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共16篇)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1

可是,今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系,我们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一个真正的“鼠”年。因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传染严重,政府早早地就下了“禁足令”,我们好像老鼠一样,过一个不出“洞”的年。

这个春节虽然我们都得宅在家里,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过年的气氛,阻挡不了我们对记忆中年的回味!

过年当然少不了贴对联,贴年画,挂灯笼……有丰富的年夜饭,有好多好吃的,还可以放美丽的烟花……最重要的是,还能收到很多很多红包。

大年三十的这一天,我早早的起床和妈妈到市场把年货和春联买回来。一到家,就看见爸爸把旧春联、窗花、年画都摘除下来了,我赶紧把新买回来的对联、年画、灯笼一一的拿出来,跑去房间里找来双面胶贴上给爸爸递了过去……不一会儿,整个屋子都焕然一新了。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刚学过《元日》中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总把新桃换旧符。

厨房里爷爷在切菜,奶奶在炒着香喷喷的菜,妈妈在用平底锅煎着我爱吃的牛排,高压锅里闷着土鸡……整个厨房都弥漫着白烟和浓浓的菜香。

到了晚上,吃过年夜饭之后,我就收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爷爷奶奶还笑着对我说:“如果你明天能早起给我们拜年的话,我们就会再给你大红包。”我一听,眼一亮,高兴得直呼说:“那我今天晚上不睡觉了,肯定能给您们拜早年的!”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一家人围着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吃着水果、嗑着瓜子、喝着茶一起守岁。嘻嘻哈哈地笑着,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突然“呯”地一声,天空突然亮了,原来是十二点钟到了,隔壁家哥哥点起了烟花,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漂亮极了!新年到了,电视机里的节目主持人也在向我们拜年呢!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2

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我们的后代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珍惜这份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资源,并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怎样对少年儿童加强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教育,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呢?

一、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淡薄了。除了历史的原因外,与我们只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内涵的挖掘不无关系,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不能有机地融合,反而相互割裂了。因此,他们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不断充电学习,让他们“走出去”,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与文化部门沟通交流,扶持一些小学中青年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促使其素养快速提升。同时,也要“请进来”,让一些国学研究者做专题报告,进行传统文化辅导,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尽快得到提高,真正承担起教育后代的重任。

二、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增强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

让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如已被人们淡化了的“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关这方面的古诗词不少,不仅仅要把《乞巧》《嫦娥》《寒食》《清明》等诗篇编入教材,而且要求教师们在授课时把分析字词句与优美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有的教材已选了这些诗词,但教师只注重词句分析,对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挖掘重视不够。编审教材时应组织精兵强将编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编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的份量及内涵。同时,小学教师也应立足当地,根据个人情况,选编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加大传统节日的知识容量,突出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授。

三、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相关的传统人文性,在教材的优美诗文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如,教授《乞巧》《寒食》《清明》等诗时,就要从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情、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多维度理解。《乞巧》中牛郎织女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幸福而不懈的努力都给小学生以启迪,围绕这一节日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比如剪纸、裁剪等,再结合时代特点,力争使传统节日富有活力和光彩。另外,教师讲授《苏堤清明即事》《寒食》《清明》时,要向小学生讲解清明的意义、历史的演变及延续。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除了祭奠祖宗、缅怀先人之外,还有踏青放飞心情之意,使传统节日与现代意识、学生情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从中让小学生熟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情,以此达到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之目的。

中国传统语文课程的文化阐释 篇3

中国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教育课程,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直牵动着基础教育敏感的神经,同时也是期望最多、非难最多的一个体系工程。几十年来,语文课程改革难有重大的突破,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语文课程理论研究视野的狭小化还不能够为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理论研究视野的狭小,必然导致课程实践的茫然和低效。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转换语文课程研究的视角,拓展语文课程研究的视野,应该是一个世纪性的课题。语文教育研究者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以不同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探索和研究。

一、文化与语文课程内涵解读

文化,似乎人人都能用,都在用;又似乎人人都言说不尽,言说不全。人人都生存、生活在文化之中,似乎人们周围的一切无不是文化,但文化却给人们留下了似曾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印迹。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可见,文化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义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已不下三百余种。但是,不管我们给“文化”以什么样的定义,“文化”的外延总是无限地扩大,最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大而无当的概念;反过来,不管我们如何从恢宏的广义概念出发来考察文化现象,结果事实上总是用一个极其狭小的文化内涵来“偷换”了那比较全面的文化概念。“要提出某种一般的、无所不包的文化定义看来是不现实的,而且可能是一种空想。”尽管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而难以界定的概念,但还需要尽可能地把握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因为这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

语文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似乎惟有语文人人都可以无师自通;同时,语文又最容易受到人们重视,因为似乎也惟有语文人人都可以侃侃而谈。但是,语文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很难回答却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是一切语文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

“语文”的解读,作为实施母语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由于“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1949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之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然而,人们对“语文”涵义的认识和理解却不一致,相关争议此起彼伏,众说纷纭。语文成为语文课程研究中争议最大、分歧最多的术语之一。归纳之,人们对“语文”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语文=语言+文学。将“语文”界义为“語言文学”,一直是广泛流行、毋庸置疑的思想观念。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最高级的语言形态。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语言的最高成就,通过文学学习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学习和鉴赏优美文学作品,毫无疑问是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途径。

2.语文=语言+文章。这种观点认为,语文学习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要把文章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的含义“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因为语文说出来的是语,写下来的是文,故语指语言,文指文章”。

上述几种观点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阐释语文内涵,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均未能令人折服。无论把“语文”解释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章”,都仅仅停留在字面分析上,进入了近乎玩文字游戏的误区,在语文课程实践中无一例外地暴露出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其原因在于他们把语文理解成“语”和“文”的简单相加。事实上,我们期待回答的问题是“语文课是什么”,而以上观点所回答的却是“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两个处于不同层次的问题,其答案也处于不同的领域。这两个问题的内容混淆和本质迷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课程。

语文,既可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语文,也可以是教育学意义上的语文;既可以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文,又可以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语文。但是,作为一门学校基础课程,“语文”的“语”和“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融于“文”当中,“文”存于“语”之间。对语文的文字界定,并不代表是对语文课程的阐释。也就是说,对语文课程内涵的解读,不应仅仅停留于“语文”字面的分析。科学地揭示“语文课程”的内涵,应当在现代教育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理论中寻找新的途径,从母语习得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汉语的文化精神三方面读解语文课程的本质。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着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抛开了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又精炼和形成着文化,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或媒体,为文化的增殖、创新及其育人意义的形成、育人标准的定位提供核心与导向性的途径与机制,离开课程,文化便成为一池死水而终将枯竭。这是一种双向式、互动式的运作机制。既然任何课程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课程也就毫不例外了。然而,语文课程却与文化有着独特的相互关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从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人、人与语言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文化视域下的语文课程的本质

1.语文课程不仅是文化工具的存在,而且是文化主体的存在。对事物性质的认识绝非易事,尤其是像语文课程这样与人的生命、与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更是如此。事物的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事物具有它本身固有的特性,并在实质上与其他事物有所区别。从“实体—属性”方面来研究,事物的质作为实体,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从“系统—稳定”方面来研究,从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状态来把握事物的质。从事物的“实在之有”和“关系之有”寻找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可以正确而有效地把握事物的质。从“实体之有”看,言语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性。“工具说”是“一种由名家创立、由专家反复论证,被大家普遍接受并被写进政府颁布的具有约束力的教学大纲的理论学说。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他逐渐变得体系化和科学化,成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最重要的一种理论学说”。

从“关系之有”看,语文课程从文化母体中所继承的是它的根本性的存在形态、内在旨趣和品性,而不是毫无原则地始终在社会文化为它规定的轨道上运转,被动地认同、传递、复制“他文化”,而丧失了“我文化”。精神、价值是语文课程与文化共同的出发点和存在依据,它们都作为一种价值性或意义性的存在体而对社会与人发生作用。语言“是开启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神秘的钥匙”,“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是文化建设中的一种力量”。语文课正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培育人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

2.社会历史文化是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和时代文化思想观念的变革,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本体认识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与教材的组织、教学进程的设计等诸多环节都必然受到一定文化价值的引导。总的说来,语文课程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以社会主流文化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它将社会主流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及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就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习得了这些文化。因此,语文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应指向最能代表时代精神、最有助于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在当代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大背景中,“人”的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心灵和人格的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成为语文课程的主旋律。从“立言”到“立人”的转变,语文课程以人的全面培育和个性发展为根本之点。语文课程文化观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了社会历史文化是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语文课程成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 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吕达.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家乡的节日初三作文 篇4

没错这就是“年”,你知道什么是“年”吗?。“年”在王安可笔下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戴复古的笔下是“扫除茅合洛尖嚣,一炷清香拜九霄。”在吴文英的笔下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在董必武的笔下是“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那福安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呢?

喝了几天的腊八粥,二十五到了,大家大扫除的大扫除,买东西的买东西,这一天比过年时还要热闹几分。有的人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做年菜了,过了二十五,店家开始卖爆竹,这是男孩们最开心的日子,这是为了一个活动而做准备。

时间真快啊!除夕一下子就到了。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都飘出闻也闻不完的肉香,男女人人都穿上漂亮的新衣裳,门贴上了自己的“衣服”。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贴了自己的“衣服”。在年夜饭这餐桌上有糖醋鱼,表达年年有鱼;有鸡汤,代表大吉大利;有太平面,表示天下太平;还有羊肉,祝福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吃完年夜饭,除夕还不算完,孩子们掏出前几天买的爆竹,一溜烟的从家中到户外,大人不玩,但也下来,一是为了监督小孩子们,二也是出来放个烟花,找回小时候的感觉。大家开始放烟花了,“呯,呯,呯”三声闷响,几个小小的光点便冲上了云霄,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咚”一声,这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下子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它们没有令人失望,他们为天空也增添了几分“年味”。看见他们的孩子们有的鼓掌叫好;有的用手捂住耳朵;有的如惊之鸟,四散奔逃;还有的被这美丽惊呆了。一直放到十一、二点,大家才回家,回家,大人们也闲不下心来,大家从冰箱中拿出年糕,把年糕切成片,放入锅中炸,炸好的年糕要在晚上十二点多的时候吃,这是为了新的一年也甜甜蜜蜜。这年糕入口细嫩,口味甜糯,是小孩最喜欢的。过了一点钟大家才去睡觉。

正月初一,大家都在家中,说是过世的亲人会回来看我们。初一过后,初二到十四的日子里大家才四处拜年,大人带着小孩,小孩穿着红衣。去走亲访友,而我们家要吃斋拜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大家在这一天,手持花灯,四处溜达,大街小巷里到处灯火通明,花灯更是琳琅满目,孙大圣的花灯栩栩如生,仿佛马上就能冲上云霄,大闹一番;童孩的花灯生动可爱,好像可以跳下来与你嬉戏打闹;鱼儿的花灯,巧夺天工,仿佛下水就可以变成“水中之王”;还有那桃子花灯,在朴素中体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大家赏的十分尽兴,直到夜晚才回家吃元宵,这元宵有甜也有咸,甜的入口香甜绵软,入口即化;咸的入口咸香四溢,猪肉又嫩又香。吃了这元宵年才算过去。

正月十五过去后,大家工作的工作,小孩上学的上学,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5

吃过晚饭,一个人在家实在是没意思,我决定去找我的好朋友小伟。还没进屋,就先听见了一阵欢笑声,小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一家人正有说有笑的聊天、看电视,多幸福呀!我羡慕得要命。我和小伟在街上玩儿,望着天上的明月,我俩走,月亮也跟着我们走。玩儿了好一会儿,小伟要回家了,我也只好回家去。

走进家门,屋里的灯是黑着的,借着月光走进屋子,刚想开灯,一只猫突然从我身边蹿了过去,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打开电视机,也没有自己喜欢的节目,还是关掉睡觉吧!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上头,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刷刷的流了下来。前年春节一场飞来的车祸夺走了爸爸的生命,从那时候起,妈妈就经常教育我:“你是个男孩子,一定要坚强。”可在此时此刻,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我又怎么坚强的起来呢?任泪水流呀流……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关初三作文 篇6

我很迫不及待,就等着妈妈一声令下。妈妈又拿来盆,笑着对我说:“开始吧!”我迅速卷起手袖,系好围裙,很像个小厨师呢!我心想:包饺子这么简单,那还不是张飞吃豆芽菜——小菜一碟吗?我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夹了一堆馅放在饺子皮中间,然后对折了一下,两手一捏,好不容易捏合拢了,但是饺子皮却破了,我立即扯了一小块饺子皮补上去。可这边补好了,那边又破了,于是又扯了一块饺子皮补上去,搞得我手忙脚乱,就这样一个打着“补丁”的“丑八怪”饺子终于包好了。

妈妈看到我这副狼狈样子,笑着对我说:“孩子,包饺子看似很简单吧,但是包起来不仅要有耐心,还要讲究方法。馅儿不能够一次放太多,还不能使劲地捏呢!现在妈妈演示一遍给你看吧!”只见妈妈熟练地把饺子皮摊在手上,用食指沾了一点水抹在饺子皮边缘,在皮中间放了适量的馅,然后对折,轻轻将封口捏捏,还折出了精美的叠层花边。妈妈包好的饺子看上去真像一个小巧玲珑的弯弯月亮。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饺子皮先沾点水,放好馅后轻轻地捏捏,没想到饺子皮真的粘了起来,比刚才使劲捏的粘得还紧呢!后来我包得轻松多了,速度也快了,一个多小时里我和妈妈就包了近百个饺子。

包好的饺子一列列的排在盆里,像是要出征的将士。妈妈烧了一大锅水,等水烧开了,就轻轻地把饺子放进沸腾的水中,看着饺子在沸腾的水中翻来滚去,想到这是我亲手包的饺子,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当妈妈再把盖子打开时,香喷喷的饺子味弥漫了整个厨房,我真的是垂涎三尺啊!我立刻叫妈妈把我自己做的“丑”饺子装给我,还叫来了爸爸,我们一家人围坐桌前,一边听着动听的音乐,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享受着自己劳动成果的美味!

这个星期六收获可真大呀!我不但学会了包饺子,而且还懂得了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一件事要想做好,除了要有耐心,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7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 才能更好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 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师, 有个说法是, 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师就是哪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水平。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本身疏于学习。而现在的学生, 他们吸收新事物很有热情, 而且速度相当惊人。此消彼长, 可以想象, “囊中羞涩”的语文教师哪里还有魅力使学生为之倾倒?因此, 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 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 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二、利用作品丰富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教学中, 首先利用作者及作品简介, 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核心及成因, 介绍他们的作品。这样, 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而心生敬意, 再带着敬意学习, 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有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 养成诚信的美德。《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 则显示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的崇尚。而这些传统美德, 对于生活在21世纪这个经济时代的年轻人来说, 是何等重要!

三、加强诵读教学, 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熟读, 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 博采众家之长, 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 才能传承文化经典。中学课本中的课文, 尤其是古诗文, 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 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 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 采用多种方式, 自由诵读, 开朗诵会, 演讲等, 让学生咀嚼体悟,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便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我会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 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 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自制贺卡给父母, 让他们懂得感恩, 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五、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 让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 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 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 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 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引导学生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 就此获得文化的熏陶。比如开展课前3分钟故事会, 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经典著作在课堂上展示,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 篇8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认知、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王维穗.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初探【J】.科学咨询,2012(20)

传统与现代初三作文300字 篇9

经历漫长的岁月,背负悠久的文化,流传下来一个个的`传统节日,缓缓流淌在历史长河中。

从远古到现今,在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都是我们祖先所非常重视的节日。对于每一个节日庆祝都很庄严,这是因为古代人们都非常崇敬大自然。

科学进步的现代人不想老套,追求自由,奔放,时尚,不再受传统的约束。他们开始淡化传统习俗,一步步地简化习俗。

在这些节日当中,有些人是因为工作太忙,忘了假期;有些人利用假期时间外出去旅游;有些人只在节日准备一点礼物送人;这些都似乎在颠覆着传统。

我的中国梦初三作文 篇10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有力的表现了国家的前程是由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去完成的。而基于智、强,那一个人必须要有很强的社会道德意识。这样国家才有望昌盛。

一个人拥有社会道德意识其实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几年前的深秋,天气渐渐转凉,人们穿的很厚实,尽量都把自己裹的很严实。我似乎很闲,站在窗前看着小区里的行人、动物。这时“扑通”一声,只见大家都往河里望去,我也随大流的把目光转移到河中,只看见隐约有只鸡在河中挣扎,不一会,这只鸡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路过的人们都围在栏杆旁看热闹,却没有一个人付诸行动去救这只鸡,也许是因为这是一只鸡,很微不足道,死了也就死了。而这时一个拎着包的年轻人见状,脱了外套,挽了挽袖子,爬进栏杆内,一手扶着栏杆,另一只手中不知哪里找来了一把扫帚,类似于扫马路的那种,很长很大。他慢慢的弯下腰,用扫帚去捞那只鸡,那只鸡也许已经很累了。只是用翅膀挣扎了几下,却怎么也爬不到扫帚的蒲上去,这时,有几个来帮忙的人,几个人去帮助那位年轻人扶住栏杆,几个人用在路边找到的棍子去捞那只鸡,可是已经挣扎了好久的鸡早已失去了力气,任由人们捞它,动也不动。有人说道:“已经死了”,这句话似乎很管用,几个帮忙的人和许多看热闹的人都走了,只剩下几个人在那里捞鸡的尸体,不多久,这只鸡被捞了上来。只是真的死了。几个年轻人也就走了。我看着那只鸡的尸体,沉默了„„

这一件事,很微不足道,我之所以要写,只是因为觉得那几个年轻人很了不起。首先,带头的年轻人冒着可能掉下去的危险去救一只鸡,已经是很有勇气的了。而最后几个捞尸体的人也许是为了想做好事做到底,也许是考虑到这只鸡的尸体会污染到河水。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有很强的社会道德意识,如果人人都像他们一样,国的昌盛是必然的把!因为他们小到连一只鸡都会去救,这样的人想必会大有作为把。

而相反,那些看热闹的人,只是为了生活多一点乐趣,甚至会觉得这些人闲着没事干去救一只鸡,这就说明他们不把一只鸡当生命对待。如果全社会都是这种人,国的昌盛,也许会很困难。

所以,基于智,强,我们要做的是有社会道德意识,这样国才有望昌盛!

我的中国梦

“梦想”在中文中是意思是有时等于理想,有时又区别于理想。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曾经鲁迅先生的梦想是学医拯救中国人的身体。后来他的梦想是拯救中国人迷茫的心。在海伦·凯勒心中梦想是可以看见世界,在贝多芬心中是可以听见世界。

中国人有中国梦。

我们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即便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宏图大业,却也可以为祖国为人民做自己可以做的。中国历年来经历多少,又有多少青年才俊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呢?答案是不确定的。

像“身在美国,心在中国”的钱学森即便他生出异地,在他心中渴望可以回国,用自己一身的才华为中国做出贡献。即使遭到美国的反对他依旧心系祖国。最后获取了回归祖国的资格,国家需要人才,需要精英。我们可以努力变成人才,变成精英。为祖国贡献牺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1世纪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的模样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土每一个人都是这里的“皇帝”可以管理国家。中国不可像以前那样颓废,中国要站起来,中国人民要奋斗起来。

一个国家的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没有了梦想,这个国家人亡定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

鸦片战争摧残了我们的意志,却不曾磨灭我们的梦想。日军侵华只是摧毁了我们的身体却未能使我们的精神凋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国人的精神是杀不尽,灭不完的。

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梦想希望中国强盛繁荣。然而我想在中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敢抵制日货、他们敢于救起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敢于扶起摔到在地上的老人„„我们青少年可以做的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有人落水时呼救、在有人摔倒时把他扶起„„我们不可以为中国实现物质上的愿望,但可以提高精神上的需求。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有一个梦叫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

当我们挂挂落地的那天起,祖国就成了我们的保护壳,直到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童长满羽翼展翅高飞时,我们就要来保护祖国。

从我们记事起,我们就开始幻想,从那时起,我们就有梦想了,总是在想长大后要做这个做那个的。曾经的我也有过很多的梦想,我有想过当一名警察来保卫人民,后来想当一名医生来救死扶伤。现在我只坚定一个梦想当一名幼儿教师。有一个中国伟人杨利伟,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打开了一扇门。他1998年1月和其他十三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而他又是怎样从十三人中脱颖而出的呢?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要接受极为艰苦且非人的训练。他要在人用离心机上进行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可使航天员提高对抗飞船上升和返回段所受到过载的能力。有时我们逛坐过山车就会头晕目眩,更何况这种训练要比过山车恐怖好几倍。飞船模拟器训练是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重要项目。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要熟悉并且长我他,根本难以完成,所以,他只有在模拟舱内反复练习。因为这种操作根本不允许任何差错。

让我最为惊讶的是,他们还要进行低压缺氧训练,这个训练相当于以15米每秒的速度迅速提升,大道50米的高空的低压环境,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除了这些,他还会根据自身情况增加训练,这种训练常常折磨得他们身体难以承受,但是他有一个梦想,是成为宇航员,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人,这个信念在激励着他,促使他听过艰苦的训练,成功的完成了他的梦想。因此,他为自己为国家赢得了一份荣誉和一份光彩。

对于他的梦想是如此伟大,航天的危险性也并不小,他都有为国家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了,更别说我这个教师梦了,也许我稍稍努力一下,将来能为国家培育出一批人才。

只要有梦在心中,努力前进不放松,我的梦将近在眼前成为我的未来。

我的中国梦

梦,不是触手可及的,更不是遥不可及的。--题记在亚洲有一个国家,那是我的祖国——中国。我很幸运是一个中国人。我喜欢中国。也许其他国家很强大,比中国强。但我还是坚持我的决定。在世界上有些国家对中国Say NO,但是我对中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面对中国的是一片光明。

我是一个学生,也许不能做什么,只能好好学习。在我的学习中,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事。让我开始动摇了,中国的未来是否真的会是美好的?

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我们远远地就看见有一群人围在那儿,不知道又在看什么。我们也很好奇。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些人只知道看,而不去扶一把。我看来他们一眼。我知道了,他们是怕去扶了以后,老奶奶的家人反过来说是自己推的。我便转头对朋友说:“我们去扶起那个老奶奶吧!”她们都点了头。我们走了过去,两个清洁工阿姨也准备扶起老奶奶。我们便一起扶了老奶奶起来。愿意与不愿意在一念之间,也许这就是我们不如别人的原因吧!

后来,我发现我们学生要比大人好。在公交车上,学生们会给老人让座。在过马路时,有学生会扶老人过马路。学生们知道要保护环境,不会把垃圾随手乱扔。当然大人们也有人会像学生一样,保护我们的环境。但有些人却时不时会忘了。

在这些人那里,他们的行为。让我又有了信心。我有一个梦,那就是希望中国能变强大。不需要第一。只要其他国家不再对中国Say NO,而是肯定。我听过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中国的未来靠我们。少年们,我们心中要有梦。未来的中国,人人有爱心,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快乐!

少年们,追起我们的中国梦吧!

我的中国梦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我要向我的梦想努力,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为了我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的中国梦

爷爷是个军人,很多人认为他不是,爷爷是个有梦想的人,只是他一挫再挫,让人朦胧了他的本心,那个载着中国梦的心。

那年,他是血气方刚,踏上了那条名为梦想的船,他想做个军人,想秉承那份荣耀。他在那航行着,努力着,他付出的汗水,是人们无法估量的。但他退缩了,退缩了,即使他咬着牙,挺过了许多困难,最终,他回来了。

他背着大大小小的包,走过那条他认为自己飞黄腾达前再也不会走过的路。路旁的电线杆依旧布满裂纹,乌鸦在喘息着,果然,这个冷清的小村子不会因为他的去或来而改变,唯一变的,也不过是那垂暮的夕阳,离得越来越远。

“喂,看哪,那个逃兵回来了。”“呵,真是出息了,大军官哟!”周围的人交头接耳,冷嘲热讽起来。他依旧缓缓走过,背负着逃兵的骂名。曾爷爷那天也非常生气,吼了他一夜的不肖子。

但谁规定,通往梦的路就一定要一往无前,又有谁明白,那冷眼相对,为人孤立的感觉是怎样的,更有谁知道,这个“逃兵”是当的多么的累,我甚至能够想象,他放弃时,那仰天的怒吼,但他并没有出局,依旧不紧不慢的朝着梦走去。

没人告诉你梦的终点在哪,当你明白时,也许已经走过了。

当医生告诉他以他的体质无法当兵的时候,他一定对医生又叫又吼,他倔强的坚持着,最终,他看到,那炽热的太阳在身后,不在这。

背负着骂名也无所谓了,就当一回不肖子吧,他的梦,在这里。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11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重“阅读鉴赏”。在必修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以“阅读鉴赏”为重,“表达交流”次之,“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最轻乃至忽略的方式。然而,后者却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精华。

2.教学方法上偏重教师讲解。第一,重讲解轻诵读。多数语文教师重讲解轻朗读,醉心于自己或指派学生充当教师的化身对选文进行逐句逐字的翻译;第二,重讲解轻感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大谈答题技巧,一堂课的时间基本上被老师烦琐的解说耗尽,学生几乎没有剩余时间对内容加以消化、赏析或感悟。

3.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偏重知识目标。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在设置的时候都会有所体现,但同时也会有所偏颇。知识目标仍为教师所关注,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获取阶段。

二、传统文化教学误区产生的原因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教师需要突破现有资源的障碍,掌握和驾驭教材,依据实际对教材加以删减完善,不断开发资源,满足课程多样化需求;第二,学习方式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张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需要转变学习模式,把握教与学的实质;第三,“一元解读”的束缚。语文教师对教材参考书的过渡依附,造成学生思維的限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式学习。

2.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当前,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严重营养不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未在汲取传统文化中得到提升,造成了传统文化知识的浪费。

3.学生思想的制约。高中学生视高考为最终目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淡化了对自身文化品格的提升,多数学生没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以语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保障。第一,教师从思想上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视为教育之基,主动培育和转变自我观念,致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第二,语文教师应具备传统文化底蕴,不仅要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识别美、感受美的能力,专注书法研究;第三,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关注学生生活,奉行寓教于乐理念。

2.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平台。第一,仔细挖掘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断整合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点,以便于记忆的方式呈现,不断积累、提升语文文化素养;第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可利用的资源包括网络媒体资源、节日传统资源以及地域文化资源等。

3.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首先,将问题的设计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同时,需要把握三点内容:教师对教科书内容要有所取舍,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内涵感悟,尊重学生个性;另外,通过组建活动教学的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4.以多种课型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针对阅读教学课,在挖掘文章中心思想之后,需要分析映射的文化内涵;针对写作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其扩充写作素材,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针对活动课,可适时调整课程时间,或者组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或观看电影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领域。

中国传统节日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以儒家传统文化的刚健有为精神, 激励学生发愤图强。

2.以道家传统文化树立旷达乐观和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3.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 在困境中学会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看看古代读书人的考试

(一) 明清时期的科举需要经过四次以上的考试

1.童子试:合格者为生员, 就是秀才, 国家每月供给一些米, 教育部门经常考核, 不合格要勒令退学。

2.乡试:每三年一届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考进士的第一阶段, 由礼部主持, 各地举人应试, 考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该考试考三场, 每场三天。

4.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只考一天。名次写在黄纸上, 称“金榜”。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又称三甲。第一甲进士三名, 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 科举考试的学习内容

据统计, 《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 要精读背熟。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的注释, 其他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非读不可。

思考讨论:同学们总说自己学习苦, 学习累, 跟古代的读书人比一比, 谈谈学习的苦乐观。

二、说说中国古代名人发奋苦读的故事

萤囊映雪欧阳修荻草代笔白居易苦节读书范仲淹断齑画粥凿壁借光司马光警枕励志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

讨论:学习是件苦差事, 古代读书人为什么皓首穷经用惊人的毅力发愤苦读呢?

三、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2. 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可谓士矣。”

3.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4.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5.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6. 知其不可而为之7.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8.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9.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思考:上面的句子分别从哪几方面对古代读书人的品行做了要求和规范?

四、议一议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品格

我们学过古代读书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 这些诗文中蕴含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文情怀和品格, 请思考并总结出一两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小结:儒家对读书人行为修养影响是“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其不可而为之”“达则兼善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和抱负;“有恒心”“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行己有耻”的品行修养。道家则告诉我们“至刚易折”, 做人要温和谦虚;做事顺乎自然, 随遇而安, 不要恣意放纵。

五、鉴赏下面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略)

教师点拨:这三首都是诗人被贬时写的, 柳宗元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和郁郁不得志的孤独苦闷之情。刘禹锡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襟。苏轼对待困境泰然处之, 宠辱不惊的阔达胸襟。

六、拓展:说说儒道思想观念对中国读书人的影响

中国古代读书人胸怀远大志向, 发愤苦读。但更多的人仕途坎坷, 有的终身郁郁不得志, 却也不坠青云之志;有的卓然不群, 傲世独立;有的能随缘自适, 豁达开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观念。

水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13

人如水,取其平静柔和。一片水,清淡平和,波澜不惊。人置于这个信息万变的社会,难免起落不定。有时如烈火般燃烧,繁华看尽;而有时又如落魄孤雁,满腹惆怅。这时我们就要学水般的平静心态。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其让自己沉浸在低落苦恼中还不如释放自己,拥有像水一样的心态,开阔而平和。

人如水,取其至清至洁。一片水,清澈见底。一个人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容易被各种假象所迷惑,这时我们要学水,清清亮亮,明明白白。要如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在混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污秽中呵护洁净的心灵。“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古往今来,多少行政者以水自勉,清廉如水。宋代王安石,不怕王公贵族的诋毁,不顾权贵的反对,毅然施行新政,靠的是他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

人如水,取其灵动流长。一片水,缓缓流淌,滋润万物。人生在世,当然要为社会出谋划策,为国家做点贡献,但不一定要大张旗鼓。智者观水,水是灵动的,无棱无角,但可聚而成溪,汇而成海。这些,都因水能适应自然,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源远流长,永不枯竭。人也是一样,要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在困境中,学会冷静思考,变动自己的头脑,终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丘吉尔,在尖锐的党派之争中巧妙周旋,运筹帷幄,这难道不是一种灵动吗?周恩来,在十年内乱中悄悄调整政策,力挽狂澜……正是因为他们的灵动,方能流出深山,流出艰难的岁月。

街角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14

后来,你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厉了。有时逼得我心烦意乱,每天,我都在你一声声“快去睡觉,明天早点做完功课……”中入睡。有时,我真想对你说:“爸爸,能让我放松一下吗?”真的,哪怕是一刻钟也好啊!

记得那一次,我们全班去春游回来,在下车的时候,我不小心脚下一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脚给崴到了,立刻疼得不能着地,只能单脚一跳一跳的向前走,幸亏离家不是很远了。几位好心的同学便扶着我一瘸一拐地回家。在快到家的十字路口处,我十分幸运的遇见了正在回家的你。

“爸爸!”见到你的背影,我不顾一切地朝你跳来。在你的面前,我一边哭诉,一边指着自己的伤腿,本以为能够得到你应有的安慰。但令我始料不及的是,你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对我破口大骂:“你看看你,都长这么大了,走路还能摔跤,还像个女孩子一样哭哭啼啼……你自己能怎么样就怎么办吧!”说完,你便气冲冲地转身离开。那一刹那,泪水在我眼里打转。你知道吗?那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怨恨、厌恶和无奈……就好像吃了苦涩的柿子一样。我不住的想: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这时,一个同学见情况不妙,赶紧安慰我说:“没关系,不要放在心上,世界上所有的爸爸都是这样的。其实他很爱你,只不过不善于表达罢了,他希望你坚强。你瞧,等会你爸一定会回头看你的。”我看着那位同学,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爸爸若无其事地向前走,背影越来越远,好像没什么能让他回头,我的心也越来越沉。突然,在街头的转角处,爸爸好像不经意地回头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藏不住的关切,然后扭头消失在街头。那一刻,我的心里像是被什么捶了一下,泪水禁不住落了下来,暖暖的!那是幸福的泪!

孤单的初三语文作文 篇15

早上的阳光悄悄地靠近了我的房间,阳光将它那胖胖的身躯挤入窗户中,暖暖地洒在了我的身上。我真开了惺忪的睡眼,从床上爬起,深吸了一口气。我踢着脚上的托鞋向我父母的房间走去,一个人也没有他们单就走了。

我看了看表,8点了。我伸了一个腰,吃了点早饭开始学习。四周静静悄悄的,没有了弟弟的哭闹声,没有了母亲哄弟弟的歌声,没有了父亲看电视的吵杂声,只有我沙沙的笔声与哗哗的翻书声。我总觉得心中空空的。竟有些想念起父母来。阳光落在我的身上,竟没有了刚才的温暖,那暖暖的温度竟随着我心中的空洞慢慢的流逝。

在临近中午时,作业和学习任务都被我完成了。我吃了冰箱中的午饭,打开了电视,我一个台一个台地换着,连平时最爱看的节目也不觉得有趣了。平常都是家人们陪我一起看的。

我看着茶几前的地毯出神,仿佛有看见了在地毯上乱跑,结果自己把自己绊倒的弟弟,母亲将他慢慢抱起,安慰他,付清说着:“再乱跑就打你屁股!”却又轻抚弟弟磕在地上的膝盖,双眼中满是疼爱。一种空洞而又酸涩的情绪在我的心中漫延。

下午时,阳光变淡了,云朵遮住了太阳,亦如那种从未体会过的感情笼罩了我的心一样。我坐在电脑前,平常生动幽默的趣事又在我的心中也变成了冷哭话。我坐在电脑前那里,有一种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的感觉,这就是孤单的滋味?

晚上时,母亲、弟弟、父亲终于回来了,两岁不到的弟弟跑过来抱住了我的腿,一会叫姐姐。一会叫哥哥,我无语地看着他那幼稚的脸却觉得心中又充实了起来。

抉择的初三语文作文素材 篇16

我的抉择是――跳出舒适圈,因为这个抉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身为家里的小公主,爷爷奶奶很是疼爱我,从不让我干任何农活,每次我回到家里,他们就把什么都给我弄好了,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舒适的,但我选择跳出舒适圈。我缠着他们带我一起去田里,和他们一起劳作,他们会给我讲一些农业小知识,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和爷爷奶奶一起劳作,我也体会到了别样的乐趣。

因为跳出舒适圈,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我是一个很喜欢旅游的人,每逢暑假、寒假,我都会抽空出去游玩,我们去的最多的就是爬山。记得那年暑假,我和朋友一起去华山,摆在眼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坐缆车舒舒服服的到山顶玩一会儿,再坐缆车下来,要么顺着石梯往上爬,再坐缆车下来。当大家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我的心里响起了一道声音:我要跳出舒适圈。我毅然选择了爬石梯上去,其他伙伴见状也都跟了上来,一路上大家相互鼓励,最终爬到了山顶。那种站在山顶的喜悦,是坐缆车上来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因为跳出舒适圈,我敢于挑战自我,并能带动他人去拥抱更好的自己。

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刷题来巩固知识,我也是如此。不过,我选择了刷难题,难题确实不一定会出现在试卷上,但它绝对可以提高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巩固知识点。做难题,其实是把各个知识点同时复习了,当你做一个难题,你就可以巩固好多知识点,而且当你做对了,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会让你更加有动力去做下去。

因为跳出舒适圈,我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增强自信。

上一篇:中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解读下一篇:我的百变老班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