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精选8篇)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篇1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茶,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而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融合。此外,茶还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是代表礼仪和友好的象征,是亲和与和谐的具体体现,茶道精神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道文化茶道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以茶载道

一.中国传统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茶道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中的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照,默察幽微的亲切体验,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讲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 1

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

“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茶尚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

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

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唯有进入虚静,心灵世界才得以安宁下来,由茶悟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晚唐之际,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对茶道而言,“含蓄之美”特别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茶道精神

我国著名学者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品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即“和”。

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是因为茶道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密切联系,互相融合的,具体表现如下:

1.中国的茶道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

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2.中国茶道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令

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茶人认为,烹

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似水,而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与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

3.中国茶道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除了茶道与中国哲学的密切联系之外,自古以来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体现礼仪之邦的大国风采。

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尊老爱幼”,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它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构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茶道之现代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

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篇2

书法贵人正,心正则人正,品格俱高,性善而仁和;心正则笔正,承古开今,正气行于纸墨;笔正则书法正,无旁门左道而圣道明也。人正取决干品格高下,品高自是“气正”,“气正”画则自有光明。正如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所说:“学画者先贵立格。立品之人,笔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也有然。”

画不仅要有正气,还须有士气,品格高下之分应在乎所立古人言旨之意。清代张庚这样讲到:“古人有云,‘画要有士气’,此言品格也。”他还说:“盖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这就说明了人品高,自然书画清高,品节优,人与书画,两受钦仰,所以品学兼优,人格高上为上也。

书画从胸中浩然之气与天地之气化生,故书画生机盎然,意境不穷。正如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所云:“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文征老自题其米山日:‘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邱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这是书画家“小笔墨、大情操”的典型例证。

不读书不知天下事,不明知识源流分脉。书画者须博古通今,自然胸廓宽广;若达理知书,自然心若明镜。天地即我心,我心即天地,物界心境,出入无二,岂不快哉?书画者还应上明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物理以获取世间真知。万物之形、质、气、性、神、理、都是天地之道的反映,书画者欲通情会意之常理,皆可从书中取得,颐养我需,陶冶情操。

书法重资学,强调先天之资,但更注意后天之学。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资学》曰:“……所以资贵聪颖,学尚浩渊,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古人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然而学可勉也,资不可强也。”

这就是说学书之道,一在承古意。二在笔法。两者皆在开今。承古意,须从古迹与古籍中知其法,思之学之而用之;学笔法重在师传之见,但不离“师古人,师造化”。所以书法非技艺之流无情志生命之作,其实是大道之反映。道行而理俱,性存而神驻,情畅而志存,意居其中。人不苦学体悟不可得知。

画学精深,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备,其理其道,其变其化,唯读书方可得知,只有知其所以然,方可悟画。所读之书应包括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等等。如清唐岱《绘事发微·谈书》中所云:“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矣。古人天资颖悟,识见宏远,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昧。故所著之书,字字肯綮,皆成诀要,为后人之阶梯,故学画者宜先读之。”

画家如此,书家亦当如是,不过是将“画论”内容换成“书法之论”而已,余者一概如此。宋书法四大家黄庭坚对学书者也提出同样的观点,认为学书胸次须高,书法方可为贵,“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书法之道依据《易》道而来,《易》道依据天地之道而来。书画者应体味此三道而行于天地之间;应悟透此三道而游于艺境之中;应苦苦寻道,严谨治学,谦谦行道,潜心慎行,时时修道,德艺双成。

自然界天地为大道,因其能化生万物并使万物生生不息。所以《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因其效法自然界,天阳地阴,自然界有天地大道,《易》有乾坤效法。乾为天,坤为地,乾阳坤阴,故乾坤为《易》之大道。人之言行效法《易》之道,故有民族文化思维与行为,以《易》为源头活水,取用不竭。

国画也同传统的其它学科一样受《易》的影响,不仅从思想认识上,甚至笔、墨和章法上都是如此。如《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为自然界生成规律在《易》中的体现,所以它也是《易》的生成规律,中国书画家都很自觉地将其应用在书画中。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得很好:“因悟画道之变化,与《易》理吻合无二。古者包犧氏之作易也,始于一画,包诸万有而遂成天地之文。画道起于一笔而千笔万笔,大则天地山川,细则昆虫草木,万籁无遗,亦始于一画也”。

书法和国画也是一样通《易》理。如元代郑杓、刘有定在《衍极·遗书篇》中就讲到:“至哉,圣人之造书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静而思之、漠然无朕,散而观之,万物纷错,书之义大矣哉!”“天地之理,其妙图书,圣人法天,其用在八卦。六书,八卦之变也。卦以六爻而成,书以六文而显。卦有阴阳,书有文字,卦有子母,书亦有子母,……”。

书画者不仅要知“道”,更要行“道”,并体验“天地之道”和检验“易之道”及“画之道”。清,唐岱在《绘事发微·游贤》中指出:“寓目最多,用笔反少。取其幽僻境界,意象浓粹者,间一寓之于画,心溯手追,熟后自臻化境。不羁不离之中,别有一种风姿。故欲求神逸兼到,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画如此,书当也如此不二。

人类社会之发展和书画自身规律决定书画发展趋势。书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一养一生。传统继承为书画艺术之途径,可滋养书画成长,延续书画生命.疏通书画血脉;发展与创新为书画艺术之目的,可注书画以新鲜血液,并使之生机勃勃和生命力旺盛。纵观书画史,借古开今之借鉴传统和与时俱进之求新发展并虚心求教于大自然才是“通画”之真正途径和目的。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即是此意,二者为必须条件。其中“不师古”不能得法,不“借古”何以开今?不“纳新求变”不能发展,不“与时俱进”怎不被淘汰?此中关系自应明白。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篇3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交流、碰撞,所长期衍变并最终形成的一种具备民族特点、地域特征的广泛存在的思想形态。传统是指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共同遵守的民俗、风情、道德、思想等,其包含的外在行为习惯和内在思想认识紧密集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以贯之的规范力量,并由此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行为规范。不管古今中外,传统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建设,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圣先贤所向往的最高理想就是突出人伦道德,重视思想规范,形成以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在中国社会四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长期衍变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是一种较为包容的文化形态,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它既避免了非理性主义的失控,也排除了思辨偏差出现的可能,这使得文化充分展现出博大精深的魅力和莫测高深的特点。历史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含之中,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伦理道德品格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以其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实现了对外文化的完美交流。

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要寻找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经验,主要是要提炼出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可以对当今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有价值的文化内容,所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对现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比结合,创造出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德育思想理念,以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有信心在未来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所作为,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当今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蓬勃发展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一系列深刻影响,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诸如:诚信缺失、贪污腐败、思想僵化、道德失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因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拥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普遍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对时事问题的判断较为准确,能够运用科学发展的思想,对身边的社会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并在完善外在人格和内在道德品质上,主动与社会、集体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也能自觉地抵御不良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理念,自觉完成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乡土,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作为思想价值的核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具备清醒的认识和精确的判断。作为高校老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一些有积极价值的东西和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因此我们要注重教学体制改革,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优势,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使其尽快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尽早树立起敢于担当、热爱祖国、服务社会、报效人民的思想认识,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的爱国思想也是经过了几千年文明发展与碰撞的考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品质,例如,我国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著作《离骚》中表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态度,并在理想破灭后投身汨罗江以践行自己的誓言,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世代传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后坚决拒绝妥协,最后慷慨赴死,留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丽诗篇,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彰显了古代爱国人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君子理应以此为道德标准,树立忧患意识,具备自省精神。“宽仁慈爱”的儒家道德标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价值观,都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诸多帮助。

三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1 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渗透于思修课教学

在思修课程的教学中,对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关注,有利于学生深切体会人生的使命和生命的价值,将古代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的当代价值观紧密结合,会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尊严维系,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真谛的思考。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根本理念贯穿于思修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社会现状等诸多状况,将课程与优秀德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并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理念,进行科学理性的引导,根据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境界的不同,因材施教,通过认真设计,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课堂的内容,传统“忠孝”等道德思想,会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是知识架构与思想境界,可以借鉴讨论式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条件和知识水平的优势,保持审慎乐观的心态、灵活开放的态度,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乐观心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充分利用不同地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一些列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向往,在思修课中组建相关学生考察团队,利用类似苏东坡故居、尧舜文化研究所、柳侯祠文化教育基地等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普及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充实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积累。增强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教育中的一系列正面导向功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

2 组织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由教师组织学习进行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当今大学生大多没有机会走出课堂,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根据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已有知识进行修正和完善,利用法定节假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组织诸如务农、务工等有传统色彩的趣味活动,行之有效地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新突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中吸收新的精神力量,感受新时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成果,还可以组建读书会、诗词会、书画会等社团组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思想理论体系,在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明从未间断,也只有中国按照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稳步运行直至今日,而其他国家大都出现过文明的间断和文化的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尽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多个朝代更替和多个民族的主导,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偏远地区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备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完全可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成为支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强大动力。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宽厚的包容性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注重挖掘优秀教育资源,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篇4

1.“钻坚仰高,忘其疲劳”语出()。

A.《说文解字》B.《非草书》C.《散氏盘》D.《画赞》 2.汉字以()为基本的成字方式。A.抽象B.形声C.象形D.会意 3.汉字的成字方式有()种。A.三B.四C.五D.六

4.《说文解字》作者是()时期人。A.东汉B.西汉C.西晋D.东晋

5.“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语出()。

A.《说文解字》B.《艺舟双楫》C.《书谱》D.《非草书》 6.“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语出()。A.许慎B.王羲之C.蔡邕D.刘向 7.圣书文字是()使用的文字。

A.古埃及B.古希腊C.古罗马D.古印度

8.()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A.英文B.甲骨文C.金文D.纸草文字

9.秦统一六国之后用于书写诏书等匹配皇帝的专用字体是()。A.金文B.隶书C.小篆D.大篆

10.()是秦朝末年民间从“草篆”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A.大篆B.小篆C.草书D.隶书

11.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A.篆书B.章草C.行书D.隶书

12.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即()。A.图画B.刻画符号C.图样D.符号

13.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甲骨文B.金文C.篆书D.纸草文 14.甲骨文最初于河南()出土。A.洛阳B.安阳C.新乡D.唐河

15.著名古文学家董作宾将甲骨文按书法风格划分为()个时期。A.三 B.四 C.五

D.六 16.金文是()的一种类型。

A.小篆 B.甲骨文 C.隶书 D.大篆 17.金文以()为代表。

A.战国青铜器铭文 B.春秋青铜器铭文 C.西周青铜器铭文 D.东周青铜器铭文 18.《大盂鼎》是西周()时期金文的代表。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后期

19.()为西周中期金文的代表,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A.《大盂鼎》B.《散氏盘》C.《毛公鼎》D.《虢季子白盘》 20.()是晚期金文的杰出代表。

A.《大盂鼎》B.《散氏盘》C.《毛公鼎》D.《虢季子白盘》 21.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22.()的特点是圆润均匀,结构匀称。

A.秦大篆 B.秦小篆 C.秦隶书 D.汉隶书 23.隶书萌芽于()时期。A.战国B.秦朝C.汉代D.南北朝

24.隶书传为秦官吏()在狱中所创。A.程过B.程邈C.关彡D.贸待 25.秦隶又称()。

A.古隶B.今隶C.先隶D.现隶

26.篆书向隶书的演变在文字历史上叫()。A.渐变B.恢变C.隶变D.隶恢

27.西汉时,隶书已演变成熟,古隶向()转变。A.今隶B.汉隶C.先隶D.现隶 28.《张迁碑》的风格是()。

A.端严俊逸B.雄浑古拙C.典雅肃穆D.散逸张开 29.章草的代表作品,传为西汉史游的()。

A.《急就章》B.《书断》C.《力命表》D.《丧乱帖》 30.行书、楷书早在()时也已萌芽。A.秦 B.汉

C.三国 D.西晋 31.史传颍川()创造了行书字体。A.刘玉章B.王羲之C.刘德升D.王献之 32.《石门铭》的风格是()。

A.方圆兼备 B.飞逸浑穆 C.方笔刻厉 D.斜画紧接 33.被称为“六朝集成之碑”的是()。

A.《龙藏寺碑》 B.《龙门二十品》 C.《郑文公碑》 D.《泰山金刚经》 34.“尚法”的主要标志是()。

A.两晋行书B.汉代隶书C.隋朝楷书D.唐代楷书 35.被历代奉为楷书极则的是()。

A.《孔子庙堂碑》B.《化度寺碑》C.《多宝塔碑》D.《皇甫诞碑》 36.将诸遂良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的是()。A.刘向 B.刘熙载

C.文征明 D.赵孟頫 37.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

A.《祭侄季明文稿》B.《争座位帖》C.《祭伯父稿》D.《古诗四贴》 38.隋唐五代中,篆书成就最高的是()。A.颜真卿B.柳公权C.李阳冰D.杨凝式 39.开宋人尚意书风先河的是()。A.颜真卿B.柳公权C.李阳冰D.杨凝式 40.下列不属于杨凝式作品的是()。

A.《食鱼帖》B.《韭花帖》C.《夏热帖》D.《神仙起居法》 41.()的书法为“宋四家”之首,“尚意”书风的首创者,开一代风气。A.苏轼B.黄庭坚C.米芾D.蔡襄

42.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是()。

A.《松风阁诗》B.《黄州寒食诗帖》C.《暑热帖》D.《洞庭春色赋》 43.()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草书大师。A.苏轼B.黄庭坚C.米芾D.蔡襄

44.早岁以“集古字”自居,后自成一家,以“刷字”自评的是()。A.苏轼B.黄庭坚C.米芾D.蔡襄 45.蔡襄作品以()风格著称。

A.风樯阵马B.秀雅清朗C.肆意挥洒D.铁板黄牙 46.开元代复古书风先河的是()。A.苏轼B.蔡襄C.赵构D.陆游

47.《自书诗卷》是()的作品。A.赵孟頫B.蔡襄C.赵构D.陆游 48.行书以“狂怪”闻名的是()。A.杨维桢B.鲜于枢C.张旭D.怀素 49.被尊为法帖之祖的是()。

A.《诸上座帖》B.《黄州寒食诗帖》C.《淳化秘阁法帖》D.《蜀素帖》 50.文征明的《滕王阁序》是()。A.楷书B.行书C.隶书D.草书

51.金农以齐头笔侧锋写隶书,号()。A.刀书B.漆书C.侧书D.齐书

52.远在()之前,古人已经开始使用毛笔。A.夏B.商周C.战国D.春秋 53.汉唐以()为制笔中心。A.徽州B.兖州C.宣州D.亳州

54.宋室南渡之后,以()为制笔中心。A.湖州B.兖州C.宣州D.亳州

55.明清时期以北京为制笔中心,即所谓()。A.北笔B.京笔C.平笔D.御笔

56.每次使用前用清水将笔毫浸湿称为()。A.开笔B.醒笔C.喂笔D.润笔

57.我国早在()时代就开始使用墨。A.新石器B.商朝C.夏朝D.周朝

58.直到汉魏时期,才有了真正用()制成的墨。A.油烟B.松烟C.黑泥D.麝香

59.明清以后的书画家常喜欢用吸水性较强的()纸。A.生宣B.熟宣C.半熟宣D.冷宣 60.熟宣是加()的,质地较硬。A.雄黄B.明矾C.石膏D.松香 61.清代《砚史》的著者是()。

A.顾炎武B.李叔同C.高凤翰D.王国维 62.端砚产于()。

A.徽州B.烟台C.景德镇D.肇庆 63.书法作品形制又称()。A.规制B.尺牍C.幅式D.条幅

64.()是指在正方形纸上书写的作品。A.斗方B.条幅C.横幅D.对联 65.横幅又称()。

A.横披B.横批C.横眉D.条幅 66.书法章法又称()。

A.章程B.款式C.布白D.布法 67.“穷款”表示只落()。A.年月B.姓名C.地点D.原因 68.梅月指的是()。

A.二月B.三月C.四月D.五月

69.青铜器的铭文中,称字形笔画凹进的“阴文”为()。A.款B.识C.章D.印 70.石鼓文,亦称(),是我国显存最早的长篇刻石文字。A.石文B.猎文C.猎碣D.鼓文 71.石鼓文乃()遗物。A.殷商B.先秦C.东汉D.西晋

72.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A.220 B.221 C.222 D.223 73.“权量文字”中的“权”是指()。A.钱 B.权利 C.尺 D.秤锤 74.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的是()。A.柳公权B.文征明C.李阳冰D.王羲之

75.《城隍庙碑》是李阳冰作()县令时所撰写。A.武林 B.缙云 C.临海 D.东阳 76.《白氏草堂记》现存()。A.北京B.台湾C.日本D.美国

77.《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的()作品。A.草书B.篆书C.楷书D.隶书

78.《崔子玉座右铭》的作者是()。A.邓石如B.包世臣C.吴让之D.崔子玉

79.赵之谦篆书《饶歌册》作于()年间。A.同治B.道光C.咸丰D.乾隆 80.()是今体书法之鼻祖。A.篆书B.隶书C.楷书D.草书 81.隶书之名最早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82.《四体书势》的作者是()。A.卫恒B.刘伯温C.张旭D.吴昌硕 83.唐朝时,人们把楷书称为()。A.隶书B.小楷C.大楷D.八分

84.汉碑“三杰”内容均与()有关。A.尊儒B.祭孔C.狩猎D.祈天

85.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刻于石门崖壁上的是()。

A.《石门颂》B.《熹平石经》C.《开通褒斜道刻石》D.《百石卒史碑》 86.“不欲速,速则失势力、不欲迟,迟则缓怯”出自()。A.《临池诀》B.《玉堂禁经》C.《法书要录》D.《绛贴平》 87.隶书的主要特征是()。A.平直B.曲折C.波磔D.缓曲 88.《法书要录》作者是()。A.张彦远B.卢携C.张怀瓘D.孔黛

89.“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语出()。A.《法书要录》B.《艺概》C.《临池诀》D.《绛贴平》 90.“母”字三横的开合结构应是()。

A.左开右合 B.左合右开 C.平行 D.交叉

91.“点画编次,无使其平,如鳞羽参差之状”语出()。A.《艺概》B.《心诚颂》C.《论用笔十法》D.《法书要录》 92.“胄”字取(),向上下方向伸展。A.横式B.纵式C.上纵下横D.下纵上横 93.《宣示表》书于()时期。A.战国B.西汉C.东汉D.三国

94.()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A.西晋B.隋唐C.汉D.宋 95.(),楷书是取仕的必要条件之一。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96.“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语出()。A.培根B.歌德C.牛顿D.爱因斯坦 97.()是用来初学最好的字体。A.隶书B.行书C.楷书D.篆书

98.被王世贞认为“此贴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的是()。A.《宣示表》B.《荐季直表》C.《力命表》D.《调元表》 99.王羲之是()书法家。

A.东晋 B.西晋 C.南朝 D.北朝

100.《黄庭经》是道教()派的主要经典。A.三清B.上清C.下清D.衡山

101.王羲之书作《黄庭经》俗称(C)。

A.《换鸭帖》B.《换鸡帖》C.《换鹅帖》D.《换书帖》 102.王献之书风有(A)之称。A.破体B.破题C.破字D.削字

103.被誉为“小楷极则”的作品是(B)创作的。A.王羲之B.王献之C.邓石如D.柳公权 104.《洛神赋十三行》又称(A)。

A.《玉版十三行》B.《王羲之十三行》C.《王献之十三行》D.《刻版十三行》 105.康有为将《张猛龙碑》列为(C)。A.上品B.精品C.精品上D.极品

106.北宋朱长文《续书断》将颜真卿书法尊为(A)。A.神品B.极品C.逸品D.上品 107.《神策军碑》记述的是(D)。A.唐太宗B.唐玄宗C.唐高宗D.唐武宗

108.文征明谓“有欧褚笔意”的赵孟頫楷书作品是(A)。A.《汲黯传》B.《胆巴碑》C.《离骚经》D.《神策军碑》 109.行书是介于草书和真书之间的字体,偏真则谓之(D)。A.行正B.行真C.行草D.行楷

110.行书之名的出现,最早见于(C)。A.三国B.南北朝C.晋代D.隋朝 111.行书书体草创于(A)。A.汉魏B.南北朝C.晋代D.隋朝

112.被赞为行书“群秀独出,一变古法”的是(C)。A.王羲之B.王献之C.颜真卿D.柳公权 113.《兰亭序》原迹被埋入(B)。

A.明孝陵B.唐太宗昭陵C.唐玄宗明陵D.明显陵 114.《兰亭序》存世唐募墨迹以(A)为最著。

A.“神龙本”B.“安溪本”C.“火居本”D.“曌本”

115.《兰亭序》中的二十多个(C)字,充分体现了王羲之超凡的变化能力。A.的B.了C.之D.又

116.怀仁是大唐(B)寺僧人。A.白马B.弘福C.大雁D.少林

117.“妙悟八法、留神古雅”指的是(D)的书法。A.王羲之B.王献之C.赵孟頫D.赵构 118.《张好好诗卷》是(C)所写。A.李白B.文征明C.杜牧D.杜甫 119.人称“北海”,有“书中仙手”之称的是(A)。A.李邕B.王羲之C.文征明D.郑板桥 120.行书入碑始于(B)。

A.唐太祖B.唐太宗C.唐高宗D.武则天 121.《蜀素帖》写于哲宗(D)三年。A.天禧B.天佑C.天元D.元祐

122.将《黄州寒食诗贴》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是(A)。A.苏东坡B.文征明C.鲜于枢D.邓石如 123.现今出土的最早的草书形态是(C)。A.今草B.章草C.隶草D.行草

124.“临池作书、池水尽墨”讲的是(C)。A.杜度B.崔瑗C.张芝D.王献之 125.“草圣”指的是(B)。

A.王羲之B.张旭C.张芝D.王献之

126.王羲之的《十七帖》是后世学习(A)的不二法门。A.今草B.章草C.隶草D.行草

127.宋代于草书卓成大家者是(B)。A.苏轼B.黄庭坚C.米芾D.蔡襄 128.今草的特点是(B)。

A.检而便B.流而畅C.瘦而挺D.延而缓 129.《送高闲上人序》作者是(B)。A.曾巩B.韩愈C.柳宗元D.王安石

130.张怀瓘《书断》将皇象章草列为(D)。A.极品B.逸品C.珍品D.神品

131.《十七帖》内容是王羲之写给(B)的书信。A.王献之B.周抚C.崔迹D.季直

132.“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指的是(D)。

A.《急就章》B.《张猛龙碑》C.《荐季直表》D.《十七帖》 133.《中秋帖》又名(C)。

A.《仲秋帖》B.《九月帖》C.《十二月贴》D.《末夏帖》 134.“一笔书”指的是(A)。

A.《中秋帖》B.《九月帖》C.《十二月贴》D.《末夏帖》

135.“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赞扬的是(A)

A.孙过庭《书谱》B.颜真卿《多宝塔碑》C.柳公权《玄秘塔碑》D.智永《草书千字文》 136.“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指的书法作品是(B)。A.《草书千字文》B.《古诗四贴》C.《书谱》D.《自叙帖》 137.时人谓之“醉僧”的书法家是(B)。A.苏轼B.怀素C.智永D.黄庭坚

138.黄庭坚是盛极一时的(A)的开山之祖。A.江西诗派B.皖南诗派C.洛阳诗派D.眉山诗派

139.黄庭坚草书运用(B)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A.破位B.移位C.间隔D.移形

140.古越时台州最早的书法是所谓的(A)。A.蝌蚪文B.石文C.天台文D.国清文 141.王羲之曾师从台州(A)学文。

A.白云先生B.天台老叟C.灵虚先生D.孙绰 142.台州是道教()派的一大中心。A.三清B.上清C.清虚D.逍遥

143.隋陈之际,高僧()建寺天台山。A.智永B.智者C.智源D.智心

144.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成一体,号()。A.剪刀手B.金剪刀C.金剪刀书D.剪刀书 145.台州道士书法家杜光庭成名于()。A.隋B.唐C.五代D.北宋

146.天台山石梁“第一奇观”为()所书。A.柳公权B.米芾C.李邕D.王羲之 147.刘仁本是台州()人。A.仙居B.天台C.临海D.黄岩

148.黄岩陶宗仪对书学的突出贡献是编写了()一书。A.《书史会要》B.《书学汇编》C.《辍耕录》D.《明书断》 149.陶宗仪《东园隐居咏》是()作品。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50.曾为《徐霞客游记》作序的台州书家是()。A.金维宁B.陶宗仪C.陈函辉D.柯夏卿

151.曾为南社社刊题写刊名的台州书家是()。A.王葆桢B.陶宗仪C.陈函辉D.柯夏卿

152.安排字的结构时,笔画多空白少的部分称为()。A.虚B.实C.多D.让

153.书写章法中纵向排列的连贯之气被称为()。A.章气B.张气C.行气D.屏气

154.要“带燥方润”的效果则应用()。A.湿墨B.干墨C.浓墨D.涨墨

155.点画特征是“线条一边齐平,一边毛涩不齐或一笔中一边虚一边实”的笔法是()。A.方笔B.圆笔C.中锋D.侧锋

156.黄岩九峰公园内书画馆名为()。

A.陈叔亮书画馆B.任政书画馆C.陈士文书画馆D.潘天寿书画馆 157.浙江最早美术学校创办人是()。A.刘青B.林求仁C.徐文镜D.柯潢

158.如图一所示的字的类型演变依次是()。A.金文、甲骨文、篆书B.甲骨文、金文、篆书 C.金文、篆书、甲骨文D.甲骨文、篆书、金文

(图一)159.图二所示作品名称是()。A.《石鼓文》B.《泰山刻石》 C.《琅邪台刻石》D.《秦山刻石》

(图二)160.图三所示作品名称是()A.《曹全碑》B.《礼器碑》 C.《张迁碑》D.《石门颂》

161.图三所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是()。A.西汉B.东汉C.三国D.西晋

(图三)162.图四作品的作者是()

A.欧阳询B.虞世南C.薛稷D.褚遂良

(图四)163.图四的名称是()。

A.《孔子庙堂碑》B.《多宝塔碑》 C.《玄秘塔碑》D.《李秀碑》 164.下列()是《韭花帖》。

A B C D 165.扇面常用()制成。A.宣纸B.麻布C.素娟D.帛 166.邓石如,字顽伯,号()。

A.完白山人B.香光居士C.雅宜山人D.衡山庐主 167.图五所示是()。

A.纸书B.麻书C.锦书D.帛书

(图五)168.“上款”通常写在正文的()。A.左上角B.右上角C.正上方D.正下方

169.“字划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语出()。A.王羲之 B.王献之 C.米芾 D.邓石如 170.图六所示作品是()。A.《黄庭经》B.《洛神赋》 C.《张玄墓志》D.《张猛龙碑》

(图六)

171.包世臣曰:“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的作品是()。A.《黄庭经》B.《洛神赋》C.《张玄墓志》D.《张猛龙碑》 172.图七是颜真卿的()。

A.《颜勤礼碑》B.《自书告身》 C.《大字阴符经》D.《祭侄文稿》

(图七)

173.下列不属于唐代作品的是()。

A B C D 174.图八所示作品创作于()。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75.图八所示作品的作者号为()。

A.衡山居士 B.苏中居士 C.青莲居士 D.怀山居士

(图八)176.下列不属于赵孟頫作品的是()。

A B C D 177.图九所示作品的作者被誉为()。A.书圣B.草圣C.书中仙手D.古今第一 178.图九所示作品现位于()。A.北京B.南京C.南昌D.长沙

179.图九作者是行书()派的主要创始者之一。A.豪放B.婉约C.复古D.循制

(图九)180.图十所示作品书写在()之上。A.纸 B.麻 C.绢 D.铁 181.图十所示作品的名称是()。A.《苕溪诗帖》B.《蜀素帖》 C.《祭侄文稿》D.《张好好诗卷》 182.图十所示作品现藏于()。

A.北京 B.台北 C.巴黎 D.东京

(图十)

183.图十一所示作品被称为()。A.天下第一行书B.天下第二行书 C.天下第三行书D.天下第四行书 184.图十一作者的正楷世称()。A.颜体B.柳体C.破体D.正体 185.图十一作于()。

A.安史之乱之前 B.安史之乱之后 C.玄武门兵变之前 D.土木堡事件之后

(图十一)

186.东汉时,人们学习草书的风气很盛,赵壹在其()中向我们透露了信息。A.《书谱》B.《非草书》C.《续书断》D.《书断》 187.图十二所示作品的名称是()。A.《急就章》B.《冠军帖》 C.《千字文》D.《书谱》

188.图十二所示作品的作者是()。A.怀素B.孙过庭C.张旭D.张芝

189.图十二作者是()的开山祖师。A.今草B.章草C.隶草D.行草(图十二)

190.袁昂《古今书评》形容其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徵”的书法家是()。A.张芝B.张旭C.皇象D.王羲之

191.图十三所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是()。A.西晋B.隋朝C.唐朝D.东汉 192.图十三所示作品名称是()。

A.《急就章》B.《古诗四贴》C.《书谱》D.《自叙帖》 193.图十三所示作品现藏于()博物馆。A.台北 B.北京 C.巴黎 D.辽宁

(图十三)

194.图十四所示作品是()。

A.《兰亭序》B.《集王圣教序》C.《吴兴赋》D.《苕溪诗帖》 195.图十四所示作品真迹永绝于世,存世最著摹本为()所写。A.王献之B.冯承素C.邓石如D.怀仁 196.图十四所示作品被誉为()。A.天下第一行书B.天下第二行书 C.天下第三行书D.天下第四行书

(图十四)197.图十五所示作品为台州()所创作。A.周仁荣B.张明卿C.柯九思D.周润祖 198.图十五所示作者的作品不包括()。A.《六艺编》B.《老人星赋》

C.《读诛蚊赋诗》D.《重题兰亭独孤木》

(图十五)

199.图十六所示作品的作者是台州()。A.王卿月B.虞似良C.刘仁本 D.陈基

(图十六)

200.下列手腕动作叫“提腕”的是()。

A.B.C.D.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1.书法是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它至今保留着特有的(ABC)。A.艺术表现对象B.艺术语言C.艺术表现形式D.艺术手段 2.(CD)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A.工具的特殊性B.士族的喜爱C.汉字的造型特征D.书写的行为特性 3.下列属于汉字成字方式的有(ABCD)。A.会意B.形声C.假借D.象形

4.象形是汉字的基础,是先民根据观察(BC)而逐渐创造出来的。A.星相B.自然现象C.周围接触的事物D.工具 5.书写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ABC)。

A.空间的时间化B.空间的节奏化C.书写行为本身的功力化D.书写的表现功能 6.并称世界三大最古老文字的是(ABD)A.汉字B.圣书字C.纸草文字D.楔形文字 7.甲骨文一般刻在(AB)上。A.龟甲B.兽骨C.岩壁D.木器 8.金文又称(CD)。

A.金属文B.篆文C.铭文D.钟鼎文

9.下列属于金文主要记叙内容的有(BCD)。A.星相B.器主族徽C.祭祀D.受主赏赐 10.篆书包括(BC)。A.古篆B.大篆C.小篆D.中篆

11.大篆是对秦代以前(ACD)的合称。A.甲骨文B.焱文C.金文D.籀文 12.下列属于隶书特征的是(BCD)。

A.横平竖直B.字形宽扁C.蚕头燕尾D.一波三折 13.草书可分为(ABCD)。

A.隶草B.章草C.行草D.今草

14.甲骨文已经孕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BCD)无不备至。A.意境B.笔法C.结体D.章法

15.现存金文中最著名者当推(ABCD)。

A.《大盂鼎》B.《散氏盘》C.《毛公鼎》D.《虢季子白盘》 16.古人把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称为(ABC)。A.吉金文字B.钟鼎文C.金文D.古文

17.秦时书刻在诏版上的小篆,(BCD),有一种灵动错落的美。A.规格严整B.比较随意C.大小不拘D.行列参差 18.比较典型的汉简隶书包括(ABC)。

A.银雀山汉简B.马王堆汉简C.延居汉简D.铜雀台汉简 19.下列属于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时期的书法家是(ABC)。A.钟繇B.王羲之C.王献之D.柳公权 20.钟繇的传世楷书名迹有(ABCD)。

A.《宣示表》B.《贺捷表》C.《荐季直表》D.《墓田丙舍帖》 21.王羲之传世楷书包括(ACD)。

A.《黄庭经》B.《十七帖》C.《乐毅论》D.《东方塑画像赞》 22.王羲之传世行书包括(BCD)。

A.《中秋帖》B.《兰亭序》C.《丧乱帖》D.《快雪时晴帖》 23.王献之传世草书包括(BC)。

A.《洛神赋》B.《中秋帖》C.《鸭头丸帖》D.《真草千字文》 24.北朝书法以(AD)为主。

A.雄浑恣肆B.婉转细致C.苍莽古拙D.古拙朴茂 25.下列属于北碑名作的是(ABC)

A.《张猛龙碑》B.《龙门二十品》C.《张玄墓志》D.《杨淮表记》 26.圆笔浑朴,平画宽结的北碑名作包括(CD)。

A.《张猛龙碑》B.《龙门二十品》C.《郑文公碑》D.《泰山金刚经》 27.“初唐四家”包括(ABDE)。

A.虞世南B.欧阳询C.颜真卿D.褚遂良E.薛稷 28.欧阳询传世楷书碑帖作品包括(ABD)。

A.《虞恭公碑》B.《化度寺碑》C.《多宝塔碑》D.《皇甫诞碑》 29.下列属于虞世南作品的包括(ABC)。

A.《孔子庙堂碑》B.《汝南公主墓志》C.《破邪论序》D.《祭伯父稿》 30.中晚唐楷书代表书家有(CD)。A.孙过庭B.李阳冰C.颜真卿D.柳公权 31.代表颜真卿楷书典型的作品包括(BCD)。

A.《多宝塔》B.《颜勤礼碑》C.《颜氏家庙碑》D.《大字麻姑仙坛记》 32.鲁公行书三稿包括(ABC)。

A.《祭侄季明文稿》B.《争座位帖》C.《祭伯父稿》D.《古诗四帖》 33.柳公权传世书迹以(BD)最为著名。

A.《李秀碑》B.《玄秘塔碑》C.《岳麓寺碑》D.《神策军碑》 34.“颠张狂素”指的是(AB)。A.张旭B.怀素C.张世楠D.《蜀素帖》 35.“宋四家”指(ABCD)。A.苏轼B.黄庭坚C.米芾D.蔡襄

36.以下作品属于米襄阳的有(ABCD)。

A.《蜀素帖》B.《苕溪诗帖》C.《虹县诗卷》D.《多景楼诗》 37.赵孟頫代表作有(ABC)。

A.《妙严寺记》B.《三门记》C.《胆巴碑》D.《洛神赋》 38.鲜于枢的行书圆转劲健,以(AD)名世。

A.《论草书帖》B.《三门记》C.《李白诗卷》D.《苏轼海棠诗卷》 39.明代“二沈”指(BC)。A.沈括B.沈度C.沈粲D.沈明

40.“吴门书派”代表人物有(AC D)。A.祝允明B.唐伯虎C.文征明D.王宠

41.明中期以后,称雄书坛的名家主要包括(ABCD)。A.董其昌B.邢侗C.米万钟D.张瑞图 42.董其昌传世书迹主要有(BCD)。

A.《急就章》B.《月赋》C.《洛神赋》D.《书李白诗卷》 43.清代碑派书法,(ACD)三足鼎立,冠冕群流。A.金农B.顾炎武C.伊秉绶D.邓石如

44.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的著作包括(BC)。

A.《艺舟双楫》B.《南北书派论》C.《北碑南帖论》D.《广艺舟双楫》 45.文房四宝指(ABCD)。A.笔B.墨C.纸D.砚

46.毛笔按照笔毫性能分为(ACD)。A.硬毫B.中毫C.软毫D.兼毫 47.硬毫的制作原料一般是(BC)。A.羊毛B.山兔毛C.黄鼠狼毛D.鹅毛 48.硬毫又称(AB)。A.紫毫B.狼毫C.兔毫D.中毫 49.软毫的主要制作原料是(AC)。

A.山羊毛B.兔毛C.鸡毛D.鹅毛 50.毛笔按外形大小分为(ABCD)。A.斗笔B.大楷笔C.中楷笔D.小楷笔

三.判断题

1.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

2.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是其次取得重要艺术地位的。(×)3.书法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4.转注不是汉字的成字方式。(×)5.指事是属于“六书”的一种。(√)6.会意是汉字的基础。(×)7.汉字是“物象之本”。(√)8.《说文解字》作者是刘向。(×)

9.人的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中表现出来,其他民族写字是没有这种境界的。(10.毛笔是汉字书写能成为艺术的又一关键因素。(√)

11.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审美内涵上同西方绘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12.中国书画艺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追求气韵生动。(√)13.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追求造型的科学准确,色彩写实逼真。(√)14.楔形文字至今仍在两河流域使用。(×)15.篆书保持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16.大篆也称秦篆。(×)

17.横稍向右上倾斜是楷体与隶书的区别之一。(√)18.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法。(√)

19.先有文字,然后才有书法史的开端。(√)20.甲骨文中已经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21.甲骨文在盘庚武丁时期的风格是书风柔弱。(×)22.帝乙帝辛时期甲骨文书风雄浑。(×)23.《大盂鼎》笔画疏朗,廋笔校对。(×)24.隶书兴盛于汉代。(√)

25.秦隶书完全摒弃了篆书意味。(×)

26.隶书到西汉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完善成熟的一种字体。(×)27.传世的著名隶书碑刻皆为东汉时所刻。(√)28.《礼器碑》是西汉隶书的杰出代表。(×)29.章草即“隶书之捷”。(√)

30.盛唐时期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31.隋唐是楷书的中兴时代。(√)32.《多宝塔》是颜真卿晚年作品。(×)33.唐代草书以晚唐狂草最能标榜气势。(×)34.杨凝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35.宋人书法在楷书上不及唐人,然以行书胜之。(×)36.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37.元代是书法取法晋唐、复古为革新的时代。(√)38.赵孟頫,字鲁直。(×)39.明代帖学盛行。(√)

40.祝枝山以小楷、篆书成就最高。(×)41.康熙喜赵、乾隆好董。(×)

42.清朝中期以后,碑学衰落、帖学盛行。(×)43.清代碑学发轫于考据学。(×)44.工约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5.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使用毛笔。(√)46.历史上形成了四大制笔中心。(×)47.硬毫蓄墨量饱满。(×)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 篇5

我原来是不喜欢京剧的,何谈失去赞美他了,讨厌还来不及呢。我“爱”上京剧是受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电视上传来京剧的声音,他们就马不停蹄的赶来观看。慢慢的,我也发先我喜欢上了京剧,发现了在那之间存着许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京剧从古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表演者的脸上总涂一些颜色,当然了:每种颜色以象征人的性格和特质,命运和角色。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它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许多的人认为京剧的节奏慢,就像摇篮曲似的催人入睡。其实也不错,但这都是根据剧情来定的。有慢的,反之,也有快的,那速度惊人,没有字幕你是听不出他在唱什么。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2 篇6

[ 2003年1月7日,阅读人数340人 ]

2、模拟仙境。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人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移天缩地。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良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壬土”的思想。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quot;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东晋文人谢荧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s、形式独特。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6·造园手法高超。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蕉,布上几件盆景、花台,那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就都有了见证似的。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懦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 “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住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申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魁力无穷的。

来源:

 上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篇7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修》课程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以下简称《思修》)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它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学校教育开始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加之网络技术日渐发达,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学生受外来文化的日益冲击, 学生思想愈发复杂。在高校大学生中, 会出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与发扬的观念淡薄, 自身价值观偏差、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极少数学生更表现出自私自利、追求享乐主义、不顾集体利益、不讲诚信, 不求奉献、缺乏理想信念与追求、意志力薄弱等问题。这种道德的缺失、落后思想的滋生、个人主义的泛滥严重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长期下去甚至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理念需要我们继承, 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发扬。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与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 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度, 进一步有效通过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视角与实现途径。《思修》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大一阶段, 学生刚刚步入校园, 正处于塑造自身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我们可以借鉴利用好《思修》课程这个平台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用文化的力量充实学生的思想, 切实培养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与《思修》教学内容的融合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修》教材为例, 纵观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我国流传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不谋而合之处。《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及法律常识几大块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将传统文化德育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中,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这不仅可以增强《思修》课程的趣味性, 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一) 执著的理想信念。

志向, 是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方向, 是一个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追求。自古以来, 中国人对志向非常重视, 认为“有志者, 事竟成”, 孔子有言:“三军不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文集中也有记载“志当存高远”, 都说明了志向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应当尽早立下高远的志向。在众多的古典诗词中, 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王勃《滕王阁序》中写道“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曹操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 死去犹能做鬼雄” (《书愤》) , 雄心壮志是有志青年的标志, 不管人生路途怎样坎坷, 他们都有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传统文化中不仅告诫我们树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 更强调踏实行动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关键因素, 老子告诉我们要“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 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典名句。实现理想的路途布满荆棘, 但不能失去坚持探索的心态。古人用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向世人呈现出执著的理想追求, 这也给我们当代大学生以启示与警醒。

(二) 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所在, 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变的主题之一。国家的建设、稳定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在他的著作《离骚》中表明“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态度, 并在理想破灭后孤身投入汨罗江以践行自己的誓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虽被奸人陷害, 但决不妥协, 最后慷慨就义, 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丽诗篇, 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 等等。这些诗句都彰显了古代爱国人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世代传颂, 古人现实的爱国情操、鲜活的例子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三)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周易》中有记载“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要效仿天地运行那种刚强坚韧、永不停息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必须包含坚韧、忧患的意识。“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道的宽广浑厚寓示着做人讲求的是宽厚仁爱, 遵从的是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提倡主体的自我完善。“以修身自强, 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清代学者金缨有言“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都强调了自强不息对个人自身修养、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孟子》记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 一定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 只有经历艰难困苦, 经风雨, 见世面, 才能锻炼意志, 磨炼心智, 增长才干, 担当大任, 这些经典古训也教育当代学生要增强摆脱逆境的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也是我们民族蓬勃发展的动力。结合这一基本精神实质教育大学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在《思修》课程中的应用途径与方法

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有效地贯穿于《思修》课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发挥传统文化在《思修》课堂的文化熏陶功能, 提高思修课的课堂魅力。

(一) 教学内容丰富化、专题化。

《思修》教材内容理论性强, 大多以讲述为主, 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结合实际, 将本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融合起来。教师可采取专题化的教学模式, 根基于教材, 但又超越教材的局限, 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相似点, 采用专题化的方式讲授, 例如:在讲“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这一章节时, 因这一章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提升其爱国情怀,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将这章内容划归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利用古代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爱国英雄先进事迹、表达浓烈爱国志向的诗句作为支撑教学材料, 深刻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爱国主义思想, 引起学生内心的悸动, 思想的共鸣, 将教材内容丰富化、通俗化、简易化、情感化。

(二) 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授课效果不佳。在《思修》课堂上, 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采取讨论法, 如:为什么我们传统文化中诚信如此重要, 现代社会“诚信”对我们个人、企业、国家起着怎样的作用?围绕诚信这一主旨,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古今关于诚信的先进事例、经典名句和反面例子加以陈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树立自己的观点, 加深对诚信的认识。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通过视频、影音、图片等直观材料向学生演示。教师讲授道德一章时, 通过观看《感动中国》运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道德模范事迹对学生更有影响力与说服力。

(三) 注重教学实践,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它能对课堂理论教学起到强化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教育的基地。如: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强化爱国精神。带领学生参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感悟生命的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实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效果的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思修》课堂, 引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重视, 真正借鉴《思修》课堂这个平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希尔斯.傅铿, 吕乐, 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2.

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学思想

1 时代的背景对李渔思想的影响

1.1 《闲情偶寄》及其时代背景

《闲情偶寄》内容多与衣、食、住、用相关;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不愧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他还谈道:“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无聊。”李渔热爱生活、享受人生,他对生活艺术有其独到之处。在前人的认知基础上,对生活内容的情趣雅兴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实用更为研究。他的思想和心得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一书中,并倾入自己细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表现了其独特的造诣和审美情趣。

1.2 李渔的人生阅历

为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向大自然汲取营养,李渔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居金陵期间,他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交结官吏友人,以取得他们的馈赠和资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览山水胜地。“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他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他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还说:“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其中《居室部》包括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个部分,集中体 现了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在文中,李渔对各个设计要素进行了详细论述,阐述了各要素的设计原则和审美标准, 其美学思想、 文化意识和设计观念对当今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2 墙壁、联匾体现出李渔的设计思想与生活态度

2.1 墙壁第三

在《墙壁第三》的总述中,李渔分析了“墙壁”在居室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墙壁与国家和个人息息相关,“城池固而国始固”“墙壁坚而家始坚”。“墙壁者,内外攸分”更是从空间的角度,将墙壁视作分割内外空间的界限,并将“治墙壁”与“治其身心”联系在了一起。他根据墙壁所在的位置不同,将墙壁分 为:界墙、女墙、厅壁和书房壁,注意研究各种墙壁的功能和用途,这四种墙壁功能不同,构成也就各异。界墙由于处于室外,都采用天然材料,乱石、石子和泥土为的都是表现出在室外环境中墙壁自然的美感;女墙考虑到使用的要求,在形式上则应“穷其极巧”,但是又要“至稳极固”,总体上“丰俭得宜”;厅壁则“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书房壁说的 最为详细,“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

在《厅壁》中,李渔请了四名画师在厅堂墙壁上“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又因其“所爱禽鸟”,就将蓄养鹦鹉的支架加以改装,将一只真实的鹦鹉养在改造后的笼子里,让它看起来就好像栖息在画中的松柏上,使得“画止空迹”和“鸟有实形”结合在一起。在不经意之间,“忽见枝头鸟动,叶底翎张”,“又复载飞载鸣,似欲翱翔而下矣”。这种将墙面装饰与实物一体化的做法弱化了墙壁上 平面与空间的关系,拉近了人居与自然的界限,同时也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对立,也可称为是李渔将借景手法巧妙运用于室内。

2.2 联匾第四

在《联匾第四》中,李渔对于蕉叶联、此君联、碑文联、手卷额、册页匾、虚白匾、石光匾和秋叶匾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取材、加工、书写、雕刻、油漆等都作了评述。这些并非是李渔随兴之作,而是他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而成的,如蕉叶联的设计源于“古人种蕉代纸,刻竹留题”,故“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李渔设计此君联也有故可寻,他认为礼乐是圣人定的,后代没有人敢窜改,而殷朝仿照夏朝的礼制,周朝又仿照殷朝的礼制,尚且要做些变动,何况这些器具玩物呢?由此可见李渔认为,设计创新应该有根据可寻,才能够做到形式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应该善于从古法中寻求变法,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3 传统艺术对现代居室空间的影响

3.1 传统装饰器物与现代装饰

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把建筑融入环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人能征服自然,我们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融入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

《闲情偶寄》对装饰的制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中国古代的木匠和石匠把中国传统复杂多变的窗花雕刻,把中国很多国粹都完美的运用到了装饰中,把各类古韵丰富的中式家具形式发挥到极致了。这使得中国建筑装饰具有了奇特的观赏性和生活性一体的风格,因而一个建筑既是一个家,又是一个具有观赏性和把玩性的展览馆。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而这些细处的刻画,往往也最能体现出精益求精的严谨的室内装饰态度。

3.2 传统室内布局与现代空间居室

传统装饰语言就室内语言而言,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造型精致巧妙、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将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室内装饰语言融入现代居室设计中,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现代居室设计朝着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语言表现的是一种端庄大方的气韵,丰满华丽的文采,按一定的格律布置空间,纹饰的排列、家具的安放、字画古玩的悬挂陈设,都采用对称、均衡的手法,获得稳健典雅气势。这种传统设计和巧妙的布局,正是东方文化、礼仪之邦的特色。我国古代的室内设计装修与装饰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发扬和借鉴。

《闲情偶寄》这部书跟李渔本人的命运似乎不谋而合,李渔在世时很多文人觉得他“有文无行”,只是他自己信誓旦旦的觉得“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生前荣辱谁争得,死后方明过与功”。果然,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历史终于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确定了《闲情偶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上的重要地位。给现代的人们清楚的还原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细节,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任菁.《闲情偶寄·居室部》的设计思想研究[J].艺术生活,2011(05).

[2]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J].中国会议,2004(08).

[3]李正柏.论《闲情偶寄》之设计情趣[J].美与时代,2013(07).

[4]王功龙,刘东.李渔的居室美学思想[J].美与时代,2005(03).

上一篇:高中化学小论文下一篇:四年级《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