散手定为我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1993年,成都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将散手列为武术比赛项目之一,并设立金牌。同年,散手成为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比赛项目。1994年国家开始推出武术散手擂台赛,为武术散手的开展搭建平台。1998年武术散手成为第十三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2年7月国际武联融入奥林匹克运动模式,推出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手比赛。与此同时,我国开始了武术散手商业性比赛的积极探索,促成了国际国内一系列武术散手重大赛事,通过与当今世界的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各民族技击性竞技体育项目的广泛交流,逐步恢复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文化的本来面目,使我国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工作向纵深发展。

3.4 中国武术成为我国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武术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至宝,随着国力的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国武术文化推向国际的工作

1987年9月25日,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横滨成立,在亚武联的努力下,自1987年9月,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以来,亚武联每两年举行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1990年10月7日,国际武术联合会经过五年的努力和筹备,在北京正式成立。该联合会以“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武术团体的联系与统一,促进国际间武术运动的发展”为宗旨。至2007年,国际武联会员单位已达120个,中国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开展。1994年1月22日,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为会员。

1999年6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09次会议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性联合会组织,武术同时成为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家目前向世界推广的仍是从1958年以来按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高、新、难、美”的技术设计原则创编的所谓“现代武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简朴而具有深厚民族文化蕴涵的中国传统武术。随着世界武术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在积极投入世界武术运动的过程中,对更具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中国传统武术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了世界武术运动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分布国家和地区最广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大会。此次大会共有62个国家和地区组成169个武术团队,有2100名运动员参赛,大会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传统武术的奥运会”。2006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了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大会,五大洲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组成172个武术团队,有2008名武术精英参赛。这两届世界传统武术大会对促进中国传统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加强世界各国武术运动的交流合作,促使武术进入奥运会,促进中国政府加快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5 文革之后我国教育部门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方面仍然严重滞后

虽然1987年国家体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强调教育部门加强武术教学工作,但直至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才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国家体委会同国家教委研究制定在北京和石家庄一些中小学进行武术试点工作,之后几乎不了了之。目前全国近一千多所高校开设了武术必修课,但由于教材内容和师资水平滞后出现武术课教学质量偏低,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大学生对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认识浅薄的现象。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在教材和师资方面的滞后现象更为严重,直至21世纪,全国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才有薄薄几页的武术操的教学内容。虽然目前全国已有23所师范大学、20所综合类重点大学、5所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9所体育高校还设立了武术学院或武术系,招收和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输送师资,但与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校对高水平武术教学工作者的需求相去甚远。

4 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代以来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历史的回顾,促使我们必须理性地思考和正视如下三个重大问题,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使问题切实得到解决,保证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4.1 对当前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的正确评价问题

民族文化的兴衰与民族的兴衰是同步的,民国年间国术运动的夭折即为明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上走过一段弯路,造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但文革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在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的成就,并且正向纵深发展,这样的大好局面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目前当务之急,必须把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工作中的“时刻保持的忧患意识”与“无所作为的悲观结论”以及“消极的态度”严格区分开来,百倍珍惜当前得来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上造成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消亡的主客观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团结一切力量,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做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

4.2 对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的问题

自1957年开展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后,国家把武术基本作用定位为健身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在剔除了武术技击性和其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之后,从1958年开始了按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高、难、美、新”的技术设计原则创编所谓“现代武术”的工作历史的事实特别是文革之后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抢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证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编的所谓“现代武术”绝不能取代我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武术,这是关乎维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领会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肃清历史上极左思潮和西方全球一体化思潮对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工作的干扰和影响,正本清源,加大抢救中国传统武术遗产的力度,整合我国学术界和体育界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一根本层面给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职能部门和武术工作者们要做的头等重要的事情。

4.3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出现历史断代的问题

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依靠的是自小熏习,世代学习,中国教育界义不容辞。然而中国教育界近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严重落伍的。究其原因,是教育界自清末以来,受日渐全盘西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成见甚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界最终出现断代的历史现象所致。虽然直至1988年召开的全国武术论文研讨会上学术界才把武术概念表述为:“武术是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开始注意逐步把武术内外兼修的民族文化蕴涵与西方单纯的竞技体育区别开来;但教育界在武术教学研究、武术教材建设、武术师资培养这三个重大教改领域里,至今仍未把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特有的德、智、体、美的复合教育体系作为教改的主要内容,始终跳不出把武术作为单纯的体育竞技健身项目的樊篱,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近百年来的断代现象延续至今。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时至今日,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去,是中国教育界再不能置身事外的千秋功德事

参考文献

[1]申明人.择善借镜强种御侮[J].武林,1999(12):4

[2]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5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6

探究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 篇3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在现阶段日趋紧张的国际竞争中,民族文化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中国热”的浪潮下,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全世界,中国的武术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因此,加深在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教育,对于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教育 影响力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弘扬武术教育、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对于现阶段日益发展的民族文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对道德本身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的武术文化汇中,“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武德”就是指社会的公正原则,如正义、公正、尊师、助人为乐等。加大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的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对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它在培养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同时,又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加大对武术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工作重点。

以大多数武道大师而言,他们大多数都提倡平心、平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往往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2009年4月11日,武道大师魏来在南京举办了美术画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会长言恭达亲自为画展题词。当画展上记者询问魏来为什么能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时,魏来解释道:武术提升了他的心性,所以他能平心静气的将爱好放在书法美术上。由此可见武术文化能磨练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品质。

(二)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重要途径

在现阶段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竞争成为现代竞争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末期,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持续加大,这种文化冲击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领域,“韩流”、“欧美流”成为了很多青少年的关注焦点,而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会有效的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现代,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份对武术的激情,武术教育在青少年中的推广所受的阻力较小,同时武术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所以说,武术教育中更要加大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力度。

二、加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措施

(一)要明确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区别

想要加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明确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区别。一些武术的教育中把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混为一谈,殊不知武术教育只是单纯的教育,单纯的讲解武术的招式;而武术文化更接近于一种思想,对人的行为动作、思想方式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武术教育不等同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在很多武术教育中,往往会忽视了对武术文化方面的传承,这是现阶段我国武术教育中的常见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武术的学习中,只是单纯的学习招式,而往往忽视了武术的瑰宝——对人性的培养,这是我国武术教育中的一大缺失。由此可见,区分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工作势在必行。

(二)重视学校对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学生又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发挥学校在武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首先,要营造校园的武术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氛围是学习的前提,所以说,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相应的校园氛围的支撑。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展业余武术活动,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参观武术学校,通过解说员的讲解,进一步加深武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画报等校园宣传措施,在学生中普及武术文化知识。另外,学校也可以鼓励创办校园的武术团体,进行简单的武术文化的交流。

(三)要明确武术文化的位置

武术在很多国人的心中,只是一种为格斗而产生的技巧,这是很多国人对武术的误区。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武术创建的初衷之一:防身,武术的创建之初也存在着军事的目的。但与此同时,武术对于修身养性、强健身体的积极作用,也对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广泛涉猎,所以说,武术文化是诸多文化的集合。

现阶段的教学中,也要明确武术文化的地位,通过对武术文化深度剖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美的将武术文化与现代教学融合在一起,也要明确武术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

(四)注重对武师的武术文化培养

武师作为武术教育的实际接触者,对武师的武术文化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武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武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展现出良好的武术文化的素养,对于他的学生而言,会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武师的培养,对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把国家的综合实力放在经济的发展上,也要兼顾民族文化的发展,明确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武术文化的带动作用,这对于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同样,现阶段我国要将武术文化的教育推广到学校,保证武术文化能在人民中顺利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伏静.高校武术教学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

[2] 李勇,邢伟.文化的传承:当代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J].搏击武术科学.2010.9.

[3] 陆小黑.浅谈当代武术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11.7.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篇4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看书,听别人讲故事,走亲访友,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经过今年学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本资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认为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摒弃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得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作为小学生,我们现在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们就成为了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祖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礼仪文化,了解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习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使者。为弘扬祖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让祖国文化永远传播。发扬光大。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是中国人,龙的传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身为一名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阅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以后,《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很穷,没有依靠。范仲淹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范仲淹把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以供第二天食用,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读书学习。范仲淹长大以后,离家去应天府读书。白天、黑夜,他都认真读书,孜孜不倦。五年的时间里,他竟然不曾唾弃衣服上床睡觉。又是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他就把水浇在脸上。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反思我的学习态度,真是惭愧不已。上课听讲,时有“开小差”的现象;对待知识点,总是一知半解;作业一直都是拖拖拉拉,边写边玩;每天放学回家,从不带上课本,作业写完一切就OK了,根本没有复习功课的习惯,更别提预习新课了。我想,一定要端正我的学习态度,向范仲淹老先生学习,做一个勤奋学习,认真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们就成为了祖国的栋梁,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使者。为弘扬祖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让祖国文化永远传播,发扬光大。

我最喜欢读故事书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像荆轲刺秦王、杨时的程门立雪、铁杵磨成针这些名人故事;拔苗助长、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还有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这些经典故事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茁壮成长。

在我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时,里面的情节时不时让我掉下眼泪。比如,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牛郎和织女本来是一对恩爱的恋人,可他们是神仙,相爱就会触犯天条。王母一气之下,将牵牛星贬下了凡间,同时惩罚织女不停地织布。牵牛星被贬下凡间做了一名凡人,并改名叫牛郎。牛郎变成凡人后还是深爱着织女。最终,他们的真爱感动了王母,王母决定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允许他们相会一次,这个日子就是现在的七七“情人节”。

这本书里还有让我们怎样做人的故事,如“孔融让梨”。据说,孔融从小聪明懂事。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盘梨,弟弟先挑了个个儿最大的,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当大人问他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孔融说“我是小孩,应该吃小的。大人们应该吃大的。”大人们听了,非常感动,他们非常看重孔融,认为孔融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可以让我体会到深刻的道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所选的富有启迪意义的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名人故事、中国寓言故事等,可以说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华。

通过读这些经典故事,让我学会了思考、学会做人,也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今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启发我们对生活学习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态度。所以,我非常喜欢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XX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5

我曾经就见过一个“糖画陈”,他做的糖画,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你可别不信!没吃过的不会信,吃过的恐怕魂儿都勾去了呢!

我每次路过小街,就要买“糖画陈”的糖画。我走上前转动木盘上的竹签,停——“哦!是凤凰!”,我兴奋不已,这可是我第一次抽到凤凰呢!糖画陈笑着夸道:“小姑娘,运气不错啊!”话音刚落,糖画陈将糖浆舀起一勺,画出了凤凰的动态。

他神色泰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流下的糖稀,手起起落落,一会左,一会右,一会儿轻,一会儿重,滴、点、戳、压,这些技法是如此熟练。我看呆了,手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上下左右地挥动起来。风头、凤爪、凤身,“刷刷”两下就完成了,那可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凤凰的身子完成了,接下来就轮到重头戏了——凤尾。他挥毫泼墨地画了几十条线,它们互相交错着。糖画陈的脸上流露出享受的神情,手上下起伏,挥洒自如,如同一位隐居的艺术家,情趣横生。不经意间金灿灿的凤凰羽毛丰满了,展翅欲飞。这“凤凰”如此活灵活现,真担心他会从我手上飞走,忍不住紧紧攥住竹签,一手还挡在上方。抿了抿,真甜!

传统武术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 篇6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价值,传承

1 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衍生而来的,有着其自身专有的民族属性,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其社会价值是无法超越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大众以武术为介质,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发挥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品德,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特质。因此,在武术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传统武术文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武术运动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其他国家和民族人们参与进来,可以利用竞技武术这一载体,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以此为介质传播出去,进而促进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使得武术运动不仅在技艺上得到认可,其自身内在的文化内蕴与其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效也被有效的利用起来。这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研究

2.1 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囊括了哲学、美学、力学等,其涵盖面十分广阔,它是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合。它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民族特征,是被层层历史筛选出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创造物。武术作为一种运动形式,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有力支撑,民族精神是其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西方文化的竞争与较量主要体现在文化渗透上,这也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既要做到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行列,又要切实地做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另外,我们之所以着重强调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为其中囊括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良的民族传统,例如尊老爱幼、舍己为人、诚实守信、勤勉自强等。这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物化在动作之上则通过千变万化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人内在的思维、信念、感悟甚至其文明程度无一不渗透在其中。

2.2 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教育价值

武术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多年来的心理历程,使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性格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武术运动不单单在技术动作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忠恕之道,在其技术理念中也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及道德思想。武术运动所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这与西方文化之中的反抗自然、与自然斗争的思想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2.3 传统武术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

中国历来讲究尊师重教、重义守信、谦和仁爱。这样的行为准则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得到长期的稳定发展。习武之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其自身素养的提高,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接受师傅的技艺传授。重义守信,讲求的是“以义为利,以信接物”,习武之人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人格修养,实现其自身价值。与此同时,这种理念之中也包含着对于个体自我表现的冲动意识,它体现出了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自我的欣赏和不负余生的欣慰之感。正直的个人品格强调的是胸怀的坦荡、处事的磊落、待人的宽容,大多习武之人都散发着一种正义凛然的豪迈之气。这就是武学之中道德与技艺功法于一体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习武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双重过程,若要做到武艺精湛,必须在道德上达到标准,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2.4 传统武术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紧凑,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内心的挣扎愈加强烈;物质的满足并不代表着精神上的满足,现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相当匮乏,需要健康的精神补给其内心的需要;部分青少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向着畸形的方向发展……面对凡此种种,需要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予以弥补。中国武术基于其自身的特色,成为最佳的健身、“健心”运动之一。它对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谐家庭生活的构建以及人们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授武术运动的健身方法极其技术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武术的进一步探究,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与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全面促进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5 传统武术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东方的文明与哲理,对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运动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在其长期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以儒家的“仁”为核心的武术理念,对于武术伦理道德的要求极为重视,也就是要求习武者必须注重人格和道德上的修养。在古代,中国的武术大师们都十分看重武德,虽然古代武术的门派很多,各个门派的功法、套路也不尽相同,然而几乎所有的门派都将习武者的武德放在了练武的首位。内在的人格品质在当时的武术界已被格外重视,与此相应的社会规范也被人们所极好地遵守。

3 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3.1 对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世界各国之中,大多的民众均认为武术的教育与文化的价值高于其健身价值。由此可见,武术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极其精神力量是无可比拟的。然而,对于正在受到强烈冲击的传统武术文化,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保护措施,在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鉴别与引导上也缺少相应的社会机制,以致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的精髓正在被逐渐遗失,一些有着传统文化价值的优秀的拳种被摆在了失传的边缘;除此之外,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些人持有的是保守甚至顽固的态度,不肯做出丝毫的让步于改变。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那种因循守旧的做法,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新文化的引进与吸收都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步伐。

3.2 对当代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途径的思考

(1)传统武术的通俗化。归根结底,武术这一运动是由民间兴起与发展起来的,它自身有着很大的亲民性,本应是民间大众中最通俗普遍的运动项目。然而,随着对其作出学术上的研究之后,它便被无形地套上了文化的枷锁,并随着传统武术文化的进一步扩展而逐渐脱离普通大众群体。随着外来体育文化的不断渗入,传统武术文化已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可谓脱离了群众基础。事实上,不论做出何等高深的学术研究,都要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前提,以完善人民素质为出发点。所以说,传统武术文化的民间发展是大势所趋、无可置疑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其更好地在民间发展。让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通俗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求知若渴的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武术文化生活化,让文化溶于生活之中,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传统武术的现代化。随着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很好地权衡,谨慎对待。首先,只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中华文明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其次,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保持中华民族自身优秀的民族特点,不可随波逐流。所以说,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保留其自身的精华,又要紧跟时代脚步。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在宣传手段上,要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宣传工具,争取到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普及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文主义理念以及科学的宣传方法和坚定立场的支撑。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同时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独立特色,这样才能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3)传统武术的创新。中国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武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武艺武道的显著差别。不可否认,作为传统文化,武术运动在其不断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既吸收了精华,也沾染了一些糟粕。然而,若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放开脚步前进,在吸收精华文化的同时尽量做到摒除其糟粕。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要从各方面加大其正面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做到不断的开拓创新,积极寻找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改造的新模式,改革与创新并举,跟进时代步伐。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中国向世界展示其文化特色离不开传统武术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洗礼,是经过历史层层筛选后的精神产物。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理应建立在客观的历史角度之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解析,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武术自身社会价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27.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白永正,王岗.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39-41.

[4]丘丕相.求德、求功、求法、求艺[J].中华武术,1989(5):32-33.

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 篇7

【关键词】传统武术;技击特点;师徒传承;学校教育

Analysis on the Inheritance Way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Modern Society

ZONG Wei1 DAI Hai-bin2

(1. Sports Department of Nanjing Traff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su, Nanjing 211188;

2.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Chengdu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This essay analyze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the inheritance way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modern society. Literature and expert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re processed with the method of logical analysis. In modern society,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we should change our way of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position itself properly. Maintaining martial characteristics with a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ical training system with "keeping Wushu Routine and San Da in one unity" , blending the two educational modes of mentoring heritage and schooling and making a good grasp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re the important ways of herit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t and its culture connot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characteristics, mentoring tradition, school education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1〕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历经艰辛与曲折。经历了民国时期为“强国强种”,奉为国粹的高度肯定,“文革”时期列为旧社会封建迷信落后产物的全盘否定,再至近几十年来,以西方竞技体育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竞技武术。最终形成了国家支持引导发展的“竞技武术”,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更接近武术原始面貌的传统武术两种发展方向。

传统武术是诸多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经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都使传统武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处于尴尬的境地之中。传统武术如何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走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道路,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要长期面对的问题,要抓住现阶段传统武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解决,循序渐进地发展。

1形成重视社会需求的思维观念,明确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自身定位

“各种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2〕可见,文化的产生都源自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需求,并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作为一种技击术,可以说是应防身自卫的社会需求而生。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作为适合技击术的“社会环境”时过境迁,传统武术逐渐向健身的方向发展,并且演化出了诸如马良“新武术”等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也是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生。在今天,面对着“社会环境”再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武术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思维观念,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将传统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固守成法的“抱残守缺”,最终只会将传统武术“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

近几十年来,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不断广泛地开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竞技武术这样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竞技武术的开展也是应某种需求而生。由于竞技武术常常表现为政府行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以至于受到了一些非议。这种观点认为:政府推行竞技武术的行为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因此,竞技武术应该为传统武术让位。不可否认,竞技武术近几十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武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挤占了传统武术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没有竞技武术的出现和发展,在近百年来的时间里武术虽还不至于成为‘明日黄花’,但也必然不会产生后来的广泛社会影响。”〔3〕竞技武术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

从竞技武术今天所面临的境地,我们也可以一窥武术运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竞技武术在近年来一直是以政府重视为基础、竞赛发展为龙头,通过政府行为的比赛方式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纯粹遵循政府的意愿,置社会环境变迁产生的不同社会需求于不顾,造成竞技武术“外强中干”的现象。特别是在“武术入奥”计划的未成功后,竞技武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由此可知,完全寄希望于政府对传统武术支持的思维观念,忽略传统武术自身的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取的。将传统武术发展的低潮纯粹归咎于竞技武术的兴起,也只是怨天尤人。

传统武术的传承历史上,师父对于徒弟的选择异常严格,对传授的“衣钵”弟子更是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学艺常常是几年、数十年的过程,十分艰辛。得到真传的弟子往往都是非常优秀的“集大成者”,但学艺过程的艰辛,使得“徒弟”在艺成之后又会如师父一般轻易不示与人,致使传统武术的精髓不能大范围地传播,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的“人死艺绝”得场景。加上近几十年来,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适应传统武术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各种因素对传统武术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传统武术的传承陷入了危机之中。但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固守成法,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致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尽如人意。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都导致人们不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时刻防身自卫的“技击术”。通过观赏和参加体育项目得到健身、休闲、娱乐的效果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传统武术只有适应现代社会,重视社会健身、娱乐、休闲的需要,才能为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带来动力。而传统武术不仅要满足于人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社会需求,更要注重人们从观赏传统武术中得到文化认同感,更要注重人们在习练过这具有独特技击内涵的“技击术”后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现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明确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自身定位。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2独特的技击特点与“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是传统武术的特色与优势

2.1独特的技击特点是传统武术传播与发展的根本

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与立足的根本。武术之所以是武术,武术文化的原点与核心,武术学科的基础内容,其实就是“用武的术”,也就是所谓的武术技法……武术首先就是一种“用武的术”。〔4〕进而,传统武术具有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特征上的民族特点,前者使其得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诸如戏剧、舞蹈等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则使其得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武技。〔5〕这种“练为战”、强调武术的技击实用性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路线。也正是这条基本线索直接影响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因此,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技击价值观的技击特点是传统武术的根本。

今天,传统武术虽然不需要用于大规模的军事作战,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也不需要这种讲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防身技击术,但技击的特点并非已形同鸡肋。恰恰相反,面对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选择,传统武术的独特的技击特点是它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这源于人们的一种本能——好攻击性,对于对抗性运动的追求,为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这种追求是人们产生最初习练传统武术(包括各种对抗性运动)的动机之一。温力教授认为:“武术主要是因其技艺吸引外国爱好者,在传播中不必有太多的民族情感和期望。”他继续分析道:“这种‘技艺’是包含民族特点中国文化特色的技击理论,是这些内容与外国武技的显著不同吸引了外国的武术爱好者,这些内容虽然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色彩,但仍然是技术范畴的内容。”〔6〕

初学者首先练习的是传统武术的“技艺”,但传统武术的流传过程中,传播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随着技术一起传播,这包括技术以及和技术直接有关的理论和各种活动,以及中国的文化精神。〔7〕借助传统武术这一具体的“载体”,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传播的效果。

2.2“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是传统武术的特色

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逐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这一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训练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是对基本功的练习和掌握,然后进行套路练习,掌握招式和劲力的运用,既而通过两人固定拆招的练习,掌握技术的运用,最终进行实战的对抗。整个过程体现了传统武术成熟与完善的技术与训练体系,同时又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特点。

温力教授强调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中“套路”和“散手”的不可分割性:“中国的武术家常把武术拳术的套路称之为‘拳套’,而把拳术的实用性单势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称之为‘散手’。二者的关系是将动作前后衔接,按一定顺序编排,串连在一起进行练习,即是套路。……若将套路中的动作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散式,即是散手,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构成。”〔8〕正是这种“套散合一”的技术体系,使得传统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不仅通过套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技击理论,并且借助散手的训练使其技击性得以彰显。

然而在目前传承的传统武术中,绝大多数已经以传统的套路练习为主,缺乏相对应的散手练习,而招式中的奥义更是知者寥寥,甚至成为“绝技”。“套散合一”的技术训练体系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更遑论传统武术的技击实用性。当务之急,是对现存的传统武术训练体系经行挖掘整理,并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器材进行创新运用。从而使这一具有传统武术自身特色的训练体系得以延续,进而彰显传统武术独特的技击表现形式与实用价值,最终形成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特色与核心优势。

3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的相辅相成,是传承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3.1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是承传传统武术的两条主要途径

中国特色的“师徒传承”方式一直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师徒传承”的方式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本位”思想之上的,通过建立师徒关系来模拟一种无形的血缘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是“师徒传承”方式与功能的最好体现。这种无形的血缘关系,让师徒成为“一家人”,双方各尽其责,师父教导弟子与传受技艺,徒弟则尽供养师父与承传技艺等职责。历史上,“师徒传承”方式对于传统武术的延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今天,虽然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却依然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

学校教育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其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积极的文化教育作用。重视传统武术的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统武术的开展,以及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

栗胜夫认为:学校教育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现在韩国的跆拳道等外来武术深受校园学生的喜爱,表面看,这是一个趣味爱好的体育现象,而它的深层次是一个民族文化问题。〔9〕文化的断层会导致民族精神的衰退,因此,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势在必行。〔10〕

3.2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校武术教育长期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简单的九个字,却明确地道出了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师资的匮乏;教学内容的选择;长期性的教学大纲设置问题以及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探讨。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开展,但是,人才的匮乏,可以培养;有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设置只是时间和程序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借鉴其他体育学科以及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炼。唯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的核心难题。

一直以来,学校武术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教授规定的套路拳种。这些套路存在“动作多、难记忆、动作技术枯燥、缺乏趣味性、基本功要求高等问题,”〔11〕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制约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

解决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更新教学内容。在大学普修课与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应该淡化繁琐的武术套路,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通过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击表达方式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3年前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大幕已拉开。由教育部主办、武汉体育学院承办的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于2009年5月23日-3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举行。其中,武术的比赛内容在邱丕相等人的牵头引导下遵循着“淡化套路、突出技击”的思想,通过挖掘和整理传统套路中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技击动作,进行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武术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对今后的学校武术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中国传统武术的自身特色,形成系统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从而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

3.3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的相辅相成在于“普及与提高”

学校武术教育是通过“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进行武术教学,教师统一教授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进传统武术的开展,扩大了传统武术的覆盖面,可以保证传统武术的普及。“‘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表现出稳定性、短期性和标准性的教学特征。”〔12〕

师徒传承往往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不仅仅只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更通过长期“言传身教”传播了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更“专业化”的的传承方式,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和专业水平、专业技能的提高。

师徒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两种传承方式各有自身的优势,抓住两种传承方式的优势所在,进行优势互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开展传统武术的普及工作,扩大习练人群,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师徒传承的模式选择优秀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教学和培养,形成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群体,同时,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又可以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两者的相辅相成,将会实现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将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武术的产业化做准备,发挥传统武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对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因此,在处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中,要把握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对传统武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避免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的变化。这不仅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东.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23.

〔2〕庞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9-44.

〔3〕温力.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0.

〔4〕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7-30.

〔5〕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13.

〔6〕〔7〕〔8〕温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武术的对外交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32-35.

〔9〕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

〔10〕李小芳,王明伟.在学校开展全面的武术教育迫在眉睫〔J〕.搏击·武术科学,2008(1):70.

〔11〕喻德桥.体育院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99.

〔12〕潘开元.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8):61-62.

上一篇:审计流程实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解剖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